盘式制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32940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盘式制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了执行汽车的制动而使用的盘式制动器的改良。具体地说,是在浮 钳式盘式制动器上,谋求实现能够达到衬块的形态的稳定化且可以降低该衬块的拉拽和振 动(噪音、颤动)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用于执行汽车等车辆的制动的盘式制动器,例如,对于支架,可在 轴方向上自如位移地支撑卡钳,并且在该卡钳中,关于转子,只在一侧上设置气缸部和活塞 的浮钳式盘式制动器通过专利文献1 3的记载被广泛地知晓,并且实际地被广泛使用。图 7 9表示出其中的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浮钳式盘式制动器。关于该盘式制动器,通过一对引导销4、4,按可在所述转子1的轴方向(图7的上 下方向,图8的表里方向,图9的左右方向)上进行位移的方式,将卡钳3支撑在与随车轮 一起旋转的转子1相邻接且被固定的支架2上。而且,按可在所述转子1的轴方向上进行 位移的方式将内侧、外侧各衬块5、6的两端部支撑在所述支架2上。另外,以跨过各衬块5、 6的状态来配置具有气缸部7和卡钳爪8的所述卡钳3,在其中的气缸部7中,内藏有针对 所述转子1推压所述内侧衬块5的活塞9。进行制动的时候,将液压油送入所述气缸部7内,通过所述活塞9将所述内侧衬块 5从图7的上向下(从图9的右向左)按压在所述转子1的内侧面上。这样,作为该按压力 的反作用,所述卡钳3向图7的上方(图9的右方)进行位移,所述卡钳爪8将外侧衬块6 按压在所述转子1的外侧面上。其结果,该转子1被从内外两侧面侧有力地挟持,从而进行 制动。另外,在所述支架2中,在夹着所述转子1的两侧部分的在该转子1的周方向上的 两端部上,分别形成有支架侧卡合部10、10。此外,在构成所述内侧、外侧各衬块5、6的内 侧、外侧各压板12、13的在所述转子1的周方向上的两端部上,分别形成有衬块侧卡合部 IUll0而且,基于这些支架侧、衬块侧各卡合部10、11的卡合,在制动时,支承作用于所述 内侧、外侧各衬块5、6的制动力,同时按可在轴方向上进行位移的方式来支撑各衬块5、6。再者,在所述内侧、外侧各压板12、13的周方向两端部和所述支架1之间,分别配 置有衬块夹子14a、14b,以防止所述内侧、外侧各衬块5、6相对于所述支架2晃荡以及所述 支架侧、衬块侧各卡合部10、11彼此因生锈接合在一起。这样的衬块夹子14a、14b是通过 弯曲不锈钢的弹簧钢板等具有耐腐蚀性和弹性的金属板来形成的,在图8中,如用箭头α、 α所示的那样,将所述内侧、外侧各衬块2、3向朝向所述转子1的半径方向外侧的方向推 压,并且同样地,如用箭头β、β所示的那样,将所述各衬块侧卡合部11、11向离开所述各 支架侧卡合部10、10的方向推压。关于按上面所述来构成的盘式制动器进行制动时,从所述内侧、外侧各衬块5、6 施加到所述支架2上的力,使用图10 11来进行说明。另外,其中的图10省略了卡钳3(例 如参照图7 9)并表示出从外侧看到的状态,图11表示出从转子侧看到内侧衬块5的状态(以图10的〃-〃线来截断,从该图的左下侧看到的状态)。另外,在制动时,如图10中 用箭头所示的那样,所述内侧、外侧各衬块5、6彼此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相对地进行位移。

首先,考虑例如转子1(例如参照图7 9)向图11的箭头X方向(逆时针方向) 旋转的正转的时候(前进时)。在该正转时,如果考虑将基于制动的切向力Ff施加于内侧、 外侧各衬块5、6的图心0(构成内侧、外侧各衬块5、6的摩擦材料31的图心0),则该切向力 Ff在所述支架2中,在所述转子1的旋转方向上的前侧(在旋出侧,图11的左侧)的支架 侧卡合部10和衬块侧各卡合部11的抵靠部Af上被支承。而且,基于施加所述切向力Ff的 方向与该抵靠部Af的位置的差Sf的力矩(旋转力)Mf,即以所述抵靠部Af为支点,图11 中的逆时针方向的力矩Mf施加到所述内侧、外侧各衬块5、6上。另外,该力矩(旋转力) Mf在抵靠部Bf和抵靠部Cf上被支承,其中,所述抵靠部Bf为所述转子1的旋转方向上的 前侧的衬块夹子14a的推压部和衬块侧各卡合部11的抵靠部,所述抵靠部Cf为所述支架2 中的所述转子1的旋转方向上的后侧(旋入侧,即图11的右侧)的支架侧卡合部10和衬 块侧各卡合部11的抵靠部。另一方面,考虑例如所述转子1向图11的箭头Y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逆转 时(后退时)。在该逆转时,同样地,如果考虑将基于制动的切向力Fr施加于内侧、外侧各 衬块5、6的图心0,则该切向力Fr在所述支架2中,在所述转子1的旋转方向上的前侧(在 旋出侧,图11的右侧)的支架侧卡合部10和衬块侧各卡合部11的抵靠部Ar上被支承。而 且,基于施加该切向力Fr的方向与该抵靠部Ar的位置的差Sr的力矩(旋转力)Mr,即以所 述抵靠部Ar为支点,顺时针方向的力矩Mr施加到所述内侧、外侧各衬块5、6上。另外,该 力矩(旋转力)Mr在抵靠部Br和抵靠部Cr上被支承,其中,所述抵靠部Br为所述转子1 的旋转方向上的前侧的衬块夹子14b和衬块侧各卡合部11的抵靠部,所述抵靠部Cr为所 述支架2中的所述转子1的旋转方向上的后侧(旋入侧,即图11的左侧)的支架侧卡合部 10和衬块侧各卡合部11的抵靠部。然而,在上述那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内侧、外侧各衬块5、6的形态容易变得不稳 定,存在有容易产生拉拽和振动的可能性。关于这一点,下面进行说明。即,在上述的结构 的情况下,例如若是正转时(前进时),则在制动的时候,内侧、外侧各压板12、13在所述各 抵靠部Af、Bf、Cf这三点上被支撑(约束)。但是,如图11中用斜格子所示的那样,连接这 三个支撑点Af、Bf、Cf的三角形的面积小(转子1的半径方向上的宽度小(细)),难以确 保该图表里方向上的支撑刚性。即,所述内侧、外侧各衬块5、6在该图11的表里方向上,容 易以连接所述三个支撑点Af、Bf、Cf的三角形为摇动中心进行摇动,从而各衬块5、6的形态 容易变得不稳定。特别是,在解除制动时,随着所述转子1的轴方向上的摆动,所述内侧、外侧各衬 块5、6被该转子1的轴方向侧面向离开该转子1的方向推压,但是,即使这样被推压,各衬 块5、6也以连接所述三个支撑点Af、Bf、Cf的三角形为摇动中心在表里方向上进行摇动,从 而存在有变得难以在所述转子1的轴方向上进行位移(退避)的可能性。由于在所述转子 1的轴方向上的摆动量越靠近该转子1的半径方向外侧就越大,因此所述内侧、外侧各衬块 5、6的、在所述转子1的半径方向上比连接所述三个支撑点Af、Bf、Cf的三角形更远离外侧 的部分,具有被该转子1在表里方向上推压的倾向。因此,基于这样的转子1的推压,所述内侧、外侧各衬块5、6具有如上述那样在表里方向上摇动的倾向,变得难以在所述转子1的轴方向上进行位移(退避)。而且,在所述 内侧、外侧各衬块5、6没有充分地进行位移(退避)的情况下,存在有各衬块5、6的对所 述转子1的拉拽变得过大的可能性,同时也存在有各衬块5、6基于所述摇动而过度地振动 (产生噪音、产生颤动)的可能性,这是不希望产生的。另外,在上述的结构的情况下,在正转时(前进时)和逆转时(后退时)施加到所 述内侧、外侧各衬块5、6上的力矩Mf、Mr相互为反方向。而且,在任一种旋转时(不论正转 时还是逆转时),该力矩Mf、Mr都向抵抗该衬块夹子14a、14b的推压力的方向(相反方向) 施加到任一衬块夹子14a、14b上。例如,若是正转时,则所述力矩Mf向抵抗箭头α的方向 施加,该抵抗箭头α表示在所述转子1的旋转方向上的前侧的衬块夹子14a的弹性力。此 夕卜,若是逆转时,则所述力矩Mr同样地向抵抗箭头α的方向施加,该抵抗箭头α表示在 旋转方向上的前侧的衬块夹子14b的弹性力。因此,所述各衬块夹子14a、14b容易永久变 形,从而变得容易降低通过各衬块夹子14a、14b推压所述内侧、外侧各衬块5、6的力(抑制 力),从这一方面,也存在有各衬块5、6的形态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此外,如上述那样,由 于在正转时和逆转时,施加力矩的方向变化,因此例如开始制动时,成为所述转子1的旋转 方向前侧的卡合部彼此抵靠(冲突),从而可能容易产生基于该抵靠(冲突)的噪音。[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7-7722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11-63035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1-2349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是鉴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被发明的,本发明应该实现这样的 结构达到衬块的形态的稳定化,可以降低该衬块的拉拽和振动(噪音、颤动)。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与传统的盘式制动器同样地具备支架、一对衬块和卡钳。其中的支架与随车轮一起旋转的转子相邻接,并被固定在车体。另外,所述各衬块以可在所述转子的轴方向上进行位移地支撑于所述支架上的状 态,配置于该转子的两侧。此外,所述卡钳被支撑于所述支架的一部分上,并且用于将所述各衬块按压在所 述转子的两侧面。而且,通过设置于所述支架的周方向两端部上的各支架侧卡合部,以及设置于构 成所述各衬块的压板的周方向两端部上的各衬块侧卡合部,在制动时支承施加于所述各衬 块上的制动转矩。另外,与此同时,在所述支架侧、衬块侧各卡合部彼此之间,分别配置有用 于防止所述各衬块相对于所述支架晃荡的衬块夹子。特别是,在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中,在经由所述各衬块夹 子而相互抵靠的、所述各 衬块侧卡合部和所述各支架侧卡合部的抵靠部之中,使所述转子正转时(前进时)在该转 子的旋转方向前侧(旋出侧)支承施加到所述各衬块的切向力的部分,比设置了与该转子 的中心相同的中心(以转子的中心为其中心)且通过所述各衬块的图心(从转子侧观看到 的状态下的衬块的摩擦面的几何中心=构成该衬块的摩擦材料的几何中心)的假想圆的在该图心上的假想切线,更位于该转子的半径方向上的内侧,并且,同样地,在所述抵靠部 之中,使支承施加到所述各衬块上的力矩(旋转力)的部分位于所述支架的周方向两端部, 并且比所述假想切线更位于所述转子的半径方向上的外侧。另外,在实施这样的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的情况下,更优选如第二方面的技术方 案所记载的发明那样,在所述各衬块侧卡合部和所述各支架侧卡合部的抵靠部之中,使所 述转子逆转时(后退时)在该转子的旋转方向前侧(旋出侧)支承施加到所述各衬块的切 向力的部分,比所述假想切线更位于该转子的半径方向上的外侧。另外,与此同时,在所述 各衬块侧卡合部之中,在所述转子正转时成为该转子的旋转方向后侧(旋入侧)的衬块侧 卡合部上,设置有倾斜面部,该倾斜面部向在所述假想切线的方向上越接近所述图心就越 接近该转子的半径方向内侧的方向倾斜。而且,利用所述衬块夹子来推压该倾斜面部。利用按上面所述来构成的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可以实现衬块的形态的稳定化, 能够降低该衬块的拉拽和振动(噪音、颤动)。S卩,在转子正转时,各衬块相对于支架在下面的三点上被支撑(约束)。首先,一点 是所述转子正转时(前进时)在该转子的旋转方向前侧(旋出侧)支承施加到所述各衬块 上的切向力的部分,该部分在该转子的半径方向上比假想切线更位于半径方向内侧。另外, 剩下的两点为支承施加到所述各衬块的力矩(旋转力)的部分,该部分在所述支架的周方 向两端部上,并且比所述假想切线更位于半径方向外侧。因此,能够增大连接这三个支撑点 的三角形(增大(增厚)转子的半径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容易地确保在所述各衬块的表里 方向上的支撑刚性。其结果,各衬块在表里方向上很难以连接所述三个支撑点的三角形为 摇动中心来摇动,从而实现各衬块的形态的稳定化。 而且,由于使构成所述三角形的三个支撑点中的两点比所述假想切线更位于半径 方向外侧,因此解除制动时,若随着所述转子的轴方向上的摆动,所述各衬块被该转子的轴 方向各侧面向离开该转子的方向推压,则基于该推压,使各衬块可靠地向离开该转子的方 向进行位移(退避)。特别是,越在该转子的半径方向外侧,所述转子的轴方向上的摆动量 就变得越大,但是,在本例的情况下,由于如上述那样,使三个支撑点中的两点比所述假想 切线更位于半径方向外侧,因此使连接该三个支撑点的三角形和被所述转子推压的部分在 该转子的半径方向上重叠,甚至相互地接近。所以如前面所述,能够确保支撑刚性(难以摇 动),同时可以使所述各衬块以原来的稳定的形态可靠地后退,实现降低各衬块和所述转子 的拉拽,以及各衬块的振动(噪音、颤动)。而且,在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情况下,可以使在正转时(前进时) 和逆转时(后退时)施加到各衬块上的力矩的方向相同,并且能够在与所述力矩被施加 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赋予推压各衬块的各衬块夹子的弹性力。所以,通常可以向同一方向 (与力矩相同的方向)推压各衬块,实现更可靠地防止各衬块的晃荡。更具体地说,可以通 常使所述各衬块和所述支架的抵靠部(衬块侧卡合部和支架侧卡合部的抵靠部)在同一方 向上抵靠,例如与正转、逆转无关,开始制动时,能够防止成为所述转子的旋转方向前侧的 卡合部彼此抵靠(冲突)而产生噪音。此外,所述各衬块夹子的弹性力所被赋予的方向与 所述力矩被施加的方向成为同一方向,由此,通过所述各衬块夹子,难以降低推压所述各衬 块的力(抑制力),从该方面,也能够实现各衬块的形态的稳定化。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省略了转子并且拆卸了卡钳的状态 的、从外侧且是转子的半径方向外侧观看到的立体图。图2是从转子的半径方向外侧观看到的正投影图。图3是从图2的右侧看到的正投影图。图4是从作为图2的上侧的内侧看到的正投影图。图5是从作为图2的下侧的外侧看到的正投影图。图6是图2的4 一 4截面图。图7是以从转子的半径方向外侧看到的状态以及截断一部分的状态来示出传统 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图8是从作为图7的下侧的外侧看到的图。图9是图8的口一口截面图。图10是用于说明施加于衬块和支架上的力的与图1同样的图。图11是图10的八一八截面图。符号说明1 转子2、2a 支架3 卡钳4引导销5、5a 内侧衬块6、6a 外侧衬块7 气缸部8 卡钳爪9 活塞IOUOa支架侧卡合部11、11a、lib 衬块侧卡合部12、12a 内侧压板13、13a 外侧压板14a、14b 衬块夹子15a、15b 衬块夹子16 凸部17 凹部18 第一突部19 第二突部20 第一凹入部21 第三突部22 第二凹入部23 内侧夹 子部24 外侧夹子部
25连接部26第一推压部27弯曲部28平板部29倾斜面部30第二推压部31摩擦材料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 6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另外,本例的特征在于如下方面 为了实现内侧、外侧各衬块5a、6a的形态的稳定化,并且降低各衬块5a、6a的拉拽和振动 (噪音、颤动),而对将各衬块5a、6a支撑于支架2a的部分的结构和衬块夹子15a、15b的结 构等作了改进。关于其它部分的结构和作用,例如因为与图7 11所示的传统结构相同, 因此省略或简略与相同部分相关的图示以及说明,下面主要说明本例的特征部分。在本例的情况下,在所述支架2a中,夹着转子1 (参照图7 9)的两侧部分的在 该转子1的周方向上的两端部上,分别形成有支架侧卡合部10a、10a。另外,构成所述内侧、 外侧各衬块5a、6a的内侧、外侧各压板12a、13a的在所述转子1的周方向上的两端部上,分 别形成有衬块侧卡合部lla、llb。而且,基于支架侧、衬块侧各卡合部10a、lla、llb彼此的 卡合,在制动时支承作用于内侧、外侧各衬块5a、6a上的制动力,并且按可在轴方向上进行 变位的方式支撑各衬块5a、6a。在本例的情况下,将所述各支架侧卡合部10a、10a设置为从所述转子1的半径方 向外侧起依次具备凸部16、16和凹部17、17。另外,各支架侧卡合部10a、IOa相互对称地 形成在所述转子1的周方向上的一侧(例如旋入侧)和另一侧(例如旋出侧)上。即,以 包含所述转子1的中心轴且穿过所述支架2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假想平面为对称面,相互 对称地形成支架侧卡合部10a、10a。因此,除了不使所述支架2a的形状变得复杂(可以简 洁)而达到该支架2a的加工的简易化之外,在将该支架2a安装到车辆时,还能够在该车辆 的宽度方向上,两侧都设置同样的支架(实现部品的通用化),从而提高生产率,进而实现 成本的降低。再者,在所述各衬块侧卡合部IlaUlb中,将所述转子1正转时(前进时)成为该 转子1的旋转方向前侧(在旋出侧,例如图6的左侧)的衬块侧卡合部Ila设置成具备第 一突部18、第二突部19和在第一、第二各突部18、19彼此之间的第一凹入部20。此外,同 样地,将所述转子1逆转时(后退时)成为该转子1的旋转方向前侧(在旋出侧,例如图6 的右侧)的衬块侧卡合部lib设置成具备位于所述转子1的半径方向上的中间部的第三 突部21、以及同样地,位于外侧且相对于该第三突部21的顶部凹入的第二凹入部22。而且, 在这样的各衬块侧卡合部IlaUlb和上述那样的各支架侧卡合部10a、10a之间,配置有用 于防止所述内侧、外侧各衬块5a、6a相对于所述支架2a晃荡的所述衬块夹子15a、15b。在本例的情况下,在所述各衬块侧卡合部IlaUlb中,所述转子1正转时成为该转 子1的旋转方向前侧的衬块侧卡合部Ila和与该衬块侧卡合部Ila相对的支架侧卡合部 IOa之间,配置有在内侧和外侧被设置为一体的衬块夹子15a。该衬块夹子15a具备内侧夹子部23、外侧夹子部24以及将内侧、外侧各夹子部23、24彼此连接的连接部25。此外, 内侧、外侧各夹子部23、24分别具备与构成所述衬块侧卡合部Ila的第一突部18的外周 面(与转子1的外周侧相对应的面)相抵靠,且向所述转子1的半径方向内侧推压所述内 侧、外侧各衬块5a、6a的第一推压部26、26 ;沿着构成所述支架侧卡合部IOa的凸部16的 轮廓来覆盖该凸部16的弯曲部27、27 ;以及被构成所述衬块侧卡合部Ila的第二突部19和 构成所述支架侧卡合部IOa的凹部17挟持的平板部28、28。另一方面,在所述各衬块侧卡合部IlaUlb中,所述转子1逆转时成为该转子1的 旋转方向前侧的衬块侧卡合部lib和与该衬块侧卡合部lib相对的支架侧卡合部IOa之 间,且在内侧和外侧,分别配置独立的衬块夹子15b、15b。各衬块夹子15b、15b分别具备 与构成所述衬块侧卡合部Ila的第三突部21的倾斜面部29相抵靠,且向所述转子1的半 径方向外侧和各衬块5a、6a的中央推压所述内侧、外侧各衬块5a、6a的第二推压部30 ;以 及沿着构成所述支架侧卡合部IOa的凸部16的轮廓来覆盖该凸部16的弯曲部27。此外, 所述倾斜面部29在所述转子1的半径方向上,比所述第三突部21的顶部更位于内侧,且向 越接近该半径方向内侧就越接近所述各衬块5a、5b的中央侧的方向倾斜。再者,在本例的情况下,在经由上述那样的衬块夹子15a、15b而相互抵靠的、所述 各衬块侧卡合部11a、lib和所述各支架侧卡合部10a、10a的抵靠部之中,对所述转子1正 转时,在该转子1的旋转方向前侧支承施加到所述内侧、外侧各衬块5a、5b的切向力Ff的 部分Af的位置按如下所述进行规定。即,使其比假想切线K更位于所述转子1的半径方向 上的内侧,该假想切线K为以所述转子1的中心为中心,且通过所述内侧、外侧各衬块5a、5b 的图心0(从转子1侧观看的状态的各衬块5a、5b的摩擦面的几何中心0 =构成各衬块5a、 5b的摩擦材料31、31的几何中心0)的假想圆的、在该图心0上的假想切线。因此,在本例 的情况下,使第二突部19和构成支架侧卡合部IOa的凹部17的抵靠部Af比所述假想切线 K更位于内侧,并且设置为能够在该抵靠部Af支承所述切向力Ff,所述第二突部19构成在 所述转子1正转时成为该转子1的旋转方向前侧的衬块侧卡合部11a。此外,这样,基于抵靠部Af和假想切线K的差(所述转子1的半径方向上的偏移 量)Sf,力矩(旋转力)Mf被施加到所述内侧、外侧各衬块5、6上(以抵靠部Af为支点,施 加图6的逆时针方向的力矩Mf),但是,对支承该力矩Mf的部分Bf、Cf的位置按如下所述 进行规定。即,使支承该力矩Mf的部分Bf、Cf位于所述支架2a的周方向两端部,并且在所 述转子1的半径方向上,比所述假想切线K更位于外侧。为此,在本例的情况下,使抵靠部 Bf和抵靠部Cf比所述假想切线K更位于外侧,并且设置为能够在该抵靠部Bf、Cf上支承 所述力矩Mf,其中,所述抵靠部Bf为第一突部18的内周面(与转子1的内周侧相对应的 面)和构成支架侧卡合部IOa的凸部16的外周面(与转子1的外周侧相对应的面)的抵 靠部,该第一突部18构成在所述转子1正转时成为该转子1的旋转方向前侧的衬块侧卡合 部11a,所述抵靠部Cf为第三突部21的外周面(与转子1的外周侧相对应的面)和构成支 架侧卡合部IOa的凸部16的内周面(与转子1的内周侧相对应的面)的抵靠部,该第三突 部21构成在所述转子1逆转时成为该转子1的旋转方向前侧的衬块侧卡合部lib。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所述各衬块侧 卡合部IlaUlb和所述各支架侧卡合部 IOaUOa的抵靠部之中,使在所述转子1逆转时,在该转子1的旋转方向前侧,支承施加到 所述内侧、外侧各衬块5a、5b上的切向力Fr的部分Ar的位置比所述假想切线K更位于所述转子1的半径方向上的外侧。为此,在本例的情况下,使第二凹入部22和构成支架侧卡 合部IOa的凸部16的抵靠部Ar比所述假想切线K更位于外侧,并且设置为能够在该抵靠 部Ar上支承所述切向力Fr,该第二凹入部22构成所述转子1逆转时成为该转子1的旋转 方向前侧的衬块侧卡合部1 Ib。此外,同时,在所述各衬块侧卡合部1 la、1 Ib之中,在所述转 子1正转时成为该转子1的旋转方向后侧(在旋出侧,例如为图6的右侧)的衬块侧卡合 部lib上,设置有所述倾斜面部29,在该倾斜面部29的端部,将在周方向上最突出的部分设 置为所述第三突部21。该倾斜面部29向在所述假想切线K的方向上越接近所述图心O就 越接近所述转子1的半径方向内侧的方向倾斜。而且,通过所述各衬块夹子15b、15b的第 二推压部30来推压构成这样的第三突部21的倾斜面部29。在构成上述样子的本例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内侧、外侧各衬块5a、6a的形态的稳 定化,可以降低各衬块5a、6a的拉拽和振动(噪音、颤动)。S卩,所述转子1正转时,所述各衬块5a、6a相对于所述支架2a在以下三点Af、Bf、 Cf被支撑(约束)。首先,一点为所述转子1正转时(前进时),在该转子1的旋转方向前 侧支承施加到所述各衬块5a、6a上的切向力Ff的部分Af,该部分Af在该转子1的半径方 向上,比假想切线K更位于半径方向内侧。另外,剩下的两点为支承施加到所述各衬块5a、 6a上的力矩Mf的部分Bf、Cf,该部分Bf、Cf在所述支架2a的周方向两端部上,并且比所述 假想切线K更位于半径方向外侧。因此,能够将连接这三个支撑点的三角形(图6中用斜 格子来表示的三角形)变大(将转子1的半径方向上的宽度变大(变厚)),可以容易地确 保在所述各衬块5a、6a的表里方向上的支撑刚性。其结果,各衬块5a、6a在表里方向上变 得难以将连接所述三个支撑点的三角形作为摇动中心来摇动,从而实现各衬块5a、6a的形 态的稳定化。 而且,由于使构成所述三角形的三个支撑点Af、Bf、Cf中的两点Bf、Cf比所述假想 切线K更位于半径方向外侧,因此解除制动时,若随着所述转子1的轴方向上的摆动,所述 各衬块5a、6a被该转子1的轴方向各侧面向离开该转子1的方向推压,则基于该推压,使各 衬块5a、6a可靠地向离开该转子1的方向进行位移(退避)。特别是,越在该转子1的半径 方向外侧,所述转子1的轴方向上的摆动量就变得越大,但是,在本例的情况下,由于如上 述那样,使三个支撑点Af、Bf、Cf中的两点Bf、Cf比所述假想切线K更位于半径方向外侧, 因此使连接该三个支撑点Af、Bf、Cf的三角形和被所述转子1推压的部分在该转子1的半 径方向上重叠,甚至相互地接近。所以如前面所述,能够确保支撑刚性(难以摇动),同时可 以使所述各衬块5a、6a以原来的稳定的形态可靠地后退,实现降低各衬块5a、6a和所述转 子1的拉拽,以及各衬块5a、6a的振动(噪音、颤动)。而且,在本例的情况下,可以使在正转时和逆转时施加到各衬块5a、6a上的力矩 Mf、Mr的方向相同。即,正转时的力矩Mf如上面所述,基于抵靠部Af和假想切线K (施加 到图心0的切线Ff的方向)的差Sf,以该抵靠部Af为支点,向图6的逆时针方向施加,但 是关于逆转时的力矩Mr,也基于抵靠部Ar和假想切线K (施加到图心0的切线Fr的方向) 的差Sr,以该抵靠部Ar为支点,向图6的逆时针方向施加。而且,这样,由于可以使在正转 时和逆转时施加到各衬块5a、5b上的力矩Mf、Mr的方向相同,因此,能够向与所述力矩Mr、 Mf被施加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图6的逆时针方向)赋予推压各衬块5a、6a的衬块夹子15a、 15b的弹性力。
所以,通常可以通过所述各衬块夹子15a、15b的第一、第二各推压部26、30,将所 述各衬块5a、6a向同一方向(与力矩Mf、Mr相同的方向),即图6的逆时针方向推压,实现 更可靠地防止各衬块5a、6a的晃荡。换句话说,可以通常使所述各衬块5a、6a和所述支架 2a的抵靠部(各衬块侧卡合部IlaUlb和各支架侧卡合部10a、10a的抵靠部)位于同一方 向上,与正转、逆转无关,开始制动时,能够防止成为所述转子1的旋转方向前侧的卡合部 彼此抵靠(冲突)而产生噪音。此外,所述各衬块夹子15a、15b的弹性力所被赋予的方向 与所述力矩Mf、Mr被施加的方向成为同一方向(不排斥),由此,能够抑制各衬块夹子15a、 15b的永久变形。而且,利用各衬块夹子15a、15b,难以降低推压所述各衬块5a、6a 的力(抑 制力),从该方面,也能够实现各衬块5a、6a的形态的稳定化。
权利要求
一种盘式制动器,其具备支架,该支架与随车轮一起旋转的转子相邻接,且被固定于车体;一对衬块,该一对衬块以可在该转子的轴方向上位移的方式支撑于该支架上的状态,配置在该转子的两侧;卡钳,该卡钳被支撑于所述支架的一部分上,且用于将所述各衬块按压在所述转子的两侧面,通过设置在所述支架的周方向两端部的各支架侧卡合部和设置在构成所述各衬块的压板的周方向两端部的各衬块侧卡合部的卡合,来支承在制动时施加到所述各衬块上的制动转矩;并且,在所述支架侧和衬块侧各卡合部彼此之间,分别配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各衬块相对于所述支架晃荡的衬块夹子,该盘式制动器的特征在于,在经由所述各衬块夹子而相互抵靠的、所述各衬块侧卡合部和所述各支架侧卡合部的抵靠部之中,使所述转子正转时在该转子的旋转方向前侧支承施加到所述各衬块的切向力的部分,比一假想切线更位于该转子的半径方向上的内侧,并且,同样地,在所述抵靠部之中,使支承施加到所述各衬块上的力矩的部分位于所述支架的周方向两端部,并且比所述假想切线更位于所述转子的半径方向上的外侧,该假想切线是具有与该转子的中心相同的中心并且通过所述各衬块的图心的假想圆的在该图心上的切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中,在所述各衬块侧卡合部和所述各支架侧 卡合部的抵靠部之中,使所述转子逆转时在该转子的旋转方向前侧支承施加到所述各衬块 的切向力的部分,比所述假想切线更位于该转子的半径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在所述各衬块 侧卡合部之中,在所述转子正转时成为该转子的旋转方向后侧的衬块侧卡合部上,设置有 倾斜面部,该倾斜面部向在所述假想切线的方向上越接近所述图心就越接近该转子的半径 方向内侧的方向倾斜,并且利用所述衬块夹子来推压该倾斜面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盘式制动器,其实现能够达到内侧、外侧各衬块(5a)的形态的稳定化,可以降低各衬块(5a)的拉拽和振动(噪音、颤动)的结构。在各衬块侧卡合部(11a、11b)和各支架侧卡合部(10a、10a)的抵靠部之中,使转子正转时在该转子的旋转方向前侧支承施加到所述各衬块(5a)的切向力(Ff)的部分(Af),比假想切线(K)更位于所述转子的半径方向上的内侧,该假想切线(K)为通过各衬块(5a、5b)的图心(O)的假想圆的在该图心O上的假想切线。另外,与此同时,同样地,在所述抵靠部之中,使支承施加到所述各衬块(5a)上的力矩(Mf)的部分(Bf、Cf)位于所述支架(2)的周方向两端部,并且比所述假想切线(K)更位于所述转子的半径方向上的外侧。
文档编号F16D65/095GK101846148SQ201010139749
公开日2010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3日
发明者前原利史 申请人:曙制动器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