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94763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缓冲器。
背景技术
缓冲器中,有种根据振动状态而使阻尼力特性可变的缓冲器(例如参照实开平 7-19642号公报)。通常,缓冲器根据振动状态而变更阻尼力特性时,希望更圆滑地进行变更等特性设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器,能够根据振动状态而更圆滑地进行变更阻尼力特性等特性设定。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缓冲器中自由活塞的与弹性体接触的自由活塞接触面和壳体的与弹性体接触的壳体接触面中的至少任一个面,具有相对所述自由活塞的移动方向而倾斜的面。通过自由活塞的移动而使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中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部分和所述壳体接触面中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部分的最短距离变化。按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缓冲器在所述自由活塞移动区域中的下游侧端部侧具有自由活塞使弹性体向所述自由活塞的移动方向弹性变形的移动方向变形区域。且缓冲器在从所述下游侧端部离开的位置具有所述弹性体在所述自由活塞的移动方向上、以与壳体和所述自由活塞这两者接触的状态移动的移动区域。按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缓冲器具备由于活塞的移动而使工作流体从液压缸内的一个室流出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中来限制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而引起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以产生阻尼力的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中而将该第二通路划分成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自由活塞,且在所述第二通路的中途具有能够调整该第二通路的通路面积的通路面积可变机构。根据本发明各实施方式的缓冲器,能够圆滑地变更阻尼力。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缓冲器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缓冲器中0形环相对于自由活塞位移的载荷特性的特性曲线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缓冲器的相对于自由活塞行程的阻尼力特性的特性曲线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6A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缓冲器主要部分的剖视图6B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缓冲器的阻尼力可变机构的下面图;图7A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变形例的剖视图;图7B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变形例的剖视图;图7C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变形例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缓冲器的剖视图;图12A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缓冲器主要部分的主剖视图;图12B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是活塞保持部件和开口面积可变部件本体的沿图12A的X-X线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说明的实施例并不限定于上述发明内容部分所记载的内容,还有解决其他各种课题的效果。以下面实施例所解决的课题为主还包含上述部分所记载的内容,列举如下。[改善特性]在根据振动状态而变更阻尼力特性(相对于活塞速度的阻尼力)时,希望更圆滑地进行变更等特性设定。这是由于当产生小阻尼力的特性和产生大阻尼力的特性被突然变换时,实际产生的阻尼力也突然变换,因此,乘坐车辆时的乘坐舒适性恶化,且若阻尼力的变换是在车辆转向中产生,则车辆的动作不稳定,有可能招致驾驶者对于转向有不舒服的感觉。因此,如实开平7-19642号公报所示那样考虑进行更圆滑地变更这样的特性设定,但希望进一步改善特性。[抑制大型化]如实开平7-19642号公报所示,在将液压缸内隔成两个室且具有产生阻尼力机构的活塞的基础上,还具备设置在活塞的一端侧且在壳体内上下运动的自由活塞,由此,能够得到与振动频率广泛区域对应的阻尼力特性来谋求改善的各种液压缸装置被开发出来。作为这些液压缸装置共同的课题,能够举出由于自由活塞需要上下运动的区域而轴向变长的问题。由于当液压缸装置大型化则向车体安装的自由度就降低,所以液压缸装置轴向长度的增加就是大的问题。[减少零件数量]如实开平7-19642号公报所示,由于在活塞的基础上还具有壳体和自由活塞等结构零件,所以零件数量增加。若零件数量增加则对于生产性、耐久性、可靠性等就有影响,因此期望既有希望的特性即能够得到与振动频率广泛区域对应的阻尼力特性那样的特性,又减少零件数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第一实施例]按照图1 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帮助理解而将图的下侧定义为一侧,相反地将图的上侧定义为另一侧。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的缓冲器是所谓的单筒式液压缓冲器,具有作为工作流体而封入有油液的有底圆筒状液压缸10。在液压缸10内能够滑动地嵌装有活塞11,该活塞11将液压缸10内划分成上室12和下室13这两个室。活塞11包括活塞本体14、在其外周面安装的圆环状滑动部件15、与活塞本体14连结的活塞杆16向活塞本体14插入的部分。由于活塞本体14是通过烧结而形成的,所以被连结在活塞杆16的一端部。活塞杆16的另一端侧穿过安装在液压缸10开口侧的杆引导器17和油封18等而向液压缸10 的外部伸出。活塞杆16具有主轴部20和比主轴部20直径小而安装有活塞本体14的一端侧的安装轴部21。活塞杆16在活塞本体14与杆引导器17之间的主轴部20设置有内侧插入活塞杆16的弹性挡片M和缓冲体25。在比活塞11还靠液压缸10的底部侧,能够在液压缸10内滑动地设置有用于在活塞11侧划分下室13的划分体26。在液压缸10内的上室 12和下室13内封入有油液,在利用划分体沈划分出的下室13和划分室27中封入有高压 (20 30气压左右)气体。将上述缓冲器的例如一侧由车体支承,在上述缓冲器的另一侧固定车轮侧。也可以相反地将缓冲器的另一侧由车体支承,在缓冲器的一侧固定车轮侧。 当随着车轮行走而振动时,则随着该振动液压缸10与活塞杆16的位置相对变化,但上述变化被在第一活塞11中形成的流路的流体阻力所抑制。如在以下所详述的那样,在第一活塞 11中形成的流路的流体阻力随着振动的速度和振幅的不同而不同,通过抑制振动而改善乘坐感觉。在液压缸10与活塞杆16之间除了车轮产生的振动之外,还作用有随着车辆的行走而在车体上产生的惯性力和离心力。例如在操作方向盘而变化行走方向时则车体产生离心力,在液压缸10与活塞杆16之间就作用有基于该离心力的力。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例的缓冲器对于随着车辆行走而在车体中产生的力造成的振动具有良好的特性,在车辆行走中能够得到高的稳定性。如图2所示,在活塞本体14中设置有能够将上室12和下室13连通的、在活塞11 向上室12侧移动即伸长行程中使油液从上室12向下室13流动的多个(由于图2是剖面的原因而仅图示了一个)通路(第一通路)30a、和在活塞11向下室13侧移动即缩短行程中使油液从下室13向上室12流动的多个(由于图2是剖面的原因而仅图示了一个)通路 (第一通路)30b。作为这些通路一半的通路30a在圆周方向在各个之间夹有一个通路30b 地以等间距形成,其活塞11轴向的一侧(图1的上侧)是在径向外侧开口,而轴向的另一侧(图1的下侧)是在径向内侧开口。也可以将通路30a、30b在液压缸10的外侧由配管等形成。在这些作为一半的通路30a中设置有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发生机构31。阻尼力发生机构31配置在活塞11的轴向的下室13侧而安装在活塞杆16的安装轴部21。通路30a 构成在活塞11向活塞杆16伸出液压缸10外的伸长侧移动时使油液通过的伸长侧通路,而对此设置的阻尼力发生机构31限制伸长侧通路30a的油液流动而构成产生阻尼力的伸长侧阻尼力发生机构。构成其余一半的通路30b在圆周方向上在各个之间夹有一个通路30a地以等间距形成,其活塞11的轴向的另一侧(图1的下侧)是在径向外侧开口,而轴向的一侧(图1 的上侧)是在径向内侧开口。
在这些作为其余一半的通路30b中,设置有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发生机构32b。阻尼力发生机构32b配置在活塞11的轴向的上室12侧而安装在活塞杆16的安装轴部21。 通路30b构成在活塞11向活塞杆16进入到液压缸10内的缩短侧移动时油液通过的缩短侧通路,而对此设置的阻尼力发生机构32b限制缩短侧通路30b的油液流动而构成产生阻尼力的缩短侧阻尼力发生机构。活塞杆16在安装轴部21的比活塞11更靠端侧安装有阻尼力可变机构35。活塞本体14是大致圆板状,在其中央形成有轴向贯通而用于插入上述活塞杆16 的安装轴部21的插入孔38。在活塞本体14的下室13侧端部有伸长侧通路30a的一端开口的位置圆环状地形成有构成阻尼力发生机构32a的阀座部(〉一卜部)41a。在活塞本体14的上室12侧端部,缩短侧通路30b的一端开口的位置圆环状地形成有构成阻尼力发生机构32b的阀座部 41b。活塞本体14中在阀座部41a的插入孔38的相反侧是轴向高度比阀座部41a低的环状台阶部42b。缩短侧通路30b的另一端在该台阶部42b的位置开口。在阀座部41a 形成有分别从通路30a向活塞11的径向外侧延伸并穿过台阶部42b的轴向凹下的通路槽 (小孔)43a。同样地,活塞本体14中在阀座部41b的插入孔38的相反侧,是轴向高度比阀座部41b低的环状台阶部42a。伸长侧通路30a的另一端在该台阶部42a的位置开口。虽然图示省略,但在阀座部41b形成有轴向凹下的通路槽(小孔),分别从通路30b向活塞11 的径向延伸到外侧地穿过台阶部42a。阻尼力发生机构3 具有能够同时结合(着座)在整个阀座部41a上的环状盘阀45a、比盘阀4 直径小且配置在盘阀45a的活塞本体14相反侧的环状垫片46a、比垫片 46a直径大且配置在垫片46a的活塞本体14相反侧的环状阀限制部件47a。盘阀45a由多个环状盘重叠构成。通过盘阀4 从阀座部41a离开而将通路30a打开。阀限制部件47a 限制盘阀45a向打开方向进行规定以上的变形。盘阀4 设置在通路30a中,构成限制由活塞11的滑动而产生的油液流动以产生阻尼力的阻尼阀。同样,阻尼力发生机构32b具有能够同时结合在整个阀座部41b上的环状盘阀 45b、比盘阀4 直径小且配置在盘阀4 的活塞本体14相反侧的环状垫片46b、比垫片46b 直径大且配置在垫片46b的活塞本体14相反侧的环状阀限制部件47b。阀限制部件47b与活塞杆16的主轴部20的安装轴部21侧端部的轴台阶部48抵接。盘阀4 也是由多个环状盘重叠构成。通过盘阀4 从阀座部41b离开而将通路30b打开。阀限制部件47b限制盘阀45b向打开方向进行规定以上的变形。盘阀4 设置在通路30b中,构成限制由活塞 11的滑动而产生的油液流动以产生阻尼力的阻尼阀。本实施例表示了阻尼力发生机构32a、32b都是内周压紧(々,> )的盘阀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产生阻尼力的机构便可。例如也可以是将盘阀由螺旋弹簧靠压的提拉式的阀,也可以是提升阀(f《7卜弁)。在活塞杆16的前端部形成有外螺纹50,将不需从外部控制由频率(振动状态)使阻尼力可变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与该外螺纹50旋合。阻尼力可变机构35包括由盖部件 53和壳体本体M构成的壳体55、能够滑动地嵌插在该壳体55内的自由活塞57、夹装在自由活塞57与壳体55的盖部件53之间而在自由活塞57向一个方向移动时压缩变形的缩短侧0形环(弹性体、一个弹性体)58、夹装在自由活塞57与壳体55的壳体本体M之间而在自由活塞57向另一方向移动时压缩变形的伸长侧0形环(弹性体、另一个弹性体)59。在盖部件53上形成有与活塞杆16的外螺纹50旋合的内螺纹52。壳体本体M是有底圆筒状,为了将壳体本体M的开口侧封闭而安装有盖部件53。图2中为了方便而图示了自然状态的0形环58、59。特别是0形环59由于具有密封功能,所以优选被配置在安装状态下一直变形(截面非圆形)。上述0形环58是在自由活塞57向一个方向移动时压缩变形且对于自由活塞57的位移产生阻力的阻力元件。0形环59是在自由活塞57向另一个方向移动时压缩变形且对于自由活塞57的位移产生阻力的阻力元件。盖部件53是主要以切削加工形成的部件,具有大致圆筒状的盖筒部(延伸部)62 和从该盖筒部62的轴向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圆板状盖凸缘部63。在盖筒部62的内周部,从轴向中间位置到盖凸缘部63的相反侧的端部位置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内螺纹52。在盖筒部62的外周部,在盖凸缘部63的相反侧形成有台阶部 66。在盖筒部62的比台阶部66靠盖凸缘部63侧的外周面,形成有圆筒面部67和曲面部 68。圆筒面部67具有一定的直径,与圆筒面部67相连的曲面部68是在轴向上越从圆筒面部67离开直径越大的圆环状,与盖凸缘部63的盖筒部62侧的凸缘面部69连接。曲面部 68的包含盖部件53中心轴线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壳体本体M主要以切削加工形成。壳体本体M具有大致圆筒状的壳体筒部75 和将该壳体筒部75的轴向端部封闭的壳体底部76。在壳体筒部75的内周部,壳体底部76侧的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圆环状内侧环状突起(壳体侧环状突起)80。在壳体筒部75的内周面,从壳体底部76侧开始按顺序形成有小径圆筒面部81、锥面部(倾斜的面)82、曲面部(倾斜的面)83、大径圆筒面部 84和大径的嵌合圆筒面部85。小径圆筒面部81具有一定的直径。与小径圆筒面部81相连的锥面部82越从小径圆筒面部81离开则直径越大。与锥面部82相连的曲面部83是越从锥面部82离开就直径越大的圆环状。与曲面部83相连的大径圆筒面部84具有比小径圆筒面部81的直径大的一定的直径。与大径圆筒面部84在轴向相邻的嵌合圆筒面部85 比大径圆筒面部84的直径大。曲面部83的包含壳体本体M中心轴线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将小径圆筒面部81、锥面部82和曲面部83形成在内侧环状突起80上。将壳体记载成圆筒,是优选内周面为截面圆形,但外周面也可以是多边形等截面非圆的形状。盖部件53以盖筒部62作为前侧从开口侧向壳体本体M插入。这时,盖部件53 的盖凸缘部63与嵌合圆筒面部85嵌合。在该状态下通过将壳体筒部75的开口侧端部向内侧紧固而将盖部件53固定在壳体本体M上而成一体,构成壳体55。在壳体底部76的中央形成有轴向贯通的连通孔(小孔)87。自由活塞57主要以切削加工形成。包括大致圆筒状的活塞筒部(筒部)91、将该活塞筒部91的轴向一端部封闭的活塞底部92、具有从活塞筒部91的轴向另一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圆环状外侧环状突起(活塞侧环状突起)93的活塞凸缘部(凸缘部)94。在活塞筒部91和活塞凸缘部94的外周面,从活塞底部92侧开始按顺序形成有 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倾斜的面)98、锥面部(倾斜的面)99和大径圆筒面部100。将小径圆筒面部97形成在活塞筒部91上。将曲面部98、锥面部99和大径圆筒面部100形成在活塞凸缘部94上。小径圆筒面部94具有一定的直径,与该小径圆筒面部97相连的曲面部98是越从小径圆筒面部97离开直径就越大的圆环状。与曲面部98相连的锥面部99越从曲面部98离开则直径越大,与锥面部99相连的大径圆筒面部100具有比小径圆筒面部 97的直径大的一定的直径。曲面部98的包含自由活塞57中心轴线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在活塞筒部91的内周面从活塞底部92侧开始按顺序形成有圆筒面部102和锥面部(倾斜的面)103。圆筒面部102的活塞底部92侧形成在活塞筒部91上。圆筒面部102 的活塞底部92的相反侧和锥面部103形成在活塞凸缘部94上。圆筒面部102是一定的直径,与圆筒面部102相连的锥面部103越从圆筒面部102离开则直径越大。在活塞底部92的活塞筒部91的相反侧,在中央形成有轴向凹陷的凹部104。自由活塞57的大径圆筒面部100能够滑动地嵌插在壳体本体M的大径圆筒面部 84中。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能够滑动地嵌插在壳体本体M的小径圆筒面部81。 在该状态下,壳体本体讨的锥面部82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在它们的径向上位置重合,壳体本体M的曲面部83与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99在它们的径向上位置重合。由此, 壳体本体M的整个锥面部82和曲面部83就与自由活塞57的整个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 在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上相对。而且,盖部件53的盖凸缘面部69与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03在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上相对。壳体本体M的锥面部82和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99相对它们轴线的倾斜角度是相同的。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的上述截面的曲率与壳体本体M的曲面部83的上述截面的曲率是相同的。且曲面部83、98的曲率半径是比截面圆形的0形环59的截面半径大的曲率半径。在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98、锥面部99与壳体本体M的锥面部 82、曲面部83、大径圆筒面部84之间,换言之,在自由活塞57的外侧环状突起93与壳体本体讨的内侧环状突起80之间,配置0形环59。该0形环59在自然状态时其包含中心轴线的截面是圆形,内径比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直径小,外径比壳体本体M的大径圆筒面部84直径大。即0形环59相对自由活塞57和壳体本体M这两者在它们的径向具有过盈量地嵌合。在盖部件53的圆筒面部67、曲面部68、凸缘面部69与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03 之间配置0形环58。该0形环58也在自然状态时其包含中心轴线的截面是圆形,内径与盖部件53的圆筒面部67相同。两0形环58、59将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保持在中立位置,且容许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上室12侧和下室13侧这两侧进行轴向移动。处于中立位置的自由活塞57由于其轴向移动,所以与壳体本体M的壳体底部76和盖部件53的盖凸缘部63在轴向离开,与盖筒部62之间在径向具有间隙。对于自由活塞57,0形环59与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接触。在这些部件中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相对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倾斜。对于自由活塞57,0 形环58与相对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倾斜的锥面部103接触。对于壳体55,0形环59与锥面部82、曲面部83和大径圆筒面部84接触。在这些部件中锥面部82和曲面部83相对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倾斜。对于壳体55,0形环58 与圆筒面部67、曲面部68和凸缘面部69接触。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中与0形环59接触的部分即自由活塞接触面,和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中与0形环59 接触的部分即壳体接触面,随着自由活塞57的移动而与0形环59接触的部分的最短距离在变化,连结成为最短距离部分的线段的方向变化。换言之,将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98 和锥面部99以及大径圆筒面部84、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的形状设定为使连结自由活塞 57的自由活塞接触面和壳体55的壳体接触面分别与0形环59接触部分的最短距离线段的方向变化。具体说就是,在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而位于轴向上室12侧时,自由活塞接触面和壳体接触面分别与0形环59接触部分的最短距离是大径圆筒面部84与小径圆筒面部97的半径差(由于0形环59的外径与内径的半径差比大径圆筒面部84与小径圆筒面部97的半径差大,所以0形环59被压扁与该半径差对应的部分,该部分即最短距离的线段是倾斜角成为0)。另一方面,当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则与 0形环59接触的部分就成为曲面部98和曲面部83,0形环59最被压扁的位置即最短距离线段的倾斜角成为倾斜。自由活塞57在一端侧设置有活塞凸缘部94。活塞凸缘部94在内周具有倾斜的锥面部103,在外周具有倾斜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壳体55中,在盖部件53的一部分设置有向自由活塞57的活塞筒部91内延伸的盖筒部62。一侧的0形环58被配置成与活塞凸缘部94的内周面即锥面部103和盖筒部62抵接。另一侧的0形环59被配置成与活塞凸缘部94的外周面即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98、锥面部99和壳体55的内周面即锥面部 82、曲面部83、大径圆筒面部84抵接。如下组装阻尼力可变机构35 在壳体本体M内将0形环59插入到曲面部83的位置,向壳体本体M和0形环59的内侧嵌合自由活塞57,将0形环58配置在自由活塞57 的锥面部103,一边向该0形环58的内侧插入盖筒部62 —边使盖部件53与壳体本体M嵌合,将壳体本体M紧固(加締)。通过向活塞杆16安装轴部21的外螺纹50旋合壳体 55的内螺纹52来安装这样被预先组装好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这时,壳体55的盖凸缘部 63与阻尼力发生机构32a的阀限制部件47a抵接而将阻尼力发生机构32a、活塞本体14和阻尼力发生机构32b夹在与活塞杆16的轴台阶部48之间。即阻尼力可变机构35兼作将阻尼力发生机构32a、活塞本体14和阻尼力发生机构32b向活塞杆16紧固的紧固部件。阻尼力可变机构35的外径即壳体本体M的外径设定为比液压缸10的内径小,小到不成为流路阻力的程度。在活塞杆16的主轴部20的安装轴部21侧的端部位置形成有沿径向的通路孔 105。在安装轴部21,沿轴向形成有与该通路孔105连通的通路孔106。由此,利用这些通路孔105、106而将上室12与阻尼力可变机构35的壳体55内连通。具体说就是,与由壳体 55、0形环58、自由活塞57所划分出的上室连通室107内连通。下室13经由在壳体55的壳体底部76形成的连通孔87而与壳体55内连通。具体说就是,与由壳体55、0形环59、 自由活塞57所划分出的下室连通室108内连通。配置在壳体本体M与自由活塞57之间的0形环59被配置成将壳体55与自由活塞57之间一直密封,将上室连通室107与下室连通室108的连通始终切断。通路孔105、106和上室连通室107构成当活塞11向上室12侧移动时油液从液压缸10内一侧的上室12流出的通路(第二通路)110。连通孔87和下室连通室108构成当活塞11向下室13侧移动时油液从液压缸10内一侧的下室13流出的通路(第二通路)111。 由此,壳体55在内部形成有通路110的一部分流路,在内部形成有通路111的整个流路。 自由活塞57能够移动地被设置在壳体55内,并将通路110、111划分成上游和下游。通路30a、30b和通路110被设置在包含活塞杆16—部分的活塞11中。在此,第二通路被自由活塞57限定,虽然在上室12与下室13之间没产生油液的置换性流动,但在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移动期间,上室12的油液向上室连通室107流入,而同量的油液被向下室13侧挤出,所以实质上产生了流动。在活塞杆16向伸长侧移动的伸长行程中,油液从上室12经由通路30a而向下室 13流动。在活塞速度是微低速区域的情况下,从上室12向通路30a导入的油液基本上是经由被形成在活塞11中的通路槽43a和与阀座部41a抵接的盘阀4 所划出的恒定小孔而向下室13流动,这时产生小孔特性的阻尼力(阻尼力与活塞速度的平方大致成正比)。当活塞速度上升而达到低速区域,则从上室12向通路30a导入的油液基本上将盘阀4 打开而通过盘阀4 与阀座部41a之间向下室13流动。因此,产生阀特性的阻尼力(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正比)。在活塞杆16向缩短侧移动的缩短行程中,油液从下室13经由通路30b而向上室 12流动。在活塞速度是微低速区域的情况下,从下室13向通路30b导入的油液基本上经由被形成在活塞11中的图示省略的通路槽和与阀座部41b抵接的盘阀45所划出的恒定小孔而向上室12流动,这时产生小孔特性的阻尼力(阻尼力与活塞速度的平方大致成正比)。 当活塞速度上升而达到低速区域,则从下室13向通路30b导入的油液基本上将盘阀4 打开而通过盘阀4 与阀座部41b之间而向上室12流动。因此,产生阀特性的阻尼力(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正比)。在此,在活塞速度慢时,即微低速区域(例如0.05m/s)的频率比较高的区域(例如7Hz以上),例如是由路面细小的表面凹凸产生的振动。在这种状况下优选阻尼力下降。 即使是同样的活塞速度慢时,但与上述相反是频率比较低的区域(例如2Hz以下),则是所谓由车体转动引起的摇动等的振动,在这种状况下优选提高阻尼力。与之对应,上述阻尼力可变机构35即使在活塞速度是同样慢的情况下,也根据频率而使阻尼力可变。即、在活塞速度慢时,当活塞11往复运动的频率变高,在其伸长行程, 上室12的压力变高,油液经由活塞杆16的通路孔105、106从上室12被导入阻尼力可变机构35的上室连通室107。同时,一边从阻尼力可变机构35的下室连通室108经由构成通路 111内下游侧小孔的连通孔87将油液向下室13排出,一边使自由活塞57抵抗位于轴向下室13侧的0形环59的靠压力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通过自由活塞57这样向轴向下室13侧移动而使油液从上室12导入上室连通室107,从上室12导入通路30a并通过阻尼力发生机构32a向下室13流动的油液流量减少。由此,阻尼力下降。在接着的缩短行程,由于下室13的压力变高,所以经由构成通路内上游侧小孔的连通孔87而将油液从下室13导入阻尼力可变机构35的下室连通室108。同时,一边经由活塞杆16的通路孔105、106而从上室连通室107将油液向上室12排出,一边使之前向轴向下室13侧移动的自由活塞57抵抗位于轴向上室12侧的0形环58的靠压力而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通过自由活塞57这样向轴向上室12侧移动而使油液从下室13导入下室连通室108,从下室13导入向通路30b并通过阻尼力发生机构32b向上室12流动的油液流量减少。由此,阻尼力下降。在活塞11的频率高的区域,自由活塞57移动的频率也随之升高。其结果是每次上述伸长行程时油液从上室12向上室连通室107流动,每次缩短行程时油液从下室13向下室连通室108流动。由此,如上所述被维持在阻尼力下降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活塞速度慢时,当活塞11的频率变低,则自由活塞57移动的频率也随之降低。因此,尽管在伸长行程初期,油液从上室12向上室连通室107流动,但随后自由活塞57压缩0形环59而在轴向的下室13侧停止,油液不从上室12向上室连通室107流动。因此,成为从上室12被导入通路30a并通过阻尼力发生机构32a向下室13流动的油液流量不减少的状态,阻尼力变高。缩短行程也是,尽管在其初期油液从下室13向下室连通室108流动,但随后自由活塞57压缩0形环58而在轴向的上室12侧停止,油液不从下室13向下室连通室108流动。因此,成为从下室13被导入通路30b并通过阻尼力发生机构32b向上室12流动的油液流量不减少的状态,阻尼力变高。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作为向自由活塞57给予靠压力使其返回中立位置的零件使用了由橡胶材料构成的0形环58、59。在自由活塞57的中立位置,处于自由活塞57与壳体本体M之间的0形环59位于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与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之间。从该中立位置例如在伸长行程,当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则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使0形环59在相互之间滚动,即使其内径侧与外径侧向相反方向移动地旋转而相对壳体阳向轴向的下室13 侧移动。然后,壳体阳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的轴向上室12侧以及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下室13侧一边使0形环59滚动一边向自由活塞5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接着,壳体55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的轴向下室13侧以及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上室12侧将0形环59向自由活塞5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这时,在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与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之间使0 形环59滚动的区域、在壳体55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之间使0形环59滚动的区域,是自由活塞57的移动区域中从下游侧端部离开的位置中0形环59滚动的滚动区域。该区域是在从下游侧端部离开的位置中,0形环59在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上以与壳体55和自由活塞57这两者接触的状态进行移动的移动区域。此处的“移动”被定义为0形环59的至少自由活塞移动方向下游端的位置(图2中的下端位置)有移动。在壳体55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之间使0形环59压缩的区域,是自由活塞57的移动区域中的下游侧端部侧,使0形环59向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弹性变形的移动方向变形区域。所说的该“移动方向变形区域中的弹性变形”被定义为0形环59的自由活塞移动方向的上游端位置(图2中的上端位置)有移动而下游端位置不移动的变形。本实施例中,滚动区域和移动区域与移动方向变形区域的一部分重复。接着在缩短行程,当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则壳体 55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的轴向下室13侧、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上室12将0形环59的压缩解除。接着,壳体55的曲面部83和锥面部82的轴向上室 12侧、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下室13侧一边使0形环59滚动一边将压缩进一步解除。接着,壳体阳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一边使0形环59在相互之间滚动,一边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且自由活塞57在中立位置附近将盖部件53与自由活塞57之间的0形环58在被壳体55的圆筒面部67、曲面部68、凸缘面部69保持的状态下,由这些圆筒面部67、曲面部68、凸缘面部69 和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03向自由活塞5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接着在伸长行程,由于壳体55的圆筒面部67、曲面部68、凸缘面部69与自由活塞 57的锥面部103向离开的方向相对移动,所以将0形环58的压缩解除,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使0形环59 —边在相互之间滚动,一边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当自由活塞57通过中立位置,则使0形环59与上述同样地进行动作。这样,一侧的0形环58在移动方向变形区域被向移动方向压扁,另一侧的0形环 59在移动区域向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移动。对于由橡胶材料构成的0形环58、59所引起的、相对于自由活塞57位移的载荷特性是图3所示那样的非线形特性。即、在自由活塞57中立位置前后的规定范围是接近于线性的特性。当超过该范围,则相对位移而载荷的增加率圆滑地增大。如上所述,在活塞11 的动作频率高的区域,由于活塞11的振幅也小,所以自由活塞57的位移也小,在中立位置前后的线性特性范围动作。由此,自由活塞57容易运动,追随活塞11的振动而振动,对于减少由阻尼力发生机构32a、32b产生的阻尼力有好处。另一方面,在活塞11的动作频率低的区域,由于活塞11的振幅大,所以自由活塞 57的位移大,在图3所示的非线性特性范围动作。由此,自由活塞57难以逐渐圆滑地运动, 难以减少由阻尼力发生机构3h、32b产生的阻尼力。(日本)实开平7-19642号公报记载的缓冲器中,由弹性体来限制将壳体内划分成两室的滑阀的移动(仅相当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移动方向变形区域),使阻尼力圆滑地变化。但由于相对于滑阀的移动阻力急剧增加,所以希望改善该特性。(在轴向压缩橡胶时, 弹簧常数急剧增加。)对于这点,根据以上所述的第一实施例,自由活塞57的与0形环59接触的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相对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具有倾斜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壳体55的与0形环59接触的锥面部82、曲面部83和大径圆筒面部84相对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具有倾斜的锥面部82和曲面部83。由于自由活塞57的移动,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98、锥面部99中与0形环59接触的自由活塞接触面和大径圆筒面部84、曲面部83、锥面部82中与0形环59接触的壳体接触面的最短距离在变化。因此,在响应频率而改变阻尼力时能够圆滑地变化。例如图4表示在第一实施例的缓冲器中,在活塞11的速度是0. 05m/s的情况下,从外侧开始按顺序活塞的动作频率是0. 50Hz,0. 80Hz、1. 59Hz、 1. 99Ηζ、3· 18Ηζ、3· 98Ηζ、4· 97Ηζ、6· 12Ηζ、7· 96Ηζ、9· 95Ηζ、15· 92Ηζ、19· 89Ηζ 时的活塞行程与阻尼力的关系。从图4 了解到,各频率下阻尼力的变化非常圆滑。了解到在活塞11的行程小的0附近,例如0. 50Hz等低频时阻尼力高,例如4. 97Hz以上的比较高频时阻尼力能够低。只要将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98、锥面部99和大径圆筒面部84、曲面部83、锥面部 82中的至少任一方设定成使自由活塞接触面中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部分与壳体接触面中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部分的最短距离变化的形状便可。自由活塞57的倾斜的锥面部99和曲面部98具有曲面部98。壳体55的倾斜的锥面部82和曲面部83具有曲面部83。因此,所以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这时也是只要设置有曲面部83、98中的至少任一方便可。由于曲面部83、98的曲率半径是比0形环59的截面半直径大的曲率半径,所以能够使阻尼力更圆滑地变化。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99和曲面部98与壳体55的锥面部82和曲面部83在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上相对。因此,能够良好地压缩0形环59。由于具有自由活塞57向一方向移动时压缩变形的0形环58和自由活塞57向另一方向移动时压缩变形的0形环59,所以在伸长行程和缩短行程这两种情况下能够使阻尼力圆滑地变化。由此,即使频率变化、活塞速度变化等时阻尼力都是圆滑地变化,所以没有由阻尼力变化所引起的乘坐不舒服感。而且对于姿势变化也是阻尼力逐渐变大,驾驶者没有不舒服感,能够抑制姿势变化。由此,在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上与实开平7-19642号公报所公开的缓冲器比较而能够提供更高水平的车辆。本实施例中,在自由活塞57的一端侧设置有活塞凸缘部94。活塞凸缘部94的内周是倾斜的锥面103,外周是倾斜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在壳体55的一部分设置向自由活塞57的活塞筒部91内延伸的盖筒部62。0形环58被配置成与活塞凸缘部94内周的锥面103和盖筒部62抵接。0形环59被配置成与活塞凸缘部94外周的曲面部98、锥面部 99和壳体55的内周面抵接。因此,将0形环59配置在壳体本体M内,将自由活塞57配置在壳体本体M和0形环59的内侧,向自由活塞57配置0形环58,一边向该0形环58的内侧插入盖筒部62—边将盖部件53固定在壳体本体M,这样来组装缓冲器。因此,各零件的组装性良好。配置在壳体本体M与自由活塞57之间的0形环59被配置成具有在自由活塞57 位移时产生相反方向靠压力的、作为弹簧的功能,而且将壳体本体M与自由活塞57之间密封。因此,还具有将上室连通室107与下室连通室108的连通始终切断的密封功能,能够减少零件个数。由于0形环59在自由活塞57与壳体55之间滚动,所以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即使使用截面的直径小的0形环,也由于0形环的滚动而能够增大自由活塞的被0 形环给予阻力的行程距离(也能够设定成0形环的直径以上)。由此,仅压缩橡胶的实开平 7-19642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不能将行程距离设定到橡胶压扁方向的厚度以上)和本实施例的技术虽然在使用橡胶这一点上相同,但如上所述其使用方法不同,作为技术思想则全然不同。自由活塞57在自由活塞57移动区域中的下游侧端部侧具有使0形环59向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弹性变形的移动方向变形区域。且自由活塞57在从下游侧端部离开的位置具有0形环59滚动的滚动区域。因此,能够使阻尼力更圆滑地变化。滚动区域与移动方向变形区域的一部分重叠。因此,从由滚动引起的阻力逐渐变化成由向移动方向压扁引起的阻力,所以能够使阻尼力更圆滑地变化。且能够防止弹簧常数急剧变大,还能够得到接近于线性的特性。本实施例中,为了使连结小径圆筒面部97、曲面部98、锥面部99中与0形环59接触的自由活塞接触面、和大径圆筒面部84、曲面部83、锥面部82中与0形环59接触的壳体接触面的最短距离的线段变化,来设定它们的形状。因此,0形环产生的力的方向变化,对于自由活塞移动方向的阻力也变化,所以能够使阻尼力更圆滑地变化。自由活塞57在自由活塞57移动区域中的下游侧端部侧具有使0形环59向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弹性变形的移动方向变形区域。且自由活塞57在从下游侧端部离开的位置具有0形环59在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上以与壳体55和自由活塞57这双方接触的状态移动的移动区域。因此,能够将自由活塞的被0形环给予阻力的行程距离设定成例如 0形环的直径以上等,设定为较大,能够使阻尼力更圆滑地变化。由于移动区域与移动方向变形区域的一部分重叠,所以能够使阻尼力更圆滑地变化。将0形环设置多个。一个0形环58在移动方向变形区域中向移动方向被压扁。另一个0形环59在移动区域中向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移动。因此,能够随着自由活塞57 的移动方向而使阻尼力圆滑地变化。由于通路110被设置在活塞11中,所以能够将结构简单化。在通路111的上游和下游作为小孔而设置了连通孔87。因此,作为对于自由活塞移动的阻力,在0形环的基础上小孔也起作用,所以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自由活塞57中设置小的小孔而能够使特性变化。上述实施例表示了将壳体55由盖部件53和壳体本体M构成的结构,但在缩短盖筒部62而使0形环58与活塞杆 20的图中的下端侧外周部接触的情况下,活塞杆20的下端侧部分也构成壳体55。[第二实施例]下面,主要基于图5以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为中心来说明第二实施例。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位则以相同称呼、相同符号来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相对于第一实施例阻尼力可变机构35有部分不同。具体说就是阻尼力可变机构35的壳体本体M与第一实施例的壳体本体M比较,没有壳体底部76和壳体筒部75的壳体底部76侧的一部分。由此,第二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没有第一实施例的连通孔87和下室连通室108,壳体本体M的壳体筒部75和其内侧环状突起80的轴向长度比第一实施例短。第二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由于0形环58、59(图5中也图示自然状态)而位于中立位置的自由活塞57的活塞底部92侧比壳体55还向轴向外侧突出。0形环59将上室连通室107与下室13的连通始终切断。第二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在活塞速度慢时,当活塞11的动作频率变高,在伸长行程,由于上室12的压力变高,所以经由活塞杆16的通路孔105、106油液一边从上室 12导入阻尼力可变机构35的上室连通室107,一边使自由活塞57抵抗位于轴向下室13侧的0形环59的靠压力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通过自由活塞57这样向轴向下室13侧移动而使油液从上室12导入上室连通室107,从上室12导入通路30a而通过阻尼力发生机构32a向下室13流动的油液流量减少。由此,油液容易在阻尼力发生机构3 流动,阻尼力下降。在接着的缩短行程,由于下室13的压力变高,所以一边经由活塞杆16的通路孔 105、106而从上室连通室107将油液向上室12排出,一边使之前向轴向下室13侧移动的自由活塞57抵抗位于轴向上室12侧的0形环58的靠压力而向轴向的上室13侧移动。通过自由活塞57这样向轴向上室13侧移动而使下室13的表观体积增大,从下室13导入通路30b而通过阻尼力发生机构32b向上室12流动的油液流量减少。由此,油液容易在阻尼力发生机构32b流动,阻尼力下降。第二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中,在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移动时,0形环 58、59的动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根据以上所述的第二实施例,能够缩短阻尼力可变机构35的轴向长度,还能够谋求轻量化。[第三实施例]下面,主要基于图6A、图6B以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为中心来说明第三实施例。对于与第一实施相同的部位则以相同称呼、相同符号来表示。第三实施例中,相对于第一实施例阻尼力可变机构35有部分不同。S卩、使用了与第一实施例部分不同的盖部件53。该盖部件53在盖凸缘部63的外周侧设置有圆筒部(壳体侧环状突起)121。该圆筒部121的盖凸缘部63的相反侧的前端面部122沿盖部件53的轴的正交方向。第三实施例中相对第一实施例而使用了部分不同的壳体本体M。首先是壳体筒部 75的壳体底部76侧的结构不同。壳体筒部75的内侧环状突起80的内周面在小径圆筒面部81与曲面部83之间形成有曲面部(倾斜的面)125。该曲面部125是越从小径圆筒面部 81离开直径越大的圆环状,包含壳体本体M中心轴线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与第一实施例比较,壳体本体M的壳体底部76的结构不同。在壳体底部76的中央形成有相对其周围侧的底部本体127而向盖部件53侧凹下的凹状部128。该凹状部1 的与壳体本体M的轴正交的截面形成为六角形的有盖六角筒状。在将阻尼力可变机构35 嵌合到活塞杆16上时能够使六角扳手使其与凹状部1 嵌合。壳体底部76在凹状部1 的盖部分中央形成有连通孔87。壳体本体M主要以冲压成型形成,因此,在小径圆筒面部81与曲面部83之间成为曲面部125。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比较使用了部分不同的自由活塞57。第三实施例的自由活塞57具有活塞筒部91从活塞底部92更加向轴向延伸的形状。活塞筒部91的外周部上,在轴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圆环状外侧环状突起(活塞侧环状突起)93。在该外侧环状突起93的外周面上从轴向的下室侧开始按顺序形成有与上述同样的曲面部98、锥面部99、大径圆筒面部100。且从大径圆筒面部100形成有锥面部(倾斜的面)131和曲面部(倾斜的面)132。与大径圆筒面部100相连的锥面部131越从大径圆筒面部100离开直径越小,与锥面部131相连的曲面部132成为越从锥面部131离开则直径越小的圆环状。小径圆筒面部133与曲面部132相连,该小径圆筒面部133与小径圆筒面部97是同径。曲面部132的包含自由活塞57中心轴线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将曲面部98、132和锥面部99、131和大径圆筒面部100形成在外侧环状突起93上。第三实施例的外侧环状突起93对于其通过轴线方向中央位置的平面是对称形状。自由活塞57的大径圆筒面部100能够滑动地嵌插在壳体本体M的大径圆筒面部 84、一个小径圆筒面部97能够滑动地嵌插在壳体本体M的小径圆筒面部81、另一个小径圆筒面部133能够滑动地嵌插在盖部件53的圆筒部121中。在该状态下,壳体本体M的曲面部125和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在它们的径向位置重合。即壳体本体M的整个曲面部83和曲面部125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在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上相对。且盖部件53的圆筒部121的前端面部122和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31、曲面部132 在它们的径向位置重合。即圆筒部121的前端面部122和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31、曲面部132在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上相对。在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99、曲面部98、小径圆筒面部97与壳体本体M的曲面部 125、曲面部83、大径圆筒面部84之间,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配置有0形环59 (图6中也图示自然状态)。第三实施例中,在壳体本体M的大径圆筒面部84、盖部件53的前端面部122、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31、曲面部132以及小径圆筒面部133之间配置有0形环58 (图6中也图示自然状态)。该0形环58也与0形环59同样处于自然状态时,内径比自由活塞57 的小径圆筒面部133的直径小,外径比壳体本体M的大径圆筒面部84的直径大。即0形环58也是相对自由活塞57和壳体本体M这两者在它们的径向具有过盈量地嵌合。两0形环58、59是同样的大小。两0形环58、59将自由活塞57相对于壳体55保持在规定的中立范围,且容许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上室12侧和下室13侧这两侧进行轴向移动。由此,第三实施例的自由活塞57中,0形环58与小径圆筒面部133、曲面部132和锥面部131接触。曲面部132和锥面部131相对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倾斜。在壳体55 中,0形环58与大径圆筒面部84和前端面部122接触。换言之,在自由活塞57的外周部设置外侧环状突起93,外侧环状突起93的轴向两面构成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以及曲面部132和锥面部131。在壳体55内周的外侧环状突起93的两侧位置设置有内侧环状突起80和圆筒部121。内侧环状突起80构成曲面部125 和曲面部83。圆筒部121从壳体55向内侧成环状地突出,构成前端面部122。在外侧环状突起93与内侧环状突起80和圆筒部121之间分别设置0形环59和0形环58。第三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如下组装向壳体本体M内将0形环59—直插入到曲面部83的位置,向壳体本体M和0形环59的内侧嵌合自由活塞57,在自由活塞57 与壳体本体M之间按压入0形环58,一边向自由活塞57与壳体本体M之间嵌合圆筒部 121 —边将盖部件53固定在壳体本体M上。配置在壳体本体M与自由活塞57之间的0形环58被配置成将壳体55与自由活塞57之间密封,将上室连通室107与下室连通室108的连通始终切断。第三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中,在自由活塞57的中立位置,处于自由活塞57 与壳体本体M之间的0形环58、59位于壳体本体M的大径圆筒面部84与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133之间。从该中立位置例如在伸长行程,当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时,则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壳体阳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 97使0形环59在相互之间滚动,使其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然后,壳体55 的曲面部83和曲面部125的轴向上室12侧以及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下室13侧一边使0形环59滚动一边向自由活塞5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接着,壳体55 的曲面部83和曲面部125的轴向下室13侧以及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上室12侧将0形环59向自由活塞5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第二实施例中,从该中立位置在伸长行程,当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则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133使0形环58在相互之间滚动,使其相对壳体 55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接下来在缩短行程,当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则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壳体阳的曲面部83和曲面部125的轴向下室13侧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上室12将0形环59的压缩解除。接着,壳体55的曲面部83和曲面部125的轴向上室12侧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98和锥面部99的轴向下室13侧一边使0形环59滚动一边将压缩进一步解除。接着,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 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 —边使0形环59在相互之间滚动,一边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上室 12侧移动。且第三实施例中,在该缩短行程,当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上室12 侧移动,则壳体阳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133使0形环58在相互之间滚动,使其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然后,自由活塞57利用壳体55 的大径圆筒面部84、前端面部122和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31、曲面部132而将0形环58 向自由活塞5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这时,在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与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133之间使0 形环58滚动的区域,是自由活塞57的移动区域中从下游侧端部离开的位置中0形环58滚动的滚动区域。该区域是在从下游侧端部离开的位置中,0形环58在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以与壳体阳和自由活塞57这两者接触的状态进行移动的移动区域。该“移动”被定义为0形环58的至少自由活塞移动方向下游端的位置(图2中的上端位置)有移动。在壳体55的前端面部122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132和锥面部131之间使0形环58压缩的区域,是自由活塞57的移动区域中下游侧端部侧使0形环58向自由活塞57 的移动方向弹性变形的移动方向变形区域。该“移动方向变形区域中的弹性变形”被定义为0形环58的自由活塞移动方向上游端位置(图6中的下端位置)有移动而下游端位置不移动的变形。本实施例中,滚动区域和移动区域与移动方向变形区域的一部分重叠。在接下来的伸长行程,壳体55的前端面部122与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31和曲面部132将0形环58的压缩解除,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133使0形环58在相互之间滚动,使其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对于0 形环59也是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84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使其在相互之间滚动,并使其相对壳体阳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当自由活塞57通过中立位置时,则使0形环58、59与上述同样地进行动作。根据以上所述的第三实施例,设置在自由活塞57外周部的外侧环状突起93的轴向两面构成曲面部98、锥面部99和锥面部131、曲面部132。在壳体55内周的外侧环状突起93的两侧位置设置具有曲面部83、曲面部125的内侧环状突起80和具有前端面部122 的圆筒部121。在外侧环状突起93与内侧环状突起80和圆筒部121之间分别设置0形环 58、59。因此能够将0形环58、59共通化。由于在阻尼力可变机构35的壳体55上形成有与六角扳手嵌合的凹状部128,所以使将阻尼力可变机构35向活塞杆16旋合时的作业性被提高。第三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盖部件53的盖凸缘部63与自由活塞57的活塞底部92之间夹装螺旋弹簧,在壳体本体M的底部本体127与自由活塞57的活塞底部92之间夹装螺旋弹簧,以使自由活塞57保持在中立位置。这种结构在自由活塞57的行程长时也容易使其保持在中立位置。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螺旋弹簧。如图7A所示,也可以将自由活塞57的外侧环状突起93的轴向两侧仅由锥面部 99、131构成,将壳体本体M的内侧环状突起80的小径圆筒面部81与大径圆筒面部84之间仅由锥面部82构成(图7A中的0形环58、59是自然状态)。如图7B所示,也可以代替0形环58、59而设置在自然状态时包含中心轴线的截面是四边形的方圈135、136(图7B中图示了自然状态)。这时,方圈135、136也是相对自由活塞57和壳体55而在它们的径向具有过盈量。如图7C所示,也可以将密封圈137向自由活塞57烧结固定。这种结构能够减少零件个数,零件管理更容易。将密封圈137向壳体55固定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也能够适用于第一实施例的0形环58、59。[第四实施例]下面,主要基于图8以与第一、第三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为中心来说明第四实施例。 对于与第一、第三实施例相同的部位则以相同称呼、相同符号来表示。第四实施例中也是相对第一、第三实施例而阻尼力可变机构35有部分不同。艮口、 第四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使用了与第三实施例同样的盖部件53和自由活塞57。第四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中壳体本体M与第一实施例有部分不同。壳体本体M中,在壳体底部76的中央在其轴向形成有向壳体筒部75相反侧延伸的延伸轴部141。在壳体底部76和延伸轴部141形成有将其中央轴向贯通的连通孔87。延伸轴部141的壳体底部76侧成为直径大的基座部142。延伸轴部141的除了基座部142以外的部分是比基座部142直径小的安装轴部143。在安装轴部143的基座部142相反侧形成有外螺纹144。在壳体本体M内与第三实施例同样地配置有自由活塞57。在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99、曲面部98、小径圆筒面部97与壳体本体M的锥面部82、曲面部83、大径圆筒面部 84之间与第三实施例同样地配置有0形环59(图8中也图示自然状态)。在壳体本体M的大径圆筒面部84、盖部件53的圆筒部121的前端面部122、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31、曲面部132以及小径圆筒面部133之间与第三实施例同样地配置有 0形环58(图8中也图示自然状态)。第四实施例中,活塞杆16的安装轴部21的轴向长度变短。将阻尼力可变机构35 向该安装轴部21的外螺纹50旋合,以与轴台阶部48抵接。即,不是将活塞本体14向活塞杆16安装。将阻尼力发生机构32b、活塞本体14和阻尼力发生机构3 利用螺母145安装在阻尼力可变机构35的安装轴部143。即,使阻尼力发生机构32b的阀限制部件47b与基座部142抵接,使阻尼力发生机构32a的阀限制部件47a与螺母145抵接,在该状态下使阻尼力发生机构32b、活塞本体14和阻尼力发生机构3 被基座部142和螺母145所夹住。第四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中,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移动时的0形环 58,59的动作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第五实施例]下面,主要基于图9而以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为中心来说明第五实施例。对于与第一实施例共通的部位则以相同称呼、相同符号来表示。第五实施例中也是相对第一实施例而阻尼力可变机构35有部分不同。即第五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使用了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盖部件53,另一方面,使用了与第一实施例有部分不同的壳体本体M和自由活塞57。在壳体本体M的壳体筒部75的内周面上,从壳体底部76侧开始形成有圆筒面部151、曲面部(倾斜的面)152、曲面部(倾斜的面)153、圆筒面部154。圆筒面部151具有一定的直径。与圆筒面部151相连的曲面部152是越从圆筒面部151离开则直径越大的圆环状。与曲面部152相连的曲面部153被形成为越从曲面部152离开直径越小的圆环状。与曲面部153相连的圆筒面部IM具有与圆筒面部151同样直径的一定的直径。曲面部152、152具有连续的形状,包含壳体本体M中心轴线的截面形成为圆弧状。将轴向下室 13侧的圆筒面部151和曲面部152形成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内侧环状突起(壳体侧环状突起)巧5。将轴向上室12侧的圆筒面部巧4和曲面部153形成为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内侧环状突起(壳体侧环状突起)156。在自由活塞57的活塞筒部91外周面从活塞底部92侧开始按顺序形成有圆筒面部161、曲面部(倾斜的面)162、曲面部(倾斜的面)163和圆筒面部164。圆筒面部161具有一定的直径。与圆筒面部161相连的曲面部162形成为越从圆筒面部161离开则直径越小的圆环状。与曲面部162相连的曲面部163形成为越从曲面部163离开就直径越大的圆环状。与曲面部163相连的圆筒面部164具有与圆筒面部161同样直径的一定的直径。曲面部162、162具有连续的形状,包含自由活塞57中心轴线的截面被形成为圆弧状。将轴向下室13侧的圆筒面部161和曲面部162形成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外侧环状突起(自由活塞侧环状突起)165上。将轴向上室12侧的圆筒面部164和曲面部163形成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外侧环状突起(自由活塞侧环状突起)166上。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162、163和壳体本体M的曲面部152、153被形成为曲率相等。阻尼力可变机构35在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162、163与壳体本体M的曲面部152、 153之间仅配置一个0形环(弹性体,图9中也图示自然状态)168。该0形环168在自然状态时包含中心轴线的截面是圆形,内径比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162、163的最小直径小, 外径比壳体本体M的曲面部152、153的最大直径大。即0形环168对于自由活塞57和壳体本体M这两者在它们的径向具有过盈量地嵌合。该0形环168将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 55而保持在中立位置。同时,0形环168容许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上室12 和下室13这两侧进行轴向移动,并相对于自由活塞57向两方向的移动而压缩变形。曲面部 152、153、162、163的曲率半径具有比截面圆形的0形环168的截面半直径大的曲率半径。由此,对于壳体55而0形环168与曲面部152、153接触。曲面部152、153相对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倾斜。对于自由活塞57而0形环168与曲面部162、163接触。曲面部162、163相对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倾斜。如下组装阻尼力可变机构35 将0形环168配置在壳体本体M内的曲面部153, 在壳体本体M和0形环168的内侧嵌合自由活塞57,将盖部件53与壳体本体M嵌合,紧固壳体本体M。第五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中,利用壳体55、0形环168和自由活塞57来划分经由活塞杆16的通路孔105、106而与上室12连通的上室连通室107和经由壳体底部76的连通孔87而与下室13连通的下室连通室108。第五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中,在自由活塞57的中立位置0形环168位于壳体本体讨的曲面部152、153和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162、163之间。例如在伸长行程, 当自由活塞57从中立位置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则壳体本体M的轴向下室13侧曲面部152和自由活塞57的轴向上室12侧曲面部163 —边使0形环168滚动一边向自由活塞 5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在接下来的缩短伸长行程,当自由活塞57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则壳体本体M 的轴向下室13侧曲面部152和自由活塞57的轴向上室12侧曲面部163 —边使0形环168 滚动一边将其压缩解除。接着,壳体本体M的轴向上室12侧曲面部153和自由活塞57的轴向下室13侧曲面部162 —边使0形环168滚动一边向自由活塞5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在接下来的伸长行程,壳体本体M的轴向上室12侧曲面部153和自由活塞57的轴向下室13侧曲面部162 —边使0形环168滚动一边将其压缩解除。当自由活塞57通过中立位置,则与上述同样地,壳体本体M的轴向下室13侧曲面部152和自由活塞57的轴向上室12侧曲面部163 —边使0形环168滚动一边向自由活塞5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根据上述的第五实施例,由于0形环168对于自由活塞57的两方向移动压缩变形,所以用一个0形环168就能够应对自由活塞57向两方向的移动。[第六实施例]下面,主要基于图10以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为中心来说明第六实施例。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位则以相同称呼、相同符号来表示。第六实施例中也是相对第一实施例而阻尼力可变机构35有部分不同。即第六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使用了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壳体本体M,另一方面,使用了与第一实施例有部分不同的盖部件53和自由活塞57。相对第一实施例盖部件53的盖筒部62不同。在盖筒部62的盖凸缘部63侧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外侧环状突起(壳体侧环状突起)171。在盖筒部62的外周面从盖凸缘部63的相反侧开始按顺序形成有小径圆筒面部172、曲面部(倾斜的面)173、锥面部 (倾斜的面)174和大径圆筒面部175。小径圆筒面部172具有一定的直径。与小径圆筒面部172相连的曲面部173被形成为越从小径圆筒面部172离开则直径越大的圆环状。与曲面部173相连的锥面部174是越从曲面部173离开直径越大。与锥面部174相连的大径圆筒面部175具有比小径圆筒面部172直径大的一定的直径。曲面部173、锥面部174和大径圆筒面部175被形成在外侧环状突起171上。曲面部173的包含盖部件53中心轴线的截面被形成为圆弧状。相对第一实施例自由活塞57的活塞筒部91有部分不同。活塞筒部91在轴向的中间位置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外侧环状突起93的基础上,还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内侧环状突起(自由活塞侧环状突起)181。在活塞筒部91的内周面从活塞底部92侧开始按顺序形成有小径圆筒面部182、锥面部(倾斜的面)183、曲面部(倾斜的面)184和大径圆筒面部185。小径圆筒面部182具有一定的直径,与该小径圆筒面部182相连的锥面部 183被形成为越从小径圆筒面部182离开直径越大。与锥面部183相连的曲面部184被形成为越从锥面部183离开直径越大的圆环状。与曲面部184相连的大径圆筒面部185具有比小径圆筒面部182直径大的固定的直径。曲面部184的包含自由活塞57中心轴线的截面被形成为圆弧状。该曲面部184、锥面部183和大径圆筒面部185被形成在内侧环状突起 181上。在活塞筒部91的外周面在大径圆筒面部100的锥面部99的相反侧形成有越从大径圆筒面部100离开直径越小的锥面部186。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97能够滑动地嵌插在盖部件53的小径圆筒面部81, 大径圆筒面部100能够滑动地嵌插在盖部件53的大径圆筒面部84。在该状态下,盖部件53 的锥面部174与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184在它们的径向位置重合。且在该状态下,盖部件 53的曲面部173与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83在它们的径向位置重合。即盖部件53的整个曲面部173和锥面部174与自由活塞57的整个锥面部183和曲面部184在自由活塞57 的移动方向相对。而且盖部件53的锥面部174与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83相对它们轴线的倾斜角度被形成为相等。自由活塞57的曲面部184其截面的曲率与盖部件53的曲面部 173截面的曲率被形成为是相同的。且曲面部173、184的曲率半径是比截面圆形的0形环 58的截面半径大的曲率半径。在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83、曲面部184、大径圆筒面部185与盖部件53的锥面部174、曲面部173、小径圆筒面部172之间配置0形环58 (图10中也是表示自然状态)。 该0形环58在自然状态时包含中心轴线的截面是圆形,内径比盖部件53的小径圆筒面部 172的直径小,外径比自由活塞57的大径圆筒面部185的直径大。即0形环58相对自由活塞57和盖部件53这两者在它们的径向具有过盈量地嵌合。由此,0形环58与自由活塞57的锥面部183、曲面部184和大径圆筒面部185接触。锥面部183和曲面部184相对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倾斜。0形环58与壳体55的小径圆筒面部172、曲面部173和锥面部174接触。曲面部 173和锥面部174相对自由活塞57的移动方向倾斜。随着自由活塞57的移动,自由活塞接触面(自由活塞57的大径圆筒面部185、曲面部184和锥面部183中与0形环58接触的部分)和壳体接触面(壳体55的小径圆筒面部172、曲面部173和锥面部174中与0形环58接触的部分)分别与0形环58接触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在变化。当该最短距离变小,则连结最短距离的线段的倾斜角变大。换言之,设定大径圆筒面部185、曲面部184和锥面部183以及小径圆筒面部172、曲面部173和锥面部174的形状,使连结自由活塞57的自由活塞接触面和壳体55的壳体接触面的最短距离的线段的方向变化。具体说就是,在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而位于轴向下室13侧时,自由活塞接触面和壳体接触面分别与0形环58接触面之间的最短距离是大径圆筒面部185 与小径圆筒面部172的半径差,连结该最短距离的线段的倾斜角是0。当自由活塞57相对壳体55而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时,则相对曲面部173和曲面部184的0形环58接触面的位置移动,随着其最短距离逐渐变小而连结最短距离的线段的倾斜角变大。第六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中,0形环59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动作。在自由活塞57的中立位置,0形环58位于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185与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172之间。从该中立位置例如在伸长行程,当自由活塞57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则壳体55 的大径圆筒面部185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172使0形环58滚动,并使0形环58 相对壳体阳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在接下来的缩短行程,当自由活塞57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则壳体55的大径圆筒面部185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172使0形环58滚动,并使其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然后,锥面部183和曲面部184的轴向上室12侧与曲面部173和锥面部174的轴向下室13侧一边使0形环58滚动一边进行压缩。且锥面部183和曲面部 184的轴向下室13侧与曲面部173和锥面部174的轴向上室12侧压缩0形环58。在接下来的伸长行程,锥面部183和曲面部184的轴向下室13侧与曲面部173和锥面部174的轴向上室12侧将0形环58的压缩解除。锥面部183和曲面部184的轴向上室12侧与曲面部173和锥面部174的轴向下室13侧一边使0形环58滚动一边将其压缩解除。壳体阳的大径圆筒面部185和自由活塞57的小径圆筒面部172使0形环58滚动, 并使0形环58相对壳体55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当0形环58通过中立位置,则使0 形环58与上述同样地动作。第六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35能够通过将0形环58向盖筒部62插入,按照自由活塞57、0形环59、壳体55的顺序在一个方向进行组装,各零件的组装性良好。[第七实施例]下面,主要基于图11、图12A、图12B以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为中心来说明第七实施例。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位则以相同称呼、相同符号来表示。第七实施例中,在利用上述的自由活塞57而划分成上游侧和下游侧的通路110、 111中的通路110中途设置有从外部通过驱动器和手动而能够调整阻尼力特性及其通路面积的通路面积可变机构311。以下说明该通路面积可变机构311。构成通路110的上述通路孔105、106被形成在活塞杆16的活塞保持部件304内。 即在活塞保持部件304上形成有与杆本体302的外螺纹301旋合的上述内螺纹303。该内螺纹303的轴向下室13侧是螺纹底孔312。在该螺纹底孔312的轴向下室13侧形成有比螺纹底孔312直径小的收容孔315。从该收容孔315的底部向轴向的下室13侧贯通地形成上述的通路孔106。从收容孔315的壁部向径向贯通地形成上述的通路孔105。由此,将收容孔315形成在通路孔105、106之间。在活塞保持部件304的上述收容孔315内收容有开口面积可变部件本体318。该开口面积可变部件本体318具备为了将圆筒部319和圆筒部的一端侧封闭而设置在径向内侧的具有盖部320的有盖圆筒状的形状。如图12B所示,由沿径向多个部位,具体说是四个部位的直线状孔构成的小孔321 3M按该顺序被形成在圆筒部319的圆周方向。这些小孔321 3M所有的孔径不同。具体说就是小孔321的孔径最大、小孔322的孔径次大、小孔323的孔径其次大、小孔324的孔径最小。这些小孔321 324被形成相互在圆筒部319 的轴向位置重合而在圆筒部319的周方向位置不同。在此,四个部位达到直径不同的小孔 321 324被以等间隔形成,由此,小孔321 3M是以90度间距形成。最大径的小孔321 比通路孔105直径小。如图12A所示,在圆筒部319的外周侧位于比小孔321 3M还靠盖部320的相反侧的位置沿圆筒部319的圆周方向形成有圆环状的密封槽329。且在盖部320的径向中央形成有轴向贯通的安装孔330。该开口面积可变部件本体318在将0形环331保持在密封槽3 的状态下而以将盖部320以配置在通路孔106相反侧的姿势收容在活塞保持部件304的收容孔315内。在该状态下,小孔321 3M在活塞保持部件304的轴向位置与通路孔105 —致。密封槽3 的0形环331将开口面积可变部件本体318与收容孔315的间隙密封。活塞杆16的杆本体302上在径向中央形成有轴向贯通的通孔335。该通孔335中插入有动作杆336。该动作杆336具有配置在杆本体302内的插入轴部337和比插入轴部 337直径小的前端轴部338。该前端轴部338从圆筒部319的相反侧与开口面积可变部件本体318的盖部320的安装孔330嵌合并被紧固。由于紧固而在前端轴部338形成有直径大的紧固部339。利用紧固部339和插入轴部337,动作杆336将开口面积可变部件本体318 的盖部320夹住。由此,将开口面积可变部件本体318不能旋转地固定在动作杆336上。被一体化了的动作杆336和开口面积可变部件本体318通过旋转而能够有选择地使小孔321 3M与通路孔105连通。即、由动作杆336和开口面积可变部件本体318构成相对通路孔105而开口面积可变的开口面积可变部件340。开口面积可变部件340被配置在活塞杆16内。开口面积可变部件340利用与该动作杆336的开口面积可变部件本体318相反侧连结的转动型驱动器342而一边控制旋转角一边旋转。驱动器342被图示省略的控制器所控制,使开口面积可变部件340旋转适当的角度。由此,选择上述直径不同的多个小孔 321 324中的一个使其与通路孔105连通。小孔321 324中与通路孔105连通的一个孔和开口面积可变部件本体318内的空间部343构成将通路孔105与通路孔106连通的通路110。如图11所示,在活塞杆本体302的通孔335中途设置有将与动作杆336的间隙密封的0形环344。如图11所示,活塞杆16包括一端具有外螺纹301的杆本体302和以一端侧的内螺纹303与杆本体302的外螺纹301旋合的活塞保持部件304。从轴向的内螺纹303相反侧开始按顺序在活塞保持部件304上形成有安装有活塞本体14的安装轴部21、比安装轴部21直径大的主轴部20、与主轴部20相比而在径向扩展的挡块部305。在挡块部305的活塞11相反侧配置弹簧座306。在弹簧座306的挡块部305相反侧配置螺旋弹簧307。在螺旋弹簧307的弹簧座306相反侧配置弹簧座308。在该弹簧座308的螺旋弹簧307相反侧设置缓冲体309。当活塞杆16从液压缸10突出规定量,则缓冲体309与杆引导器17抵接。当活塞杆16进一步突出,则缓冲体309和弹簧座308 —边在活塞杆16上滑动一边使螺旋弹簧307在与弹簧座306之间缩短长度。由此,使螺旋弹簧307产生抵抗活塞杆16突出的力。图12A、图12B所示的上述开口面积可变部件340和驱动器342构成通路面积可变机构311。通路面积可变机构311通过选择构成通路110的小孔321 3M而能够调整在活塞杆16内形成的该通路110的通路面积。该通路面积可变机构311由于具有四个直径不同的小孔321 324,所以使通路110的通路面积可变化四级。在将上述的通路面积可变机构311向活塞杆16组装时,例如将开口面积可变部件 340的动作杆336向杆本体302的通孔335内插入。且将安装有开口面积可变部件340的 0形环331状态的开口面积可变部件本体318 —边与收容孔315嵌合一边将活塞保持部件 304向杆本体302旋合。当上述的通路面积可变机构311将小孔321与通路孔105连通,则通路110的通路面积即最小部分的通路面积是最大。当将小孔322与通路孔105连通,则通路110的通路面积比将小孔321与通路孔105连通时小。当将小孔323与通路孔105连通,则通路110的通路面积比将小孔322与通路孔105连通时小。当将小孔3M与通路孔105连通,则通路110的通路面积比将小孔323与通路孔105连通时小。在活塞速度微低速区域(例如0. 05m/s)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低频区域能够得到最大阻尼力。当频率变高则阻尼力减少,但只要将通路110的通路面积缩小,就能够使阻尼力开始减少的截止频率下降。在活塞速度微低速区域(例如0.05m/s)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越缩小通路110的通路面积,在频率高的区域越能够得到高的阻尼力。通过以活塞速度 0. 05m/s附近作为中心来调节阻尼力可变特性,就能够谋求兼顾提高乘坐舒适性和提高操纵稳定性。上述实开平7-19642号公报记载的缓冲器中,形成有由于活塞的移动而使工作流体从液压缸内的一个室通过活塞杆内部流出的通路。设置有将该通路划分成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自由活塞,使阻尼力可变。对于这点,根据以上所述的第七实施例,形成有由于活塞11的移动而使工作流体从液压缸10内的上室12通过活塞杆16内部流出的通路110、111。设置有将该通路110、 111划分成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自由活塞57,使阻尼力可变。在此基础上,在通路110的中途设置能够调整通路110的通路面积的通路面积可变机构311。因此,能够更加详细地控制阻尼力特性。将通路110形成在活塞杆16内,通路面积可变机构311具有被配置在活塞杆16 内的开口面积可变部件340和使该开口面积可变部件340旋转的驱动器342。因此,能够以简单紧凑的结构来调整通路110的通路面积。[第八实施例]下面,主要按照图13而以与第七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为中心来说明第八实施例。对于与第七实施例相同的部位则以相同称呼、相同符号来表示。第八实施例中相对第七实施例通路面积可变机构311有部分不同。具体说就是在活塞保持部件304的螺纹底孔312与收容孔315之间形成有比螺纹底孔312直径小而比收容孔315直径大的通路孔351。从该通路孔351的壁部沿径向而形成有多个通路孔105。在活塞保持部件304的上述通路孔351和收容孔315内配置有圆筒状的通路形成部件352。通路形成部件352沿径向而在多个部位,具体说是在两个部位形成有小孔353、 354。这些小孔353、354的通路面积相互不同。具体说就是小孔353的通路面积大、小孔 354的通路面积小。这些小孔353、3M被形成在通路形成部件352的轴向和周方向的相互不同的位置。在通路形成部件352的外周侧,在通路形成部件352轴向的比小孔邪4还在小孔353的相反侧沿圆周方向形成有圆环状的密封槽359。该通路形成部件352在将0形环360保持在密封槽359的状态下而以使通路面积小的小孔354比通路面积大的小孔353还位于收容孔315侧的姿势与活塞保持部件304的收容孔315嵌合。在该状态下,小孔353、3M被配置在通路孔351内,在活塞保持部件304 的轴向位置与通路孔105 —致。在该状态下,0形环360将通路形成部件352与收容孔315 的间隙密封。第八实施例的动作杆336在杆本体302的插入轴部337前端部形成有前端细的锥轴部362。该动作杆336将锥轴部362插入通路形成部件352的内侧,使插入轴部337的锥轴部362侧与通路形成部件352的内周面能够滑动地嵌合。
该动作杆336利用与其锥轴部362相反侧连结的直动型驱动器364而能够一边控制轴向位置一边向轴向移动即直动。驱动器364被图示省略的控制器所控制,使动作杆336 在合适的位置停止。由此来控制通路面积不同的多个小孔353、3M与通路孔106的连通量。由通路孔351与通路形成部件352的间隙365和小孔353、354以及通路形成部件352 内比动作杆336还靠通路孔106侧的空间部366构成将通路孔105与通路孔106连通的通路 110。上述的通路形成部件352和动作杆336构成能够调整在活塞杆16内形成的通路 110的通路面积的第八实施例的通路面积可变机构311。该通路面积可变机构311使构成通路110的小孔353、354的去往空间部366的开口量变化。该通路面积可变机构311能够控制动作杆336而成为仅使小孔354的一部分与空间部366连通的状态、使小孔354的一部分和小孔353的一部分与空间部366连通的状态、使小孔354的全部和小孔354的一部分与空间部366连通的状态、使小孔354的全部和小孔353的全部与空间部366连通的状态。 而且对于这些各状态能够利用动作杆336的位置来调整小孔353、354的去往空间部366的连通量。即、将动作杆336配置在活塞杆16内并直动而使通路110内的开口面积可变。在将第八实施例的通路面积可变机构311向活塞杆16组装时,例如向通路形成部件352安装0形环360,将该通路形成部件352与收容孔315嵌合后使活塞保持部件304与杆本体302旋合。然后,将动作杆336从活塞保持部件304的相反侧插入到杆本体302内。当第八实施例的通路面积可变机构311使动作杆336最前进,使锥轴部362比小孔3M还位于通路孔106侧,则成为小孔353、354与空间部366和通路孔106不连通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路110的通路面积成为最小的0。相反,当使动作杆336最后退,使锥轴部362比小孔353还位于通路孔106的相反侧,则成为小孔353、3M整体与空间部366和通路孔106连通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路110的通路面积成为最大。[第九实施例]下面,主要基于图14以与第八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为中心来说明第九实施例。对于与第八实施例相同的部位则以相同称呼、相同符号来表示。第九实施例中相对第八实施例通路面积可变机构311有部分不同。具体说就是在活塞保持部件304的螺纹底孔312的内侧形成有直径更小的通路孔371。在通路孔371的内侧形成有作为整体而比通路孔371直径小且越靠内侧直径越小的锥孔372。且在锥孔372 的内侧形成有由与锥孔372的小径侧是同径的孔构成的小孔373。在小孔373的内侧形成有越靠内侧直径越大的锥孔374。且在该锥孔374的内侧形成有通路孔106。且从通路孔 371的壁部沿径向而形成有多个通路孔105。第九实施例的动作杆336与第八实施例同样地具有插入轴部337和在插入轴部 337端部形成的前端细的锥轴部362。将插入轴部337插入通路孔371内侧,使锥轴部362 与锥孔372能够抵接和离开。该动作杆336利用与其锥轴部362相反侧连结的直动型驱动器364而能够一边控制轴向位置一边向轴向移动。驱动器364被图示省略的控制器所控制,使动作杆336在合适的位置停止。由此而控制锥轴部362与锥孔372的间隙去往通路孔105的连通量。由通路孔371和锥孔372与动作杆336的间隙375、小孔373、锥孔374来构成将通路孔105与通路孔106连通的通路110。
上述的活塞保持部件304和动作杆336构成能够调整在活塞杆16内形成的通路 110的通路面积的通路面积可变机构311。该通路面积可变机构311通过使构成通路110 的锥轴部362与锥孔372的间隙变化而能够调整该通路110的通路面积。当上述的通路面积可变机构311使动作杆336最前进,使锥轴部362与锥孔372 抵接,则成为小孔373与通路孔105不连通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路110的通路面积成为最小的0。相反,当使动作杆336最后退,使锥轴部362从锥孔372最大地离开,则成为小孔373整体与通路孔105连通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路110的通路面积成为小孔373的通路面积而最大。在它们之间通过调整锥轴部362与锥孔372的间隙量而调整通路面积。 即在该情况下也是将动作杆336配置在活塞杆16内并直动而使通路110内的通路面积可变。通过设定成第九实施例,与第七实施例的四级通路面积可变机构相比而能够线性地调整间隙,所以能够使阻尼力的变化更加圆滑。[第十实施例]下面,主要基于图15以与第七 第九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为中心来说明第十实施例。对于与第七 第九实施例相同的部位则以相同称呼、相同符号来表示。第十实施例相对第七 第九实施例是阻尼力可变机构的变更例。第十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250对于第七 第九实施例的任一个也能够适用。第十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250具备壳体253,该壳体253具有大致筒状的壳体本体251和被安装在壳体本体251轴向一端侧的底盖部件252。壳体本体251具有筒状的形状,在中央从底盖部件252的安装侧开始顺序沿轴向形成有与底盖部件252旋合的内螺纹255、比内螺纹255直径小的收容孔部256、比收容孔部256直径小的锥孔257、与活塞杆16的外螺纹50旋合的内螺纹258、比内螺纹258直径大的安装孔部259。底盖部件252 在外周面形成有与内螺纹255旋合的外螺纹沈1。在底盖部件252的中央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连通孔沈2。壳体253具有配置在壳体本体251的收容孔部256内且被配置成与收容孔部 256的底面和底盖部件252的内面抵接的有底圆筒状的一对护圈沈5、沈6 ;配置在这些护圈 265,266各自内侧的一对垫片沈7、沈8 ;配置在这些垫片沈7、268轴向的护圈沈5、266相反侧的圆板状的一对基础板沈9、270 ;配置在这些基础板269、270轴向的垫片沈7、268相反侧的一对由板状橡胶构成的弹性部件271、272 ;设置在这些弹性部件271、272的轴向之间而使弹性部件271、272被基础板沈9、270夹持的大致圆筒状的引导部件273。护圈沈5、266在底部的中央沿轴向形成有通孔275、276。从护圈沈5、沈6的底部到在引导部件273与壳体本体251的径向间隙内延伸的侧部形成有向径向延伸后向轴向延伸并穿过底部相反侧的缝隙^5A、266A。在基础板沈9、270的中央也沿轴向形成有通孔 (小孔)277、278。垫片267,268以将护圈265,266的通孔275、276与基础板269、270的通孔277、278能够一直连通的状态夹持在它们之间。通孔277、278比通孔275、276直径小。引导部件273在轴向中间的规定位置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圆环状突出部观0。在该突出部280的外周部形成有圆环状保持槽观2,该保持槽282中保持将与壳体本体251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密封圈观1。引导部件273在突出部观0的轴向两外侧形成有径向贯通的多个通孔283和多个通孔观4。阻尼力可变机构35具有在引导部件269内沿其轴向能够滑动地嵌合的自由活塞观7、配置在自由活塞287与各基础板沈9、270之间而使自由活塞287保持中立位置且对于其位移产生阻力的一对螺旋弹簧(阻力元件)288、289。自由活塞287在轴向两侧沿轴向形成有用于保持螺旋弹簧观8、观9的一对弹簧保持孔四1、四2。自由活塞287在外周面的轴向中间规定范围形成有向径向凹陷的圆环状槽部四3。槽部293按照自由活塞观7与引导部件273的相对位置而切换与通孔观3、观4的连通、切断。螺旋弹簧观8、289在壳体253内为了将自由活塞287保持在中立位置而从轴向两侧进行靠压,且对于自由活塞287的位移产生阻力。在自由活塞287从中立位置向压缩螺旋弹簧观8的方向移动时,弹性部件271通过与自由活塞观7的轴向一端面抵接而限制螺旋弹簧观8向最小长度缩短长度和自由活塞观7的向基础板269抵接。在自由活塞287从中立位置向压缩螺旋弹簧观9的方向移动时,弹性部件272通过与自由活塞观7的轴向另一端面抵接而限制螺旋弹簧观9向最小长度缩短长度和自由活塞观7的向基础板270抵接。第十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250在引导部件273、自由活塞观7、活塞杆16侧的基础板269之间形成有经由活塞杆16的通路孔106和活塞杆16侧的护圈沈5的通孔275 以及活塞杆16侧的基础板沈9的通孔277等而与上室12 (图15中图示省略)连通的上室连通室四5。在引导部件273、自由活塞观7、活塞杆16相反侧的基础板270之间形成有经由基础板270的通孔278、活塞杆16相反侧的护圈沈6的通孔276、底盖部件252的连通孔 262而与下室13连通的下室连通室四6。上室连通室295和通孔277构成通路110,下室连通室296和通孔278构成通路111。第十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250中,在自由活塞287处于中立位置时,自由活塞 287的槽部293与引导部件273所有的通孔283,284和护圈265,266的缝隙^5A、266A连通。从该状态开始例如在伸长行程,当自由活塞观7从中立位置相对壳体253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则轴向下室13相反侧的螺旋弹簧288伸长而轴向下室13侧的螺旋弹簧289 缩短,上室12 (图15中图示省略)侧的油液被向上室连通室295导入。这时,自由活塞观7 成为槽部293将轴向下室13相反侧的通孔283关闭而仅与轴向下室13侧的通孔284连通的状态。在接下来的缩短行程,当自由活塞观7向轴向下室13相反侧移动,则轴向下室13 侧的螺旋弹簧289伸长而轴向下室13相反侧的螺旋弹簧288缩短,下室13侧的油液被导入下室连通室四6。这时,自由活塞287成为槽部293经过与轴向两侧的通孔观3、284连通的状态而将轴向下室13侧的通孔284关闭而仅与轴向下室13相反侧的通孔283连通的状态。在接下来的伸长行程,当自由活塞287相对壳体253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 则轴向下室13相反侧的螺旋弹簧288伸长而轴向下室侧的螺旋弹簧289缩短,自由活塞 287在通过使槽部四3与轴向两侧的通孔观3、观4连通的中立位置后而与上述同样地动作。根据以上所述的第十实施例,由于是利用螺旋弹簧观8、289来对于自由活塞287 的位移产生阻力,所以能够提高耐久性。第十实施例中,弹性部件271、272只要是螺旋弹簧和板弹簧以外的由材质自身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即可,在橡胶之外,也可以由装入袋中的凝胶体等形成。[第—^一实施例]下面,主要基于图16以与第七 第九实施例不同的部分为中心来说明第十一实施例。对于与第七 第九实施例相同的部位则以相同称呼、相同符号来表示。第十一实施例相对第七 第九实施例是阻尼力可变机构的变形例。第十一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00对于第七 第九实施例的任一个也能够适用。第^^一实施例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00包括壳体405、能够滑动地嵌插在该壳体 405内的自由活塞407、夹装在自由活塞407与壳体405的盖部件402之间的缩短侧弹性体即0形环(阻力元件、弹性体、一个弹性体)408、夹装在自由活塞407与壳体405的壳体本体403之间的伸长侧弹性体即0形环(阻力元件、弹性体、另一个弹性体)409。壳体405由盖部件402和壳体本体403构成。在盖部件402上形成有与构成活塞杆16的活塞保持部件304的外螺纹50旋合的内螺纹401。壳体本体403具有大致圆筒状的形状,其一端开口侧安装有盖部件402而被封闭。0形环408在自由活塞407相对壳体405向轴向的盖部件 402侧移动时压缩变形。0形环409在自由活塞407相对壳体405而向上述相反侧移动时压缩变形。图16中为了方便而图示了自然状态的0形环408、409。特别是0形环409由于具有密封功能,所以在安装状态下优选一直被配置成使变形(截面非圆形)。盖部件402主要以切削加工形成。盖部件402具有;大致圆筒状的盖内筒部412、 从该盖内筒部412的轴向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圆板状盖基板部413、从盖基板部413的外周侧向盖内筒部412的同方向延伸的盖外筒部414。在盖内筒部412的内周部轴向中间位置,向径向内侧突出地形成有上述内螺纹 401。在盖外筒部414的内周面从盖基板部413侧开始按顺序具有小径圆筒面部416、曲面部417和大径圆筒面部418。小径圆筒面部416具有一定的直径。与小径圆筒面部416 相连的曲面部417被形成为越从小径圆筒面部416离开直径越大的圆环状。与曲面部417 相连的大径圆筒面部418具有比小径圆筒面部416直径小的一定的直径。曲面部417的包含盖部件402中心轴线的截面被形成为圆弧状。壳体本体403主要以切削加工形成。壳体本体403具有大致圆筒状的形状,在轴向一侧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内侧环状突起420。在壳体本体403的内周面从轴向一侧开始按顺序形成有小径圆筒面部421、曲面部422、大径圆筒面部423和直径更大的大径侧嵌合圆筒面部424。小径圆筒面部421具有一定的直径。与小径圆筒面部421相连的曲面部422被形成为越从小径圆筒面部421离开直径越大的圆环状。与曲面部422相连的大径圆筒面部423具有比小径圆筒面部421直径大的一定的直径。与大径圆筒面部423在轴向相邻的大径侧嵌合圆筒面部424比大径圆筒面部423直径大。曲面部422的包含壳体本体 403中心轴线的截面被形成圆弧状。将小径圆筒面部421和曲面部422形成在内侧环状突起 420。将盖部件402的盖外筒部414全部与壳体本体403的大径侧嵌合圆筒面部4M嵌合。通过与该大径侧嵌合圆筒面部4M嵌合,盖外筒部414的大径圆筒面部418与壳体本体403的大径圆筒面部423没有台阶地连续。曲面部417被形成在比大径圆筒面部418和大径圆筒面部423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盖部件402的内侧环状突起425上。将壳体本体403 记述成大致圆筒状是优选内周面成为截面圆形,但外周面也可以是多边形等截面非圆形的形状。盖部件402以盖外筒部414作为前侧而对于壳体本体403以盖外筒部414与大径侧嵌合圆筒面部4 嵌合。以该状态形成壳体本体403的大径侧嵌合圆筒面部4 的一部分,将从盖部件402突出的端部向内侧紧固而将盖部件402固定在壳体本体403上而形成一体。这样,被一体化了壳体本体403和盖部件402就构成壳体405。自由活塞407主要以切削加工形成。自由活塞407包括大致圆筒状的活塞筒部 428、将该活塞筒部428的轴向端部侧封闭的活塞闭板部429。活塞筒部4 在轴向中央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圆环状外侧环状突起430。在活塞筒部428的外周面从轴向的活塞闭板部4 侧开始按顺序形成有小径圆筒面部433、曲面部434、大径圆筒面部435、曲面部436和小径圆筒面部437。将曲面部434、 大径圆筒面部435和曲面部436形成在外侧环状突起430上。小径圆筒面部433具有一定的直径。与该小径圆筒面部433相连的曲面部434被形成为越从小径圆筒面部433离开就直径越大的圆环状。与曲面部434相连的大径圆筒面部435具有比小径圆筒面部433直径大的一定的直径。曲面部434的包含自由活塞407中心轴线的截面被形成圆弧状。与大径圆筒面部435相连的曲面部436被形成为越从大径圆筒面部435离开就直径越小的圆环状。小径圆筒面部437与曲面部436相连。该小径圆筒面部437具有与小径圆筒面部433同径的一定的直径。曲面部436的包含自由活塞407中心轴线的截面被形成为圆弧状。外侧环状突起430对于其通过轴线方向中央位置的平面是对称形状。自由活塞 407在外侧环状突起430的轴向中央位置且在自由活塞407的周方向空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将外侧环状突起430径向贯通的通路孔438。在将自由活塞407配置在壳体405内的状态下,使大径圆筒面部435能够滑动地嵌插在壳体本体403的大径圆筒面部423和盖部件402的大径圆筒面部418。自由活塞407 的一个小径圆筒面部433能够在壳体本体403的小径圆筒面部421滑动,另一个小径圆筒面部437能够在盖部件402的盖外筒部414的小径圆筒面部416滑动。在配置在壳体405 内的状态下,壳体本体403的曲面部422与自由活塞407的曲面部434在它们的径向位置重合。由此,壳体本体403的曲面部422与自由活塞407的曲面部434在自由活塞407的移动方向相对。而且盖部件402的盖外筒部414的曲面部417与自由活塞407的曲面部436 在它们的径向位置重合。由此,盖部件402的曲面部417与自由活塞407的曲面部436在自由活塞407的移动方向相对。在自由活塞407的小径圆筒面部433、曲面部434与壳体本体403的曲面部422、 大径圆筒面部423之间,换言之在自由活塞407的外侧环状突起430与壳体405的一个内侧环状突起420之间配置0形环409(图16中也图示自然状态)。该0形环409在自然状态时其包含中心轴线的截面是圆形,内径比自由活塞407的小径圆筒面部433直径小,外径比壳体本体403的大径圆筒面部423直径大。即0形环409相对自由活塞407和壳体本体 403这两者在它们的径向具有过盈量地嵌合。在盖部件402的大径圆筒面部418、曲面部417与自由活塞407的曲面部436、小径圆筒面部437之间,换言之在自由活塞407的外侧环状突起430与壳体的另一个内侧环状突起425之间配置0形环408(图16中也图示自然状态)。该0形环408在自然状态时其包含中心轴线的截面也是圆形,内径比自由活塞407的小径圆筒面部437直径小,外径比盖部件402的大径圆筒面部418直径大。即0形环408也相对自由活塞407和壳体405这两者在它们的径向具有过盈量地嵌合。
两0形环408、409是相同大小。两0形环408、409将自由活塞407相对壳体405 而保持在规定的中立位置,且容许自由活塞407相对壳体405而向轴向的上室12侧和下室 13侧这两侧进行轴向移动。自由活塞407中,0形环408与小径圆筒面部437、曲面部436接触。曲面部436 相对自由活塞407的移动方向倾斜。在壳体405中,0形环408与大径圆筒面部418和曲面部417接触。曲面部417相对自由活塞407的移动方向倾斜。换言之,在自由活塞407的外周部设置外侧环状突起430。该外侧环状突起430的轴向两面构成曲面部434和曲面部436。在壳体405内周的外侧环状突起430的两侧位置设置有构成曲面部422的内侧环状突起420和构成曲面部417的内侧环状突起425。在外侧环状突起430与内侧环状突起420和内侧环状突起425之间分别设置0形环409和0形环 408。随着自由活塞407的移动,自由活塞接触面(自由活塞407的小径圆筒面部433、 曲面部434中与0形环409接触的部分)和壳体接触面(壳体405的大径圆筒面部423、曲面部422中与0形环409接触的部分)分别与0形环409接触的部分之间的最短距离在变化。当该最短距离变化,则连结成为最短距离的部分的线段的方向变化。换言之,设定小径圆筒面部433、曲面部434和大径圆筒面部423、曲面部422的形状,以使连结自由活塞407 的自由活塞接触面和壳体405的壳体接触面分别与0形环409接触的部分的最短距离的线段的方向变化。具体说就是,在自由活塞407相对壳体405而位于轴向上室12侧(图16 的上侧)时,自由活塞接触面和壳体接触面分别的与0形环409接触的部分的最短距离是大径圆筒面部423与小径圆筒面部433的半径差(由于0形环409的外径与内径的半径差比大径圆筒面部423与小径圆筒面部433的半径差大,所以0形环409被压扁与该半径差对应的部分,该部分即最短距离的线段是倾斜角成为0)。另一方面,当自由活塞407相对壳体405而向轴向的上室13侧(图16的下侧)移动,则与0形环409接触的部分就成为曲面部434和曲面部422,0形环409最被压扁的位置即最短距离线段的倾斜角成为倾斜的。同样地,随着自由活塞407的移动,自由活塞接触面(自由活塞407的小径圆筒面部437、曲面部436中与0形环408接触的部分)和壳体接触面(壳体405的大径圆筒面部418、曲面部417中与0形环408接触的部分)分别与0形环408接触的部分的最短距离在变化。当该最短距离变化,则连结成为最短距离的部分的线段的方向变化。换言之,设定小径圆筒面部437、曲面部436和大径圆筒面部418、曲面部417的形状,以使连结自由活塞 407的自由活塞接触面和壳体405的壳体接触面各自与0形环408接触的部分的最短距离的线段的方向变化。具体说就是,在自由活塞407相对壳体405而位于轴向下室13侧(图 16的下侧)时,自由活塞接触面和壳体接触面分别与0形环408接触的部分的最短距离是大径圆筒面部418与小径圆筒面部437的半径差(由于0形环408的外径与内径的半径差比大径圆筒面部418与小径圆筒面部437的半径差大,所以0形环408被压扁与该半径差对应的部分,该部分即最短距离的线段是倾斜角成为0)。另一方面,当自由活塞407相对壳体405而向轴向的上室12侧(图16的上侧)移动,则与0形环408接触的部分就成为曲面部417和曲面部436,0形环408最被压扁的位置即最短距离线段的倾斜角成为倾斜的。如下来组装阻尼力可变机构400 例如在壳体本体403内将0形环409 —直插到曲面部422的位置,向壳体本体403和0形环409的内侧嵌合自由活塞407,将0形环408向壳体本体403与自由活塞407之间插入到曲面部436的位置,将盖部件402与壳体本体 403紧固。通过向活塞杆16安装轴部21的外螺纹50旋合内螺纹401来安装这样被预先组装好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00。这时,壳体405的盖基板部413与阀限制部件47a抵接。阻尼力可变机构400的外径即壳体本体403的外径要设定得比液压缸10的内径小,小到不成为流路阻力的程度。利用活塞杆16的活塞保持部件304的通路孔105、106而使上室12与形成在阻尼力可变机构400的壳体405内的压力室440连通。具体说就是,与压力室440中被壳体 405,0形环408和自由活塞407所划分的上室连通室441内连通。下室13经由从壳体405 突出的自由活塞407的活塞筒部4 与壳体405的内侧环状突起420的间隙而能够与壳体 405内连通。具体说就是,能够与壳体405内的压力室440中被壳体405、0形环408、0形环409和自由活塞407所划分的下室连通室442内连通。第^^一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自由活塞407的外侧环状突起430的轴向中央位置形成有多个将外侧环状突起430径向贯通的通路孔438。由此,上室连通室441经由通路孔438而与被壳体405、0形环408、0形环409和自由活塞407所包围的室444 一直连通。 换言之,通路孔438将油液从上室连通室441向一个0形环408和另一个0形环409之间的室444引导。且由于通路孔438被形成在自由活塞407的外侧环状突起430的位置,所以在自由活塞407相对壳体405的移动范围整个区域,与一个0形环408和另一个0形环 409中的任一个都不会接触。配置在壳体本体403与自由活塞407之间的0形环409被配置成将壳体405与自由活塞407之间一直密封,将上室连通室441和室444与下室连通室442的连通一直切断。通路孔105、106和上室连通室441构成当活塞11向上室12侧移动时油液从液压缸10内一侧的上室12流出的通路110。下室连通室442构成当活塞11向下室13侧移动时油液从液压缸10内一侧的下室13流出的通路111。由此,壳体405在内部形成有通路 110的一部分流路,在内部形成有通路111的整个流路。自由活塞407能够移动地被插入设置在这些通路110、111中途的壳体405内的压力室440内,划分成上游和下游这两个区域即通路110、111。设置在自由活塞407与壳体405之间且被配置在自由活塞407滑动方向两侧的0形环408、409对于该自由活塞407的位移产生阻力。即0形环408在自由活塞 407相对壳体405而向一侧的上室12侧移动时,则产生弹力。0形环409在自由活塞407 相对壳体405而向另一侧的下室13侧移动时,则产生弹力。如上所述,第十一实施例中作为向自由活塞407给予靠压力使其返回中立位置的零件也是使用了由橡胶材料构成的0形环408、409。在自由活塞407的中立位置,处于自由活塞407与壳体405之间的0形环408、409是位于盖部件402的大径圆筒面部418和壳体本体403的大径圆筒面部423与自由活塞407的小径圆筒面部433之间。从该中立位置例如在伸长行程,当自由活塞407相对壳体405而向轴向的下室13 侧移动,则壳体405的大径圆筒面部423和自由活塞407的小径圆筒面部433使0形环409 在相互之间滚动,即内径侧与外径侧向相反方向移动地旋转着相对壳体40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然后,壳体405的曲面部422的轴向上室12侧和自由活塞407的曲面部434 的轴向下室13侧一边使0形环409滚动一边向自由活塞40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接着,壳体405的曲面部422的轴向下室13侧和自由活塞407的曲面部434的轴向上室12侧将0形环409向自由活塞40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且从该中立位置在伸长行程,当自由活塞407 相对壳体40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则壳体405的大径圆筒面部418和自由活塞407 的小径圆筒面部437使0形环408在相互之间滚动并相对壳体405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这时,在壳体405的大径圆筒面部423与自由活塞407的小径圆筒面部433之间使0形环409滚动的区域、在壳体405的曲面部422与自由活塞407的曲面部434之间使 0形环409滚动的区域,是自由活塞407的移动区域中从下游侧端部离开的位置中的0形环409滚动的滚动区域。该区域是在从下游侧端部离开的位置中,0形环409在自由活塞 407的移动方向上以与壳体405和自由活塞407这两者接触的状态进行移动的移动区域。 该“移动”被定义为0形环409的至少自由活塞移动方向下游端的位置(图16中的下端位置)有移动。在壳体405的曲面部422与自由活塞407的曲面部434之间使0形环409压缩的区域,是自由活塞407的移动区域中,下游侧端部侧使0形环409向自由活塞407的移动方向弹性变形的移动方向变形区域。所说的该“移动方向变形区域中的弹性变形”被定义为0 形环409的自由活塞移动方向的上游端位置(图16中的上端位置)有移动而下游端位置不移动的变形。本实施例中,滚动区域和移动区域与移动方向变形区域的一部分重叠。在接下来的缩短行程,当自由活塞407相对壳体405而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 则壳体405的曲面部422的轴向下室13侧与自由活塞407的曲面部434的轴向上室12将 0形环409的压缩解除。接着,壳体405的曲面部422的轴向上室12侧与自由活塞407的曲面部434的轴向下室13侧一边使0形环409滚动一边将压缩进一步解除。接着,壳体 405的大径圆筒面部423和自由活塞407的小径圆筒面部433 —边使0形环409在相互之间滚动,一边相对壳体405而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且这时对于0形环408也是,壳体 405的大径圆筒面部418和自由活塞407的小径圆筒面部437使其在相互之间滚动并相对壳体405而向轴向的上室12侧移动。然后,壳体405的曲面部417的轴向下室13侧和自由活塞407的曲面部436的轴向上室12侧一边使0形环408滚动一边向自由活塞40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接着,壳体405的曲面部417的轴向上室12侧和自由活塞407的曲面部 436的轴向下室13侧将0形环408向自由活塞407的轴向和径向压缩。这时,在壳体405的大径圆筒面部418与自由活塞407的小径圆筒面部437之间使0形环408滚动的区域、在壳体405的曲面部417与自由活塞407的曲面部436之间使0 形环408滚动的区域,是自由活塞407的移动区域中从上游侧端部离开的位置中的0形环 408滚动的滚动区域。该区域是在从上游侧端部离开的位置中,0形环408在自由活塞407 的移动方向以与壳体405和自由活塞407这两者接触的状态进行移动的移动区域。该“移动”被定义为0形环408的至少自由活塞移动方向上游端的位置(图8中的上端位置)有移动。在壳体405的曲面部417与自由活塞407的曲面部436之间使0形环408压缩的区域,是自由活塞407的移动区域中,下游侧端部侧使0形环408向自由活塞407的移动方向弹性变形的移动方向变形区域。所说的该“移动方向变形区域中的弹性变形”被定义为0 形环408的自由活塞移动方向的下游端位置(图16中的下端位置)有移动而上游端位置不移动的变形。本实施例中,滚动区域和移动区域与移动方向变形区域的一部分重叠。
在接下来的伸长行程,壳体405的曲面部417的上室12侧与自由活塞407的曲面部436的下室13将0形环408的压缩解除。接着,壳体405的曲面部417的下室13侧与自由活塞407的曲面部436的上室12侧一边使0形环408滚动一边将压缩进一步解除。接着,壳体405的大径圆筒面部418和自由活塞407的小径圆筒面部437 —边使0形环408 在相互之间滚动,一边相对壳体40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且这时对于0形环409也是,壳体405的大径圆筒面部423和自由活塞407的小径圆筒面部433使其在相互之间滚动并相对壳体405而向轴向的下室13侧移动。且当通过自由活塞407的中立位置,则使0 形环408、409与上述同样地进行动作。如以上,0形环408、409在移动方向变形区域被向移动方向压扁。在此,对于由橡胶材料构成的0形环408、409所引起的自由活塞407位移的载荷特性是非线形特性。即在自由活塞407的中立位置前后的规定范围是接近于线性的特性。 当超过该范围,则相对位移载荷的增加率圆滑地增大。如上所述,在活塞11的动作频率高的区域,由于活塞11的振幅也小,所以自由活塞407的位移也小,在中立位置前后的线性特性范围动作。由此,自由活塞407容易运动,追随活塞11的振动而振动,对于减少由阻尼力发生机构3h、32b产生的阻尼力有好处。另一方面,在活塞11的动作频率低的区域,由于活塞11的振幅大,所以自由活塞 407的位移大,在非线性特性范围动作。由此,自由活塞407难以逐渐圆滑地运动,难以减少由阻尼力发生机构3h、32b产生的阻尼力。根据以上所述的第十一实施例,设置有将工作流体向一个0形环408和另一个0 形环409之间的室444引导的通路孔438。因此,在缓冲器的组装工序中能够将空气从室 444排出而使工作流体充满室444。由此,如上所述能够响应频率而使阻尼力的变化良好。 即、若室444的空气不被排出,则在自由活塞407动作时就压缩空气,该室444的内压上升, 0形环408、409的压迫力增加,有可能妨碍自由活塞407的动作。但本实施例由于设置有通路孔438而能够防止对自由活塞407动作的妨碍。将通路孔438形成在自由活塞407中与一个0形环408和另一个0形环409都不接触的位置。因此,通过使通路孔438不与0形环408、409接触而能够防止0形环408、409 的寿命降低。因此,能够谋求0形环408、409的使用寿命的延长。根据以上所述的实施例,缓冲器具备封入有工作流体的液压缸、能够滑动地嵌装在所述液压缸内而将该液压缸内划分成两室的活塞、与所述活塞连结且延伸到所述液压缸外部的活塞杆、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而使工作流体从所述液压缸内的一个室流出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中以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发生机构、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流路的壳体、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将所述第二通路划分成上游和下游的自由活塞、设置在所述自由活塞与所述壳体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弹性体。该缓冲器中,所述自由活塞的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自由活塞接触面和所述壳体的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所述壳体接触面中的至少任一个面,具有相对所述自由活塞的移动方向而倾斜的面,通过所述自由活塞的移动而使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和所述壳体接触面的最短距离变化。因此,在响应活塞的动作频率而使阻尼力变化时能够使阻尼力圆滑地变化。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和所述壳体接触面中的至少任一个倾斜的面具有曲面。因此,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
将所述弹性体设定成截面圆形,所述倾斜的面的曲面的曲率半径是比所述弹性体的截面半径大的曲率半径。因此,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对于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和所述壳体接触面中的至少任一个所述倾斜的面,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和所述壳体接触面的最短距离在变小时,倾斜角变大。因此,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和所述壳体接触面具有在所述自由活塞的移动方向相对的部分。因此,能够良好地压缩弹性体。所述弹性体包括在所述自由活塞向一个方向移动时压缩变形的一个弹性体、在所述自由活塞向另一个方向移动时压缩变形的另一个弹性体。因此,在伸长行程和缩短行程这两个行程中能够使阻尼力圆滑地变化。在所述自由活塞的一端侧设置有内周和外周成为所述倾斜的面的凸缘部。在所述壳体的一部分设置有向所述自由活塞的筒部内延伸的延伸部。将所述一个弹性体配置成与所述凸缘部的内周面和所述延伸部抵接。将所述另一个弹性体配置成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壳体的内周面抵接。因此,各零件的组装性良好。在所述自由活塞的外周部设置有自由活塞侧环状突起。由所述自由活塞环状突起的轴向两面来构成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在所述壳体内周的所述环状突起的两侧位置设置有构成所述壳体接触面的壳体侧环状突起。在所述自由活塞环状突起与各所述壳体侧环状突起之间分别设置所述弹性体。因此,能够将弹性体共通化。相对于所述自由活塞的两个方向上的移动,所述弹性体压缩变形。因此,能够以一个弹性体来应对自由活塞向两个方向的移动。将所述弹性体设定成0形环,且配置成将所述壳体与所述自由活塞之间密封。因此,能够减少零件个数。将所述弹性体固定在所述壳体或所述自由活塞上。因此,能够减少零件个数,使零件管理容易。所述弹性体在所述自由活塞与所述壳体之间滚动。因此,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所述自由活塞在所述自由活塞移动区域中的下游侧端部具有使所述弹性体向所述自由活塞移动方向弹性变形的移动方向变形区域、在从所述下游侧端部离开的位置具有所述弹性体滚动的滚动区域。因此,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所述滚动区域与所述移动方向变形区域的一部分重叠。因此,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使连结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和所述壳体接触面的所述最短距离的线段方向变化, 这样来设定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和所述壳体接触面的形状。因此,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缓冲器包括封入有工作流体的液压缸、能够滑动地嵌装在所述液压缸内而将该液压缸内划分成两个室的活塞、与所述活塞连结且延伸到所述液压缸外部的活塞杆、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而使工作流体从所述液压缸内的一个室流出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中来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发生机构、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流路的壳体、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将所述第二通路划分成上游和下游的自由活塞、设置在所述自由活塞与所述壳体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弹性体,所述自由活塞在所述自由活塞移动区域中的下游侧端部具有使所述弹性体向所述自由活塞移动方向弹性变形的移动方向变形区域、在从所述下游侧端部离开的位置具有所述弹性体以与所述壳体和所述自由活塞这双方接触的状态向所述自由活塞的移动方向移动的移动区域。因此,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所述移动区域与所述移动方向变形区域的一部分重叠。因此,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将所述弹性体设置多个。所述弹性体的至少一个弹性体在所述移动方向变形区域中向移动方向被压扁。至少另一个弹性体在所述移动区域中向所述自由活塞的移动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按照自由活塞的移动方向而使阻尼力圆滑地变化。将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设置在所述活塞中。因此,能够使结构简单化。在所述第二通路的上游或下游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小孔。因此,能够使阻尼力更加圆滑地变化。缓冲器包括封入有工作流体的液压缸、能够滑动地嵌装在所述液压缸内而将该液压缸内划分成两个室的活塞、与所述活塞连结且延伸到所述液压缸外部的活塞杆、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而使工作流体从所述液压缸内的一个室流出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中来限制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而引起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以产生阻尼力的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中而将该第二通路划分成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自由活塞。在所述第二通路的中途具有能够调整该第二通路的通路面积的通路面积可变机构。由此,能够更加详细地控制阻尼力特性。将所述第二通路形成在所述活塞杆内。所述通路面积可变机构包括被配置在所述活塞杆内的开口面积可变部件和使该开口面积可变部件旋转或直动的驱动器。由此,能够以简单紧凑的结构来调整第二通路的通路面积。具备对于所述自由活塞的位移产生阻力的阻力元件。因此,在响应活塞的动作频率而使阻尼力变化时能够使圆滑地变化。由于所述阻力元件是弹簧,所以能够提高耐久性。上述各实施例表示了在单筒式液压缓冲器使用本发明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 也可以在液压缸的外周设置外筒,在外筒与液压缸之间设置油箱的双筒式液压缓冲器中使用,能够在所有的缓冲器中使用。在双筒式液压缓冲器的情况下,在液压缸的底部设置将下室与油箱连通的底阀,通过在该底阀设置上述壳体而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底阀。在液压缸的外部设置与液压缸内连通的油路,在该油路中设置阻尼力发生机构的情况下,将所述壳体设置在液压缸的外部。上述实施例表示了液压缓冲器的例子,但作为流体也能够使用水和空气。上述各实施例表示了 0形环是一个或两个的例子,但根据需要而以同样的技术思想也可以是三个以上。且上述各实施例表示了作为弹性体而使用橡胶(树脂)制的圈的例子,但也可以将橡胶制的球在周方向有间隔地设置多个。本发明能够使用的弹性体只要不仅在一个轴向具有弹性,而且对于多个轴向具有弹性,也可以不是橡胶。在第七实施例中,通路面积可变机构被设定为四个直径不同的孔而使通路面积四级可变,但也可以例如如特开平7-77233所示那样,设定成随着朝向一侧而被扩径的大致楔子型的小孔。由于利用该结构而使通路面积逐渐变化,所以能够使阻尼力的变化更加圆滑。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思想的范围内能够有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和其他变更。本发明并不被上述的说明所限定,而仅由权利要求范围所限定。本申请基于2010年3月2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0-045727号、2010年 11月30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0-267390号和2010年12月观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第2010-291644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在此引用。
权利要求
1.一种缓冲器,具备被封入有工作流体的液压缸,能够滑动地嵌装在所述液压缸内而将该液压缸内划分成两室的活塞,与所述活塞连结且延伸到所述液压缸外部的活塞杆,由于所述活塞的移动而使工作流体从所述液压缸内的一个室流出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中、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发生机构,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流路的壳体,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将所述第二通路划分成上游和下游的自由活塞,设置在所述自由活塞与所述壳体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弹性体;所述自由活塞的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自由活塞接触面和所述壳体的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所述壳体接触面中的至少任一个面,具有相对于所述自由活塞的移动方向倾斜的面, 通过所述自由活塞的移动而使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中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部分和所述壳体接触面中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部分的最短距离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中,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和所述壳体接触面中的至少任一个所述倾斜的面具有曲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器,其中,将所述弹性体设定成截面圆形,所述倾斜的面的曲面的曲率半径是比所述弹性体的截面半直径大的曲率半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中,对于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和所述壳体接触面中的至少任一个所述倾斜的面,当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中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部分、和所述壳体接触面中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部分的最短距离变小时,倾斜角变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中,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和所述壳体接触面具有在所述自由活塞的移动方向上相对的部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中,所述弹性体包括在所述自由活塞向一个方向移动时压缩变形的一个弹性体、在所述自由活塞向另一个方向移动时压缩变形的另一个弹性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中,将所述弹性体设定成0形环,且配置成将所述壳体与所述自由活塞之间密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中,所述弹性体在所述自由活塞与所述壳体之间滚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缓冲器,其中,所述自由活塞在所述自由活塞移动区域中的下游侧端部侧具有使所述弹性体向所述自由活塞移动方向弹性变形的移动方向变形区域、在从所述下游侧端部离开的位置具有所述弹性体滚动的滚动区域。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中,在所述第二通路的中途具有能够调整该第二通路的通路面积的通路面积可变机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器,自由活塞的弹性体所接触的自由活塞接触面和壳体的弹性体所接触的壳体接触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具有相对自由活塞的移动方向倾斜的面。由于自由活塞的移动,所述自由活塞接触面和所述壳体接触面的最短距离变化。
文档编号F16F9/18GK102192265SQ201110050019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日
发明者前田笃, 山下干郎, 山冈史之, 神山胜 申请人: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