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连接器的盒体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886331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连接器的盒体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连接器的盒体。本发明尤其涉及如下具有连 接器的盒体,其中连接器固定在外壳上,并且接地端子和连接端子通 过连接器被固定。本文的接地端子意指连接到外壳上的接地端子,由 此使所述接地端子保持和外壳的电位相等的电位。本文的连接端子意 指延伸穿过外壳的内部和外部且与外壳无接触的端子,从而穿过外壳 的内部和外部传输电信号或电力。
背景技术
具有连接器的盒体被构造成连接器固定在外壳上。所述连接
且连接端子穿过外壳的内部和外部传输电信号或电力。在具有此类型 的连接器的盒体中,存在如下一种具有连接器的盒体,其中所述端子 之一不进入外壳,而是电性地连接到外壳上。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外 壳通常由导电材料制成,并且所述盒体常在外壳处于接地电位时使用。 无论是否将外壳设置到接地电位,如果设置了连接到外壳的端子,可 以通过将连接到电气设备上的物体的特定部分连接到端子上而保持所述物体的所述特定部分的电位等于外壳的电位。本文中此类型的端子 被称为接地端子。另一方面,穿过外壳的内部和外部延伸且与外壳无 接触的端子被称为连接端子。公开号为2002-373737 (专利公布1)的日本专利公开了一 种技术,所述技术将接地壳体接合到树脂连接器的外周上且用螺栓将 所述接地壳体固定到外壳上,从而将树脂连接器固定到外壳上。

发明内容
在专利公布1中公开的技术包括下述步骤通过注塑成型 (injection molding)形成连接器的步骤,将连接器固定到接地壳体上 的步骤,以及用螺栓将接地壳体固定到外壳上的步骤。在专利公布1 中公开的技术需要大量工序来制造具有连接器的盒体。
需要能够用少量的工序来制造所述具有连接器的盒体以及制造所 述盒体的方法。发明人创造了能够以少量的工序制造的具有连接器的盒体。 这种用于电气设备的盒体包括导电外壳;与所述外壳电性地接触的 导电接地端子;以及与所述外壳非电性地接触的导电连接端子。这种 用于电气设备的盒体具有树脂连接器,所述树脂连接器使所述连接端 子和所述外壳之间,以及所述连接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之间绝缘。这 种具有连接器的盒体可在将外壳、接地端子和连接端子布置在用于注 塑成型的铸模中时通过注塑成型形成树脂连接器而制造。根据本发明, 能够有效地制造质量优良的具有连接器的盒体。此外,通过利用在封 闭用于注塑成型的铸模时产生的力将外壳和接地端子彼此牢固地连接 起来,能够长期维持外壳和接地端子之间稳定的电性连接,从而以少 量的工序和高的可靠性成功地制造具有连接器的盒体。根据本发明设计的具有连接器的盒体包括导电外壳;与所 述外壳电性地接触的导电接地端子;与所述外壳非电性地接触的导电 连接端子;以及树脂连接器。所述树脂连接器与外壳、接地端子和连 接端子一体地形成,并且使所述连接端子和所述外壳之间,以及所述 连接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之间绝缘。所述外壳具有固定接地端子的外 壳侧固定部。所述接地端子具有固定到所述外壳侧固定部上的端子侧 固定部。在根据本发明设计的具有连接器的盒体中,端子侧固定部压 接到或压制在所述外壳侧固定部上以便保证电性接触。形成在所述外 壳、所述连接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之间的空间用所述连接器填充。连 接端子和外壳之间,以及连接端子和接地端子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通 过连接器固定。在根据本发明设计的具有连接器的盒体中,所述接地 端子的至少 一部分被所述连接器覆盖。在上述具有连接器的盒体中,形成在外壳、连接端子和接地 端子之间的空间被连接器填充,并且所述连接器确保分隔开外壳的内 部和外部。所述连接器确保使外壳的内部空间与外部分隔开。此外, 不必要预先形成连接器,然后将接地端子固定到外壳上。通过形成树 脂连接器而将接地端子固定到外壳上。上述具有连接器的盒体不需要 将接地端子压接到或压制在外壳上的单独的步骤。为了将端子侧固定 部压接到或压制在外壳侧固定部上,仅需要将压制力施加到外壳侧固 定部或端子侧固定部上。可以在封闭用于注塑成型的铸模的步骤中将 接地端子固定到外壳上。根据本发明,接地端子的至少一部分被连接 器覆盖,并且连接器本身有助于固定接地端子。通过连接器所述接地 端子至少被固定到外壳侧固定部上,并且能够稳定地确保外壳和接地
端子彼此长期适当地电性接触的状态。上述具有连接器的盒体是可靠 的,并且能以低成本用少量的工序制造。优选的是外壳侧固定部和端子侧固定部之间的接触部的至 少一部分没有被连接器覆盖。如果所述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没有被连 接器覆盖,则可以从外部观察外壳侧固定部和端子侧固定部之间的接 触部。相反地,所述接触部可以优选的被连接器覆盖。如果接触被连 接器覆盖,则可以保护接触部免受外部环境影响。接地端子优选的具有沿所述连接器的周边(外周边或内周 边)延展为管状的屏蔽部。尤其,接地端子优选的具有在连接器外周 边上的屏蔽部。如果接地端子包括所述屏蔽部,则可以使得连接器的 内部和外部之间电性屏蔽,从而防止外部噪声影响经过连接端子的电 信号,并且相反地,防止经过连接端子的电信号或电力向外部发出噪 声。根据本发明设计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步骤。第一步骤,将外
壳、接地端子和连接端子布置在敞口铸模中。将用于固定接地端子的 外壳侧固定部设置在外壳上。将固定到外壳上的端子侧固定部设置在 接地端子上。在第一步骤中,端子侧固定部与外壳侧固定部对准,并 且连接端子与外壳上的通孔对准,以便所述连接端子穿过所述通孔而 二者之间在铸模中无接触。然后执行第二步骤,在封闭所述铸模时,
的位置处形成的铸模侧压制部使所述外壳侧固定部和所述端子侧固定 部彼此压制,以使得所述外壳侧固定部和所述端子侧固定部彼此电性 接触,并且封闭所述铸模以形成空腔,所述空腔使得形成在所述接地 端子、所述外壳和所述连接端子之间的空间与外部隔离。接下来执行
将熔融树脂注入到形成在所述铸模中的所述空腔中以形成连接器的第 三步骤。根据上述制造方法,可以在封闭用于注塑成型的铸模的步骤
中将压制力施加到外壳或接地端子上,从而产生使外壳和接地端子彼 此长期适当地电性接触的条件。可以以低成本用少量的步骤制造可靠 的具有连接器的盒体。当在第二步骤中封闭铸模时,在外壳侧固定部和端子侧固定 部之间的接触部暴露在所述空腔的内部。因此,可以制造包括被连接 器覆盖的接触部的具有连接器的盒体。在这种情况下,已注入的熔融 树脂流入接触部的周边。所述熔融树脂的压力在接触部的周边将接地 端子压向外壳。这样,可以确保将外壳和接地端子彼此固定。因此, 可以确实保证外壳和接地端子之间的电性接触。当在第二步骤中封闭铸模时,在所述外壳侧固定部和所述端 子侧固定部之间的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空腔分隔开。由此,可 以制造包括被连接器覆盖的接触部的至少 一部分的具有连接器的盒 体。因此,可以在完成具有连接器的盒体之后,从外部检查外壳和接 地端子之间的接触部。优选的所述外壳侧固定部形成为突出形状,所述端子侧固定 部包括突出的外壳侧固定部所穿过的孔,并且所述铸模压制所述外壳 侧固定部和所述端子侧固定部中的任一个,以使所述端子侧固定部压 接到或压制在所述外壳侧固定部上。在这种情况下,外壳侧固定部和 端子侧固定部向着彼此强有力地摩擦。即使诸如氧化层的非导电层在 固定之前形成在接触部上,也可以通过压接或压制来去除非导电层。
由此,可以确实保证外壳和接地端子之间的电性接触条件。外壳侧固定部可形成为凹槽形状,端子侧固定部可形成为突
出形状,并且所述铸模压制所述外壳侧固定部和所述端子侧固定部中 的任一个,以使突出形状的端子侧固定部被压制到凹槽形状的外壳侧 固定部中。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诸如氧化层的非导电层在固定之 前形成在接触部上,也可以通过压接或压制来去除非导电层。由此, 可以确实保证外壳和接地端子之间的电性接触状态。
边)延展为管状的屏蔽部。如果接地端子具有屏蔽部,则可以使得连 接器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电性屏蔽,从而防止外部噪声影响穿过连接端 子的电信号,并且相反地,防止穿过连接端子的电信号或电力向外部 发出噪声。根据本发明,具有连接器的其中树脂连接器与导电外壳 一体 地形成的盒体可实现高的可靠性。根据本发明设计的具有连接器的盒 体在外部设备连接到接地端子时能够维持外部设备的电位等于外壳的 电位。此外,可以以少量的步骤、低的成本有效地制造可靠的具有连 接器的盒体。


图1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盒体的示意性的立体图2为接地端子的示意性的立体图3显示了未示出连接器的连接器盒体;
图4为图1所示的连接器周边的放大视图5A为沿图4中的A-A线剖切的横截面视图5B为沿图4中的B-B线剖切的横截面视图6A显示了在沿图4中的A-A线剖切的横截面上的连接器盒体 的第一制造工序(A);
图6B显示了在沿图4中的B-B线剖切的横截面上的连接器盒体的 第一制造工序(A);
图7A显示了在沿图4中的A-A线剖切的横截面上的连接器盒体 的第一制造工序(B);
图7B显示了在沿图4中的B-B线剖切的横截面上的连接器盒体的 第一制造工序(B);
图8A显示了在沿图4中的A-A线剖切的横截面上的连接器盒体 的第二制造工序;
图8B显示了在沿图4中的B-B线剖切的横截面上的第二制造工
序;
图9A显示了在沿图4中的A-A线剖切的横截面上的连接器盒体 的第三制造工序;
图9B显示了在沿图4中的B-B线剖切的横截面上的第三制造工
序;
图IO显示了接地端子的端子侧固定部的形状变化,其中(A) 在图10中显示了端子侧固定部的形状的示例;
(B) 在图10中显示了通过插入到外壳侧固定部而被安装的 不同形状的端子侧固定部的状态;
(C) 在图10中显示了通过插入到外壳侧固定部被安装的端 子侧固定部被压接的状态;
(D) 在图10中显示了被压接的端子侧固定部的周边被连接 器覆盖的状态;
图ll描绘了使用图IO所示的不同形状的端子侧固定部来制造连 接器盒体的工序;
图12为使用独立于接地端子的端子侧固定部的压接构件时在平面 上且在由图4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剖切的橫截面视图13为与图8B对应的视图,并且显示了在外壳侧固定部的周边 内设置凹槽部的盒体;
图14显示了以弯曲方式斜切外壳侧固定部的顶部的示例;
图15显示了外壳侧固定部的顶部成锥形变化的示例;
图16显示了外壳侧固定部形成为凹槽形状的示例。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附图中的构件没必要按 照比例绘制,所强调的是为了图解说明本发明的原理。每个构件在所 有附图中都是共有的。现在参照附图给出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
<第一实施例> 现在参照图1至图5给出对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具有 连接器的盒体10的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盒体10包括外壳侧连接器 部31,所述外壳侧连接器部31电性地连接到未显示的外部连接器上。 在下文中,具有连接器的盒体IO被称为连接器盒体10。图1为连接器 盒体10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连接器盒体10具有金属外壳20和外壳侧连接器部31。所述外壳 侧连接器部31包括金属接地端子40、金属连接端子14和树脂连接器 30。
设置在外壳20外部的连接端子14的一端暴露在树脂连接器30的 内部。连接端子14穿过形成在外壳20上的通孔12 (结合图3进行描 述),进入外壳20的内部。设置在外壳内部的连接端子14的另一端连 接到设置在外壳20内部的电路板(未显示)上。当外部连接器(未显 示)连接到外壳侧连接器部31上时,连接端子14与外部连接器的端 子(未显示)接触,从而将外部连接器的端子电性地连接到电路板上。
接地端子40连接到金属外壳20上。当外部连接器连接到外壳侧 连接器部31上时,接地端子40与外部连接器的端子(未显示)接触, 从而将外部连接器的端子电性地连接到外壳上。接地端子40包括覆盖 树脂连接器30的外周边的管状屏蔽部42 (结合图2进行描述)。图2为接地端子40的示意性的立体图。接地端子40包括 屏蔽部42,其沿连接器30的外周边形成为管状;以及端子侧固定部 44,其从屏蔽部42的后端延伸出,且如图3所示被固定到外壳20上。 当连接器盒体10处于使用中时,外壳20被保持为合并电路的接地电
位水平。因此,当连接器盒体10处于使用中时,外壳20的电位水平 等于接地电位水平。当连接器盒体10处于使用中时,固定到外壳20 上的接地端子40同样处于接地电位。当连接器盒体10处于使用中时, 接地端子40的屏蔽部42屏蔽连接器30中的连接端子14免受外部噪 声的影响。
通过如图2所示压制金属片形成接地端子40。屏蔽部42形成为在 接缝41处接合的管状。
端子侧固定部44包括固定部孔45。用于压接的凸出部46设置在 固定部孔45的圓周上的三个位置处。图3显示了图1所示的未示出树脂连接器30的连接器盒体10。
突出的外壳侧固定部22被设置为用于将接地端子40固定到外壳 20上。设置在端子侧固定部44上的固定部孔45 (参照图2)通过插入 在外壳20上的突出的外壳侧固定部22上而被安装。在这种状态下, 沿固定部孔45的圓周设置的用于压接的凸出部46被压接到外壳侧固 定部22的侧表面上。
在接地端子40固定到外壳20上时,接地端子40的屏蔽部42设 置在沿设置在外壳20上的通孔12延伸的位置处。连接端子14近似设 置在接地端子40的管状屏蔽部42的中心处。
图4显示了形成连接器盒体30的状态。图4为图l所示的连接器 盒体10的外壳侧连接器部31的周边的放大视图。
图5A为沿图4中的A-A线剖切的横截面视图。图5B为沿图4中
的B-B线剖切的横截面视图。为了图示说明,图5A和图5B仅图示了 在各自横截面中出现的部件,并且省去了设置在横截面后面的部件。通孔12如图3和图5A所示设置在外壳20上。树脂连接器 30覆盖所述通孔12,并且沿着屏蔽部42的内周边从通孔12朝向外壳 20的外部延伸。当连接了外部连接器时,设置在连接器30中的连接端 子14用于将外部连接器(未显示)的端子和合并到外壳20中的电路 (未显示)彼此电性地连接。如图5A所示,连接端子14穿过外壳20 的通孔12延伸穿过外壳20的内部和外部。如图5B所示,端子侧固定部44的固定部孔45 (参照图2) 通过插入设置于外壳20上的突出的外壳侧固定部22而被安装。将凸 出部46压接到外壳侧固定部22的侧表面上提供了在凸出部46和外壳 侧固定部22之间的接触部64。接地端子40也由金属制成。接触部64 使得接地端子40和金属外壳20彼此电性地连接。树脂连接器30不仅沿着外壳20的通孔12延伸,而且还如 图4、图5A和图5B所示环绕外壳侧固定部22延伸。如图5B所示, 形成连接器30的树脂覆盖端子侧固定部44的固定部周边部48。所述 固定部周边部48也与外壳20接触。这些接触部还与接地端子40和金 属外壳20电性地连接。
如图5A所示,树脂连接器30填充形成于连接端子14和外壳20 之间、以及形成于连接端子14和接地端子40之间的空间。如图5A和 图5B所示,所述树脂连接器30与外壳20、接地端子40和连接端子 14 一体地形成。
由于非导电树脂连接器30被填充在空间中,因此如图4和图5A
所示,所述树脂连接器30提供了使外壳20和连接端子14彼此绝缘的 功能。此外,树脂连接器30提供了使连接端子14和接地端子40彼此 绝缘的功能。形成连接器30的树脂覆盖端子侧固定部44的固定部周边部 48,并且由此固定部周边部48强有力地压向外壳20。因此,接地端子 40的固定部周边部48和外壳20彼此紧密接触。通过压接以及形成连 接器30的树脂将接地端子40和外壳20固定到彼此上。接地端子40 和外壳20更加牢固地固定到彼此上。同时在固定部周边部48 (即,接 地端子40 )和外壳20之间的电性连接更加牢固。
如图4和图5B所示,形成连接器30的树脂并未完全覆盖端子侧 固定部44和凸出部46。即使在完成连接器盒体IO之后,也可以可视 地检查在凸出部46和外壳侧固定部22之间的接触部64的情况。接地端子40和外壳20彼此电性地连接。这样,当将外部连 接器(未显示)连接到外壳侧连接器部31上时,沿所述外部连接器的 内周边延伸的外部连接器屏蔽部(未显示)被连接到沿外壳侧连接器 部31的外周边延伸的屏蔽部42上。所述屏蔽部42保持与地电位相同 的电位。由此所述外部连接器屏蔽部(未显示)保持相同的地电位。 外部连接器中的电缆(未显示)、用于发送/接收信号的连接端子14和 合并到外壳20中的电路(未显示)由处于地电位的屏蔽部42和外壳 20覆盖。利用这种构造,可以屏蔽连接端子14和合并到外壳20中的 电路(未显示)免受外部电场的影响。此外,相反地,可以防止穿过 连接端子14的电信号和电力向外部发出噪声。才艮据上述实施例,接触部64^皮暴露,在所述接触部64处端
子侧固定部44和外壳侧固定部22彼此接触。即使在完成连接器盒体 10之后,也可以通过暴露接触部64来检查在端子侧固定部44和外壳 侧固定部22之间的连接情况。
此外,接触部64的不同部分,即端子侧固定部44的固定部周边 部48被形成连接器30的树脂覆盖。用树脂覆盖固定部周边部48更加 确实地保证了接地端子40和外壳20在固定部周边部48和外壳20之 间的接触部处的电性连接。
应该注意到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凸出部46将端子侧固定部44 压接到外壳侧固定部22上。替代压接,可以通过将凸出部46压制在 外壳侧固定部22上使接地端子40被固定到外壳20上。<第二实施例> 现在给出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描述。所 述第二实施例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盒体IO的制造方法。根据所述连接 器盒体10的制造方法,通过将预成型的外壳20、预成型的连接端子 14和预成型的接地端子40布置在铸模中,然后将树脂注入到形成在铸 模内部的空腔,通过插入铸模的方式制造连接器30。例如,通过铝压 铸法(aluminum die casting)形成外壳20。连接端子14和接地端子40 可由诸如C2600的片材压制而成。例如,在通过压制被形成连接端子 14和接地端子40之后,实施镀锡工序。
图6至图9显示了制造方法。图6A、图7A、图8A和图9A显示 了与图5A所示的连接器盒体10的横截面相对应的部分的制造工序。 图6B、图7B、图8B和图9B显示了与图5B所示的连接器盒体IO的 横截面相对应的部分的制造工序。应该注意的是图5A为沿图4中所示 的A-A线剖切的横截面视图,并且图5B为沿图4中所示的B-B线剖
切的横截面视图。为了图示说明,图6至图9仅示出了各自横截面上 出现的部件,并且省去了设置在横截面后面的部件。[第一制造工序(A)]在第一制造工序中将外壳20、连接 端子14和接地端子40置于铸模中。为了便于描述,将外壳20放置到 铸模中的工序称为第一制造工序(A),并且将连接端子14和接地端子 40放置到铸模中的工序称为第一制造工序(B)。
图6A和图6B显示了连接器盒体10的第一制造工序(A)。如图 6A和图6B所示,外壳20放置在第一铸模50上。
所述铸模包括第一铸模50、第二铸模52和滑动铸模(slide mold) 54。第二铸模52和滑动铸模54设置在远离作为基部的第一铸模50的 位置处,以使外壳20、连接端子14 (在图6A和图6B中未显示)和 接地端子40(在图6A和图6B中未显示)能够放置在第一铸模50上。
图6A为沿图4中所示的A-A线剖切的横截面视图,并且显示了 树脂连接器30 (图1 )形成处的部分。树脂连接器30 (图1 )从外壳 20的通孔12朝向外壳20的外部延伸。滑动铸模54是用于形成朝向外 壳20的外部延伸的树脂连接器30的部分的铸模。
为了在封闭铸模且形成空腔之后注入熔融的树脂,将树脂喷嘴56 设置在第一铸模50上。为了稍后放置连接端子14,将连接端子凹槽 55设置在第一铸模50和滑动铸模54上。
图6B为沿图4中所示的B-B线剖切的横截面视图,并且外壳侧固 定部22设置在外壳20上。压制部53设置在第二铸模52内表面上的 与外壳侧固定部22相对应的位置处。
外壳侧固定部22形成为近似圆柱形状(形成为突出的形状),并 且如图3中所示,形成在第二铸模52上的压制部53形成为围绕所述 圆柱形外壳侧固定部22的管状形状。当在第二铸模52压向第一铸模 50的同时封闭铸模时,随后压制部53提供了用于压接对应于外壳侧固 定部22定位的端子侧固定部44的凸出部46的功能。[第一制造工序(B)]所述第一制造工序(B)是在第一制 造工序(A)之后将接地端子40和连接端子14放置到铸模上的工序。
图7A和图7B显示了第一制造工序(B)。如图7A所示,放置接 地端子40,以便将接地端子40的屏蔽部42放置到连接器30朝向外壳 20的通孔12的外部延伸的部分的外周边上。应该注意到的是,图6至 图9省去了如上所述设置在横截面后面的部件。在图7A中作为上和下 两部分呈现的屏蔽部42形成为管状形状,并且所述上和下部分在图7A 的横截面后面4皮此连接。
放置接地端子40,并且同时,将连接端子14放置到第一铸模50 的端子凹槽部55中。
如图7B所示,在接地端子40的端子侧固定部44在沿图4中的 B-B线剖切的横截面上与外壳侧固定部22对准时,接地端子40被放 置在第一铸模50上。换句话说,在将设置于端子侧固定部44上的固 定部孔45插入到外壳侧固定部22上时,接地端子40被放置在第一铸 模50上。凸出部46设置在端子侧固定部44的固定部孔45的内圓周 上。
应该注意的是,图7A和图7B显示了在不同的横截面上一个外壳 20和一个接地端子40放置在一个铸模50上。接地端子40、外壳20
和第一铸模50被形成为,如图7A所示的在屏蔽部42放置在朝向外壳 20的通孔12的外部延伸的部分的外周边上,与如图7B所示的在端子 侧固定部44与外壳侧固定部22对准时,接地端子40 ;^文置在第一铸才莫 50上之间不矛盾。[第二制造工序]第二制造工序是通过第一铸模50、第二铸 模52和滑动铸模54封闭铸模的工序,即合模的工序。
图8A和图8B显示了第二制造工序。如图8A所示,第二铸模52 在附图中向下移动,并且滑动铸模54在附图中向右移动。结果,封闭 铸模。当封闭铸模时,在内部形成空腔60。
如图8B所示,当第二铸模52向下移动时,设置在第二铸模52上 的压制部53将接地端子40的凸出部46的顶端向下压。通过将凸出部 46的顶端向下压,将凸出部46压接到外壳侧固定部22上。为了抵抗 随后注入到空腔60中的熔融的树脂的高压,利用强大的力将第二铸模 52压向第 一铸模50。将第二铸模52压向第 一铸模50的力确保将凸出 部46压接到外壳侧固定部22上。也就是说,形成在第二铸模52上的 压制部53压制在端子侧固定部44和凸出部46上,并且在第二制造工 序中使得端子侧固定部44和外壳侧固定部22彼此压制。结果,通过 压接将端子侧固定部44和外壳侧固定部22彼此固定,并且在第二制 造工序中封闭铸模以形成空腔60。作为压接的结果,凸出部46和外壳侧固定部22具有接触部 64。所述接触部4吏得4妄地端子40和外壳20 4皮此电性地连接。此外, 在第二铸;漠52上的压制部53将整个端子侧固定部44压向外壳20。端 子侧固定部44的固定部周边部48被强有力的压向外壳20。接地端子
40和外壳20也通过固定部周边部48 4皮此电性地连4妾。图8A所示的空腔60形成与图8B所示的空腔60相同的空 间。如图8B所示,由第二铸模52上的压制部53、端子部固定部44 和外壳侧固定部22环绕的固定空间62与空腔60分隔开。换句话说, 当熔融的树脂注入到空腔60中时,熔融的树脂不会流入到固定空间62。[第三制造工序]第三制造工序是用于将熔融的树脂注入到形 成在铸模中的空腔60中以形成连接器30的工序。图9A和9B显示了 第三制造工序。如图9A所示,通过将熔融的树脂从树脂喷嘴56注入 到图8A中示出的空腔60中来形成连接器30。连接器30沿着接地端 子40的屏蔽部42形成。
如图9A所示,树脂连接器30填充形成在连接端子14、外壳20 和接地端子40之间的空间,即8A所示的空腔60。树脂连接器30与 外壳20、接地端子40和连接端子14一体地形成。以这种方式形成包 括接地端子40、金属连接端子14和树脂连接器30的外壳侧连接器部 31 (参照图1)。
通过将非导电树脂连接器30注塑成型到空腔60中以绝缘条件固 定外壳20和连接端子14。此外,连接端子14和接地端子40以绝缘状 态4皮固定。图8A中所示的空腔60和图8B中所示的空腔60形成如参 照图8A和8B所描述的相同的空间。如图9B所示,连接器部30覆盖 外壳20和固定部周边部48。
此外,由于固定空间62和空腔60 4皮此^皮分隔开,所以注入的熔 融树脂不会流入到固定空间62中。换句话说,在外壳侧固定部22和
端子侧固定部44的凸出部46之间的接触部64不会在固定空间62中 被树脂覆盖。
当熔融树脂固化时,第二铸模52在附图中向上移动,并且滑动铸 模54在附图中向左移动。也就是说,铸模被打开。因此,具有树脂连 接器30和固定到外壳侧固定部22上的接地端子40的连接器盒体10 被完成。本文中,接地端子40具有沿树脂连接器30的外周边延伸的 屏蔽部42。上述制造方法提供了下述优点。
(1) 当铸模被封闭时,接地端子40被压接到外壳20上。可以以 一系列外壳侧连接器部30的注塑成型的工序来实现将接地端子40固 定到外壳20上的工序。树脂连接器30与金属外壳20—体地形成,并 且能够增加连接器盒体10的可靠性,这在将外部设备连接到接地端子 40上时能够保持外部设备的电位等于外壳的电位。此外,可以以少量 的工序有效地制造可靠的连接器盒体10。
(2) 当熔融树脂被注入时,随着端子侧固定部44 (包括固定部周 边部48和凸出部46 )被第二铸模52的压制部53压向外壳,端子侧固 定部44在第三制造工序中被保持。即使施加了注入的熔融树脂的压力 或在树脂固化时树脂塑性变形的影响,也能够防止端子侧固定部44脱 离外壳22。可以保证接地端子40和外壳20之间的固定和电性连接。
(3 )通过接地端子40的凸出部46将接地端子40压接到外壳20 的突出的外壳侧固定部22上。凸出部46电性地连接接地端子40和外 壳20。作为压接的结果,接地端子40的凸出部46咬合到外壳20上。 诸如氧化层的非导电层难以形成在凸出部46和外壳侧固定部22之间
的接触部64上。可以增加接地端子40和外壳20之间的电性连接的耐 久性。此外,即使在将接地端子40固定到外壳20上之前非导电层形 成在接地端子40或外壳20上,由于凸出部46咬合到外壳20上,所 以可去除非导电层。
(4) 在形成连接器30时以高压通过树脂将固定部周边部48强有 力地压制在外壳20上。接地端子40和外壳20固定到彼此上,并且通 过固定部周边部48和外壳20之间的接触彼此电性地连接。由于除凸 出部46之外还有接触部设置在外壳20和接地端子40之间,因此可以 确实保证接地端子40和外壳20之间的固定和电性连接。
(5) 形成连接器30的树脂不会流入固定空间62中。在外壳侧固 定部22和端子侧固定部44的凸出部46之间的接触部64在固定空间 62中未被树脂覆盖。熔融的树脂不会进入凸出部46和外壳侧固定部 22之间。而且,当粘合树脂时,已经被压接的凸出部46不会受到树脂 塑性变形的影响。可以更加确实地保证凸出部46,即接地端子40和外 壳20之间的固定和电性连接。
(6) 由于在外壳侧固定部22和端子侧固定部44的凸出部46之 间的接触部64不被树脂覆盖,因此在制造连接器盒体10之后可以检 查接触部64的接触情况。现在给出对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盒体10的变体的描 述,以及连接器盒体IO的制造方法的变体的描述。根据上述实施例,端子侧固定部44被压接到突出的外壳侧 固定部22上。端子侧固定部44的固定部孔45的直径可以形成得小于 突出的外壳侧固定部22的直径,并且端子侧固定部44可压制在突出
的外壳侧固定部22之上。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图8所示的第二制造 工序中,通过设置在第二铸模52上的压制部53,可将端子侧固定部 44压制在突出的外壳侧固定部22上。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第二铸模 52的压制部53的形状可构造成适合压入。尤其,压制部53可形成为 能够以预定间隙插入突出的外壳侧固定部22的圆柱形状。当端子侧固 定部44压制在突出的外壳侧固定部22之上时,通过在压入情况下端 子侧固定部44和外壳侧固定部22之间的滑动,可以在固定之前去除 诸如已经形成在端子侧固定部44或外壳侧固定部22上的氧化层的非 导电层。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凸出部46设置在端子侧固定部44上。 凸出部46压制在突出的外壳侧固定部22上。替代所述构造,可以不 设置凸出部46,并且突出的外壳侧固定部22可被压碎以将接地端子 40压接到外壳20上。在这种情况下,可相应地改变图6B所示的在第 二铸模52上的压制部53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可将压制部53的形 状改变为当第二铸模52压向第一铸模50时将外壳侧固定部22的顶部 压碎的形状。图10显示了端子侧固定部的备选方案的示例。
如图10的(A)所示,端子侧固定部44b可形成为管状。管状端 子侧固定部44b具有固定部孔45b。外壳侧固定部22b形成为如同上述 实施例的外壳侧固定部22的近似圓柱形状。
如图10的(B)所示,管状端子侧固定部44b通过插入设置在外 壳20上的圆柱形外壳侧固定部22b上被安装。这在根据第二实施例描 述的第一制造工序(B)中实现。
如图10的(C)所示,管状端子侧固定部44b被压接到外壳侧固 定部22b上以形成压接部47。这在根据第二实施例描述的第二制造工 序中实现。如图10的(D)所示,在压接之后,通过注塑成型形成树 脂连接器30,以便覆盖管状端子侧固定部44b的整个周边。这在根据 第二实施例描述的第三制造工序中实现。在这个时候,通过注塑成型 形成树脂连接器30,以便使压接部47暴露。作为这种注塑成型的结果, 管状端子侧固定部44b的整个周边被连接器30的树脂结合。结果,可 以防止压接部47+〉弛。此外,由于压接部47被暴露,因此可以在制 造连接器盒体之后检查压接部47的情况。参照图11,现在给出参照图IO描述的变体的制造工序的描 述。图11对应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图8B和图9B。
在所述变体中,压制部53b形成在与放置在第一铸模50上的接地 端子的端子侧固定部44b相对应的第二铸模52b的内表面上的位置处。 当在第二制造工序中封闭铸模时,压制部53b将端子侧固定部44b压 制在外壳侧固定部22上。压制力在端子侧固定部44b上方形成压接部 47。然后在第三制造工序中将熔融树脂注入到空腔(图11中连接器30 形成的部分)中以形成连接器30。熔融树脂不会流入到压制部53b和 固定空间62。因此如图10的(D)所示压接部47被暴露。
应该注意的是,在图10的(D)中,端子侧固定部44b的上部、 压接部47和外壳侧固定部22的上部突出在连接器30的表面之上。另 一方面,在图ll所示的截面中,连接器30的表面和外壳侧固定部22 的顶部具有相同的水平。图10的(D)和图ll彼此不匹配。这是因为 图10的(D)所绘制的是清楚地显示出压接部47是暴露的,而图11 所绘制的是更加接近图8B和图9B的。可以形成图11中的第二铸模
52b以实现图10的(D)所示的形状。相反地,也可以借助图11所示 形状的第二铸模52b制造具有暴露的压接部47的连接器盒体。如图12所示,可附加设置压接构件49来替代设置在端子侧 固定部44上的用于压接的凸出部46 (参照图2)。结果,作为压接的 结果,端子侧固定部44不变形。由此,能够防止在端子侧固定部44 中产生残余应力。这样,能够防止在端子侧固定部44中产生的残余应 力影响连接器30的树脂。替代压接构件49的压入构件(未显示)可 在端子侧固定部44之上压制在外壳侧固定部22上。还可以通过所述 压制构件防止在端子侧固定部44中产生残余应力。如图13所示,可环绕突出的外壳侧固定部22的根部设置凹 槽部26。图13对应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图8B。图8B中提及的部件在 图13中具有相同的标号。可以通过^:置凹槽部26来将在端子侧固定 部44压接到或压制在外壳侧固定部22上时产生的碎屑存储在凹槽部 26中。在这种时候,可以在通过注塑成型形成外壳侧连接器部30之后, 通过吹气来吹掉存储在凹槽部26中的碎屑。由此,能够防止碎屑进入 接地端子40和外壳20之间。如图14所示,当接地端子40 (在图14中未显示"J妄地端子) 的端子侧固定部44压制在设置于外壳20上的近似圆柱形的(突出的) 外壳侧固定部22上时,近似圓柱形的外壳侧固定部22的顶部的周边 部优选净皮切成圆角。圆角半径(chamfer radius ) R、外壳侧固定部22 的孔的直径D和压入干涉尺寸(interference dimension ) S之间的关系 优选满足5〈R《D/2。结果,可以增强压入部的插入能力。当端子侧固 定部44压制在外壳侧固定部22上时,可以防止压入部压碎、破裂或 弯折。
可选择地,压入部的压入干涉5可设置为满足关系0.05<5<与压 入部的压力极限相对应位移大小。当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干涉尺寸5时, 通过压入时的轻擦,能够去除诸如已经在端子侧固定部44或外壳侧固 定部22上形成的氧化层的非导电层。如图14所示,当将接地端子40 (在图15中未显示接地端 子40)的端子侧固定部44压制在设置于外壳20上的近似圆柱形的外 壳侧固定部22上时,近似圓柱形的外壳侧固定部22的顶部可是锥形 的。在这种状态下,外壳侧固定部22的侧表面和锥形表面之间的角度
e优选满足关系io°《e<45°。当将角度e设置在所述范围时,能够 在压入时防止压入部压碎、破裂或弯折。根据上述实施例及其变体,外壳侧固定部22形成为近似圓 柱形突出部。如图16所示,形成为凹槽形状的外壳侧固定部72可设 置在外壳70上。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6所示,接地端子(在图16中 未显示接地端子)的端子侧固定部74可形成为包括固定部突出部76 的突出形状。如图16所示,可通过将端子侧固定部74的固定部突出 部76压制在或压接到形成为凹槽形状的外壳侧固定部72上,将接地 端子(在图16中未显示)固定到外壳70上。外壳侧固定部72可以是 穿过外壳70的孔,也可是凹槽形状。尽管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但是所述特定实施例 仅是示例,并且不限制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描 述的技术包括以多种方式修改或改变的上述特定示例。例如,外壳不限于金属外壳,且可以是任何导电外壳。例如, 外壳可用包含碳的导电树脂形成。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及其变体,在外壳侧固定部和端子侧固定部 之间的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被暴露。例如,形成在第二铸模上的压制 部可以不具有管状形状,而是可以具有仅在与用于压接的凸出部相对
应的位置处突出的形状。与图8B所示的空腔60分隔开的固定空间62 可与空腔60相连通。接地端子和外壳彼此接触的整个部分可暴露于空 腔中。利用这种构造,能够提供接地端子和外壳彼此接触的整个部分 被连接器树脂覆盖的连接器盒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用树脂填充 压制部。然而,压制部压制用于压接的凸出部或者从表面侧压制端子 侧固定部。因此,尽管用于压接的凸出部的表面的部分或端子侧固定 部暴露于外部,但是在用于压接的凸出部或端子侧固定部与外壳之间 的接触部可以用树脂完全覆盖。覆盖接地端子和外壳之间的整个接触 部能够增大固定和电性连接的耐久性。
此外,当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盒体应用到自动设备上时,为了 替代给外部连接器设置电性地连接到接地端子上的构件,优选的是通 过导电构件将外壳固定到车身上,从而将外壳和车身彼此电性地连接, 且通过外壳使得接地端子的电位等于车身的电位,即接地电位。利用 这种构造,在外壳的连接器内部的连接端子可以被处于接地电位的接 地端子环绕。结果,可以使连接器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电性屏蔽,从而 防止外部噪声影响穿过连接端子的电信号,且相反地,防止穿过连接 端子的电信号或电力向外部发出噪声。
此外,当使用连接器盒体时,被称为接地端子的端子和外壳不必 处于接地电位。根据应用方式,其电位可以是适当的电位。本文以及参照附图描述的技术要素展示出了单独或结合的 技术有效性,并且不限于提交文件中所描述的内容。此外,本文和附
图中示例的技术可同时获得多个目的,并且通过其自身的技术有效性 实现了所述目的中的一个。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连接器的盒体,包括导电外壳;导电接地端子,其与所述外壳电性地接触;导电连接端子,其与所述外壳非电性地接触;以及树脂连接器,其与所述外壳、所述接地端子和所述连接端子一体地形成,并且使所述连接端子和所述外壳之间,以及所述连接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之间绝缘,其中固定所述接地端子的外壳侧固定部设置在所述外壳上;设置在所述接地端子上的端子侧固定部压接到或压制在所述外壳侧固定部上以便保证电性接触;形成在所述外壳、所述连接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之间的空间用所述连接器填充;以及所述接地端子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连接器覆盖。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连接器的盒体,其中在所述外壳侧 固定部和所述端子侧固定部之间的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没有被所述连 接器覆盖。
3、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连接器的盒体,其中所述接地 端子具有沿所述连接器的周边延展为管状的屏蔽部。
4、 一种具有连接器的盒体的制造方法,其中外壳和树脂连接器一 体地形成,并且所述盒体具有固定到所述外壳上的接地端子和与所述外壳绝缘的连接端子,所述制造方法包括第一步骤,将所述外壳、所述接地端子和所述连接端子布置在敞 口铸模中,其中设置在所述接地端子上的端子侧固定部与设置在所述 外壳上的外壳侧固定部对准,并且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外壳上的通孔对准以便所述连接端子穿过所述通孔而二者之间无接触;第二步骤,在封闭所述铸模时,令在与所述外壳侧固定部和所述 端子侧固定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的铸模侧压制部使 所述外壳侧固定部和所述端子侧固定部彼此压制,以使得所述外壳侧 固定部和所述端子侧固定部彼此电性接触,并且封闭所述铸模以形成 空腔,所述空腔使得形成在所述接地端子、所述外壳和所述连接端子 之间的空间与外部隔离;以及第三步骤,将熔融树脂注入到形成在所述铸模中的所述空腔中以 形成所述连接器。
5、 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连接器的盒体的制造方法,其中在 执行所述第二步骤之后,在所述外壳侧固定部和所述端子侧固定部之 间的接触部暴露在所述空腔的内部。
6、 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连接器的盒体的制造方法,其中在 执行所述第二步骤之后,在所述外壳侧固定部和所述端子侧固定部之 间的4^触部的至少 一部分与所述空腔分隔开。
7、 按照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连接器的盒体的制造 方法,其中所述外壳侧固定部形成为突出形状,所述端子侧固定部包 括所述突出的外壳侧固定部所穿过的孔,并且所述铸模压制所述外壳 侧固定部或者所述端子侧固定部,以使所述端子侧固定部压接到或压制在所述外壳侧固定部上。
8、 按照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连接器的盒体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外壳侧固定部形成为凹槽形状,所述端子侧固定部形 成为突出形状,并且所述铸模压制所述外壳侧固定部或者所述端子侧 固定部,以使所述突出形状的端子侧固定部被压制到所述凹槽形状的 外壳侧固定部中。
9、 按照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连接器的盒体的制造部。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具有连接器的盒体,其与树脂连接器一体地形成,且能以少量的工序制造。所述连接器盒体(10)包括外壳(20)、树脂连接器(30)和沿连接器(30)的外周边延伸的接地端子(40)。从接地端子(40)向后延伸的端子侧固定部压接到或压制在外壳侧固定部(22)上。在将外壳(20)和接地端子(40)放置到用于树脂连接器(30)的注塑成型的铸模中后封闭铸模时,形成在铸模上的压制部将端子侧固定部压向外壳侧固定部(22),以将端子侧固定部压接到或压制在外壳侧固定部(22)上。结果,在连接器(30)的注塑成型的工序中,接地端子(40)被同时固定到外壳(20)上。可以少量的工序制造具有固定到外壳(20)上的接地端子(40)的连接器盒体(10)。
文档编号H01R43/24GK101395765SQ20078000710
公开日2009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1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日
发明者中西健辅, 住田雅纪, 厨川修, 小林伊织, 山河雄辉, 林宏直, 林田茂, 石丸明, 铃木智清, 铃木祥和, 高桥亨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松尾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