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电池浆料沉降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4982发布日期:2019-04-13 00:45阅读:936来源:国知局
一种锂离子电池浆料沉降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浆料沉降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在锂离子电池生产过程中,涉及到涂布工序,即将正极或负极浆料通过涂布机涂覆到集流体上,烘干后得到极片,再经过后续相关工序制成锂离子电池。极片面密度是否均匀决定了电池的容量等级,而浆料的性状直接影响涂布面密度,因此,控制浆料的稳定性对锂离子电池生产极为重要。

沉降是表征浆料性状之一,当浆料在短时间内发生沉降,容易导致涂布过程中过滤筛网堵塞,浆料流动不畅,极片面密度波动较大。目前生产常用测试浆料沉降的方式是取一定体积的浆料于量筒中,静置一段时间后倾斜量筒,倒出上、中、下三个部位的浆料,测其固含量,以此来判断浆料是否发生沉降。该方法操作简便,但在倾倒过程中浆料随着量筒倾斜,容易和下层浆料混合;其次,所取各部位的浆料的准确位置不容易控制,导致测试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简单、准确测定浆料沉降的锂离子电池浆料沉降测试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浆料沉降测试装置,其包括桶体,桶体的一端连接有桶盖、相对的另一端具有底座,桶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沿着桶体的轴向等距排布,通孔上安装有孔盖,孔盖铰接于桶体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上述桶体为圆桶。

进一步地,上述通孔为矩形孔或者圆孔。

进一步地,上述通孔连接出料通道,出料通道固定设置于桶体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上述出料通道由桶盖向底座斜向延伸。

进一步地,上述出料通道为槽体。

进一步地,上述孔盖内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地,上述桶盖为旋转密封盖。

进一步地,上述底座为锥形底座。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浆料沉降测试装置,其相较于现有技术主要具有以下优点:通过设置桶体以及桶体上轴向等距排布的通孔,在桶体内装入浆料之后,沿着轴向自上而下打开孔盖,浆料依次流出或者不同位置的浆料,因而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达到较为简单、准确测定浆料沉降的目的。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浆料沉降测试装置在轴侧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浆料沉降测试装置在俯视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浆料沉降测试装置的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3,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浆料沉降测试装置,其包括桶体1,桶体1为圆桶,桶体1的一端连接有桶盖111、相对的另一端具有底座112,桶盖111为旋转密封盖,具体是通过其上的卡槽和桶体1的端部上的卡块进行旋转卡接的,底座112为锥形底座,以保证桶体站立时的稳固性,桶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12,多个通孔12沿着桶体1的轴向等距排布,通孔12为矩形孔,通孔12上安装有孔盖13,孔盖13铰接于桶体1的侧壁上,孔盖13内设置有密封圈131,以保证关闭孔盖时的密封性。

具体地,上述的桶体和孔盖可以由不锈钢材质所制成。

具体安装时,在一端封闭的桶体1上等间距开矩形孔,矩形孔用孔盖13封住,孔盖13上有密封圈131,孔盖13与桶体1通过铰链连接,下方通过螺丝将孔盖13与桶体1紧密结合,桶口通过旋转密封盖密封。

测试浆料沉降步骤如下:(1)洗净装置后烘干;(2)用孔盖密封出料矩形孔;(3)往桶体内加入待测浆料至刻度线,盖上桶盖;(4)室温下放置设定时间;(5)取料时打开矩形孔,浆料从矩形孔流入接料容器中,然后称重、烘烤。取料的顺序为从上至下。

实施例二:

参见图1至图2,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浆料沉降测试装置,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地做出了以下作为改进的技术方案:为了方便浆料从矩形孔中流下,通孔12连接出料通道14,出料通道14固定设置于桶体1的侧壁上。

具体地,出料通道14由桶盖111向底座112斜向延伸;再具体地,出料通道14为槽体。

实施例三:

其他与实施例一所述内容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通孔12可以设置为圆孔。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