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62171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触控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带有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作为一种信息输入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公共场所大厅的信息查询机等各种显示产品中。这样,用户只需用手指触摸触控显示面板上的标识就能够实现对该电子设备的操作,消除了用户对其他输入设备(如键盘和鼠标等)的依赖,使人机交互更为简易。

但是就现有的包含有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的触控显示装置而言,尤其是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往往还包含具有调节功能的机械按键,如音量键和电源键等。这些机械按键和带有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分别独立工作,若长期被使用,易出现磨损甚至失灵等现象,进而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以实现解决现有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因设置具有调节功能的机械按键,若长期被使用,易出现磨损甚至失灵等现象,进而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

盖板,包括第一显示区以及围绕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非显示区;

与所述盖板对置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二显示区以及围绕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非显示区;

至少一个触控按键,设置于所述盖板的第一触控按键区以及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二触控按键区中的至少一处,其中,所述第一触控按键区设置在所述盖板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的第一非显示区内,所述第二触控按键区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靠近所述盖板的表面的第二非显示区内。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盖板的第一触控按键区以及显示面板的第二触控按键区中的至少一处设置至少一个触控按键,解决了现有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因设置具有调节功能的机械按键,若长期被使用,易出现磨损甚至失灵等现象,进而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实现了提高用户对触控显示面板的满意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沿图1a中A1-A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沿图2a中B1-B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沿图3a中C1-C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按压盖板非显示区域为平面的触控显示装置时,该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按压盖板非显示区域为曲面的触控显示装置时,该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b为沿图1a中A1-A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a和图1b,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盖板10、与盖板10对置的显示面板20以及至少一个触控按键30(在图1a和图1b中示例性地包括三个触控按键30)。其中,盖板10包括第一显示区11以及围绕第一显示区11的第一非显示区12。显示面板20包括第二显示区21以及围绕第二显示区21的第二非显示区22。触控按键30设置于盖板10的第一触控按键区13中,其中,第一触控按键区13设置在盖板10靠近显示面板20的表面的第一非显示区12内。

可选地,该显示面板20的第二显示区21在盖板10上的投影与盖板10上的第一显示区11重合,即该显示面板20的第二显示区21的尺寸与盖板10上的第一显示区11的尺寸相等。此外,还可以设置该显示面板20的第二显示区21的尺寸略小于与盖板10上的第一显示区11的尺寸。显示面板20的第二非显示区22在盖板10上的投影落入盖板10的第一非显示区12内。即显示面板20的第二非显示区22的尺寸小于盖板10的第一非显示区12的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a和图1b中,将全部触控按键30设置于盖板10的第一触控按键区13中,这仅是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b为沿图2a中B1-B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2a和图2b中,示例性地,包括三个触控按键30,这三个触控按键30全部设置于显示面板20的第二触控按键区23中。其中,第二触控按键区23设置在显示面板20靠近盖板10的表面的第二非显示区22内。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b为沿图3a中C1-C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3a和图3b中,示例性地包括六个触控按键30,这六个触控按键30中,三个触控按键30设置于盖板10的第一触控按键区13中,另外三个触控按键30设置在显示面板20的第二触控按键区23中。其中,第一触控按键区13设置在盖板10靠近显示面板20的表面的第一非显示区12内,第二触控按键区23设置在显示面板20靠近盖板10的表面的第二非显示区22内。进一步地,考虑到触控按键30需要通过连接导线等与驱动芯片电连接,为了方便地布设连接导线,可选地,显示面板20的第二触控按键区23在盖板10上的投影与盖板10上的第一触控按键区13至少部分重合。

综上,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中触控显示装置中的触控按键30可以设置于盖板10的第一触控按键区13以及显示面板20的第二触控按键区23中的至少一处。本实施例通过提供上述各触控按键的设计方法可以丰富触控按键的设置方案,在具体设计时,有望满足用户的各种设计需求。该触控按键30具体可以为音量键、电源键或相机快捷键以及其他功能按键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盖板的第一触控按键区以及显示面板的第二触控按键区中的至少一处设置至少一个触控按键,解决了现有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因设置具有调节功能的机械按键,若长期被使用,易出现磨损甚至失灵等现象,进而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实现了延长具有调节功能的按键的寿命,进而提高用户对触控显示面板的满意度的目的。另外,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中,利用触控按键取代现有触控显示装置中具有调节功能的机械按键,可以免去因机械按键往往需要设置得凸出于显示装置外侧而造成使用上的不便。此外这样设计还可以提高触控显示装置整体外观的美观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b、图2b以及图3b中,将盖板10的第一非显示区12设置为平面,这仅是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在实际设计中,可选地,如图4所示,还可以将盖板10的第一非显示区12设置为曲面。图5a为按压盖板非显示区域为平面的触控显示装置时,该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b为按压盖板非显示区域为曲面的触控显示装置时,该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对比图5a和图5b,可以发现,盖板10的第一非显示区为曲面时手指80距触控按键30的距离d2小于盖板10的第一非显示区为平面时手指80距触控按键30的距离d1。由于手指80距触控按键30距离越近,触控按键30越容易感应到手指的触控位置,因此将盖板10的第一非显示区12设置为曲面可以有效提高触控按键30的灵敏度。

在具体设置时,该触控按键可以为自容式触控电极,也可以为互容式触控电极。下面结合具体示例,对触控按键的布设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该触控显示面板内触控按键3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31(图6中示例性地仅包括三个第一个触控按键31),该第一触控电极31为自容式触控电极。

继续参见图6,该触控按键3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接地引脚32(图6中示例性地仅包括四个接地引脚32),接地引脚32与第一触控电极31沿第一方向(即图中Y轴方向)间隔排列。可选地,该第一触控电极31和接地引脚32由导电银浆制成。

在该触控显示面板中,每一个第一触控电极31分别与地构成电容。当手指触摸该触控显示面板时,手指的电容将会叠加到其触摸的第一触控电极31上,使其所触摸的第一触控电极31的对地电容发生变化。由于各第一触控电极31的信号的变化反应第一触控电极31对地电容的变化。通过检测各第一触控电极31的信号变化情况,确定具体哪个第一触控电极31的信号发生变化。信号发生变化的第一触控电极31即用户所触摸的触控按键。

将触控显示面板中的触控按键设置为自容式触控电极的好处是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参见图6,该触控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至少一条第一连接导线311和至少一条第二连接导线321。该第一连接导线311与第一触控电极31电连接,第二连接导线321与接地引脚32电连接。

在具体设计时,如图6,还可以设置该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41以及第一驱动芯片51;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41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导线311与第一触控电极31电连接,同时通过第二连接导线321与接地引脚32电连接,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41的第二端与第一驱动芯片51电连接。该第一驱动芯片51可以集成于显示面板20内,也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20外侧。在图6中示例性地将第一驱动芯片51集成于显示面板20内。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该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组61以及第二驱动芯片。该第一触控电极组61设置于该显示面板20的第二显示区21内,以检测显示面板20第二显示区21内的触控位置,第二驱动芯片设置于显示面板20的第二非显示区内22,第一触控电极组61与第二驱动芯片电连接。可选地,如图7所示,由于第一驱动芯片51集成于显示面板20内,第一驱动芯片51与第二驱动芯片可以集成为一体,即第一驱动芯片51兼作为第二驱动芯片,以检测显示面板20第二显示区21内的触控位置。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可以有效缩减触控显示面板中驱动芯片的数量,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参见图8,该触控显示面板内触控按键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33(图8中示例性地仅包括一个第二触控按键33)和至少一个第三触控电极34(图8中示例性地仅包括三个第三触控电极34)。第二触控电极33与第三触控电极34彼此绝缘设置,并且共同构成互容式触控电极。

在具体设置时,第二触控电极33和第三触控电极34的具体排布方法有多种,在图8中示例性地仅给出了一种排布方式。具体请参见图8,该第二触控电极33为一个条状电极,并沿第一方向(即图中Y轴方向)延伸,第三触控电极34为块状电极,至少一个第三触控电极34彼此间隔设定距离沿第一方向(即图中Y轴方向)排列。在具体使用时,可以将第二触控电极33用作为触控驱动电极,将第三触控电极34用作为触控检测电极;也可以将第三触控电极34用作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33用作为触控检测电极。

下面以第三触控电极34为触控检测电极,第二触控电极33为触控驱动电极为例,对该互容式触控电极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在触控位置检测时间段内,向第二触控电极33输入触控驱动信号,并检测各第三触控电极34输出的检测信号。各第三触控电极34与第二触控电极33之间耦合,并形成耦合电容。当用户触摸某一个第三触控电极34时,由于手指为导体,其触摸位置处第三触控电极34与第二触控电极33之间的电容值发生变化,进而使得该第三触控电极34输出的检测信号发生变化。通过识别第三触控电极34所反馈的检测信号的变化情况,确定被触摸的第三触控电极34具体为哪个。

将触控显示面板中的触控按键设置为互容式触控电极的好处是当用户同时按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触控按键时,该触控显示面板能够快速识别出被按压的触控按键,提高了人机对话的效率。

参见图8,该触控显示面板还可以多条第三连接导线331和多条第四连接导线341。第三连接导线331与第二触控电极33电连接,第四连接导线341与第三触控电极34电连接。

在具体设计时,如图8,还可以设置该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柔性印刷电路板42以及第三驱动芯片52;第二柔性印刷电路板42的第一端通过第三连接导线331与第二触控电极33电连接,同时通过第四连接导线341与第三触控电极34电连接,第二柔性印刷电路板42的第二端与第三驱动芯片52电连接;第三驱动芯片52可以集成于显示面板20内,或设置于显示面板20外侧。在图8中示例性地将第一驱动芯片51集成于显示面板20内。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参见图9,该显示面板20还包括第二触控电极组62以及第四驱动芯片。该第二触控电极组62设置于显示面板20的第二显示区21内,以检测显示面板20第二显示区21内的触控位置,第四驱动芯片设置于显示面板20的第二非显示区22内,第二触控电极组62与第四驱动芯片电连接。可选地,如图9所示,由于第三驱动芯片52集成于显示面板20内,第三驱动芯片52与第四驱动芯片可以集成为一体,即第三驱动芯片52兼作为第四驱动芯片,以检测显示面板20第二显示区21内的触控位置。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可以有效缩减驱动芯片的数量,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