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2428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使两个并排设置的印刷电路板之间电连接的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公开No.2000-100501公开了一种用于使两个并排设置的印刷电路板之间电连接的连接器组件。如图16所示,这种连接器组件包括安装于一印刷电路板P1上的插座500和安装于另一印刷电路板P2上的插头600。插座500具有连接凹部501,并且在连接凹部501内部设有连接至印刷电路板P1上的电路的多个端子502。插头600具有要插入连接凹部501中的插入构件601,并且在该插入构件601上设有多个端子602。当插入构件601插入连接凹部501中时,插头600的各端子602与插座500的各端子502形成接触,由此使两个印刷电路板相互电连接。
然而,在以上连接组件中,为使插座500和插头600相互连接,需要在插头600的插入构件601和插座500相互更靠近地运动时,将插头600的插入构件601插入插座500中。因此,如果印刷电路板P1、P2固定,就不可能将插座500和插头600相互连接。

发明内容
考虑到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所述连接器组件即使在两个印刷电路板的位置固定时,也能够容易地在两个并排设置的印刷电路板之间连接。
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为一种用于使两个并排设置的印刷电路板之间电连接的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一对插座,其构造成分别安装于各印刷电路板上;以及附连构件(attachment member),其连接至这对插座以使这对插座之间电连接。各插座包括壳体,其由绝缘材料制成并构造成固定于印刷电路板之一上;以及多个基板端子,其由导电材料制成并构造成电连接至该印刷电路板,并且所述基板端子沿与两个印刷电路板的设置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在壳体两侧。附连构件包括一对支座,其联接至这对插座;和多个连接构件(connection member),其电连接在这对支座之间。这些连接构件包括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并且各第一连接构件和各第二连接构件分别具有设置在这对支座之间的连杆部和在所述连杆部两端形成的连接端子,当这对支座联接至这对插座时,连接端子与插座的基板端子形成接触。第一连接构件使各壳体两侧设置的基板端子中的、位于各壳体的靠近相对壳体的一侧上的基板端子之间连接,而第二连接构件使各壳体两侧设置的基板端子中的、位于各壳体的远离相对壳体的一侧上的基板端子之间连接。各第一连接构件的连杆部设置成沿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比各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杆部更靠近印刷电路板。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中,由于两个印刷电路板能够沿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通过将附连构件的这对支座联接至这对插座的壳体而相互电连接,所以即使当两个印刷电路板的位置固定时,也可以容易地在两个并排设置的印刷电路板之间连接。此外,因为第一连接构件的连杆部设置成沿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比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杆部更靠近印刷电路板,所以第一连接构件的连杆部和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杆部不会相互干涉,因此可以设置多个连接构件。
优选地,各第一连接构件的连杆部和各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杆部分别具有弹性部,所述弹性部沿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弯曲并具有弹性变形性以允许连接端子之间的距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印刷电路板或插座沿两个印刷电路板的设置方向的移动能够由弹性部所吸收。
优选地,附连构件还包括隔垫,其由绝缘材料制成并使各第一连接构件的连杆部和各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杆部相互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保证第一连接构件的连杆部和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杆部之间绝缘。
优选地,隔垫具有注入凹槽,第一连接构件或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杆部在注入凹槽中被压紧和固定;和滑动凹槽,其形成于所述隔垫的、与注入凹槽相对的表面中并且可滑动地保持住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中的另一个连接构件的连杆部。在这种情况下,隔垫不会干涉连接构件的弹性变形,同时保证第一连接构件的连杆部和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杆部之间绝缘。
优选地,各支座具有第一保持凹槽,第一连接构件的连接端子被压在所述第一保持凹槽中;和第二保持凹槽,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接端子被压在所述第二保持凹槽中,第一保持凹槽在这对支座之间沿通常方向开口,而第二保持凹槽沿将支座从插座拆除的方向开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沿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将第一和第二连接构件附连至支座而容易地装配附连构件。
优选地,连接器组件还具有盖,该盖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固定至这对插座或这对支座以便覆盖连接构件。在这种情况下,防止了用户不小心触到连接构件或环境灰尘粘附至连接构件,由此可以增加连接构件的绝缘性能。
优选地,盖具有分离器,该分离器与盖一体地模制并设置在相邻连接构件之间以使所述相邻连接构件之间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防止相邻连接构件相互形成接触。此外,通过一体地模制分离器与盖,可以降低零件数量。
优选地,盖具有第一接合部并且各支座具有第二接合部,盖通过使第一接合部与各支座的第二接合部接合而被固定至各支座。在这种情况下,当盖与插座分离时,各连接至盖的支座也与插座分离。因此,容易将附连构件与插座分离。此外,因为可以在保持支座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同时将附连构件与插座分离,所以能够防止连接构件发生应变,并且能够防止连接构件发生变形。
优选地,各第一接合部为在盖的侧壁中形成的开口,第二接合部为在各支座的侧表面上形成的突起,所述突起构造成设置于所述开口中,所述开口的宽度大于所述突起的宽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插座的位置未沿两个印刷电路板的设置方向对准,由于开口的宽度大于突起的宽度,也可以轻松地将盖附连至这对支座。因此,防止过大的力被从盖加到支座上。此外,防止了因附连盖而使插座与支座之间的连接情况变差。
优选地,盖具有弹性变形部,其能够弹性变形以允许两个印刷电路板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插座的位置未对准,特别是未沿与两个印刷电路板的设置方向垂直的方向对准时,通过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也可以轻松地将盖附连至这对插座或这对支座。因此,防止过大的力通过盖加到支座或插座上。此外,防止了因附连盖而使插座和支座之间的连接情况变差。


图1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剖视图;图1B是图1A的连接器组件的俯视图;图1C是图1A的连接器组件的侧视图;图2是图1A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图3是图1A的连接器组件的附连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1A的连接器组件的附连构件的分解剖视图;图5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连接器组件的剖视图;图7是图5的连接器组件的一个重要部分的剖视图;图8是图5的连接器组件的支座的放大剖视图;图9是图5的连接器组件的附连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图5的连接器组件的盖的部分切去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了图5的连接器组件的分离器的视图;图12是用于说明图5的连接器组件的盖的附连情况的视图;图13是用于说明图5的连接器组件的盖的变形的视图;图14是图5的连接器组件的侧视图;图15A是用于说明图5的连接器组件的连接构件的变形的视图;图15B是用于说明图5的连接器组件的连接构件的变形的视图;以及图16是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第一实施例图1A、图1B、图1C和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为一种用于使两个并排设置的印刷电路板P1和P2之间电连接的连接器组件,包括一对插座1,其构造成分别安装至各印刷电路板;以及附连构件2,其连接至这对插座1以使这对插座1之间电连接。
各插座1均包括壳体10,其由绝缘材料如合成树脂制成并固定于印刷电路板之一上;以及多个基板端子11,其由导电材料制成并电连接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路(未示出)。
壳体10具有直角平行六面体形状,并且沿着其纵向方向具有凹槽状连接凹部10a。壳体10设置于印刷电路板之一上以使其纵向方向垂直于两个印刷电路板P1和P2的设置方向。壳体10具有沿着其纵向方向位于连接凹部10a两侧的侧壁10b、10c,并且在侧壁10b和10c中从内部至外部形成多个凹槽10d,所述凹槽10d中设有基板端子11。壳体10具有位于其下表面上的定位突起10e,并且壳体10相对于印刷电路板的位置通过将定位突起10e插入形成于印刷电路板中的孔来决定。
各基板端子11通过冲压工艺和弯曲工艺由金属板形成并具有保持部11a,其具有倒U形结构并插入凹槽10d之一中;接触部11b,其具有弹性并从保持部11a的连接凹部10a侧上的一端延伸,且在连接凹部10a中向上延伸;以及端子部11c,其从保持部11a的外端向壳体10的外部延伸并焊接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路。基板端子11设置在壳体10的侧壁10b和10c的凹槽10d中以使这些基板端子11彼此相对。因此,如图1B所示,这些基板端子11沿与两个印刷电路板P1、P2的设置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在壳体10两侧。
如图3和图4所示,附连构件2包括一对支座20,所述一对支座20可联接至这对插座1;和多个连接构件21,所述连接构件21由导电材料制成并使这对支座20之间电连接。
各支座20均具有连接凸部20a,所述连接凸部20a可插入插座1的连接凹部10a中。在连接凸部20a的两侧沿纵向形成多个保持凹槽20b,所述保持凹槽20b用于保持连接构件21的后述连接端子201、211。此外,在连接凸部20a的两个纵向端上,形成沿宽度方向(与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夹持部20c。用户可夹持着夹持部20c以便将支座20附连至插座1或将其从插座1分离。夹持部20c通过梁20d相互连接。通过梁20d,可增加支座20的机械强度,并且可保护后述连接端子202。
连接构件21包括多个第一连接构件21a和多个第二连接构件21b。第一连接构件21a用于使各壳体10两侧设置的基板端子11中的、设置于各壳体10的更靠近相对壳体10的一侧上的基板端子11之间连接,而第二连接构件21b用于使各壳体10两侧设置的基板端子11中的、位于各壳体10的远离相对壳体10的一侧上的基板端子11之间连接。各第一连接构件21a均具有设置在这对支座20之间的连杆部200,和形成于所述连杆部200两端的连接端子201。当这对支座20联接至这对插座1时,各连接端子201由支座20保持并与基板端子11之一形成接触。类似地,各第二连接构件21b均具有设置在这对支座20之间的连杆部210,和形成于所述连杆部210两端的连接端子211。当这对支座20联接至这对插座1时,各连接端子211也由支座20保持并与基板端子11之一形成接触。
第一连接构件21a的各连接端子201具有大致为U形的构型并包括保持部201a,其从连杆部200的一端向下延伸(在图4中)并被压入支座20的保持凹槽20b中;以及接触部201b,其具有弹性并从保持部201a的一端朝向连杆部200侧(即向第一连接构件21a内部)延伸且向上延伸(在图4中)。保持部201的两侧形成有突起201c,并且当保持部201a被压入保持凹槽20b中时,突起201c与保持凹槽20b的内表面配合,由此可防止连接端子201从保持凹槽20b落下。
第二连接构件21b的各连接端子211具有大致为U形的构型并包括保持部211a,其从连杆部200的一端向下延伸(在图4中)并被压入支座20的保持凹槽20b中;以及接触部211b,其具有弹性并从保持部211a的一端朝向连杆部200的相对侧(即向第二连接构件21b外部)延伸且向上延伸(在图4中)。在保持部211的两侧形成有突起211c,并且当保持部211a被压入保持凹槽20b中时,突起211c与保持凹槽20b的内表面配合,由此可防止连接端子211从保持凹槽20b落下。
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构件21a的连杆部200的中段在印刷电路板P1、P2的厚度方向被弯成倒U形构型,由此形成允许连接端子201之间距离变化的弹性部202。类似地,第二连接构件21b的连杆部210的中段在印刷电路板P1、P2的厚度方向被弯成倒U形构型,由此形成允许连接端子211之间距离变化的弹性部212。就是说,利用弹性部202和212的弹性变形,印刷电路板P1、P2之间的未对准和/或这对插座1之间沿两个印刷电路板设置方向的未对准可以被吸收。
当第一连接构件21a和第二连接构件21b连接至支座20时,各第一连接构件21a的连杆部200设置成沿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比各第二连接构件21b的连杆部210更靠近印刷电路板P1、P2,如图2所示。换句话说,各第一连接构件21a的连杆部200设置于各第二连接构件21b的连杆部210下方。通过将各第一连接构件21a的连杆部200设置于各第二连接构件21b的连杆部210下方,第一连接构件21a与第二连接构件21b就不会相互干涉,由此可以沿支座20的纵向设置多个连接构件21。
在本实施例中,附连构件还包括隔垫22,隔垫22由绝缘材料制成并设置在各第一连接构件21a的连杆部200与各第二连接构件21b的连杆部210之间以将它们隔开(换句话说,以将各第一连接构件21a的连杆部200与各第二连接构件21b的连杆部210相互隔开)。通过设置隔垫22,可以保证各第一连接构件21a的连杆部200与各第二连接构件21b的连杆部210之间电绝缘。如图4所示,隔垫22具有注入凹槽22a,第一连接构件21a的连杆部200分别被压于注入凹槽22a中并固定于印刷电路板P1和P2侧的表面中,并且隔垫22具有滑动凹槽22b,滑动凹槽22b将第二连接构件21b的连杆部210可滑动地保持于一与形成注入凹槽22a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中。就是说,各注入凹槽22a的宽度大致等于第一连接构件21a的连杆部200的宽度,而各滑动凹槽22b的宽度略大于第二连接构件21b的连杆部210的宽度。通过在隔垫22中形成除注入凹槽22a之外的滑动凹槽22b,第二连接构件21b的连杆部210可以沿图4中的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运动,同时保证连杆部200与连杆部210之间电绝缘。因此,隔垫不会干涉连接构件21的弹性变形。
通过将各支座20的连接凸部20a插入各壳体10的连接凹部10a中,如上构成的附连构件2就连接至这对插座1。这时,插座1的基板端子11的接触部11b与附连构件2的连接端子201的接触部201b和连接端子211的接触部211b在弹性变形的同时相互接触。附连构件2的各接触部201b和211b的尖端分别具有凹部201d、211d(参见图4),另一方面,插座1的各接触部11b的尖端具有突起11d(参见图1A),各突起11d在各接触部201b和211b与各接触部11b相互连接时会落在各凹部201d或211d中,由此用户可获得卡嗒感觉。此外,因为突起11d和凹部201d、211d相互接合,就防止了连接凸部20a从连接凹部10a落下。
如图2所示,在各支座20的各夹持部20c的下表面上形成凸形台阶20e,并且在各插座1的壳体10的上表面上、在壳体10的纵向两端形成凹形台阶10f,凸形台阶20e与凹形台阶10f接合以便防止支座20沿壳体10的纵向方向相对于壳体10未对准。此外,如图1B所示,在各夹持部20c的下表面中形成定位凹部20f,并且在各壳体10的上表面上、沿壳体10的纵向两端形成定位突起10g,支座20相对于壳体10的位置通过将定位突起10g插入定位凹部20f中而确定。
在如上构成的连接器组件中,即使当两个印刷电路板P1和P2并排设置在例如盒体(未示出)上并固定于所述盒体上时,也可以通过沿着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将附连构件2附连至这对插座1而容易地相互连接两个并排设置的印刷电路板P1和P2,其中在附连构件2中,这对支座20通过连接构件21相互连接。此外,在这种连接器组件中,通过附连构件2的连杆部200的弹性部202和连杆部210的弹性部212的弹性变形,印刷电路板P1、P2之间的未对准或这对插座1之间的未对准可以被吸收。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支座20的压入有第一连接构件21a的连接端子201的保持凹槽20b(在下文中称为第一保持凹槽)和压入有第二连接构件21b的连接端子211的保持凹槽20b(在下文中称为第二保持凹槽)两者都沿将支座20从插座1中移走的方向(即沿图4中的向上方向)开口。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容易地装配附连构件2,即沿箭头A1所示的方向将第一连接构件21a附连至支座20,再沿箭头A2所示的方向将隔垫22附连至第一连接构件21a,然后沿箭头A3所示的方向将第二连接构件21b附连至隔垫22和支座20。或者,支座20的压入有第一连接构件21a的连接端子201的第一保持凹槽20b可沿将支座20附连至插座1的方向(即沿图4中的向下方向)开口,并且第一连接构件21a可从下方附连至支座20。就是说,在第一保持凹槽在这对支座20之间沿通常方向开口而第二保持凹槽在两个支座20中沿将支座20从插座1移走的方向开口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沿印刷电路板P1和P2的厚度方向将第一连接构件21a和第二连接构件21b附连至支座20而容易地装配附连构件2。
关于隔垫22,隔垫22可构造成使第二连接构件21b压入注入凹槽22a中而第一连接构件21a设置于滑动凹槽22b中。
此外,连接凸部20a可形成于壳体10中,而连接凹部10a可形成于支座20中。连接凹部10a可沿竖直方向穿过。
此外,各第一连接构件21a的弹性部202和各第二连接构件21b的弹性部212可沿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弯曲。
第二实施例图5和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本实施例的基本构成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零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在此不再重复说明。
该连接器组件为一种用于使两个并排设置的印刷电路板P1与P2之间的电连接的连接器组件,包括一对插座1′,其构造成分别安装至各印刷电路板上;附连构件2′,其连接至这对插座1′以使这对插座1′之间电连接;以及盖3,其由绝缘材料5制成并固定至附连构件2′的一对支座20′。
各插座1′均包括壳体10′,其由绝缘材料例如合成树脂制成并固定于印制电路板之一上;以及多个基板端子11′,其由导电材料制成并电连接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路(未示出)。
壳体10′具有直角平行六面体形状,并且沿着其纵向方向具有凹槽状连接凹部10a′(参见图7)。壳体10设置于印刷电路板之一上以使其纵向方向垂直于两个印刷电路板P1和P2的设置方向。如图7所示,壳体10具有沿着其纵向方向位于连接凹部10a′两侧的侧壁10b′、10c′,并且侧壁10b′和10c′内部形成多个凹槽10d′,所述凹槽10d′中设有基板端子11′。
各基板端子11′具有线性保持部11a′,其由凹槽10d′之一保持;接触部11b′,其具有弹性并从保持部11a′的顶端延伸且在连接凹部10a′中向下延伸;以及端子部11c′,其从保持部11a′的外端向壳体10′的外部延伸并焊接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路。基板端子11′设置在壳体10′的侧壁10b′和10c′的凹槽10d′中以使这些基板端子11′彼此相对。因此,这些基板端子11′沿与两个印刷电路板P1、P2的设置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在壳体10′两侧。
如图6所示,附连构件2′包括一对支座20′,所述支座20′可联接至这对插座1′和多个连接构件21′,所述连接构件21′由导电材料制成并使这对支座20′之间电连接。
如图8所示,各支座20′均具有连接凸部20a′,所述连接凸部20a′可插入插座1′的连接凹部10a′中。在连接凸部20a′的两侧沿纵向形成多个保持凹槽20b′,所述保持凹槽20b′用于保持连接构件21′的后述连接端子201′、211′。连接凸部20a′的一个表面(靠近相对的支座20′的表面)中形成的各保持凹槽20b′通过通孔20h与支座20′的上部形成的狭缝状凹部20g连通。连接凸部20a′的另一个表面(远离相对的支座20′的表面)中形成的各保持凹槽20b′通过通孔20i与支座20′的上表面连通。
如图9所示,在各支座20′的两个纵向端上形成作为用于固定盖3的第二接合部的突起20j。各突起20j的上表面向下倾斜以便顺利地附连盖3。
如图6、图7和图9所示,连接构件21′包括多个第一连接构件21a′和多个第二连接构件21b′。第一连接构件21a′用于使各壳体10′的两侧设置的基板端子11′中的、位于各壳体10′的更靠近相对壳体10′的一侧上的基板端子11′之间连接,而第二连接构件21b′用于使各壳体10′两侧设置的基板端子11′中的、位于各壳体10′的远离相对壳体10′的一侧上的基板端子11′之间连接。各第一连接构件21a′具有设置在这对支座20′之间的连杆部200′,和形成于所述连杆部200′两端的连接端子201′。当这对支座20′联接至这对插座1′时,连接端子201′由支座20′保持并与基板端子11′形成接触。类似地,各第二连接构件21b′均具有设置在这对支座20′之间的连杆部210′,和形成在所述连杆部210′两端的连接端子211′。当支座20′联接至插座1′时,连接端子211′也由支座20′保持并且与基板端子11′形成接触。
第一连接构件21a′的各连接端子201′是线性的,并通过狭缝状凹部20g和通孔20h而设置于支座20′的保持凹槽20b′之一中。就是说,第一连接构件21a′的连接端子201′设置于靠近相对支座20′一侧的保持凹槽20b′中。第二连接构件21b′的各连接端子211′也是线性的,并通过通孔20i设置于支座20′的保持凹槽20b′之一中。就是说,第二连接构件21b′的连接端子211′设置于远离相对支座20′一侧的保持凹槽20b′中。
如图9所示,第一连接构件21a′的连杆部200′的中段在印刷电路板P1、P2的厚度方向被弯成大致呈U形的构型,由此形成允许连接端子201′之间距离变化的弹性部202′。类似地,第二连接构件21b′的连杆部210′的中段在印刷电路板P1、P2的厚度方向被弯曲成大致呈U形的构型,由此形成允许连接端子211′之间距离变化的弹性部212′。就是说,利用弹性部202′和212′的弹性变形,印刷电路板P1、P2之间的未对准和/或这对插座1之间沿两个印刷电路板的设置方向的未对准可以被吸收。
当第一连接构件21a′和第二连接构件21b′连接至支座20′时,各第一连接构件21a′的连杆部200′设置成沿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比各第二连接构件21b′的连杆部210′更靠近印刷电路板P1、P2,如图6所示。换句话说,各第一连接构件21a′的连杆部200′设置于各第二连接构件21b′的连杆部210′下方。通过将各第一连接构件21a′的连杆部200′设置于各第二连接构件21b′的连杆部210′下方,第一连接构件21a′和第二连接构件21b′就不会相互干涉,由此可以沿支座20′的纵向设置多个连接构件21′。
如图10所示,盖3由透明或半透明的绝缘材料制成并且模制成朝下开口的盒状。盖3的一对相对侧壁3a中形成有作为第一接合部的一对开口30和一对开口31。如图14所示,当盖3附连至支座20′时,形成的各开口30和31使得作为第二接合部的支座20′的各突起20j位于各开口30和31中。开口30的宽度为L1,该宽度L1略大于支座20′的突起20j的宽度W,而开口31的宽度为L2,该宽度L2充分地大于突起20j的宽度W。
如图10所示,侧壁3a的下端具有倾斜表面32,所述倾斜表面32分别在开口30和开口31下方向内倾斜。当盖3附连至支座20′时,倾斜表面32与支座20′的上表面的边缘形成接触,由此相对于支座20′定位盖3就变得容易。此外,利用这些倾斜表面32,当盖3附连至支座20′时,盖3的侧壁3a容易爬过支座20′的突起20j。此外,在盖3的上表面的各拐角处,形成保持突起33以便更容易保持盖3。
如图10所示,在盖3内部,在侧壁3a的中心之间,竖直壁34与盖3一体地模制而成。设置于各相邻的连接构件21′之间的梳形分离器35形成于竖直壁34的下端以便分离相邻的连接构件21′。就是说,如图11所示,当盖3附连至支座20′时,第一连接构件21a′的各连杆部200′和第二连接构件21b′的各连杆部210′就位于相互相隔地形成于分离器35之间的狭缝35a中,相邻的第一连接构件21a′的连杆部200′和相邻的第二连接构件21b′的连杆部210′通过分离器35分离。利用分离器35,防止了相邻的连接构件21′相互形成接触。
此外,在盖3的顶板中,在竖直壁34的两侧形成大致呈U形的间隙36。这些间隙36限定了弹性变形部37,该弹性变形部37能够弹性地变形以允许两个印刷电路板P1与P2之间的移动。
在如上构成的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中,为使并排设置的两个印刷电路板P1与P2之间电连接,首先,各插座1′安装于各印刷电路板P1、P2上,并且附连构件2′的各支座20′的连接凸部20a′插入各壳体10′的连接凹部10a′中。这样,插座1′的基板端子11′的接触部11b′与附连构件2′的连接端子201′和211′相互连接。
然后,盖3被附连至两个支座20′。如图12所示,当盖3附连至支座20′时,盖3的侧壁3a下端形成的倾斜表面32与支座20′的上表面的边缘形成接触,由此矫正盖3与支座20′之间的未对准情况。当盖3被从这种状态进一步压下时,倾斜表面32与由图1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支座20′的突起20j的倾斜上表面接触,由此盖3的侧壁3a向外弹性变形。当盖3的开口30和31到达支座20′的突起20j时,盖3的侧壁3a返回至初始状态,并且由图12中的实线所示,开口30和31(即第一接合部)和突起20j(即第二接合部)相互接合。这时,盖3的顶板的下表面与支座20′的上表面形成接触。因此,在盖3覆盖连接构件21′和两个插座1′的情况下,盖3被固定至支座20′。通过如上所述由盖3覆盖连接构件21′和两个插座1′,就防止了用户不小心触到连接构件21′或环境灰尘粘附至连接构件21′。这样,可以增加连接构件21′的绝缘性能。
当盖3与插座1′分离时,附连构件2′也与盖3一起与插座1′分离。因为在保持这对支座2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同时使附连构件2′与插座1′分离,所以防止了第一连接构件21a′和第二连接构件21b′发生应变,并防止了它们的变形。
顺便说一下,还可以将已经附连有盖3的附连构件2′附连至插座1′。当附连构件2′与盖3一起附连至插座1′时,印刷电路板P1并且P2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短于它们之间沿图5的X轴方向,即沿两个印刷电路板P1和P2的设置方向的预定位置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当附连构件2′的支座20′附连至插座1′时,如图15A所示,第一连接构件21a′的弹性部202′的挠曲程度和第二连接构件21b′的弹性部212′的挠曲程度增加,并且连杆部200′和210′向上弯曲。这样,可以容易地将各支座20′附连至各插座1′。因为,如图14所示,盖3的开口31的宽度L2充分大于突起20j的宽度W,所以即使当盖3附连至附连构件2′时,也允许这对支座20′之间的距离(即这对支座20′的近似值)减少。这样,防止过大的力通过盖3加到联接至插座1′的支座20′。
或者,在附连构件2′与盖3一起附连至插座1′时,印刷电路板P1和P2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长于它们之间沿图5的X轴方向的预定位置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当附连构件2′的支座20′附连至插座1′时,如图15B所示,第一连接构件21a′的弹性部202′的挠曲程度和第二连接构件21b′的弹性部212′的挠曲程度减少。这样,可以容易地将各支座20′附连至各插座1′。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盖3的开口31的宽度L2充分大于突起20j的宽度W,所以即使当盖3附连至附连构件2′时,也允许两个支座20′之间距离增加。
或者,当附连构件2′与盖3一起附连至插座1′时,印刷电路板P1、P2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离开它们之间沿图5的纵轴方向,即沿与两个印刷电路板P1和P2的设置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预定位置关系而未对准。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3所示,盖3的弹性变形部37就弹性变形,从而允许两个支座20′未对准。因为相邻的连接构件21′由梳形分离器35相互分离,所以防止了相邻的连接构件21′相互接触。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中,即使当两个印刷电路板P1和P2并排设置在例如盒体(未示出)中并固定于其所述盒体上时,也可以通过沿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将附连构件2′的各支座20′插入各插座1′中而容易地将两个并排设置的印刷电路板P1和P2相互连接。此外,可以通过附连构件2′的连杆部200′的弹性部202′和连杆部210′的弹性部212′的弹性变形而吸收印刷电路板P1、P2之间的未对准或这对插座1′之间的未对准。
此外,作为支座20′的突起20j的替代方案,插座1′可具有类似的突起,并且盖3可以连接至这对插座1′。
弹性变形部37的形状并不限于本发明的形状。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使两个并排设置的印刷电路板之间电连接的连接器组件,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一对插座,其构造成分别安装于各所述印刷电路板上;以及附连构件,其连接至所述一对插座以使所述一对插座之间电连接;其中各所述插座包括壳体,其由绝缘材料制成并构造成固定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之一上;和多个基板端子,其由导电材料制成并构造成电连接至所述印刷电路板,所述多个基板端子沿与所述两个印刷电路板的设置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两侧,所述附连构件包括一对支座,其联接至所述一对插座;和多个连接构件,其电连接在所述一对支座之间,所述多个连接构件包括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各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各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分别具有设置在所述一对支座之间的连杆部和在所述连杆部两端形成的连接端子,当所述一对支座联接至所述一对插座时,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插座的所述基板端子形成接触,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使各所述壳体两侧设置的所述基板端子中的、位于各壳体的靠近相对壳体的一侧上的所述基板端子之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使各壳体两侧设置的所述基板端子中的、位于各壳体的远离相对壳体的一侧上的所述基板端子之间连接,各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所述连杆部设置成沿所述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比各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所述连杆部更靠近所述印刷电路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各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所述连杆部和各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所述连杆部分别具有弹性部,所述弹性部沿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弯曲并具有弹性变形性以允许所述连接端子之间的距离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附连构件还包括隔垫,其由绝缘材料制成并使各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所述连杆部和各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所述连杆部相互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隔垫具有注入凹槽,所述第一连接构件或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杆部在所述注入凹槽中被压紧和固定;和滑动凹槽,其形成于所述隔垫的、与所述注入凹槽相对的表面中并且可滑动地保持住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中另一个连接构件的连杆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各所述支座具有第一保持凹槽,所述第一连接构件的所述连接端子被压在所述第一保持凹槽中;和第二保持凹槽,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所述连接端子被压在所述第二保持凹槽中,所述第一保持凹槽在所述一对支座之间沿通常方向开口,所述第二保持凹槽沿将所述支座从所述插座拆除的方向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所述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盖,其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固定至所述一对插座或所述一对支座以覆盖所述连接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盖具有分离器,所述分离器与所述盖一体地模制并位于相邻连接构件之间以使所述相邻构件之间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盖具有第一接合部而支座具有第二接合部,所述盖通过使所述第一接合部与各所述支座的所述第二接合部接合而固定至各所述支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各所述第一接合部为在所述盖的侧壁中形成的开口,所述第二接合部为在各所述支座的侧表面上形成的突起,所述突起构造成设置于所述开口中,所述开口的宽度大于所述突起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盖具有弹性变形部,所述弹性变形部能够弹性变形以允许所述两个印刷电路板之间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一对插座1和附连构件2。各插座包括壳体10和基板端子11。附连构件2包括一对支座20和连接构件21。连接构件包括第一连接构件21a和第二连接构件21b。第一和第二连接构件各分别具有设置在这对支座之间的连杆部200、210和在连杆部两端形成的连接端子201、211。第一连接构件使各壳体两侧设置的基板端子中的、位于各壳体的靠近相对壳体的一侧上的基板端子之间连接,而第二连接构件使各壳体两侧设置的基板端子中的、位于各壳体的远离相对壳体的一侧上的基板端子之间连接。各第一连接构件的连杆部设置成比各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杆部更靠近印刷电路板。
文档编号H01R13/629GK101093917SQ20071011206
公开日2007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2日
发明者山本利弘, 田中博久 申请人: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