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2227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线缆连接器组件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指一种用于电源传输的线缆连 接器组件。背景技术
为了连接一对对接连接器,线缆组件是必需的。 一种线缆组件包括至少一 传输信号的内导体、 一包围着内导体用以遮蔽信号传输的金属编织层、 一将内 导体与金属遮蔽层隔开的内绝缘层及一用绝缘材料制成的用以保护金属编织层的外绝缘层。如美国专利公告第6,663,415号揭露,为了达到更好的信号传 输效果以及减少传输过程中的电磁干扰,金属编织层用以电性连接固持单一线 缆的导电外壳,因此,减少电磁干扰。美国专利公告第5,667,407号揭露,金 属编织层也能通过导电外壳的应力释放元件的固持来产生电性连接,从而减少 信号传输的电磁干扰。但是,在很多环境下,以上描述的连接方式是不适合的,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设计来满足不同的需要。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线缆连接器组件进行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 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具有提供可靠电性连 接的应力释放元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 包括绝缘本体、电源端子、接地端子、线缆及壳体;所述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 分别收容于绝缘本体内;所述线缆包括与电源端子电性连接的内导体、金属编 织层以及包覆金属编织层的外绝缘层;所述壳体组装在绝缘本体上;其特征在 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应力释放元件,应力释放元件包括主干部及自 主干部上延伸出来的焊接部,所述主干部上设有供内导体通过的穿孔,所述焊 接部电性连4^^端子和金属编织层;所述壳体将绝缘本体、应力释放元件以 及线缆末端封装在其内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优点在于由于应力释放元 件将金属编织层牢固的固定并使金属编织层和接地端子之间产生良好的电性 连接,从而使得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更强的抗电磁干扰功能和更好的信号传输效果。
图l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所示的另一角度^L图。图3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组装图。图4是图3所示的另一角度^f见图。图5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组装图。图6是图5所示的另一角度^f见图。图7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图8是图7所示的另一角度-见图。图9至图16 .是图7上沿A-A至H-H线剖一见图。图n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8是图n所示的另一角度视图。图19是图n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组装图。图20是图W所示的进一步组装图。 图21是图17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2至图23是图21上沿I-I至J-J线剖一见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5是图24所示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26是图24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组装图。 图27是图24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8至图32是图27上沿K-K至O-O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l至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线缆连接器組件IOO的 具体图示。如图1、 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2、收
容于绝缘本体2内的若干端子3、组装于绝缘本体2内的印刷电路板4、若干 分别电性连接端子3和印刷电路板4的导电元件34、组装并电性连接到印刷 电路板4上的应力释放元件5、电性连接应力释放元件5和印刷电路板4的线 缆6、由前壳体1和后壳体7组成的壳体(未标号)。前壳体1和后壳体7分 别组装在绝缘本体2上并将上述组合封装在内。如图3、 4所示,绝缘本体2包括基部21和自基部21延伸出来的舌部22。 两对第一收容通道23和一中心第二收容通道24分别自舌部22前表面贯穿到 基部21后表面。每个收容通道23、 24具有较大尺寸的前部和较小尺寸的固持 部。基部21的外表面上形成了若干沿从前往后的方向延伸的间隔排列的第一 摩擦肋210。两对锥形凹槽212分别形成在基部21的前表面的上下结合处。 基部21包括两对分别间隔地排列在上下壁上的矩形第一狭槽211,该第一狭 槽211分别自上下壁前表面贯穿至后表面。基部21也包括一对自相对侧壁凹 陷且沿自前向后的方向贯穿侧壁的第二狭槽213。 一对形成在基部21后表面 与第二狭槽213相对应的锥形突块214,可引导印刷电路板4插入第二狭槽213 中。具有相对反向开口的一对第一矩形凹陷215和一对第二矩形凹陷216自基 部21的后表面凹;陷形成且分别贯通对应的第一收容通道23。舌部22上设有 一对自上向下延伸的圆形第一固持孔222和一对自前向后的方向形成在舌部 22侧壁上的第二摩擦肋220。每个第一固持孔222的内表面上都形成一对凸肋 224。如图1至图4所示,端子3包括一对接地端子32、 一对排列在接地端子 32之间的电源端子31以及一对排列在电源端子31之间的中心侦测端子33。 每个端子3是由弹簧针构成的,也就是说,端子3内具有弹簧(未图示),组 装时端子3可沿着组装的方向向后挤压。每个接地端子32包括一直径较小的 圓柱形接触部37、 一直径较大的圓柱形中间部35以及一个形成在中间部35 末端的具有更小直径的圓形尾部36。 一圆环状止挡部350自中间部35的外表 面上凸伸出来。电源端子31具有和接地端子32基本类似的结构,只是电源端 子31的接触部37比接地端子32的短。侦测端子33具有和电源端子31基本 类似的结构,只是与电源端子31相比,侦测端子33上的每一部份都有着更小 的直径。另外,侦测端子33的尾部36比接地端子31和电源端子31的长。
如图1、 2、 4所示,导电元件34分为方向相反的两组元件。每个导电元 件34呈L形且包括一具有圆形通孔344的竖直的连接部340,及一 自连接部 340上垂直延伸出的曲形尾部342。如图1、 2所示,印刷电路板4包括一具有第一导电片和相对第二导电片 (未图示)的基板40以及一对分别设置在基板40两表面的发光二极管(LED) 42。印刷电路板4上设有一控制发光二极管42发光的集成电路(IC) 41。基 板40包括一对自相对侧边延伸出来的引导臂400和一设置在后部的导体收容 孔404。应力释放元件5是金属或其它导电材料通过铸造成型的。应力释放元件5 包括一中间设有圆形穿孔500的主千部50。主干部50的三个角分别被切割成 L形切口 502。三个分别自主干部50的前表面延伸出来的焊接部52分别位于 邻近对应切口 502的边缘。三个L形路由部54先分别自对应切口 502的底部 垂直延伸出,再分别弯折后水平延伸到对应切口 502内。在竖直方向上,每个 路由部54与对应的焊接部52不在同一直线。所有焊接部52上分别切出一个 曲线形收容面520。 一与圆形穿孔500相通的圆形收容开口 504自主干部50 的后表面凹陷形成且具有比圆形穿孔500更大的直径。线缆6包括内导体60、包围着内导体60的金属编织层61、间隔内导体 60和金属编织层61的内绝缘层(未标号)以及封装金属编织层61的外绝缘 层62。剥去外绝缘层62的前端后可露出部分内导体60和部分金属编织层61。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编织层61的露出部分分成三部分且分别与应力释放元件 5上的路由部54和焊接部52相对应。线缆6和阶状填充元件63组装在一起。前壳体1和后壳体7分别组装到绝缘本体2上。前壳体1是由导电材料制 成。前壳体1的前表面向后凹陷形成一收容对接连接器的近似椭圓形的前收容 腔13,前壳体1的后表面向前凹陷形成一与前收容腔13相通的矩形后收容通 道12以收容绝缘本体2。在前壳体1的横截面上收容通道12比收容腔13大, 因此,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台阶16 (图11 )。前壳体1上还设置了一对分别自顶 面向底面凹陷的第二固持孔14。矩形后壳体7设有自前表面凹陷形成的矩形容通道72。后壳体7上设有两对分别自上下壁内表面突出的凸块700和一对 分别贯穿上下壁的收容孔74。线缆连接器組件100还包括由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制成的状态显示装 置(未标号),状态显示装置包括一对与发光二极管42重迭且能将发光二极管 42发射出的光线^出去的第一发光管81、 一与相应的第一发光管81在竖直 方向上相对准的第二发光管82。第二发光管82组装到后壳体7上且将第一发 光管81表面渗透出来的光线传递出去以显示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使用状态。 每个第一发光管81包括第一主体部810以及分别自第一主体部810向前延伸 出的第一结合部812和第二结合部814。第一结合部812和第二结合部814沿 横截方向间隔排列且上下表面上都设有一个肋条816。第二发光管82包括一 第二主体部820和一 自第二主体部820的中心延伸出的定位块822。组装时, 第一发光管81和第二发光管82在竖直方向上相重迭。如图1、 2、 10、 ll所示,组装时,端子3组装在绝缘本体2上,使得电对应的第一和第立收容通道23、 24中,接触部37暴露在绝缘本体2的前表面 外。电源端子31和接地端子32的尾部36分别收容于第一矩形凹陷215和第 二矩形凹陷216中且不超出绝缘本体2的后表面,但侦测端子33的尾部36 则超出了绝缘本体2的后表面。导电元件34分别组装到绝缘本体2和端子3 的尾部36上,且连接部340收容于绝缘本体2上对应的第一矩形凹陷215和 第二矩形凹陷216内,电源端子31和接地端子32的尾部36穿过通孔344且 与连接部340焊接在一起。因此,导电元件34与电源端子31和接地端子32 电性连-接。如图7知图11至图15所示,前壳体1通过一对固定栓9固定在绝缘本体 2上。舌部22插入前壳体1的收容通道12内,直到前表面抵触在前壳体1的 台阶16上且基部21抵触在前壳体1的后表面上。如此,舌部22通过一对第 二摩擦肋220干涉收容于前壳体1的收容通道12内。接触部37暴露在前壳体 1的收容腔13内,且接地端子32的末端面与前壳体1的前表面共面。绝缘本 体2上的一对第一固持孔222与前壳体1上的一对第二固持孔14垂直对齐, 一对固定栓9分别穿过第二固持孔14和第一固持孔222将前壳体1和绝缘本 体2固定在一起。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前壳体1和绝缘本体2也可有其它 方法固.定如胶水、锁扣装置等等。如图5、 6、 11和图14至图16所示,印刷电路板4组装到绝缘本体2上, 并与导电元件34和侦测端子33的尾部36电性连接,以形成与端子3的电性 连接。印刷电路板4的一对引导臂400分别通过锥形突块214的引导收容于第 二狭槽213内。导电元件34的两对相对的曲形尾部342分别焊接在相应印刷 电路板4的上下表面,将印刷电路板4夹在中间并与印刷电路板4产生电性连 接。侦测端子33的尾部36收容在印刷电路板4前部中央的狭口 402中并直接 与一对发光二极管42电性连接。如图1-3、 9、 13-15所示, 一对第一发光管81分别组装到绝缘本体2上, 第一结合部812和第二结合部814分别通过其上的肋条816干涉收容在绝缘本 体的第一狭槽211内。因此,第一发光管81的第一主体部810分别定位于印 刷电路板4的发光二极管42的上方,可以将发光二极管42发出的光向外传输。如图1-3、 9、 11-13所示,线缆6先组装到应力释放元件5上,再一起组 装到印刷电路板4上。内导体60穿过应力释放元件5的穿孔500,金属编织 层61的三个部分分别缠绕在路由部54上且前端分别收容于焊接部52的曲线 形收容面520内。金属编织层61的前部与焊接部52焊接在一起并与应力释》文 元件5电性连接。应力释放元件5组装在印刷电路板4的后端,焊接部52分 别焊接在印刷电路板4的上、下表面,内导体60收容于印刷电路板4的导体 收容孔404内且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线缆6、印刷电路板4和端子3形成电 性连接。阶状填充元件63沿自后向前的方向组装在线缆6上且与外绝缘层62 的前端固定在一起。如图1-3、和闺7-11所示, 一对第二发光管82分别沿自后向前的方向组 装在后壳体7上,定位块822收容于收容孔74内,第二主体部820分别与后 壳体7的上下壁的内表面4氏接。装有第二发光管82的后壳体7组装到绝缘本 体2上,后壳体7的凸块700锁扣在绝缘本体2的锥形凹槽212内,绝缘本体 2的第一摩擦肋210干涉固持于后壳体7的内壁以加强两者之间的结合。因此, 前壳体l的后端、印刷电路板4、第一发光管81、应力释放元件5、线缆6的 前端和阶状填充;^件63都收容于后壳体7的矩形收容空间70内。线缆6贯穿 阶状收容通道72且阶状填充元件63收容于阶状收容通道72使线缆6与阶状 收容通道72.之间无空隙。 一对第二发光管82的第二主体部820分别与相应的 第一发光管81的第一主体部810在竖直方向上相对准。 一对发光二极管42、 一对第一发光管81和一对第二发光管82在竖直方向上堆叠排列。当线缆连接 器组件IOO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发光二极管42向外发光,光线依次透过第 一发光管81和第二发光管82后在线缆连接器组件IOO上显示出使用状态。当 然,在其它实施例里,也可以不使用第一发光管81和第二发光管82,直接用 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制成后壳体7,将发光二极管42发出的光直接显示。而 且,后壳体7通过上述原理包覆成形以达到更牢靠的固持。本实用新型利用应力释放元件5将金属编织层61牢固的固定并使金属编 织层61和接地端子32之间产生良好的电性连接,从而使得线缆连接器组件 100具有更强的抗电磁干扰功能和更好的信号传输效果。如图17-2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线缆连接器组件200的具体 图示。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相比,线缆连接器组件200的端子3,、应力释放 元件5'及线缆6,的结构和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不同。线缆连接器组件200 进一步包括一用以将线缆6,的金属编织层61焊接至应力释放元件5,的支撑 元件64'且不具有导电元件34。与线缆连接器组件IOO不同的结构在下文中 详细描述,而相同的结构将不再描述。当线缆连接器组件200不具有导电元件34时,相应的线缆连接器组件100 上的第一矩形凹陷215和第二矩形凹陷216也将省略。如图16、 17和图22 所示,端子3'也包括与端子3—样排布的一对电源端子31,、 一对接地端子 32,和一对侦测端子33'。端子3'和端子3的不同点是电源端子31'和接地 端子32'的尾部36'延伸出绝缘本体2的后表面并直接与对应的印刷电路板 4,焊接。弧形尾部36'是自中间部35上切割形成的。线缆6'和线缆6的不同点是金属编织层61'。线缆6'的金属编织层61' 是一围绕在中心内导体60周围的扁平椭圓片。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支撑元件64, 具有与金属编织层61' —样的形状且附在金属编织层61,的后表面用以加强 金属编织层61,的硬度。应力释放元件5,是一在自前向后方向上有一定厚度 的矩形体。 一椭圆形凹陷56'自应力释放元件5,的前表面凹陷形成并收容支 ÷撑元件64'和金属编织层61'在内,以促^f吏金属编织层61'与应力释方文元件 5,的前表面共面。在本实例中,线缆6,的金属编织层61'、支撑元件64' 和应力释放元件5,分别焊接在一起形成电性连接。而且,支撑元件64,被夹 在金属编织层61'和应力释放元件5,之间。三个条形焊接部52,分别自应 力释放元件5,的表面延伸出来。在应力释放元件5, 一侧的两个条形焊接部 52,重迭排列且间隔一段正好可以收容印刷电路板4的间距,另一个条形焊接 部52,在应力释放元件5,的另一侧且与一个条形焊接部52,在水平方向上 排成一排。因而,组装时,印刷电路板4组装在条形焊接部52'中间并焊接, 与应力释放元件5,之间形成电性连接。线缆连接器纽件200的其它结构和元件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一样,因 此,将不在描述。如图24-3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线缆连接器组件300的具体图示。线缆连接器纽件300区别于线缆连接器组件IOO的第一个不同点是线缆连 接器组件300具有一个组装到绝缘本体2,,上的装饰元件2a,,,用以提升线 缆连接器组件300的视觉效果。椭圓形的装饰元件2a,,包括分别与绝缘本体 2,,的第一收容通道23和第二收容通道24相对应的四个第一孔25',和一第 二孔26,,,且拥有与端子3上接触部37的直径相对应的尺寸。 一入口 27,, 自装饰元件2a,,的后表面向前凹陷形成,因而形成一内表面270,,。若干自 内表面凹陷形成的不同大小的开口 28,,与对应的第一孔25',和第二孔26" 相通,且具有与端子3上止挡部350的直径相对应的尺寸。一对自内表面270,, 向前延伸形成的定位孔272',定位于装饰元件2a',的相对两边缘。为了方便 绝缘本体2',与装饰元件2a,,的组装,绝缘本体2',的舌部22',变短且前 端的外围逐渐变细形成倾斜的边缘,易于收容于入口27',内。绝缘本体2,' 上形成一对收容于装饰元件2a',上定位孔272,'的定位柱29',便于确定装 饰元件2a,,的正确位置。当装饰元件2a,,组装到绝缘本体2',和端子3,, 上,暴露在绝缘本体2,'外的止挡部350和端子3的接触部37分别收容于开 口28,'、第一孔25',和第二孔26"内,因此,整个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前端 的视觉效果得到较大提升。组装有装饰元件2a,,的绝缘本体2',组装到前壳
体1的过程在前面已有描述,因此,在此不在过多描述。第二个不同点就是印刷电路板4,,。 一对发光二极管42,,分别移动到相 对于中心轴的左逸和右边,所述中心轴沿自前向后的方向延伸。对应印刷电路 板4',的变动,第一发光管81',的第一主体部810,'设有一与对应发光二 极管42',重迭的第一片8101',和一与对应第二发光管82,,重迭的第二片 8102,'。第三个不同点是阶状填充元件63',。阶状填充元件63',包括一圆形主体 630,,、 一形成在主体630,,前端的扩大的填充部632,,以及一对自填充部 632,,的边缘延伸i出来的第一定位部631,'和第二定位部633',。在竖直方向 上第一定位部631,,和第二定位部633',具有不同宽度且第一定位部631,' 定位比第二定位部633,,高。相应地,应力释放元件5设有分别收容第一定 位部631,'和第二定位部633',的第一狭槽55',和第二狭槽56,,,用以限 定阶状填充元件63',的位置。不同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线缆连接器组件300的第二发光管82',和 后壳体7',是通蝶注塑成型的。首先,第二发光管82',为透明或半透明材料 制成,其包括一带状第二主体部820,'和一对分别自第二主体部820,'的上、 下壁的中心延伸出的定位块822',。其次,后壳体7,'在第二发光管82',的 外围模塑成型并将第二发光管82收容在其内。后壳体7',的前表面向后凹进 形成收容空间70',且与阶状收容通道72,'在后边纟彖相连通。带状第二主体 部820',收容于自后壳体7',内壁凹陷形成的中间环形通道(未标号)内, 并且, 一对定位块822',分别收容于后壳体7,'上、下表面的圓形收容孔74" 内并暴露在外提供显示作用。第二发光管82',和后壳体7', 一起装配在由上 述前壳体l的后端、绝缘本体2',、导电元件34、印刷电路板4',、第一发光 管81,,、应力释放元件5以及收容于后壳体7,,上收容空间70,,内的线缆6 前端组成的组合上。绝缘本体2,'的基部21的上、下表面分别具有对应的锥 形凸肋212,',后壳体7,'上形成两对收容锥形凸肋212,'的凹槽700,'用 以增强后壳体7,'与绝缘本体2,,之间的固持力。第一发光管81',的第二 片8102',与第二泉光管82',的定位块822,'直线排列,可以将发光二极管 42,,的光线向外拿义并得以显示。扩大的填充部632',收容于后壳体7',的
阶状收容通道72',内,且主体630',暴露在后壳体7',之外,
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电源端子、接地端子、线缆及壳体;所述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分别收容于绝缘本体内;所述线缆包括与电源端子电性连接的内导体、金属编织层以及包覆金属编织层的外绝缘层;所述壳体组装在绝缘本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应力释放元件,应力释放元件包括主干部及自主干部上延伸出来的焊接部,所述主干部上设有供内导体通过的穿孔,所述焊接部电性连接接地端子和金属编织层;所述壳体将绝缘本体、应力释放元件以及线缆末端封装在其内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设 有收容面,所述金属编织层收容于收容面内并焊接在一起。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释放 元件进一步包括自主干部上延伸出的路由部,且路由部和焊接部不在同一直 线上,所述线缆的金属编织层缠绕在路由部上且前端与焊接部焊接在一起。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编织 层露出部分弯折排列成围绕在内导体周围的扁平片状,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 进一步包括与金属编织层焊接的支撑元件,所述金属编织层与支撑元件一起 组装在应力释放元件的主干部上。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干部设 有与支撑元件一样形状的凹陷,其用以收容支撑元件和金属编织层在内。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 器组件进一步包括与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电性连接的印刷电路板,且电源端层。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 器组件进一步包括L形导电元件,该导电元件包括电性连接对应电源端子和 接地端子的连接部以及电性连接印刷电路板的尾部。
8. 根据权利要舉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 器组件进一 步包持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侦测端子以及与侦测端子电性连接且 可以用光显示线纖连接器组件和对接连接器工作状态的发光二极管。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 器组件进一步包括组装在壳体上的状态显示装置,其与发光二极管重迭且将 发光二极管产生的光线发散出去。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壳体为后 壳体,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括金属材料制成的、可以和绝缘本体以 及后壳体组装在一起的前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和前壳体之间通过固定栓固定 在一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电源端子、接地端子、印刷电路板、线缆、后壳体及应力释放元件。所述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分别收容于绝缘本体内,所述印刷电路板组装到绝缘本体上并与端子电性连接,所述线缆包括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内导体及与应力释放元件电性连接的金属编织层,所述应力释放元件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后壳体组装在绝缘本体上并封装线缆、应力释放元件、印刷电路板以及端子。
文档编号H01R13/58GK201041868SQ200720139280
公开日2008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8日
发明者杰利·吴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