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6545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电气设备从电源等接受电力供给而进行工作,电力通常介由连接器从电源被供给至电气设备。此时所用的连接器藉由凸状的雄连接器和凹状的雌连接器的嵌合而进行电连接。

另一方面,近年来作为应对地球温暖化等的对策之一,还研讨了在局域送电中进行电压变换或送电等时电力损失较少并且缆线也不需太粗的直流高电压的电力供给。特别地,服务器等信息处理设备由于大量消费电力,所以更希望进行这样的电力供给。

然而,就供给至电气设备的电力而言,如果电压较高,则存在对人体产生影响或对电子部件的动作产生影响的情况。在将这样的高电压电力应用于服务器等信息处理设备的情况下,装置设置或维护时都是由人来进行操作的,所以,作为进行电连接的部分的连接器,需要采用与通常交流商用电源中所用的连接器不同的连接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6-4135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从电源所供给的电压为100v以上的情况下,或者,在为直流高电压的情况下,例如,在从电源所供给的电力为直流400v的情况下,如果仍然使用目前的交流100v中所用的连接器,则由于安全性或信赖性难以获得充分的保证,所以很危险。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安全地进行高电压电力供给的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通过嵌合与其他连接器电连接的连接器具有:在第1位置处与其他连接器接触的第1接触部;及在比所述第1位置还接近所述连接器的前端的第2位置处与所述其他连接器接触的电阻值比所述第1接触部还高的第2接触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与其他连接器电连接的连接器具有:与其他连接器接触的第1金属板;与其他连接器接触的第2金属板;及与第1金属板和第2金属板连接的电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通过嵌合与其他连接器电连接的连接器具有:具有与其他连接器接触的多个金属板的接触部;及对相邻的金属板进行连接的电阻。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能够提供一种可应对电压比目前的商用电源还高的电源或直流电源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可安全地进行来自这些电源的电力供给。

附图说明

[图1]第1实施方式的插座接触部的斜视图

[图2]第1实施方式的插座接触部的侧视图

[图3]第1实施方式的插头接触部的斜视图

[图4]第1实施方式的插头接触部的侧视图

[图5]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说明图

[图6a]从第1实施方式的插座接触部拔出插头接触部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6b]从第1实施方式的插座接触部拔出插头接触部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6c]从第1实施方式的插座接触部拔出插头接触部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6d]从第1实施方式的插座接触部拔出插头接触部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7]第2实施方式的插座接触部和插头接触部的斜视图

[图8]第2实施方式的插座接触部和插头接触部的俯视图

[图9]第2实施方式的插座接触部和插头接触部的侧视图

[图10]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接触部的说明图

[图11]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说明图

[图12a]将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接触部从插座接触部拔出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2b]将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接触部从插座接触部拔出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3a]将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接触部从插座接触部拔出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3b]将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接触部从插座接触部拔出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4a]将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接触部从插座接触部拔出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4b]将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接触部从插座接触部拔出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5a]将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接触部从插座接触部拔出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5b]将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接触部从插座接触部拔出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6a]将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接触部从插座接触部拔出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6b]将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接触部从插座接触部拔出的情况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相同部件等赋予了相同的符号,并对其说明进行了省略。

[第1实施方式]

对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插座接触部100的斜视图,图2是侧视图。另外,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插头接触部200的斜视图,图4是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是图1和图2所示的插座接触部100或包括插座接触部100的插座连接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藉由与其他连接器嵌合而与其进行电连接。其他连接器是图3和图4所示的板状的插头接触部200或包括插头接触部200的插头连接器。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称为「插座连接器」,并将本实施方式的其他连接器称为「插头连接器」。

插座接触部100的周围被由树脂材料等绝缘体形成的框体所覆盖,在框体中的插头接触部200与插座接触部100嵌合的部分上设置了开口。插座接触部100与电源缆线连接。

插头接触部200由铜等金属材料形成为板状。插头连接器可包括使插头接触部200露出的、由绝缘体所形成的框体。插头连接器与电子设备等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接触部100和插头接触部200中的任意一个与电源连接,另一个与电子设备等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插座接触部100如图1和图2所示具有第1插座110、第2插座120、第3插座130等。

第1插座110由铜等金属材料形成,并具有供插头接触部200进入的、被形成为“コ”字状的第1插座接触部111。第1插座接触部111在端部附近具有与插头接触部200接触的第1接触部112。第1插座接触部111与第1插座端子113连接。第1插座端子113与第2插座端子123和第3插座端子133具有相同的电位。

第2插座120由铜等金属材料形成,并具有供插头接触部200进入的、被形成为“コ”字状的第2插座接触部121。第2插座接触部121在端部附近具有与插头接触部200接触的第2接触部122。第2插座接触部121被形成为包围第1插座接触部111,第2接触部122位于第1插座接触部111的外侧。另外,在第2插座接触部121和第2插座端子123之间还设置了第1电阻140。

第3插座130由铜等金属材料形成,并具有供插头接触部200进入的、被形成为“コ”字状的第3插座接触部131。第3插座接触部131在端部130a的附近具有与插头接触部200接触的第3接触部132。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接近插头接触部200的顺序配置了第3接触部132、第2接触部122及第1接触部112,第3接触部132位于插座接触部100进行嵌合的方向上的插座接触部100的前端。第3插座接触部131被形成为包围并覆盖第2插座接触部121,第3接触部132位于第2插座接触部121的外侧。另外,在第3插座接触部131和第3插座端子133之间还设置了第2电阻15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电阻150的电阻值高于第1电阻140的电阻值。例如,在电源电压为400v的情况下,一般认为如果所流动的电流为1a以下,则不出产生电弧(arc),所以,第2电阻150的电阻值优选为400ω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如图5所示,插座接触部100与正和负相对应地被设置了2个。同样,与插座接触部100电连接的插头接触部200也与正和负相对应地被设置了2个。

接着对从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卸下(拔出)插头连接器的情况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插座端子113、第2插座端子123及第3插座端子133相互连接,并且它们都与高电压电源、例如、+400v的直流电源连接。

图6a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插座接触部100与插头接触部200进行了嵌合,并且介由插座接触部100和插头接触部200正在进行电力供给的状态。在图6a的状态下,插头接触部200与第1接触部112、第2接触部122及第3接触部132这三者都进行了接触。

如上所述,在第2插座接触部121和第2插座端子123之间设置了第1电阻140,并且在第3插座接触部131和第3插座端子133之间设置了第2电阻150。然而,在第1插座接触部111和第1插座端子113之间却没有设置电阻。所以,就从插座接触部100流入插头接触部200的电流而言,在通过(包括)了电阻最低的第1插座110的电流路径上所流动的电流最多。即,大部分电流从第1插座端子113介由第1插座接触部111和第1接触部112流入插头接触部200。

接着,如图6b所示,从插座接触部100稍微拔出插头接触部200一点。据此,插头接触部200变为与第2接触部122和第3接触部132接触,但却不与第1接触部112接触的状态。所以,在图6b的状态下,电流不会介由第1插座110进行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与第2电阻150的电阻值相比第1电阻140的电阻值较低,所以,在图6b的状态下,就从插座接触部100流入插头接触部200的电流而言,在经过(包括)了电阻较低的第2插座120的电流路径上所流动的电流最多。即,大部分电流从第2插座端子123介由第1电阻140、第2插座接触部121及第2接触部122流入插头接触部200。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电流介由第2插座接触部121持续流入插头接触部200,所以,即使第1接触部112和插头接触部200的接触分离(断开)了,第1接触部112也不会产生电弧。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b所示的状态下,就从插座连接器流入插头连接器的电流而言,由于受到了第1电阻140的限制,所以,与图6a所示的在插头接触部200和第1接触部112接触了的状态下所流动的电流相比,电流减少了。

接着,如图6c所示,从插座接触部100进一步拔出插头接触部200。据此,插头接触部200变为与第3接触部132接触,但却不与第1接触部112和第2接触部122接触的状态。所以,在此状态下,电流仅可介由第3插座130进行流动,而不会介由第1插座110和第2插座120进行流动。

在图6c的状态下,电流介由与插头接触部200接触了的第3插座130从插座接触部100流入插头接触部200。即使第2接触部122和插头接触部200的接触分离了,由于电流介由第3插座接触部131持续流入插头接触部200,所以第2接触部122也不会产生电弧。需要说明的是,就在图6c所示的状态下所流动的电流而言,由于受到了第2电阻150的限制,所以,与在插头接触部200和第2接触部122接触了的状态下所流动的电流相比,电流减少了。

接着,如图6d所示,从插座接触部100再进一步拔出插头接触部200。据此,插头接触部200变为与第1接触部112、第2接触部122及第3接触部132这三者都不接触的状态。所以,在图6d的状态下,电流不会介由第1插座110、第2插座120及第3插座130进行流动。

在第2电阻150的电阻值为400ω以上的情况下,从插座连接器流入插头连接器的电流为1a以下,由于所流动的电流较低,所以,当插头接触部200与第3接触部132分离时,插头接触部200和第3接触部132之间也不会产生电弧。

由上述可知,当从本实施方式的插座接触部100拔出插头接触部200时,可防止产生电弧。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插头接触部300和插座接触部400的斜视图,图8是俯视图,图9是侧视图。图10是插头接触部300的分解斜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是具有图7至图10所示的构造的插头接触部300或包括插头接触部300的插头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可包括使插头接触部300露出的、由绝缘体所形成的框体。插头连接器与电子设备等连接。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是通过与其他连接器进行嵌合而与其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其他连接器可为插座接触部400或包括插座接触部400的插座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可包括覆盖插座接触部400的周围的、由树脂材料等绝缘体所形成的框体。在框体的插座接触部400与插头接触部300嵌合的部分上设置了开口部。插座接触部400与电源缆线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接触部400或插头接触部300的第1金属板311中的任意一个与电源连接,另一个与电子设备等连接。

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称为「插头连接器」,并将本实施方式的其他连接器称为「插座连接器」。

本实施方式的插头接触部300如图10所示具有被分割为多个(plural)金属板的金属板310、第1电阻321、第2电阻322及第3电阻323。

金属板310具有第1金属板311、第2金属板312、第3金属板313及第4金属板314。第1金属板311、第2金属板312、第3金属板313及第4金属板314按照从所连接的插座接触部400离开的顺序、即、按照从插头接触部300与插座接触部400进行嵌合的方向上的插头接触部300的前端300a离开的顺序被配置为彼此之间仅设置很小的间隙。第1~第4金属板311~314由铜等金属材料形成。

金属板310在连接了第1~第3电阻321~323的状态下被放入了由树脂材料或陶瓷等绝缘体所形成的绝缘体部330中。金属板310具有被绝缘体部330所覆盖的第1表面310a和从绝缘体部330露出的第2表面310b。需要说明的是,插头接触部300也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即:在打印基板的一个表面上藉由导电配线等形成相当于第1金属板311、第2金属板312、第3金属板313及第4金属板314的要素,并使该打印基板形成为插头接触部的形状。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阻321与第1金属板311的一个表面和第2金属板312的一个表面连接。

同样,第2电阻322与毗邻的第2金属板312的一个表面和第3金属板313的一个表面连接。

同样,第3电阻323与毗邻的第3金属板313的一个表面和第4金属板314的一个表面连接。

第1~第3电阻321~323分别被安装在金属板310的第1表面310a上。就金属板310而言,图9所示,安装了第1~第3电阻321~323的第1表面310a以朝向绝缘体部内侧的方式被安装在绝缘体部330上,而金属板310的第2表面310b那侧则大致上为同面(相同表面)。

插座接触部400由金属材料形成,并具有供插头接触部300进入的、被形成为“コ”字状的插座接触部411。插座接触部411在其端部附近具有与插头接触部300接触的接触部412。

例如,在电源电压为400v的情况下,如果所流动的电流为1a以下,则不会产生电弧,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第3电阻321~323的串联时的合成电阻的电阻值优选为400ω以上。

另外,第1金属板311和第2金属板312之间的间隙、第2金属板312和第3金属板313之间的间隙、及第3金属板313和第4金属板314之间的间隙分别与插头接触部300和插座接触部400的嵌合方向倾斜。据此,插头接触部300从插座接触部400被卸下时,位于第1金属板311和第2金属板312之间的间隙附近的插座接触部400的接触部412会与第1金属板311和第2金属板312这两者都进行接触。

具体而言,随着插座接触部400的移动,接触部412从仅与第1金属板311接触的状态变为与第1金属板311和第2金属板312这两者都接触的状态,之后,从第1金属板311离开,变为仅与第2金属板312接触的状态。因此,由于接触部412与第1金属板311和第2金属板312中的至少一个进行了接触,所以,在切断插座接触部400和插头接触部300之间所流动的电流时,可防止产生电弧。

同样,在第2金属板312和第3金属板313之间的间隙附近,接触部412与第2金属板312和第3金属板313这两者都进行接触。另外,在第3金属板313和第4金属板314之间的间隙附近,接触部412也与第3金属板313和第4金属板314这两者也都进行接触。因此,当从插座接触部400拔出插头接触部300时,可维持插座接触部400与插头接触部300的第1~第4金属板311~314中的任意一个接触了的状态,所以,电流不会被突然切断。另外,随着插座接触部400所接触的金属板沿第1金属板311、第2金属板312、第3金属板313及第4金属板314进行迁移,插头接触部300的电阻值逐渐变高,插座接触部400和插头接触部300之间所流动的电流逐渐减少。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插头接触部300与正和负相对应地被设置了2个,同样,插座接触部400也与正和负相对地被设置了2个。

接着对将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从插座连接器上卸下的情况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接触部400与高电压电源、例如、+400v的直流电源连接。

图12a和图12b分别为在通过相互嵌合而正在进行电力供给的状态下的插头接触部300和插座接触部400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在图12a和图12b的状态下,插座接触部400的接触部412与插头接触部300的第1金属板311进行了接触。为此,由于电流介由第1金属板311进行流动,所以,电流可从插座接触部400不介由第1电阻321、第2电阻322、第3电阻323等电阻而进行流动。

接着,如图13a和图13b所示,从插座接触部400稍微拔出插头接触部300一点。图13a和图13b分别是稍微拔出插头接触部300一点的状态下的插头接触部300和插座接触部400的俯视图和侧视图。通过稍微拔出插头接触部300一点,插座接触部400的接触部412与插头接触部300的第2金属板312接触。在接触部412与第2金属板312接触了的状态下,电流介由插座接触部400、第2金属板312、第1电阻321及第1金属板311流入插头接触部300。所以,电流被第1电阻321进行了限制。为此,在图13a和图13b的状态下,与图12a和图12b所示的状态相比,从插座接触部400流入插头接触部300的电流变少了。

接着,如图14a和图14b所示,从插座接触部400进一步拔出插头接触部300一点。图14a和14b分别是与图13a和图13b所示的状态相比,进一步拔出插头接触部300一点的状态下的插头接触部300和插座接触部400俯视图和侧视图。通过进一步拔出插头接触部300一点,接触部412与第3金属板313接触。在接触部412与第3金属板313接触了的状态下,电流介由插座接触部400、第3金属板313、第2电阻322、第2金属板312、第1电阻321及第1金属板311流入插头接触部300。所以,从插座接触部400流入插头接触部300的电流被第1和第2电阻321、322进行了限制。由于第1电阻321和第2电阻322的合计电阻值高于第1电阻321的电阻值,所以,在图14a和图14b的状态下,与图13a和图13b所示的状态相比,从插座接触部400流入插头接触部300的电流变少了。

接着,如图15a和15b所示,从插座接触部400再进一步拔出插头接触部300。图15a和图15b分别是与图14a和图14b所示的状态相比,再进一步拔出插头接触部300的状态下的插头接触部300和插座接触部400的俯视图和侧视图。通过再进一步拔出插头接触部300,接触部412与第4金属板314接触。在接触部412与第4金属板314接触了的状态下,电流介由插座接触部400、第4金属板314、第3电阻323、第3金属板313、第2电阻322、第2金属板312、第1电阻321及第1金属板311流入插头接触部300。所以,从插座接触部400流入插头接触部300的电流被第1~第3电阻321~323进行了限制。由于第1电阻321至第3电阻323的合成电阻值高于第1电阻321和第2电阻322的合成电阻值,所以,在图15a和图15b的状态下,与图14a和图14b所示的状态相比,从插座接触部400流入插头接触部300的电流变少了。

接着,如图16a和16b所示,更进一步地从插座接触部400拔出插头接触部300。图16a和图16b分别是与图15a和图15b所示的状态相比,更进一步地发出插头接触部300的状态下的插头接触部300和插座接触部400俯视图和侧视图。通过更进一步地拔出插头接触部300,接触部412变为不与插头接触部300接触的状态,由此电流在插头接触部300和插座接触部400之间不进行流动。

在插座接触部400的接触部412与插头接触部300的第4金属板314接触了的状态下,电流介由第3电阻323、第2电阻322及第1电阻321进行流动。如果第1电阻321至第3电阻323串联时的合成电阻的电阻值为400ω以上,则所流动电流为1a以下,由于所流动的电流较低,所以,即使当接触部412和第4金属板314分离时,插座接触部400的接触部412和插头接触部300的第4金属板314之间也不会产生电弧。

这样,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就被构成为了,多个接触部被设置在一个连接器上,基于使一个连接器和另一个连接器分离的动作,接触部的电阻值变大。藉由这样的结构,当从一个连接器上卸下另一个连接器时,在另一连接器的接触部与一个连接器的某接触部接触了状态下,使另一个连接器的接触部与一个连接器的电阻值较高的其他接触部接触,之后,再从最初接触了的一个连接器的某接触部使另一连接器的接触部分离。换言之,通过使从另一连接器的接触部离开的一个连接器的接触部的电阻值变为足够高,进而使接触部中所流动的电流变小,可防止产生电弧。

就说明书中关于所有实施例和条件的说明而言,其目的仅是帮助读者理解发明人的用于技术发展的发明和概念,本发明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于这些具体记载的例子和条件。另外,说明书中的这些例子的结构也与发明的优劣无关。再有,尽管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连接器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也应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前提下,还可进行各样的变更、代替和修改。例如,在上述中,作为设置多个接触部的形态,分别说明了设置不同电阻值的多个接触部的形态以及由电阻对多个金属板进行连接的形态,但是,设置多个接触部的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符号说明]

100插座接触部

110第1插座

111第1插座接触部

112第1接触部

113第1插座端子

120第2插座

121第2插座接触部

122第2接触部

123第2插座端子

130第3插座

131第3插座接触部

132第3接触部

133第3插座端子

140第1电阻

150第2电阻

200插头接触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