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叶轮平面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6050发布日期:2018-09-14 22:12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专用设备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叶轮平面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通过以下方法对叶轮的平面进行测量:

1、通过表类量具配合测量台架,手动的在平面上变换测量点进行测量。该方法的缺点是,测量点不能覆盖整个平面,无法准确定位平面上的最高点最低点和中心点的值及位置,工作效率低。

2、通过三坐标测量机测量得到。缺点同样是不能够准确测量到整个平面,仅仅是通过有限个测量点来作为参考。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叶轮平面测量装置,可以快速确定整个平面上最高点最低点相对基准的值以及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由于是装置体系较小,重量较轻,能方便用于工作现场,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叶轮平面测量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一侧设置有用于放置待检测叶轮的平台,所述平台与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底座另一侧设置有激光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的激光头设置在平台上方;所述激光传感器、驱动装置与PLC相连接,所述PLC与触摸屏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立柱,所述激光传感器设置在立柱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激光传感器通过上下移动装置与立柱相连接,所述上下移动装置包括第一直线导轨和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固定在立柱上,激光传感器与第一直线导轨相连接相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设置在立柱上用于驱动第一直线导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电机的控制系统与PLC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PLC设置在立柱的侧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与平台相连接的第二直线导轨,设置在平台两侧的伺服电机,传动螺杆;所述第二直线导轨与传动螺杆相连接,伺服电机与传动螺杆相连接用于驱动第二直线导轨;所述伺服电机的控制系统与PLC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触摸屏设置在底座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座的材质为花岗石。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驱动装置使得平台可以移动,进而可以对待测叶轮整个平面进行扫描,通过数据的输出和软件的计算可以得出到最高点最低点的值和位置以及中心点的值。

2、激光传感器可以在立柱上移动,可以进行不同高度待测叶轮的测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平台,3、驱动装置,4、激光传感器,5、PLC,6、立柱,7、上下移动装置,8、第一直线导轨,9、第一电机,10、触摸屏,11、第二直线导轨,12、第二直线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叶轮平面测量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材质为花岗石,底座1一侧设置有用于放置待检测叶轮的平台2,平台2与驱动装置3相连接,驱动装置3包括与平台2相连接的第二直线导轨11,设置在平台2两侧的伺服电机12、传动螺杆;第二直线导轨11与传动螺杆相连接,伺服电机12与传动螺杆相连接用于驱动第二直线导轨11;伺服电机12控制系统与PLC5相连接,伺服电机12通过传动螺杆带动第二直线导轨11移动,进而可以使平台2移动。

底座1上设置有立柱6,PLC5设置在立柱6的侧面,激光传感器4设置在立柱6上,激光传感器4通过上下移动装置7与立柱6相连接,上下移动装置7包括第一直线导轨8,第一电机9,第一直线导轨8固定在立柱6上,激光传感器6与第一直线导轨8相连接,第一电机9设置在立柱6上用于驱动第一直线导轨8,第一电机9的控制系统与PLC5相连接,激光传感器4的激光头设置在平台2上方;激光传感器4、驱动装置3与PLC5相连接,PLC5与触摸屏10相连接,触摸屏10设置在底座1上;平台2通过驱动装置3可以移动,进而可以使得激光传感器4对待测叶轮整个平面进行扫描,通过数据的输出和软件的计算可以得出到最高点最低点的值和位置以及中心点的值,激光传感器4可以在立柱6上移动,可以进行不同高度叶轮的测量。

工作原理:检测时,零件安装在平台2上由伺服电机12带动移动,激光头在设定检测位置,根据软件设定运行至检测位置。根据测量点的要求,激光头抓取相应点位的激光读值。由软件处理拟合成平面度,中心高等并计算生成测量数据。软件根据采集的数据进行各项尺寸的计算,由软件判定合格与不合格,并显示不合格部位。测量完毕,开始下一次循环。

通过感测和调整物体表层的反射光使激光强度达到最佳水平。由于不受各层光反射影响,所以测量能够达到高精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