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型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55443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同轴型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稳定地获得良好的信号传输特性的同轴型电连接器。通过在能够开闭地连结于外部导体壳(13a)的圆筒开口部的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和绝缘压板(11d)之间的压接面上设置使上述壳盖部(13b)和绝缘压板(11d)中的至少一者与另一者分开的空隙部(14),能够利用空隙部调整与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有关的特性阻抗,从而能够容易且适当地调整特性阻抗相对于传输信号的匹配度(VSWR)。
【专利说明】同轴型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与细线同轴电缆等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相连结的同轴型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通常,作为移动电话等各种电子设备或电气设备中的信号传送介质,广泛采用细线同轴电缆等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公知有一种用于将该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高效地连接于印制电路板的同轴型电连接器。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同轴型电连接器中,在绝缘罩的外周侧安装有由大致中空圆筒状构件构成的外部导体壳,并且,壳盖部以能够相对于该外部导体壳的圆筒开口部开闭的方式与该外部导体壳的圆筒开口部相连结。而且,若将在连结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末端部时处于打开状态的壳盖部以连同导电触头一起推倒的方式进行闭塞,则导电触头被弯折而夹持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由此进行电接线。
[0003]采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同轴型电连接器,能够省略用于将导电触头和同轴电缆连接的软钎焊作业,因此,能够在提高组装作业性的同时解决因软钎料的废弃等而造成的环境方面的问题,并且,还能够获得消除由软钎料的使用量的差异引起的特性阻抗的偏差这样的优点。
[0004]然而,在以往的同轴型电连接器中,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的传输信号的高频化、电连接器的迅速的小型化或低矮化的不断发展,特性阻抗的相对于传输信号的匹配度(VSWR:电压驻波比)存在变成不匹配状态的倾向,正在变得难以维持良好的高频特性。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 402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_6]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稳定地获得良好的信号传输特性的同轴型电连接器。
[0008]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罩,其与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末端部分相连结;外部导体壳,其由以覆盖该绝缘罩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的方式安装的大致中空圆筒状构件构成;以及内部导体触头,其安装于上述绝缘罩的内部区域,壳盖部能够开闭地连结于上述外部导体壳的圆筒开口部,该壳盖部用于打开、闭塞该外部导体壳的圆筒开口部,并且,与上述壳盖部一体地开闭的绝缘压板以沿着上述壳盖部的盖内表面延伸的方式设于上述绝缘罩,通过使上述壳盖部以覆盖上述外部导体壳的圆筒开口部的方式闭塞上述外部导体壳的圆筒开口部,从而将该壳盖部的盖内表面上的规定的区域配置为与上述绝缘压板相对,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壳盖部的盖内表面和上述绝缘压板相对的区域中设有空隙部,该空隙部是通过使该壳盖部的盖内表面和绝缘压板中的至少一者的至少局部与对方分开而形成的。
[0010]采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发明,由于与设有空隙部相对应地使介电常数降低而减小静电电容,因此能够利用空隙部调整与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有关的特性阻抗,从而能够容易且适当地调整特性阻抗相对于传输信号的匹配度(VSWR),由此能够良好地传输高频信号。
[0011]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空隙部由以沿着上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延伸的方式形成于上述壳盖部的盖内表面和上述绝缘压板中的至少一者的凹槽形成。
[0012]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形成用于进行特性阻抗相对于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调整的空隙部。
[0013]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由上述凹槽构成的空隙部的周围的一部分的区域中设有陷入抑制部,该陷入抑制部用于限制上述绝缘压板陷入到该空隙部的内部。
[0014]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陷入抑制部来使壳盖部的盖内表面和绝缘压板维持良好的分开状态,因此能够可靠地形成空隙部。
[0015]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能够构成为,上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由同轴电缆形成,该同轴电缆具有与上述内部导体触头相连接的电缆中心导体和隔着电介质配置于该电缆中心导体的外周侧的电缆屏蔽导体,上述内部导体触头包括至少用于载置上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电缆中心导体的电缆载置部和自与该电缆载置部之间的连结部伸出而被上述绝缘压板按压的舌片状部。
[0016]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由凹槽构成的空隙部自上述内部导体触头中的电缆载置部与舌片状部之间的连结部分起以沿着上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延伸的方式形成至上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中的电介质的暴露部分。
[0017]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可靠地调整与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电连接的区域中的特性阻抗。
[0018]并且,本发明中的由凹槽构成的空隙部优选是通过使上述壳盖部的厚度变薄而形成的。
[0019]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使在设有空隙部的情况下,也不会使壳盖部的厚度增加,因此,空隙部不会成为连接器的低矮化的障碍。
[0020]发明的效果
[0021]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在能够开闭地连结于外部导体壳的圆筒开口部的壳盖部的盖内表面与绝缘压板之间的相对区域中,使上述壳盖部的盖内表面和绝缘压板中的至少一者与另一者分开而设置空隙部,从而使介电常数降低而减小静电电容,由此,能够利用空隙部调整与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有关的特性阻抗,从而能够容易且适当地调整特性阻抗相对于传输信号的匹配度(VSWR),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稳定地获得良好的信号传输特性,从而能够低廉且大幅提高电连接器的可靠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从正面侧表示与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与同轴电缆相连结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单体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23]图2是从侧面侧表示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单体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24]图3是图1和图2所示的插头连接器单体的仰视说明图。
[0025]图4是沿图2中的IV — IV线的横剖视说明图。
[0026]图5是沿图2中的V— V线的横剖视说明图。
[0027]图6是沿图4中的VI — VI线的纵剖视说明图。
[0028]图7是表示与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相连结的、作为信号传输介质的细线同轴电缆的单体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29]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的初始打开状态(电缆非连结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30]图9是图8所示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的主视说明图。
[0031]图10是图8所示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的侧视说明图。
[0032]图1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中使用的屏蔽壳单体的初始打开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33]图12是图11所示的屏蔽壳单体的主视说明图。
[0034]图1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中使用的屏蔽壳单体的初始打开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35]图14是图13所示的屏蔽壳单体的主视说明图。
[0036]图1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中使用的屏蔽壳单体的初始打开状态的主视说明图。
[0037]图16是图15所示的屏蔽壳单体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38]图1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中使用的屏蔽壳单体的初始打开状态的主视说明图。
[0039]图18是图17所示的屏蔽壳单体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40]图1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中使用的屏蔽壳单体的初始打开状态的主视说明图。
[0041]图20是图19所示的屏蔽壳单体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42]图2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中使用的屏蔽壳单体的初始打开状态的主视说明图。
[0043]图22是图21所示的屏蔽壳单体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44]图2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中使用的屏蔽壳单体的初始打开状态的主视说明图。
[0045]图24是图23所示的屏蔽壳单体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46]图25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的相当于图4的横剖视说明图。
[0047]图26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的相当于图6的纵剖视说明图。
[0048]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的初始打开状态(电缆非连结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49]图2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中使用的绝缘罩的初始打开状态(电缆非连结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50]图29是表示图28所示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中使用的绝缘罩的闭塞状态(电缆连结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0051]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的构造的相当于图4的横剖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2]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作为信号传输介质而使用细线同轴电缆的同轴型电连接器的实施方式。
[0053]同轴型电连接器的整体构造
[0054]首先,图1?图6所示的作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同轴型电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10构成为,与作为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细线同轴电缆SC的末端部分相连结,以从上方插入的方式相对于对方侧的电连接器(省略图示)嵌合或拔出,该对方侧的电连接器由安装在省略图示的规定的印制电路板上的插座连接器等构成。插头连接器10的相对于该对方侧的电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等)的嵌合、拔出作业是在与印制电路板的平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进行的。
[0055]更具体而言,构成插头连接器10中的主要嵌合部分的连接器主体部以大致形状为圆筒形状的方式形成,细线同轴电缆SC的末端部以自径向外侧的一方向与该呈大致圆筒形状的插头连接器10的连接器主体部相连结,将插头连接器10以连结有该细线同轴电缆SC的状态配置为与对方侧的电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等)的上方位置相面对。然后,通过使该插头连接器10的整体沿与印制电路板的外表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下降,从而使插头连接器10的下端部分成为与对方侧的电连接器的上端部分嵌合的嵌合状态。通过如此使插头连接器10成为自上方向对方侧的电连接器插入后的嵌合状态,从而使细线同轴电缆SC的末端部经由插头连接器10和对方侧的电连接器而与印制电路板上的配线图案导电路相连接。
[0056]此处,将插头连接器10向对方侧的电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等)插入的方向称作“下方向”,将与该“下方向”相反地拔出插头连接器10的拔出方向称作“上方向”。另外,在插头连接器10本身中的、与细线同轴电缆SC的末端部相连接的一侧的端缘部分称作“正面侧端缘部分”,并将与“正面侧端缘部分”相反的那一侧的端缘部分称作“背面侧端缘部分”,并且将自该“背面侧端缘部分”朝向“正面侧端缘部分”去的方向称作“连接器前方向”,将与“连接器前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作“连接器后方向”。另外,将与上述“连接器上下方向”和“连接器前后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作“连接器左右方向”。
[0057]同轴电缆
[0058]尤其如图7所示,作为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细线同轴电缆SC成为将由多根导线形成的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和电缆屏蔽导体(屏蔽线)SCb隔着电缆电介质SCc以同轴状层叠而成的结构,其中的电缆屏蔽导体(屏蔽线)SCb通过将外周包覆材料SCd剥去而成为暴露状态,且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通过进一步将电缆屏蔽导体(屏蔽线)SCb和电缆电介质SCc剥去而成为暴露状态。
[0059]然后,通过将以沿着该细线同轴电缆SC的中心轴线的方式配置的电缆中心导体SCa与安装于绝缘罩11的内部导体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相连接而构成信号电路。另夕卜,将以包围电缆中心导体SCa的外周侧的方式配置的电缆屏蔽导体SCb与屏蔽壳13相连接,使该屏蔽壳13作为接地用的接地导电触头发挥作用,由此构成接地电路。
[0060]绝缘罩
[0061]此处,上述绝缘罩11具有构成作为主要嵌合部分的连接器主体部的、大致圆板形状的绝缘主体部11a,并在该绝缘主体部Ila的下方侧部分具有能插入到作为嵌合对象的电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等)的内侧的绝缘插入部11b,该绝缘主体部Ila和绝缘插入部Ilb构成一体。以将上述细线同轴电缆SC的末端部分载置于其中的绝缘主体部Ila的大致中央部分的方式进行设置,而将载置该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的内部导电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安装于绝缘主体部Ila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央部分中的、形成为凹状的部位。
[0062]另外,将作为接地触头的屏蔽壳13以自外侧包围上述内部导电触头12的周围的方式安装于上述绝缘主体部11a。并且,在绝缘主体部Ila的正面侧端缘部分形成有由在正面观察时呈大致半圆形状的凹槽构成的电缆支承部llc(参照图5),上述细线同轴电缆SC的末端部分被载置并支承在该电缆支承部Ilc的内侧的壁面上。
[0063]并且,在上述绝缘罩11的绝缘主体部Ila上,以自上方侧覆盖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SCa的方式一体地设有由舌片状构件构成的绝缘压板lid。该绝缘压板Ild由自绝缘主体部Ila的连接器后端侧的端缘呈悬臂状沿着细线同轴电缆SC地突出的细长的板状构件形成,但在尤其如图8所示那样的载置细线同轴电缆SC的末端部分之前的初始状态下,绝缘压板Ild向上方立起而成为打开状态。然后,在将细线同轴电缆SC的末端部分安置于绝缘罩11,之后将绝缘压板Ild与后述的壳盖部13b —起向下方弯折并沿着细线同轴电缆SC的上方侧配置。
[0064]相对于绝缘罩11的构成这样的主要嵌合部分的绝缘主体部11a,绝缘插入部Ilb如上述那样构成为自绝缘主体部Ila朝向下方一体地突出,而该绝缘插入部Ilb以构成大致中空圆筒状的方式形成。该绝缘插入部Ilb如上述那样构成为自下端侧朝向作为嵌合对象的对方侧的电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等)内插入。
[0065]屏蔽壳
[0066]并且,如图4和图8所示,具有上述绝缘主体部I Ia和绝缘插入部I Ib的绝缘罩11的外侧表面被外部导体壳13a覆盖,该外部导体壳13a构成由薄板金属状构件构成的屏蔽壳13的主要嵌合部分。该外部导体壳13a成为主要以自径向外侧呈环状覆盖绝缘罩11的绝缘主体部Ila的方式形成的大致中空圆筒形状。另外,该外部导体壳13a的下方侧部分成为自径向外侧呈环状覆盖上述绝缘插入部Ilb的壳插入部13al,且用于覆盖上述绝缘主体部Ila的上表面侧的壳盖部13b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连结于该外部导体壳13a的上端侧的圆筒开口部分。
[0067]此时,对于处于在连接并固定细线同轴电缆SC的末端部分之前的初始状态的屏蔽壳13,尤其如图8?图12所不,其成为壳盖部13b相对于上述外部导体壳13a向上方侧打开的状态。即,该初始状态下的壳盖部13b以经由由宽度窄的板状构件构成的连结构件13bl向大致铅垂上方立起的方式配置于外部导体壳13a的后方侧端缘部分。另外,由自绝缘罩11的绝缘主体部Ila向上方立起的舌片状构件构成的绝缘压板Ild以沿着该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的方式配置于该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该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为该壳盖部13b的在闭塞时位于内侧的面。此外,连结构件13bl的设置位置和设置个数能够任意地选择。
[0068]并且,在上述那样的屏蔽壳13的打开状态(初始状态)下,在将细线同轴电缆SC的末端部分以由绝缘罩11的电缆支承部Ilc支承的方式载置并安置,之后,当以使连结构件13bl连同绝缘压板Ild —起朝向下方侧呈大致直角地弯折的方式将屏蔽壳13的壳盖部13b推倒至大致水平状态时,由此绝缘罩11的整个绝缘主体部Ila被壳盖部13b自上方侧覆盖,屏蔽壳13成为闭塞状态。
[0069]此时的壳盖部13b构成为,在如上述那样被推倒至大致水平状态而被闭塞时,以覆盖的方式包覆外部导体壳13a的上端侧的圆筒开口部分,而在被推倒至该大致水平状态的壳盖部13b的正面侧部分一体地连续设置有前方罩部13b2,该前方罩部13b2自上方侧覆盖细线同轴电缆SC的、尤其电缆电介质SCc和电缆屏蔽导体(屏蔽线)SCb。该前方罩部13b2构成为自外侧覆盖细线同轴电缆SC和自上述外部导体壳13a向前方侧突出的一对电缆保护臂13a2、13a2。
[0070]此时的电缆保护臂13a2、13a2构成为沿着隔着细线同轴电缆SC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延伸,一对电缆保护臂13a2、13a2设置为自上述外部导体壳13a的正面侧端缘部分起以彼此大致平行地相对的方式沿着细线同轴电缆SC的末端部分向前方侧突出。
[0071]另外,由一对舌片状构件构成的第I固定保持板13b3、第2固定保持板13b4以及第3固定保持板13b5以呈凸缘板状的方式设于如上述那样以自壳盖部13b的正面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前方罩部13b2的两侧缘部。其中的第I固定保持板13b3构成为能以自外侧覆盖细线同轴电缆SC和电缆保护臂13a2、13a2的方式进行弯折并凿密固定(日文:力^固定)。
[0072]即,构成上述一对第I固定保持板13b3、13b3的两侧凸缘板以在壳盖部13b被推倒至大致水平状态时位于电缆保护臂13a2、13a2的两侧外方的方式配置,为了自该状态起进行凿密而将构成上述一对第I固定保持板13b3、13b3的两侧凸缘板沿着电缆保护臂13a2、13a2的两侧外壁面向连接器内侧弯折,由此,进行壳盖部13b相对于外部导体壳13a的固定并将细线同轴电缆SC尤其是其中的电缆电介质SCc固定于壳盖部13b。
[0073]并且,第2固定保持板13b4和第3固定保持板13b5以与上述第I固定保持板13b3的前方侧相邻地并排的方式设置且由较小型的凸缘板形成。上述第2固定保持板13b4和第3固定保持板13b5构成为能以自外侧覆盖细线同轴电缆SC中的电缆屏蔽导体(屏蔽线)SCb和外周包覆材料SCd的方式进行弯折并凿密固定。
[0074]S卩,构成上述第2固定保持板13b4和第3固定保持板13b5的两侧凸缘板配置为,在壳盖部13b被推倒至大致水平状态时位于细线同轴电缆SC中的电缆屏蔽导体(屏蔽线)SCb和外周包覆材料SCd的两侧外方,为了自该状态起进行凿密而向连接器内侧弯折。由此,进行壳盖部13b相对于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屏蔽导体(屏蔽线)SCb和外周包覆材料SCd的固定并使电缆屏蔽导体SCb与第2固定保持板13b4相接触,从而构成基于屏蔽壳13的接地电路。
[0075]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构成屏蔽壳13的下方侧部分的壳插入部13al构成为外嵌于作为嵌合对象的对方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等)的径向外侧部分,并连同绝缘罩11的向上述对方连接器的径向内侧插入的绝缘插入部Ilb—起构成连接器连结部分。更具体而言,该壳插入部13al以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方式形成,在该壳插入部13al的插入侧的下端部分形成有由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凹槽构成的连结卡合部。并且,在如上述那样将壳盖部13b推倒至大致水平状态之后,该连结卡合部与设于作为嵌合对象的对方连接器的连结卡止部(省略图示)成为弹性的嵌合关系。
[0076]信号导电触头
[007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内部导体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通过压入或嵌入成形等安装于上述绝缘罩11的绝缘主体部11a,并具有由与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相连接的一对上下梁部12a、12b构成的电缆夹持部,并且,以自该电缆夹持部中的下侧梁部12b朝向下方侧伸出的方式设置的弹性弹簧部12c构成为与设于嵌合对象的对方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等)的导电触头(省略图示)弹性接触。
[0078]构成该电缆夹持部的上侧梁部12a和下侧梁部12b由连续延伸的带板状构件形成,并具有以在侧视时呈大致C字形状或大致L字形状的方式弯折形成的夹持梁构造。并且,如后述那样,通过使上侧梁部12a和下侧梁部12b之间的连结部分在使上侧梁部12a靠近下侧梁部12b的方向上弯折变形,从而成为将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自上下方向呈夹持状夹持在两梁部12a、12b彼此之间的构造。
[0079]此时,在作为连结上述细线同轴电缆SC的末端部分之前的阶段的初始状态下,电缆夹持部的上侧梁部12a尤其如图8所示那样由向斜上方立起的舌片状构件形成,由于使作为该舌片状部的上侧梁部12a成为上方打开状态,因此使上侧梁部12a成为向上方与下侧梁部12b分开的状态。
[0080]另一方面,电缆夹持部的下侧梁部12b形成为用于载置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SCa的电缆载置部,并自与上侧梁部12a之间的连结部分起朝向连接器前方侧大致水平地伸出。并且,在如上述那样将细线同轴电缆SC的末端部分载置于绝缘罩11的电缆支承部I Ic时,该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SCa被自上方侧载置于电缆夹持部的下侧梁部12b的表面。
[0081]在如此将细线同轴电缆SC的末端部分载置于绝缘罩11的电缆支承部Ilc而成为安置状态之后,将屏蔽壳13的壳盖部13b连同上述绝缘压板Ild —起推倒至大致水平状态,此时,电缆夹持部的被绝缘压板Ild向下方侧按压的上侧梁部12a以被推倒至大致水平状态的方式发生弯曲变形,该上侧梁部12a尤其如图6所示那样构成为上自方侧按压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
[0082]此处,构成上述电缆夹持部的上侧梁部12a的在延伸方向上的中途部位形成为自上方侧按压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的上方电极部。设于该信号导电触头12的上侧梁部12a的上方电极部形成为向夹持细线同轴电缆SC的下方向突出的弯曲形状,该下方侧弯曲形状部分成为朝向细线同轴电缆SC侧突出的突状接点部。该突状接点部构成为,在如上述那样将壳盖部13b推倒至大致水平状态时自上方侧压接于细线同轴电缆SC的被安置于下侧梁部12b上的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以被压接的状态夹持在两梁部上侧梁部12a、12b彼此之间并进行电连接。
[0083]另外,上述导电触头12的作为电缆载置部而设置的下侧梁部12b由板状构件形成,该板状构件自与构成舌片状部的上侧梁部12a之间的连结部分起呈平坦状向前方伸出,下侧梁部12b在载置于上述绝缘罩11的绝缘主体部Ila的上表面的状态下固定。在该下侧梁部12b的大致中央部分贯穿形成有呈圆孔形状的连接监视孔12bl,而与该连接监视孔12bl呈大致同轴状的方式在绝缘罩11上贯穿形成有对方侧连接器的触头插入孔。该对方侧连接器的触头插入孔兼有作为连接监视孔的功能,能够自下方侧通过上述连接监视孔12bl目视观察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的配置状态。
[0084]另外,如上所述,电缆夹持部的下侧梁部12b由沿连接器前后方向延伸的带板状构件形成,而自该下侧梁部12b的在板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的两侧端缘部起朝向下方侧以规定的间隔一体地伸出一对弹性弹簧部12c、12c,设于嵌合对象的对方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等)的销形状的信号导电触头(省略图示)以压接状态插入到上述两弹性弹簧部12c、12c彼此之间的部分而进行电连接。
[0085]此处,在如上述那样在初始状态下成为上方打开状态的屏蔽壳13的壳盖部13b被朝向下方侧推倒时,同样在初始状态下成为上方打开状态的绝缘罩11的绝缘压板Ild成为自下方侧与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上的规定的区域相对地压接的压接状态,之后与壳盖部13b 一起被推倒至大致水平状态。于是,上述壳盖部13b和绝缘压板Ild隔着内部导电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的上侧梁部12a以层叠状配置于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的上方侧。此时,在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和绝缘压板Ild压接的相对区域,以沿着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在连接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有呈细长的凹槽形状的空隙部14。
[0086]本实施方式中的空隙部14由使壳盖部13b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凹入而成的凹槽状部的内壁面形成,而构成该空隙部14的凹槽状部通过冲压加工等形成,该空隙部14是通过使壳盖部13b的板厚度变薄与构成该空隙部14的凹槽状部的槽深度相对应的量而设置成的。此外,构成该空隙部14的凹槽状部是通过使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和绝缘压板Ild中的至少一者与另一者分开而设置的,如后述的第8实施方式那样,既可以在绝缘压板Ild上设置构成空隙部的凹槽状部,也可以在壳盖部13b和绝缘压板Ild这两个构件上设置构成空隙部的凹槽状部。
[0087]如上所述,构成空隙部14的凹槽状部沿着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延伸,而构成该空隙部14的凹槽状部的在长度方向上的延伸范围设定为自与作为内部导电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的后端部的下侧梁部(电缆载置部)12b与上侧梁12a之间的连结部分起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的电介质SCc暴露的部位的上方位置为止的范围内。
[0088]更具体而言,尤其如图9?图12所示,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空隙部14的凹槽状部包括呈直线状连续的宽度窄的第I凹槽状部14a和宽度宽的第2凹槽状部14b,该第I凹槽状部14a位于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SCa被电连接的区域(以下,称作“电连接区域”。)的上方,该第2凹槽状部14位于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介质SCc的上方,尤其如图4所示,配置于电连接区域的第I凹槽状部14a所具有的槽宽度Wla形成得小于上述绝缘压板Ild的在电连接区域中所具有的板宽度W2(Wla〈W2)。
[0089]此处,与空隙部14的槽宽度方向两侧相对应的区域是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而位于配置在上述电连接区域的第I凹槽状部14a的两侧的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成为自上方侧与绝缘压板Ild的上侧表面相抵接的陷入抑制部13b6。即,该陷入抑制部13b6通过与绝缘压板Ild的上侧表面相抵接而成为层叠于该绝缘压板Ild的上方的关系,因此,绝缘压板Ild不会进入到空隙部14的配置于电连接区域的第I凹槽状部14a的内部,能够在电连接区域可靠地形成空隙部14。
[0090]另一方面,尤其如图9所示那样,宽度宽的第2凹槽状部14b的槽宽度Wlb形成得大于绝缘压板Ild的板宽度W2(Wlb>W2),本实施方式中的绝缘压板Ild在伸出长度的方向上仅延伸到第I凹槽状部14a的中途位置,没有构成为与宽度宽的第2凹槽状部14b相对。因而,即使在屏蔽壳13的壳盖部13b被推倒的闭塞状态下,绝缘压板Ild也不会进入到宽度宽的第2凹槽状部14b的内部,该绝缘压板IId被保持为在整个长度上压接于壳盖部13b的内表面的层叠状态。于是,能够维持壳盖部13b层叠于该绝缘压板Ild的上方的状态且能够在该绝缘压板Ild的正上方位置配置空隙部14。
[0091]另外,形成空隙部14的略微离开电连接区域的其他区域的宽度宽的第2凹槽状部14b如上述那样配置于与细线同轴电缆SC中的电介质SCc的暴露部分相对应的位置,而该宽度宽的第2凹槽状部14b所具有的槽宽度Wlb形成为略微大于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介质SCc所具有的外径D2 (参照图6) (fflb>D2)。因而,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介质SCc能够容纳于空隙部14的宽度宽的第2凹槽状部14b的内部,由此谋求了连接器的低矮化。
[0092]另外,如上所述,第2凹槽状部14b所具有的槽宽度Wlb设定得大于绝缘压板Ild的板宽度W2(Wlb>W2),且设定得大于内部导体触头12的位于电连接区域的部分的板宽度W3 (fflb>W3)。
[0093]并且,如上述那样构成空隙部14的宽度窄的第I凹槽状部14a的槽宽度Wla设定为与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的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的、即与内部导电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相接触的部分的线径Dl (参照图6)相同或者设定为线径Dl以上(Wla> Dl)。另外,构成空隙部14的宽度窄的第I凹槽状部14a的槽宽度Wla设定得小于内部导电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的上侧梁部12a所具有的板宽度W3 (参照图4) (Wla〈W3)。
[0094]米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由于在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与绝缘压板Ild之间的相对区域中设有空隙部14,因此,与此相对应地使介电常数降低而减小静电电容,从而能够利用空隙部14调整与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有关的特性阻抗。因而,能够容易且适当地调整特性阻抗相对于传输信号的匹配度(VSWR),从而能够良好地传输高频信号。
[0095]尤其是,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空隙部14由沿着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延伸的凹槽形成,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特性阻抗相对于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的调整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形成这样的空隙部14。
[009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空隙部14设有用于限制绝缘压板Ild陷入到该空隙部14的内部的陷入抑制部13b6,因此,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和绝缘压板Ild能够维持良好的分开状态,从而能够可靠地形成空隙部14。
[009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空隙部14中的构成电连接区域的宽度窄的第I凹槽状部14a的槽宽度Wla设定得小于绝缘压板Ild的板宽度W2 (Wla〈W2),因此能够限制绝缘压板I Id进入到空隙部14的内部而良好地确保空隙部14,并且,由于空隙部14中的构成其他区域的宽度宽的第2凹槽状部14b所具有的槽宽度Wlb设定得大于绝缘压板Ild的板宽度W2 (fflb>W2),因此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特性阻抗相对于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的调整。
[0098]另外,由于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空隙部14的第I槽部14a和第2槽部14b通过以使壳盖部13b的板厚变薄的方式形成,因此,不会因空隙部14的形成而导致壳盖部13bl的厚度增加,且空隙部14不会成为连接器的低矮化的障碍。
[0099]另一方面,在对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构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图13和图14的第2实施方式中,构成位于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SCa的上方的空隙部14的凹槽状部14c的形状有所不同。
[0100]S卩,本实施方式中的凹槽状部14c也设于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但长度形成得短于上述那样的实施方式,位于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介质SCc的上方的部位由壳盖部13b的内表面构成。
[0101]构成此时的空隙部14的凹槽状部14c具有比绝缘压板Ild的前端部分略大的槽宽度,但由于作为绝缘压板Ild的根部侧的后端部分成为比凹槽状部14c的槽宽度大的板宽度,因此,绝缘压板Ild不会进入到构成空隙部14的凹槽状部14c的内部,能够由凹槽状部14c形成空隙部14。
[0102]另外,在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构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图15和图16的第3实施方式中,在壳盖部13bl的盖内表面形成有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凹槽状部14c,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凹槽状部14c设有朝向槽宽度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一对陷入抑制部14d、14d。上述各陷入抑制部14d以构成自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连续的同一高度面的方式形成,通过使上述陷入抑制部14d、14d与绝缘压板IId的表面相抵接,能够可靠地防止绝缘压板Ild进入到凹槽状部14c的内部,从而能够由凹槽状部14c可靠地形成空隙部14。
[0103]并且,在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构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图17和图18的第4实施方式中,具有与第I实施方式中的第I凹槽状部14a同样的宽度窄的凹槽状部14e以构成位于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SCa的上方的空隙部14的方式形成于壳盖部13bl的内表面。另外,位于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介质SCc的上方的部位由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构成。
[0104]另外,在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构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图19和图20的第5实施方式中,具有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的宽度窄的凹槽状部14f以构成位于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SCa的上方的空隙部14的方式形成于壳盖部13bl的盖内表面,但本实施方式中的凹槽状部Hf的槽宽度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扩大。该槽宽度扩大部分具有比绝缘压板Ild略大的槽宽度,但由于该凹槽状部14f的其他部分的槽宽度形成得小于绝缘压板Ild的板宽度,因此,绝缘压板Ild不会进入到构成空隙部14的凹槽状部14f的内部,能够由凹槽状部14f形成空隙部14。
[0105]另一方面,在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构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图21和图22的第6实施方式中,沿连接器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凹槽状部14g、14g以构成位于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SCa的上方的空隙部14的方式形成于壳盖部13bl的盖内表面。本实施方式中的各凹槽状部Hg具有比绝缘压板Ild略大的槽宽度,但由于绝缘压板Ild的大部分的表面构成为由壳盖部13bl的盖内表面支承,因此,绝缘压板Ild不会进入到空隙部14的凹槽状部14g的内部,能够由凹槽状部14g形成空隙部14。
[0106]并且,在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构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图23和图24的第7实施方式中,在壳盖部13bl的盖内表面设有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的凹槽状部14c,且在该凹槽状部14c的内部区域中设有沿槽宽度方向延伸的一体的陷入抑制部14h。该陷入抑制部14h也以具有自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连续的面的方式形成,通过使该陷入抑制部14h支承绝缘压板Ild的表面,能够可靠地防止绝缘压板Ild进入到凹槽状部14c的内部,从而能够由凹槽状部14c可靠地形成空隙部14。
[0107]采用上述各实施方式,通过在由凹槽构成的空隙部14的周围的一部分的区域形成陷入抑制部,能够可靠地防止绝缘压板Ild进入到凹槽状部14c的内部,并且能够通过空隙部的形状来根据连接器的种类容易且适当地调整适合于连接器的各个种类的特性阻抗值。
[0108]另外,在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构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图25?图29的第8实施方式中,构成空隙部15的凹槽状部15a设于绝缘压板lid。该凹槽状部15a自内部导体触头12中的电缆载置部12b与舌片状部12a之间的连结部分起以沿着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延伸的方式形成至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中的电介质SCc的暴露部分。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也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0109]另一方面,在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构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图30的第9的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在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a自上方载置于导电触头12的下侧梁部(电缆载置部)12b的状态下进行软钎焊的同轴型电连接器。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导电触头12仅具有下侧梁部12b,而不包括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上侧梁部(舌片状部)。
[0110]并且,在细线同轴电缆SC的电缆中心导体SCa与该导电触头12的下侧梁部(电缆载置部)12b电连接的电连接区域中,空隙部24的槽宽度Wla设定得大于导电触头12的下侧梁部12b的板宽度W3 (ffla>W3)。
[0111]另外,电连接区域中的空隙部24的槽宽度Wla形成得小于绝缘压板Ild所具有的板宽度W2(Wla〈W2),位于空隙部24的槽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壳盖部13b的盖内表面成为与绝缘压板Ild的上侧表面相抵接的陷入抑制部13b6。该陷入抑制部13b6通过与绝缘压板Ild的上侧表面相抵接而成为与绝缘压板Ild层叠的层叠关系,由于绝缘压板Ild不会进入到构成空隙部24的凹槽状部的内部,因此能够可靠地形成空隙部24。
[0112]并且,在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空隙部24的凹槽状部的槽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设有用于限制绝缘压板Ild陷入到空隙部24的内部的陷入抑制部24a。本实施方式中的陷入抑制部24a由肋状构件形成,该肋状构件以自构成空隙部24的凹槽状部的底面立起的方式形成,通过使由该肋状构件构成的陷入抑制部24a的顶部与绝缘压板Ild的表面相抵接,能够防止绝缘压板Ild的板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的变形等,绝缘压板Ild不会进入到空隙部24的内部,能够可靠地形成空隙部24。
[0113]只要与这样的第9实施方式或上述第I实施方式那样的导电触头12中的上侧梁部(舌片状部)的有无相对应地形成壳盖部的盖内表面的凹槽状部,则能够容易且适当地调整分别与之合适的特性阻抗值。
[0114]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具体地说明了由本发明人完成的发明,但本实施方式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0115]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空隙部由凹槽状部形成,但在形成空隙部时,当然也能够采用将一对突起的彼此之间构成为空隙部等其他的方法。
[0116]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由凹槽状部构成的空隙部通过使壳盖部的厚度变薄而形成,但也可以不使壳盖部的厚度变薄,而是通过冲压加工等使壳盖部的一部分呈凸状弯曲变形来形成空隙部。
[0117]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垂直嵌合型的电连接器,但本发明也能够同样应用于水平嵌合型的电连接器。
[0118]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单芯的细线同轴电缆用连接器,也能够同样地应用于呈多极状配置的同轴电缆用连接器、混合有多个同轴电缆和绝缘电缆的类型的电连接器等。
[0119]产业h的可利用件
[0120]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气设备所使用的各式各样的电连接器。
[0121]附图标记说明
[0122]10、插头连接器(同轴型电连接器);SC、细线同轴电缆(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SCa、电缆中心导体(信号线);SCb、电缆屏蔽导体(屏蔽线);SCc、电缆电介质;SCd、外周包覆材料;11、绝缘罩;lla、绝缘主体部;llb、绝缘插入部;llc、电缆支承部;lld、绝缘压板;12、内部导体触头(信号导电触头);12a、电缆夹持部上侧梁部(舌片状部);12b、电缆夹持部下侧梁部(电缆载置部);12bl、连接监视孔;12c、弹性弹簧部;13、屏蔽壳(接地导电触头);13a、外部导体壳;13al、壳插入部;13a2、电缆保护臂;13b、壳盖部;13bl、连结构件;13b2、前方罩部;13b3、第I固定保持板;13b4、第2固定保持板;13b5、第3固定保持板;13b6、陷入抑制部;14、空隙部;14a、第I凹槽状部;14b、第2凹槽状部;14c、He、Hf、Hg、凹槽状部;14d、14h、陷入抑制部;Wla、第I凹槽状部的槽宽度(电连接区域);W1、第2凹槽状部的槽宽度(其他区域);W2、绝缘压板的板宽度;W3、导电触头(信号导电触头)的板宽度(电连接区域);D1、电缆中心导体的线径;D2、细线同轴电缆的电介质的外径;15、空隙部;15a、凹槽状部;24、空隙部;24a、陷入抑制部。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罩,其用于与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末端部分相连结;外部导体壳,其由以覆盖该绝缘罩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的方式安装的大致中空圆筒状构件构成;以及内部导体触头,其安装于上述绝缘罩的内部区域, 壳盖部能够开闭地连结于上述外部导体壳的圆筒开口部,该壳盖部用于打开、闭塞该外部导体壳的圆筒开口部, 并且,与上述壳盖部一体地开闭的绝缘压板以沿着上述壳盖部的盖内表面延伸的方式设于上述绝缘罩, 通过使上述壳盖部以覆盖上述外部导体壳的圆筒开口部的方式闭塞上述外部导体壳的圆筒开口部,从而将该壳盖部的盖内表面上的规定的区域配置为与上述绝缘压板相对,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盖部的盖内表面和上述绝缘压板相对的区域中设有空隙部,该空隙部是通过使该壳盖部的盖内表面和绝缘压板中的至少一者的至少局部与对方分开而形成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隙部由以沿着上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延伸的方式形成于上述壳盖部的盖内表面和上述绝缘压板中的至少一者的凹槽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由上述凹槽构成的空隙部的周围的一部分的区域中设有陷入抑制部,该陷入抑制部用于限制上述绝缘压板陷入到该空隙部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由同轴电缆形成,该同轴电缆具有与上述内部导体触头相连接的电缆中心导体和隔着电介质配置于该电缆中心导体的外周侧的电缆屏蔽导体, 上述内部导体触头包括用于载置上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的电缆中心导体的电缆载置部和舌片状部,该舌片状部自其与该电缆载置部之间的连结部伸出而被上述绝缘压板按压的舌片状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由上述凹槽构成的空隙部自上述内部导体触头中的电缆载置部与舌片状部之间的连结部分起以沿着上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延伸的方式形成至上述电缆状信号传输介质中的电介质的暴露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由上述凹槽构成的空隙部是通过使上述壳盖部的厚度变薄而形成的。
【文档编号】H01R13/6477GK104348038SQ201410390766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8日
【发明者】桥本阳一, 今裕幸 申请人: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