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6829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二次电池已被广泛用于各种电动工具中,作为电动工具的源动力。
CN1641920A中公开了一种二次电池,如图1所示,该二次电池包括外壳ll, 位于外壳11内的正极极组21、隔膜22和负极极组23,固定到外壳11上的端 子30,连接到正极极组21的集流器40,以及连接在端子30和集流器40之间 的接头50,其中,接头50包括折边51,接头50通过折边51焊接到端子30。
由于上述二次电池所采用的接头50不仅较长,而且必须通过折边51才能 够与端子30相焊接,因此使得接头的长度进一步增加。这样一方面增大了电池 的内阻,使得电池的容量和大电流放电性能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接头 的尺寸大,柔韧性差,缺乏缓冲力,所以在电池震动的环境下,接头所承受的 作用力将直接施加在集流器与极组之间焊接的焊点上,因此如果长期处于震动 状态,则这些焊点存在严重的脱焊隐患,从而将严重影响电池的稳定性和使用 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阻小、容量大且大电流放电性能显著提高的二
次电池。
本发明提供的二次电池包括外壳、位于外壳内的极芯、以及位于极芯一端 的集流器和端子,所述极芯包括正极极组、负极极组和位于正极极组和负极极 组之间的隔膜,集流器的一面与正极极组或负极极组连接,集流器的另一面包括极耳,其中,端子的与集流器相连接的一面包括凸肋,极耳与凸肋的平行于 电池轴线的表面相连接。由于本发明二次电池的集流器和端子的相连接表面分别包括极耳和凸肋, 并且极耳与凸肋的平行于电池轴线的表面相连接,所以极耳可以不包括折边而 实现与端子直接连接,因此极耳的尺寸明显减小,从而有效降低了电池的内阻, 使得二次电池的容量和大电流放电性能均显著提高。此外,由于通过由镍制成 的多个短极耳实现了集流器与端子之间的软连接,所以在电池震动的环境下, 极耳能够对外力起到缓冲作用,以减小集流器与极组之间的焊点所受的力,因 此能够有效解决集流器与极组之间焊点存在脱焊隐患的问题,从而显著提高电 池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同时,本发明提供的二次电池还具有结构简单,便于 装配等优点。


图1为CN1641920A中公开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二次电池的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二次电池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二次电池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卜.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二次电池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提供的二次电池包括外壳1、位于外壳1内的极芯、以及位于极芯一端的集流器5和端子6,所述极芯包括正极极组2、负极极组3和位于正极极组 2和负极极组3之间的隔膜4,集流器5的一面与正极极组2或负极极组3连接, 集流器5的另一面包括极耳7,其中,端子6的与集流器5相连接的一面包括凸
肋8,极耳7与凸肋8的平行于电池轴线的表面相连接,如图2和3所示。通常情况下,集流器5的一面与正极极组2或负极极组3之间可以通过本 领域公知的各种方式实现连接,如焊接、熔接等,优选地,通过焊接连接在一 起。集流器5的另一面包括极耳7。极耳7与集流器5之间可以通过本领域公知 的各种方式实现连接,如焊接、粘接等,或者极耳7可以与集流器5形成一体 结构。极耳7为一个或者多个,优选为多个,其具体的数量以及设置的位置可以 根据需要而定。所述极耳7可以由各种金属制成,优选由电阻小的柔软的金属 材料制成,更优选由镍制成,或者也可以由镀镍的低碳钢制成。由于这种材质 的极耳较软,因此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能够实现集流器与端子之间的软连接, 所以在电池震动的环境下,对外力起到缓冲作用,减小了集流器与极组之间的 焊点所受的力,因此能够有效解决集流器与极组之间焊点存在脱焊隐患的问题, 从而显著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端子6与集流器5相连接的一面包括凸肋8。凸肋8与端子6之间可以通过 本领域公知的各种方式实现连接,如焊接、粘接等,或者凸肋8可以与端子6 形成一体结构,优选情况下,凸肋8与端子6形成一体结构。凸肋8根据需要 可以为各种形状,如四方体、圆柱体、椭圆柱体、多边形柱体、环状体或多边 形框体,优选为长方体、圆环状体或正多边形框体。凸肋8根据需要可以定位 在端子6的与集流器5相连接的表面的任何位置上,优选位于端子6的与集流 器5相连接的表面的中心位置。由于所述凸肋8可以为各种不同的形状,所以可以根据凸肋8的形状以及 位置来决定所述极耳7的位置和数量,只要保证所述极耳7与凸肋8的平行于 电池轴线的表面相连接即可。极耳7与凸肋8的平行于电池轴线的表面之间可 以通过本领域公知的各种方式实现连接,如焊接、熔接等,优选地,通过焊接 连接在一起。因此,极耳可以不包括折边而实现与端子直接连接,因此极耳的 尺寸明显减小,从而有效降低了电池的内阻,使得二次电池的容量和大电流
电性能均显著提高。例如,如图4所示,在所述凸肋8为长方体,且位于端子6的与集流器5 相连接的表面的中心的情况下,在集流器5的与端子6连接的表面上相应地设 置--个或者多个极耳7,并使所述极耳7与长方体凸肋8的平行于电池轴线的侧 面相连接,优选地,所述极耳7与长方体凸肋8的纵向的平行于电池轴线的侧 面相连接,如图3所示。在所述凸肋为环状体,且位于端子6的与集流器5相连接的表面的中心的 情况下,在集流器5的与端子6连接的表面上相应地设置一个或者多个极耳7, 并使所述极耳7与环状体凸肋的平行于电池轴线的侧面,即环状体凸肋的外圆 周面或内圆周面相连接,优选地,所述极耳7与环状体凸肋的外圆周面相连接。优选情况下,如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二次电池还包括连接在端子6上 的安全阔13,以起到提高电池安全性的作用。安全阀13为一个或者多个,优选 为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安全阀13的结构、形状和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 用本领域公知的各种安全阀。在组装电池时,安全阀受到压縮,这样在正常情 况下,电池的内压较小,安全阀处于密封状态。当电池由于意外的原因导致其 内压急剧增大时,安全阀将及时启动,通过泄气阀排出气体及杂质,以及时降 低电池的内压。优选情况下,如图6所示,所述二次电池的两端为对称结构,即所述二次 电池还包括位于极芯另一端的第二个集流器5和第二个端子6,第二个集流器5 的一面与负极极组3或正极极组2连接,第二个集流器5的另一面包括第二个 极耳7,第二个端子6与第二个集流器5相连接的一面包括第二个凸肋8,极耳 7与凸肋8的平行于电池轴线的表面相连接。并且更优选地,所述二次电池还包 括连接在第二个端子6上的安全阀13。由于电池的两端为对称结构,极耳7、 凸肋8以及安全阀13均与上述相同,因此这里省略对它们的形状、位置、数量 以及连接方式等的具体描述。此外,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为了保证电池的密封性,可以在电池中 设置密封圈、扣圈等。并且,对于上述以及其他二次电池所必需的结构及装配, 由于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故在此不再赘述。
权利要求
1.一种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包括外壳(1)、位于外壳(1)内的极芯、以及位于极芯一端的集流器(5)和端子(6),所述极芯包括正极极组(2)、负极极组(3)和位于正极极组(2)和负极极组(3)之间的隔膜(4),集流器(5)的一面与正极极组(2)或负极极组(3)连接,集流器(5)的另一面包括极耳(7),其特征在于,端子(6)的与集流器(5)相连接的一面包括凸肋(8),极耳(7)与凸肋(8)的平行于电池轴线的表面相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位于极芯 另一端的第二个集流器(5)和第二个端子(6),第二个集流器(5)的一面与 负极极组(3)或正极极组(2)连接,第二个集流器(5)的另一面包括第二个 极耳(7),第二个端子(6)的与第二个集流器(5)相连接的一面包括第二个 凸肋(8),第二个极耳(7)与第二个凸肋(8)的平行于电池轴线的表面相连 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极耳(7)由镍制成。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极耳(7)与凸肋(8) 的平行于电池轴线的表面通过焊接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凸肋(8)为长方体、 圆环状体或正多边形框体。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极耳(7)与集流器 (5)通过焊接连接或者为一体结构。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凸肋(8)与端子(6) 通过焊接连接或者为一体结构。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凸肋(8)位于端子 (6)的中心位置。
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连接 在端子(6) h的安全阀(13)。
全文摘要
一种二次电池包括外壳、位于外壳内的极芯、以及位于极芯一端的集流器和端子,所述极芯包括正极极组、负极极组和位于正极极组和负极极组之间的隔膜,集流器的一面与正极极组或负极极组连接,集流器的另一面包括极耳,其中,端子的与集流器相连接的一面包括凸肋,极耳与凸肋的平行于电池轴线的表面相连接。本发明提供的二次电池由于极耳的尺寸减小,因此降低了电池内阻,提高了电池的容量和大电流放电性能。由于通过由镍制成的短极耳实现了集流器与端子的软连接,所以对外力起到缓冲作用,减小了集流器与极组之间的焊点所受的力,因此能够解决集流器与极组之间焊点存在脱焊隐患的问题,从而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H01M2/12GK101132061SQ20061010996
公开日2008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25日
发明者强 吴, 周文会, 梁忠宇, 毕国忠, 汪鲁建, 陈国藩, 颜海鹏, 达 马, 黄政益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