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12647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端子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彼此连接的端子连接结构,并且具体地涉及用于将电源装置彼此连接的端子连接结构,用于驱动车辆电压施加到所述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减轻环境负担,已经使用了利用电机的转动驱动力进行驱动的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车辆。在这种利用电机的转动驱动力驱动的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车辆上,安装诸如电池、逆变器、电机和发电机之类的电源装置,电压施加到其上用于驱动。由于在电源装置之间流动的电流的高电压值,作为将电源装置彼此连接的电缆,使用比线束电缆更粗的电缆,该线束电缆将信号线传送给每个电子装置或者将动力分配给每个电子装置。另外,为了将这些粗电缆连接到电源装置,各种端子块(例如,参照专利技术文献I)已经在现有技术中使用。
在专利技术文献I中公开的端子块包括多个带板形端子金具、容纳该端子金具的绝缘属性的外壳,和覆盖外壳的外侧并固定到电源装置的壳本体上的屏蔽罩。该端子金具由厚金属板构成并被连接到电源装置。该端子金具叠置在装接到电缆的端子的端子金具上,通过彼此拧在一起的螺栓和螺母插置,并且然后将端子金具彼此连接。为了确保多个单独的端子金具之间的沿面距离并且使得能够容易地拧紧螺栓和螺母,多个端子金具定位在彼此相同的平面上。外壳设置在电源装置的外边缘处。
该端子块以螺栓和螺母彼此拧紧,并且彼此叠置的端子金具夹在其间的方式将电缆连接到电源装置上。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技术文献I]日本专利文献JP-A-2004-327184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现有技术的端子块中,因为多个端子金具在外壳中定位在彼此相同的平面上, 所以该外壳具有变宽和变大的趋势。当然,需要将端子块连接到端子使得电缆端的端子之间的电阻小于预期电阻值。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端子连接结构,该端子连接结构使得端子金具能够小型化并且可靠地彼此连接。
解决问题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构造实现。
(I) 一种端子连接结构,该端子连接结构用于将连接于第一电源装置的第一端子金具与连接于第二电源装置的第二端子金具连接;其中,每个所述第一端子金具和 所述第二端子金具都包括形成为带板形的电接触部分,该电接触部分彼此叠置;所述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夹子端子,该夹子端子包括夹住彼此叠置的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的一对接触片,以及推动连接部分,该推动连接部分与所述一对接触片连续并且在彼此靠近的方向上推动将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夹在其间的所述一对接触片;使得所述夹子端子沿着相对于彼此叠置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交叉的方向靠近所述电接触部分,并且将彼此叠置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夹在所述一对接触片之间。
(2)在构造(I)的端子连接结构中,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多个电接触部分平行设置,彼此间隔开,并且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多个电接触部分相互平行设置,彼此间隔开。
(3 )在构造(I)或(2 )的端子连接结构中,在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之间,一侧由铝合金构成,该铝合金材料比构成另一侧的材料更软。
(4)在构造(3)的端子连接结构中,在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之间,在所述另一侧处设置朝着所述一侧突出的凸出部分。
( 5 )在构造 (4 )的端子连接结构中,在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之间,所述另一侧由比所述一侧更硬的金属构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构造(I)的端子连接结构,该电接触部分以这样的方式彼此连接电接触部分夹在夹子端子的一对接触片之间,引起该夹子端子相对于彼此叠置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的纵向沿着交叉的方向靠近电接触部分。因此,即使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平行设置,彼此间隔开,也可以将电接触部分可靠地彼此连接。因此,与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的表面设置在相同平面上的情况相比,通过将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形成为带板形的电接触部分的表面平行设置,彼此间隔开,可以减小端子连接结构的宽度。结果,可以实现端子连接结构的小型化。
另外,该夹子端子包括一对接触片和推动连接部分,该推动连接部分在彼此靠近的方向上推动所述一对接触片。因此,通过彼此叠置的电接触部分夹在一对接触片之间,可以可靠地连接并电连接第一端子金具和第二端子金具。结果,可以将端子金具可靠地彼此连接。
根据构造(2 )的端子连接结构,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平行设置,彼此间隔开。因此,与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设置在相同平面上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端子连接结构的宽度。结果,可以实现端子连接结构的小型化。
根据构造(3)的端子连接结构,在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之间,一侧由铝合金构成。因此,当夹子端子在电接触部分彼此进行紧密接触的方向上受到推动时,该一侧变形,并且然后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彼此进行紧密接触。结果,可以将端子金具可靠地彼此连接。
根据构造(4)的端子连接结构,该凸出部分设置在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之间的另一侧处,该另一侧不由铝合金构成。因此,当夹子端子在电接触部分彼此进行紧密接触的方向上受到推动时,该凸出部分贯穿到该一侧中,并且因此使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可靠地彼此进行紧密接触。结果,可以将端子金具可靠地彼此连接。
根据构造(5)的端子连接结构,不由铝合金构成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之间的该另一侧,由比构成该一侧的铝合金更硬的金属构成。因此,当夹子端子在电接触部分彼此进行紧密接触的方向上受到推动时,该凸出部分可靠地贯穿到该一侧中,并且因此使得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可靠地彼此进行紧密接触。结果,可以进一步将端子金具可靠地彼此连接。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说明图1中所示的分解的端子连接结构的透视图。
图3是说明第一连接器的连接器外壳与图2中所示的端子连接结构的第一端子金具彼此面对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4是说明定位在电机壳处的第一连接器的连接器外壳与图3中所示的端子连接结构的第二连接器彼此面对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5是定位在电机壳处的第一和第二连接器与图4中所示的端子连接结构的夹子连接器彼此面对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6是沿着图5中的线V1-VI的横截面图。
图7是说明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与图5中所示的端子连接结构的夹子连接器彼此组装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8是沿着图7中的线VI1-VII的横截面图。
图9是说明图1中所示的端子连接结构的分解的夹子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0是说明图1中所示的端子连接结构的分解的夹子连接器的另一透视图。
图11是说明图1中所示的端子连接结构的分解的夹子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12是说明第一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和图1中所示的端子连接结构的第二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的透视图。
图13是说明图12中所示的端子连接结构的彼此叠置的第一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和第二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夹在夹子端子之间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4是说明图12中所示的端子连接结构的第一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和第二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的修改实例的透视图。
图15是沿着 图14中的线XV-XV的横截面图。
图16是说明图14中所示的端子连接结构的彼此叠置的第一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和第二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夹入夹子端子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7是沿着图16中的线XV1-XVI的横截面图。
附图标记列表
I端子连接结构
5第一端子金具
7电机(第一电源装置)
8电接触部分
22第二端子金具
27电接触部分
33夹子端子
35接触片
36推动连接部分
42凸出部分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13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如图1和图2中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I包括第一连接器2、第二连接器3和夹子连接器4。
如在图2中所示,该第一连接器2包括多个第一端子金具5和一个连接器外壳6。 该第一端子金具5由导电金属构成。在所示实例中,该第一端子金具5由作为比构成第二端子金具22 (将在随后描述)的材料(金属)更硬的金属的铜或铜合金构成。电连接于作为第一电源装置的电机7的线圈上的电缆被装接到该第一端子金具5上。因此,该第一端子金具5电连接于作为第一电源装置的电机7。此外,在本发明中指示的电源装置代表用于驱动车辆的电压所施加到的装置,如电池、逆变器、电机和发电机。
该第一端子金具5包括形成为带板形的电接触部分8 (图12中所示),和从该电接触部分8接续并具有圆筒状的电线连接部分9。该电缆连接到电线连接部分9上,该电缆的芯线穿过电线连接部分9并被压接,使得内径和外径收缩。使得第一端子金具5能够穿过设置在构成电机7的外罩的导电电机壳处的通孔11。当然,该第一端子金具5与通孔11 的内表面电绝缘,也就是与电机壳10电绝缘。在电接触部分8彼此间隔开平行的状态下, 设置多个第一端子金具5。也就是,在电接触部分8的表面(带板形表面)彼此间隔开平行的状态下,设置该多个第一端子金具5的电接触部分8。此外,在所示实例中,设置了六个第一端子金具5。此外,螺纹轴12在电机壳10的通孔11附近直立。在所示实例中,两个螺纹轴12设置在通孔11位于每个螺纹轴之间的位置处。
连接器外壳6由绝缘合成树脂构成,并包括与两个凸缘固定部分14 一体的盒形主体部分13。该主体部分13叠置在电机壳10上。该主体部分13在叠置在电机壳10上的位置处,设置有与第一端子金具5数量相同的筒状部15,第一端子金具5的电接触部分8被允许从其内部通过该筒状部。另外,该主体部分13在与电机壳10分尚的一侧的壁16处,设置有与第二端子金具22数量相同的开放孔17,第二端子金具22 (将在后面描述)的电接触部分27被允许从该开放孔通过。另外,该主体部分13具有凹孔18,该凹孔形成为仿佛主体部分13的外壁在筒状部15与壁16之间开槽。当然,该凹孔18允许主体部分13的内侧和外侧彼此连通。此外,该主体部分13具有接合臂19,该接合臂19与夹子连接器4的连接器外壳34 (将在后面描述)的接合突起41接合。接合臂19在其内部具有孔20,接合突起41 贯穿到该孔20中。
凸缘固定部分14 在主体部分13的向外方向上从靠近主体部分13的电机壳10的边缘直立。该凸缘固定部分14在其内部设置有开放孔21,螺纹轴12 被允许通过该开放孔 21。
如在图3中所示,在多个筒状部15面对第一端子金具5的电接触部分8的状态下, 使得连接器外壳6沿着第一端子金具5的电接触部分8的纵向靠近电机壳10。然后,如图4中所示,连接器外壳6通过使得电接触部分8穿过筒状部15的内部来定位第一端子金具 5,并且通过使得螺纹轴12穿过开放孔21的内部而将连接器外壳6定位在电机壳10处。
如图2中所示,第二连接器3包括多个第二端子金具22和一个连接器外壳23。在所示实例中,第二端子金具22形成了用于将电源装置彼此连接的连接构件24的一侧端部。 该连接构件24包括由导电金属构成的汇流排25,和由绝缘合成树脂构成的涂覆部分26,该涂覆部分26涂覆汇流排25的中央部分。在汇流排25中,另一侧端部分(未示出)连接到作为第二电源装置的逆变器上。该汇流排25连接逆变器和电机7。另外,通过由导电金属构成的屏蔽片(未示出),将连接构件24与另一连接构件24 —起卷起。该屏蔽片防止在汇流排25内流动的电流泄漏。
汇流排25的一侧端部从涂覆部分26向外暴露并形成了第二端子金具22。当然, 第二端子金具22与汇流排25 —体地形成。该第二端子金具22经由不包括汇流排25的一侧端部的其他部分电连接到作为第二电源装置的逆变器上。如图12中所示,该第二端子金具22包括具有带板形的电接触部分27。汇流排25的电接触部分27,也就是第二端子金具 22由铝合金构成,该铝合金比构成第一端子金具5的诸如铜或铜合金之类的金属(材料)更软。
在电接触部分27彼此间隔开平行的状态下,设置多个第二端子金具22。也就是, 在电接触部分27的表面(带板形表面)彼此间隔开平行的状态下,设置多个第二端子金具 22的电接触部分27。此外,在所示实例中,设置六个第二端子金具22。
连接器外壳23由绝缘合成树脂构成,并包括与两个凸缘固定部分29 —体的主体部分28。该主体部分28包括叠置的梁部分30,该叠置的梁部分30叠置在第一连接器2 的连接器外壳6的壁16上,并且第二端子金具22,也就是汇流排25贯穿到该梁部分中;以及一对臂叠置的梁部分31,该对臂叠置的梁部分31从叠置的梁部分30的纵向上的两端连续并叠置,与接合臂19间隔开。该叠置的梁部分30与一对臂叠置的梁部分31 —起形成为延伸成直线状的梁形状。
在主体部分28的向外方向上,凸缘固定部分29从与主体部分28的一对臂叠置的梁部分31的叠置的梁部分30分开一侧的边缘直立。该凸缘固定部分29叠置在第一连接器的连接器外壳6的凸缘固定部分14上,并且在其内部,设置允许螺纹轴12从其中通过的开放孔32。
如图4中所示,在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27面对第一连接器2的连接器外壳6的开放孔17的状态下,使得连接器外壳23沿着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27 的纵向靠近第一连接器2。然后,允许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27通过该开放孔17, 贯穿到第一连接器2的连接器外壳6中,并叠置在第一端子金具5的电接触部分8上。如图5中所示,叠置的梁部分30叠置在壁16上,该臂叠置的梁部分31叠置在接合臂19上, 并且连接器外壳23叠置在第一连接器2的连接器外壳6上。然后,凸缘固定部分29叠置在第一连接器2的凸缘固定部分14上,允许螺纹轴12通过开放孔32,并且第二连接器3的连接器外壳23定位在第一连接器2的连接器外壳6处。
如图9和图10中所示,夹子连接器4包括多个夹子端子33和连接器外壳34。该夹子端子33由导电金属构成。该夹子端子33设置有与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 相同的数量。该夹子端子33包括一对接触片35,该对接触片35形成大致平板形状并平行设置,彼此间隔开,并与从相应的接触片35连续的推动连接部分36—体地形成。如图11中所示,突出部分37设置在一对接触片35处,该突出部分在一对接触片35彼此靠近的方向上突出。如图13中所示,该夹子端子33将彼此叠置的第一端子金具5的电接触部分8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27夹在一对接触片35之间。如果彼此叠置的第一端子金具5的电接触部分8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27夹在一对接触片35之间,则推动连接部分36产生弹性恢复力,该弹性恢复力在电接触部分8和27通过其夹紧的一对接触片35彼此靠近的方向上推动。
该连接器外壳34由绝缘合成树脂构成。如图9至图11中所示,该连接器外壳34 一体地包括平板形壁部分38、从该壁部分38的两端直立的一对端壁39,和设置在该一对端壁39之间的五个分隔壁40。该壁部分38形成为大致等于凹孔18的尺寸。一对端壁39分别形成为平板形状并且彼此平行。该端壁39包括接合凸起41,该接合突起从外表面凸出并与接合臂19接合的凸部。该分隔壁40分别形成为平板形并以相等间距彼此平行设置。
该构造的连接器外壳34将夹子端子33容纳在彼此相邻的端壁39与分隔壁40之间。此时,夹子端子33的一对接触片35叠置在彼此相邻的端壁39和分隔壁40上。如图5 和图6中所示,在连接器外壳34将夹子端子33容纳在彼此相邻的端壁39和分隔壁40之间的状态下,沿着相对于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8和27的纵向垂直(交叉)的方向,该连接器外壳34定位成面对第二连接器3叠置在其上并定位在电机壳 10处的第一连接器2的凹孔18的状态。然后,使得该连接器外壳34靠近凹孔18,使得夹子端子33的接触片35的尖端靠近彼此叠置的电接触部分8和27。然后,当然,使得夹子端子沿着相对于彼此叠置的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8和27的纵向垂直(交叉)的方向靠近电接触部分8和27。然后,如图7和图8中所示,夹子端子33彼此叠置处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8和27夹在一对接触片35之间。在壁部分38封闭凹孔18的形式下,接合突起41与接合臂19接合,并且连接器外壳34固定到第一连接器2的连接器外壳6上。
该构造的端子连接结构I如下组装。首先,如图3中所示,在多个筒状部15面对第一端子金具5的电接触部分8的状态下,使得第一连接器2的连接器外壳6沿着第一端子金具5的电接触部分8的纵向靠近电机壳10。然后,第一连接器2的连接器外壳6允许电接触部分8穿过筒状部15,定位第一端子金具5,允许螺纹轴12穿过开放孔21,并且如在图4中所示,定位在电机壳10处。
其后,如图4中所示,在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27面对第一连接器2的连接器外壳6的开放孔17的状态下,使得第二连接器3的连接器外壳23沿着第二端子金具 22的电接触部分27的纵向靠近第一连接器2。然后,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27穿过开放孔17,贯穿到第一连接器2的连接器外壳6中,叠置在第一端子金具5的电接触部分 8上。叠置的梁部分30叠置在壁16上,该臂叠置的梁部分31叠置在接合臂19上,并且连接器外壳23叠置在第一连接器2的连接器外壳6上。然后,凸缘固定部分28叠置在第一连接器2的凸缘固定部分14上,允许螺纹轴12穿过开放孔32,并且如图5中所示,第二连接器3的连接器外壳23定位在第一连接器2的连接器外壳6处。
然后,夹子连接器4的连接器外壳34将夹子端子33容纳在彼此相邻的端壁39和分隔壁40之间。如图5和图6中所示,夹子连接器4的连接器外壳34定位成沿着相对于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8和27的纵向垂直的方向面对第一连接器2的凹孔18的状态。然后,使得夹子连接器4的连接器外壳34靠近凹孔18,使得夹子端子33的接触片35的尖端靠近彼此叠置的电接触部分8和27。然后,夹子端子33彼此叠置的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8和27夹在一对接触片35之间。在壁部分38封闭凹孔18的形式下,接合突起41与接合臂19接合,并且夹子连接器4的连接器外壳34固定到第一连接器2的连接器外壳6,如图7和图8中所示。然后,螺母43围绕螺纹轴12螺合,并且因此将连接器2、3和4固定到电机壳10上。而且,连接器2、3和4被屏蔽片覆盖,并且该屏蔽片固定到电机壳10上。以这种方式,组装了端子连接结构1,并且从而将电机7和逆变器彼此连接。
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将电接触部分8和27沿着相对于彼此叠置的第一端子金具5 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8和27的纵向垂直(交叉)的方向夹在夹子端子33的一对接触片35之间,电接触部分8和27彼此连接,使得该接触片靠近电接触部分8和27。因此,即使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5和22的电接触部分8和27彼此间隔开地平行设置,电接触部分8和27也可以可靠地彼此连接。因此,以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8和27的带板形表面彼此间隔开地平行设置的方式,与端子金具5和22的电接触部分8和27的带板形表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端子连接结构I的宽度。 结果,可以实现端子连接结构I的小型化。
另外,夹子端子33包括一对接触片35和在彼此靠近的方向上推动该对接触片35 的推动连接部分36。因此,通过使彼此叠置的带板形电接触部分8和27被夹在一对接触片 35之间,可以可靠地连接和电连接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结果,可以将端子金具5和22可靠地彼此连接。
另外,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带板形电接触部分8和27彼此间隔开地平行设置。因此,与端子金具5和22的电接触部分8和27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端子连接结构I的宽度。结果,可以实现端子连接结构I的小型化。
此外,在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8和27之间,一侧由铝合金构成,该铝合金比构成另一侧的材料更软。因此,当夹子端子33在电接触部分8和27 彼此进行紧密接触的方向上受到推动时,该一侧变形,并且然后使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8和27彼此紧密接触。结果,可以将端子金具5和22可靠地彼此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修改实例中,如图14和图15中所示,朝着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27的表面突出的凸出部分42可以设置在由铜或铜合金构成的第一端子金具5 的电接触部分8的表面上,该铜或铜合金是比构成第一端子金具5的电接触部分8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27之间的第二端子金具22的铝合金更硬的材料(金属)。此外, 在所示实例中,设置多个凸出部分42,沿着电接触部分8和27的纵向间隔开,并分别沿着相对于电接触部分8和27的纵向垂直(交叉)的方向延伸成直线状。
在此情况下,凸出部分42设置在第一端子金具5的电接触部分8处,不由铝合金构成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5和22的电接触部分8和27之间。因此,如图16中所示,当夹子端子33在电接触部分8和27彼此进行紧密接触的方向上受到推动时,凸出部分42贯穿到由铝合金构成 的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27中,如图17中所示,并且因此使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5和22的电接触部分8和27可靠地彼此紧密接触。结果,可以进一步将端子金具5和22可靠地彼此连接。
另外,不是由铝合金构成的第一端子金具5的电接触部分8是由比构成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27的铝合金更硬的金属构成的。因此,当夹子端子33在电接触部分 8和27彼此进行紧密接触的方向上受到推动时,凸出部分42可靠地贯穿到第二端子金具 22的电接触部分27中,并且因此使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电接触部分8和 27可靠地彼此紧密接触。结果,可以进一步将端子金具5和22可靠地彼此连接。
此外,参照具体实施例详细地并且附加地描述了本发明的端子连接结构。然而,该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代表性实例,并且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也就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对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本发明基于2010年7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0-171822),该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此处。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端子连接结构,可以实现端子连接结构的小型化,该端子连接结构将电源装置彼此连接,电压施加到该端子连接结构上用于驱动车辆,并且可 以将端子金具可靠地彼此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端子连接结构,该端子连接结构用于将连接于第一电源装置的第一端子金具与连接于第二电源装置的第二端子金具连接;其中每个所述第一端子金具和所述第二端子金具都包括形成为带板形的电接触部分,该电接触部分彼此叠置;所述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夹子端子,该夹子端子包括夹住彼此叠置的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的一对接触片;以及推动连接部分,该推动连接部分与所述一对接触片连续并且在彼此靠近的方向上推动将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夹在其间的所述一对接触片;使得所述夹子端子沿着相对于彼此叠置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交叉的方向靠近所述电接触部分,并且将彼此叠置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夹在所述一对接触片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多个电接触部分平行设置,彼此间隔开,并且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多个电接触部分平行设置,彼此间隔开。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在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与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之间,一侧由铝合金构成,该铝合金材料比构成另一侧的材料更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在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与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电接触部分之间,在所述另一侧处设置朝着所述一侧突出的凸出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在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与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电接触部分之间,所述另一侧由比所述一侧更硬的金属构成。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种可以被制作得紧凑的端子连接结构,并且其中,端子金属触点可以可靠地彼此连接。该端子连接结构(1)设置有连接到电机(7)的第一端子金属触点(5),连接到逆变器的第二端子金属触点(22),以及夹子端子。该第一端子金属触点(5)和第二端子金属触点(22)设置有形成带板形的电接触部(8,27),第一端子金属触点(5)和第二端子金属触点(22)中的每一个将利用该电接触部(8,27)彼此叠置。该夹子端子设置有多对接触片(35),其夹住彼此叠置的电接触部(8,27),及力施加部(36),该力施加部连接到该多对接触片(35),并在接触片(35)彼此靠近的方向上将力施加到使电接触部(8,27)夹在其间的多对接触片(35)上。使夹子端子沿着与彼此叠置的电接触部(8,27)的纵向呈直角交叉的方向靠近电接触部(8,27),以将彼此叠置的电接触部(8,27)夹在该多对接触片(35)之间。
文档编号H01R9/03GK103053079SQ20118003751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30日
发明者足立英臣, 久保嶋秀彦, 加藤元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