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1626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指一种用于可充电电池的电池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第5,470,255号揭示了一种用于可充电电池的电连接器组件。可充电电池由绝缘外壳3、收容于外壳内的电池组2及一排电池组端子5、6、7、8,其中端子5、8连接于电池组2的正、负极,即端子5、8为传输电能量的电源端子,端子6用于将电子数据连接到电子充电控制电路上,即端子6为数据端子,端子7用于连接热敏电阻控制的充电变换器,即端子7为充电端子。该四端子结构相同,均为双弹性臂,且收容于沿外壳一端并行排列的收容凹槽内,端子与凹槽形成插座连接器。对应的插头端子位于系统内的主板上,其具有纵长绝缘本体29,片状端子自基体延伸出,可插接于插座连接器。
美国专利第6,027,353号揭示了另一种电池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20包括纵长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一端收容凹槽内的插座端子,与上述专利不同的是,该连接器需再组装于电池的外壳上;插头连接器结构与上述相似,片状端子并行排列,其中位于两端的电源端子较大,位于中间的其他端子较小。
上述端子的如此设置是因为电池连接器的电源端子传输大电流,所以插头端的电源端子一般较大,为片状,其他端子是传输数据或控制信号的信号端子,传输电流较小,但为了保持端子间有足够大的插拔力,所有端子均为片状并行排列。在实际应用中,随着电池的小型化发展,如此并行排列的端子具有较大间距。所以,希望设计一种全新的电池连接器以适应小型化的应用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具有较小端子间距,较小连接器尺寸。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包括可相互对接的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两连接器均包括绝缘本体及可传输不同信号的第一、第二端子,插头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包括基体,基体具有安装面及延伸面,基体的延伸面向前延伸出舌板,插头的第一端子收容于舌板,片状第二端子垂直设置于舌板两端;插座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包括对接腔及位于对接腔旁侧的端子对接槽,插座的第一端子收容于对接腔内,第二端子收容于端子对接槽;插头连接器的舌板插入对接腔,插头第二端子插入插座的端子对接槽可完成两连接器的对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电连接器组件信号端子与电源端子分开设置,能有效减少信号端子间的间距,减小连接器尺寸。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插头连接器配合于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插头连接器未配合于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图2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6是图3插头连接器的其他角度的立体图。
图7、8是图4插座连接器的其他角度的立体图。
图9是图3沿A-A方向的剖视图,以清楚显示插头第一端子。
图10是图3沿B-B方向的剖视图,以清楚显示插头第二端子。
图11是图4沿C-C方向的剖视图,以清楚显示插座第一端子。
图12是图4沿D-D方向的剖视图,以清楚显示插座第二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可互相对接的插头连接器200及插座连接器300。
图3、图5~6及图9~10是插头连接器200的各角度立体图及剖视图,下面将先介绍插头连接器200。
插头连接器200包括绝缘本体1及插头端子。绝缘本体1具有一矩形体的基体10,其中两壁分别形成可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的安装面101及一延伸面102,本实施例的安装面101为基体10的底壁,延伸面102是与安装面101垂直的侧壁。舌板11自基体10的延伸面102一体地突伸出来,其沿延伸面102的纵长方向延伸,若干端子收容槽111分别自舌板11的上、下表面向后延伸,直至其贯穿基体10。如图5所示,基体10的底壁,即安装面101沿端子收容槽111方向向内凹陷,形成一凹口103,一端子固持块12可固定于其中(见图5)。若干插头第一端子21,包括传输数据、控制信号的信号端子,收容于端子收容槽111内;参图9所示,插头端子21的接触端210收容于舌板11上的端子收容槽内,后端穿过基体10的端子收容槽,直至其接脚211弯折延伸,穿过固持块12上的通孔,且延伸出安装面101。两片状插头第二端子22,即传输电源的端子,其分别位于舌板11两侧;参图10所示,片状第二端子22的前端接触部221突伸出延伸面102,其余部分则固持于基体10上的端子收容槽内,接脚222自片状端子下边缘处延伸出安装面101。
基体10在延伸面102邻近顶面处一体地延伸出两配合部13,即第一配合部,片状端子22的上边缘抵靠于该配合部13,如此,不但能使端子更加稳定固定于绝缘本体,而且可防止裸露于外的片状端子22受到破坏。延伸面101在邻近底面,即安装面101处一体地延伸出另一配合部14,即第二配合部,该配合部14大致成喇叭状,包括梯形部141及具有凹槽143的矩形部142。基体10两侧面分别设有两固持块15。两抓板部16分别固定于基体10后端的下部,且其抓脚161延伸出安装面101。如图3所示,舌板11及第二端子22沿延伸面101的纵长方向彼此排列开,第一配合部13位于第二端子22的上方,且平行于舌板11;第二配合部14位于舌板11的下方,且平行于舌板11;如此,上述结构共同形成了插头连接器200的对接部,可插入插座连接器300。
图4、图7、8及图11、12是插座连接器300的各角度立体图及剖视图,下面将介绍插座连接器300。
插座连接器300主要包括矩形体的绝缘本体3及收容于绝缘本体3的插座端子。绝缘本体3的一侧面302形成对接面,底面301成阶梯状,形成安装面,其中邻近对接面302端的底面(即绝缘本体的前端部303)高于另一端(后端部),如图7所示。请结合图11,对接面302内陷形成一对接腔31,对接腔31的上下两侧壁设有端子收容槽311,且该收容槽继续向后延伸,直至其贯通绝缘本体3,该收容槽的前端亦贯通对接面302,形成一抵靠部312。若干插座第一端子41,即传输信号的端子,收容于端子收容槽311内,其中第一端子的弹性接触端410位于对接腔31两侧的端子收容槽内,弹性接触部的前端412抵靠于抵靠部312上,端子的后端穿过绝缘本体3,直至其接脚413垂直弯折延伸出安装面301。
对接面302在邻近对接腔31的两侧设有端子对接槽32,该对接槽向后延伸,直至向后贯通绝缘本体。对接槽32外侧的绝缘本体被削除,形成与插头连接器的第一配合部13相适应的空缺部33。如此,对接槽32连通对接面302及顶面前端。插座第二端子42收容于该对接槽内,结合图12,插座第二端子42的片状基部420固定于绝缘本体3的收容槽内,弹性接触部421自基部420向前延伸,且连通对接面302与顶面,接脚423自基部下边缘垂直延伸出安装面301。绝缘本体的前端部303设有一喇叭状缺口34,其形状与插头连接器的第二配合部14相对应。绝缘本体的两侧壁设有凸块35。
如图1~4所示,插头连接器200可与插座连接器300对接,舌板11插入对接腔31,插头第二端子22插入插座的对接槽32。如图9、11所示的两信号端子21、41接触,进行信号传输。如图10、12所示的两电源端子22、42弹性接触,进行电源传输。插头连接器200的第一配合部13与插座连接器300的空缺部33配合,第二配合部14与插座连接器300的缺口34配合。第一、第二配合部13、14及插座连接器对应结构的设置可增加两连接器间的固持力。当然,第一配合部13亦可设置成与插头第二端子22平行;或在空间允许时,将第一、第二配合部互换设置。设置于舌板11与对接腔31内的第一端子21、41因传输小电流,可按普通信号端子设计,亦按常规信号端子排列方式容置于其上,相较现有电池连接器的片状信号端子,明显减少端子间距,而且亦为因增加功能而设置较多端子提供了可能。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可相互对接的插头与插座连接器,两连接器均包括绝缘本体及可传输不同信号的第一、第二端子,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包括基体,基体具有安装面及延伸面,基体的延伸面向前延伸出舌板,插头第一端子设置于舌板上,第二端子呈片状,且垂直设置于舌板两端;插座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包括对接腔及位于对接腔旁侧的端子对接槽,插座第一端子收容于对接腔,插座第二端子设置于端子对接槽,插头连接器的舌板插入对接腔,插头第二端子插入插座的端子对接槽可完成两连接器的对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上分别设有可互相配合的配合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的绝缘本体自延伸面一体地延伸有第一配合部,该第一配合部位于第二端子边缘,且垂直于第二端子,插座连接器设有与其对应的空缺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插头第二端子的上边缘抵靠于第一配合部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的绝缘本体自延伸面一体地延伸出第一配合部,该第一配合部位于片状第二端子旁侧,且与第二端子平行,插座连接器设有与其对应的空缺部。
6.如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的绝缘本体进一步自延伸面一体地延伸有第二配合部,该第二配合部平行于舌板,插座连接器设有与其对应的缺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二配合部呈喇叭状,对应的缺口亦呈喇叭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的第一端子为信号端子,第二端子为电源端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的第二端子设有凸伸出延伸面的接触部及延伸出安装面的接脚,插座连接器的第二端子设有收容于端子对接槽且连通空缺部的弹性接触部及延伸出安装面的接脚,插头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可接触插座第二端子的接触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插头连接器的安装面向内凹陷,形成凹口,一端子固持块固定于其内,第一端子的接脚穿过固持块上的通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组件(100),其包括可相互对接的插头连接器(200)与插座连接器(300),插头连接器的绝缘本体(1)包括基体(10),基体具有安装面(101)及延伸面(102),基体的延伸面向前延伸出舌板(11),插头连接器的第一端子(21)位于舌板上,片状第二端子(22)垂直设置于舌板两端;插座连接器的绝缘本体(3)包括对接腔(31)及位于对接腔旁侧的端子对接槽(32),插座连接器的第一端子(41)收容于对接腔两侧壁,第二端子(42)收容于端子对接槽;插头连接器的舌板插入对接腔,插头第二端子插入插座的端子对接槽可完成两连接器的对接。本电连接器组件的信号端子与电源端子分开设置,使得端子间距变小,连接器尺寸亦变小。
文档编号H01R13/629GK2862419SQ200520073358
公开日2007年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日
发明者彭彬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