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7364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改善固持效果的线缆连接器组 件。
背景技术
小型可插拔连接器(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万兆以太网接口小型可插 拔连接器(X-SFP)及四通道小型可插拔连接器(QSFP)均为用于光纤传输或普通讯号传输 的电连接器组件。这些电连接器组件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体积较小。电连接器组件的体积 越小,其与设备面板结合占据的空间越小。则同一设备面板上可连接更多数量的电连接器 组件以支持额外的信息通道。然而,随着传输数据的增加,线缆规格从28AWG (Americanffire Gaugue,美国线规)变大到24AWG。导线需要牢固的连接线缆连接器组件,另外需要固持装 置固持线缆,这样,整个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尺寸可能会增加。于2006年11月14日公告的美国专利第7134914号揭示了具有固持装置的线缆 连接器组件,其固持装置具有弓形的本体部,本体部内部设有若干牙齿形的突出物,此固持 装置卷曲包覆在线缆上且容纳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盖体部的相应槽内。然而,在卷曲过程 中,线缆内部结构可能会遭到损坏,这可能对线缆的阻抗和其它电子特性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克服上述困难。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的固持装置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本 体、锁扣装置及线缆;所述本体具有安装部及自所述安装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安装 部内表面设有固持槽,所述安装部外表面设有安装槽;所述锁扣装置安装于所述本体且包 括安装于本体的滑动件及安装于所述安装部、连接所述滑动件的手柄;所述手柄能够旋转 且驱动所述滑动件直线移动且包括收容于所述安装槽的横向操作部及连接所述操作部且 枢接于所述本体的可转动的一对驱动臂;所述线缆包括若干导线、包裹所述导线的内层、防 护所述内层的金属编织物及覆盖所述金属编织物的外套;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安装 于所述金属编织物与所述内层之间的第二环及卷曲包覆在所述外套的外部的第一环;所述 金属编织物与所述外套位于所述第一环与所述第二环之间,所述第一环安装于所述固持槽 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 本体及线缆;所述本体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内表面设有固持槽,所述线缆包括若干导 线、包裹所述导线的内层、防护所述内层的金属编织物及覆盖所述金属编织物的外套;所述 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金属编织物与所述内层之间的第二环及卷曲包覆在所 述外套的外部的第一环;所述金属编织物与所述外套位于所述第一环与所述第二环之间, 所述第一环安装于所述固持槽内;所述内层沿轴向超出第二环;所述导线沿轴向超出内
3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安装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一环及第 二环可保护线缆内部结构不会遭到损坏且保护线缆的阻抗、其它电子特性不受到负面的影 响。


图1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所示又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组装图。
图5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图6为沿图5所示A-A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沿图5所示B-B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沿图5所示C-C线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8,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由基体部2与安装于基体部2 的盖体部1共同形成的本体(未标示)、安装于基体部2和盖体部1的锁扣装置(未标示)、 安装于本体内的印刷电路板(PCB)200及连接印刷电路板200的线缆8。该锁扣装置用于实 现线缆连接器组件100方便的从对接连接器容器拔除。锁扣装置包括安装于基体部2及盖体部1的一对压铸而成的滑动件4、安装于基体 部2及盖体1且能被滑动件4驱动的一对压铸而成的退出件5、金属片压制而成的手柄3、 一对偏转元件6及系于手柄3的拉带7。手柄3安装于盖体部1及滑动件4且能旋转驱动 滑动件4直线移动,偏转元件6安装于基体部2和滑动件4之间以对滑动件4提供回弹力 使其回复原位。盖体部1包括台阶形的基板部10、一对自基板部10左、右侧缘向下延伸的第一侧 壁11及自基板部10前、后部向下延伸不同高度的第一前、后壁13、12,该第一前、后壁13、 12与第一侧壁11相连。第一前缘14自基板部10前端向前延伸超出第一前壁13而形成。 一对椭圆形的开孔140分开设置于第一前缘14的前部。一 L形的切口 141自基板部10的 上表面向下凹陷并占据其一角。第一凸缘101设于基板部10上且将盖体部1分为位于前 部的第一对接部102及比第一对接部102高且短但比第一凸缘101低的位于后部的第一安 装部103。第一凸缘101能够显示线缆连接器组件100最终的插入位置。第一安装部103 的外侧且自第一凸缘101向后延伸设有安装槽1030,弓形突物1032位于安装槽1030内。第一侧壁11后部两侧部分向上凹陷形成一对第一收容空间110,第一收容空间 110自邻近第一后壁12的位置延伸至第一对接部102中间位置且与相应的滑动件4轮廓尺 寸大致相同。第一收容空间110的后部邻近第一凸缘101处上下方向贯穿第一侧壁11且 与安装槽1030相通;位于第一凸缘101的前部的第一收容空间110的前部由第一侧壁11 从上至下的方向部分切除形成,第一侧壁11的上缘被留下,自上缘凹陷形成第一滑槽112。 第一配合槽113自第一收容空间110的前端向内凹陷且开口向外。圆形第一中心孔114自第一侧壁11向上凹陷且与第一配合槽113相连通。第一配合槽113还与第一收容空间110 及第一滑槽112相通。第一配合槽113设有第一内部台阶1130和L形的第二外台阶1132。 第一侧壁11的外侧分别设有两个凸柱104,凸柱104与突物1032邻近,凸柱104位于相应 的第一收容空间110内且与手柄3相配合。第一后壁12沿对接方向具有相对较大的厚度,其设有第一半圆开口 120,以供线 缆8穿过,第一固持部121形成于第一半圆开口 120内。一对第一螺孔122分别设于第一 半圆开口 120的两侧,另一对第一螺孔122设于邻近第一中心孔114的一对支撑部内,该两 对第一螺孔122共同固定基体部2。一对L形的突出部130形成于第一前壁13的拐角处, 进而形成一对位于突出部130及第一侧壁11的底面之间的结合槽131。一连续槽道15自 第一侧壁11和第一后壁12的内缘向上凹陷。基体部2包括台阶状的基部20、一对自基部20左右侧缘向上延伸的第二侧壁21 及自基部20前后部向上延伸且与第二侧壁21相连的第二前壁、后壁23、22。基部20包括第二前对接部202及比第二前对接部低的第二后安装部203,故第二 前对接部202与第二后安装部203之间形成第二凸缘201,以与第一凸缘101共同显示线 缆连接器组件100的最终插入状态。第二后壁22沿对接方向具有较大的厚度且被切除形 成与第一半圆开口 120配合以形成供线缆8穿过的通道的第二半圆开口 220。第二半圆开 口 220内设有第二固持槽221。第二固持槽221与第一固持槽121配合以形成固持槽。第 二后壁22设有一对位于第二半圆开口 220两侧且与第一螺孔122相对应的圆形第二螺孔 222,一对螺丝(未标示)插入第一螺孔122及第二螺孔222内,从而使盖体部1与基体部 2结合在一起。基部20延伸超过第二前壁23以形成平行于第一前缘14的第二前缘24,印 刷电路板200的前端收容于盖体部1和基体部2之间且暴露于第一前缘14和第二前缘24 之间。第二侧壁21沿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对接方向具有不同的厚度,其中部和后部比 前部要厚,故形成中后端较厚的部分及前端较薄的部分。较厚的部分被部分切除形成第二 收容空间210,该第二收容空间210开口向外且与盖体部1的第一收容空间110相对应并配 合形成线缆连接器组件100收容滑动件4的收容通道。突出块215向外超出第二侧壁21内 部的中间部分,其将第二收容空间210分成后部较宽的部分、中间与第一滑槽112对应的第 二滑槽212及前部与第一配合槽113对应的第二配合槽213。第二中心孔214设于第二侧 壁21中部前端较厚的部分且与第一中心孔114对应,该第二中心孔214与第二配合槽213 相连通。与第一内阶梯部1130及第二外阶梯部1132对应,第二配合槽213设有位于第二 侧壁21内部的第一内阶梯部2130及位于第二侧壁21外部的第二外阶梯部2132。连续凸 肋25设于第二侧壁21及第二后壁22的内表面,其收容于连续槽道15内。一对凸块231自 第二侧壁21的前端向前延伸且位于第二前壁23上方。较深的收容槽2160(图6所示)自 第二收容空间210向下凹陷形成。所述第一、第二侧壁11、21均可称之为侧壁,所述第一、 第二中心孔114、214均可称之为中心孔。滑动件4以面对面的方式组装于基体部2及盖体部1上,其包括结合部41、主体部 42及导引端43。结合部41被部分切除于其内表面形成缺口 410,在缺口 410内形成有柱体 412,较低的支撑部413设于缺口 410及部分主体部42之下,腿部414自支撑部413向下延 伸且靠近滑动件4的后端。主体部42为矩形结构,其具有两对设于上、下边缘且紧贴其内表面的导引部420。每对导引部420沿垂直方向相互对齐,且其中一对位于主体部42的中 间位置,另一对靠近导引端43。导引端43外表面设有驱动面430,其内表面设有阶梯状卡 扣431,卡扣431与第一内部台阶1130相通且轮廓尺寸相同。退出件5组装于基体部2及盖体部1上且被滑动件4驱动以将线缆连接器组件 100与对接连接器分离。退出件5包括沿垂直方向排列且收容于第一中心孔114和第二中 心孔214的前枢轴51、自前枢轴51向后延伸的本体部52及形成于本体部52末端的斜面 53。本体部52包括内表面及对应的外表面,第一阻挡块520设于本体部52的内表面且靠 近前枢轴51,第一阻挡块520与第二外部台阶1132相通且轮廓尺寸相同。一对楔形缺口 523设于本体部52的上、下端,且形成桥接部521及一对位于末端的第二阻挡块522。手柄3大致呈U形结构,其包括横向的操作部30及一对自操作部30两端向下延 伸形成的一对驱动臂31。操作部30上设有长槽300,驱动臂31与盖体部1相配合并促使 滑动件4向前移动,进而导致退出件5向外移动以将线缆连接器组件100与对接连接器分 离。驱动臂31设置有位于上端的圆孔310及位于底端的U形切口 312。线缆8包括若干导线85、包裹导线85的内层83、防护内层83的金属编织物84及 覆盖金属编织物84的外套81 ;内层83可能是铝制材质,也可以是聚酯薄膜等其它材质。线缆8上套有第一环91及比第一环91小的第二环92。第一环91及第二环92由 金属薄片或者其它材质制成。从前部看上去,第一环91为正八边形,当然,第一环也可以正 六边形或其它多边形。第二环92在轴向上比第一环长。第一环91卷曲包覆于外套81的 外部,第二环92插入位于线缆8的金属编织物84与内层83之间的狭槽82。内层83沿第 二环92轴向延伸;导线85沿内层83轴向延伸。外套81与金属编织物84牢固的夹在第一 环91与第二环92之间。第一环91容纳于固持槽以令线缆8与本体牢固的结合,当第一环 91卷曲包覆在外套81上时,第二环92不容易变形,这样,线缆8就不会被损坏。组装时,手柄3、滑动件4及退出件5组装于盖体部1上。手柄3首先安装于盖体 部1,盖体部1的一对凸柱104插入驱动臂31的圆孔310内,切口 312延伸入第一收容空间 110内。操作部30容纳于安装槽1030。然后,滑动件4沿自下至上方向安装于盖体部1。滑动件4的上部占据第一收容空 间110,滑动件4的外表面与第一侧壁11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导引端43的上面部分 收容于第一配合槽113内,卡扣431与第一内台阶部1130相锁扣。退出件5安装于盖体部1,前枢轴51插入第一中心孔114内,本体部52位于第一 配合槽113剩余的空间内。滑动件4的驱动面430与位于第一配合槽113内的退出件5的 斜面53无间隙地抵接,L形第二外台阶部1132紧邻桥接部521及第二阻挡块522。一对偏转元件6安装于基体部2且收容于收容槽2160。然后,基体部2安装于盖 体部1、滑动件4、退出件5及偏转元件6,一对凸台231插入盖体部1的结合槽131,将基体 部2转动一定的角度以令基体部2与盖体部1相结合。滑动件4的下部与退出件5以与上 述描述相同方式占据第二收容空间210、第二配合槽213及第二中心孔214。结合部41的腿部414收容于收容槽2160内且邻近偏转元件6的一端以令压缩偏 转元件6,导引部420收容于第二滑槽212内,且能够沿第二滑槽212滑动。导引端43的卡 扣431及退出件5的本体部52相互配合地收容于第二配合槽213内,前枢轴51收容于第 二中心孔214内。
6
第一收容空间110与第二收容空间210共同形成收容通道以收容滑动件4,第一配 合槽113与第二配合槽213共同形成一般情况下由滑动件4与退出件5使用的配合空间。 当线缆连接器组件100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手柄3处于竖直方向上的第一位置;将线缆连 接器组件100与对接连接器上移开时,操作者拉动拉带7以提供向后的力于手柄3,使其移 至第二位置。手柄3沿逆时针方向绕凸柱104转动,同时收容于切口 312的柱体412与滑 动件4 一起向前移动,导引部420沿第一滑槽112、第二滑槽212滑动,腿部414施压偏转元 件6。驱动表面430沿退出件5的斜表面53滑动以令退出件5的主体部52向外移动,枢 轴51绕第一、第二中心孔114、214转动,向外移动的本体部52驱动对接连接器上的卡扣部 (未标示)向外偏移,使线缆连接器组件100与对接连接器解除锁扣。当释放对手柄3的拉 力时,受压的偏转元件6恢复至原来位置,进而对滑动件4及退出件5提供弹性回复力。当 向后水平拉动拉带7时,拉带7紧邻第一安装部103的上部且由第一安装部103的上部支 撑(图5至图6)。当然,退出件5与滑动件4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就是说,退出件5为滑动件4 的一部分。
权利要求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本体、锁扣装置及线缆;所述本体具有安装部及自所述安装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安装部内表面设有固持槽,所述安装部外表面设有安装槽;所述锁扣装置安装于所述本体且包括安装于本体的滑动件及安装于所述安装部、连接所述滑动件的手柄;所述手柄能够旋转且驱动所述滑动件直线移动且包括收容于所述安装槽的横向操作部及连接所述操作部且枢接于所述本体的可转动的一对驱动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包括若干导线、包裹所述导线的内层、防护所述内层的金属编织物及覆盖所述金属编织物的外套;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金属编织物与所述内层之间的第二环及卷曲包覆在所述外套的外部的第一环;所述金属编织物与所述外套位于所述第一环与所述第二环之间,所述第一环安装于所述固持槽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为八边形;所述第二 环为圆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内设有位于所述手 柄的操作部下方的弓形突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锁扣装置还包括系在所述手柄 的操作部且向后水平拉动时紧邻安装部的上部且由安装部的上部支撑的拉带及枢接于所 述本体且与所述滑动件配合的退出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设有容纳所述滑动件 的收容通道、中心孔及与所述收容通道、所述中心孔相通的配合空间;所述退出件设有插入 所述中心孔且可旋转的枢轴及位于所述配合空间内且接触所述滑动件的本体部,滑动件设 有与所述退出件的所述本体部共同收容于所述配合空间的导引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臂包括与所述手柄的 操作部相靠近的圆孔及向下开口的切口 ;所述本体设置插入所述手柄的圆孔的凸柱;所述 滑动件设置插入切口的柱体,所述凸柱紧邻所述安装部的安装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安 装于所述安装部且可被所述滑动件施压以对所述滑动件提供回弹力的偏转元件,所述滑动 件设有位于其下边缘且施压相应的偏转元件的腿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基体部及与所述 基体部组装的盖体部;所述基体部具有第一对接部及自所述第一对接部向后延伸的第一安 装部;所述盖体部具有第二对接部及自所述第二对接部向后延伸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 安装部设有第一固持槽,所述第二安装部设有第二固持槽;所述第一环安装于所述第一固 持槽及第二固持槽内。
9.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本体及线缆;所述本体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内表 面设有固持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包括若干导线、包裹所述导线的内层、防护所述内层 的金属编织物及覆盖所述金属编织物的外套;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金属 编织物与所述内层之间的第二环及卷曲包覆在所述外套的外部的第一环;所述金属编织物 与所述外套位于所述第一环与所述第二环之间,所述第一环安装于所述固持槽内;所述内 层沿第二环轴向延伸;所述导线沿内层轴向延伸。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为圆形,所述第一 环为多边形,所述第二环在轴向上比第一环长。
全文摘要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具有安装部及自安装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的本体、安装于本体的锁扣装置、线缆、安装于金属编织物与内层之间的第二环及卷曲包覆在外套的外部的第一环;安装部内表面设有固持槽,安装部外表面设有安装槽;锁扣装置包括安装于本体的滑动件及安装于安装部、连接滑动件的手柄;线缆包括若干导线、包裹导线的内层、防护内层的金属编织物及覆盖金属编织物的外套;金属编织物与外套位于第一环与第二环之间,第一环安装于固持槽内。安装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一环及第二环可保护线缆内部结构不会遭到损坏且保护线缆的阻抗、其它电子特性不受到负面的影响。
文档编号H01R13/58GK101931142SQ201010210528
公开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9日
发明者杰利·吴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