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33037阅读:649来源:国知局
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晶体管是集成电路中的关键元件。为了提高晶体管的工作速度,需要提高晶体管的驱动电流。又由于晶体管的驱动电流正比于晶体管的栅极宽度,要提高驱动电流,需要增加栅极宽度。但是,随着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越来越高,晶体管本身尺寸是按比例减小的,则单纯增加栅极宽度与晶体管本身尺寸按比例减小相冲突,于是发展出了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现有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的结构,请参照图1,包括:半导体衬底10;位于半导体衬底10上的掩埋氧化层(BOX,BuriedOxide)11;在所述掩模氧化层11上形成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为FinFET的鳍(Fin)12,鳍12沿X方向延伸;栅极结构,沿Y方向(其中,X方向垂直于Y方向)横跨在鳍12上,所述栅极结构覆盖鳍12的顶部和侧壁,栅极结构包括栅介质层(未示出)和位于栅介质层上的栅极13。鳍12的顶部以及两侧的侧壁与栅极结构相接触的部分均为沟道区,FinFET相当于具有多个栅极,有利于增大驱动电流,改善器件性能。但是,随着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越来越高,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的性能降低。更多关于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的知识,请参考2007年1月24日公开的公开号为CN1902742A的中国专利文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的性能降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具有鳍部的半导体衬底,所述鳍部在第一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在所述鳍部侧面形成应力层;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形成伪栅极,所述伪栅极横跨所述应力层和鳍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在所述伪栅极两侧形成第一侧墙,所述第一侧墙横跨所述应力层和鳍部;去除未被所述第一侧墙、伪栅极覆盖的应力层;在去除未被所述第一侧墙、伪栅极覆盖的应力层后,形成层间介质层,所述层间介质层的上表面与所述伪栅极的上表面持平;去除所述伪栅极、所述伪栅极下的应力层,形成伪栅沟槽;在所述伪栅沟槽中形成栅介质层、位于栅介质层上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作为栅极。可选的,在所述鳍部侧面形成应力层的方法,包括:使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形成应力层,覆盖所述半导体衬底、鳍部;在所述应力层上形成具有开口的光刻胶层,所述开口暴露出第一方向上,鳍部侧面的应力层部分;以所述光刻胶层为掩模刻蚀应力层,剩余第一方向上,鳍部侧面的应力层;去除所述光刻胶层。可选的,所述应力层的材料为氮化硅。可选的,在去除所述伪栅极、所述伪栅极下的应力层后,形成所述栅介质层和导电层之前,还包括:在第二方向上,以所述第一侧墙为掩模,对相邻所述第一侧墙的半导体衬底进行轻掺杂源/漏注入,形成轻掺杂源区、轻掺杂漏区;在所述轻掺杂源区、轻掺杂漏区上形成第二侧墙。可选的,形成所述栅介质层和导电层的方法,包括:使用化学气相沉积,形成栅介质层和位于栅介质层上的导电层,填充满所述伪栅沟槽并覆盖所述第一侧墙和层间介质层;进行平坦化处理,使所述导电层的上表面与所述层间介质层的上表面持平。可选的,所述鳍式场效应管为P型晶体管,所述第一侧墙下的应力层向所述栅介质层下的鳍部部分提供压应力。可选的,所述鳍式场效应管为N型晶体管,所述第一侧墙下的应力层向所述栅介质层下的鳍部部分提供张应力。可选的,提供具有鳍部的半导体衬底的方法,包括:提供绝缘体上硅衬底,所述绝缘体上硅衬底包括底部硅层、位于底部硅层上的绝缘层、位于所述绝缘层上的顶部硅层;在所述顶部硅层上形成图形化的掩模层,定义鳍部的位置;以所述图形化掩模层为掩模,刻蚀所述顶部硅层,形成鳍部。可选的,在去除未被所述第一侧墙、伪栅极覆盖的应力层之后,形成层间介质层之前,还包括:以所述第一侧墙为掩模,进行离子注入,形成源区和漏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新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包括:位于半导体衬底上的鳍部,所述鳍部在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横跨所述鳍部且在第二方向上的导电层、位于所述导电层下的栅介质层,其中,所述导电层作为栅极,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在第二方向上所述导电层两侧的第一侧墙,其中,所述第一侧墙横跨所述鳍部;位于所述第一侧墙下的鳍部侧面的应力层;位于所述导电层和两个第一侧墙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中的源区和漏区;位于所述导电层和两个第一侧墙两侧的半导体衬底上的层间介质层,所述层间介质层的上表面与所述导电层的上表面持平。可选的,所述应力层的材料为氮化硅。可选的,还包括:位于第二方向上,所述导电层与第一侧墙之间的第二侧墙,其中,所述第二侧墙下的半导体衬底中形成有轻掺杂源区、轻掺杂漏区。可选的,所述鳍式场效应管为P型晶体管,所述应力层向所述栅介质层下的鳍部提供压应力。可选的,所述鳍式场效应管为N型晶体管,所述应力层向所述栅介质层下的鳍部提供张应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两侧的第一侧墙下,鳍部侧面形成有应力层。应力层与栅极下的沟道区邻近,可以为沟道区提供较大的应力,较大的应力可以提高沟道区中载流子的迁移率,进而增大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驱动电流,进一步提升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形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图8、图11~图1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形成方法的立体结构图;图9~图10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形成方法的顶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发明人针对现有技术的鳍式场效应管(FinFET)进行了研究,发现:FinFET性能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鳍式沟道区中的载流子迁移率较低,在n-FinFET中载流子主要为电子,而在p-FinFET中载流子主要为空穴。发明人设想引入平面晶体管中的应力技术,来提高FinFET沟道区中的电子和空穴迁移率。但是,在现实生产中,由于FinFET工艺复杂和成本高,在FinFET沟道区中引入较大应力面临很多困难。因此,发明人经过一系列的创造性劳动,终于得到一种新的增加FinFET的沟道区应力的FinFET制造方法及FinFET。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参照图3,并结合参照图2,执行步骤S11,提供具有鳍部101的半导体衬底100,鳍部101在第一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方向为X方向。在具体实施例中,初始提供的半导体衬底选择绝缘体上硅(SOI),包括:底部硅层、位于底部硅层上的绝缘层、位于绝缘层上的顶部硅层(未示出)。其中,所述绝缘层为氧化层,起到半导体器件之间的绝缘作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鳍部101位于半导体100的绝缘层上,只是为便于说明问题,图中并未示出绝缘层。顶部硅层则用于形成鳍部,具体地,形成所述鳍部101的方法包括:在所述顶部硅层上形成图形化的掩模层,所述图形化的掩模层定义出待形成的鳍部位置;以所述图形化的掩模层为掩模刻蚀顶层硅,至暴露绝缘层,之后去除图形化的掩模层,在绝缘层上形成鳍部101。也可以选择不去除图形化的掩模层,位于鳍部上的图形化的掩模层也可以保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图形化的掩模层选择硬掩模层,所述硬掩模层的材料包括:氮化硅、无定形碳、氮化硼、氮氧化硅、含碳氮化硅、含碳氧化硅。硬掩模层的厚度范围为大于但半导体衬底100又不限于SOI,还可以包括Ⅲ-Ⅴ族元素化合物衬底(如砷化镓、磷化铟、氮化镓等)、体硅、碳化硅、锗硅、绝缘体上硅锗或其叠层结构,或金刚石衬底,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其他半导体衬底。选择所述衬底时,需要在衬底上形成绝缘层,之后,在该绝缘层上进行鳍部形成工艺。参照图4,并参照图2,执行步骤S22,在第一方向(X方向)上,鳍部101的侧面形成应力层102。在其他实施例中,应力层覆盖鳍部上表面也是可行的。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应力层102的材料选择氮化硅。形成所述氮化硅应力层的步骤,包括:使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形成应力层,覆盖半导体衬底100和鳍部101;在该沉积的应力层上形成具有开口的光刻胶层,光刻胶层的开口暴露出第一方向上,鳍部侧面的应力层部分,也就是说光刻胶层定义出待形成的氮化硅应力层;以所述光刻胶层为掩模刻蚀应力层,剩余第一方向上,鳍部侧面的应力层;去除该光刻胶层,在第一方向上,鳍部侧面形成应力层102。在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使用的原料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