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元件、隔离层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31245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能元件、隔离层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能元件、隔离层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使隔 离层的隔离本体能承受更高温度,且经碱液蚀刻制程使隔离本体上自然形 成蚁孔结构,并形成更大表面积以利第一隔离膜粘附于隔离本体上,可增加 制造效率,同时利用隔离层的电能元件可得到较高热稳定性与安全性的电
能元件及其隔离层与隔离层的制造方法(ELECTRICITY ELEMENT, ISOLATION LAY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背景技术
由于当前电子、资讯及通讯等3C产品均朝向无线化、可携带化的方向 发展,应用于各种产品的各项高性能元件除了往轻、薄、短、小的目标迈 进之外,近年来,可挠式电子产品的技术发展也逐渐受到重视,因此,对于 体积小、重量轻、能量密度高的电池的需求相当的迫切。
首先,以电池系统的使用特性为例,为了延长电池使用的时间、提升 电池的能量密度,过去无法重复使用的一次电池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电 子产品的需求,而目前应用于电子产品中的电池系统多以可重复充、放电 的二次电池系统为主流,例如锂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太阳能电池 系统……等等,然而,因为在现今的技术发展下,燃料电池仍面临有最小 尺寸的限制,而太阳能电池系统则是基于材料的限制而无法获得较为理想 的能源转换效率,因此,在上述的二次电池系统中能够达到小体积、高能 量密度的要求者是为技术较为成熟的锂电池系统。
而锂电池的电池芯结构由过去的堆叠式结构演进至现今较为常见的巻 绕式结构,然而,无论是堆叠式结构或是巻绕式结构的电池芯,主要结构是 由一正极极板与一负极极板之间夹设一隔离层所构成。请参阅图l所示,为 一种现有习知的电能元件的结构示意图。现有习知的电池l,包括一隔离层 11、 一第一集电层12、 一第二集电层13、 一第一活性材料层14、 一第二活 性材料层15以及一封装单元16。其中,隔离层11具有一隔离本体110、 一 第一隔离膜111及一第二隔离膜112。而隔离层11主要是用来避免第一电 极基板(包括第一集电层12及第一活性材料层14)与第二电极基板(包括第 二集电层13及第二活性材料层15)发生直接的接触而在电池1内发生内部 短路的问题,但是同时却又必须能够提供电池l中离子迁移所需的路径,因 此,此隔离层11的隔离本体110的材料必须是兼顾有不导电与多孔性的特征。现有习知常见的隔离本体110,是先利用聚乙烯、聚丙烯等聚合物材料
制成一无微孔洞的平板,而后再利用一制程在平板上设置复数个大小相同 的微孔洞。
而依据不同的聚合物或同 一 聚合物但是不同分子量的玻璃转化与软化 温度更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改变局部聚合物的结构,故,当电池系统因 内部短路、外部短路或任何因素而导致其内部的温度上升时,通过隔离层
11的隔离本体110的结构改变而封闭电池1中离子迁移的路径,以避免电
池1在高温下继续进行电化学反应,可以降低电池1发生爆炸的机率。 然而,若该电池1因故仍旧持续的升温, 一旦电池1的内部温度达到
150。C 180。C,基于现有技术中隔离层11的隔离本体110的物理特性,其 隔离层ll仍然会整体性融化崩溃,造成全面短路并,进而可能产生严重起 火或爆炸。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电能元件、隔离层及其制造方法在产品结构、制 造方法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 解决上迷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 一直未见适用设计被发展完成,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 如何提供一种能够耐高温的隔离层,创设一种新的电能元件、隔离层及其制 造方法,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电能元件、隔离层及其制造方法存在的缺陷,本发明 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 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的电能元件、隔离层及其 制造方法,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电能元件、隔离层及其制造方法,使其更 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 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电能元件、隔离层及其制造方法存在 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能够耐高温的隔离层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利用本发明 的隔离层的电能元件,非常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隔离层制造方法,是用于制造一隔离层,该制造方法包 含下列步骤混合一第一材料及一第二材料;固化该第一材料及该第二材 料;利用碱液蚀刻方式移除该第 一材料以形成一隔离本体,其中该隔离本体 是在被移除的该第 一材料处形成设有复数个蚁孔;以及形成一第 一 隔离膜 于该隔离本体的一侧。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隔离层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固化该第 一材料及该第二材料的
步骤更包含去除该第一材料及该第二材料中的至少一溶剂;以及高温环 化该第 一材料及该第二材料。
前述的隔离层制造方法,其更包含以下一步骤形成一第二隔离膜于 该隔离本体的另一侧,其中该隔离本体是夹设于该第一隔离膜与该第二隔
离膜之间。
前述的隔离层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第一隔离膜及该第二隔离膜的材 料是为 一 混合物,该混合物至少包含一 陶瓷材料及一 高分子聚合物。
前述的隔离层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高分子聚合物是为聚亚酰胺、偏氟 乙烯或偏氟乙烯的共聚物和衍生物或混和物。
前述的隔离层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第 一材料较该第二材料更容易被 一碱液攻击。
前述的隔离层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第 一材料及该第二材料是为 一化 学聚合物,且该第一材料的亲碱基的数量是大于该第二材料的亲碱基的数 量,该化学聚合物是为聚亚酰胺的一前驱聚合物,该前驱聚合物是为聚酰胺 酸以及其他同类型衍生物。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 发明提出的一种隔离层,其包含 一隔离本体,是经由一第一材料及一第 二材料混合固化,并经一碱液蚀刻制程以移除该第一材料而形成,其中该 隔离本体是在被移除的该第 一材料处形成设有复数个蚁孔;以及一第 一隔 离膜,设置于该隔离本体的一侧。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隔离层,其中所述的第一材料及该第二材料混合后,经过去除该 第 一材料及该第二材料中的至少 一溶剂及高温环化以形成固化的该第 一材 料及该第二材料,该第一隔离膜及该第二隔离膜的材料是为一混合物,该混 合物至少包含一 陶瓷材料及一 高分子聚合物。
前述的隔离层,其更包含 一第二隔离膜,是"i殳置于该隔离本体的另 一側,其中该隔离本体是夹设于该第一隔离膜与该第二隔离膜之间,该第 一隔离膜及该第二隔离膜的材料是为 一 混合物,该混合物至少包含一 陶乾 材料及一高分子聚合物。
前述的隔离层,其中所述第一材料较该第二材料更容易被一碱液攻击。
前述的隔离层,其中所述的第 一材料及第二材料是为 一化学聚合物,且 该第一材料的亲碱基的数量是大于该第二材料的亲碱基的数量,该化学聚 合物是为聚亚酰胺的一前驱聚合物,该前驱聚合物是为聚酰胺酸以及其他 同类型4汙生物。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另外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能元件,其包含 一隔离层,其包含 一隔离本体,是 经由一第一材料及一第二材料混合固化,并经一碱液蚀刻制程以移除该第 一材料而形成,其中该隔离本体是在被移除的该第 一材料处形成设有复数 个蚁孔,及一第一隔离膜,是设置于该隔离本体的一侧; 一第一集电层,是 设置于该隔离层的一侧; 一第二集电层,是设置于该隔离层的另一侧;一第 一活性材料层,是夹置于该隔离层与该第一集电层之间; 一第二活性材料 层,是夹置于该隔离层与该第二集电层之间;以及一封装单元,是密封该隔 离层、该第一集电层、该第二集电层、该第一活性材料层及该第二活性材 料层所形成的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隔离层,其中所述的电能元件是为 一电能供应元件或一电能储 存元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 可知,本发明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隔离层制造方法,是用于制造 一隔离层,该制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骤首先,混合一第一材料及一第二材 料。接着,固化第一材料及第二材料。然后,利用碱液蚀刻方式移除第一材 料以形成一隔离本体,其中隔离本体是在被移除的第 一材料处形成设有复 数个蚁孔。最后,形成一第一隔离膜于隔离本体的一侧。
另夕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隔离层,包含隔离本体及 一第一隔离膜。隔离本体是经由一第一材料及一第二材料混合固化,并经 一碱液蚀刻制程以移除第 一材料而形成,其中该隔离本体是在被移除的第 一材料处形成设有复数个蚁孔。第 一 隔离膜是设置于隔离本体的 一侧。
此外,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电能元件,包含一隔离 层、 一第一集电层、 一第二集电层、 一第一活性材料层、 一第二活性材料 层及一封装单元。隔离层是包含一隔离本体及一第一隔离膜。其中,隔离本 体是经由一第一材料及一第二材料混合固化,并经一碱液蚀刻制程以移除 第 一材料而形成,其中隔离本体是在被移除的第 一材料处形成设有复数个 蚁孔,第一隔离膜是设置于隔离本体的一侧。第一集电层是设置于隔离层 的一侧。第二集电层是设置于隔离层的另一侧。第一活性材料层是夹置于 隔离层与第一集电层之间。第二活性材料层是夹置于隔离层与第二集电层 之间。封装单元是密封隔离层、第一集电层、第二集电层、第一活性材料 层及第二活性材料层所形成的结构。
借由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电能元件、隔离层及其制造方法至少具 有下列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因为依据本发明的一种隔离层,是先混合固化 一第一材料及一第二材料,再经碱液蚀刻制程移除第一材料而形成一隔离本体,此后再在隔离本体一侧或两侧设置隔离膜以完成隔离层的成形。与现 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是藉由所选择材料的物理特性来使隔离层的隔离本 体能够承受更高的温度,并且经由碱液蚀刻制程使隔离本体上自然的形成 一蚁孔的结构,因此不需要再另外增加一机械制程在隔离本体上设置微孔 洞,同时本发明的隔离层制造方法较非溶剂制程能产生更多均匀且微小的 孔洞,并形成更大的表面积以利第一隔离膜粘附于隔离本体上,藉此可以 增加制造效率。同时,利用本发明的隔离层的电能元件,也因此可以得到较 高的热稳定性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耐高温的隔离层及其制造方法,以及 利用本发明的隔离层的电能元件,非常适于实用。本发明具有上述诸多优 点及实用价值,其不论在产品结构、制造方法或功能上皆有较大改进,在技 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电能元件、隔 离层及其制造方法具有增进的突出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并具有产业 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迷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迷,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 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 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 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一种现有习知的电能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隔离层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3A至图3C为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隔离层各制程步骤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隔离层的另 一实施态样的示意图。 图5为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电能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1: 电池
11、 21、 21,隔离层 111、 211:第一隔离膜
12、 22:第一集电层 14、 24:第一活型材料层 16、 26:封装单元 210b:第二材料
SI ~ S4:本发明的隔离层的制造方法的流程步骤
2:电能元件
110、 210:隔离本体
112、 212:第二隔离膜
13、 23:第二集电层
15、 25:第二活性材料层
210a:第一材料
h:蚁孔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电能元件、隔离层及 其制造方法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制造方法、步骤、特征及其功效,详细
-说明:^后。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电能元件及 其隔离层与隔离层的制造方法。
请参阅图2所示,为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隔离层的制造方法 的流程图。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隔离层的制造方法,包含步骤S1至步 骤S4。请同时参阅图2及图3A所示,图3A至图3C为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 例的隔离层各制程步骤的示意图,步骤Sl是为混合一第一材料210a及一 第二材料210b,步骤S2是为固化第一材料210a及第二材料n0b。本发明 所利用的第一材料210a及第二材料210b是为耐高温的聚亚酰胺 (polyimide, PI)的一前驱聚合物,例如为聚酰胺酸(PAA)以及其他同类型 衍生物。另外,第 一材料21 Oa与第二材料21 Ob,虽然都是利用聚酰胺酸(PAA) 作为材料,但是第一材料210a中的亲碱基数量是大于第二材料210b中的 亲碱基数量,或例如第一材料210a的聚合物主链与支链的立体障碍较小或 较少,因此第一材料210a较第二材料210b更容易被碱液攻击。又第一材 料210a与第二材料210b在经过混合之后,通常会先去除第一材料210a及 第二材料210b中的溶剂部分,然后经过高温环化作用,因而使得聚酰胺酸 以及其他同类型衍生物会形成耐高温(大于200。C)的聚亚酰胺及其同类型 衍生聚合物,此即为本发明的隔离本体的材料,并形成如图3A所示的横截 面结构。
接着,请同时参阅图2及图3B所示,步骤S3是为利用碱液蚀刻方式 移除第一材料210a以形成一隔离本体210,其中隔离本体210是在被移除 的第一材料210a处形成设有复数个蚁孔h结构。即使经过高温环化后形成 聚亚酰胺,但其中第一材料210a与第二材料210b的化学聚合物材料的碱 液溶解能力,仍旧因其前驱聚合物(聚酰胺酸)亲碱基的多寡以及化学聚合 物材料主链与支链的其他立体障碍,而有相当大的差别,因此可利用一碱 液蚀刻制程来对第一材料210a作蚀刻去除。经蚀刻后,被移除的第一材料 210a的位置则形成复数个蚁孔h的结构,藉此则不需再增加一制程对隔离 本体210设置微孔洞。
请同时参阅图2及图3C所示,步骤S4是为形成一第一隔离膜211于隔 离本体21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离膜211是例如利用一单面涂布 法或一浸涂法(Dipping)形成。而第一隔离膜211所使用的材料是为陶瓷材 料及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混合而成的聚合物,且该聚合物中陶瓷材料至少占 20%以上。另夕卜,陶瓷材料例如为三氧化二铝(A1A)、 二氧化钛(Ti02)、 二氧 化硅(Si02)或烷基化二氧化硅,而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则例如为聚亚酰胺(PI)、偏氟乙烯(PVDF)或偏氟乙晞的共聚物(例如PVDF-HFP)和其衍生物或 混合物所构成的群组。至此则完成本发明的隔离层21的制程,而由于隔离 本体210及第一隔离膜211的材料特性,所以本发明的隔离层21实质上不 具有压缩性(compressible),但是具有可挠性(flexible)且可进行弯折,藉 此可增加本发明的隔离层21的应用性,例如可以应用在可挠性电子产品。
又,请参阅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隔离层的另一实施态样的示意图,是 另一实施态样的隔离层21,。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 例的隔离层21,除了具有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结构之外,更形成一第二隔 离膜212于隔离本体210的另一侧,而隔离本体210是夹设于第一隔离膜 211与第二隔离膜212之间。其中,第二隔离膜212则利用与前述实施例中 的第一隔离膜211相同的组成材料,因此在此不再赘述。另外,第一隔离膜 211与第二隔离膜212是可以利用单面涂布法分别形成于隔离本体210的两 側,或可利用双面涂布法或浸涂法同时形成于隔离本体210的两侧,其形成 方法的选用端以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率为优先考量。
接着,请参阅图5所示,为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电能元件的 结构示意图。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电能元件2,是利用如图4所示的隔 离层21,,该电能元件2,包含一隔离层21,、 一第一集电层22、 一第二 集电层23、 一第一活性材料层24、 一第二活性材料层25以及一封装单元 26。 (
该隔离层21,,包含一隔离本体210、 一第一隔离膜211及一第二隔 离膜212。其中,隔离本体210是经由一第一材料210a及一第二材料210b 混合固化,并经一碱液蚀刻制程以移除第一材料210a而形成,其中,隔离本 体210是在被移除的第一材料210a处形成设有复数个蚁孔h,第一隔离膜 211设置于隔离本体210的一侧,而第二隔离膜212则设置于隔离本体210 的另一側,其中隔离本体210夹设于第一隔离膜211与第二隔离膜212之 间。而隔离层21,的制造方法及材料组成已在前述实施例图2、图3A至图 3C及图4中详述,故在此不再赘述。当然,在电能元件2中,隔离层21,亦 可以由前述的隔离层21取代;其中,虽然隔离层21仅具有一隔离膜(即第 一隔离膜211),但其配合隔离本体210的蚁孔结构,仍然可以达到隔离电 子的效果,藉以避免电能元件2产生内部放电而影响其电力品质。
该第一集电层22,设置于隔离层21,的一侧,该第二集电层23则设 置于隔离层21,的另一侧,而第一集电层22及第二集电层23的材料例如 为铜、铝、镍、锡、银、金等金属或金属合金。
该第一活性材料层24,是夹置于隔离层21,与第一集电层22之间;
该第二活性材料层25,则夹置于隔离层21,与第二集电层23之间。
该封装单元26,是为密封隔离层21,、第一集电层22、第二集电层23、第一活性材料层24及第二活性材料层25所形成的结构。
另外,藉由不同第一电极基板(包含第一集电层22及第一活性材料层 24)与第二电极基板(包含第二集电层23及第二活性材料层25)的使用,电能 元件2是可以为电能供应元件,例如为电池元件,或电能储存元件,例如为 电容元件(Ultra Capacitor)。
而形成于隔离层21,的隔离本体210上的该些蚁孔h的主要功能是作 为第 一电极基板(包含第 一集电层22及第 一活性材料层24)与第二电极基板 (包含第二集电层23及第二活性材料层25)的电子绝缘层与离子导通层,同 时为了避免开口结构造成微短路状态与局部电极活性区域负载过大造成第 一活性材料层24老化过快,故需在该些蚁孔h上覆盖第一隔离层211及第 二隔离层212,其主要的功能不仅在于可以避免以上的问题,同时亦可以加 强第一活性材料层24及第二活性材料层25与相对应的隔离层21,的隔离 本体210的粘着力。
又,本发明的隔离层21,中的隔离本体210、第一隔离膜211、第二隔 离膜212,皆是藉由使用高耐热材料而使隔离层可承受大于200 。C左右的 高温,因此加入本发明的隔离层21,的电能元件2在稳定性与安全性上,与 现有技术相比都有明显的改善。
承上所述,因为依据本发明的一种隔离层,是先混合固化一第一材料 及一第二材料,再经碱液蚀刻制程移除第一材料而形成一隔离本体,此后 再在隔离本体一侧或两侧设置隔离膜以完成隔离层的成形。与现有技术相 比较,本发明是藉由所选择的聚亚酰胺的物理特性来使隔离层的隔离本体 能够承受更高的温度,且经由碱液蚀刻制程使隔离本体上自然形成一蚁孔 的结构,因此不需要再另外增加一制程在隔离本体上设置微孔洞,藉此可 以增加制造效率。此外,利用第一隔离膜与第二隔离膜中陶覺材料所占比 例、颗粒大小与颗粒分布进行开口结构程度控制,同时因为无论是隔离膜 或是隔离本体,皆有相当优良的物理特性,如耐高温、可挠性与不可压缩 性,故利用本发明的隔离层的电能元件也因此可以得到较高的热稳定性与 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 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 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 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 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 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 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隔离层制造方法,是用于制造一隔离层,其特征在于该制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骤混合一第一材料及一第二材料;固化该第一材料及该第二材料;利用碱液蚀刻方式移除该第一材料以形成一隔离本体,其中该隔离本体是在被移除的该第一材料处形成设有复数个蚁孔;以及形成一第一隔离膜于该隔离本体的一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层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固 化该第一材料及该第二材料的步骤更包含去除该第一材料及该第二材料中的至少一溶剂;以及 高温环化该第 一材料及该第二材料。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层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更包含以下 一步骤形成一第二隔离膜于该隔离本体的另一侧,其中该隔离本体是夹 设于该第 一 隔离膜与该第二隔离膜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离层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 一隔离膜及该第二隔离膜的材料是为 一混合物,该混合物至少包含一 陶瓷 材料及一高分子聚合物。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离层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高 分子聚合物是为聚亚酰胺、偏氟乙烯或偏氟乙烯的共聚物和衍生物或混和 物。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层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 一材料较该第二材料更容易被一碱液攻击。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离层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 一材料及该第二材料是为一化学聚合物,且该第一材料的亲碱基的数量是 大于该第二材料的亲碱基的数量,该化学聚合物是为聚亚酰胺的一前驱聚合物,该前驱聚合物是为聚酰胺酸以及其他同类型衍生物。
8、 一种隔离层,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隔离本体,是经由一第一材料及一第二材料混合固化,并经一碱液蚀 刻制程以移除该第 一材料而形成,其中该隔离本体是在被移除的该第 一材 料处形成设有复数个蚁孔;以及一第一隔离膜,设置于该隔离本体的一侧。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隔离层,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材料及 该第二材料混合后,经过去除该第 一材料及该第二材料中的至少 一溶剂及 高温环化以形成固化的该第 一材料及该第二材料,该第 一 隔离膜及该第二隔离膜的材料是为 一 混合物,该混合物至少包含一 陶瓷材料及一 高分子聚 合物。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隔离层,其特征在于其更包含 一第二隔离膜,是设置于该隔离本体的另一侧,其中该隔离本体是夹设于该第一隔离膜与该第二隔离膜之间,该第一隔离膜及该第二隔离膜的 材料是为一混合物,该混合物至少包含一陶瓷材料及一高分子聚合物。
11、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隔离层,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材料较 该第二材料更容易被一碱液攻击。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隔离层,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材料 及该第二材料是为一化学聚合物,且该第一材料的亲碱基的数量是大于该 第二材料的亲碱基的数量,该化学聚合物是为聚亚酰胺的一前驱聚合物,该 前驱聚合物是为聚酰胺酸以及其他同类型衍生物。
13、 一种电能元件,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隔离层,其包含一隔离本体,是经由一第一材料及一第二材料混合固化,并经一碱液蚀 刻制程以移除该第 一材料而形成,其中该隔离本体是在被移除的该第 一材 料处形成设有复数个蚁孔,及一第一隔离膜,是设置于该隔离本体的一侧; 一第一集电层,是设置于该隔离层的一侧; 一第二集电层,是设置于该隔离层的另一侧; 一第一活性材料层,是夹置于该隔离层与该第一集电层之间; 一第二活性材料层,是夹置于该隔离层与该第二集电层之间;以及 一封装单元,是密封该隔离层、该第一集电层、该第二集电层、该第 一活性材料层及该第二活性材料层所形成的结构。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隔离层,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电能元件 是为 一 电能供应元件或一 电能储存元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能元件、隔离层及其制造方法。该隔离层包含一隔离本体及一第一隔离膜。隔离本体经由一第一材料及一第二材料混合固化,并经一碱液蚀刻制程以移除第一材料而形成,其中隔离本体在被移除的第一材料处形成设有复数个蚁孔。第一隔离膜设置于隔离本体一侧。本发明藉由所选材料的物理特性来使隔离层的隔离本体能承受更高温度,且经碱液蚀刻制程使隔离本体上自然形成一蚁孔结构,故不需再另增加一机械制程在隔离本体上设置微孔洞,同时本发明的隔离层制造方法较非溶剂制程能产生更多均匀且微小的孔洞,并形成更大表面积以利第一隔离膜粘附于隔离本体上,藉此可增加制造效率;同时利用隔离层的电能元件,也可得到较高的热稳定性与安全性。
文档编号H01M2/14GK101304081SQ20071010175
公开日2008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8日
发明者杨思柟 申请人:杨思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