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钾掺杂的富锂锰基氧化物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正极材料的化学式可表示为:Li(3+x)/3-yKyMn(1+x)/3Co(1-x)/3Ni(1-x)/3O2,其中0.3≤x≤0.9,y=(1+x)/162。该正极材料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和优异的循环性能、倍率性能。采用原位钾掺杂的锰前驱物作为锰源进行制备,所采用的制备方法操作具有简单、生产成本低、合成周期短和可重复性高等优点,可广泛用于锂离子电池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合成。
【专利说明】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中的一种原位钾掺杂富锂锰基氧化物正极材料及其 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富锂锰基三元正极材料由于其极高的放电比容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动力型电 动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富锂锰基三元材料还存在 以下缺点:(1)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大、库伦效率低;(2)循环过程中析氧,导致安全问题; (3) 由于Li2Mn03组分电导率低,导致倍率性能差;(4)循环过程中存在尖晶石相变,导致放 电平台的降低以及容量损失,循环稳定性差。
[0003]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通过原位钾离子掺杂,减少不可逆容量损失,提高库伦效 率,增强倍率性能,尤其强化其循环稳定性、减缓了循环过程中电压平台的降低,从而提高 放电能量密度。并且该方法适合于机械球磨生产流程、工艺简单、易于控制、具有大规模工 业化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0004]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原位钾掺杂富锂锰基氧化物正极材料,该 正极材料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Li(3+x)/3_yKyMn (1+x)/3C〇(1_x)/3Ni(1_x)/30 2,其中 0. 3 彡 X 彡 0. 9, y = (l+x)/162。
[0005] 所述正极材料具有a-NaFe02型层状岩盐结构,属六方晶系,空间点群为R_3m ;其 中,锂离子和钾离子占据晶胞中的3a位置,镍、钴和锰离子占据3b位置,氧离子占据6c位 置。
[0006] 所述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具有极高的放电比容量、优异的倍率 性能和稳定的循环稳定性。
[0007] 本申请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Li(3+x)/3_yK yMn(1+x)/3Co(1_x)/3Ni(1_ x)/302正极材料的制 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0008] (1)将钾掺杂的锰前驱物、钴源、镍源和锂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得到具有摩尔配 比为 Mn:Co:Ni:Li = (1+x) : (1-x) : (1-x) : (3+x-3y)的混合物,其中 0· 3 彡 X 彡 0· 9, y = (l+x)/162 ;
[0009] (2)将步骤(1)所得的混合物进行热处理和冷处理后,即得所述钾掺杂富锂锰基 氧化物正极材料。
[0010]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钾掺杂的锰前驱物由高锰酸钾、锰盐和浓硫酸的混合物 经水热处理得到。根据本领域公知常识,任意有机锰盐和/或无机锰盐均可作为所述锰盐 使用。优选地,所述锰盐为无机锰盐;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锰盐任选自乙酸锰、硝酸锰、氯化 锰、硫酸锰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1] 根据本领域公知常识,步骤(1)中所述钴源为含有钴元素的任意物质,任选自含 有钴元素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钴源任选自乙酸钴、硝酸钴、 氯化钴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2] 根据本领域公知常识,步骤(1)中所述镍源为含有镍元素的任意物质,任选自含 有镍元素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镍源任选自乙酸镍、硝酸镍、 氯化镍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3] 根据本领域公知常识,步骤(1)中所述锂源为含有锂元素的任意物质,任选自含 有锂元素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锂源任选自乙酸锂、硝酸锂、 氯化锂、氢氧化锂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4]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以及成本,选择合适的钴源、镍源和锂源。
[0015] 优选地,步骤⑴中所述混合的方式任选自研磨混合方式和/或混合溶液-蒸发 混合方式。对于涉及研磨混合方式的技术方案,既可采用手工研钵研磨,也可采用机械研 磨。采用机械研磨混合方式时,优选机械球磨混合方式。根据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所述混合 溶液-蒸发混合方式为,将含有几种原料的混合溶液,蒸发溶剂后得到固体混合物的混合 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生产中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合方式。
[0016]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热处理的温度为800°C?1000°C,热处理的时间3?16h。
[0017]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冷却处理的方式任选自室温下冷却、液氮中冷却、冰水混 合物中冷却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8]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至少包括下述步骤:
[0019] (a)制备钾掺杂的锰前驱物:将高锰酸钾、锰盐和浓硫酸溶解于去离子水中,搅拌 均匀得均相混合液,转移至水热釜中,在一定温度保持一段时间进行水热处理后,经降温、 抽滤洗涤、干燥、研磨后,即得所述钾掺杂的锰前驱物;
[0020] (b)将步骤(a)所得钾掺杂的锰前驱物、钴源、镍源和锂源,按照一定比例混 合,得到具有摩尔配比为Mn:Co :Ni:Li = (1+x) : (1-x) : (1-x) : (3+x-3y)的混合物,其中 0. 3 ^ X ^ 0. 9, y = (l+x)/162 ;
[0021] (c)将步骤(b)获得的混合物进行热处理和冷处理后,获得所述正极材料Li(3+x)/3_ yKyMn (1+x),3Co (卜 x),3Ni (卜 x),302。
[0022] 优选地,所述步骤(a)中均相混合液的高锰酸钾、锰盐、硫酸摩尔浓度的比例为高 猛酸钾:猛盐:硫酸=1?5:3?7:7?13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a)中的高猛酸钾、猛 盐、硫酸摩尔浓度的比例为高锰酸钾:锰盐:硫酸=2?4 :4?6 :9?11。所述锰盐任选自 乙酸锰、硝酸锰、氯化锰、硫酸锰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地,所述步骤(a)中水热处理的温度 为100?200°C,处理时间为10?60min。
[0023] 本申请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的正 极中含有所述的正极材料Li(3+x)/3_yKyMn(1+x)/3C 〇(1_x)/3Ni(1_x)/302和/或根据前述任一方法制备 得到的正极材料。
[0024] 本申请所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0025] 本申请制备的Li(3+x)/3_yKyMn (1+x)/3Co(1_x)/3Ni (1_x)/302正极材料,具有极高的放电比容 量、优异的倍率性能和稳定的循环能力,尤其是循环过程中电压平台的降低得到了有效的 抑制,能量密度的损失得到缓解。此外,本申请采取的方法,极大的缩短了工艺步骤,节约了 大量资源,有助于程序化生产,节约了生产成本。本申请采用的原料来源广泛,工艺工程简 单,易于控制,重复性好,可以规模化合成。本申请采用的合成方法不局限于本申请公布的 材料,还可以用于其他材料的合成,该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026] 应理解,在本申请披露的技术方案范围内,本申请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 (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 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0027] 除非另行定义,文中所使用的所有专业与科学用语与本领域熟练人员所熟悉的意 义相同。此外,任何与所记载内容相似或均等的方法及材料皆可应用于本申请方法中,文中 所述的较佳实施方法与材料仅作示范之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样品1#的X-射线衍射图谱。
[0029] 图2为样品1#的扫描电镜图。
[0030] 图 3 为样品 1# 用作正极在室温下 20mA · g'lOOmA · g-UOOmA · g'^OmA · g-1、 600mA · 时的充放电曲线。
[0031] 图4为样品1#用作正极在室温下20mA · g'400mA · g4时的循环性能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本申请提到的上述特征,或实施例提到的特征可以任意组合。本案说明书所揭示 的所有特征可与任何组合物形式并用,说明书中所揭示的各个特征,可以被任何提供相同、 均等或相似目的的替代性特征取代。因此除有特别说明,所揭示的特征仅为均等或相似特 征的一般性例子。
[0033] 未做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本申请所使用原料,均通过商业途径购买,不经特殊处理 直接使用。
[0034] 本申请的主要实施过程是:
[0035] (1)首先制备钾掺杂的锰前驱物:称取一定量的高锰酸钾、锰盐和浓硫酸溶解于 去离子水中,搅拌l〇min形成均相溶液,然后转移至水热釜中,升温至一定温度,保持该温 度若干分钟,降温后进行抽滤,用去离子水将沉淀洗涤多次以去除表面杂质离子,将所得沉 淀在空气中干燥,研磨后保存备用。
[0036] (2)称取步骤(1)得到的钾掺杂的锰前驱物、钴盐、镍盐和锂盐,使金属离子 Mn: Co :Ni : Li 的比例为(1+x) /3: (1-χ) /3: (1-χ) /3: (3+x) /3_y,其中 0· 3 < X < 0· 9, y = (1+x)/162,按一定方式进行混合。
[0037] (3)将步骤(2)获得的混合物进行热处理和冷处理后,获得Li(3+x)/3_ yKyMn(1+x)/3C〇(1 _又)/3附(卜;£)/3〇2。
[0038]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申请。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不 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 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
[0039] 以下通过实例进一步阐明本申请的特点,但不局限于实施例。
[0040] 如无特别说明,实施例中对样品的测试条件如下:
[0041] X射线粉末衍射物相分析(XRD)在Rigaku Miniflex型X射线衍射仪上进行,Cu 革巴,Κ α 福射源(λ = 〇· 15418nm)。
[0042] 扫描电镜SEM形貌分析在JSM 67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上进行。
[0043] 实施例1 :
[0044] 以高锰酸钾、硫酸锰、浓硫酸为起始原料,将0. 474g高锰酸钾、0. 845g硫酸锰、 lmL浓硫酸溶于15mL去离子水中,搅拌lOmin形成均相溶液,将其转移至反应釜中,升温至 150°C保温20min,降温后抽滤,用去离子水洗涤3次后干燥得到钾掺杂的锰前驱物;将所得 前驱物0. 55g与0. 4430g硝酸镍、0. 4440g硝酸钴和0. 5909g氢氧化锂充分研磨混合后,装 入坩埚;于箱式炉内以2°C /min的升温速度升温到900°C下加热12h,并于室温下冷却,即 可得到 X = 0. 62 时的正极材料 Liw/hKyMnu+MCc^^Niw/A,其中 y = (l+x)/162,记 为样品1#。
[0045] 样品1#的XRD测试结果显示,合成的粉体具有层状岩盐结构(R-3m),如图1所示。
[0046] 样品1#的SEM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颗粒分布均匀,粒径大小为300?500nm。
[0047] 样品 1# 用作正极在室温下 20mA ?g-1、100mA .g-^OOmA .g'^iOOmA .g-^OOmA ?g-1 时的充放电曲线如图3所示。采用扣式电池进行测试,样品1#、导电碳黑和粘结剂PVdF(聚 偏氟乙烯)的质量比为8:1:1,金属锂片为对电极,lmol·!/1 LiPF6/EC+DMC+EMC(体积 比1 :1 :1)为电解液,聚丙烯材料为隔膜,电池测试系统为NEWARE TC53,充放电电压窗口 为2. 0?4. 8V,充放电电流密度分别选取20mA · g'lOOmA · g'SOOmA · g'^OmA · g' 600mA 该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时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扣式电池测试结 果显不,在电流密度为 20mA · g'lOOmA · g'SOOmA · g'^iOOmA · g'GOOmA · g-1 下的充放 电电流密度和28°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315. 4mAh .g'253. 6mAh .g'223. 3mAh .g-1、 214. 5mAh 7mAh ?g-1 ;经过110次充放电之后,在电流密度为20mA ?g-1和400mA ?g-1 时,它们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67. OmA h g'175. OmA h g_\如图4所示。
[0048] 实施例2 :
[0049] 以高锰酸钾、硫酸锰、浓硫酸为起始原料,将0. 474g高锰酸钾、0. 845g硫酸锰、 lmL浓硫酸溶于15mL去离子水中,搅拌lOmin形成均相溶液,将其转移至反应釜中,升温至 160°C保温30min,降温后抽滤,用去离子水洗涤3次后干燥得到钾掺杂的锰前驱物;将所得 前驱物0. 55g与0. 9905g硝酸镍、0. 9913g硝酸钴和0. 6690g氢氧化锂充分研磨混合后,装 入坩埚;于箱式炉内以2°C /min的升温速度升温到850°C下加热12h,并于冰水中冷却,即 可得到 X = 0. 3 时的正极材料 Li(3+x)/3_yKyMn(1+x)/ 3Co(1_x)/3Ni(1_ x)/302,其中 y = (l+x)/162,记 为样品2#。
[0050] 样品2#的XRD测试结果显示,其XRD衍射峰位置与样品1#的XRD衍射峰位置相 同,峰强度略有差别,具有与样品1#相同的层状岩盐结构(R_3m)。
[0051] 样品2#的SEM测试结果显示,合成的粉体颗粒分布均匀,粒径大小为200? 400nm〇
[0052] 采用扣式电池对样品2#进行充放电测试,样品2#、导电碳黑和粘结剂PVdF(聚偏 氟乙烯)的质量比为8:1:1,金属锂片为对电极,lmol · Γ1 LiPF6/EC+DMC+EMC(体积比1 : 1 :1)为电解液,聚丙烯材料为隔膜,电池测试系统为NEWARETC53,充放电电压窗口为2. 0? 4. 8V,充放电电流密度分别选取 20mA · g'100mA · g'200mA · g'400mA · g'600mA · g' 该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时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扣式电池测试结果显示,在电 流密度为20mA · g'100mA · g'200mA · g'400mA · g'600mA · g_1下的充放电电流密度和 28°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 305. 9mAh .g'255· 2mAh .g'230· 3mAh .g'224· 9mAh .g' 203. 3mAh · g-1 ;经过30次充放电之后,它们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86. 9mAh · g-1、 239. 6mAh · g \212. 6mAh · g \203. 9mAh · g \178. 8mAh · g
[0053] 实施例3 :
[0054] 以高锰酸钾、硫酸锰、浓硫酸为起始原料,将0. 474g高锰酸钾、0. 845g硫酸锰、 lmL浓硫酸溶于15mL去离子水中,搅拌lOmin形成均相溶液,将其转移至反应釜中,升温至 150°C保温20min,降温后抽滤,用去离子水洗涤3次后干燥得到钾掺杂的锰前驱物;将所得 前驱物1. 〇g与0. 1744g硝酸镍、0. 1745g硝酸钴和0. 9820g氢氧化锂充分研磨混合后,装入 坩埚;于箱式炉内以2°C /min的升温速度升温到950°C下加热12h,并于液氮中冷却,即可 得到 X = 〇· 9 时的正极材料 Li(3+x)/3_yKyMn(1+x)/ 3Coa_x)/3Nia_ x)/302,其中 y = (l+x)/162,记为 样品3#。
[0055] 样品3#的XRD测试结果显示,其XRD衍射峰位置与样品1#的XRD衍射峰位置相 同,峰强度略有差别,具有与样品1#相同的层状岩盐结构(R_3m)。
[0056] 样品3#的SEM测试结果显示,合成的粉体颗粒分布均勻,粒径大小为400? 600nm〇
[0057] 采用扣式电池对样品3#进行充放电测试,样品3#、导电碳黑和粘结剂PVdF(聚偏 氟乙烯)的质量比为8:1:1,金属锂片为对电极,lmol · Γ1 LiPF6/EC+DMC+EMC(体积比1 : 1 :1)为电解液,聚丙烯材料为隔膜,电池测试系统为NEWARETC53,充放电电压窗口为2. 0? 4. 8V,充放电电流密度分别选取 20mA · g'100mA · g'200mA · g'400mA · g'600mA · g' 该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时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扣式电池测试结果显示,在电 流密度为20mA · g'100mA · g'200mA · g'400mA · g'600mA · g_1下的充放电电流密度和 28°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 290. 3mAh .g'235· 2mAh ι'21(λ 6mAh 2mAh 195. 5mAh · g4 ;经过30次充放电之后,它们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82. ImAh · g' 230. 6mAh · g \l98. 8mAh · g \190. 2mAh · g \l84. OmAh · g
[0058] 实施例4 :
[0059] 以高锰酸钾、硫酸锰、浓硫酸为起始原料,将0. 474g高锰酸钾、0. 845g硫酸锰、 lmL浓硫酸溶于15mL去离子水中,搅拌lOmin形成均相溶液,将其转移至反应釜中,升温至 180°C保温20min,降温后抽滤,用去离子水洗涤3次后干燥得到钾掺杂的锰前驱物;将所得 前驱物l.〇g与1. 1171硝酸镍、1. 1181g硝酸钴和1. 1178g氢氧化锂充分研磨混合后,装入 坩埚;于箱式炉内以2°C /min的升温速度升温到950°C下加热12h,并于室温下冷却,即可 得到 X = 〇· 5 时的正极材料 Li(3+x)/3_yKyMn(1+x)/ 3Coa_x)/3Nia_ x)/302,其中 y = (l+x)/162,记为 样品4#。
[0060] 样品4#的XRD测试结果显示,其XRD衍射峰位置与样品1#的XRD衍射峰位置相 同,峰强度略有差别,具有与样品1#相同的层状岩盐结构(R_3m)。
[0061] 样品4#的SEM测试结果显示,合成的粉体颗粒分布均勻,粒径大小为400? 600nm〇
[0062] 采用扣式电池对样品4#进行充放电测试,样品4#、导电碳黑和粘结剂PVdF(聚偏 氟乙烯)的质量比为8:1:1,金属锂片为对电极,lmol · Γ1 LiPF6/EC+DMC+EMC(体积比1 : 1 :1)为电解液,聚丙烯材料为隔膜,电池测试系统为NEWARETC53,充放电电压窗口为2. 0? 4. 8V,充放电电流密度分别选取 20mA · g'100mA · g'200mA · g'400mA · g'600mA · g' 该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时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扣式电池测试结果显示,在电 流密度为20mA · g'100mA · g'200mA · g'400mA · g'600mA · g_1下的充放电电流密度和 28°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 305. 3mAh .g'255· 3mAh .g'231· 4mAh .g'220· 2mAh .g' 205. 7mAh · g-1 ;经过30次充放电之后,它们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85. 5mAh · g-1、 236. 8mAh · g \211. ImAh · g \204. 3mAh · g \l94. 7mAh · g
[0063] 实施例5 :
[0064] 以高锰酸钾、硫酸锰、浓硫酸为起始原料,将0. 474g高锰酸钾、0. 845g硫酸锰、 lmL浓硫酸溶于15mL去离子水中,搅拌lOmin形成均相溶液,将其转移至反应釜中,升温至 150°C保温20min,降温后抽滤,用去离子水洗涤3次后干燥得到钾掺杂的锰前驱物;将所得 前驱物1. 〇g与0. 3735g硝酸镍、0. 3738g硝酸钴和1. 0192g氢氧化锂充分研磨混合后,装入 坩埚;于箱式炉内以2°C /min的升温速度升温到950°C下加热12h,并于室温下冷却,即可 得到 X = 〇· 8 时的正极材料 Li(3+x)/3_yKyMn(1+x)/ 3Coa_x)/3Nia_ x)/302,其中 y = (l+x)/162,记为 样品5#。
[0065] 样品5#的XRD测试结果显示,其XRD衍射峰位置与样品1#的XRD衍射峰位置相 同,峰强度略有差别,具有与样品1#相同的层状岩盐结构(R_3m)。
[0066] 样品5#的SEM测试结果显示,合成的粉体颗粒分布均勻,粒径大小为400? 600nm〇
[0067] 采用扣式电池对样品5#进行充放电测试,样品5#、导电碳黑和粘结剂PVdF(聚偏 氟乙烯)的质量比为8:1:1,金属锂片为对电极,lmol · Γ1 LiPF6/EC+DMC+EMC(体积比1 : 1 :1)为电解液,聚丙烯材料为隔膜,电池测试系统为NEWARETC53,充放电电压窗口为2. 0? 4. 8V,充放电电流密度分别选取 20mA · g'100mA · g'200mA · g'400mA · g'600mA · g' 该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时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扣式电池测试结果显示,在电 流密度为20mA · g'100mA · g'200mA · g'400mA · g'600mA · g_1下的充放电电流密度和 28°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 293. 3mAh .g'230· ImAh .g'206· 6mAh *g'195· 8mAh 185. 5mAh · g4 ;经过30次充放电之后,它们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79. 4mAh · g' 218. 6mAh · g \l88. 8mAh · g \181. OmAh · g \l67- 5mAh · g
[0068] 本申请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并不是用来限定权利要求,任何本领域技 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都可以做出若干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申请的 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 一种钾掺杂富锂锰基氧化物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的化学式可表示 为:LicB+ri/s-yKyMnd+x^CoG-^Niw/A,其中 0· 3 彡 X 彡 0· 9, y = (l+x)/162。
2. -种权利要求1所述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下述步骤: (1) 将钾掺杂的锰前驱物、钴源、镍源和锂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得到具有摩尔配比 为 Mn:Co:Ni:Li = (1+x) : (1-x) : (1-x) : (3+x-3y)的混合物,其中 0· 3 彡 X 彡 0· 9, y = (l+x)/162 ; (2) 将步骤(1)所得的混合物经热处理和冷处理后,即得所述钾掺杂富锂锰基氧化物 正极材料。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钾掺杂的锰前驱物 由高锰酸钾、锰盐和浓硫酸的混合物经水热处理得到。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锰盐任选自乙酸锰、硝酸锰、氯 化锰、硫酸锰中的一种或几种。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⑴中所述钴源任选自乙酸钴、 硝酸钴、氯化钴中的一种或几种;步骤(1)中所述镍源任选自乙酸镍、硝酸镍、氯化镍中的 一种或几种;步骤(1)中所述锂源任选自乙酸锂、硝酸锂、氯化锂、氢氧化锂中的一种或几 种。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混合的方式任选自 研磨混合方式和/或混合溶液-蒸发混合方式。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混合的方式为机械 球磨混合方式。
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热处理的温度为 800°C?1000°C,时间 3 ?16h。
9.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冷却处理的方式任 选自室温下冷却、液氮中冷却、冰水混合物中冷却中的一种或几种。
10. -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的正极中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 极材料和/或根据权利2-9所述任一方法制备得到的正极材料。
【文档编号】H01M4/1391GK104091919SQ201410365645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9日
【发明者】李莉萍, 李琪, 付超超, 李广社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