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2879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用于视频信号传输的DVI (DigitalVisual Interface)型线缆连接器组件。背景技术
为导引出线缆及线缆连接器组件上聚集的静电荷,通常在线缆连接器组件内设置有遮蔽装置以降低电磁干扰,如中国专利公告第CN 2390286Y号所示,其揭示了一种具有遮蔽壳体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所述该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组、包围于绝缘本体前端的遮蔽壳体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盖体,在该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绝缘本体后端安装有金属壳体以将电性连接处屏蔽,遮蔽壳体能够屏蔽绝缘本体前端的对接区域,然而金属壳体前端与遮蔽壳体之间仍会存在较大的配合间隙以致电磁干扰得不到有效减少。
因此,确有必要对线缆连接器组件进行改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结构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有效降低电磁干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包围于绝缘本体前端外的遮蔽件、与端子电性连接的电路板、连接于电路板上的线缆及包围于电路板外的金属壳体,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具有一位于遮蔽件前方的前盖,该前盖为一中央具有框口的金属薄片,且该框口套设于遮蔽件外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金属薄片状的前盖,其组装于遮蔽件前侧以降低电磁干扰。

图l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与Display port连接器相连时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视角的视图。图4是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组装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沿图1中线A-A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与Display port连接器200相连以 构成一转接器,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端子2、 电路板3、包围在绝缘本体1的对接端外的遮蔽件4、线缆5、包围于电路板3和部分绝缘本体 l及线缆前端外的金属壳体6、位于金属壳体6前端的前盖7及包围在上述元件外的绝缘盖体8 ,其中所述盖体8包括沿与对接方向垂直的方向组装的上、下盖81、 82。
请参照图2至图5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100为符合DVI标准的连接器,所述线缆连接器组 件100的绝缘本体1内组装有若干端子2,端子2的尾部向下弯折突露于绝缘本体1下方且焊接 于电路板3上。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绝缘本体1两侧形成有相对设置的固定孔12,该固定孔12内安装 有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配合的螺母9。绝缘本体1的外部包围有金属材质的遮蔽件4, 其将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前部的对接端遮蔽以降低电磁干扰。所述遮蔽件4具有垂直壁42,该 垂直壁42的两侧具有与固定孔12相对应且对齐的通孔421 。
线缆5外成型有应力释放部,所述应力释放部具有位于前端的圆柱形突出部52及位于突 出部52后侧且与其相距一定距离的矩形定位部51,该定位部51沿横向方向上较宽。所述线缆 5还包括有若干导线(未图示)。
壳体6包括上壳体61及与上壳体61相配合的下壳体62,且上、下壳体61、 62均由金属材 料制成。上壳体61包括基础部610及自基础部610向前且向上弯折形成的延伸部612,所述延 伸部612的横向尺寸较宽。所述上壳体61的两侧向下弯折形成第一侧壁613。
下壳体62包括底壁621及自底壁621的两侧向上弯折的第二侧壁623,该第二侧壁623分别 与上壳体61的对应第一侧壁613相配合。所述底壁621前部向下沉陷形成凹陷部622。自底壁 621最前端的两端分别向上弯折形成与对接方向垂直的挡片625,该挡片625上开设有圆形安 装孔6251。
前盖7呈金属薄片状,其中央的框口71与遮蔽件4前端外框形状及大致相同,使其可穿设 于遮蔽件4的外围,并抵接于遮蔽件4的垂直壁42前端。框口71沿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 一定位孔72。
盖体8由绝缘材料制成,其中上盖81内壁的一周均匀分布有若干定位柱811,下盖82内壁 上与定位柱81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若干定位孔821,上、下盖81、 82的形状及结构大致相同, 其后端均设有支撑部部823及自后端面向前凹进的收容槽824,所述支撑部823具有前端面 8230,支撑部823的上端面向下凹陷形成支撑线缆5的弧形缺口825。
组装时,端子2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且端子2的尾部焊接于电路板3的前部,遮蔽件4自
4前向后包覆于绝缘本体l的外围,同时线缆5的导线前端焊接于电路板3的后部,下壳体62自 下向上组装于上述元件之外,挡片625贴附于遮蔽件4的前端,端子2穿过电路板4的部分突露 于下壳体62的凹陷部622内。前盖7自前向后组装于下壳体62的挡片625前侧,其框口71套设 于遮蔽件4的外围且前端抵接于下壳体62的挡片625,以达到产品空间较小的情况下保证降低 电磁干扰的效果。同时,前盖7的定位孔72、下壳体62前端的安装孔6251、遮蔽件4的通孔 421及绝缘本体1的固定孔12沿对接方向对齐,以使所述螺母9向后穿过前盖7的定位孔72、下 壳体62前端的安装孔6251、遮蔽件4的通孔421及绝缘本体1的固定孔12内并将其相互固定。 接着上壳体61向下组装于下壳体62,上壳体61两侧的第一侧壁613分别与下壳体62两侧对应 的第二侧壁623相配合以将彼此组装在一起。所述上壳体61的延伸部612遮罩于绝缘本体1的 后端,其基础部610位于电路板4之上,如此,对遮蔽件4后端、绝缘本体l及电性连接处形成 包裹以降低电磁干扰。
接着将盖体8组装于上述元件外,其中线缆5的定位部51放置于下盖82的收容槽824内以 防止线缆向前移动,线缆5前端的圆柱形突出部52位于支撑部823前方且抵接于支撑部823的 前端面8230,再将上盖81自上至下组装于下盖82上,上盖81的定位柱811收容于下盖82的定 位孔821内,且上盖81的支撑部823与下盖82的支撑部823相配合以将线缆5夹持。至此,线缆 连接器组件100组装完成。
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包围于绝缘本体前端外的遮蔽件、与端子电性连接的电路板、连接于电路板上的线缆及包围于电路板外的金属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具有一位于遮蔽件前方的前盖,该前盖为一中央具有框口的金属薄片,且该框口套设于遮蔽件外侧。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前端弯折形成具有安装孔的挡片,所述前盖两侧具有与该安装孔对齐的定位孔。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抵接于挡片前侧。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件两侧与安装孔对齐的位置设有通孔,所述绝缘本体两侧设有与安装孔及通孔对齐的固定孔。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包括相互配合的上、下壳体,所述挡片至少设置于上壳体和下壳体其中之一。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具有底壁及位于两侧的侧壁,所述底壁前部向下沉陷形成凹陷部。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穿过电路板并焊接于电路板上,端子穿过电路板的部分容置于下壳体的凹陷部内。
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具有位于前端的突出部及位于突出部后侧且与其相距一定距离的定位部。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绝缘盖体,该盖体后端形成有承接线缆的支撑部。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后端面向前凹进形成有收容线缆定位部的收容槽,所述线缆的突出部位于支撑部前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包围于绝缘本体前端外的遮蔽件、与端子电性连接的电路板、连接于电路板上的线缆及包围于电路板外的金属壳体,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具有一位于遮蔽件前方的前盖,该前盖为一中央具有框口的金属薄片,且该框口套设于遮蔽件外侧。该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金属薄片状的前盖,其组装于遮蔽件前侧以降低电磁干扰。
文档编号H01R13/58GK201430236SQ200920302250
公开日2010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16日
发明者李长茂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