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蜗轮蜗杆减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1060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蜗轮蜗杆减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蜗轮蜗杆减速器。



背景技术:

减速器是一种由封闭在刚性壳体内的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齿轮-蜗杆传动所组成的独立部件,常用作原动件与工作机之间的减速传动装置,其主要作用是降低转速,增加转矩。减速器的种类繁多,按照传动类型可分为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减速器和行星齿轮减速器。

现有的蜗轮蜗杆减速器中蜗轮回转间隙比较大,间隙大会引起分度运动的不准确性,有断续负载以及正反转频繁时候会引起震动及噪音,加剧蜗轮的磨损。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申请人做出了改进并申请了专利,(申请号:201320246627.6)公开了一种高精度蜗轮蜗杆减速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相啮合的蜗杆和蜗轮,壳体内部设置有一套设在蜗杆上并能相对于壳体沿着蜗杆的轴向移动的调整螺母,所蜗杆的输入端通过轴承组件支撑在调整螺母内,蜗杆的输出端通过能沿着蜗杆轴向移动的滚珠轴承支撑在壳体内,蜗杆的齿厚由输出端至输入端依次变厚。它采用调整螺母带动蜗杆移动,从而使得蜗杆与蜗轮之间通过间隙最小的啮齿相联接,消除蜗轮蜗杆之间的间隙。但上述的涡轮蜗杆减速器仍存在以下缺陷:上述的减速器虽然通过将蜗杆的齿厚设置为由输出端至输入端依次变厚,并通过输入端处的调整螺母连接在壳体内,通过调整螺母与壳体的螺纹配合来调节调整螺母在壳体内的位置,从而带动蜗杆移动消除蜗轮蜗杆的间隙,但由于调整螺母是设置在输入端处的,输入端上还要连接联轴器和电机,调整时容易发生干涉,操作较为不便。同时,由于调整螺母与壳体的螺纹配合,也就是说调节只能根据螺纹的间距大小来实现,调节螺母移动的距离,即调节的间距大小是有一定范围的,调节精度差,而且调节螺母的螺纹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间隙,而这个间隙通过调整螺母的转动是消除不掉的,在该间隙范围内无论是径向上还是轴向上均还会产生细微的偏移,稳定性差,从而连带的使得蜗轮蜗杆之间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间隙,运行时间久了之后容易引起震动及噪音,加剧蜗轮的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蜗轮蜗杆减速器,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更好的消除蜗轮蜗杆之间的间隙,降低蜗轮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蜗轮蜗杆减速器,包括具有轴孔的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蜗轮和滑动穿设在轴孔内的蜗杆,其特征在于,本减速器还包括调节套、锁紧套和锁紧螺栓一,所述调节套螺纹连接在所述锁紧套内,所述锁紧套设置在壳体靠近蜗杆输出端的端部处,所述蜗杆的输出端轴向固定在所述调节套内,所述锁紧套的內端滑动穿设在所述轴孔内,外端具有凸出的环形凸沿部,所述锁紧螺栓一的螺杆部穿过环形凸沿部与壳体螺纹连接,且所述锁紧螺栓一的头部将环形凸沿部压紧在壳体上。

本蜗轮蜗杆减速器的蜗杆的齿厚沿输入端至输出端依次变厚,同时蜗杆的输入端周向转动连接在轴孔内且轴向能够沿轴孔滑动,输出端连接在调节套内,调节套螺纹连接在锁紧套内,安装调节时,推动锁紧套往轴孔内滑动,使锁紧套的环形凸沿部抵靠在壳体上,拧紧锁紧螺栓一,通过锁紧螺栓一的头部压紧环形凸沿部将锁紧套与壳体固定,然后再往内转动调节套带动蜗杆往内移动,使得蜗杆与蜗轮之间通过间隙最小的啮齿相联接。由于锁紧套的外端具有凸出的环形凸沿部,锁紧套的固定是通过锁紧螺栓一使劲往里面拧紧从而压紧环形凸沿部实现的,即锁紧套是通过锁紧螺栓一往内压紧的,调节套再往内转动使蜗杆与涡轮相啮合后通过蜗杆的反作用力具有向外推的趋势,通过一压一推的配合能够消除锁紧套与调节套之间的螺纹间隙,而锁紧螺栓一本身是一个较小型的部件,相对于现有的调整螺母来说尺寸较小,本身存在的螺纹间隙相比与现有的调整螺母上的存在的螺纹间隙来说也很小,几乎可以忽略,因此能够使得蜗轮蜗杆始终处于紧密配合状态,不会存在间隙,调节精度高,降低了蜗轮的磨损。而且,锁紧套是滑动穿设在壳体靠近蜗杆输出端的一端处,因此,即使出现细微的松动,也能够随时通过继续拧紧锁紧套和锁紧螺栓一,再往内转动调节套来进行及时的调节,调节时不会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操作较为方便。

在上述的蜗轮蜗杆减速器中,本减速器还包括锁紧螺栓二,所述环形凸沿部包括环形凸沿一和环形凸沿二,所述环形凸沿一和环形凸沿二之间具有间隙且通过若干连接块连接,所述锁紧螺栓一的螺杆部穿过环形凸沿一与壳体螺纹连接,且所述锁紧螺栓一的头部将环形凸沿一压紧在壳体上,所述锁紧螺栓二的螺杆部穿过环形凸沿二与环形凸沿一螺纹连接,且所述锁紧螺栓二的头部压紧在环形凸沿二上。锁紧螺栓一将环形凸沿一压紧在壳体上后,往内转动调节套带动蜗杆往内移动,使得蜗杆与蜗轮之间通过间隙最小的啮齿相联接。由于环形凸沿一和环形凸沿二是通过若干连接块连接,环形凸沿一和环形凸沿二之间具有间隙,再拧紧锁紧螺栓二,能够将环形凸沿一和环形凸沿二相互张紧,能够进一步消除锁紧套与调节套之间的螺纹间隙。同时通过相互张紧力的作用,又能够消除锁紧螺栓一和锁紧螺栓二本身存在的螺纹间隙,从而能够进一步使得蜗轮蜗杆始终处于紧密配合状态,不会存在间隙,调节精度更高,降低了蜗轮的磨损。

在上述的蜗轮蜗杆减速器中,所述壳体靠近蜗杆输出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安装盲孔,所述轴孔一端贯穿安装盲孔的底面,所述环形凸沿一嵌入所述安装盲孔内且被压紧贴靠在安装盲孔的底面上,所述安装盲孔的底面、以及环形凸沿一与安装盲孔相贴靠的端面均为平面。安装盲孔的底面、以及环形凸沿一与安装盲孔相贴靠的端面均设计为平面,两个平面相互抵靠,锁紧套被锁紧螺栓一压紧后各部分一致性和稳定性好,不会晃动产生偏移,配合调节套通过蜗杆的反作用力下,从而更好地消除消除了锁紧套与调节套之间的螺纹间隙,使得蜗轮蜗杆始终处于紧密配合状态,不会存在间隙,调节精度更高,降低了蜗轮的磨损。

在上述的蜗轮蜗杆减速器中,所述环形凸沿一上沿周向开设有若干个通孔一,所述安装盲孔的底面上开设有若干个与上述通孔一对应的螺纹孔一,所述锁紧螺栓一的螺杆部穿过通孔一螺纹连接在对应的螺纹孔一内,所述环形凸沿二上开设有若干个与上述通孔一相对的贯穿孔,所述锁紧螺栓一的头部能够穿过上述贯穿孔,所述环形凸沿二上沿周向开设有若干个通孔二,所述环形凸沿一上开设有若干个与上述通孔二对应的螺纹孔二,所述锁紧螺栓二的螺杆部穿过通孔二螺纹连接在对应的螺纹孔二内,所述锁紧螺栓一和锁紧螺栓二位于同一圆周上。通过上述设置,锁紧螺栓一和锁紧螺栓二在环形凸沿部上沿周向均匀分布,从而使得各部分受力均匀,一致性好,不会因局部受力较大发生偏斜。而且锁紧螺栓一和锁紧螺栓二位于同一圆周上,使得紧螺栓一和锁紧螺栓二对环形凸沿部的受力点均是位于同一圆周上,从而能够更好、更直接的消除锁紧螺栓一和锁紧螺栓二本身存在的间隙,从而能够进一步使得蜗轮蜗杆始终处于紧密配合状态,不会存在间隙,调节精度更高,降低了蜗轮的磨损。

在上述的蜗轮蜗杆减速器中,所述环形凸沿一上还开设有若干个限位盲孔一,所述限位盲孔一的孔径大于通孔一的孔径且与上述通孔一一一对应连通,所述锁紧螺栓一的头部嵌入限位盲孔一内且抵靠在限位盲孔一的底面上,所述环形凸沿二上还开设有若干限位盲孔二,所述限位盲孔二的孔径大于通孔二的孔径且与上述通孔二一一对应连通,所述锁紧螺栓二的头部嵌入限位盲孔二内且抵靠在限位盲孔二的底面上,所述限位盲孔一的底面、锁紧螺栓一的头部上与限位盲孔一底面相抵靠的端面、限位盲孔二的底面以及锁紧螺栓二的头部上与限位盲孔二底面相抵靠的端面均为平面。限位盲孔一和限位盲孔二的设计,使得锁紧螺栓一和锁紧螺栓二的头部能够嵌入,不会凸出环形凸沿一和环形凸沿二的端面,而且锁紧螺栓一的头部与限位盲孔一的底面之间、以及锁紧螺栓二的头部与限位盲孔二的底面之间均为平面配合抵靠,稳定性更好,从而使得蜗轮蜗杆始终处于紧密配合状态,不会存在间隙,调节精度高,降低了蜗轮的磨损。

在上述的蜗轮蜗杆减速器中,若干连接块沿周向分布且所述环形凸沿一、环形凸沿二和连接块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环形凸沿一上与连接块连接处也设有上述通孔一,所述环形凸沿二上与连接块的连接处也对应设有上述贯穿孔,且该处的贯穿孔贯穿所述连接块与通孔一连通。环形凸沿一上与连接块连接处也设有通孔一,通过在该通孔一内也设置锁紧螺栓一,使得环形凸沿一能够始终保持压紧在壳体上,稳定性好,从而使得蜗轮蜗杆始终处于紧密配合状态,不会存在间隙,调节精度高,降低了蜗轮的磨损。

在上述的蜗轮蜗杆减速器中,所述锁紧套的外周面为光滑曲面,所述轴孔的内侧壁为光滑曲面,所述锁紧套滑动穿设在所述轴孔内且外周面贴靠在轴孔的内侧壁上。锁紧套的外周面和轴孔的内侧壁均设计为光滑曲面,锁紧套的外周面贴靠在轴孔的内侧壁上,稳定性好,进一步保证了锁紧套在径向上不会产生偏移晃动,从而使得蜗轮蜗杆始终处于紧密配合状态,不会存在间隙,调节精度高,降低了蜗轮的磨损。

在上述的蜗轮蜗杆减速器中,所述锁紧套外端的内周壁上具有环形凹肩,所述环形凹肩上设有内螺纹,所述调节套的外端具有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上具有外螺纹且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的配合连接在上述环形凹肩内,所述调节套的內端穿入所述锁紧套内且与锁紧套內端的内周壁相贴靠。通过在锁紧套的内周壁上设置环形凹肩,然后环形凹肩上设置内螺纹,调节套的外端设置环形凸台且环形凸台上具有外螺纹,从而能够保证调节套的內端穿过环形凹肩后,调节套的内周壁与锁紧套的内周壁能够保持相贴靠,在径向上不会产生偏移晃动,从而使得蜗轮蜗杆始终处于紧密配合状态,不会存在间隙,调节精度高,降低了蜗轮的磨损。

在上述的蜗轮蜗杆减速器中,所述锁紧套內端的内周壁和调节套內端的外周壁均为光滑曲面。锁紧套內端的内周壁和调节套內端的外周壁均设计为光滑曲面,两者相互贴靠,稳定性好,进一步保证了锁紧套在径向上不会产生偏移晃动,从而使得蜗轮蜗杆始终处于紧密配合状态,不会存在间隙,调节精度高,降低了蜗轮的磨损。

在上述的蜗轮蜗杆减速器中,所述调节套內端的外周壁以及锁紧套內端的外周壁上均开设有环形密封槽,所述环形密封槽内均设有环形密封圈。通过环形密封圈的设计,能够实现调节套与锁紧套之间以及锁紧套与轴孔内壁之间的密封,防止空气中的杂质等进入轴孔内,对蜗轮蜗杆造成腐蚀。

在上述的蜗轮蜗杆减速器中,所述调节套呈筒状且两端开口,所述调节套的开口处还设有密封盖一,所述密封盖一的外侧壁紧密抵靠在调节套的内周壁上,所述轴孔靠近蜗杆输入端的一端端口处设有密封盖二,所述密封盖二呈环形,所述密封盖二的外圈侧壁紧密抵靠在轴孔的内侧壁上,内圈具有密封唇,所述蜗杆穿过密封盖二的内圈且密封唇抵靠在蜗杆上。密封盖一和密封盖二的设计,能够保证轴孔在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密封,防止空气中的杂质等进入轴孔内,对蜗轮蜗杆造成腐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蜗轮蜗杆减速器具有以下优点:

1、锁紧套的固定是通过锁紧螺栓一使劲往里面拧紧从而压紧环形凸沿部实现的,即锁紧套是往内压的,调节套再往内转动使蜗杆与涡轮相啮合后通过蜗杆的反作用力具有向外推的趋势,从而通过一压一推的配合消除了锁紧套与调节套之间的螺纹间隙,而锁紧螺栓一本身是一个较小型的部件,相对于现有的调整螺母来说尺寸较小,本身存在的螺纹间隙相比与现有的调整螺母上的存在的螺纹间隙来说也很小,几乎可以忽略,因此能够使得蜗轮蜗杆始终处于紧密配合状态,不会存在间隙,调节精度高,降低了蜗轮的磨损。

2、锁紧螺栓二能够将环形凸沿一和环形凸沿二相互张紧,从而消除了锁紧螺栓一本身存在的螺纹间隙,同时通过相互张紧力的作用,锁紧螺栓二本身存在的螺纹间隙也能够被消除,从而能够进一步使得蜗轮蜗杆始终处于紧密配合状态,不会存在间隙,调节精度更高,降低了蜗轮的磨损。

3、环形密封圈、密封盖一和密封盖二的设计,能够实现多重密封,防止空气中的杂质等进入轴孔内,对蜗轮蜗杆造成腐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蜗轮蜗杆减速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蜗轮蜗杆减速器的剖视图。

图3是锁紧套的立体结构图。

图4是锁紧套的主视图。

图5是图4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图4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调节套的立体结构图。

图8是调节套的剖视图。

图中,1、壳体;1a、轴孔;1b、安装盲孔;1c、螺纹孔一;2、蜗轮;3、蜗杆;4、调节套;4a、环形凸台;5、锁紧套;5a、环形凸沿一;5a1、通孔一;5a2、螺纹孔二;5a3、限位盲孔一;5b、环形凸沿二;5b1、贯穿孔;5b2、通孔二;5b3、限位盲孔二;5c、间隙;5d、连接块;5e、环形凹肩;6、锁紧螺栓一;7、锁紧螺栓二;8、密封盖一;9、密封盖二;9a、密封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2所示,本蜗轮蜗杆减速器,包括壳体1、蜗轮2、蜗杆3、调节套4、锁紧套5、锁紧螺栓一6和锁紧螺栓二7,蜗轮2设置在壳体1内,蜗杆3的齿厚沿输入端至输出端依次变厚,蜗杆3滑动穿设在轴孔1a内且与蜗轮2啮合。

壳体1上开设有贯穿壳体1两端面的轴孔1a,蜗杆3的输入端通过滚珠轴承连接在轴孔1a内,蜗杆3的输入端穿过滚珠轴承的内圈且与滚珠轴承的内圈固定,滚珠轴承的外圈贴靠在轴孔1a的内壁上且能够沿轴孔1a滑动。轴孔1a靠近蜗杆3输入端的一端端口处设有密封盖二9,密封盖二9呈环形,密封盖二9的外圈侧壁具有向内弯折形成的环形抵靠翻边,环形抵靠翻边紧密抵靠在轴孔1a的内侧壁上,内圈具有密封唇9a,密封唇9a的外侧壁上还开设有环形的安装槽,安装槽内套设有卡箍,卡箍将密封唇9a卡紧抵靠在蜗杆3上。

壳体1靠近蜗杆3输出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安装盲孔1b,轴孔1a一端贯穿安装盲孔1b的底面。锁紧套5设置在壳体1靠近蜗杆3输出端的端部处,锁紧套5的外周面为光滑曲面,轴孔1a的内侧壁为光滑曲面,锁紧套5的內端滑动穿设在轴孔1a内且外周面贴靠在轴孔1a的内侧壁上,稳定性好,在径向上不会产生偏移晃动。

如图2-6所示,锁紧套5的外端具有凸出的环形凸沿部。环形凸沿部包括环形凸沿一5a和环形凸沿二5b,环形凸沿一5a和环形凸沿二5b之间具有间隙5c且通过若干连接块5d连接,该间隙5c贯穿锁紧套5的内壁,若干连接块5d沿周向均匀分布且环形凸沿一5a、环形凸沿二5b和连接块5d为一体式结构。环形凸沿一5a上沿周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个通孔一5a1和若干个限位盲孔一5a3,限位盲孔一5a3的孔径大于通孔一5a1的孔径且与通孔一5a1一一对应连通。安装盲孔1b的底面上开设有若干个与通孔一5a1对应的螺纹孔一1c,环形凸沿二5b上开设有若干个与通孔一5a1相对的贯穿孔5b1,环形凸沿一5a嵌入安装盲孔1b内,锁紧螺栓一6的螺杆部穿过通孔一5a1螺纹连接在对应的螺纹孔一1c内,锁紧螺栓一6的头部能够穿过贯穿孔5b1,且锁紧螺栓一6的头部嵌入限位盲孔一5a3内且抵靠在限位盲孔一5a3的底面上并将环形凸沿一5a压紧贴靠在安装盲孔1b的底面上,安装盲孔1b的底面、以及环形凸沿一5a与安装盲孔1b相贴靠的端面均为平面。环形凸沿一5a上与连接块5d连接处也设有通孔一5a1,环形凸沿二5b与连接块5d的连接处也对应设有贯穿孔5b1,且该处的贯穿孔5b1贯穿连接块5d与通孔一5a1连通。

环形凸沿二5b上沿周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个通孔二5b2和若干限位盲孔二5b3,限位盲孔二5b3的孔径大于通孔二5b2的孔径且与通孔二5b2一一对应连通。环形凸沿一5a上开设有若干个与通孔二5b2对应的螺纹孔二5a2,锁紧螺栓二7的螺杆部穿过通孔二5b2螺纹连接在对应的螺纹孔二5a2内。锁紧螺栓二7的头部嵌入限位盲孔二5b3内且抵靠在限位盲孔二5b3的底面上,限位盲孔一5a3的底面、锁紧螺栓一6的头部上与限位盲孔一5a3底面相抵靠的端面、限位盲孔二5b3的底面以及锁紧螺栓二7的头部上与限位盲孔二5b3底面相抵靠的端面均为平面。锁紧螺栓一6和锁紧螺栓二7位于同一圆周上且相互间隔分布。

如图5所示,锁紧套5外端的内周壁上具有环形凹肩5e,环形凹肩5e上设有内螺纹。如图7和8所示,调节套4呈筒状且两端开口,调节套4的开口处还设有密封盖一8,密封盖一8的外侧壁紧密抵靠在调节套4的内周壁上。调节套4的外端具有环形凸台4a,环形凸台4a上具有外螺纹且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的配合连接在环形凹肩5e内,调节套4的內端穿入锁紧套5内且与锁紧套5內端的内周壁相贴靠。调节套4內端的外周壁以及锁紧套5內端的外周壁上均开设有环形密封槽,环形密封槽内均设有环形密封圈,能够实现调节套4与锁紧套5之间以及锁紧套5与轴孔1a内壁之间的密封,防止空气中的杂质等进入轴孔1a内,对蜗轮2蜗杆3造成腐蚀。调节套4的端部还设有若干用于供工具插入的着力孔,便于调节套4的转动调节。

调节套4内设有圆锥滚子轴承一和圆锥滚子轴承二,调节套4的内侧壁上具有凸出的环形抵靠台,圆锥滚子轴承一和圆锥滚子轴承二分别位于环形抵靠台的两侧。蜗杆3的输出端穿过圆锥滚子轴承一和圆锥滚子轴承二的内圈,蜗杆3的输出端上具有轴颈,圆锥滚子轴承二夹紧固定在轴颈和环形抵靠台之间,蜗杆3的输出端上还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圆锥滚子轴承一被锁紧在锁紧螺母和环形抵靠台之间。

安装调节时,推动锁紧套5往轴孔1a内滑动并带动调节套4和蜗杆3移动,锁紧套5的环形凸沿一5a嵌入安装盲孔1b内并抵靠在安装盲孔1b的底面上,拧紧锁紧螺栓一6,通过锁紧螺栓一6的头部压紧环形凸沿一5a,然后再转动调节套4,调节套4通过螺纹作用继续向轴孔1a内移动,使得蜗杆3与蜗轮2之间通过间隙5c最小的啮齿相联接,调节套4向内移动抵紧后通过蜗杆3的反作用力具有向外推的趋势,从而通过一压一推的配合消除了锁紧套5与调节套4之间的螺纹间隙。然后再拧紧锁紧螺栓二7,配合环形凸沿一5a和环形凸沿二5b之间的间隙5c作用,能够将环形凸沿一5a和环形凸沿二5b相互张紧,能够进一步消除锁紧套5与调节套4之间的螺纹间隙,同时通过相互张紧力的作用也消除了锁紧螺栓一6本身存在的螺纹间隙和锁紧螺栓二7本身存在的螺纹间隙,从而能够使得蜗轮2蜗杆3始终处于紧密配合状态,不会存在间隙,调节精度更高,降低了蜗轮2的磨损。而且,长时间使用后,即使出现细微的松动,也能够随时通过继续拧紧锁紧套5和锁紧螺栓一6来进行及时的调节,调节时不会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操作较为方便。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