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23781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上下对接的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现有电连接器组合,通常包括插座连接器和与所述插座连接器对接的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均分别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上还设有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舌板。但现有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通常只能沿所述导电端子的延伸方向插接,而不能沿其他方向或以其他方式对接,从而限制了现有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的对接方式。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组合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可以沿导电端子的面对面方向对接,且结构简单、对接稳定性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座连接器及与所述插座连接器对接的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装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以及遮盖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金属外壳,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第一主体部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一端延伸的第一舌板,所述第一舌板设有第一对接面;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装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以及遮盖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二金属外壳,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第二主体部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一端延伸的第二舌板,所述第二舌板设有第二对接面;其中,所述第一对接面位于所述第一舌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对接面位于所述第二舌板的上表面,以使得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上下对接,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均具有U型的截面。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上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自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后缘沿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插入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舌板上,且所述第一收容槽开口于所述第一对接面。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金属外壳的前端设有基部,自所述基部两侧沿所述第一金属外壳的厚度方向分别延伸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呈S型设置,以使得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之间形成有渐缩的收容空间和外开口,所述第二金属外壳的前端两侧、沿所述第二金属外壳的厚度方向设有相对渐缩延伸的第二弯折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固持部,所述第一固持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长度。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舌板的前端沿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插入方向突伸有至少一个第一凸块,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两侧还分别设有接合部,所述接合部位于所述第一固持部的外侧,且所述接合部的内侧壁上设有扣槽,所述第一固持部的尾端设有呈L型设置的突伸部,所述突伸部与所述第一固持部尾端围设形成凹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部的前端设有至少一个收容腔以与所述第一凸块相扣合,所述第一金属外壳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凸块以收容于所述接合部中,所述第二凸块上设有弹性悬伸于所述第二凸块外表面的凸肋以收容于所述扣槽中,所述第一金属外壳的尾端两侧设有相对延伸的扣臂,所述扣臂收容于所述凹槽内以将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稳固于所述第一金属外壳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凸块之间形成有剖槽,所述第二金属外壳的前端两侧边设有呈平板状且相向延伸的凸起,所述凸起收容于所述剖槽中且抵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后端,以增强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于水平方向的对接稳定性。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上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二导 电端子的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收容槽自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后缘沿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插入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舌板上,且所述第二收容槽开口于所述第二对接面。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固持部,所述第二固持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长度。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固持部的尾端向内凹陷形成有沟槽,所述第二舌板的前端至少一侧边向外突伸形成有第三凸块,所述第二主体部的至少一侧边还设有卡持块,所述卡持块沿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厚度方向延伸并用以与所述第二金属外壳配合组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金属外壳的前端至少一侧边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三凸块的狭槽,所述第二金属外壳的尾端设有向内弯折延伸的扣持片,所述扣持片呈L型结构,且所述扣持片收容于所述沟槽内以限位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金属夕卜壳。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金属外壳的尾端两侧设有相向延伸且呈L型结构的第一焊接片,所述第二金属外壳的尾端两侧亦设有相向延伸且呈L型结构的第二焊接片,所述第一焊接片与所述第二焊接片均用以焊接在电路板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通过将插座连接器的第一对接面设置于第一舌板的下表面,将插头连接器的第二对接面设置于第二舌板的上表面,从而使得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可沿导电端子的面对面方向上下对接,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结构简单且对接稳定性高。

图I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插座连接器的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插座连接器的第一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第一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6是图3所示插座连接器的第一导电端子的立体图。[0025]图7是图3所示插座连接器的第一金属外壳的立体图。图8是图7所示第一金属外壳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9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0是图9所示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图11是图10所示插头连接器的第二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所示第二绝缘本 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13是图10所示插头连接器的第二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14是图10所示插头连接器的第二金属外壳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I包括插座连接器100及与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对接的插头连接器200,且所述插座连接器100与所述插头连接器200沿上下方向对接。请参阅图2与图3所示,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0、装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0以及遮盖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的第一金属外壳30。请参阅图4与图5并结合图3所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设有第一主体部11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11 一端向前延伸的第一舌板12。所述第一舌板12设有第一对接面121,且所述第一对接面121位于所述第一舌板12的下表面。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上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0的第一收容槽13。所述第一收容槽13自所述第一主体部11的后缘沿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0的插入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舌板12上,且所述第一收容槽13开口于所述第一对接面121。所述第一舌板12的前端沿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0的插入方向向外突伸有两个第一凸块122。所述第一主体部1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固持部14。所述第一固持部14沿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0插入的反方向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主体部11沿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0插入的反方向延伸的长度,以使得所述第一主体部11的截面呈U型形状。所述第一固持部14的尾端设有呈L型设置的突伸部141,所述突伸部141与所述第一固持部14尾端围设形成凹槽142。所述第一主体部11的两侧还分别设有接合部15。所述接合部15位于所述第一固持部14的外侧,且所述接合部15的内侧壁上设有扣槽151。请参阅图6并结合图5所示,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0包括呈平板状的第一接触部21、突伸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外的第一尾部2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第一尾部23的第一连接部22。所述第一接触部21位于所述第一舌板12的第一对接面121上,且都暴露于空气中。所述第一接触部21设有倾斜设置的导引面211,以在所述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对接时起导引作用。所述第一连接部2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第一尾部23的宽度,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部22的两侧形成有第一倒刺221,以限制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0稳固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3内。请参阅图7与图8并结合图4与图5所示,所述第一金属外壳30的前端设有呈平板状的基部31。所述基部31的前端设有两个收容腔33以与所述两个第一凸块122相扣合。所述基部31的内壁上还可设有凸点(未图示),所述凸点抵顶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以增加相对抓持力。自所述基部31两侧沿所述第一金属外壳30的厚度方向分别延伸有第一弯折部32。所述第一弯折部32呈S型设置,以使得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32之间形成有渐缩的收容空间321和外开口 322。所述第一弯折部32的内壁上亦可设有凸点,以增加与所述插头连接器200的相对抓持力。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弯折部32为整体设置,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弯折部32上可设有剖槽(未图示),从而将所述第一弯折部32分割为至少两个。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第一弯折部32的内壁上亦可设有凸点,以增加与所述插头连接器200的相对抓持力。所述第一金属外壳30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凸块34,所述第二凸块34收容于所述接合部15中。所述第二凸块34上设有弹性悬伸于所述第二凸块34外表面的凸肋341, 所述凸肋341收容于所述扣槽151中并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相抵顶以增加相对抓持力。所述第一金属外壳30的尾端两侧设有相对延伸的扣臂35,所述扣臂35收容于所述凹槽142内以将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稳固于所述第一金属外壳30内。所述第一弯折部32与所述第二凸块34之间形成有剖槽36。请参阅图9与图10所示,所述插头连接器20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50、装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0内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60以及遮盖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0的第二金属外壳70。请参阅图11与图12并结合图10所示,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0设有第二主体部51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51 —端向前延伸的第二舌板52。所述第二舌板52设有第二对接面521,且所述第二对接面521位于所述第二舌板52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0上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60的第二收容槽53。所述第二收容槽53自所述第二主体部51的后缘沿所述第二导电端子60的插入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舌板52上,且所述第二收容槽53开口于所述第二对接面521。所述第二收容槽53的两内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卡槽531。所述第二舌板52的前端两侧边分别向外突伸形成有第三凸块522。所述第二主体部5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固持部54。所述第二固持部54沿所述第二导电端子60插入的反方向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主体部51沿所述第二导电端子60插入的反方向延伸的长度,以使得所述第二主体部51的截面呈U型形状。所述第二固持部54的尾端向内凹陷形成有沟槽541。所述第二主体部51的一侧边还设有卡持块55,所述卡持块55沿所述第二主体部51的厚度方向延伸并用以与所述第二金属外壳70配合组装。请参阅图13并结合图11所示,所述第二导电端子60包括呈平板状的第二连接部62、自所述第二连接部62—端向外延伸并突伸出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0外的第二尾部63以及自所述第二连接部62另一端向外延伸的第二接触部61。所述第二接触部61包括自所述第二连接部62呈U型弯折延伸的弯折区611、自所述弯折区611末端倾斜延伸的第一延伸段612以及自所述第一延伸段612末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二连接部62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段61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接触部61具有弹性,从而不仅能够增强所述插头连接器200与插座连接器100的对接弹性,以提高对接稳定性;同时还能防止所述第二导电端子60被损坏,以降低成本。所述第二接触部61位于所述第二舌板52的同一侧,且都暴露于空气中。所述第二连接部6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部61与所述第二尾部63的宽度,从而使得所述第二连接部62的两侧形成有第二倒刺621。所述第二倒刺621收容于所述卡槽531中,以限制所述第二导电端子60于所述第二收容槽53内沿前后、左右方向移动。请参阅图14并结合图11所示,所述第二金属外壳70的前端两侧边分别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三凸块522的狭槽73。所述第二金属外壳70的尾端两侧分别设有向内弯折延伸的扣持片74。所述扣持片74呈L型结构,且所述扣持片74收容于所述沟槽541内以限位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0与所述第二金属外壳70。请参阅图7与图14并结合图I与图8所示,所述第二金属外壳70的前端两侧边分别设有呈平板状且相向延伸的凸起71。所述凸起71收容于所述剖槽36中且抵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32的后端,以增强所述插头连接器2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100于水平方向的对接稳定性。所述第二金属外壳70的前端两侧、沿所述第二金属外壳70的厚度方向设有相对渐缩延伸的第二弯折部72。所述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对接时,所述第一弯折部32的外开口 322对所述第二弯折部72起导引作用,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弯折部72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321内。所述第一金属外壳30的尾端两侧设有相向延伸且呈L型结构的第一焊接片37。所述第二金属外壳70的尾端两侧亦设有相向延伸且呈L型结构的第二焊接片75。所述第一焊接片37与所述第二焊接片75均用以焊接在电路板300上。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1,通过将所述插座连接器100的第一对接面121设置于所述第一舌板12的下表面、将所述插头连接器200的第二对接面521设置于所述第二舌板52的上表面,从而使得所述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可沿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0与第二导电端子60的面对面方向上下对接,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I结构简单且对接稳定性高。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座连接器及与所述插座连接器对接的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装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以及遮盖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金属外壳,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第一主体部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一端延伸的第一舌板,所述第一舌板设有第一对接面;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装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以及遮盖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二金属外壳,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第二主体部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一端延伸的第二舌板,所述第二舌板设有第二对接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面位于所述第一舌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对接面位于所述第二舌板的上表面,以使得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上下对接,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均具有U型的截面。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上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自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后缘沿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插入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舌板上,且所述第一收容槽开口于所述第一对接面。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外壳的前端设有基部,自所述基部两侧沿所述第一金属外壳的厚度方向分别延伸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呈S型设置,以使得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之间形成有渐缩的收容空间和外开口,所述第二金属外壳的前端两侧、沿所述第二金属外壳的厚度方向设有相对渐缩延伸的第二弯折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固持部,所述第一固持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舌板的前端沿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插入方向突伸有至少一个第一凸块,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两侧还分别设有接合部,所述接合部位于所述第一固持部的外侧,且所述接合部的内侧壁上设有扣槽,所述第一固持部的尾端设有呈L型设置的突伸部,所述突伸部与所述第一固持部尾端围设形成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的前端设有至少一个收容腔以与所述第一凸块相扣合,所述第一金属外壳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凸块以收容于所述接合部中,所述第二凸块上设有弹性悬伸于所述第二凸块外表面的凸肋以收容于所述扣槽中,所述第一金属外壳的尾端两侧设有相对延伸的扣臂,所述扣臂收容于所述凹槽内以将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稳固于所述第一金属外壳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凸块之间形成有剖槽,所述第二金属外壳的前端两侧边设有呈平板状且相向延伸的凸起,所述凸起收容于所述剖槽中且抵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后端,以增强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于水平方向的对接稳定性。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上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收容槽自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后缘沿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插入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舌板上,且所述第二收容槽开口于所述第二对接面。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固持部,所述第二固持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持部的尾端向内凹陷形成有沟槽,所述第二舌板的前端至少一侧边向外突伸形成有第三凸块,所述第二主体部的至少一侧边还设有卡持块,所述卡持块沿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厚度方向延伸并用以与所述第二金属外壳配合组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外壳的前端至少一侧边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三凸块的狭槽,所述第二金属外壳的尾端设有向内弯折延伸的扣持片,所述扣持片呈L型结构,且所述扣持片收容于所述沟槽内以限位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金属外壳。
1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外壳的尾端两侧 设有相向延伸且呈L型结构的第一焊接片,所述第二金属外壳的尾端两侧亦设有相向延伸且呈L型结构的第二焊接片,所述第一焊接片与所述第二焊接片均用以焊接在电路板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第一主体部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一端延伸的第一舌板,所述第一舌板设有第一对接面;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第二主体部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一端延伸的第二舌板,所述第二舌板设有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一对接面位于所述第一舌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对接面位于所述第二舌板的上表面,以使得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上下对接,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均具有U型的截面。
文档编号H01R13/46GK202759070SQ20122032001
公开日2013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4日
发明者戴宏骐, 洪永炽 申请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