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硅锗制造半导体结构的方法

文档序号:6866128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使用硅锗制造半导体结构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器件,尤其涉及使用硅锗的半导体器件。
技术背景到目前为止,硅是用于制造集成电路的最普通的半导体材料,其 益处是众所周知的。近年来,有锗存在的硅的益处变得更相关并被追 求。困难之一是形成高质量硅锗晶体的能力,也就是说形成高质量单 晶的能力,尤其在要求的锗浓度下。高质量硅单晶结构是容易得到的, 并且比硅锗结构甚至低浓度锗的硅锗结构廉价得多,所以对硅锗来说竟争是困难的。但是即使从技术角度来说,在锗的浓度超过10%时是难以外延生 长单晶硅锗的。因此要在30。/。的范围内达到更合乎需要的浓度,要求 有特殊的后处理。 一个例子是氧化10%硅锗材料,这具有耗尽硅的效 果,并使未使用的锗扩散到硅锗层的剩余部分并因此增加锗的浓度。 这种方法是昂贵的因为它要求生长相对厚的硅锗层,生长时既费时又 费钱。因此,需要一种既高质量又有成本效率的单晶硅锗的成型方法。


本发明通过例子作了图解说明,但不局限于附图,其中相同的附 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图l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处理阶段的半导体结构的截面图;图2是图1的半导体结构下一处理阶段的截面图; 图3是图2的半导体结构下一处理阶段的截面图; 图4是图3的半导体结构下一处理阶段的截面图; 图5是图4的半导体结构下一处理阶段的截面图; 图6是图5的半导体结构下一处理阶段的截面图; 图7是图6的半导体结构下一处理阶段的截面图; 图8是图7的半导体结构下一处理阶段的截面图; 图9是图8的半导体结构下一处理阶段的截面图; 图IO是图9的半导体结构下一处理阶段的截面图;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附图中的元件是简单明了的描绘的, 没有必要按比例描绘。例如,附图中一些元件的尺寸相对于其他元件 来说可能是夸大的,这有助于增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理解。
具体实施方式
一方面,以单晶硅层为起点用硅锗获得有源半导体。在硅层上形 成相对便宜的硅锗层。该层可以由淀积一个多晶的或无定形的层形成, 或者由向硅层中注入锗形成。然后氧化该相对便宜的硅锗层,这具有 将锗扩散进入下面的单晶硅层的效果。这使在下面的单晶层成为硅锗 层。单晶层的锗浓度由相对便宜的硅锗层的厚度和锗浓度决定。这样 就得到具有要求的锗厚度的硅锗半导体,它能够被用作有源半导体, 或者能够在其上外延生长应变硅层。通过参考附图和以下描述可以更 好的理解上述内容。图1示出了一种半导体结构10,包括硅半导体层12,半导体 层12上的埋入氧化物14,沟槽隔离区16,沟槽隔离区18,沟槽隔离 区20,沟槽隔离区22,沟槽隔离区16和18之间的有源区24,沟槽 隔离区18和20之间的有源区26,沟槽隔离区20和22之间的有源区 28。有源区24-28是单晶硅。沟槽隔离区16-22是绝缘体例如氧化物。 在这个处理阶段,沟槽隔离区16-22从埋入氧化物14延伸到半导体结 构10的表面。同样地,如图1所示,有源区24-28从埋入氧化物14 延伸到半导体结构10的表面。这种结构通过众所周知的绝缘体上半导 体(SOI)技术很容易地得到。
图2示出了在全部有源区28之上并延伸到沟槽隔离区20和22 的一部分之上形成了掩模30的半导体结构10。掩模30的定位导致有 源区24和26被暴露。它优选由氮化物形成,但是其它材料可能也是 有效的。掩模不要求非常精确,并且容易地与沟槽隔离区20和22对 准。它可以如此形成沉淀一层氮化物,沉淀一层光致抗蚀剂,使光 致抗蚀剂形成图案,然后按照光致抗蚀剂上的图案蚀刻氮化物以留下 掩模30。图3示出了在淀积一层硅锗层32之后的半导体结构10。它是覆 盖淀积,不必形成图案。层32可以淀积为无定形的或多晶的,两者都 比形成外延生长单晶硅锗廉价。此外,沟槽隔离区16-22在淀积硅锗 层32之前形成。图4示出了图3的硅锗层32氧化之后的氧化物层34和有源区36 和38。氧化步骤使硅锗层32转化为含硅并可除去的氧化物层34,并 使锗扩散到有源区24和26中分别形成硅锗有源区36和38。有源区 24和26因此变为富含锗的硅区。由于有掩模30,有源区28仍然仅保 持为硅。因为有源区24和26的厚度为700埃,硅锗层32的有效厚度 在约30%锗时为约500埃。有源区36和38的最终厚度为约500埃。 在这种条件下,有源区36和38中锗的最终浓度是约30%。也可以应 用其他比率的厚度和锗浓度从而在有源区36和38中获得30%的锗浓 度。并且,有源区36和38可以按需要具有稍微不同的锗浓度。有源 区36和38的锗浓度的期望范围甚至可以为15-50%。在此例中,有源 区36和38的厚度比有源区24和26小。这个减少的数值由氧化步骤 进行多久所决定,必须也是在对锗浓度的最终计算中考虑的。该最终 浓度为硅锗层的厚度与最后的有源区厚度之比再乘以硅锗层的锗浓 度。由于最初的硅结构,有源区36和38有些压缩。由于锗在晶格中 替换硅,整个晶体结构变得更加压缩。在有源区36和38顶部氧化期 间,升高的温度引起部分弛豫。因此从原始硅结构就有弛豫,但晶体 本身由于包括锗因而是处于压缩条件下的。弛豫相对容易获得,因为
硅有源区24和26是由沟槽隔离区16、 18和20的氧化物围绕的。压 缩对P沟道晶体管的性能是有益的。图5示出了除去氧化物层34之后的半导体结构10。有源区36 和38被暴露了。任选地,在区36和38之上形成薄的氧化物层可能是 所希望的。图6示出了在有源区36之上形成掩模40之后的半导体结构10。 在这个例子中,掩模30显示为没有被除去。 一种备选方案是在形成掩 模40时除去掩模30并重整有源区28上的掩模。可以用与形成掩模 30的方法相同的方法来形成掩模40。结果是有源区38被暴露。图7示出了在有源区38上外延生长单晶硅层42后的半导体结构 10。由于原始硅结构至少有些弛豫,有源区38引起对硅层42的张应 力,并因此引起硅层42的应变。对于N沟道晶体管的性能来说,硅 层42的应变是所希望的。应变的量约为1%。形成硅层42之后,执 行P型注入。在执行注入之前在有源硅层42之上形成薄的氧化物层 也许是有益的。注入将对之后的N沟道晶体管的形成提供本底掺杂。图8示出了除去掩模40并形成掩模44之后的半导体结构10。掩 模44覆盖了有源区38和28以及也为有源区的硅层42。这导致有源 区36由于注入而被暴露。掩模44可以是全新的掩模,或者可以是新 掩模和掩模30的组合。该掩模可以用与形成掩模30和40的方法相同 的方法形成。注入物为N型,将对之后的P沟道晶体管的形成提供本 底掺杂。有源区处于至少一部分压应力之下,这对于P沟道的性能是 有利的。图9示出了除去掩模44并在有源区36和38以及硅层42之上形 成掩模46之后的半导体10。有源区28被暴露,其为传统的单晶硅。 有源区28可以用来制造最常用类型的晶体管。因此,普通类型晶体管 批量生产的益处在半导体结构10中也是可获得的。图IO示出了分别在有源区36、 38和28内和上形成晶体管48、 50和52之后的半导体结构10。晶体管50同时也形成在硅层42内。 晶体管48为P沟道,具有在有源区36之上的栅极54、在有源区36
和栅极54之间的栅极电介质、有源区36中的第一源极/漏极58、有源 区36中与第一源极/漏极58分开的第二源极/漏极60、和围绕栅极54 的侧壁间隔物56。源极/漏极58和60为P型。晶体管50为N沟道, 具有在有源区38和硅层42之上的栅极62、在栅极62和硅层42之间 的栅极电介质66、在层42和有源区38中的源极/漏极68、在有源区 38和硅层42中与源极/漏极区68分开的源极/漏极70、围绕栅极62 的侧壁间隔物64。源极/漏极68和70为N型。晶体管52可以是N沟 道或者P沟道,具有在有源区28之上的栅极72、在栅极72和有源区 28之间的栅极电介质76、在有源区28中的源极/漏极区78、在有源区 28中的源极/漏极80、和围绕栅极72的侧壁间隔物74。源极/漏极78 和80可以是P型或N型。晶体管52证明传统的N和P沟道晶体管 可以相对简单地集成到所述的方法中。通过上文的详细说明,本发明已经针对特殊的实施例进行了描 述。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不脱离如下面的权利要求 书所述的本发明的范围,可以做出多样的修改和变化。例如,不同于 锗和硅的半导体材料可以用于这种方法以达到这种结果。因此,说明 书和附图应被视为一种例证性的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 制,诸如此类的修改都应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以上描述了特殊实施例的益处、其他优点和问题的解决方案。更 进一步的益处的一个例子是,由于在形成硅锗有源区之前能形成沟槽 隔离区,在形成沟槽隔离区时不要求额外的改进,不像在硅锗区形成 沟槽隔离时所要求的那样。然而,在任一或全部权利要求中,这些益 处、优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可能引起任何益处、优点、或引起解 决方案存在或变得更明确的任何元件,不被认为是关键的、必要的或 基本的性质或元件。在这里,术语"包括"意味着覆盖不唯一的内含物, 就是说,包括一系列元件的步骤、方法、物品或设备不仅仅包括那些 元件,还可能包括对这些步骤、方法、物品、或设备来说没有明确地 列举或非固有的其他元件。
权利要求
1. 一种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在半导体衬底之上形成第一层,其中第一层选自由非晶态的含硅锗层和多晶的含硅锗层组成的组;和氧化第一层,其中氧化第一层使第一层转化为含硅氧化物层并使 至少一部分半导体衬底转化为富锗半导体层。
2. 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半导体衬底包括位于半导体层之下 的埋入氧化物层,在第一层氧化时,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半导体层转化 为富锗半导体层。
3. 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半导体衬底包括硅层且所述至少一 部分半导体衬底包括硅层,在第一层氧化时,所述半导体衬底的硅层变为富含锗的硅层。
4. 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氧化第一层将整个第一层转化为含 硅氧化物层。
5. 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进一步包括除去所述含硅氧化物层。
6. 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富锗半导体层含有约15-50%范围 内的锗。
7. 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形成第一层的步骤包括覆盖淀积第一层。
8. 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形成第一层的步骤包括将锗注入半 导体衬底的顶部,使顶部转化为非晶的硅锗层。
9. 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半导体村底包括第一隔离区和第二 隔离区,在第一和第二隔离区之间形成富含锗的硅层。
10. 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形成第一层之前在半导 体衬底之上形成图案掩模层,所述富含锗的硅层形成于半导体衬底被 图案掩模层暴露的部分中。
11. 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形成晶体管,该晶体管具 有在所述富锗半导体层之上的栅极电介质,在栅极电介质之上的栅极, 在所述富锗半导体层中的在栅极下面的沟道,和与沟道横向分开的源 极/漏极区。
12. 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富锗半导体层之上形成半导体层;和形成晶体管,该晶体管具有在所述富锗半导体层之上的栅极电介 质,在栅极电介质上的栅极,在所述半导体层中的在栅极下面的沟道, 和与沟道横向分开的源极/漏极区。
13. —种方法,包括提供包括硅层的半导体衬底;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硅层上形成硅锗层,其中硅锗层为无定形的 或多晶的;氧化硅锗层,使硅锗层转化为二氧化硅并使至少一部分硅层转化 为富含锗的硅。
14. 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其中形成硅锗层的步骤包括覆盖淀积 硅锗层。
15. 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其中形成第一层的步骤包括将锗注入 半导体衬底的硅层顶部。
16. 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氧化硅锗层后,除去 转化了的硅锗层。
17. 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硅层中形成隔离区,其中位于隔离区之间的硅层的有源部分被 转化为富含锗的硅。
18. 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形成硅锗层之前,形成上覆硅层的图案掩模层,其中硅层被图 案掩模层暴露的部分转化为富含锗的硅。
19. 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形成晶体管,该晶体管具 有在富含锗的硅之上的栅极电介质,在栅极电介质之上的栅极,在富 含锗的硅中的在栅极下面的沟道,和与沟道横向分开的源极/漏极区。
20. 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富含锗的硅之上形成半导体层;形成晶体管,该晶体管具有在半导体层之上的栅极电介质,在栅 极电介质之上的栅极,在半导体层中的在栅极下面的沟道,和与沟道 横向分开的源极/漏极区。
21. 如权利要求13的方法,其中半导体衬底进一步包括在硅层下 面的埋入氧化物层。
22. —种方法,包括 提供半导体衬底;形成上覆半导体衬底的第一层,其中第一层包括具有第一物质和 第二物质的化合物,第一层为无定形的或多晶的;将第一层转化为包括第一物质的可除去的层,其中将第一层转化 为可除去的层驱使第二物质进入下面的半导体村底中。
23. 如权利要求21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将第一层转化为可除 去的层后,除去该可除去的层。
24. 如权利要求21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半导体衬底中形成隔 离区,在第一层被转化为可除去的层的期间,第二物质被驱入位于隔 离区之间的半导体衬底的有源部分。
25. 如权利要求21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形成第一层之前,形 成上覆半导体衬底的图案掩模层,在第一层被转化为可除去的层的期 间,第二物质被驱入半导体衬底被图案掩模层暴露的部分。
26. 如权利要求21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第一层被转化之后, 形成晶体管,该晶体管具有在半导体村底之上的栅极电介质,在栅极 电介质之上的栅极,在栅极电介质下面的沟道,和与沟道横向分开的 源极/漏极区。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具有硅层(24,26,28)的半导体衬底。在一个实施例中,衬底是硅层(24,26,28)下面具有氧化物层(14)的绝缘体上硅(SOI)衬底(12,14,24,26,28)。在硅层(24,26,28)上形成无定形的或多晶的硅锗层(32)。或者将锗注入到硅层(24,26,28)的顶部形成非晶态的硅锗层(32)。然后将硅锗层(32)氧化,使硅锗层转化成二氧化硅层(34),并使至少一部分硅层(24,26,28)转化成富含锗的硅(36,38)。然后在用富含锗的硅形成晶体管(48,50,52)之前除去二氧化硅层(34)。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硅层(28)之上、硅锗层(32)之下用图案掩模层有选择地形成富含锗的硅(36,38)。或者,隔离区可用于限定衬底的局部区域,在衬底的局部区域中形成富含锗的硅。
文档编号H01L27/12GK101147243SQ200580011654
公开日2008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5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30日
发明者亚历山大·L.·巴尔, 特德·R.·怀特, 马瑞斯·K.·奥罗斯基, 马里亚姆·G.·撒达卡 申请人: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