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95703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特别涉及适用于减小一察除 电流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 - 317965号^Ht (专利文献1 )中,记载 有通过使用能带间隧道效应向作为电荷蓄积膜的氮化硅膜注入空穴 来进行擦除动作(以下,称为BTBT ( Band To Band Tunneling:带带 隧穿)擦除)的技术。而且,记载有如下的技术在BTBT擦除之前 或之后,对栅电极施加-20V ~ - 23V的电压,利用FN (Fowler Nordheim )隧道效应通过上部氧化硅膜后从冲册电极向作为电荷蓄积膜 的氮化硅膜注入电子、或者通过下部氧化硅膜后从作为电荷蓄积膜的 氮化硅膜向半导体衬底释放电子,从而改善作为BTBT擦除方式的课 题之一的由电荷局部存在而? 1起的数据保持特性的恶化。日本特开2005 一 3179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作为可电写入/擦除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广泛使用 EEPROM ( Electrically Erasable and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 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闪存器。当前广泛使用的以EEPROM、 闪存器为代表的这些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存储器)在MOS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的栅电极 下具有用氧化硅膜包围的导电性的浮游栅电极、陷阱性绝缘膜等电荷 蓄积膜,利用晶体管的阈值因浮游栅电极、陷阱性绝缘膜中的电荷蓄 积状态而不同这一 情况来存储信息。所谓的这种陷阱性绝缘膜是指具有可蓄积电荷的陷阱能级的绝 缘膜,作为一个例子,可列举氮化硅膜等。通过向该陷阱性绝缘膜注
入/释放电荷,使MOS晶体管的阈值改变,并作为存储元件进行动作。
将以这样的陷阱性绝缘膜作为电荷蓄积膜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
件称为MONOS ( Metal Oxide Nitride Oxide Semiconductor:金属氮氧 化物半导体)型晶体管,与对电荷蓄积膜使用导电性的浮游栅电极的 情况相比,在离散的陷阱能级中蓄积电荷,所以数据保持的可靠性优 良。另外,由于数据保持的可靠性优良,所以具有可使陷阱性绝缘膜 上下的氧化硅膜的膜厚薄膜化、可实现写入^察除动作的低电压化等优 点。
图34是表示一般的MONOS型晶体管的剖面结构的图。在图34 中,在半导体衬底psub上形成有p型阱pwel,在p型阱pwel的 离开一定距离的表面上形成有源极区域MS和漏极区域MD。在源极 区域ms和漏极区域md之间,隔着栅极绝缘膜sgox形成有选择栅 电极SG,形成了选择晶体管。另一方面,在该选择栅电极SG的一侧 的侧壁上,隔着下部氧化硅膜BOTOX、氮化硅膜SIN以及上部氧化 硅膜topox形成有存储栅电极mg,形成了存储晶体管。图34所示 的MONOS型晶体管由选择晶体管和存储晶体管构成。
在这样构成的MONOS型晶体管中,氮化硅膜SIN作为电荷蓄积 膜发挥作用。通过向该氮化硅膜SIN注入电子来进行写入动作,通过 从氮化硅膜SIN释放电子或向氮化硅膜SIN注入空穴来进行擦除动 作。在向氮化硅膜SIN注入了电子的写入状态下,存储晶体管的阈值 电压上升。而在从氮化硅膜SIN释放了电子的状态或向氮化硅膜注入 了空穴的状态下,存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下降。因此,在读出动作时, 通过在向氮化硅膜SIN注入了电子的状态下使存储晶体管的源极区 域MS和漏极区域MD之间不流过电流,而在从氮化硅膜SIN释放了 电子的状态或向氮化硅膜注入了空穴的状态下使存储晶体管的源极 区域MS和漏极区域MD之间流过电流,从而能够在存储晶体管中存 储信息。作为MONOS型晶体管的擦除方式之一,有使用FN隧道效应或 直4妄隧道效应来向电荷蓄积膜注入空穴或乂人电荷蓄积膜释方文电子的 方式。在使用该隧道效应的擦除方法中,具有擦除电流小这样的优点, 另 一 方面存在无法充分地降低存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问题。
因此,作为MONOS型晶体管的擦除方法之一,有向电荷蓄积膜 注入由能带间隧道效应产生的热空穴的^察除方式(以下,称为BTBT 擦除方式)。具体而言,通过对源极区域MS施加正电压,对存储栅 电才及MG施加负电压,从而在源极区域MS的端部由能带间隧道效应 产生空穴(hole)。然后,通过对源极区域MS和存储栅电极MG施加 的高电压形成的电场,使产生的空穴加速为热空穴,将生成的热空穴 注入到作为电荷蓄积膜的氮化硅膜SIN中来进行擦除(参照图34)。 根据该BTBT擦除方式,由于向电荷蓄积膜注入热空穴,所以电荷蓄 积膜可超越电荷中性状态而成为正电荷蓄积状态,因此能够充分地降 低存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得到较大的读出电流,适合于高速动作。
但是,在BTBT擦除方式中,存在擦除电流变大的问题。具体而 言,通过BTBT擦除方式流过的擦除电流,与利用FN隧道效应存取 电荷的擦除方式的擦除电流相比,大约大9个数量级左右。当擦除电 流较大时,就必须准备提供电流的大面积的电荷泵电路,其结果导致 存储模块的面积变大。另外,当擦除电流较大时,存在同时进行擦除 的存储单元的数量被限制,导致整个擦除块的擦除时间变长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一边维持BTBT擦除方式的优点一边减 小擦除电流的技术。
附图将更加明确。
若简单地说明本申请公开的发明中的代表的发明的概要,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 具有(a)在半导体衬底内分开形成的第1半导体区域和第2半导体 区域;以及(b)形成在上述第1半导体区域和上述第2半导体区域之间的上述半导体衬底的上部的第1绝缘膜,(C)形成在上述第1绝
缘膜上的第l栅电极,上述第1绝缘膜包含(bl )氧化硅膜;以及(b2) 形成在上述氧化硅膜上并具有蓄积电荷的功能的电荷蓄积膜,上述电 荷蓄积膜和上述第l栅电极直接接触,上述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 的特征在于在实施了通过对上述第1 4册电极施加大于施加给上述半 导体衬底的电压的正电压,而使上述存储单元的阁值电压低于上述存 储单元的写入状态的阈值电压的第l动作后,实施通过向上述电荷积 蓄膜注入利用上述半导体衬底内的能带间隧道效应产生的空穴,进一 步降低上述存储单元的阈值电压的第2动作,来完成擦除动作。
若简单地说明由本申请公开的发明中的代表的发明所取得的效 果,如下所述。
能够减小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擦除电流并减小电荷泵电 路的占有面积,能够谋求存储模块的面积的减小。换言之,通过减小 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擦除电流,能够增大同时擦除的单元数、 谋求擦除时间的缩短。


图l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存储单元) 的要部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写入/擦除/读 出时的对选择存储单元的各部位的电压施加条件的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写入时的电荷 的动作的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擦除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中FN应力施 加时的电荷的动作的图。
图6是表示在图l所示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中对存储栅电 极施加正电压(施加FN应力)时存储单元的阈值电压发生变化的状 况的曲线图。图7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中BTBT^察除 时的电荷的动作的图。
图8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中在实施了 FN应力施加的情况和没有实施FN应力施加的情况下,BTBT擦除中 的擦除电流的时间变化的图。
图9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中在实施了 FN应力施加的情况和没有实施FN应力施加的情况下,BTBT擦除中 的阈值电压的时间变化的图。
图IO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存储器阵列的电路图。
图11是表示存储器阵列的写入/擦除/读出时对各布线施加的电压 条件的图。
图12是表示擦除动作的电压施加时序的图。
图13是表示在FN应力施加后的BTBT擦除中阶段性地提高施
加电压的电压条件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其他存储器阵列的电路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其他存储器阵列的电路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造工序
的要部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接着图16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造工序的 要部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接着图17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造工序的 要部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接着图18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造工序的 要部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接着图19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造工序的 要部剖4见图。
图21是表示接着图20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造工序的 要部剖视图。
图22是表示接着图21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造工序的要部剖视图。
图23是表示接着图22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造工序的
要部剖视图。
图24是实施方式1的另一个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要部剖 视图。
图25是实施方式1的又一个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要部剖 视图。
图26是实施方式1的又一个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要部剖 视图。
图27是实施方式2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要部剖视图。
图28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中写入/擦
除/读出动作时施加给选择存储单元的各部位的电压条件的图。
图29是表示图27所示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写入时的电 荷的动作的图。
图30是表示在图27所示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中FN应力 施加时的电荷的动作的图。
图31是表示在图27所示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中BTBT搭t 除时的电荷的动作的图。
图3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存储器阵列的电路图。
图33是表示存储器阵列的写入/擦除/读出时施加给各布线的电 压条件的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者研究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BTBT 擦除动作的存储单元的要部剖视图。
标号说明
BIT 1存储单元 BIT 2存储单元 BE、 BLO、 BL1位线 BOTOX下部氧化硅膜CAP氧化硅膜
CONT堵塞物
GAPSW侧壁间隔物
INS 1层间绝缘膜
INS 2层间绝缘膜
Ml第1层布线
MD漏才及区i或
MDM低浓度n型杂质区域
ME n型杂质区域
MG、 MG1、 MG2存储栅电极
MGL、 MGL 0~ MGL 3存储栅极线
MGR侧壁间隔物
MS源才及区i或
MSM低浓度n型杂质区域
NMG n型多晶硅层
NSG n型多晶硅层
PSUB半导体衬底
PWEL p型阱
RES 1光致抗蚀剂膜
SE p型杂质区域
SG、 SG1、 SG2选择栅电极
SGL、 SGL0~SGL3选择栅极线
SGOX栅极绝缘膜
SIN氮化硅膜
SION氮氧化硅膜
SL、 SL0~SL3源极线
STI元件分离区域
sw侧壁间隔物
TOPOX上部氧化硅膜Vd电压(对漏极区域施加的电压) Vmg电压(对存储栅电极施加的电压) Vs电压(对源极区域施加的电压) Vsg电压(对选择栅电极施加的电压) Vwell电压(^J"p型阱施加的电压)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为便于说明,分为多个部分或实施方式来 说明,但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之外,这些并非相互无关系,而是存在 一方是另 一 方的 一 部分或全部的变形例、详细说明、补充说明等关系。
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除了言及要素的数量等(包括个数、 数值、量、范围等)的情况、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限定于 特定数量的情况等以外,不限于该特定的数量,既可以是特定的数量 以上,还可以是特定的数量以下。
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其结构要素(还包括要素步骤等) 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以外,当然 未必是必须的。
同样地,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在言及结构要素等的形状、位置
以外,设为包括实质上近似或类似于其形状等的要素等。该情况对于 上述数值和范围也是一样的。
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全部附图中,对相同部件原则上标 记相同的标号,省略其重复的说明。为了易于理解附图,即使是俯视 图,有时也标记剖面线。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以n沟道型的存储单元为基础进行说明。 在p沟道型的存储单元的情况下,也可以与n沟道型的存储单元一样 地进行处理。
(实施方式1 )
图1是构成本实施方式1的代表性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闪存器)的存储单元的要部剖视图。在此所示的存储单元是对电荷
蓄积膜使用陷阱性绝缘膜的分裂闸(split gate)型单元。陷阱性绝缘 膜是指,在膜中具有离散的陷阱能级、并具有在该陷阱能级中蓄积电 荷的功能的绝缘膜。
如图l所示,在半导体衬底PSUB上形成有p型阱PWEL,在该 p型阱PWEL的离开一定距离的表面上形成有源极区域(源极扩散层、 n型半导体区域)MS和漏极区域(漏极扩散层、n型半导体区域) MD。在源极区域MS和漏极区域MD之间,隔着栅极绝缘膜(第2 绝缘膜)SGOX形成有选择栅电极(第2栅电极)SG,形成了选择晶 体管。另一方面,在该选择栅电极SG的一侧的侧壁上,隔着下部氧 化硅膜BOTOX、氮氧化硅膜SION形成有存储栅电极(第1栅电极) MG,形成了存储晶体管。图1所示的存储单元(MONOS型晶体管) 由选择晶体管和存储晶体管构成。选择晶体管是指,由栅极绝缘膜 SGOX和形成在该栅极绝缘膜SGOX上的选择栅电极SG、源极区域 MS以及漏极区域MD构成的MOS晶体管。存储晶体管是指由形成 在下部氧化硅膜上的氮氧化硅膜SION、与氮氧化硅膜SION直接接 触的存储器栅电极MG、源极区域MS以及漏极区域MD构成的MOS 晶体管。在此,将第l绝缘膜定义为下部氧化硅膜BOTOX和氮氧化 膜SION的层叠膜。
半导体衬底PSUB由导入了 p型杂质的硅衬底构成,p型阱PWEL 由导入了 p型杂质的半导体区域构成。源极区域MS和漏极区域MD 由导入了 n型杂质的半导体区域构成。选择栅电极SG例如由n型多 晶硅膜(导电体)构成,同样地,存储器栅电极MG也例如由n型多 晶硅膜(导电体)构成。在本实施方式1的存储单元中,使用作为陷 阱性绝缘膜之一 的氮氧化硅膜SION作为存储晶体管的电荷蓄积膜。
本实施方式1的存储单元如上述那样构成,接着,对其特征的结 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特征之一为,使用作为陷阱性绝缘膜中 一种的氮氧化硅膜SION作为电荷蓄积膜,与该氮氧化硅膜SION直 接接触,形成了存储器栅电极MG。即,在氮氧化硅膜SION和存储器栅电极MG之间,没有形成上部氧化硅膜。
在以往的存储单元中,如图34所示,使用作为电荷蓄积膜的氮 氧化硅膜SIN、和位于其上下的上部氧化硅膜TOPOX与下部氧化石圭 膜BOTOX来作为存储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与其对应地,在本实施 方式1中,如图1所示,使用氮氧化硅膜SION作为电荷蓄积膜,并 且,在氮氧化硅膜SION和存储器栅电极MG之间不存在上部氧化硅 膜TOPOX。
这样构成的优点如下所述。即,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后述那样, 作为存储单元的擦除动作,其特征在于实施以下动作利用FN隧道 效应从存储器栅电极MG向作为电荷蓄积膜的氮氧化硅膜注入空穴 的第1动作;和在实施第1动作之后,将在位于半导体衬底PSUB内 的源极区域MS的端部由能带间隧道效应产生的空穴(热空穴),经 由下部氧化硅膜BOTOX注入到作为电荷蓄积膜的氮氧化硅膜SION 的第2动作。因此,在上述的第l动作中,从存储器栅电极MG向氮 氧化硅膜SION注入空穴。此时,构成为在氮氧化硅膜SION和存储 器栅电极MG之间不形成成为势垒的上部氧化硅膜TOPOX,而使氮 氧化硅膜SION与存储器栅电极MG直接接触,从而能够取得可增大 从存储器栅电极MG对氮氧化硅膜SION的空穴注入量的显著效果。 通过增大空穴注入量,能够有效地降低存储单元的阈值电压。进而, 使用氮氧化硅膜SION作为电荷蓄积膜,氮氧化硅膜SION具有电荷 的保持能力高的优点。由于具有该优点,在氮氧化硅膜中,即使没有 形成上部氧化硅膜TOPOX,也能够取得优良的数据保持特性。即, 通过使用数据保持特性优良的氮氧化硅膜SION作为电荷蓄积膜,也 可以不形成上部氧化硅膜TOPOX。因此,能够不形成上部氧化硅膜 TOPOX来使氮氧化硅膜SION和存储器栅电极MG直接接触,能够 增加从存储器栅电极MG对氮氧化硅膜SION的空穴注入量。
在此,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存储单元中,使用了由作为电荷蓄积 膜的氮化硅膜、和位于其上下的氧化硅膜的层叠膜构成的ONO膜来 作为栅极绝缘膜。与之对应地,在本实施方式l中,使用氮氧化硅膜SION作为电荷蓄积膜,氮氧化硅膜SION和存储器栅电极MG直接 接触这一点不同。另外,在专利文献l中,位于氮化硅膜的上部的氧 化硅膜的膜厚为3nm 10nm,但在这样的厚度的氧化硅膜中,无法利 用FN隧道效应从存储器栅电极注入空穴。
最初,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对存储器栅电极施加-20V 23V 的高电压,利用FN隧道效应从存储器4册电极向电荷蓄积膜注入电子, 或者从电荷蓄积膜向半导体衬底释放电子。在专利文献l中,其目的 在于,在将由能带间隧道效应产生的热空穴注入到电荷蓄积膜的擦除 方式(以下,称为BTBT擦除方式)的前后实施上述的动作,从而抑 制由在BTBT擦除方式中产生的电荷局部存在而引起的数据保持特性 的劣化。即,在专利文献l中,使用电子的存取。
与之对应,本实施方式l的目的在于,由于在BTBT擦除方式中 擦除电流变大,所以,使用FN隧道效应从存储器栅电极MG向氮氧 化硅膜SION注入空穴来作为擦除动作的第1动作。通过进行该第1 动作来降低蓄积在氮氧化硅膜SION中的电子,能够减小在第l动作 后进行的BTBT擦除(第2动作)中的擦除电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l中,以谋求基于BTBT擦除方式的擦除电流 的减小为目的这一点与专利文献1不同。进而,在本实施方式l中, 利用了在第1动作中从存储器栅电极MG向氮化硅膜SION注入空穴 这一点也不同。而且,在本实施方式l中,通过使用空穴,并且使氮 氧化硅膜SION和存储器栅电极MG直接接触,从而在第l动作时, 能够使对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电压为10V~ 12V左右的电压。即, 具有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相比,能够以低电压实施第1动作的 优点。这样,在本实施方式1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目的、 结构以及效果不同。
氮氧化硅膜SION在与氮化硅膜相比时,可蓄积的电荷量少。因 此,在要确保充分的电荷蓄积量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氮氧化硅膜 SION中或在氮氧化硅膜SION和下部氧化硅膜BOTOX之间层叠有氮 化硅膜的结构。即,作为电荷蓄积膜,既可以是氮化硅膜和氮氧化硅膜SION的层叠膜,还可以是由第1氮氧化硅膜、形成在该第1氮氧 化硅膜上的氮化硅膜、以及形成在该氮化硅膜上的第2氮氧化硅膜构 成电荷蓄积膜。另外,虽然空穴注入效率降低,但为了取得更优良的 数据保持能力,也可以设置上部氧化硅膜。在该情况下,上述氧化硅 膜的膜厚设为来自存储器栅电极MG的空穴的引起隧道效应的3nm 以下。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不使用氮氧化硅膜而对电荷蓄积膜仅使用 氮化硅膜。优选不形成上部氧化硅膜,但若是3nm以下的膜厚,则由 于产生空穴的FN隧道效应,所以不会产生问题。即使是这样设置上 部氧化硅膜的结构,在膜厚和使用空穴作为要注入的电荷这一点与专 利文献1不同。即使在设置3nm以下的膜厚的上部氧化硅膜的情况下, 也产生空穴的FN隧道效应,所以对存储器4册电极MG施加的电压为 10V~ 12V左右,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20V~ -23丫)相比, 能够大幅度降低。进而,通过在氧化硅膜之间夹着纳米导电粒子、氮 化硅膜或非晶形薄膜,有效隧道势垒变小。因此,在设置上部氧化硅 膜的情况下,高效地利用FN隧道效应从存储器栅电极MG向电荷蓄 积膜注入空穴,因此也可以是在上部氧化硅膜中夹着由氮化硅膜、纳 米导电粒子或非晶形薄膜构成导电体的结构。
另夕卜,通过对存储器栅电极MG使用p型多晶硅膜而不使用n型 多晶硅膜,在利用FN隧道效应从存储器栅电极MG向电荷蓄积膜注 入空穴时(第1动作),能够增大空穴注入量。同样地,通过降低n 型多晶硅膜的n型杂质浓度,也能够增大空穴注入量。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1的存储单元的写入动作/纟察除动作/读出动 作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写入"、"擦除"以及"读出"时的对存储单元 的各部位的电压的施加条件的图。在此,将对作为电荷蓄积膜的氮氧
化硅膜SION的电子注入定义为"写入",将对氮氧化硅膜SION的空 穴(空穴)的注入定义为"擦除"。
写入动作是通过所谓的称为源极侧注入方式的热电子写入来进 行的。作为写入电压,例如,将对源极区域MS施加的电压Vs设为 5V,将对存储器源电极MG施加的电压Vmg设为IIV,将对选择栅电极SG施加的电压Vsg设为1.5V。然后,对施加给漏极区域MD的 电压Vd进行控制,使得写入时的隧道电流成为某设定值。此时的电 压Vd由隧道电流的设定值和选择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来确定,例如, 设定电流值为l(iA阈值电压为0.8V左右的、施加给p型阱PWEL的 电压Vwell为0V。
图3表示写入时的电荷的动作。如图3所示,电子(electron)流 过形成在源极区域MS和漏极区域MD之间的隧道区域。流过隧道区 域的电子在选择栅电极SG和存储器栅电极MG的边界附近下方的隧 道区域(源极区域MS和漏极区域MD之间)中加速成热电子。然后, 利用基于对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正电压(Vmg-llV)的垂直方 向电场,向存储器栅电极MG下方的氮氧化硅膜SION中注入热电子。 被注入的热电子被氮氧化硅膜SION中的陷阱能级捕获,其结果,电 子蓄积在氮氧化硅膜SION中,存储晶体管的阔值电压上升。
接着,进行作为本实施方式1的特征之一的擦除动作的说明。图 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存储单元的擦除动作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 首先,在进行了FN应力施加后,通过反复进行BTBT擦除直至达到 所设定的阈值电压为止,来进行擦除动作。在此,由第1动作和第2 动作构成擦除动作。第1动作是指利用FN隧道效应从存储器栅电极 MG向作为电荷蓄积膜的氮氧化硅膜SION注入空穴的动作,在以下 记载中,将该第1动作称为FN应力施加。而第2动作是指在p型阱 PWEL和源极区域MS的边界附近,将由能带间隧道效应产生的空穴 (热空穴)注入到作为电荷蓄积膜的氮氧化硅膜SION中的动作,在 以下的记载中将该第2动作称为BTBT擦除。
图5表示FN应力施加时(第1动作时)的电荷的动作。在FN 应力施加中,作为施加电压,例如将对存储器^^电才及MG施加的电压 设为11V,将对其他部位的施加电压(对源极区域MS施加的电压 Vs、对选择栅电极SG施加的电压Vsg、对漏极区域MD施加的电压 Vd、对p型阱PWEL施加的电压Vwell)设为0V。如图5所示,通 过该FN应力施加,从存储器栅电极MG注入空穴,用写入动作减少蓄积在氮氧化硅膜SION中的电子,降低存储单元(存储晶体管)的 阈寸直电压。
在FN应力施加时和写入时,对存储器^f电极MG施加的电压 Vmg大致相同(11V),所以在FN应力施加时,也可以任意使用在写 入时对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电压的电源,也可以不准备用于FN应 力施加的新电源。也就是说,能够在写入时和FN应力施加时共用对 存储器栅电极M G施加电压的电源,因此不需要使电源电路的结构复 杂化。因此,能够简化电源电路的结构,减小电源电路的占有面积。
另夕卜,对漏极区域MD施加的电压Vd,也能与BTBT擦除时(第 2动作时) 一样地设为浮动状态。由此,无需转换FN应力施加后的 转移到BTBT擦除时的电压。进而,FN应力施加时的对选择栅电极 SG施加的电压Vsg也可以不是OV而是为1.5V。由此,在存储器栅 电极MG和选择栅电极SG之间需要的电压变小,形成在存储器栅电 极MG和选择栅电极SG之间的绝缘膜的可靠性确保变得容易。
图6表示基于FN应力施加的存储单元(存储晶体管)的阔值电 压的变化。在该存储单元中,下部氧化硅膜BOTOX的膜厚为4nm, 作为电荷蓄积膜的氮氧化硅膜SION的膜厚为19nm,没有形成上部 氧化硅膜。从图6可知,为了通过FN应力施加使阈值电压从5V到 3V、下降2V左右,当向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电压Vmg为10V 时,需要300ms左右。当向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电压Vmg为11V 时,需要30ms左右,当向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电压Vmg为12V 时,需要3ms左右。由此可知,向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电压Vmg 越大,对作为电荷蓄积膜的氮氧化硅膜SION的空穴注入量就越多, 下降到 一定的阈值电压的时间就越短。
另外,要通过FN应力施加使阈值电压从5V到2V、下降3V左 右,当向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电压Vmg为IIV时,需要100ms 左右。当向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电压Vmg为12V时,需要10ms 左右。在FN应力施加中流过的电流,每个存储单元仅为10 — 15A左右, 该FN应力施加动作可对全部存储单元一并进行。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容量为512kB的情况下,可对该擦除块内的全部存储单元 一并进行FN应力施加。 一般全部擦除时间需要3秒以上,所以基于 FN应力施加的擦除时间增加量绝对不大。这样,作为擦除动作的第1 阶段,能够通过FN应力施加来减少蓄积在氮氧化硅膜SION内的电 子,能够使存储单元(存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下降到一定电平。
这样,在实施基于FN应力施加的第1动作后,实施基于BTBT 擦除的第2动作。接着,对BTBT擦除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FN应力施加后的BTBT擦除时的电荷的动作的图。 在BTBT擦除中,例如将对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电压Vmg设为 -6V,将对源极区域MS施加的电压Vs设为6V,将对选择4册电招* SG施加的电压Vsg"i殳为0V,漏电才及区域MD开路(open)或施加 1.5V。由此,利用在源极区域MS和存储器栅电极MG之间需要的电 压,在源才及区域MS端部由能带间隧道效应生成的空穴通过对源才及区 域MS施加的高电压^皮加速成为热空穴。然后,热空穴的一部分纟皮对 存储器栅电极MS施加的负电压吸引,注入到氮氧化硅膜SION中。 被注入的热空穴在氮氧化硅膜SION内的陷阱能级中被捕获,存储单 元(存储晶体管)的阚值电压下降。在BTBT擦除中,由于注入热空 穴,所以电荷蓄积膜可超越电荷中性状态而成为正电荷蓄积状态,因 此能够充分地降低存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能取得较大的读出电流, 适合于高速动作。
在BTBT擦除时,由能带间隧道效应产生的电子/空穴对中的、 注入到电荷蓄积膜的氮氧化硅膜SION中的热空穴是极少的一部分, 大部分的空穴流向半导体衬底PSUB,电子流向源极区域MS。其为 BTBT擦除中的擦除电流,每个存储单元流过lpA以上的电流。为了 提供这种较大的擦除电流,应准备较大的电荷泵电路。另外,当擦除 电流较大时,则限制可一次擦除的存储单元的数量。例如,即使准备 具有lmA以上的供给能力的电荷泵电路,也只可以每lkbit进行BTBT 擦除。这样,在BTBT擦除中,造成擦除电流变大。于是,在本实施 方式l中,作为擦除动作不单独进行BTBT擦除而在进行FN应力施加后进行BTBT擦除。这一点为本实施方式1的特征之一。也就是说, 通过在BTBT擦除之前实施FN应力施加,能够减小BTBT擦除时的 〗察除电流。
图8是表示通过FN应力施加来减小BTBT擦除时的擦除电流的 情况的图。图8示出了在施加FN应力来使阈值下降2V或3V的情况 和不施加FN应力的情况下,之后的BTBT擦除中的擦除电流的时间 变化。从该结果可知,通过利用FN应力施加使阈值下降2V, BTBT 擦除的擦除电流减少40% ,通过下降3V, BTBT擦除的擦除电流减 少60 % 。
接着,说明通过在FN应力施加后实施BTBT擦除来减小BTBT 擦除中的擦除电流的机构。决定BTBT擦除的擦除电流的大小的是由 能带间隧道效应生成的电子/空穴的量。引起能带间隧道效应的位置的 垂直方向电场越大,则由该能带间隧道效应生成的电子/空穴对越多。 存在于发生能带间隧道效应的位置的上部的氮氧化硅膜SION中所蓄 积的电子量越多,垂直方向电场就越大。因此,根据写入状态的阈值 电压,将阈值电压下降得越多,擦除电流就越小。因此,通过利用 FN应力施加来降低阈值电压,能够减小擦除电流。也就是说,在擦 除动作的开始阶段,在作为电荷蓄积膜的氮化硅膜SION中蓄积有大 量的电子。因此,通过蓄积在氮氧化硅膜SION中的大量的电子,垂 直方向电场变大。当垂直方向电场变大时,由能带间隧道效应产生的 电子/空穴对增多,擦除电流增大。于是,在本实施方式l中,首先, 在4察除的初始阶段,使用与能带间隧道效应无关的FN隧道效应来从 存储器栅电极MG向氮氧化硅膜SION注入了空穴。由此,减少蓄积 在氮氧化硅膜SION中的电子量。因此,通过减少蓄积在氮氧化硅膜 SION中的电子量,緩和垂直方向电场。在该阶段中,进行BTBT擦 除。在BTBT擦除中,由能带间隧道效应产生电子/空穴对,但通过 FN应力施加緩和了垂直方向电场,所以电子/空穴对的产生量变少。 因此,能够减小BTBT擦除中的擦除电流。基于FN应力施加的擦除 电流与BTBT擦除中的擦除电流相比很小,所以不会成为问题。与其相比,在擦除电流大的BTBT擦除中,能够大幅度减小擦除电流,所 以根据本实施方式l,通过FN应力施加和BTBT擦除来实施擦除动 作,能够减小擦除电流。
这样,与擦除电流减少的量相应地,可缩小电荷泵电路,能够与 之相应地减小存储器模块的面积。换言之,与擦除电流减少的量相应 地,还可增大一次擦除的存储单元的数量,缩短总的擦除时间。
在此,相对于BTBT纟察除,由于FN应力施加,擦除电流4艮少, 所以考虑仅以FN应力施加来进行存储单元的擦除动作。但是,在FN 应力施加中,难以使存储单元(存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下降到某一 定值以上。即,当向氮氧化硅膜SION注入某个量的空穴时,从半导 体衬底PSUB (硅衬底)侧注入电子后,造成阈值电压饱和。与之对 应,在BTBT擦除中,在不易引起电子的注入的条件下注入热空穴, 所以电荷蓄积膜可超越电荷中性状态而成为正电荷蓄积状态,所以具 有能够充分地降低存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能取得较大的读出电流, 适合于高速动作的优点。但是,在BTBT擦除中,存在擦除电流变大 这样的问题。于是,在本实施方式l中,作为存储器的擦除动作,在 实施FN应力施加后实施BTBT擦除,从而能够产生可一边维持BTBT 擦除的优点 一 边减小擦除电流的显著效果。
图9是表示通过FN应力施加来降低阚值电压的情况和没有降低 阈值电压的情况下的BTBT擦除的擦除特性的图。如图9所示,通过 FN应力施加来降低阈值电压,可知使阈值电压下降到某电平所需的 BTBT擦除的时间也缩短。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1,除了缩短整个 擦除时间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取得可减少基于BTBT擦除的下部氧化 硅膜BOTOX的劣化的效果。
接着,对读出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将对漏极区域MD施加的电压Vd设为1.5V,将对 源极区域MS施加的电压Vs设为0V,将对选择栅电极SG施加的电 压Vsg设为1.5V,将对存储器栅极电压MG施加的电压Vmg设为 1.5V,在与写入时相反的方向上流过电流来进行读出。也可以变换对漏极区域MD施加的电压Vd和对源极区域MS施加的电压Vs,分别 设为0V、 1.5V,进行电流的方向与写入时相同的读出。此时,在存 储单元处于写入状态且阈值电压较高的情况下,在存储单元中不流过 电流。而在存储单元处于擦除状态且阈值电压较低的情况下,在存储 单元中流过电流。
这样,通过检测在存储单元中有无电流流过,能够判别存储单元 处于写入状态或者处于擦除状态。
在读出动作时,对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电压Vmg设定为写 入状态中的存储单元(存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和擦除状态中的存储 单元(存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之间的值。例如,当将写入状态的阈 值电压设为4V、将擦除状态的阈值电压设为-IV时,读出时的对存 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电压Vmg设为两者的中间值(2.5V)。通过将 读出时的对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电压Vmg设为两者的中间值, 即使在数据保持中写入状态的阈值电压下降2V、或擦除状态的阈值 电压上升2V,也能够判别写入状态和擦除状态,数据保持特性的界 限变宽。若使擦除状态中的存储单元(存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充分 地下降,则还能够将读出时的对存储器4册电才及MG施加的电压Vmg 设为0V。通过将读出时的对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电压Vmg设为 0V,可抑制读出干扰、即基于对存储器栅电才及MG的电压施加的阈 值电压的变动。
接着,对由多个存储单元构成了阵列时的存储动作进行说明。 图IO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存储器阵列的电路图。为了简化说 明,在图10中仅示出了 2x4个存储单元。
如图IO所示,各存储单元(存储单元BIT1、 BIT2等)的连接 选择栅电极SG的选择栅极线(字线)SGL 0 ~ SGL 3、连接存储器栅 电极MG的存储器栅极线MGL 0 ~ MGL 3以及连接2个相邻的存储 单元共有的源极区域MS的源极线SL 0、 SL 1分别在X方向上平行 地延伸。
另外,连接存储单元的漏极区域MD的位线BLO、 BL1在Y方向、即与选择栅极线SGL0~ SGL3等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这些布线不仅在电路图上,而且在各元件或布线的布局上也在上 述的方向延伸。另外,选择栅极线SGL0 SGL3等也可以由选择栅 电极SG构成,还可以由与选择栅电极SG连接的布线构成。图10所 示的WORD 1 ~ 4表示擦除时的擦除块。
在图10中省略图示,但在源极线SLO、 SL1等和存储器栅极线 MGL 0~MGL 3等上,为了在写入/擦除时施加高电压而连接有由高 耐压的MOS晶体管构成的升压驱动器。另外,在选择栅极线SGL0~ SGL 3等上,由于仅施加1.5V左右的低电压所以连接有低耐压且高 速的升压驱动器。位线BL 0、 BL 1等表示局部位线。在1根局部位 线上连接16个、32个或64个存储单元,局部位线经由选择局部位线 的MOS晶体管与全局位线连接,全局位线与读出放大器相连接。
图ll表示在图10所示的存储器阵列中在写入/擦除/读出时对各 布线施加的电压条件的图。
首先,对图11所示的电压条件下的写入动作进行说明。要进行 写入,在沟道中流过电流、即选择晶体管为导通状态是必要条件。
图11所示的写入条件是选择了图10所示的存储单元BIT 1时的 条件。使选择栅极线SGL 0从OV升压到l.OV左右,仅使位线BL 0 从1.5V降压到0.8V左右的电压。然后,对连接有作为选择单元的存 储单元BIT 1的源极线SL 0施加5V,对存储器栅极线MGL 0施加 11V。其结果,仅在图IO所示的存储单元BITI中,选择栅极线SGL 0的电位比位线BLO的电位大,选择晶体管变为导通状态,满足图2 所示的写入条件后进行写入。
此时,对与连接存储单元BIT 1的选择栅极线SGLO相连接的另 一个存储单元BIT2等的选择栅电极SG也施加l.OV的电位,但对与 另 一个存储单元BIT 2等相连接的位线BL 1等施加选择栅极线SGL 0 的电位(l.OV)以上的电位(在图11中,为1.5V)。由此,在另一个 存储单元BIT2等中,选择晶体管为截止状态,不进行写入。
接着,对图11所示的电压条件下的擦除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在FN应力施加中,对所有存储器栅极线MGL0 MGL3施加IIV, 将除此之外的选择栅极线SGL0~SGL3、源极线SLO、 SL1、位线 BL 0、 BL 1全部设为0V。由此,对所有的存储单元进行FN应力施 加。如图2中说明的那样,位线BLO、 BL 1也可以与BTBT擦除时 一样地设为浮动状态。另外,还可以对选择栅极线SGL0 SGL3施 力口 1.5V。
在之后的BTBT擦除中,将位线BLO、 BL1全部设为浮动状态, 将选择栅极线SGL 0 ~ SGL 3设为0V。然后,对源极线SL 0施加6V, 对存储器栅极线MGLO施加-6V。由此,在与栅极线SLO和存储器 栅极线MGLO相连接的WORD 1的存储单元BIT 1、 BIT2中,实施 BTBT擦除。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擦除动作中的电压施加时序的一例 的图。最初,对所有的存储单元一并施加FN应力。对所有存储器栅 极线MGL 0 ~ 3施加1IV,源极线SL 0、 SL 1 、选择栅极线SGL 0 ~ 3 设为0V。位线BL 0、 BL 1还可以设为OV,但当设为与BTBT擦除 时相同的浮动状态时,在从FN应力施加到BTBT擦除转移时不进行 电压的转换也行。对于FN应力施加的时间,预先调查电压施加时间 和阈值电压下降量的关系,确定阈值电压下降到期待的电平的时间。 例如,设定成对存储器栅极线MGLO~ 3施加电压IIV仅30ms时间。 由于造成整个擦除时间增加,所以不进行FN应力施加后的阈值电压 的—验证动作为宜。但是,在基于FN应力施加的阈值电压下降的速度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改写次数的情况下,也可以在FN应力施加后进行 阈值电压的验证动作,形成反复进行FN应力施加直到达到期待的阈 值电压为止的时序。
在实施了 FN应力施加之后,以共有相同的存储器栅极线和源极 线的多个存储单元为单位,依次进行BTBT擦除。在图12所示的电 压施加时序中,图IO所示的WORD 1 ~ WORD 4成为BTBT^察除的 擦除单位(擦除块)。首先,为了对WORD 1的存储单元进行BTBT 擦除,将选择栅极线SGL 0-3设为0V,将位线BL OBL 1设为浮动
25状态或1.5V。然后,对源极线SL0施加6V,对存储器栅极线MGLO 施力口 - 6V。
对没有连接WORD 1的存储单元的源极线SL 1、存储器栅极线 MGL 1 ~3不施加高电压而设为0V。这样,在对WORD 1的存储单 元施加了 BTBT擦除的电压之后,如WORD 2、 WORD 3、 WORD 4 那样,依次改变为BTBT擦除对象的存储单元后进行BTBT擦除。用 于进行1次BTBT擦除的电压的施加时间例如设为100ns。
在对WORD 1 - WORD 4的一组存储单元进行了 BTBT擦除之 后,进行调查阈值电压是否下降到指定的擦除电平的验证动作,在验 证动作没有通过的情况下,进行BTBT擦除直到通过为止。在该方法 中,在进行了最初的一组BTBT擦除的阶段中,没有处于高阈值状态 的存储单元,所以在第2次以后的BTBT擦除时流过非选择存储单元 的擦除电流(在擦除WORD 1的存储单元时,流过连接在共用的源极 线SL 0上的WORD 2的存储单元的擦除电流)变少,可进行擦除电 流更少的BTBT擦除。即,在BTBT擦除中,例如,在对WORD 1 的存储单元实施了 BTBT擦除的情况下,当然在WORD 1的存储单 元中流过纟察除电流。此时,没有成为BTBT 4察除的对象的WORD 1 的存储单元和连接在共用的源极线SL O上的WORD 2的存储单元中, 都流过擦除电流。但是,当实施BTBT擦除的存储单元和连接在共用 的源极线SL 0上的存储单元的数量增加时,即使在没有成为BTBT 擦除的对象的每个存储单元中流过的擦除电流小于成为BTBT擦除的 对象的存储单元的擦除电流,若数量增多,则整个的擦除电流变大。
于是,当如上所述那样,对WORD 1 ~ WORD4的一组存储单元 依次实施BTBT擦除时,具有WORD 1 ~ WORD 4的存储单元的阈值 电压下降的优点。之后,在没有通过验证动作的情况下,再次对WORD l~WORD 4的一组存储单元依次实施BTBT擦除。此时,例如,当 对WORD 1的存储单元实施第2次的BTBT擦除时,在WORD 1的 存储单元和连接在共用的源极线SL 0上的未选择的WORD 2的存储 单元中也流过电流。但是,对WORD2 WORD4也实施了第1次的BTBT擦除,所以没有成为BTBT擦除的对象的WORD 2的存储单元 也下降了某种程度的阈值电压。因此,在对WORD1的存储单元实施 第2次的BTBT擦除时,在WORD 2 ~ WORD 4的存储单元中,阈值 电压下降了某种程度,所以可以减少流过没有成为BTBT擦除的对象 的存储单元的擦除电流。根据该方法,符合基于FN应力施加的擦除 电流的减小,能够进一步实现擦除电流的减小。
也就是说,具有对每个BTBT擦除块反复进行BTBT擦除和验证 动作直到擦除完全结束为止,并从完全结束擦除开始进行其他的擦除 块的BTBT擦除的方法,但在该情况下,例如直到完全结束WORD 1 的存储单元的擦除为止,在其他的WORD 2 ~ WORD 4的存储单元中, 不实施BTBT擦除。于是,在WORD2 WORD4的存储单元中,在 阈值电压没有充分地下降的状态下,实施WORD 1的存储单元的 BTBT擦除。因此,在实施WORD 1的存储单元的BTBT擦除时,有 可能流过实施BTBT擦除的存储单元和连接在共用的源极线SL 0上 的没有成为BTBT擦除的对象的WORD 2的存储单元的擦除电流变 大。但是,在该方法的情况下,也对所有的存储单元实施了 FN应力 施加,所以实现了基于FN应力施加的擦除电流的减小。
对于BTBT擦除的单位,在图12所示的擦除时序中设为与l根 存储器栅极线相连接的存储单元,但也可以设为与多个存储器栅极线 相连接的存储单元。例如,在以与2根存储器栅极线相连接的存储单 元为BTBT擦除的单位的情况下,对WORD 1和WODR2、 WORD 3 和WORD 4同时进行BTBT擦除。要一次擦除多个存储单元,就需 要电流供给能力更高的电荷泵电路,就需要面积更大的电荷泵电路, 但能够缩短擦除所需的时间。即,根据本实施方式1,在实施了 FN 应力施加之后实施了 BTBT擦除,所以能够减小擦除电流。因此,可 使电荷泵电路小型化,但反之,若使用电流供给能力相同的电荷泵电 路时,流过每个存储单元的擦除电流减小,所以可对更多的存储单元 一并进行BTBT擦除,能够缩短擦除所有的存储单元的时间。
图13是表示除了减小基于FN应力施加的BTBT擦除电流以外,进一步减小BTBT擦除电流的BTBT擦除的电压施加条件。在图13 所示的电压施加条件中,在进行BTBT擦除的同时,阶段性地提高对 存储器栅极线MGL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和对源极线SL施加的电压 的绝对值。在流过较大的擦除电流的BTBT擦除初始的阈值电压较高 的状态下施加较低的电压,若通过BTBT擦除而使阈值电压下降,就 施加较高的电压。由此,能够减少在阈值电压较高的状态下流过的较 大的擦除电流,且在阈值电压下降之后通过对存储器栅极线MGL和 源极线SL施加较高的电压(绝对值),能取得不使擦除速度大幅度下 降的效果。
也就是说,图13所示的BTBT擦除的电压施加条件是以对每个 存储单元实施多次BTBT擦除为前提的。例如,在图13中,分为Step 1 ~ Step 6这6次来实施了 BTBT擦除。此时,每当累计BTBT擦除 的次数时,就使对存储器栅极线MGL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对源极 线SL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上升。由此,在最初的BTBT擦除中,由 于是存储单元的阈值电压没有充分地下降的状态,所以减小对存储器 栅极线MGL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和对源极线SL施加的电压的绝对 值来抑制擦除电流的增加。然后,当BTBT擦除的次数增加时,存储 单元的阈值电压充分下降,所以能够抑制擦除电流的增加,其结果, 增大对存储器栅极线MGL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和对源极线SL施加 的电压的绝对值来提高擦除速度。例如,在Stepl中,对存储器栅极 线MGL施加的电压和对源极线SL施加的电压的施加时间为lO(is, 在Step 2 ~ Step 6中,对存储器栅极线MGL施加的电压和对源极线 SL施加的电压的施力口时间为100ps。
接着,对图11所示电压条件中的读出动作进行说明。 在选择存储单元BIT1来进行读出的情况下,将与作为选择单元 的存储单元BIT 1相连接的选择栅极线SGL 0、位线BL 0以及存储器 栅极线MGL 0的电压设为1.5V,将不与存储单元BIT 1相连接的选 择栅极线SGL 1 ~ 3、位线BL 1以及存储器栅极线MGL 1 ~ 3的电压 设为0V,将源极线SLO、 SLl的电压全部设为0V。于是,作为选择单元的存储单元BIT1的选择晶体管成为导通状态,进行读出动作。 为了取得更大的读出电流,存储单元BIT 1的存储器栅极线MGL 0 的电压设为1.5V,但为了避免读出的干扰,也可以设为0V。
在上述的条件中,源4 l区域MS和漏;欧区域MD间的电场为与写 入相反的方向,但还可以进行相同方向的读出。在该情况下,通过将 与存储单元BIT 1相连接的选择栅极线SGL 0和位线BL 0的电位分 别设为1.5V和0V,将不与存储单元BIT 1相连接的选择栅极线SGL 1 ~ 3和位线BL 1的电位分别设为OV和1.5V,将源极线SL 0、 SL 1 的电位全部设为1.5V,从而能够实施。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1的另一个存储器阵列结构进行说明。图14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另一个存储器阵列的电路图。相对于图10所 示的存储器阵列结构,在图14所示的存储器阵列中,连接多个源极 线来作为共用的源极线SL。另外,连接多个存储器栅极线来作为共 用的存储器栅极线MGL。通过使源极线SL、存储器栅极线MGL共 用化,削减驱动各个线的高耐压的驱动器数,能够谋求芯片面积的减 小。对于构成存储器的布线的共用化,也可以是源极线SL或存储器 栅极线MGL中的一个。
另外,对本实施方式1的又一个存储器阵列结构进行说明。图15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又一个存储器阵列的电路图。当与图10所示 的存储器阵列结构相比较时,在图15所示的存储器阵列中,为变换 了存储晶体管和选择晶体管的位置的配置,在存储晶体管侧的扩散层
(漏极区域MD)上连接有位线BL,在选择晶体管侧的扩散层(源 极区域MS)上连接有源极线SL。
图14和图15所示的存储器阵列中的写入/擦除/读出动作的施加 电压与图10所示的存储器阵列基本相同,通过对选择单元和非选择 单元施加与图ll所示的电压相同的电压来进行动作。
以上,在图2、图11、图12、图13中示出了存储单元和存储器 阵列的动作电压条件,但这些条件为一例,本发明并不限于在此所示
的数值。接着, 一边参照图16~图23, —边对图1所示的非易失性半导 体存储器件(存储单元)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6~图23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l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造方法的要部剖 视图。在各图中,示出了共有源极区域MS的2个存储单元区域的剖面。
首先,说明图16。在由p型硅衬底构成的半导体衬底PSUB上形 成元件分离区域STI,并形成作为存储单元区域的p型阱区域PWEL。
在该p型阱区域PWEL的表面部,形成调整选择晶体管的阈值的 p型杂质区域(沟道区域)SE。接着,在对半导体衬底PSUB的表面 实施了清洁处理之后,通过热氧化法形成选择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 SGOX,在其上依次沉积作为选择栅电极的n型多晶硅层NSG( 100nm 左右)和选择栅电极的保护用的氧化硅膜CAP。
接着,说明图17。使用光刻技术和干刻蚀技术,对在图16中形 成在半导体衬底PSUB上的n型多晶硅层NSG进行加工,形成选择 晶体管的选择栅电才及SG 1、 SG2。这些选择栅电极SG1、 SG2在图 的深度方向延伸,形成了线状的图案形状。该图案形状相当于存储器 阵列的选择栅极线SGL (参照图IO等)。在形成该图案形状时,在栅 极绝缘膜SGOX的表面露出的阶段停止干刻蚀,以使不会对半导体衬 底PSUB的表面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接着,在位于半导体衬底PSUB 的表面上的存储晶体管的沟道区域形成阈值调整用的n型杂质区域 ME。例如,n型杂质区域ME的杂质浓度为"1012/01112左右。
接着,说明图18。使用氟酸去除在图17中用于半导体衬底PSUB 表面的保护而残留的栅极绝缘膜SGOX,层叠作为存储晶体管的栅极 绝缘膜的下部氧化硅膜BOTOX和氮氧化硅膜SION。此外,也可以 在去除栅极绝缘膜SGOX时,同时去除形成在选择栅电极SG 1、 SG2 上的氧化硅膜CAP。
在形成作为存储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的下部氧化硅膜BOTOX和 氮氧化石圭膜SION时,例如通过热氧4匕法或ISSG (In-situ Stream Generation:现场蒸汽产生技术)氧化法来形成下部氧化硅膜BOTOX(3nm~ 10nm左右)之后,利用减压化学气相沉积法来沉积氮氧化硅 膜SION ( 5 ~ 30nm左右)。在此,优选的是,下部氧化硅膜BOTOX 的膜厚为不易引起隧道效应的3nm以上。
接着,在下部氧化硅膜BOTOX和氮氧化硅膜SION的层叠膜之 上,沉积作为存储器栅电极的n型多晶硅层NMG ( 100nm左右)。
接着,说明图19。利用各向异性蚀刻技术,去除在图18中沉积 的n型多晶硅层NMG直到氮氧化硅膜SION露出为止,在选择栅电 极SG 1、 SG 2的侧壁上隔着下部氧化硅膜BOTOX和氮氧化硅膜 SION形成存储器栅电极MG 1、 MG2。该存储器栅电极MG1、 MG 2 的间隔物(spacer)宽度为40 ~ 90nm即可。此时,在与存储器4册电 极MG1、 MG2相反的一侧的选择栅电极SG 1、 SG2的侧壁上,也 形成由多晶硅膜构成的侧壁间隔物MGR。
接着,为了去除侧壁间隔物MGR,使用光刻技术,用光致抗蚀 剂膜RES 1来覆盖存储器栅电极MG1、 MG2。此时,光致抗蚀剂膜 RES 1的端部在选择栅电极SG 1、SG2上来形成光致抗蚀剂膜RES 1。
接着,说明图20。通过干刻蚀技术去除在图19中制成的由多晶 硅膜构成的侧壁间隔物MGR,进而去除光致抗蚀剂膜RES 1。之后, 使用热磷酸去除露出来的氮氧化硅膜SION。然后,对半导体衬底 PSUB进行低浓度的n型杂质的离子注入,形成低浓度n型杂质区域 MDM。在该离子注入时,还形成低浓度n型杂质区域MSM。对于低 浓度n型杂质区域MDM、 MSM,也可以使用光刻^支术和抗蚀剂膜分 别形成。
在图20中去除由多晶硅膜构成的侧壁间隔物MGR是为了形成低 浓度n型杂质区域MDM。例如,在图17中,在形成了 n型杂质区域 ME之后,若利用光刻技术使用光致抗蚀剂膜来覆盖源极区域的上部, 形成低浓度n型杂质区域MDM,则不需要去除由多晶硅膜构成的侧 壁间隔物MGR。
接着,说明图21。在使用氟酸去除下部氧化硅膜BOTOX中的在 表面露出来的部分之后,沉积氧化硅膜,利用各向异性蚀刻技术进行蚀刻,从而在选择栅电极SG1、 SG2的侧壁和存储器栅电极MG 1、 MG2的侧壁上形成侧壁间隔物SW。
接着,说明图22。通过对半导体衬底PSUB内进行n型杂质的离 子注入,形成选择晶体管的漏极区域MD和存储晶体管的源极区域 MS。在此,记载有漏极区域MD和源极区域MS,但漏极区域由漏极 区域MD和低浓度n型杂质区域MDM构成,源极区域由源极区域 MS和低浓度n型杂质区域MSM构成。
接着,说明图23。在半导体衬底PSUB的整个面上沉积层间绝缘 膜INS1。然后,使用光刻技术和干刻蚀技术,在漏极区域MD上开 口出通孔,在开口部沉积由金属层构成的堵塞物(plug) CONT。之 后,使用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在层间绝缘膜INS 1上形成与堵塞物 CONT电连4妻的第1层布线Ml。
如图23所示,存储器栅电极MG1、 MG2和选择栅电极SG 1、 SG 2例如在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与漏极区域MD相连接。作为 位线BL的第1层布线M1在与存储器栅电极MG1、 MG2或选择栅 电极SG1、 SG2正交的方向延伸(参照图10等)。在图15所示的电 路图的情况下,变换存储器栅电极MG1、 MG2和选择栅电极SG1、 SG2的位置。
接着,在第1层布线Ml上沉积层间绝缘膜INS 2。以下,省略 了图示,但在层间绝缘膜INS2上形成堵塞物,进而沉积导电膜来进 行图案形成,从而形成第2层布线。这样,通过反复进行层间绝缘膜 和布线的形成工序,可形成多层布线。这样,能够制造本实施方式1 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
接着,使用图24 ~图26来示出实现本实施方式1的擦除方式的 另一个分裂闸型的存储单元。图24~图26是本实施方式1的另一个 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存储单元)的要部剖视图。
图24示出了以存储器栅电极MG的侧壁间隔物的形状构成了选 择栅电极SG的存储单元。在这样的存储单元的情况下,首先形成存 储晶体管的下部氧化硅膜BOTOX、氮氧化硅膜SION以及存储器栅电极MG,在该侧壁上形成由绝缘膜构成的侧壁间隔物GAPSW。进 而,在该侧壁上,与参照图1等来说明的存储单元的存储器栅电极 MG —样地,利用各向异性蚀刻技术来形成选择栅电极SG。
通过使用厚度比选择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SGOX厚的氧化膜来 形成侧壁间隔物GAPSW,能够使存储器栅电极MG和选择栅电极SG 之间的耐压提高。
另外,存储器栅电极MG之下的沟道区域(n型杂质区域)和选 择栅电极SG之下的沟道区域(p型杂质区域)的杂质的注入,分别 在存储器栅电极MG的形成前后进行。
图25示出了将存储器栅电极MG置于选择栅电极SG上的结构 的存储单元。在这样的存储单元的情况下,与参照图l等来说明的存 储单元的情况一样地,先形成选择栅电极区域SG,使用光刻技术来 形成下部氧化硅膜BOTOX、氮氧化硅膜SION以及存储器栅电极 MG。存储晶体管的沟道区域(n型杂质区域)和选择晶体管的沟道 区域(p型杂质区域)的杂质的注入,与参照图16和图17来说明的 情况一样地进行。
图26示出了将选择栅电极SG放置在存储器栅电极MG上的结 构的存储单元。在这样的存储单元的情况下,除了使用光刻技术形成 选择栅电极SG以外,还能够与图24所示的存储单元一样地形成。即, 在先形成下部氧化硅膜BOTOX、氮氧化硅膜SION以及存储器4册电 极MG之后,形成选择栅电极SG。存储晶体管的沟道区域(n型杂 质区域)和选择晶体管的沟道区域(p型杂质区域)的杂质的注入, 分别在存储器栅电才及MG的形成前后进行。
对于如这样图24 ~图26所示的存储单元结构,使用与图2~图 15所示的存储器阵列和电压条件,可进行与图1所示的存储单元一样 的动作。
(实施方式2)
图27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代表性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存储单元)的要部剖视图。在此示出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存储 单元是对电荷蓄积膜使用陷阱性绝缘膜的单闸型单元。
如图27所示,存储单元具有作为电荷蓄积膜的氮氧化硅膜SION、 位于其下的由下部氧化硅膜BOTOX构成的栅极绝缘膜、以及由如n 型多晶硅膜那样的导电体构成的存储器栅电极MG。而且,还具有由 导入有n型的杂质的半导体区域(硅区域)构成的源极区域(源极扩 散层、n型半导体区域)MS、和由导入有n型的杂质的半导体区域(硅 区域)构成的漏极区域(漏极扩散层、n型半导体区域)。源极区域 MS和漏4^区域MD形成在由p型的^i衬底构成的半导体衬底PSUB 上所设置的p型阱区域PWEL中。
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存储单元一样地,在实施了 FN应力施加时, 为了易于从存储器栅电极MG向电荷蓄积膜注入空穴,使用氮氧化硅 膜SION代替氮化硅膜来作为电荷蓄积膜,氮氧化硅膜SION与存储 器栅电极MG直接接触,形成为没有上部氧化硅膜的结构。通过这样 构成,能够增加从存储器栅电极MG对作为电荷蓄积膜的氮氧化硅膜 SION的空穴注入量,能够有效地降低存储单元的阈值电压。另外, 由于氮氧化硅膜SION的较高的电荷保持能力,即使没有上部氧化硅 膜,也能取得优良的数据保持特性。
另外,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存储单元一样地,为了确保充 分的电荷蓄积量,形成在氮氧化硅膜SION中或氮氧化硅膜SION和 下部氧化硅膜BOTOX之间层叠有氮化硅膜的结构。另外,为了取得 更优良的数据保持能力,也可以设置引起从存储器栅电极MG向电荷 蓄积膜注入的空穴的隧道效应的3nm以下的上部氧化硅膜。在设置有 上部氧化硅膜的情况下,通过在上部氧化硅膜之间夹着纳米导电粒 子、氮化硅膜或非晶形薄膜,能够有效地进行利用隧道效应的空穴的 注入。
对于存储器栅电极MG,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存储单元一 样地,通过使用p型多晶硅膜而不使用n型多晶硅膜,并且通过降低 n型多晶硅膜的n型杂质浓度,从而能够增大FN应力施加时的从存储器^f册电极MG对电荷蓄积膜的空穴注入量。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2的存储单元的写入/擦除/读出动作进行说 明。图28表示"写入"、"擦除"以及"读出"时的对各部位的电压的施加 条件。通过使对源极区域MS施加的电压和对漏极区域MD施加的电 压相反地来进行写入动作、擦除动作以及读出动作,使电荷的蓄积位 置形成为氮氧化硅膜SION的源极侧的第1局部存在区域和漏极侧的 第2局部存在区域这2个位置,可进行2位/单元动作。在此,对在源 极侧的第1局部存在区域蓄积电荷时的写入动作、擦除动作以及读出 动作进行说明。
写入动作是通过沟道热电子注入法(CHE)来进行的。作为写入 电压,例如可将对源极区域MS施加的电压设为5V,将对存储器栅 电才及MG施加的电压设为7V。而且,将对漏才及区域MD施力口的电压 设为0V,将p型阱PWEL施加的电压设为0V。写入动作除了通过沟 道热电子注入法来进行以外,还可以通过沟道诱发2次电子注入 (CHISEL)等其他的方法来进行写入。
图29表示通过沟道热电子注入法写入时的电荷的动作。流过沟 道的电子(electron )在通过对源极区域MS施加了高电压而产生的源 极区域MS端的强电场中加速为热电子,利用基于对存储器栅电极
硅膜SION中注入热电子。被注入的电子(热电子)在氮氧化硅膜SION 中的某个陷阱能级被捕获,其结果,电子蓄积在氮氧化硅膜SION中, 存储单元的阚值电压上升。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2中,4吏用沟道热电子注入法来进^f亍写入动 作,与之对应,在上述实施方式l中,4吏用了源^/f则注入方式。不"i仑 哪一种注入方式,在生成热电子并将热电子注入到电荷蓄积膜这一点 上是相同的,但不同之处在于,对存储单元的各部位施加的电压条件 不同。由于该电压条件不同,所以产生热电子的位置不同。在上述实 施方式1中使用的源极侧注入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选择栅电极 SG和存储器栅电极MG的边界附近正下方生成热电子。与之对应,在本实施方式2中使用的沟道热电子注入法中,如图29所示,可知 在p型阱PWEL和源极区域MS的边界附近产生了热电子。通过使用 该沟道热电子注入法,能够使电子的蓄积位置形成在氮氧化硅膜 SION的源极侧的第l局部存在区域。
接着,进行擦除动作的说明。擦除动作的流程与在图4所示的上 述实施方式1中的流程图相同,其特征之一为,首先在进行FN应力 施加之后,反复进行BTBT热空穴擦除直到达到所设定的阈值电压为 止。
图30是表示FN应力施加时的电荷的动作的图。在FN应力施加 中,作为施加电压,例如,将对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电压设为 IIV,将对其他部位的施加电压(对源才及区域MS施加的电压、对漏 极区域MD施加的电压、对p型阱PWEL施加的电压Vwell)全部设 为0V。利用基于该FN应力施加的FN隧道效应,如图30所示,从 存储器栅电极MG向氮氧化硅膜SION注入空穴。此时,在写入动作 中向氮氧化硅膜SION蓄积有电子的位置,由于蓄积的电子而使存储 器栅电极MG和氮氧化硅膜SION的界面的氮氧化珪膜SION所需的 垂直电场变大,因此空穴的注入量增多。通过该空穴的注入在写入动 作中减少蓄积在氮氧化硅膜SION中的电子,降低存储单元的阁值电 压。对漏极区域MD施加的电压,无需进行向BTBT擦除转移时的电 压的切换,所以还能够设为与BTBT擦除时相同的浮动状态。基于 FN应力施加的存储单元的阈值电压的变化与图6所示的特性相同。
图31表示FN应力施加后的BTBT擦除时的电荷的动作。在BTBT 擦除中,例如,将对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电压设为-6V,将对 源极区域MS施加的电压设为6V,将漏极区域MD设为浮动状态。 利用源极区域M S和存储器栅电极M G之间所需的电压,在源极区域 MS端部由能带间隧道效应生成的空穴通过对源极区域MS施加的高 电压加速为热空穴,其一部分被对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负电压吸 引而注入到氮氧化硅膜SION中。被注入的热空穴在氮氧化硅膜SION 中的陷阱能级中被捕获,存储单元的阈值电压下降。然后,反复进行BTBT擦除,直到存储单元的阈值电压充分下降为止(直到验证动作 通过为止)。在BTBT擦除中,由于注入热空穴,所以电荷蓄积膜可 超越电荷中性状态而成为正电荷蓄积状态,所以具有能够充分地降低 存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取得大的读出电流,适合于高度动作的优,* 。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l一样,通过基于 FN应力施加的阈值电压的降低,在产生能带间隧道效应的位置的垂 直方向电场变小,由能带间隧道产生的电子/空穴量减少,与上述实施 方式1一样地能取得擦除电流的减小的效果。
接着,对读出方法进行说明。对于读出动作,例如,将对漏极区 域MD施加的电压设为1.5V,将对源极区域MS施加的电压设为0V, 将对存储器栅电极MG施加的电压设为3V。然后,使源极区域MS
够进行读出动作。
接着,对用多个存储单元构成了存储器阵列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3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存储器阵列的电路图。为简化说明, 仅示出了 2x4个存储单元。如图32所示,为了使电荷蓄积膜的源极 区域MS侧和漏极区域MD侧这2个位置形成为局部存在区域来进行 2位/单元动作,采用了左右对称的称为虚拟接地阵列的阵列结构。
如图32所示,各存储单元的连接存储器栅电极MG的存储器栅 极线MGL 0 ~ MGL 3在X方向平行地延伸。
另外,存储单元的连接源极区域MS和漏极区域MD的位线BL 0 BL2在Y方向、即与存储器栅极线MGL0~MGL3正交的方向延 伸。这些布线不仅在电路图上,在各元件或布线的布局上也在上述的 方向延伸。
在图32中省略图示,但在位线BL 0~BL 2等和存储器栅极线 MGL 0-MGL 3等上,为了在写入/擦除时施加高电压而连接有由高 耐压的MOS晶体管构成的升压驱动器。位线BL0 BL2等构成了局 部位线。在l一艮局部位线上,连接有16个、32个或64个存储单元, 局部位线经由选择局部位线的MOS晶体管与全局位线连接,全局位线与读出放大器相连接。
图33表示在图32所示的存储器阵列中当写入/擦除/读出时对各 布线施加的电压条件的图。
首先,对图33所示的电压条件下的读入动作进行说明。图33所 示的写入条件是向图32所示的存储单元BIT 1的位线BL 1侧注入电 荷的条件。对与作为选择单元的存储单元BIT 1的注入电荷的一侧相 连接的位线BL 1施加5V,对存储器栅极线MGL 0施加7V,将与存 储单元BIT 1的没有注入电荷的一侧相连接的位线BL0设为0V。其 结果,满足图28中所示的写入条件后向存储单元BIT 1的位线BL 1 侧的电荷蓄积膜内注入电荷来进行写入动作。此时,对与存储单元 BIT 2相连接的位线BL 2施加3V,使得不向非选择的存储单元BIT 2 的位线BL1侧注入电荷。除此之外,未连接选择单元的存储器栅极 线MGL 1 ~ 3设为0V。
接着,对图33所示的电压条件下的擦除动作进行说明。在一定 时间的FN应力施加后,以对每个BTBT擦除单位依次进行BTBT擦 除的时序,进行擦除动作。在最初的FN应力施加中,对所有的存储 器栅极线MGL 0 ~ MGL 3施加1IV,将位线BL 0 ~ BL 2全部设为0V。 在该条件下,对所有的存储单元施加FN应力。在之后的BTBT擦除 中,对连接有包含在WORD 1中的存储单元的位线BL 0 ~ 2施加6V, 对存储器栅极线MGL 0施加-6V。在对位线BL 0 ~ BL 2和存储器栅 极线MGL 0都施加高电压的WORD 1的存储单元中,进行BTBT的 擦除。同样地,对WORD 2、 WORD 3、 WORD 4依次进行BTBT擦 除。
接着,对图33所示的电压条件下的读出动作进行说明。在读出 蓄积在存储单元BIT 1的位线BL l侧的电荷时,对连接有作为选择 单元的存储单元BIT 1的位线BL0施力卩1.5V,对位线BL 1施加0V, 对存储器栅极线MGLO施加3V。流过与写入时的电流相反方向的电 流来进行读出。
以上,在图28以及图33中示出了驱动本实施方式2的存储单元的电压条件,但这些条件为一例,本发明并不限于在此示出的数值。
图27所示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存储单元)的制造方法 除了存储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的形成方法以外,与NROM (Nitride ROM:氮化物只读存储器)的制造方法相同。
对于存储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的形成,通过热氧化法或ISSG(In -situ Stream Generation )氧化法来形成下部氧化石圭膜BOTOX( 3nm ~ lOnm左右)之后,通过减压化学气相沉积法沉积氮氧化硅膜SION (5 ~ 30nm左右)来进行。在此,优选的是,下部氧化硅膜BOTOX 的膜厚为不易引起隧道效应的3nm以上。这样,能够制造本实施方式 2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具体说明了由本发明者完成的发明,但本发 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1和上述实施方式2中,使用氮氧化硅膜或氮化 硅膜来作为存储单元的电荷蓄积膜,但也可以使用氧化钽膜、氧化铝
膜等具有陷阱能级的陷阱性绝缘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和上述实施方式2中,对作为FN应力 施加,利用FN隧道效应从存储器栅电极向电荷蓄积膜注入空穴的例 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利用FN隧道效应, 从电荷蓄积膜向存储器栅电极吸引电子,减少蓄积在电荷蓄积膜中的 电子。
本发明广泛应用于制造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制造业。
权利要求
1.一种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具有(a)在半导体衬底内分开形成的第1半导体区域和第2半导体区域;以及(b)形成在上述第1半导体区域和上述第2半导体区域之间的上述半导体衬底的上部的第1绝缘膜,(c)形成在上述第1绝缘膜上的第1栅电极,上述第1绝缘膜包含(b1)氧化硅膜;以及(b2)形成在上述氧化硅膜上并具有蓄积电荷的功能的电荷蓄积膜,上述电荷蓄积膜和上述第1栅电极直接接触,上述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特征在于在实施了通过对上述第1栅电极施加大于施加给上述半导体衬底的电压的正电压,而使上述存储单元的阈值电压低于上述存储单元的写入状态的阈值电压的第1动作后,实施通过向上述电荷积蓄膜注入利用上述半导体衬底内的能带间隧道效应产生的空穴,进一步降低上述存储单元的阈值电压的第2动作,来完成擦除动作。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电荷蓄积膜是氧氮化硅膜。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l动作是通过从上述第l栅电极向上述电荷蓄积膜注入空 穴来进行的。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具有多个上述存储单元, 对所有的上述存储单元一并进行上述第l动作,然后以划分了所有的上述存储单元的块为单位进行上述第2动作。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动作不反复进行,而上述第2动作反复进行直到上述存 储单元的阈值电压下降到预定的阁值电压为止。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l动作中,对上述第l栅电极施加的电压为IOV以上且 12V以下。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动作是通过对上述第1 电才及施加预定的负电压且对上 述第2半导体区域施加大于施加给上述半导体衬底的电压的预定的正 电压来进行的,通过反复进行上述第2动作,来增大施加给上述第1 栅电极的电压的绝对值和施加给上述第2半导体区域的电压的绝对 值。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存储单元的写入动作是通过利用沟道热电子注入法向上述 电荷蓄积膜注入热电子来进行的。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上述电荷蓄积膜的作为上述第l半导体区域侧的第l局部 存在区域、和上述电荷蓄积膜的作为上述第2半导体区域侧的第2局 部存在区域中独立地蓄积电荷,使1个上述存储单元存储2位的信息。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存储单元中,形成有选择上述存储单元的选择晶体管,上述选择晶体管具有(d) 形成在上述第1半导体区域和上述第2半导体区域之间的 上述半导体衬底的上部的第2绝缘膜;以及(e) 形成在上述第2绝缘膜上的第2栅电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 在于上述存储单元的写入动作是通过利用源极侧注入法向上述电荷 蓄积膜注入热电子来进行的。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 在于在上述存储单元的写入动作时施加给上述第l栅电极的电压的电 压值、与在构成上述存储单元的擦除动作的一部分的上述第1动作时 施加给上述第1栅电极的电压的电压值相等。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 在于使用在上述存储单元的写入动作时对上述第l栅电极提供电压的 电源电路,在构成上述存储单元的擦除动作的一部分的上述第1动作 时,对上述第1栅电极提供电压。
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氧化硅膜的膜厚为3nm以上。
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电荷蓄积膜由氮化硅膜和形成在上述氮化硅膜上的氧氮化 硅膜构成。
16. 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电荷蓄积膜是第1氧氮化硅膜、形成在上述第1氧氮化硅膜上的氮化硅膜、以及形成在上述氮化硅膜上的第2氧氮化硅膜的层叠膜。
1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栅电极由p型多晶硅膜构成。
18. —种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具有(a) 在半导体衬底内分开形成的第1半导体区域和第2半导体 区i或;以及(b) 形成在上述第1半导体区域和上述第2半导体区域之间的 上述半导体衬底的上部的第1绝缘膜;以及(c) 形成在上述第l绝缘膜上的第l栅电极, 上述第1绝缘膜包含(bl )第1氧化硅膜;以及(b2)形成在上述第1氧化硅膜上并具有蓄积电荷的功能的电荷 蓄积膜,上述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特征在于在实施了通过对上述第l栅电极施加大于施加给上述半导体衬底 的电压的正电压,从上述第1栅电极向上述电荷蓄积膜注入空穴,4吏的第l动作后,实施通过向上述电荷蓄积膜注入利用上述半导体衬底 内的能带间隧道效应产生的空穴,进一步降低上述存储单元的阈值电 压的第2动作,来完成擦除动作。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 在于在上述电荷蓄积膜和上述第1栅电极之间形成有第2氧化硅膜。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其特征 在于上述第2氧化硅膜的膜厚为3nm以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擦除电流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存储单元具有形成在半导体衬底上的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然后,在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之间的半导体衬底上隔着栅极绝缘膜形成有选择栅电极。在选择栅电极的侧壁上隔着下部氧化硅膜和作为电荷蓄积膜的氮氧化硅膜形成有存储器栅电极。在这样构成的存储单元中,如下述那样进行擦除动作。通过对存储器栅电极施加正电压,从存储器栅电极向氮氧化硅膜注入空穴来使阈值电压从写入状态的阈值电压下降到一定电平,然后向氮氧化硅膜注入由能带间隧道效应产生的热空穴来完成擦除动作。
文档编号H01L27/115GK101290800SQ20081009148
公开日2008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17日
发明者安井感, 岛本泰洋, 石丸哲也 申请人:株式会社瑞萨科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