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核壳结构的钛酸锂电极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74611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具核壳结构的钛酸锂电极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核壳结构的钛酸锂电极材料,同时还涉及该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锂离子电池材料及电池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尖晶石结构的钛酸锂(Li4Ti5O12,LTO)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与传统石墨负极材料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嵌锂电位高(约1.55V,vsLi/Li+),充放电过程中不会析出锂枝晶,安全性能好,能从材料上消除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隐患;2)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结果几乎不发生任何变化,是一种“零应变”材料,循环性能好;3)锂电子化学扩散系数比石墨高一个数量级,适合快速充放电;4)充放电电压平稳,平台电压容量超过总容量的90%。钛酸锂负极材料也已逐渐成为储能系统和混合电动汽车的选择之一。但是,钛酸锂电池普遍存在胀气的问题,这严重阻碍了该电池在市场上的推广。

为解决胀气问题,申请号201510715892.8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以离子液体电解液替代传统六氟磷酸锂(LiPF6)有机溶剂电解液制备的钛酸锂电池,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富锂态钛酸锂(Li7Ti5O12)在六氟磷酸锂的催化作用下与烷基碳酸酯类有机溶剂发生脱羧基、脱羰基和脱氢反应产气的问题,但是其电导率偏低。申请号201610070026.2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钛酸锂电极材料,通过在钛酸锂表面包覆石墨烯和碳纳米管,能有效提高钛酸锂电极材料的导电性能,改善电池胀气的问题,同时提高其循环性能。但是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嵌出速度较慢,电池倍率性能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核壳结构的钛酸锂电极材料,通过改善其胀气问题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钛酸锂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最后,本发明再提供一种上述电极材料在制备钛酸锂电池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具核壳结构的钛酸锂电极材料,其内核为钛酸锂,沿内核向外依次设有中间碳层和偏铝酸锂复合层,中间碳层和偏铝酸锂复合层构成材料的外壳。其中,内核的大小为200~800nm,中间碳层、偏铝酸锂复合层的厚度分别为10~50nm。

所述钛酸锂电极材料的制备原料包括:

内核:钛酸锂500~1000g;

外壳:中间碳层:有机碳源50~200g,分散剂1~2g,碳纳米管1~2g,溶剂1000mL;

偏铝酸锂复合层:偏铝酸锂50~200g,聚偏氟乙烯10~20g,N-甲基吡咯烷酮1000mL。

所述中间碳层的制备步骤为:将碳酸锂加入到中间碳层原料的混合液中,混匀后于氮气气氛、200~400℃下烧结2~10h,即得。其中,有机碳源选自葡萄糖、蔗糖、柠檬酸中的一种或多种;分散剂选自聚乙二醇、十二万基磺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溶剂选自甲酸、乙酸、丙酸、丁酸、辛酸、己二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马来酸、酒石酸、苯甲酸、苯乙酸、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中的一种。烧结前、后的升温速率和降温速率分别为5~10℃/min。

所述偏铝酸锂复合层的制备步骤为:将包覆有中间碳层的钛酸锂加入到偏铝酸锂复合层原料的混合液中,混匀后喷雾干燥,即得。其中,喷雾干燥的工艺参数为:入风温度300~500℃,进料速率10~50mL/min,空气流量100~500L/h,出风温度80~120℃。

具核壳结构的钛酸锂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有机碳源、分散剂、碳纳米管与溶剂混合均匀,得混合液A;

将偏铝酸锂、聚偏氟乙烯与N-甲基吡咯烷酮混合均匀,得混合液B;

2)将钛酸锂加入到溶液A中,混匀后于氮气气氛、200~400℃下烧结2~10h,得到钛酸锂/碳复合材料;

3)将钛酸锂/碳复合材料加入到溶液B中,混匀后喷雾干燥,得到钛酸锂/碳/偏铝酸锂复合材料,也即钛酸锂电极材料。

步骤2)中烧结前、后的升温速率和降温速率分别为5~10℃/min。

步骤3)中喷雾干燥的工艺参数为:入风温度300~500℃,进料速率10~50mL/min,空气流量100~500L/h,出风温度80~120℃。

上述钛酸锂电极材料在制备钛酸锂电池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钛酸锂电极材料(也即钛酸锂/碳/偏铝酸锂复合材料)呈核壳结构,其内核为钛酸锂,沿内核向外依次为中间碳层和偏铝酸锂复合层,中间碳层和偏铝酸锂复合层构成材料的外壳。在该结构中,中间碳层能够阻隔钛酸锂与电解液间的电子迁移,避免二者直接接触,从而降低副反应的发生,减少电池胀气量,降低其膨胀率。并且,包覆碳层具有与电解液相容性高等特性。同时,电极材料表面包覆的偏铝酸锂材料具有锂离子导电率高的特点,能够提高钛酸锂电池在大倍率条件下的锂离子传输速率,从而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并且,因高温下粘结剂分解而在偏铝酸锂复合层中形成的纳米/微米孔洞能够吸收和储存电解液,有利于提高电极材料的循环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钛酸锂电极材料的SEM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扣式电池的充放电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仅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

具核壳结构的钛酸锂电极材料,其内核为钛酸锂,沿内核向外依次设有中间碳层和偏铝酸锂复合层,中间碳层和偏铝酸锂复合层构成材料的外壳。其中,内核的大小为500nm,中间碳层的厚度为30nm,偏铝酸锂复合层的厚度为30nm。

钛酸锂电极材料的制备步骤为:

1)中间碳层原料混合液、偏铝酸锂复合层原料混合液的制备:

将100g葡萄糖、2g聚乙二醇、2g碳纳米管与1000mL甲酸混合均匀,得混合液A,即为中间碳层原料混合液;

将100g偏铝酸锂、15g聚偏氟乙烯与1000mL N-甲基吡咯烷酮混合均匀,得混合液B,即为偏铝酸锂复合层原料混合液;

2)将800g钛酸锂(购自天津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型号:LTO-1)加入到混合液A中,30rpm转速下搅拌2h,后转移至管式炉中,氮气气氛下以8℃/min的升温速率升至300℃,保温6h后,再以8℃/min的降温速率降至室温,得到钛酸锂/碳复合材料;

3)将钛酸锂/碳复合材料加入到溶液B中,3500rpm转速下高速分散2h,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入风温度400℃,进料速率30mL/min,空气流量300L/h,出风温度100℃),得到钛酸锂/碳/偏铝酸锂复合材料,也即具核壳结构的钛酸锂电极材料。

钛酸锂扣式电池,取9g上述制备的钛酸锂电极材料、0.5g导电剂SP、0.5g聚偏氟乙烯(粘结剂)与220mL N-甲基吡咯烷酮混合均匀,涂膜于铜箔上制成膜片,以锂片为负极,celegard 2400为隔膜,1mol/L LiPF6/EC+DMC(体积比1:1)为电解液(EC即碳酸乙烯酯,DMC即碳酸二乙酯),在氧气和水含量均低于0.1ppm的手套箱中组装扣式电池。

钛酸锂软包电池(5Ah),以上述制备的钛酸锂电极材料为负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三元材料为正极材料,celegard 2400为隔膜,1.3mol/L LiPF6/EC+DEC(体积比1:1)为电解液制备。

实施例2

具核壳结构的钛酸锂电极材料,其内核为钛酸锂,沿内核向外依次设有中间碳层和偏铝酸锂复合层,中间碳层和偏铝酸锂复合层构成材料的外壳。其中,内核的大小为200nm,中间碳层的厚度为10nm,偏铝酸锂复合层的厚度为10nm。

钛酸锂电极材料的制备步骤为:

1)中间碳层原料混合液、偏铝酸锂复合层原料混合液的制备:

将50g蔗糖、1g十二烷基磺酸钠、1g碳纳米管与1000mL乙酸混合均匀,得混合液A,即为中间碳层原料混合液;

将50g偏铝酸锂、10g聚偏氟乙烯与1000mL N-甲基吡咯烷酮混合均匀,得混合液B,即为偏铝酸锂复合层原料混合液;

2)将500g钛酸锂(购自天津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型号:LTO-1)加入到混合液A中,30rpm转速下搅拌2h,后转移至管式炉中,氮气气氛下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200℃,保温10h后,再以5℃/min的降温速率降至室温,得到钛酸锂/碳复合材料;

3)将钛酸锂/碳复合材料加入到溶液B中,4500rpm转速下高速分散2h,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入风温度300℃,进料速率10mL/min,空气流量100L/h,出风温度80℃),得到钛酸锂/碳/偏铝酸锂复合材料,也即具核壳结构的钛酸锂电极材料。

钛酸锂扣式电池及软包电池的制备均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具核壳结构的钛酸锂电极材料,其内核为钛酸锂,沿内核向外依次设有中间碳层和偏铝酸锂复合层,中间碳层和偏铝酸锂复合层构成材料的外壳。其中,内核的大小为500nm,中间碳层的厚度为50nm,偏铝酸锂复合层的厚度为50nm。

钛酸锂电极材料的制备步骤为:

1)中间碳层原料混合液、偏铝酸锂复合层原料混合液的制备:

将200g柠檬酸、2g十二烷基磺酸钠、2g碳纳米管与1000mL苯甲酸混合均匀,得混合液A,即为中间碳层原料混合液;

将200g偏铝酸锂、20g聚偏氟乙烯与1000mL N-甲基吡咯烷酮混合均匀,得混合液B,即为偏铝酸锂复合层原料混合液;

2)将1000g钛酸锂(购自天津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型号:LTO-1)加入到混合液A中,35rpm转速下搅拌2h,后转移至管式炉中,氮气气氛下以10℃/min的升温速率升至400℃,保温2h后,再以10℃/min的降温速率降至室温,得到钛酸锂/碳复合材料;

3)将钛酸锂/碳复合材料加入到溶液B中,4000rpm转速下高速分散2h,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入风温度500℃,进料速率50mL/min,空气流量500L/h,出风温度120℃),得到钛酸锂/碳/偏铝酸锂复合材料,也即具核壳结构的钛酸锂电极材料。

钛酸锂扣式电池及软包电池的制备均同实施例1。

对比例

钛酸锂/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步骤为:

1)将50g蔗糖、1g十二烷基磺酸钠、1g碳纳米管与1000mL甲酸混合均匀,得碳源混合液;

2)将500g钛酸锂(购自天津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型号:LTO-1)加入到碳源混合液中,35rpm转速下搅拌2h,后转移至管式炉中,氮气气氛下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200℃,保温10h后,再以5℃/min的降温速率降至室温,得到钛酸锂/碳复合材料。

钛酸锂扣式电池及软包电池的制备均同实施例1。

试验例

1)SEM测试

取实施例1中钛酸锂电极材料进行SEM测试,如图1所示,电极材料颗粒呈类球形,大颗粒间均匀分布有小颗粒。

2)扣式电池性能测试

将实施例1~3及对比例中钛酸锂扣式电池连接到蓝电测试仪上,以0.1C的倍率充放电,电压范围1.0~2.8V,循环3周后停止,充放电曲线见图2,测试结果见下表1。

3)软包电池性能测试

取实施例1~3及对比例中钛酸锂软包电池,以0.1C倍率充电,恒流充电至3.2V,排出充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再以0.1C倍率放电至1.0V,充放电循环2次后排出气体备用。

循环性能测试:分别取上述软包电池,在2.0C/2.0C倍率条件下测试其循环性能(1000次,1.5~2.8V),结果见下表2。

倍率性能测试:分别取上述软包电池,充放电电压1.5~2.8V、温度25±3℃下,以0.3C倍率充电,再分别以0.3C、1.0C、5.0C、10.0C、20.0C倍率放电,测试结果见下表3。

厚度测试:记录循环前电池的厚度d1;在60℃、1.5~2.8V电压下,以1.0C倍率充电、1.0C倍率放电进行循环测试,循环500次后记录电池的厚度d2,计算电池的厚度膨胀率(d2-d1)/d1,结果见下表4。

表1实施例与对比例中扣式电池的性能比较

由表1可知,实施例1~3中钛酸锂电极材料的克容量和首次效率明显优于对比例。分析原因为:电极材料表面包覆的偏铝酸锂材料具有锂离子传输速率高的特点,能提高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传输速率,有助于钛酸锂克容量的发挥,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放电容量和首次效率。

表2实施例与对比例中软包电池的循环性能比较

表3实施例与对比例中软包电池的倍率性能比较

表4实施例与对比例中软包电池的厚度变化比较

由表2可知,实施例1~3中钛酸锂软包电池的循环性能明显优于对比例。分析原因为:具核壳结构的钛酸锂电极材料在电解液中性质稳定,其最外侧包覆的偏铝酸锂能在充放电过程提供充足的锂离子,进而改善电池在大倍率条件下循环的结构稳定性。

由表3可知,实施例1~3中钛酸锂软包电池的倍率性能明显优于对比例。分析原因为:在充放电过程中,偏铝酸锂复合层能够为锂离子的传输提供冲到,加快锂离子的转移,从而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

由表4可知,实施例1~3中钛酸锂软包电池的厚度变化远小于对比例。分析原因为:钛酸锂表面包覆的中间碳层能够阻隔钛酸锂与电解液间的电子迁移,避免二者直接接触,降低副反应的发生,从而减少电池的胀气量,降低其膨胀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