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0793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通过涡流产生器(Vortex generator)产生涡流(Vortex),同时兼具烟囱效应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涡流产生器(Vortex generator)常被考虑为被动式热传增强技术的一 种,它是利用一些小型突出物,如浮花压制(emboss)、黏附(stamp)、冲孔(punch)等加工方 式结合于主要的热交换表面上,如散热鳍片等,可避免边界层产生分离及降低摩擦力。其优 点除了具有前述所言的一般散热鳍片的热增强特性外,也有较小的压降。而现有将涡流产生器应用于散热鳍片上,通常是通过所产生的涡流能便于使散热 鳍片与空气充分进行热交换,但在效果上仍不尽理想。主要是因为所产生的涡流仅能配合 风扇提供的气流方向进行流动,当无风扇带动气流、或过度囤积热气而造成停滞时,以往的 涡流产生器所能提供的热交换效果则相当有限,无法再进一步有效提升散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除了于 散热装置的各散热鳍片上设置涡流产生器(Vortex generator)外,还通过各散热鳍片上、 下相对应的涡流产生器引发烟囱效应,藉以令囤积于各散热鳍片间的热气可自行排出而达 到散热的目的。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包括一热传基座;—热管,与该热传基座连结;以及多个散热鳍片,依序穿设于该热管上;其中,该多个散热鳍片上均设有一涡流产生器,该涡流产生器位于邻近该热管一 侧,并包含二竖立于其散热鳍片表面的导引鳍部,且所述二导引鳍部为构成夹角配置型态, 另于其散热鳍片上相对于所述二导引鳍部的一侧处则形成有一贯通的透孔。上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中,该热传基座为一板状体。上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中,各该散热鳍片上设有供所述热管穿设 的彼此相对应的穿孔。上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中,各该穿孔周缘形成有供所述热管紧密 接触的一突起的环墙。上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中,所述热管为多个,且每一热管一侧均设 有一所述涡流产生器。上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中,各该涡流产生器的二导引鳍部均具有 呈由低渐高而突起的顶缘,该二导引鳍部的顶缘朝向低处方向延伸而分别形成一夹角线以 相交集。[0015]上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中,所述二夹角线交集所产生的夹角为 60°。上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中,各该涡流产生器的二导引鳍部的长度 与高度的比例为2 1。上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中,各该散热鳍片上还设有横向排列的多 个辅助涡流产生器。上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中,各该辅助涡流产生器均具有二由其散 热鳍片表面突起的导引斜面,所述二导引斜面呈由窄渐宽的突起型态,并于该散热鳍片相 对于该宽处形成一贯通的透孔。上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中,各该辅助涡流产生器的二导引斜面的 夹角为30°。上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中,各该辅助涡流产生器的二导引斜面的 长度与宽度的比例为2 1。上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中,各该辅助涡流产生器的透孔为朝斜上 方呈倾斜状。上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多个辅助涡流产生器为两两相对设置。上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多个辅助涡流产生器的二导引斜面 突起相交而形成一棱线,二配对相邻的所述辅助涡流产生器的棱线所形成的夹角为60°。上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中,各该散热鳍片于邻近各该涡流产生器 处进一步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周缘朝上突起而形成一渐缩的环围部。上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中,该环围部设于所述二导引鳍部间。本实 用新型的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通过各散热鳍片上、下 相对应的涡流产生器引发烟 效应,并可提升散热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定。

图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图2本实用新型散热鳍片的立体外观图;图3本实用新型散热鳍片的局部平面图;图4为图3的4-4断面剖视图;图5为图3的5-5断面剖视图;图6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俯视示意图;图7为图6的7-7断面剖视图;图8为图6的8-8断面剖视图;图9本实用新型散热鳍片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10本实用新型散热鳍片另一实施例的断面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0038]热传基座1热管2散热鳍片3穿孔30环墙31透孔32通气孔33环围部34涡流产生器4导引鳍部40顶缘400导引鳍部41顶缘410夹角线Ll辅助涡流产生器5导引斜面50透孔51棱线 L2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还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 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涡流产生器的 散热装置,包括一热传基座1、至少一热管2、以及多个散热鳍片3 ;其中该热传基座1以导热性良好的材质所制成,如铝或铜等,并可呈一板状体,用以贴 附与如计算机的CPU等电子发热组件(图略)上。而该热管2则与热传基座1连结,并供 上述该多个散热鳍片3依序穿设于其上,以便将热传基座1吸收电子发热组件的热量快速 传导至各散热鳍片3上进行散热。更详细地,各散热鳍片3上设有彼此相对应的穿孔30,且 各穿孔30周缘形成一突起的环墙31,而热管2则依序贯穿各散热鳍片3的穿孔30以与各 环墙31紧密接触。而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所述热管2为多个。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于各散热鳍片3上均设有至少一涡流产 生器(Vortex generator) 4,所述涡流产生器4位于邻近热管2背风面的一侧处,即各热管 2的背风面一侧处均配置一所述涡流产生器4,藉以令外界产生的气流(如风扇提供)通过 热管2迎风面的一侧后,气流会经过所述涡流产生器4而发生变化,以产生如螺旋状涡流 (Vortex)而带动热管2背风面的空气流动,进而可将囤积于热管2背风面的热气驱离。所 述涡流产生器4包含二竖立于散热鳍片3表面上的导引鳍部40、41,二导引鳍部40、41均 具有呈由低渐高而突起的顶缘400、410,且其低处指向相邻的热管2,且二导引鳍部40、41 的顶缘400、410朝向低处方向延伸而分别形成一夹角线Li,二导引鳍部40、41的夹角线Ll 延伸后可交集,以构成夹角关系的配置型态,另于散热鳍片3上相对于二导引鳍部40、41的 一侧处则形成有一贯通的透孔32。更详细地,如图3所示,涡流产生器4的二导引鳍部40、41的夹角线Ll交集所产 生的夹角Θ1为60°较佳,但不以此为限。再如图4所示,二导引鳍部40、41的长度11与 最高处hi (即高度)的比例以2 1为佳。[0057]此外,如图3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也可于各散热鳍片3上另设有横向排列的多 个辅助涡流产生器5,各辅助涡流产生器5均具有二由散热鳍片3表面突起的导引斜面50, 二导引斜面50呈由窄渐宽的突起型态,并于宽处形成一贯通散热鳍片3相对处的透孔51, 且透孔51也可朝向斜上方呈倾斜状。更详细地,如图3所示,辅助涡流产生器5的二导引 斜面50的夹角θ 2为30°较佳,但不以此为限。且二导引斜面50的长度12与宽度w的比 例以2 1为佳。所以,通过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实用新型具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据此,如图6所示,该散热装置的各散热鳍片3 —侧可进一步提供一风扇6,以帮助 各散热鳍片3进行散热。此时,风扇6所产生的气流通过热管2迎风面的一侧后,一部分的 气流会顺着涡流产生器4的二导引鳍部40、41外侧流动,另一部分的气流则进入二导引鳍 部40、41间将囤积于热管2背风面的热气加速驱离。同时,如图7所示,由于各涡流产生器 4具有贯通散热鳍片3的透孔32,故当各散热鳍片3相叠置后,各透孔32可形成供热气流 上升流通的通道,使无法以风扇6产生的气流来驱离的热气,可自行以热气流上升的自然 现象顺势排出,引发烟囱效应达到散热的目的。再如图6及图8所示,各辅助涡流产生器5也可帮助各散热鳍片3间的其余部分 加速排热,以供囤积的热气流也可垂直上升而由透孔51顺势排出,使其所引发的烟@效应 达到还佳的效果。此外,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散热鳍片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其中,各辅 助涡流产生器5也可呈两两相对的配置型态,且各辅助涡流产生器5的二导引斜面50突 起相交而形成一棱线L2,二配对相邻的辅助涡流产生器5的棱线L2所形成的夹角Θ2为 60°较佳,但不以此为限。另,如图10所示,于邻近各涡流产生器4处也可进一步设有通气 孔33,所述通气孔33周缘朝上突起而形成一渐缩的环围部34,而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 例中,环围部34可设于二导引鳍部40、41之间;当各散热鳍片3相叠置后,各环围部34还 有效地供热气由下通过通气孔33而上升,以使烟@效应所能达到的效果还为显着。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 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 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热传基座;一热管,与该热传基座连结;以及多个散热鳍片,依序穿设于该热管上;其中,该多个散热鳍片上均设有一涡流产生器,该涡流产生器位于邻近该热管一侧,并 包含二竖立于其散热鳍片表面的导引鳍部,且所述二导引鳍部为构成夹角配置型态,另于 其散热鳍片上相对于所述二导引鳍部的一侧处则形成有一贯通的透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传基座为一 板状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散热鳍片上 设有供所述热管穿设的彼此相对应的穿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穿孔周缘形 成有供所述热管紧密接触的一突起的环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为多个, 且每一热管一侧均设有一所述涡流产生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涡流产生 器的二导引鳍部均具有呈由低渐高而突起的顶缘,该二导引鳍部的顶缘朝向低处方向延伸 而分别形成一夹角线以相交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夹角线交 集所产生的夹角为60°。
8.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涡流产生 器的二导引鳍部的长度与高度的比例为2 1。
9.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散热鳍片 上还设有横向排列的多个辅助涡流产生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辅助涡流 产生器均具有二由其散热鳍片表面突起的导引斜面,所述二导引斜面呈由窄渐宽的突起型 态,并于该散热鳍片相对于该宽处形成一贯通的透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辅助涡流 产生器的二导引斜面的夹角为30°。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辅助涡流 产生器的二导引斜面的长度与宽度的比例为2 1。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辅助涡流 产生器的透孔为朝斜上方呈倾斜状。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辅助涡流 产生器为两两相对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辅助涡流 产生器的二导引斜面突起相交而形成一棱线,二配对相邻的所述辅助涡流产生器的棱线所 形成的夹角为60°。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散热鳍片于邻近各该涡流产生器处进一步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周缘朝上突起而形成一渐缩的环围 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环围部设于 所述二导引鳍部间。
专利摘要一种具有涡流产生器的散热装置,包括一热传基座、一热管、以及多个散热鳍片;其中,各散热鳍片上均设有一涡流产生器,涡流产生器位于邻近热管一侧,并包含二竖立于其散热鳍片表面的导引鳍部,且所述二导引鳍部构成夹角配置型态,另于相对其散热鳍片一侧处则形成有一贯通的透孔。藉此,即通过各散热鳍片上、下相对应的涡流产生器引发烟囱效应,并可提升散热效率。
文档编号H01L23/427GK201859871SQ201020608658
公开日2011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1日
发明者林显群, 黄哲圣 申请人:保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