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流动注射与毛细管电泳联用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5123阅读:5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动注射与毛细管电泳联用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流动注射与毛细管电泳联用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流动注射(Flow Injection,FI)进样技术具有高通量,能提高分析结果的重现性,以及良好的在线样品前处理潜力,该技术对于分析过程的自动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自1997年以来,方肇伦、Karlberg等研究小组将流动注射分析与常规毛细管电泳(CE)、微型毛细管电泳以及芯片电泳技术联用,拓展了毛细管电泳在实际样品分析中的应用范围。

在流动注射与常规毛细管电泳联用体系中,合理的接口设计是决定FI-CE联用灵敏度与重现性的关键。目前主要采用分流式接口与四通接口,即将三通接口与四通接口直接连接,当毛细管电泳高压启动时,由于FI-CE联用导致蠕动泵输液管内溶液存在高压电场,经常会出现电泳电流异常增大而导致高压源自动保护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用于流动注射与毛细管电泳联用的连接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流动注射与毛细管电泳联用时电泳电流异常增大而导致高压电源自动保护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用于流动注射与毛细管电泳联用的连接结构,包括,

三通接口;

分别与所述三通接口的左进液口和右进液口连接的左蠕动泵和右蠕动泵;

上端与所述三通接口的出液口连接的进样针;及

设于所述进样针下方的四通接口,所述四通接口内形成有水平设置的直通管道及均下端与所述直通管道连通的左臂孔和右臂孔,所述左臂孔的开口端相对所述进样针设置且与所述进样针下端的间距大于0.5cm。

优选的,所述左臂孔和右臂孔均为上端孔径大于下端孔径的阶梯孔。

优选的,所述左臂孔与右臂孔之间的距离大于2cm。

优选的,所述左臂孔和右臂孔均竖直设置。

优选的,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一部分内置于所述直通管道内的分离毛细管,所述分离毛细管相对所述左臂孔设置且自由端延伸至靠近所述左臂孔下开口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左蠕动泵和右蠕动泵调节进样针为滴注进样,使三通结构与四通接口断开,避免二者之间形成变化电流,并调整进样针与左臂孔之间的间距大于0.5cm以避免液滴与左臂孔内空气电离而形成放电现象,提高了左臂孔内液面的稳定性和电泳电流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流动注射与毛细管电泳联用的连接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流动注射与毛细管电泳联用的连接结构,包括,

三通接口1;

分别与所述三通接口1的左进液口11和右进液口12连接的左蠕动泵2和右蠕动泵3;

上端与所述三通接口1的出液口13连接的进样针4;及

设于所述进样针4下方的四通接口5,所述四通接口5内形成有水平设置的直通管道51及均下端与所述直通管道51连通的左臂孔52和右臂孔53,所述左臂孔52的开口端相对所述进样针4设置且与所述进样针4下端的间距大于0.5cm。

具体的,本实施例通过左蠕动泵2和右蠕动泵3调节进样针4以滴注式进样,即进样针4的下端形成液滴不间断的滴入左臂孔52内,使三通接口1与四通接口5断开,从而避免了电泳电流的异常增大。实际应用时,以滴注的方式进样时,电泳电流正常,但是液滴易与左臂孔52之间的空气电离引发放电现象,从而不利于提高左臂孔52内液面的稳定性和电泳电流的稳定性,故本实施例调节左臂孔52的开口端与进样针4下端之间的距离大于0.5cm,以避免放电现象的产生。

同时,采用直通管道51与左臂孔52和右臂孔53连通,且直通管道51两端延伸并分别与分离毛细管6和废液池7连接,采用直通管道51有利于放大进样后离子强度的快速恢复,保证电泳电流稳定、电泳电流平稳。

其中,分离毛细管6与四通接口5连接时,分离毛细管6部分内置于直通管道51内,另一部分与其他部件连接,且分离毛细管6相对四通接口5的左臂孔52一端设置,且分离毛细管6位于直通管道51内的一端沿直通管道51延伸至靠近左臂孔52下开口端,其有利于增加检测的灵敏度。

而为了进一步保证左臂孔52和右臂孔53内液面的稳定性,避免滴注进样时左臂孔52和右臂孔53内液面的脉动,本实施例将左臂孔52和右臂孔53均设置为阶梯孔,且该阶梯孔上端孔径大于下端孔径,从而有利于滴注进样时左臂孔52和右臂孔53内液面的稳定

在流动注射与毛细管电泳联用时,一般将高压铂电极8内置于右臂孔53内液体中,为了便于电泳的流畅进行,一般将左臂孔52和右臂孔53均竖直设置,但是易导致高压铂电极8与进样针4下端过近而引起液滴飞向铂电极8,其易导致引起进样误差和电泳电流的不稳定,故本实施例将左臂孔52与右臂孔53之间的距离设置大于2cm,从而避免了液滴飞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左蠕动泵和右蠕动泵调节进样针为滴注进样,使三通结构与四通接口断开,避免二者之间形成变化电流,并调整进样针与左臂孔之间的间距大于0.5cm以避免液滴与左臂孔内空气电离而形成放电现象,提高了左臂孔内液面的稳定性和电泳电流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