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及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78481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及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包括对接外壳及壳体,对接外壳的表面包括卡扣块,卡扣块与表面形成一间距,对接外壳的两个以上侧面包括两个以上第一扣槽,壳体套接于对接外壳,壳体包括有第一侧壁及两个以上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位于间距,两个以上第二侧壁位于第一侧壁的两侧而相邻两个以上侧面,壳体的栓锁块位于第一侧壁,栓锁块于第一位置而抵持卡扣块,栓锁块于第二位置而脱离卡扣块,壳体的两个以上限位块位于两个以上第二侧壁,两个以上限位块于第一位置而扣接两个以上第一扣槽,两个以上限位块于第二位置而脱离两个以上第一扣槽。
【专利说明】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及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一种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及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0002]科技不断进步,各种新颖产品相继推陈出新,而一般的产品以有线传输方式与其它装置连接,并且,借由各式连接器(Connector)连接,作为信号间传递的桥梁,以相配合的公头连接器与母座连接器相接。
[0003]以现今普遍使用的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SerialBus,简称USB)连接接口为例,可进行电源与信号的传输,并以体积小、便于携带及随插即用的便利性,常见于智能型行动通讯装置、数字相机等各种携带式电子装置的连接孔及相对应的传输在线。
[0004]请参考图9所示,一般现有的插头电连接器A在外壳Al上设置有卡扣弹臂Al I,卡扣弹臂Al I具有连接于外壳Al的连接臂A12,连接臂A12连接于卡扣弹臂All的后端Al Ia的两侧。当卡扣弹臂All的后端AllA在按压时,卡扣弹臂All的前端Allb可向上摆动。此外,插座电连接器B在壳体BI上设置有卡钩BI I,借由卡扣弹臂Al I的前端Al Ib卡扣于卡钩Bll来固定于插头电连接器A与插座电连接器B。
[0005]当插头电连接器A后侧的线材A2受到作用力拉扯时,会以卡扣弹臂All的前端AllB卡扣于卡钩Bll而使应力会集中在连接臂A12与外壳Al的连接处,若使用一段时间后,连接臂A12容易因应力集中而断裂,并且,卡扣弹臂All的前端Allb与卡钩Bll之间摩擦亦造成前端Allb弹出或损坏破裂的问题发生。
[0006]请再参考图9所示,一般插头电连接器A在外壳Al上设置两个以上挡壁A13,位于卡扣弹臂All的后端AllA的两侧,两个以上挡壁A13高于卡扣弹臂All的后端AllaJf此阻挡较大的外部对象不小心误压到卡扣弹臂All的后端Alla,而使卡扣弹臂All的前端AllB摆动并脱离卡钩Bll的问题。然而,此种挡壁A13结构仅能防止较大的外部对象不小心误压卡扣弹臂Al I的后端Al Ia的可能,当外部对象的尖端部位误压,抑或是,较小外部对象亦可能压到卡扣弹臂All的后端Alla,导致卡扣弹臂All的前端AllB摆动并脱离卡钩Bll0此外,其仅利用卡扣弹臂All的前端Allb与卡钩Bll作卡扣结合,应力亦集中在卡扣弹臂All的连接臂A12而有断裂的问题发生。因此,在插头电连接器A与插座电连接器B之间卡固结构的改善为相关业者所须加以改良的课题。
[0007]由于实际情况中存在的上述些问题,而且目前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产品或者方法出现,因此确有作出改进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插头电连接器具有栓锁结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及电连接器组合,使得改善插头电连接器与插座电连接器之间的卡固结构。
[000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0]—种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包括有:
[0011]—对接外壳,包括一表面;
[0012]一卡扣块,设置于所述表面,所述卡扣块包括有:
[0013]一第一侧,连接所述表面的后侧;及
[0014]一第二侧,与所述第一侧相对设置且延伸于所述表面的前侧,所述第二侧与所述表面之间形成一间距;
[0015]一壳体,位于所述对接外壳,所述壳体包括一第一侧壁,位于所述间距;及
[0016]一栓锁块,位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栓锁块于一第一位置而抵持所述卡扣块,所述栓锁块于一第二位置而脱离所述卡扣块。
[0017]上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所述对接外壳包括两个以上侧面,位于所述表面的两侧,所述壳体包括两个以上第二侧壁,位于所述第一侧壁的两侧而相邻各所述侧面。
[0018]上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还包括两个以上限位块及两个以上第一扣槽,各所述限位块位于各所述第二侧壁,各所述第一扣槽位于各所述侧面,各所述限位块在所述第一位置而扣接各所述第一扣槽,各所述限位块在所述第二位置而脱离各所述第一扣槽。
[0019]上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所述对接外壳包括两个以上滑槽,位于各所述侧面,各所述滑槽的一端相邻各所述第一扣槽。
[0020]上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还包括两个以上第二扣槽,位于各所述侧面而与各所述第一扣槽间隔一距离。
[0021]上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所述卡扣块包括一突块,位于所述第二侧而面向所述表面,所述突块抵持所述栓锁块。
[0022]上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所述壳体包括一限位槽,位于所述第一侧壁而容置于所述第一侧。
[0023]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另一种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其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0024]一种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包括有:
[0025]一对接外壳,包括一表面;
[0026]扣块,位于所述表面,所述卡扣块包括:
[0027]一第一侧,连接所述表面的后侧;及
[0028]一第二侧,相反所述第一侧而延伸于所述表面的前侧,所述第二侧与所述表面之间形成一间距;
[0029]一壳体,位于所述对接外壳,所述壳体包括一第一侧壁,位于所述间距;及
[0030]一栓锁块,于一第一位置而抵持所述卡扣块,于一第二位置而脱离所述卡扣块。
[0031]上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所述卡扣块包括一突块,位于所述第二侧而面向所述表面,所述突块抵持所述栓锁块。
[0032]上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所述壳体包括一限位槽,位于所述第一侧壁而容置于所述第一侧。
[003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以壳体的栓锁块在第一位置而抵持于对接外壳的卡扣块,提供卡扣块紧密扣接于插座电连接器的卡扣槽内固定。当插头电连接器后端的线材受到作用力拉扯时,应力可借由卡扣块及栓锁块分散,可避免应力集中在卡扣块而使卡扣块断裂。此外,卡扣块的底部因栓锁块的抵持而无法向下摆动,使卡扣块紧密扣接于卡扣槽内,使卡扣块与卡扣槽扣接成一体而避免摩擦损坏,亦可避免卡扣块向下弹出而脱离卡扣槽,造成插头电连接器拔出插座电连接器而使信号传输发生中断的问题。另外,因壳体与对接外壳为分离式构件,当插头电连接器后端的线材受到作用力拉扯时,作用力仅连动对接外壳,而壳体不会受到线材拉扯的作用力,使壳体的栓锁块持续的抵持于卡扣块的底部,以及两个以上限位块持续的扣接于两个以上第一扣槽上,可避免壳体移动而使栓锁块脱离卡扣块的底部,造成卡扣块脱离卡扣槽的问题发生。并且,卡扣块借由栓锁块的抵持,可避免卡扣块被按压时,脱离卡扣槽的问题发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分解示意图。
[003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剖面分解示意图。
[003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剖面组合示意图。
[003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电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0039]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电连接器的壳体于第一位置的侧视示意图。
[0040]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电连接器的壳体于第二位置的侧视示意图。
[0041]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座电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0042]图9为现有技术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分解示意图。
[0043]其中:
[0044]1、插头电连接器
[0045]11、对接外壳
[0046]111、表面
[0047]112、侧面
[0048]113、滑槽
[0049]12、卡扣块
[0050]121、第一侧
[0051]122、第二侧
[0052]124、突块
[0053]131、第一扣槽
[0054]132、第二扣槽
[0055]14、壳体
[0056]141、第一侧壁
[0057]142、第二侧壁
[0058]143、限位槽
[0059]144、破孔
[0060]15、栓锁块
[0061]16、限位块
[0062]161、弹片
[0063]162、钩部结构
[0064]171、屏蔽外壳
[0065]172、对接框口
[0066]18、覆盖壳体
[0067]19、线材
[0068]20、电连接器组合
[0069]2、插座电连接器
[0070]21、插接外壳
[0071]211、插接槽
[0072]212、卡扣槽
[0073]22、连接壳体
[0074]P1、第一位置
[0075]P2、第二位置
[0076]8、插头电连接器
[0077]Al、外壳
[0078]Al 1、卡扣弹臂
[0079]Al la、后端
[0080]Al lb、前端
[0081]A12、连接臂
[0082]Al 3、挡壁
[0083]A2、线材
[0084]B、插座电连接器
[0085]B1、壳体
[0086]BI 1、卡钩。

【具体实施方式】
[0087]请配合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连接器组合20的实施例,电连接器组合20包括相配合插接的插头电连接器I与插座电连接器2,其相互连接接口可以是微型USB或eSATA规格。请再参考图5,插头电连接器I具有栓锁结构,插头电连接器I包括对接外壳11、卡扣块12、两个以上第一扣槽131、壳体14、栓锁块15及两个以上限位块16,使插头电连接器I具有栓锁结构。
[0088]所述对接外壳11为一长框型本体,对接外壳11包括表面111及两个以上侧面112,两个以上侧面112位于表面111的两侧。
[0089]所述卡扣块12为一长条型板体,卡扣块12位于表面111,卡扣块12包括第一侧121及第二侧122,第一侧121弯折连接表面111的后侧而与表面111形成一体,第二侧122相反第一侧121而延伸于表面111的前侧,第二侧122与表面111之间形成一间距,亦即,第二侧122为一自由端而可摆动移动。
[0090]所述两个以上第一扣槽131为长条型凹槽,两个以上第一扣槽131位于两个以上侧面112。
[0091]所述壳体14为一中空型框体,壳体14以套接方式套设于对接外壳11的外部,壳体14包括第一侧壁141及两个以上第二侧壁142,第一侧壁141位于间距,两个以上第二侧壁142位于第一侧壁141的两侧,两个以上第二侧壁142相邻两个以上侧面112。
[0092]所述栓锁块15为一长型板块,栓锁块15位于第一侧壁141而与第一侧壁141形成一体,栓锁块15突出于第一侧壁141的前端,栓锁块15于第一位置Pl时,栓锁块15抵持卡扣块12,栓锁块15于第二位置P2时,栓锁块15脱离于卡扣块12。
[0093]所述两个以上限位块16为一弹片161,两个以上限位块16位于两个以上第二侧壁142而与第二侧壁142形成一体,两个以上限位块16的一侧具有钩部结构162,两个以上限位块16于第一位置Pl时,两个以上限位块16的钩部结构162扣接于两个以上第一扣槽131,两个以上限位块16于第二位置P2时,两个以上限位块16的钩部结构162脱离两个以上第一扣槽131。
[0094]请再参考图2及图8,所述插座电连接器2配合插接于插头电连接器1,插座电连接器2包括插接外壳21、插接槽211及卡扣槽212,插接外壳21覆盖连接壳体22,插接槽211位于插接外壳21的一侧,插接槽211插接于对接外壳11,卡扣槽212位于插接槽211的内侧,卡扣槽212对应扣接于卡扣块12。
[0095]请再参考图4,当插头电连接器I的壳体14套接于对接外壳11外部时,壳体14可在第一位置Pl及第二位置P2之间移动,壳体14于第二位置P2时,壳体14的前端抵持于插座电连接器2的插接外壳21 (如图1所示)。请再参考图2及图7,当插头电连接器I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2的前,壳体14可先移动至第二位置P2,使栓锁块15脱离卡扣块12,提供卡扣块12的第二侧122呈现自由端,亦即,当插头电连接器I的卡扣块12扣接于插座电连接器2的卡扣槽212时,卡扣块12的第二侧122可弹性摆动而扣接于卡扣槽212内固定。请再参考图1及图4,此外,借由移动壳体14于第一位置P1,栓锁块15抵持于卡扣块12的底部,使卡扣块12的第二侧122呈固定状态无法向下摆动,而卡扣块12的第二侧122限位于卡扣槽212内,提升稳固的固定效果。
[0096]当插头电连接器I后端的线材19受到作用力拉扯时,应力可借由卡扣块12及栓锁块15分散,可避免应力集中在卡扣块12而使卡扣块12断裂。此外,卡扣块12的底部因栓锁块15的抵持而无法向下摆动,使卡扣块12紧密扣接于卡扣槽212内,使卡扣块12与卡扣槽212扣接成一体而避免摩擦损坏,亦可避免卡扣块12向下弹出而脱离卡扣槽212,造成插头电连接器I拔出插座电连接器2而使信号传输发生中断的问题。
[0097]此外,因壳体14与对接外壳11为分离式构件,当插头电连接器I后端的线材19受到作用力拉扯时,作用力仅连动对接外壳11,而壳体14不会受到线材19拉扯的作用力,使壳体14的栓锁块15持续的抵持于卡扣块12的底部,以及两个以上限位块16持续的扣接于两个以上第一扣槽131上,可避免壳体14移动而使栓锁块15脱离卡扣块12的底部,造成卡扣块12脱离卡扣槽212的问题发生。
[0098]前述实施例中,壳体14可以水平滑移于对接外壳11的外部,也就是说,壳体14于对接外壳11上由第一位置Pl以滑移至第二位置P2的方式,并且,在第一位置Pl时,使壳体14的栓锁块15抵持于卡扣块12的底部而使其固定。但不以此局限本实用新型,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4与对接外壳11之间可以螺纹螺接,壳体14可以螺旋旋转于对接外壳11的外部,也就是说,壳体14于对接外壳体11上由第一位置Pl以旋转方式旋转至第二位置P2,并且,在第一位置Pl时,使壳体14的栓锁块15抵持于卡扣块12的底部而使其固定。上述皆可解决现有技术的卡扣弹臂因为外力等不确定因素而有向下摆动的问题,造成导致卡扣弹臂向下摆动而脱离卡钩的不稳定问题。
[0099]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4与栓锁块15可形成分离式构件,并且,栓锁块15可以形成一插销结构或夹子结构。当栓锁块15为插销结构时,对接外壳11上穿设有穿孔,当插头电连接器I与插座电连接器2插接后,栓锁块15可由对接外壳11外部的穿孔直接对应插入于卡扣块12的底部。并且,栓锁块15于一第一位置Pl而抵持卡扣块12,栓锁块15于第二位置P2而脱离卡扣块12,也就是说,栓锁块15于对接外壳11的穿孔的第二位置P2以插置至卡扣块12的底部的第一位置Pl的方式,在第一位置Pl时,使栓锁块15抵持于卡扣块12的底部卡住而使其固定,使卡扣块12无法向下摆动,而栓锁块15亦可同时受到壳体14的抵持,稳固于栓锁块15、壳体14及卡扣块12的限位作用。当栓锁块15为夹子结构时,栓锁块15位于卡扣块12与表面111之间,栓锁块15的一侧具有初始状态为闭合的两夹片,对位于卡扣块12的第二侧122的底部,栓锁块15的另一侧具有按压部,为远离于两夹片的另一侧,以按压按压部可开启两夹片。当插头电连接器I却插入插座电连接器2时,可先按压按压部以开启两夹片,待插头电连接器I与插座电连接器2插接后,松开按压部以闭合两夹片,使两夹片卡在卡扣块12的第二侧122的底部。上述皆可解决现有技术的卡扣弹臂因为外力等不确定因素而有向下摆动的问题,造成导致卡扣弹臂向下摆动而脱离卡钩的不稳定问题。
[0100]前述实施例中,壳体14为一中空型框体并以套接方式套设于对接外壳11的外部,但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壳体14亦可为一片状结构,并且,壳体14包括第一侧壁141,位于间距。也就是说,壳体14的第一侧壁141在表面111上移动一第一位置Pl至一第二位置P2。此外,第一扣槽131亦可设置在表面111,而限位块16设置在第一侧壁141,使限位块16可活动地卡固或脱离第一扣槽131。
[0101]请再参考图5至图7,所述卡扣块12包括一突块124,位于第二侧122而面向表面111,突块124抵持于栓锁块15,卡扣块12在第二侧122设置有突块124的部位为栓锁块15位于第一位置Pl的对应处,卡扣块12在远离第二侧122而未设置有突块124的部位为栓锁块15位于第二位置P2的对应处。因突块124的突出状结构可紧密抵持栓锁块15固定,使卡扣块12无法向下摆动。而栓锁块15位于脱离突块124的第二位置P2时,栓锁块15与卡扣块12之间具有间距,使卡扣块12的第二侧122呈现自由端而可向下摆动。
[0102]请再参考图5及图7,所述壳体14包括一限位槽143,位于第一侧壁141的后侧,当壳体14移动至第二位置P2时,限位槽143可容置于卡扣块12的第一侧121。
[0103]请再参考图5及图6,所述对接外壳11包括两个以上滑槽113,位于两个以上侧面112的前侧,两个以上滑槽113的后端相邻两个以上第一扣槽131,当安装壳体14于对接外壳11时,两个以上限位块16可由两个以上滑槽113装入,并使两个以上限位块16扣入于两个以上第一扣槽131内固定,使两个以上限位块16定位在第一位置Pl。
[0104]请再参考图5至图7,所述壳体14包括两个以上破孔144,位于两个以上第二侧壁142,两个以上限位块16的一端连接两个以上破孔144的内壁,两个以上限位块16形成弹片161结构而连接于两个以上破孔144中。在此,弹片161的自由端为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延伸,此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为相同壳体14于对接外壳11上移动的第一位置Pl与第二位置P2。
[0105]请再参考图5至图7,所述插头电连接器I进一步包括有两个以上第二扣槽132,位于对接外壳11的两个以上侧面112的后侧,两个以上第二扣槽132并排于两个以上第一扣槽131,两个以上第二扣槽132与两个以上第一扣槽131之间间隔一距离,所述距离为两个以上限位块16于第一位置Pl与第二位置P2之间。当两个以上限位块16位于第一位置P1,两个以上限位块16的钩部结构162扣接于两个以上第一扣槽131,两个以上限位块16于第二位置P2时,两个以上限位块16的钩部结构162扣接于两个以上第二扣槽132。在此,两个以上限位块16的钩部结构162的两侧可具有止挡面及导斜面,方便钩部结构162利用止挡面避免脱离第一扣槽131,利用导斜面方便钩部结构162脱离第一扣槽131而移动至第二扣槽132作扣接。
[0106]请再参考图5,所述插头电连接器I进一步包括有屏蔽外壳171、覆盖壳体18及线材19。屏蔽外壳171的一侧设置有对接框口 172,对接外壳11覆盖于屏蔽外壳171及对接框口 172。覆盖壳体18覆盖于屏蔽外壳171。线材19连接于屏蔽外壳171。
[0107]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插头电连接器I具有栓锁结构,以壳体14的栓锁块15于第一位置Pl而抵持于对接外壳11的卡扣块12,提供卡扣块12紧密扣接于插座电连接器2的卡扣槽212内固定。当插头电连接器I后端的线材19受到作用力拉扯时,应力可借由卡扣块12及栓锁块15分散,可避免应力集中在卡扣块12而使卡扣块12断裂。此外,卡扣块12的底部因栓锁块15的抵持而无法向下摆动,使卡扣块12紧密扣接于卡扣槽212内,使卡扣块12与卡扣槽212扣接成一体而避免摩擦损坏,亦可避免卡扣块12向下弹出而脱离卡扣槽212,造成插头电连接器I拔出插座电连接器2而使信号传输发生中断的问题。另外,因壳体14与对接外壳11为分离式构件,当插头电连接器I后端的线材19受到作用力拉扯时,作用力仅连动对接外壳11,而壳体14不会受到线材19拉扯的作用力,使壳体14的栓锁块15持续的抵持于卡扣块12的底部,以及两个以上限位块16持续的扣接于两个以上第一扣槽131上,可避免壳体14移动而使栓锁块15脱离卡扣块12的底部,造成卡扣块12脱离卡扣槽212的问题发生。并且,卡扣块12借由栓锁块15的抵持,可避免卡扣块12被按压时,脱离卡扣槽212的问题发生。
[0108]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创造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创造【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为了清楚地说明各部件的组合关系,上面对各种说明性的部件及其连接关系围绕其功能进行了一般地描述,至于这种部件的组合是实现哪种功能,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对整个装置所施加的设计约束条件。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引伸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对接外壳,包括一表面; 一卡扣块,设置于所述表面,所述卡扣块包括有: 一第一侧,连接所述表面的后侧 '及 一第二侧,与所述第一侧相对设置且延伸于所述表面的前侧,所述第二侧与所述表面之间形成一间距; 一壳体,位于所述对接外壳,所述壳体包括一第一侧壁,位于所述间距;及 一栓锁块,位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栓锁块于一第一位置而抵持所述卡扣块,所述栓锁块于一第二位置而脱离所述卡扣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外壳包括两个以上侧面,位于所述表面的两侧,所述壳体包括两个以上第二侧壁,位于所述第一侧壁的两侧而相邻各所述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以上限位块及两个以上第一扣槽,各所述限位块位于各所述第二侧壁,各所述第一扣槽位于各所述侧面,各所述限位块在所述第一位置而扣接各所述第一扣槽,各所述限位块在所述第二位置而脱离各所述第一扣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外壳包括两个以上滑槽,位于各所述侧面,各所述滑槽的一端相邻各所述第一扣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以上第二扣槽,位于各所述侧面而与各所述第一扣槽间隔一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块包括一突块,位于所述第二侧而面向所述表面,所述突块抵持所述栓锁块。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一限位槽,位于所述第一侧壁而容置于所述第一侧。
8.—种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包括有: 一对接外壳,包括一表面;
扣块,位于所述表面,所述卡扣块包括: 一第一侧,连接所述表面的后侧 '及 一第二侧,相反所述第一侧而延伸于所述表面的前侧,所述第二侧与所述表面之间形成一间距; 一壳体,位于所述对接外壳,所述壳体包括一第一侧壁,位于所述间距;及 一栓锁块,于一第一位置而抵持所述卡扣块,于一第二位置而脱离所述卡扣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块包括一突块,位于所述第二侧而面向所述表面,所述突块抵持所述栓锁块。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的栓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一限位槽,位于所述第一侧壁而容置于所述第一侧。
【文档编号】H01R13/627GK203983616SQ201420286481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30日
【发明者】吴庆才 申请人:长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