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39017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用于实现芯片模组电性连接至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达成芯片模组与电路板电连接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主要包括芯片模组、容置有若干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框设于绝缘本体外围的加强片、压板及拨动件。压板及拨动件组接于绝缘本体的相对两端,且可将芯片模组固持于绝缘本体。绝缘本体的中部设有导电区,周边设有高于导电区表面的侧壁,导电区内容设有导电端子,且导电端子突出于导电区表面。
请参考图14,中国专利申请第200310113844.9号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8,该电连接器组件8包括芯片模组83、容置有若干导电端子(未图示)的绝缘本体82、框设于绝缘本体82外围并设有镂空部(未图示)的加强片84、压板85及拨动件86。
芯片模组83呈平板状构造,绝缘本体82的侧壁由两节台阶构成,即绝缘本体82的上部周长大于其下部的周长,而其下部的形状与加强片84的镂空部的形状相当从而将绝缘本体82的下部卡装于加强片84的镂空部内。安装完成后加强片84位于绝缘本体82的底部,芯片模组83及绝缘本体82位于压板85与加强片84之间。该电连接器组件8在安装完成后,绝缘本体82内的导电端子被焊接于电路板的导电元件上,而加强片84位于绝缘本体82的底部,即加强片84的底部与电路板的表面靠近,由于加强片84一般由金属材料制成,其易与电路板上的线路接触而发生短路从而损坏电连接器组件8及电路板。并且由于绝缘本体82的上部周长大于其下部的周长,则在维修及拆卸时只能先取出绝缘本体82才能取出加强片84,因而造成了不便。同时,加强片84仅依靠与绝缘本体82的组装来定位,而缺乏其他的定位方式将其固定于电路板上,因此很可在使用中造成加强片84的松动。
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以弥补以上缺失。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定位加强片并防止加强片与电路板之间短路且操作方便的电连接器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电连接器组件包括具有导电区的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框设于绝缘本体外围的加强片、组接于绝缘本体上的压板、拨动件及不导电的垫圈,加强片的四角上设置配合孔,装配于配合孔内的垫圈位于加强片与电路板之间,绝缘本体与导电区平面垂直的外侧缘与加强片的承接部相抵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采用上述结构的电连接器组件,利用设置于加强片上的配合孔、安装于配合孔内的垫圈及穿过配合孔的螺栓将加强片定位于电路板上,可有效防止电连接器组件的松动,绝缘本体利用端子焊接于电路板上。由于加强片为金属材质,设置于加强片与电路板之间的垫圈将二者隔开,避免了加强片与电路板上的电路发生短路的可能。绝缘本体卡接于加强片的周侧,在使用过程中如需维修或替换元件,可方便地从电路板上单独取下加强片,避免了以往的电连接器在组装完成后不能单独取下加强片的不便。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与电路板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沿图1中A-A方向所示的侧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加强片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垫圈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加强片及垫圈与电路板的立体组合图。
图7是沿图6中B-B方向所示的侧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绝缘本体与加强片及垫圈的立体图组合。
图10是图9所示的绝缘本体、加强片及垫圈组合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绝缘本体与加强片及垫圈的立体图组合。
图13是图12所示的绝缘本体、加强片及垫圈组合的俯视图。
图14是一种现有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包括具有导电区20的绝缘本体2、收容于绝缘本体2内的若干端子(未图示)、框设于绝缘本体2外围的加强片4、组接于绝缘本体2上的压板5、拨动件6及组设于加强片4上的垫圈3。芯片模组(未图示)置于绝缘本体2内,其导电片与绝缘本体2内的端子电性导接,而端子的另一端与电路板7电性连接,通过端子的媒介作用实现芯片模组与电路板7的电性导接。
加强片4由强度较高的金属材料制成。加强片4为中空框体构造,其底面的中部设有镂空部41,于镂空部41周围设有承接部42。于承接部42的侧缘竖直延设有四个相对的侧壁,加强片4枢接有拨动件6的侧壁为第一侧壁401,与第一侧壁401相对为第二侧壁402,第三侧壁403及第四侧壁404垂直于第一侧壁401。第一侧壁401大致成″U″型,其先竖直延伸,后又大致沿水平方向向加强片4内侧延伸。上述四个侧壁共同围设形成一收容空间。加强片4的第二侧壁402设置有扣持口44,第三侧壁403上设置有背向镂空部41延伸的锁紧部43。加强片4的承接部42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一配合孔45,该配合孔45贯穿承接部42的厚度。
垫圈3为一体成形的中央设置通孔的两节台阶形圆柱构造,垫圈3由塑胶材料制成。该垫圈3包括直径较小的小柱体31及直径较大的大柱体32,小柱体31及大柱体32同中心轴且中心设置相互贯通且等直径的通孔34,大柱体32上设置与加强片4的底面相配合的配合面33。小柱体31的轴向厚度稍大于加强片4的承接部42的厚度。组装完成后,四个垫圈3分别与加强片4上的四个配合孔45相配合。
压板5为一中空框体构造,其中央形成一开口51,其两相对的侧边为第一侧边50及第二侧边52,第一侧边50之中部凸出延伸形成有配合部500。于第二侧边52对称延设有两横截面呈半圆弧状之扣持部504,于两扣持部504之间延设有大致呈条状之定位部506。压板5于连接第一侧边50及第二侧边52的两相对侧边的中部向绝缘本体2方向鼓起,形成夹持部54。压板5的扣持部504用于和加强片4的扣持口44相互卡合。
拨动件6设有卡接部60、用于驱动电连接器组件1处于开启或闭合位置的摇杆62及设于卡接部60中央的按压部64。驱动该拨动件6以使电连接器组件1处于闭合位置时,该拨动件6的按压部64会压迫压板5邻近拨动件6的配合部500,进而进一步压紧芯片模组。
绝缘本体2呈矩形平板状构造,其设有两相对的第一侧缘24、与第一侧缘24相邻的第二侧缘26及由第一侧缘24与第二侧缘26围设且用以容置芯片模组的导电区20。于导电区20上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未图示)以容置端子,每一端子收容槽内收容有一相应端子,端子突出于导电区20的表面与芯片模组以按压方式相抵接。图8至图10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的绝缘本体2的第一实施例。该绝缘本体2的四个侧缘的外侧垂直于导电区20平面的表面上均分别设置两个凸台21,环绕该四个侧缘共设置八个凸台21。当然,可根据需要在实际生产中选择凸台21的数量。组装时,将绝缘本体2放入加强片4的镂空部41内,绝缘本体2上的凸台21分别抵接于围成镂空部41的承接部42的侧缘上。由于绝缘本体2的厚度大于承接部42,则绝缘本体2的上下表面均突出于承接部42的表面,即承接部42卡接于绝缘本体2的凸台21外侧的中部。由于凸台21的厚度,绝缘本体2与加强片4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可以保证绝缘本体在工作中更有效导出芯片模组工作所产生的热量。
图11至图13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的绝缘本体2的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组件1的除绝缘本体2之外的构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而本实施例中的绝缘本体2的四个侧缘的外侧垂直于导电区20平面的表面上未设置凸台21。组装时,将绝缘本体2放入加强片4的镂空部41内,绝缘本体2的外侧缘直接抵接于围成镂空部41的承接部42的侧缘上。同样,由于绝缘本体2的厚度大于承接部42,绝缘本体2的上下表面均突出于承接部42的表面,即承接部42卡接于绝缘本体2外侧的中部。该绝缘本体2比第一实施例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加工制造及组装。
组装时,可先将绝缘本体2焊接于电路板7上,然后将垫圈3组装于加强片4的配合孔45内,垫圈3的配合面33紧贴加强片4的底面,再将组装好垫圈3的加强片4安装于绝缘本体2的周围,此时垫圈3的大柱体32的位于加强片4与电路板7之间并依靠大柱体32的轴向厚度来定位加强片4,使加强片4的承接部42的内侧缘抵接于绝缘本体2的垂直于导电区20所在平面的外侧缘上,即绝缘本体2的上下表面均突伸于加强片4的承接部42之外,然后用紧固件(未图示)穿过垫圈3的通孔34及电路板7上相应的孔而将加强片4及绝缘本体2进一步定位于电路板7上,上述紧固件可为螺栓等。其后将压板5及拨动件6组设于加强片4上,旋转压板5扣持于芯片模组上,压板5的夹持部54抵接于芯片模组的表面。然后旋转拨动件6的摇杆62使其按压部64抵接于压板5的配合部500并于该配合部500施加一定压力,同时压板5的夹持部54亦挤压芯片模组以使得芯片模组与绝缘本体2导电区20的端子实现稳固电性导接,拨动件6的摇杆62最后定位于底座4的锁紧部43。这样,芯片模组便稳固组接于电连接器组件1内。
采用上述结构的电连接器组件1,利用设置于加强片4上的配合孔45、安装于配合孔45内的垫圈3及穿过配合孔45及电路板7的紧固件将加强片4及绝缘本体2定位于电路板7上,可有效防止电连接器组件1的松动。而且,由于加强片4为金属材质,设置于加强片4与电路板7之间的垫圈3将二者隔开,避免了加强片4与电路板7上的电路发生短路的可能。另外,加强片4卡接于绝缘本体2的周侧,在使用过程中如需维修或替换元件,可方便地从电路板7上单独取下加强片4,避免了以往的电连接器在组装完成后不能单独取下加强片4的不便。
权利要求1.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设有导电区的绝缘本体,容置于绝缘本体导电区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框设于绝缘本体外侧的加强片、扣合于加强片上的压板及拨动件,绝缘本体包括一导电区,加强片上设置一承接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不导电的垫圈,加强片上设置配合孔,垫圈通过配合孔而伸出配合孔一定长度,该伸出部分位于加强片与电路板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的外侧缘上设置若干凸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外侧缘上的凸块与加强片的承接部仅干涉抵接,且加强片可从绝缘本体上分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加强片上的配合孔设置于承接部上,配合孔为圆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垫圈包括一体成型且同中心轴的大柱体和小柱体,大柱体的直径大于小柱体的直径,大柱体及小柱体的中心轴向设置相互贯通且等直径的通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垫圈设置与加强片底面相贴合的配合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垫圈小柱体的直径与加强片的配合孔的直径相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小柱体的轴向厚度稍大于加强片的承接部的厚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加强片的四角上均设置收容垫圈的配合孔。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用于实现芯片模组与电路板的电性连接,其包括具有导电区之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之若干端子、框设于绝缘本体外围之加强片、组接于绝缘本体上之压板、拨动件及不导电的垫圈,加强片的四角上设置配合孔,装配于配合孔内的垫圈位于加强片与电路板之间,绝缘本体与导电区平面垂直的外侧缘与加强片的承接部相抵接。
文档编号H01R12/71GK2757354SQ200420054130
公开日2006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4日
发明者马浩云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