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抑制柔性印制电路板的振动的磁记录介质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73729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能够抑制柔性印制电路板的振动的磁记录介质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诸如硬盘驱动器(HDD)的磁记录介质驱动器。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磁记录介质驱动器,其包括磁头致动器和安装在该磁头致动器上的柔性印制电路板(FPC)。
背景技术
柔性印制电路板(FPC)插设在一对固定部件之间,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10-69736中所披露。柔性印制电路板折叠在这两个固定部件之间。这样柔性印制电路板就在一平面内翻转。固定部件中的一个例如固定在底盘架(chassis)上。固定部件的钩基于弹性变形而装配到底盘架中的通孔内。柔性印制电路板通过这种方式安装到底盘架上。这种固定机构用于光盘驱动器的光学读写头单元。
例如,磁头致动器部件装在硬盘驱动器的壳体中。磁头致动器部件被设计成改变其相对于磁记录盘的姿势(attitude)。磁头滑动器支撑在磁头致动器部件的末端处。柔性印制电路板安装在磁头致动器部件上。柔性印制电路板延伸到固定部件,这些固定部件与磁头致动器部件间隔开预定距离。柔性印制电路板的末端连接到一印制电路板上。因此,允许磁头滑动器通过柔性印制电路板来接收来自该印制电路板的感测电流和写入电流。
例如采用胶带将柔性印制电路板安装在硬盘驱动器中的固定部件的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柔性印制电路板在折叠时从固定部件提升。这导致柔性印制电路板不期望的振动。另外,从壳体内的胶带扩散化学物质和灰尘。另一方面,在准备固定柔性印制电路板时,采用诸如夹紧件的金属夹持器来夹持固定部件和柔性印制电路板。在这种情况下,该夹紧件是硬盘驱动器中的附加构件。硬盘驱动器的生产成本因此增加。柔性印制电路板因与夹紧件接触或摩擦而受到刮擦。刮擦导致在壳体内产生灰尘。灰尘妨碍了磁位数据(magnetic bit data)的读取和写入操作。
现在,假设上述公开的固定部件安装在硬盘驱动器的壳体上。磁头致动器部件断续地重复围绕垂直支撑轴的摇摆运动。这使得柔性印制电路板产生摇摆。由于固定部件的钩基于弹性变形而单独装配在壳体底板的通孔中,因此在柔性印制电路板的摇摆运动期间,基于钩的弹性变形而迫使固定部件移动或摇动。因此在柔性印制电路板中引起不期望的振动。该振动传递至磁头滑动器。磁头滑动器因为该振动而不能精确地定位。这妨碍了磁位数据的读取和写入操作。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磁记录介质驱动器,该驱动器在磁头致动器改变其姿势时,能够抑制柔性印制电路板的振动。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壳体装置,该壳体装置极大地促进了所述磁记录介质驱动器的实现。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磁记录介质驱动器,包括壳体;封装在该壳体内的磁记录盘;磁头致动器部件,在该磁头致动器部件的末端处支撑磁头滑动器,所述磁头致动器部件改变其相对于磁记录盘的姿势;第一固定部件,其与磁头致动器部件间隔开预定距离,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与壳体成一体;柔性印制电路板,其至少从磁头致动器部件延伸至第一固定部件,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在该柔性印制电路板的折叠部分处叠置在第一固定部件的表面上;以及第二固定部件,其表面与第一固定部件的表面相对,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至少保持柔性印制电路板的折叠部分以抵靠第一固定部件。
该磁记录介质驱动器允许将柔性印制电路板的折叠部分插设在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之间。这样可靠地防止了柔性印制电路板从第一固定部件或第二固定部件提升。此外,第一固定部件与壳体一体形成为单个构件。换言之,第一固定部件牢固地固定在壳体上。这可靠地防止了第一固定部件产生移动和摇动。即使磁头致动器部件改变其相对于磁记录盘的姿势,也可以可靠地防止柔性印制电路板产生不期望的振动。因此可以可靠地避免磁头致动器部件或磁头滑动器产生振动。因此,磁头滑动器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定位在磁记录盘上的目标记录磁道的正上方。可以高精度地实现磁位数据的读和写。
此外,采用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来固定柔性印制电路板,并将柔性印制电路板插设在它们之间。例如在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上既没有施加粘结剂也没有施加胶带。因此可靠地避免了壳体内由于粘结材料而导致化学物质扩散。也避免了壳体内由于粘结材料而产生灰尘。无需例如夹紧件的金属夹持器来固定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这样可防止柔性印制电路板由于与金属夹持器接触或摩擦而导致刮擦。因此可避免产生灰尘。
所述磁记录介质驱动器还可以包括连接器,其安装在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上,所述连接器容纳在限定于壳体的底板内的开口中;第一平坦表面,其限定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上,所述第一平坦表面推动抵靠着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的折叠部分;第二平坦表面,其限定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上,所述第二平坦表面设置为垂直于所述第一平坦表面,所述第二平坦表面至少在所述开口周围推动抵靠着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以及填充物(packing),其在所述开口周围插设在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与所述壳体的底板之间。
在彼此垂直的第一平坦表面和第二平坦表面处,第二固定部件被推动抵靠着柔性印制电路板。柔性印制电路板被推动抵靠着第一固定部件和壳体的底板。这样柔性印制电路板可以牢固地插设在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之间。此外,第二平坦表面用于推动柔性印制电路板以抵靠着壳体的底板。所述填充物在所述开口周围插设在柔性印制电路板与壳体的底板之间。该填充物用于密封柔性印制电路板与壳体的底板之间的空间。由此防止灰尘通过所述开口进入壳体的内部。
可以提供一种壳体装置以实现所述磁记录介质驱动器。该壳体装置可以包括壳体;第一固定部件,其与该壳体成一体;柔性印制电路板,其延伸到壳体内的第一固定部件,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在该柔性印制电路板的折叠部分处叠置在第一固定部件的表面上;以及第二固定部件,其表面与第一固定部件的表面相对,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至少保持柔性印制电路板的折叠部分以抵靠第一固定部件。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明了,附图中图1是一平面图,示意性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磁记录介质驱动器的示例的硬盘驱动器(HDD)的内部结构;图2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和第二固定部件的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3是示意性示出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的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和图4是沿着图1中的线4-4剖取的放大垂直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示意性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磁记录介质驱动器的示例的硬盘驱动器(HDD)11的内部结构。硬盘驱动器11包括箱形壳体12。壳体12包括箱形底座13,该底座限定了例如直平行六面体的内空间。底座13例如可以由诸如铝的金属材料制成。可采用铸造工艺来形成底座13。一盖(未示出)接合在底座13上。该盖用于封闭底座13内的内空间的开口。例如,可采用金属冲压工艺由板材来形成这种盖。
底座13的内空间内部装有至少一个作为记录介质的磁记录盘14。(一个或多个)磁记录盘14安装在主轴马达15的驱动轴上。主轴马达15以例如5,400rpm、7,200rpm、10,000rpm、15,000rpm等的较高转速来驱动(一个或多个)磁记录盘14。
磁头致动器部件16也装在底座13的内空间内部。磁头致动器部件16包括致动器块(actuator block)17。致动器块17支撑在垂直支撑轴18上以进行相对转动。致动器块17围绕垂直支撑轴18的转动,允许磁头致动器部件16改变其相对于驱动磁记录盘14的姿势。刚性致动器臂19限定在致动器块17上。致动器臂19设计成从垂直支撑轴18沿水平方向延伸。致动器臂19分别与(一个或多个)磁记录盘14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相关。致动器块17例如可以由铝制成。例如可采用铸造工艺来形成致动器块17。
磁头悬架21安装在各个致动器臂19的末端上。磁头悬架21设计成从致动器臂19的相应末端向前延伸。浮动磁头滑动器22支撑在磁头悬架21的末端或前端处。浮动磁头滑动器22与磁记录盘14的表面相对。如传统上已知,在磁记录盘14装入壳体12中的情况下,一对致动器臂19或磁头悬架21位于相邻的磁记录盘14之间。
浮动磁头滑动器22上安装有电磁换能器(未示出)。该电磁换能器可包括读取元件和写入元件。读取元件例如可包括巨型磁阻(GMR)元件或隧道结磁阻(TMR)元件,该元件设计成通过利用自旋阀膜或隧道结膜的电阻的变化而识别磁记录盘14上的磁位数据。写入元件可包括薄膜磁头,薄膜磁头设计成通过利用在薄膜线圈图案(pattern)处感应出的磁场而将磁位数据写入磁记录盘14中。
磁头悬架21用于朝向磁记录盘14的表面推动浮动磁头滑动器22。允许浮动磁头滑动器22接收沿着旋转的磁记录盘14产生的气流。该气流用于生成作用在浮动磁头滑动器22上的正压或升力。因此,浮动磁头滑动器22得以在磁记录盘14的转动期间,以磁头悬架21的推动力和升力之间的平衡所形成的较高稳定性,在磁记录盘14的表面上方持续飞行(flying)。
作为动力源的音圈马达(VCM)23接合在致动器块17上。该音圈马达23驱动致动器块17,使之围绕垂直支撑轴18转动。致动器块17的转动实现了致动器臂19和磁头悬架21的摆动运动。当致动器臂19在浮动磁头滑动器22的飞行期间被驱动以围绕垂直支撑轴18摆动时,浮动磁头滑动器22得以沿着磁记录盘14的径向运动。因此,浮动磁头滑动器22上的电磁换能器可定位在磁记录盘14上的目标记录磁道的正上方。
致动器块17上放置有柔性印制电路板(FPC)单元24。该柔性印制电路板单元24包括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FPC)25。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的一端安装在致动器块17的侧表面上。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的另一端到达第一固定部件26和第二固定部件27,这两个固定部件均与磁头致动器部件16间隔开预定距离。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在磁头致动器块17与第一固定部件26和第二固定部件27之间弯曲。第一固定部件26和底座13一体形成为单个构件。第二固定部件27是与底座13分开的部件。第二固定部件27与第一固定部件26相对。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插设在第一固定部件26和第二固定部件27之间。可采用螺钉28将第二固定部件27固定在底座13的底板上。这里,底座13、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以及第一固定部件26和第二固定部件27组合地形成了根据本发明的壳体装置。
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的表面上安装有磁头IC(集成电路)或前置放大器IC 29。前置放大器IC 29设计成当待读取磁位数据时,向电磁换能器的读取元件供应感测电流。前置放大器IC 29还设计成当待写入磁位数据时,向电磁换能器的写入元件供应写入电流。柔性印制电路板单元24上的前置放大器IC29设计成从印制电路板(未示出)接收感测电流和写入电流,该印制电路板安装在底座13的底板的背面上,稍后将进行描述。
第二柔性印制电路板(FPC)31用于供应感测电流和写入电流。各个第二柔性印制电路板31都从相应的磁头悬架21延伸至致动器块17。第二柔性印制电路板31的前端覆盖在相应磁头悬架21的表面上。第二柔性印制电路板31上的配线图案连接到相应浮动磁头滑动器22上。第二柔性印制电路板31的后端接纳在致动器块17上的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上。第二柔性印制电路板31上的配线图案与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上的配线图案相连接。这样就在浮动磁头滑动器22与柔性印制电路板单元24之间建立了电连接。第二柔性印制电路板31可以与各个致动器臂19相关。
如图2所示,第一固定部件26是从底座13的底板直立起来的板件。第二固定部件27包括第一板件27a和第二板件27b。第一板件27a设计成从底座13的底板直立起来。第二板件27b从第一板件27a垂直地延伸。第二板件27b接纳在底座13的底板的上表面上。第一板件27a的向外背面与第一固定部件26的表面相对。第一板件27a和第二板件27b一体形成为单个构件。第二固定部件27例如可以由金属材料、树脂材料等制成。
如图3所示,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在假想线32处折叠。这样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就限定了从假想线32朝向磁头致动器部件16延伸的第一部分25a。第一部分25a沿着假想平面和假想曲面(它们均设置成相对于底座13的底板的表面直立)延伸。在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中还限定有第二部分25b,使其沿着与底板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从假想线32朝向底板延伸。第二部分25b在底部的表面处垂直弯曲,从而在与底板的表面平行的假想面内延伸。
第一部分25a和第二部分25b在假想线32附近的范围(extent)内彼此部分叠置。这样在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中就限定了折叠部分25c。折叠部分25c覆盖着第一部分25a和第二部分25b彼此叠置的范围。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在第一部分25a中的背面与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在第二部分25b中的背面在折叠部分25c处接触。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的折叠部分25c插设在第一固定部件26和第二固定部件27之间。
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的第二部分25b插设在第二固定部件27的第二板件27b与底座13的底板的上表面之间,这将在稍后详细描述。第二部分25b中形成有一对通孔33、33。通孔33、33接纳上述螺钉28、28的插入。
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在第一部分25a中的背面34接纳在致动器块17的侧表面上。折叠部分25c允许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的前表面35与第一固定部件26的表面和第二固定部件27的第一板件27a的向外表面相接触。另一方面,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在第二部分25b中的向上背面34接纳第二固定部件27的第二板件27b的向下表面。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在第二部分25b中的向下前表面35与底座13的底板的上表面相对。
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包括绝缘薄膜。该绝缘薄膜的表面上覆盖有导电层。该导电层的表面上覆盖有绝缘保护层。该导电层提供了在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上延伸的配线图案。可以采用诸如Cu的导电材料来形成导电层。可以采用例如聚亚胺树脂的树脂材料来提供绝缘薄膜和保护层。可以将一粘结层插设在绝缘薄膜和导电层之间、以及导电层和绝缘保护层之间。在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的向下前表面35上配线图案的端部处暴露出焊盘。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的前表面35连接到一连接器和第二柔性印制电路板31上。稍后将对该连接器进行描述。
如图4所示,在第一板件27a的向外表面(即,第一平坦表面36)处,第二固定部件27被推动抵靠着第一固定部件26的表面。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的折叠部分25c插设在第一固定部件26的表面与第一平坦表面36之间。在第二板件27b的向外表面(即,第二平坦表面37)处,第二固定部件27还被推动抵靠着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的第二部分25b。第二平坦表面37设置成与第一平坦表面36垂直。因此,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的折叠部分25c和第二部分25b得以沿着第一平坦表面36和第二平坦表面37延伸。
连接器38安装在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在第二部分25b中的向下前表面上。连接器38连接到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上的配线图案上。连接器38位于上述第二部分25b上的通孔33、33之间的空间内。连接器38接纳在限定于底座13的底板内的开口39中。连接器38连接到印制电路板41上,该印制电路板41安装在底座13的底板的背面上。这样,通过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和第二柔性印制电路板31,将感测电流和写入电流从印制电路板41供应给浮动磁头滑动器22。在开口39周围,将填充物42插设在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的向下前表面35与底座13的底板的上表面之间。使得填充物42以环形的方式包围着开口39。填充物42例如可以由弹性树脂材料制成。
硬盘驱动器11允许将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的折叠部分25c插设在第一固定部件26与第二固定部件27之间。这样就防止了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从第一固定部件26和第二固定部件27提升。此外,由于第一固定部件26一体形成在底座13的底板上以形成单个构件,因此第一固定部件26就牢固地固定在底座13的底板上。这样就可靠地防止了第一固定部件26的移动和摇动。即使磁头致动器部件16断续地围绕垂直支撑轴18旋转,也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产生振动。可靠地防止了磁头致动器部件16和浮动磁头滑动器22的不期望振动。因此,浮动磁头滑动器22上的电磁换能器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定位在磁记录盘14上的目标记录磁道的正上方。可以高精度地实现磁位数据的读和写。
采用第一固定部件26和第二固定部件27来固定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并将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插设在它们之间。例如,第一固定部件26和第二固定部件27上既没有涂覆粘结剂也没有粘贴胶带。因此可靠地避免了壳体12内由于粘结剂而导致化学物质的扩散。也避免了壳体12内由于粘结剂而产生灰尘。无需诸如夹紧件的金属夹持器来固定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这样可防止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由于与金属夹持器接触或摩擦而导致刮擦。因此可避免产生灰尘。
在彼此垂直的第一平坦表面36和第二平坦表面37处,第二固定部件27被推动抵靠着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被推动抵靠着第一固定部件26和底座13的底板的表面。这样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可牢固地插设在第一固定部件26和第二固定部件27之间。另外,第二平坦表面37用于推动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以使之抵靠着底座13的底板。在开口39的周围,填充物42插设在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25与底座13的底板的上表面之间。填充物42用于对第一柔性印制电路板与壳体12的底板之间的空间进行密封。尽管通过开口39在连接器38和印制电路板41之间形成连接,但是仍可防止灰尘通过开口39进入壳体12的内部。
权利要求
1.一种磁记录介质驱动器,包括壳体;封装在该壳体内的磁记录盘;磁头致动器部件,在该磁头致动器部件的末端处支撑磁头滑动器,所述磁头致动器部件改变相对于该磁记录盘的姿势;第一固定部件,其与磁头致动器部件间隔开预定距离,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与壳体成一体;柔性印制电路板,其至少从磁头致动器部件延伸至第一固定部件,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在该柔性印制电路板的折叠部分处叠置在第一固定部件的表面上;以及第二固定部件,其表面与第一固定部件的表面相对,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至少保持柔性印制电路板的折叠部分以抵靠第一固定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记录介质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器,其安装在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上,所述连接器容纳在限定于壳体的底板内的开口中;第一平坦表面,其限定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上,所述第一平坦表面推动抵靠着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的折叠部分;第二平坦表面,其限定在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上,所述第二平坦表面设置成垂直于所述第一平坦表面,所述第二平坦表面至少在所述开口周围推动抵靠着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以及填充物,其在所述开口周围插设在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与所述壳体的底板之间。
3.一种壳体装置,包括壳体;第一固定部件,其与该壳体成一体;柔性印制电路板,其延伸到壳体内的第一固定部件,所述柔性印制电路板在该柔性印制电路板的折叠部分处叠置在第一固定部件的表面上;以及第二固定部件,其表面与第一固定部件的表面相对,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至少保持柔性印制电路板的折叠部分,以抵靠第一固定部件。
全文摘要
能够抑制柔性印制电路板的振动的磁记录介质驱动器。磁头致动器部件在末端处支撑着磁头滑动器。第一固定部件在与磁头致动器部件间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处与壳体成一体。第二固定部件牢固地保持柔性印制电路板的折叠部分,以抵靠第一固定部件。这样可靠地防止了柔性印制电路板从第一固定部件或第二固定部件提升。第一固定部件牢固地固定在壳体上。可靠地防止了第一固定部件的移动和摇动。即使磁头致动器部件改变其姿势,也能够可靠地防止柔性印制电路板产生振动。这样磁头滑动器就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定位在磁记录盘上的目标记录磁道的正上方。能够以高精度来实现磁位数据的读和写。
文档编号G11B21/02GK1885408SQ200510117489
公开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22日
发明者上田正则, 松永治幸 申请人:富士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