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锁式皮带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6106阅读:856来源:国知局
自锁式皮带轮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自锁式皮带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皮带轮通常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通过键、槽结构与传动轴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使得安装和拆卸时都较为困难,需要花费较多的操作时间和较大的劳动强度来完成,同时拆卸时需要专业工具(捰子)或用铁锤砸,易损坏轴承和键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增加其使用成本。而目前存在的一些改进产品,通过锥套来连接皮带轮和转动轴,锥套与皮带轮之间采用一端固定或两端固定的方式连接。采用一端固定的方式,固定并不牢固,锥套未固定一端易出现变形;采用两端固定的方式,固定情况虽有好转,但中间部位连接的稳定性和同心度的精确性仍无法保证,且丧失了原有结构的灵活可变性,只有当锥套与皮带轮锥孔高度一致时才能确保两端均固定完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锁式皮带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传统皮带轮安装、拆卸困难,易损坏,改进产品固定不牢固,连接稳定性和同心度精确性不易保证,灵活可变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自锁式皮带轮,包括皮带轮和设置在所述皮带轮上的锥套,所述皮带轮中央设有锥形孔,所述锥形孔向所述皮带轮内延伸形成卡槽,所述卡槽四周设置有圆孔,所述圆孔包括间隔设置的连接孔和拆卸孔,所述连接孔为螺纹通孔,所述拆卸孔为光面盲孔,所述锥套包括环形顶盘,且所述环形顶盘内环上设置有锥体,以及贯穿所述环形顶盘和所述锥体的开口通槽,所述环形顶盘上设有与所述圆孔一一对应的螺纹孔,所述锥体外侧设有插入所述卡槽的固定柱,所述锥体倾斜角度与所述锥形孔倾斜角度相同。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孔和拆卸孔均至少为两个。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柱形状为T形、L形、三角形、半圆形、土字形或十字形。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锥体高度为所述锥形孔高度的0.8~1.2。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拆卸孔深度为所述连接孔深度的1/4~1/2。

本实用新型使用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设置改变了传统皮带轮使用键、槽与转动轴进行过盈配合连接的固有方式,连接更加便捷,仅通过锥套与螺栓便可轻易将皮带轮与转动轴连接紧密,使用起来更灵活、实用,便于安装和拆卸,拆装时不再需要专用工具或铁锤敲击,维修更加方便快捷,有效节省了操作时间和降低了劳动强度,避免了拆装易损坏轴承和轴的弊端,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卡槽与固定轴的相互配合,使得锥套与皮带轮连接更加紧密、稳定,保证了转动轴与皮带轮间不同部位同心度的精准性和稳定性,同时又不失其灵活可变性,更加符合设备的使用要求。

2、本实用新型锥套上设置的与皮带轮相连接的固定柱,使得两者间各部位间的连接均得到巩固加强,使得锥套整体受力更加均匀,确保了长期使用下产品性能的稳定性,不会出现底部变形的情况,同时固定柱的设置使得锥套始终随皮带轮锥形孔的轮廓进行紧缩,且可以根据转动轴的粗细决定螺栓长短或拧进连接孔的深度,方便灵活,有效避免了两端固定结构使其丧失灵活性的弊端。同时锥套厚度设有多种规格,可根据转动轴的规格匹配相应规格的锥套,无需更换皮带轮,方便使用,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皮带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皮带轮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锥套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锥套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皮带轮,2-锥套,21-环形顶盘,22-锥体,23-开口通槽,3-锥形孔,4-卡槽,5-圆孔,51-连接孔,52-拆卸孔,6-螺纹孔,7-固定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锁式皮带轮自锁式皮带轮,包括皮带轮1和设置在皮带轮1上的锥套2,皮带轮1中央设有锥形孔3,锥形孔3向皮带轮1内延伸形成卡槽4,卡槽4四周设置有圆孔5,圆孔5包括间隔设置的连接孔51和拆卸孔52,连接孔51为螺纹通孔,拆卸孔52为光面盲孔,锥套2包括环形顶盘21,且环形顶盘21内环上设置有锥体22,以及贯穿环形顶盘21和锥体22的开口通槽23,环形顶盘21上设有与圆孔5一一对应的螺纹孔6,锥体22外侧设有插入卡槽4的固定柱7,锥体22倾斜角度与锥形孔3倾斜角度相同。

使用时,传动轴置于锥体22内,将固定柱7与卡槽4一一对应放置,使得锥体22平稳插入锥形孔3内,放好后将螺栓穿过螺纹孔6放入连接孔51内拧紧,随着螺栓的进入固定柱7不断向卡槽4内深入,同时带动锥套2不断深入锥形孔3,受到锥形孔3的挤压力越来越大,使得开口通槽23的间距越来越小,从而锥套2与转动轴接触越来越紧密直至完全夹紧,待所有相对应的螺纹孔6与连接孔51均通过螺栓连接好后,确认转动轴与皮带轮连接平稳后便可启动电机开始工作。拆卸时,先将螺栓从连接孔51内拧出,再将螺栓通过螺纹孔6放入拆卸孔52,当螺栓拧至拆卸孔52底部时,将给皮带轮1一个向外的顶推力,继续向内拧螺栓,皮带轮1将进一步被向外顶推,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轻易与锥套2脱离。

锥套2上设置的与皮带轮1相连接的固定柱7,使得两者间各部位间的连接均得到巩固加强,使得锥套2整体受力更加均匀,确保了连接后的转动轴与皮带轮同心度更高更精准,使设备传动更加平稳,避免了长期使用下不会出现锥套底部变形的情况。同时固定柱7的设置使得锥套2始终随皮带轮1锥形孔3的轮廓进行紧缩,且可以根据转动轴的粗细决定螺栓长短或拧进连接孔51的深度,方便灵活,有效避免了两端固定结构使其丧失灵活性的弊端。同时锥套2厚度设有多种规格,可根据转动轴的规格匹配相应规格的锥套,无需更换皮带轮,方便使用,节省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设置改变了传统皮带轮使用键、槽与转动轴进行过盈配合连接的固有方式,连接更加便捷,仅通过锥套与螺栓便可轻易将皮带轮与转动轴连接紧密,使用起来更灵活、实用,便于安装和拆卸,拆装时不再需要专用工具或铁锤敲击,维修更加方便快捷,有效节省了操作时间和降低了劳动强度,避免了拆装易损坏轴承和轴的弊端,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卡槽与固定轴的相互配合,使得锥套与皮带轮连接更加紧密、稳定,保证了转动轴与皮带轮间不同部位同心度的精准性和稳定性,同时又不失其灵活可变性,更加符合设备的使用要求。

进一步,连接孔51和拆卸孔52均至少为两个。

连接孔51和拆卸孔52均至少为两个,以确保锥套2与皮带轮1间受力(连接力或顶推力)平衡,便于两者间的连接或拆卸。

进一步,固定柱7形状为T形、L形、三角形、半圆形、土字形或十字形。

进一步,锥体22高度为锥形孔3高度的0.8~1.2。

锥体22高度为锥形孔3高度的0.8~1.2,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规格,以更好的满足使用要求。

进一步,拆卸孔52深度为连接孔51深度的1/4~1/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