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08382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4妄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可一对二连接的电连接 器组件。背景纟支术
电连接器,尤其是板对板电连接器广泛应用于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
掌上型电脑(PDA)等电子产品中。其通过分别安装在两个电路板上的插头与 插座连接器的对接来达成两个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美国专利第6, 379, 161 号揭示了 一种板对板插座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包括一纵长的绝缘本体及若干 导电端子。绝缘本体的对接面向下凹陷形成有一对接腔,对接腔的两侧壁上设 有若干与对接腔相连通的收容通道。收容通道沿着侧壁的内表面向下延伸贯穿
对接腔的底壁并在底壁上形成有若千固持孔。每一导电端子包括有收容于收容 通道内并凸伸入对接腔内的对接部、自对接部向下延伸并固持于底壁的固持孔 内的固持部及自固持部底端向外延伸出侧壁外表面的焊接部。
有时候,板对板连接器一端需要连接到两个电路板或两个其它电子设备 上,如此,传统的板对板连接器将不适用。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板对板连接器予以改良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具有改良的一对二连接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 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自对接面上凹陷形 成的对接腔、与对接腔相通且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若干收容通道,所述电连接 器组件还包括插入对接腔的绝缘;f反和分别粘贴于绝缘板两表面的第 一软排线 和第二软排线,第 一软排线和第二软排线一端分别设有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接
触的若干第一金属导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
其包括绝缘本体及组装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具有对接 面、自对接面上凹陷形成的对接腔、与对接腔相通且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若干 收容通道,所述电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第一软排线和第二软排线,所述第一软排 线和第二软排线一端分别设有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接触的若干第一金属导体,
所述第一软排线和第二软排线另一端分别设有若干第二金属导体,所述第一软 排线的第二金属导体可电性连接一第 一对接连接器,所述第二软排线的第二金 属导体可电性连接一第二对接连接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其通过第一软 排线和第二软排线与绝缘板的粘贴设置,使板对板电连接器可以一端连接电路
板而另 一端同时连接两个其它电路板或者电子设备,相较于传统板对板电连接 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很方便的实现了 一对二的连接。

图l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l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另 一方向视图。 图3是图1的分解图。 图4是图2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到图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00的较佳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80及若干组装于绝缘本体80 的导电端子805,其中绝缘本体80具有对接面、自对接面上凹陷形成的对接腔 81、与对接腔81相通且收容所述导电端子805的若干收容通道803,电连接器组 件10 0还包括插入对接腔81的绝缘板2 O和分别粘贴于绝缘板2 0两表面的第 一软 排线40和第二软排线60,第一软排线40和第二软排线60—端分别剥离表面绝缘 层后棵露出与导电端子805电性接触的第一金属导体403、 603。
绝缘板2Q大致呈纵长矩形状,其具有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绝缘板2G上半 部分设有至少一个开孔201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两个开孔), 一拉拔带(未图示) 穿过所述开孔201连接于绝缘板,拉拔带用于将绝缘板20从绝缘本体80的对接 腔81里拉拔出来。
第一软排线40和第二软排线60分别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软排线 40和第二软排线60的第一表面下端分别粘贴于绝缘板20下半部分两表面。第一 软排线40和第二软排线60分别从绝缘本体80的对接面处向外弯折成L型。
第一金属导体403、 603分别设于第一软排线40和第二软排线60的第二表面 的下端,该第一金属导体403、 406与上述第一软排线40和第二软排线60与绝缘 板20粘贴处重叠。
第一软排线40和第二软排线60另一端分别设有若干棵露的第二金属导体 401、 601,所述第二金属导体401、 601分别设于第一软排线40和第二软排线60 的第一表面。
绝缘本体80还具有与对接面相对的安装面。安装面纵长两端分别具有一比 绝缘本体80中间部位较宽的底座807,底座807中部分别垂直向下延伸出一突柱 809以将电连接器组件100固定于电路板上。安装面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挡板 808,所述导电端子805分別位于两挡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00由于具有第一软排线40和第二软排线60,而 且该第一软排线40和第二软排线60可以分别连接一对应的电连接器,从而可以 很方便的将一个板对板电连接器改良为可以 一端连接电路板而另 一端可以同 时电性连接两个其它电连接器或者电子设备。并且,由于软排线的可弯折性, 使第一软排线40和第二软排线60可以适应所应用环境的需求,任意弯折而与对. 接连接器连接。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及组装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自对接面上凹陷形成的对接腔、与对接腔相通且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若干收容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组件还包括插入所述对接腔的绝缘板和分别粘贴于绝缘板两表面的第一软排线和第二软排线,所述第一软排线和第二软排线一端分别设有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接触的若干第一金属导体。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排线和第 二软排线分别粘贴于绝缘板下半部分两表面。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板上半部分 设有至少一个开孔, 一拉拔带穿过所述开孔连接于绝缘板。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排线和第 二软排线分别具有第 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 一软排线和第二软排线的第一 表面粘贴于绝缘板下半部分两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导体分 别设于第一软排线和第二软排线的第二表面,该第一金属导体与上述第一软排 线和第二软排线与绝缘板粘贴处重叠。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排线和第二软排线另 一端分别设有若千第二金属导体,所述第二金属导体设于第一软排 线和第二软排线的第 一表面。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 与对接面相对的安装面。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面纵长两端 分别具有一比绝缘本体中间部位较宽的底座,所述底座中间分别垂直向下延伸 出一突柱。
9.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及组装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 子,其中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自对接面上凹陷形成的对接腔、与对接腔相通 且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若干收容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组件还包括 第一软排线和第二软排线,所述第一软排线和第二软排线一端分别设有与所述 导电端子电性接触的若干第 一金属导体,所述第 一软排线和第二软排线另 一端 分别设有若干第二金属导体,所述第一软排线的第二金属导体可电性连接一第 一对接连接器,所述第二软排线的第二金属导体可电性连接一第二对接连接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排线和第 二软排线分别从绝缘本体对接面处向外弯折成L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自对接面上凹陷形成的对接腔、与对接腔相通且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若干收容通道,所述电连接器组件还包括插入对接腔的绝缘板和分别粘贴于绝缘板两表面的第一软排线和第二软排线,第一软排线和第二软排线一端分别设有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接触的若干第一金属导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通过第一软排线和第二软排线的设置,使板对板电连接器可以一端连接电路板而另一端同时连接两个其它电路板或者电子设备,相较于传统板对板电连接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很方便的实现了一对二的连接。
文档编号H01R12/24GK201196997SQ200820033108
公开日2009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25日
发明者郑永昌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