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6537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并排设有RJ-45型与RJ-11型模组化插座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并排设有RJ-45型与RJ-11型模组化插座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件,目前已成为笔记本电脑上常用的输入/输出接口。其中RJ-45型插座连接器通常用于数据通讯网络传输,RJ-11型插座连接器则通常用于有线电话网络传输。
以往,上述电连接器组件常采用通孔焊接方式而安装于印刷电路板上,而上述通孔焊接方式须在电路板上打若干贯穿孔,若打孔区域占用电路板的面积较大,会影响电路板的线路布局,增大电路板尺寸,不利于笔记本电脑小型化发展的趋势。后来,业界采用线缆与这些电连接器组件连接的方式来代替将电连接器组件通孔焊接于电路板上的传统做法,可避免打贯穿孔对电路板内层电路的影响。但是,采用这种方式连接的上述电连接器通常借助绝缘本体底面所设凸柱与电路板的配合或是通过绝缘本体两侧所设凸块与机壳相卡合来定位,然而固持效果较差,远不及通孔焊接方式。
如何尽可能少地影响电路板的线路布局同时又要使电连接器组件稳固组接于电路板上,已成为业界技术人员的一大研究课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可与电路板稳固组接,同时对电路板内层线路布局影响较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设置于电路板上以供RJ型插头连接器插接,至少包括有绝缘本体、第一、第二端子模组等构件,其中绝缘本体具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在绝缘本体的第一、二部分内分别形成有一可收容对应RJ型插头连接器的第一、二收容腔,上述第一、二端子模组分别容置于上述绝缘本体的第一、二部分,每一端子模组均包括若干导电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延伸入上述收容腔内且可与对接插头连接器达成电性连接的接触部;上述第一连接器包括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部分及第一端子模组,上述第二连接器包括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二部分及第二端子模组,第一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与线缆芯线连接构成电性导通,第二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具有延伸凸露于绝缘本体底面下方的焊接部,通过这些焊接部焊接于电路板上而构成电性导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通过分别与线缆连接及通孔焊接于电路板上的两个并排设置的电连接器的组合构造来达成与电路板稳固组接,同时对电路板内层线路布局影响较小的效果,而且,上述线缆组件可在电连接器焊接至电路板之后才组入其收容开口中,避免了焊接过程高温对线材的不利影响。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外接线缆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图4所示的外接线缆组件的主视图。图6为图4所示的外接线缆组件的俯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在外接线缆组件组入后的立体组合图。图8为沿图7所示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图3及图4,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由并排设置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为用于有线电话网络传输的RJ-11型插座,第二连接器为用于数据通讯网络传输的RJ-45型插座。电连接器组件1包括有由并排设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组成的绝缘本体10、组设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第二端子模组21、22、外接线缆组件30的固线装置31、遮蔽壳体40、信号指示装置50及用于固定信号指示装置50的固定键60。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0的第一部分、第一端子模组21、固线装置31及对应遮覆于绝缘本体10的第一部分外围的部分遮蔽壳体40等构件,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0的第二部分、第二端子模组22及对应遮覆于绝缘本体10的第二部分外围的部分遮蔽壳体40等构件。
绝缘本体10大体呈长方体构形,其具有前端面101、后端面102及与前、后端面相邻接的顶部103、底部104及两外侧壁105。于绝缘本体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内分别设有开口于前表面101的第一、第二收容腔11、12,分别用以收容与RJ-11型及RJ-45型插头连接器相对接的第一、第二端子模组21、22。第一端子模组21可通过外接线缆组件30与其它电子装置电性连接,而第二端子模组22焊接于印刷电路板上。
在绝缘本体10第一收容腔11的后端形成有若干狭缝112。其中,位于上述收容腔11内侧的狭缝112可在第一端子模组21自后端面102组入绝缘本体10时,供端子接触部213的自由末端通过并使这些末端抵靠在狭缝112顶端而确保接触部213呈共面状态,而位于上述收容腔11外侧的狭缝112则用于收容第一端子模组21的抵接部215。在绝缘本体10的后端面102邻近上述端子抵接部215处设置有可收容外接线缆组件30的收容开口13,位于该开口13两侧的绝缘本体的10邻近狭缝112处设有垂直延伸的一对导引槽131,其紧邻后端面102处则形成设有大致呈“L”形的一对凹陷部132,于凹陷部132上部进一步向内凹设有一对卡口133。上述导引槽131、凹陷部132及卡口133分别对应卡持外接线缆组件30的固线装置31的凸肋314、臂部315及设于臂部顶端的卡扣端316(请参阅图4)。绝缘本体第一收容腔11的底部开设有一凹口111,其两侧的绝缘本体内设置有贯穿绝缘本体后端面102的一对沟道113,可与第一端子模组21底板211两侧的狭长凸条216相卡合,用来将第一端子模组21固定在第一收容腔11中。
绝缘本体第二收容腔12后端同样设有若干狭缝,可在第二端子模组22自底部组入绝缘本体10时,供端子接触部223的自由末端通过并使这些末端抵靠在其顶端而确保接触部223呈共面状态。绝缘本体第二收容腔12底部也同样开设有一可收容第二端子模组22的凹口121,其靠近绝缘本体前端面101的两侧凹设有可收容第二端子模组22延伸块227的一对缺口123,位于凹口121两侧的绝缘本体中部则设有用于卡合第二端子模组底板221两侧的狭长凸条226的一对狭槽124。此外,第二收容腔12的后部设有贯穿绝缘本体后端面102的一对通槽14。
位于第二收容腔12上方的绝缘本体顶部103两侧分别设有贯穿前、后端面的阶梯状凹槽15,用于收容信号指示装置50,并通过固定键60将其固定。在绝缘本体的两外侧壁105上并排设有若干个凸块16,用以与遮蔽壳体40的对应卡口相配合。此外,在绝缘本体底部104的外围凹设有若干扣口17,可容置遮蔽壳体的部分脚部44于其内,从而使遮蔽壳体40紧密包覆于绝缘本体10外。
第一端子模组21包括有一底板211及镶埋成型在该底板211中的若干导电端子212。每一端子均具有可与对接插头连接器达成电性接触的接触部213、由接触部213一体延伸且被固持在绝缘材质底板211中的连接部214及自连接部214斜向上延伸而出并具有弹性的抵接部215。其中接触部213自连接部214一端斜向上弯折延伸而与连接部214大体成一锐角,抵接部215则自连接部214另一端延伸出并向上弯折而与连接部214成一钝角。此外,在底板211两侧靠近后端处设置有可卡持于绝缘本体10内的一对狭长凸条216。第二端子模组22与第一端子模组21结构大致相似,同样包括有一底板221及镶埋成型在该底板中的若干导电端子222。每一端子均具有接触部223、连接部224及焊接部225,其中接触部223及连接部224构形与第一端子模组的接触部213及连接部214构形相同,而第二端子模组22的焊接部225则自连接部223向下弯折延伸一定长度用于焊接在电路板上。第二端子模组22的底板221前端的两侧向前延伸有一对延伸块227,底板221两侧的中部底端处设有一对狭长凸条226。此外,在底板221的后部向上延伸出一对扣持柱229,其顶端向外凸设有一对扣钩229,可与设于绝缘本体的第二收容腔12内的相应构件相卡扣。
遮蔽壳体40由金属板体冲压而成,其包括一对相对的侧壁41及与侧壁41相邻接的前表面42与顶面43。在遮蔽壳体40的侧壁41处向下延伸有若干脚部44,其中部分脚部44在邻近其末端处向内弯折成直角,以与绝缘本体底部的扣口17相扣持;其余脚部44则插入印刷电路板的对应孔洞中并与之焊接,从而提高该电连接器组件1与电路板连接的稳固性。在遮蔽壳体前表面42上设有与绝缘本体的第一、第二收容腔11、12对应的插接口45、46,并且在插接口两侧的中部向内弯折延伸有若干定位片47,以在对接插头连接器插入时对其弹性抵压以达辅助定位的功效。
再请参阅图4、图5及图6,外接线缆组件30包括固线装置31和线缆32。固线装置31具有一呈阶梯状的基部311,该基部311面向第一端子模组21导电端子抵接部213的一侧设置有可对应容纳所述抵接部213的若干长条状收容槽312,基部311的顶面另设有贯穿基部311前后面并与收容槽312相通的若干贯通槽317。在基部311邻近这些收容槽312的后侧位置处自上而下贯穿设置有与上述收容槽312相连通的若干圆形通孔313。上述收容槽312、贯通槽317及圆形通孔313恰可将线缆32收容并定位于其中。同时,在基部311前端两侧设置有可收容于绝缘本体10相应导引槽131的凸肋314,并且在基部311后端两侧设置有可固持在绝缘本体的凹陷部132内的臂部315,该臂部315顶端进一步设置有可卡持在绝缘本体的卡口133内的卡扣端316,凭借上述结构可将固线装置31固持定位在绝缘本体10内。线缆32包含有若干导线321,这些导线321被紧固夹持在固线装置31与绝缘本体的收容开口13之间,且导线321末端对应收容在固线装置31的收容槽312及贯通槽317中并被剥除绝缘层而露出导电芯线322,这些导电芯线322被上述导电端子的抵接部215弹性抵压在收容槽312中,从而构成稳定的电性接触。
该电连接器组装时,先将第一端子模组21底板211两侧的狭长凸条216沿绝缘本体第一收容腔11底端两侧相应的沟道113自后向前组入绝缘本体10内。导电端子的接触部213的末端收容于上述收容腔后端内侧的狭缝112内,以与对接插头连接器达成电性接触,而抵接部215则暴露在收容开口13中。而后,第二端子模组22从第二收容腔12底部的凹口121自下而上组入绝缘本体10,其底板221前端两侧的延伸块227插入第二收容腔12前端相应的缺口123内,该底板221两侧狭长凸条226卡合于上述收容腔的相应狭槽124中,从底板221的后部向上延伸出的扣持柱228顶端的扣钩229与绝缘本体第二收容腔内的相应构件扣持,从而第二端子模组22固持定位在绝缘本体10内。再将信号指示装置50组设在绝缘本体顶部的凹槽15中,并借助固定键60将其固定。最后将遮蔽壳体40包覆在绝缘本体10、信号指示装置50及固定键60外,从而完成电连接器组件1的稳固连接。
请配合参阅图7,在外接线缆组件30与该电连接器组件1对接过程中,首先除去若干导线321的部分绝缘层,露出导电芯线322;然后将导线321的露出芯线322一端自固线装置31的圆形通孔313上端组入,向下穿过圆形通孔313并反向折回置于收容槽312内,并使芯线322的顶端夹持于基部311的贯通槽317中;将上述已组装有导线321的固线装置31,自绝缘本体的顶部103沿导引槽131向下压入绝缘本体10,固线装置31的臂部315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凹陷部132中,其卡扣端316与绝缘本体内设的卡口133相卡合,使装有导线321的固线装置31与绝缘本体10稳固组接。如图8所示,此时,第一端子模组21的导电端子的抵接部215恰与导电芯线322相抵接。因端子连接部214埋在端子模组的底板211中,端子抵接部215与芯线322抵接时因受挤压发生弹性变形并可产生较大的弹性压力,通过该弹性压力使芯线稳定地夹在对应端子的抵接部215与固线装置的收容槽312之间,从而使上述导电端子212与导线321达成稳固电性接触,而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通过分别上述这种与线缆连接及通孔焊接于电路板上的两个并排设置的电连接器的组合构造,可以达成其与电路板稳固组接,同时对电路板内层线路布局影响较小的效果,而且,上述线缆组件可在电连接器焊接至电路板之后才组入其收容开口中,避免了焊接过程高温对线材的不利影响。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设置于电路板上以供RJ型插头连接器插接,至少包括有绝缘本体、第一、第二端子模组等构件,其中绝缘本体具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在绝缘本体的第一、二部分内分别形成有一可收容对应RJ型插头连接器的第一、二收容腔,上述第一、二端子模组分别容置于上述绝缘本体的第一、二部分内,每一端子模组均包括若干导电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延伸入上述收容腔内且可与对接插头连接器达成电性连接的接触部;上述第一连接器包括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部分及第一端子模组,上述第二连接器包括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二部分及第二端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与线缆芯线连接构成电性导通,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具有延伸凸露于绝缘本体底面下方的焊接部,通过这些焊接部焊接于电路板上而构成电性导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连接器为RJ-11型插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为RJ-45型插座连接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为并排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一固线装置以固定线缆芯线,相应地,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部分也设有用于收容该固线装置的收容开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开口两侧的前端设有一对导引槽,后端设有大致呈“L”形的一对凹陷部,其上部进一步向绝缘本体内凹设有一对卡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线装置具有一基部,其前端设有可收容在所述导引槽内的一对凸肋,后端设有可固持在所述凹陷部内的一对臂部,臂部顶端进一步设有可卡持在所述卡口内的一对卡扣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均包括一镶埋有导电端子的底板,所述第一端子模组的导电端子及第二端子模组的导电端子均设有镶埋于底板中的连接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具有自其连接部斜向上延伸而出并可与线缆芯线弹性抵接的抵接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包覆有一遮蔽壳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上述第一、二连接器分别具有与RJ-11型与RJ-45型插头连接器相对接的第一、第二端子模组及绝缘本体,其中绝缘本体包括分别设有可收容上述端子模组的第一、第二收容腔的第一及第二部分。在绝缘本体第一部分后端面处设有一收容开口以收容外接线缆组件,并借助该线缆组件的线缆可使第一端子模组与其他电子装置电性连接,而第二端子模组则凭借由其底部延伸出的焊接部与电路板焊接从而达到电路导通。通过这种结构,该电连接器组件可与电路板稳固组接,同时对电路板内层线路布局影响较小,而且线缆组件可在电连接器焊接至电路板之后才组入其收容开口中,避免了焊接时高温对线材的不利影响。
文档编号H01R12/55GK2519452SQ0127690
公开日2002年10月30日 申请日期2001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8日
发明者史广星, 王随亚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