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等速万向节保持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3053阅读:6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等速万向节保持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万向节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等速万向节保持架。



背景技术:

等速万向节是把两个轴线不重合的轴连接起来,并使两轴以相同的角速度传递运动的机构。它可以克服普通十字轴式万向节存在的不等速性问题,特别适合于转向驱动桥的使用。

传统的等速万向节保持架的结构设计中偏转角度不够大,因此在万向节转动和扭矩会有很大的波动,对万向节造成损害较大,影响万向节的使用寿命,此外,动力传输不够平稳,角速度不够均匀,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等速万向节保持架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等速万向节保持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结构设计中偏转角度不够大,因此在万向节转动和扭矩会有很大的波动,对万向节造成损害较大,影响万向节的使用寿命,此外,动力传输不够平稳,角速度不够均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等速万向节保持架,包括万向节保持架主体,所述万向节保持架主体的一侧设置有底环,且万向节保持架主体的另一侧设置有顶环,所述万向节保持架主体上安装有定位销,且万向节保持架主体上设置有钢球孔,所述万向节保持架主体上还设置有滚道,所述钢球孔靠近顶环的一侧设置有导油槽,且钢球孔靠近滚道一侧设置有滑动槽,所述顶环的内侧设置有上卡位,所述万向节保持架主体的内部设置有保持架内层,所述保持架内层上靠近底环设置有下卡位,所述下卡位的内部设置有储油槽。

优选的,所述定位销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内部设置有螺纹。

优选的,所述钢球孔的两侧与万向节保持架主体衔接处设置有减震槽。

优选的,所述顶环与底环均为圆形,所述顶环的直径大于底环。

优选的,所述定位销的最顶端与顶环之间的夹角为六十度。

优选的,所述钢球孔共设置有六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操作简单方便,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偏转角度大、动力传输平稳和角速度均匀的等速万向节保持架,本实用新型上定位销为弧形设计,其与顶环的偏转角度较传统的万向节保持架更加大,因此能够保证内部万向节较高的转速,在定位销上设置有定位孔,其能够保证万向节保持架安装的固定性,钢球孔的两侧设置有减震槽,略微拓宽钢球孔的宽度,给予钢球更大的转动空间,减小阻力,同时钢球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油槽和滑动槽,方便润滑脂的进入和流动,减小钢球孔的转动摩擦力,保证动力传输的平稳和角速度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1、定位销,2、减震槽,3、滚道,4、底环,5、万向节保持架主体,6、顶环,7、导油槽,8、滑动槽,9、钢球孔,10、上卡位,11、保持架内层,12、下卡位,13、储油槽,14、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等速万向节保持架,包括万向节保持架主体5,万向节保持架主体5的一侧设置有底环4,且万向节保持架主体5的另一侧设置有顶环6,万向节保持架主体5上安装有定位销1,且万向节保持架主体5上设置有钢球孔9,万向节保持架主体5上还设置有滚道3,钢球孔9靠近顶环6的一侧设置有导油槽7,且钢球孔9靠近滚道3一侧设置有滑动槽8,顶环6的内侧设置有上卡位10,万向节保持架主体5的内部设置有保持架内层11,保持架内层11上靠近底环4设置有下卡位12,下卡位12的内部设置有储油槽13。

定位销1上设置有定位孔14,定位孔14的内部设置有螺纹,钢球孔9的两侧与万向节保持架主体5衔接处设置有减震槽2,顶环6与底环4均为圆形,顶环6的直径大于底环4,定位销1的最顶端与顶环6之间的夹角为六十度,钢球孔9共设置有六个。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首先将橡胶护套安装在万向节保持架主体5的外部并利用定位孔14固定,然后将传动轴由顶环7插入贯穿性通过底环4,传动轴的上端卡在上卡位10上,传动轴上的凸环卡在下卡位12内部,将星型套和钢珠安装在万向节保持架主体5的内部,钢珠与钢球孔9对应,减震槽2略微拓宽钢球孔的宽度,给予钢球更大的转动空间,减小阻力,钢球孔9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油槽7和滑动槽8,方便润滑脂的进入和流动,减小钢球孔的转动摩擦力,保证动力传输的平稳和角速度均匀。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