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2229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线缆连接器组件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具有多端子的低构形同轴 线缆连接器组件。背景4支术熟悉连接器领域的技术人士熟知,尤其对于高频通讯,端接同轴多导体线 缆的连接器需要降低各同轴导体间的干扰。这种连接器中有必要设置使同轴线 缆的编织接地的接地装置。因为它的广泛应用,设计者根据需求设计出不同的构形。例如,美国第5,766,033号专利揭露的一种高密度电子连接器。电子连接器具有围绕分第一和第二排设置的多个端子的本体部分模制的壳体。端子具有绝缘位移(IDC)端接部分用于借助端接盖被插入其中的各个导线。第一排的端接部分与第二排的端接部分向后错开,以利于导线插入。但是,如果线缆的导体太细会导致插入端接部分时产生严重的损坏。美国第6,338,652号专利揭露的另外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该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线缆连接器及同轴多导体线缆组。线缆组包括线缆及接地杆,接地杆连接于导线的编织。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具有端子的嵌入体、接地件及遮蔽体。线缆与嵌入体组配,导体焊接到端子上且接地杆与嵌入体相配合。嵌入体与绝缘本体组配,其底面同绝缘本体底面共面。接地件包括对接部、连接部及接触部。接地件插入绝缘本体与嵌入体之间,借接触部与接地杆连接。遮蔽体的突片与接触部抵接,以于遮蔽体、接地件、接地杆及编织之间形成一接地通路。但是,接地意味着这种类型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有着复杂的结构以及昂贵的制造费用。制造商和消费者不能承受这两个缺陷。在其他接地方案中,绝缘位移是非常简单和快速的,但是该电子连接器不可靠,因为线缆过细会导致线缆插入端接部分时会被切断或产生严重的损坏。综合以上所述,需要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良的低构形微型同轴线缆连接器组件, 该连接器组件上竭缆与端子的电性连接是非常可靠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缆连^"器组件, 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千收容于绝缘本体的端子及与端子电性连接的若干线缆, 所述绝缘本体上设有收容线缆末端的基部,所述端子包括对接部及定位于绝缘 本体的基部上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有尾部和焊接部,所述线缆包括遮蔽层和导体;所述端子的尾部上设有切口,每根线缆的导体与端子焊接部相焊接 且被端子尾部的切口固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端子和金属遮蔽壳的特殊设计,使得端子和线缆内导体之间的电性连接和机械连接非常可靠、安全,线缆的遮蔽层和金属遮蔽壳之间形成良好的接地路,金属遮蔽壳更易于安装。
图1是本实用新型微型同轴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的另一角度的视图。图3是图1中端子的立体视图。图4是图1中部分组件的组装图。图5是图1中部分组件的组装图。图6是图5的另一角度的视图。图7是图1中部分组件的组装图。图8是图7中所圏部分的放大图。图9是图1中部分组件的组装图。图IO是本实用新型微型同轴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1是图IO的另一角度的视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微型同轴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3是图12的另一角度的视图。图14是图12中部分組件的组装图及端子的立体放大图。图15是本实询新型微型同轴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是一种微型同轴电连接器组件 100,其包括绝緣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并沿横截方向排成一排的若干 端子2,电性连接于端子2的若干同轴线缆4,固定同轴线缆4的线缆隔块3 以及遮蔽绝缘本体1的金属遮蔽壳5。 绝纟彖本体1包j舌基部IO和自基部IO延伸出的配接部11。配接部11包括:舌部111和形成在舌部111两侧边的一对引导柱112。每个引导柱112的锥形 末端促使微型同轴线缆连接器组件轻松的插入对接连接器。基部10包括支撑 部101,形成在支撑部101相对两侧边的一对侧壁102,与支撑部101相连接 的梁103。在支撑部101、侧壁102和梁103之间形成一个收容空间104。每 个侧壁102都是L形且设有狭槽105。若干L形隔板106沿横截方向在支撑部 101上排成一排并与梁103相连。因此,若干通道107形成在相邻的两个隔板 106之间。每个端子2包括固持部22、对接部21及具有焊接部232和尾部231的连 接部23。对接部21是自固持部22—端水平延伸形成且具有倾斜末端,焊接 部232是自固持部22另一端倾斜延伸形成且水平扩展,尾部231是自焊接部 232的末端延伸形成且具有Y形切口 233。线缆隔块3真有与基部IO上收容空间104—样的构形。在前壁31、后壁 32及侧壁33之间形成一个矩形焊接窗34。后壁32的上表面上设有沿横截方 向排成一排的若千穿孔321及一对定位孔331。定位孔331比每个穿孔321都 大。若干凹口 311和凹槽322分别从前壁31和后壁32的底面凹陷形成。凹口 311和凹槽322分别沿横截方向排成一排。每个凹口 311与相对应的凹槽322 沿对接方向排成一列。若干间隔块323间隔相邻的凹槽322。每个间隔块323 被相应的穿孔321划分为两部分。每根同轴线缆4包括导体44,围绕着导体44的内绝缘层43,覆盖在内绝 缘层43上的遮蔽层42及外绝缘层41。每根同轴线缆4的前端依次露出导体 44、内绝缘层43、遮蔽层42并形成阶梯状。金属遮蔽壳5包括具有第一主体部501的第一金属遮蔽壳51和具有第二 主体部502的第二金属遮蔽壳52。第一末端壁510自第一主体部501尾部边 缘垂直延伸出,第二末端壁520自第二主体部502尾部边缘垂直延伸出。第一 末端壁510包括若干具有光滑内表面的第一f2形狭槽512,第二末端壁520包 括若千具有光滑内表面的第二Q形狭槽522。每两个第一Q形狭槽512之间形 成一第一分隔柱311,每两个第二Q形狭槽522之间形成一第二分隔柱521。 一对定位柱525形成在第二末端壁520的两端并与第二分隔柱521排成一排。
一对第一耳部513分别自第一主体部501的两侧边垂直延伸出。 一对第二耳部 523和一对第三耳部524分别自第二主体部502的两侧边垂直延伸出。如图1-11所示,組装微型同轴线缆连接器组件时,端子2和第二金属遮 蔽壳52通过注塑成型与绝缘本体1结合。每个端子2的对接部21部份植入配 接部11的舌部111内且固持部22固持在梁103内。每个端子2的连接部23 植入相应的通道107内并形成一个焊接面108。第二金属遮蔽壳52的主体部 502遮蔽住绝缘本体1且第二耳部523和第三耳部524分别植入绝缘本体1中。 第二分隔柱521和固持块525收容于收容空间104。其次,同轴线缆4分别收 容于线缆隔块3内。每根导体44的末端分别收容于凹口 311中,每根同轴线 缆4分别收容于凹槽322中。每才艮同轴线缆4净皮相邻两间隔块323夹持着且将 遮蔽层42临近相邻的两穿孔321。导体44排列在焊接窗口 34的表面并进行 焊接。第三,装有线缆4的线缆隔块3装配到基部10的收容空间104内且将 第二金属遮蔽壳52的定位柱525收容于側壁33上的定位孔331。第二分隔柱 521向上延伸并穿过穿孔321,将遮蔽层42收容于第二Q形狭槽522中且分别 与第二分隔柱521相连接。因此,在同轴线缆4和第二金属遮蔽壳52之间的 接地路径确保了倌号传输的良好。被端子2上Y形切口 233夹持的导体44位 于焊接面108上;在其他实施例中,Y形切口 233也可以是固持着线缆4的内 绝缘层43或外绝l彖层41。最后,第一金属遮蔽壳51组装到绝缘本体1上且 一对第一耳部513分别收容于侧壁102上的狭槽105内。第一主体部501遮蔽 着绝缘本体1且第一Q形狭槽512与第二Q形狭槽522 —起固持着同轴线缆4 的外绝缘层41。如图12-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是一种微型同轴电连接器组件 100',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二实施例是一种垂直型电子连接器组件,其包括 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并沿横截方向排成一排的若干端子2,,电 性连接于端子2,的若干同轴线缆4,以及遮蔽绝缘本体l,的金属遮蔽壳5'。绝缘本体r包括基部io,和自基部io,延伸出的配接部ii,-基部io,包括前壁101',后壁102',连接前壁101,和后壁102,的一对侧壁103,和 底盘104,,以及收容对接连接器对接部的收容空间108,。长条形的配接部11, 是自底盘104'的中间向收容空间108'内延伸出来形成的。若干布置在底盘 104,底面L型隔板106'沿橫截方向排成一排。因此,若干通槽107,形成 在相邻的两个L型隔板106'之间。 一对狭槽109,和一对通孔105,分别自 底盘104,底面向内凹进形成且延伸到收容空间108,。每个端子2'包括固持部22',自固持部22' —端垂直延伸形成的L型对 接部21'以'及连接部23'。连接部23'包括自固持部22'另一端延伸形成的 焊接部232'和自,焊接部232'另一端垂直延伸形成的具有Y型切口 233,的 尾部231'。每根同轴线缆4'包括导体44',围绕着导体44'的内绝缘层43',覆盖 在内绝缘层43'上的遮蔽层42'及外绝缘层41'。每根同轴线缆4,的前端依 次露出导体44'、内绝缘层43'、遮蔽层42'并形成阶梯状。金属遮蔽壳5,包括U型第一金属遮蔽壳51,和U型第二金属遮蔽壳52,。 第一金属遮蔽壳51'包括L型第一主体部501,和自第一主体部501' —端垂 直延伸出的第一末壁510',第二金属遮蔽壳52'包括L型第二主体部502, 和自第二主体部502, 一端垂直延伸出的第二末壁520,。分别自第二主体部 502,的側边缘和前边缘垂直延伸出一对第一耳部523'和一对第二耳部524'。 第一末壁510'和第二末壁520,的边缘上分别设有若干第一Q形狭槽512, 和第二Q形狭槽522'。相邻的第一Q形狭槽512'和第二Q形狭槽522'分别 形成第一间隔块511'和第二间隔块521'。组装微型同轴线缆连接器组件时,首先,端子2,和第二金属遮蔽壳52' 注塑成型于绝缘本体l,内,每个端子2,的固持部22'被底盘104'固持着, 第一金属遮蔽壳51'的第一主体部501'遮蔽着后壁102,且第一末壁510' 植入底盘104,中。其次,同轴线缆4,的导体44'放置在焊接面110,上且 被Y形切口 233'所固持;在其他实施例中,Y形切口 233'也可以是固持着 线缆4的内绝缘层43'或外绝缘层41'。每根同轴线缆4,的遮蔽层43,收容 于相应的第一Q形狭槽512'内。因此,同轴线缆4,的导体44'可以4艮稳定 地焊接在焊接面IIO,上,且在同轴线缆4,和第一金属遮蔽壳51,之间的接 地路径确保了信号传输的良好。最后,第二金属遮蔽壳52,组装到绝缘本体1, 上,第一耳部523'和第二耳部524,收容于通孔105'和狭槽109,,第一Q 形狭槽512'与幕二Q形狭槽522' —起固持着同轴线缆4,的外绝缘层41'。
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收容于绝缘本体的端子及与端子电性连接的若干线缆,所述绝缘本体上设有收容线缆末端的基部,所述端子包括对接部及定位于绝缘本体的基部上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有尾部和焊接部,所述线缆包括遮蔽层和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尾部上设有切口,每根线缆的导体与端子焊接部相焊接且被端子尾部的切口固持。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进 一步包括自基部延伸出的配接部,所述端子的对接部定位于绝缘本体的配接 部内,所述端子进一步包括连接对接部和连接部的固持部。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 组件进一步包括由笫一金属遮蔽壳和第二金属遮蔽壳组成的金属遮蔽壳,其中第一金属遮蔽壳是组装到绝缘本体上的,第二金属遮蔽壳是注塑成型于绝 缘本体内。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属第一金属遮 蔽壳和第二金属遮蔽壳分别包括设有若干狭槽的第一末壁和第二末壁,该狭 槽收容对应的线螞并与线缆内的遮蔽层产生电性连接。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 组件进一步包括设有焊接窗的线缆隔块。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隔块包 括若干沿横截面方向各自排成一排的凹口和凹槽,所述凹口和对应凹槽排成 一列并分别收容着线缆和线缆内的导体。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隔块包 括若干形成在相邻两个凹槽之间的间隔块和设有若干穿孔的后壁。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的导体 和端子的焊接部暴露在所述焊接窗内且两者之间通过热风融化焊锡可靠连接 在一起的。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 有收容线缆隔块的收容空间,所述分隔柱分别收容于对应的穿孔中且分别与 线缆的遮蔽层电性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注塑成 型于绝缘本体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收容于绝缘本体的端子、与端子电性连接的若干线缆及金属遮蔽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设有若干通道的基部、自基部延伸出的配接部,所述端子包括定位于绝缘本体上配接部内的对接部和定位于绝缘本体上对应通道内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有尾部和焊接部;所述端子的尾部上设有切口,每根线缆的导体被端子尾部的切口固持着,所属金属遮蔽壳的末端壁上设有若干狭槽,该狭槽收容对应的线缆并与线缆内的遮蔽层产生电性连接。
文档编号H01R12/32GK201041849SQ20072013928
公开日2008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3日
发明者戴维德·作锦·柯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