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3142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连接器位置保证功能(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CPA)的连接器装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具备由卡定楔和卡定肩部形成的第1卡定机构以及由与第1卡定机构不同的机构形成的第2卡定机构。伴随着插座连接器主体与插塞式连接器主体之间的嵌合的进行,第1卡定机构处于卡定状态,并且,第2卡定机构处于卡定状态。通过两个卡定机构成为卡定状态,插座连接器主体和插塞式连接器主体嵌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072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组装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一个卡定机构的卡定状态完成但是另一个卡定机构的卡定状态未完成的中途嵌合的状态。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中,即使产生中途嵌合的状态,进行组装的使用者也难以检测中途嵌合的状态。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检查出中途嵌合的连接器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包括:

第1连接器,其具有第1卡定部、第2卡定部以及支承所述第2卡定部且能够从外部看见的臂部;以及

第2连接器,其具有卡定于所述第1卡定部的第1被卡定部和卡定于所述第2卡定部的第2被卡定部,其嵌合于所述第1连接器,

该连接器装置构成为:伴随着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的进行,所述第1卡定部卡定于所述第1被卡定部,并且所述第2卡定部被所述第2被卡定部引导而使所述臂部挠曲,在所述第1卡定部与所述第1被卡定部卡定之后,所述第2卡定部卡定于所述第2被卡定部,并且所述臂部的挠曲消失。

也可以是,所述第1被卡定部从所述第2连接器向所述第1连接器插入的插入方向的顶端侧依次具有引导所述第1卡定部且相对于所述插入方向倾斜的第1倾斜面以及与所述插入方向平行的第1平行面,

所述第2被卡定部从所述插入方向的顶端侧依次具有引导所述第2卡定部且相对于所述插入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面以及与所述插入方向平行的第2平行面,

在所述第1卡定部到达所述第1平行面时,所述第2卡定部到达所述第2平行面。

也可以是,所述第2被卡定部具有设于所述第2平行面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后端的立面,

所述立面相对于所述插入方向倾斜。

也可以是,所述臂部包括从所述第1连接器的主体部突出的一对杆件,

所述第2卡定部设于所述杆件的顶端。

也可以是,所述一对杆件形成为,在所述第1卡定部卡定于所述第1被卡定部之后向互相远离的方向挠曲直到所述第2卡定部卡定于所述第2被卡定部为止。

也可以是,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之间的嵌合完成时的、所述第2连接器在插入方向上的后端的位置与从所述第1连接器的主体部突出的所述臂部的顶端的位置处于与所述第2连接器的插入方向正交的同一面上。

也可以是,所述第1连接器是设于配线基板的插座连接器,

所述第2连接器是具有端子且在所述端子上连接有电线的插塞式连接器。

也可以是,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是具有端子且在所述端子上连接有电线的连接器。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当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之间的嵌合完成时,能够从外部看见的臂部所产生的挠曲消失。通过确认臂部的挠曲消失,能够检查出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中途嵌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连接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连接器装置的分解俯视图。

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5是第1卡定部的剖视图。

图6是第2卡定部的剖视图。

图7是阴端子的剖视图。

图8是第1被卡定部的剖视图。

图9是第2被卡定部的剖视图。

图10A是用于说明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的剖视图(之1)。

图10B是用于说明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的俯视图(之1)。

图11A是放大图10A的箭头A所示的部分的剖视图(之1)。

图11B是放大图10B的箭头B所示的部分的剖视图(之1)。

图12A是用于说明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的剖视图(之2)。

图12B是用于说明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的俯视图(之2)。

图13A是图12A的局部放大剖视图(之2)。

图13B是图12B的局部放大剖视图(之2)。

图14A是用于说明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的剖视图(之3)。

图14B是用于说明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的俯视图(之3)。

图15A是图14A的局部放大剖视图(之3)。

图15B是图14B的局部放大剖视图(之3)。

图16A是用于说明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的剖视图(之4)。

图16B是用于说明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的俯视图(之4)。

图17A是图16A的局部放大剖视图(之4)。

图17B是图16B的局部放大剖视图(之4)。

图18A是用于说明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的剖视图(之5)。

图18B是用于说明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的俯视图(之5)。

图19A是图18A的局部放大剖视图(之5)。

图19B是图18B的局部放大剖视图(之5)。

图20A是用于说明解除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的剖视图。

图20B是用于说明解除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嵌合行程与第1卡定部卡定于第1被卡定部时的插入力以及第2卡定部卡定于第2被卡定部时的插入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22A是变形例1的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22B是变形例1的连接器装置的侧视图。

图23是变形例2的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B:连接器装置,20:第1连接器,21:阳端子,21a、21b:端部,22:外部壳体,23:嵌合孔,24:顶壁部,24a:下表面,25R、25L:臂部,26:侧壁部,30:第1卡定部,31、41、61、71:倾斜面,32、42、62、72:平行面,33、43、63、73:立面,40:第2卡定部,50:第2连接器,51:阴端子,51a:鞘状部,51b:束缚部,51c:弹性接触片,52:内部壳体,52R、52L:侧面,53:插入口,54:端子收纳室,55:臂部,55a:上表面,56:顶壁部,56a:附近部分,57:卡定解除部,60:第1被卡定部,70:第2被卡定部,S:配线基板,W:电线,A1、A2、A3、A4、A5、A6:箭头,D1:插入方向,D2:拆卸方向,F1、F2:插入力,P:同一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20A、图20B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0。另外,为了容易理解,设定XYZ坐标并适当地参照。

连接器装置10例如用于在汽车上装备的电子电路零件。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器装置10包括第1连接器20和与第1连接器20嵌合的第2连接器50。另外,第2连接器50向第1连接器20插入的插入方向D1是与-X方向相同的方向。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器20是安装于配线基板S的插座连接器。第1连接器20包括由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的8根阳端子21和由树脂形成的外部壳体22。第1连接器20例如通过在利用注射成型成形外部壳体22之后压入阳端子21而形成。

如图4所示,阳端子21的+X侧的端部21a和-X侧的端部21b从外部壳体22突出而形成。阳端子21的+X侧的端部21a在外部壳体22的内部的空间突出。阳端子21的-X侧的端部21b形成为从外部壳体22的-X侧的后端面暴露并呈大致S字状弯曲,该端部21b以与-X方向平行的方式突出。阳端子21的端部21b用作软钎焊于配线基板S的外部引脚部。

外部壳体22是形成有向+X方向开口的嵌合孔23的大致箱形状的构件。在外部壳体22的嵌合孔23插入有第2连接器50。在作为构成外部壳体22的壁的一部分的顶壁部24的+X侧附近形成有第1卡定部30。

如图5所示,第1卡定部30形成于顶壁部24的下表面24a。第1卡定部30从插入方向D1的后端侧(+X侧)依次具有倾斜面31、平行面32以及立面33。倾斜面31由相对于插入方向D1倾斜的面构成。平行面32由与插入方向D1平行的面构成。立面33由与Z轴方向大致平行的面构成。

如图3所示,在外部壳体22上形成有:形成有嵌合孔23的主体部;一对臂部25R、25L;以及设于臂部25R、25L的顶端的两个第2卡定部40。

如图2所示,臂部25R、25L是从作为构成外部壳体22的壁的一部分的侧壁部26的端面向+X方向突出形成的杆件。如图1所示,臂部25R、25L以进行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嵌合的使用者能够从外部看见的、嵌合状态暴露在外部的方式形成。臂部25R、25L设置为伴随着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嵌合的进行而挠曲。

如图3所示,第2卡定部40与一对臂部25R、25L的内侧相对地形成。如图6所示,第2卡定部40从插入方向D1的后端侧(+X侧)依次具有倾斜面41、平行面42以及立面43。倾斜面41由相对于插入方向D1倾斜的面构成。平行面42由与插入方向D1平行的面构成。立面43由相对于Y轴方向倾斜的面构成。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连接器50是连接有电线W的插塞式连接器。第2连接器50包括8根阴端子51和由树脂形成的内部壳体52。

如图7所示,阴端子51例如通过对导电性的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在阴端子51的-X侧的端部形成有供阳端子21的端部21a插入的大致方筒形状的鞘状部51a。插入到鞘状部51a的阳端子21的端部21a在弹性接触片51c的弹性力作用下固定。另外,在阴端子51的+X侧的端部形成有供电线W插入并压接固定该电线W的束缚部51b。

如图2所示,内部壳体52形成为以X轴方向为大致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在内部壳体52的后端面(+X侧的端面)形成有8个用于将阴端子51插入的插入口53。如图4所示,插入口53通向形成于内部壳体52的内部的端子收纳室54。

在内部壳体52形成有臂部55和设于臂部55的第1被卡定部60。

臂部55从作为构成内部壳体52的壁的一部分的顶壁部56的顶端侧(-X侧)的附近部分56a延伸设置。臂部55设置为伴随着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嵌合的进行而挠曲。

第1被卡定部60是在第1连接器20和第2连接器50嵌合了时供第1卡定部30卡定的卡定对象。如图8所示,第1被卡定部60形成于臂部55的上表面55a。第1被卡定部60从第2连接器50在插入方向D1上的顶端侧(-X侧)依次具有倾斜面61、平行面62以及立面63。倾斜面61由相对于插入方向D1倾斜的面构成。倾斜面61的倾斜角度与第1卡定部30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相等。平行面62由与插入方向D1大致平行的面构成。倾斜面61和平行面62用作伴随着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嵌合的进行对第1卡定部30进行引导的引导面。立面63由相对于插入方向D1大致垂直的面(与Z轴方向大致平行的面)构成。当立面63与第1卡定部30的立面33相对时,第1被卡定部60卡定于第1卡定部30。

如图2和图4所示,在内部壳体52的臂部55的顶端部附近形成有用于解除第1卡定部30与第1被卡定部60之间的卡定的卡定解除部57。

如图3所示,在内部壳体52形成有两个第2被卡定部70。

第2被卡定部70是伴随着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嵌合的进行供第2卡定部40卡定的卡定对象。第2被卡定部70形成于内部壳体52的侧面52R、52L。如图9所示,第2被卡定部70从第2连接器50在插入方向D1上的顶端侧(-X侧)依次具有倾斜面71、平行面72以及立面73。倾斜面71由相对于插入方向D1倾斜的面构成。平行面72由与插入方向D1大致平行的面构成。立面73由相对于插入方向D1倾斜的面构成。倾斜面71和平行面72用作伴随着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嵌合的进行对第2卡定部40进行引导的引导面。立面73的倾斜角度θ2形成得比倾斜面71的倾斜角度θ1大。在立面73与第2卡定部40的立面43相对时,第2被卡定部70卡定于第2卡定部40。

使用图10A、图10B~图19A、图19B说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连接器装置10的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嵌合方法。

如图10A、图10B、图11A以及图11B所示,在使第2连接器50沿插入方向D1移动并且将第2连接器50向第1连接器20的嵌合孔23逐渐插入时,第1卡定部30抵接于第1被卡定部60。当第1卡定部30抵接于第1被卡定部60时,第2卡定部40也抵接于第2被卡定部7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卡定部30抵接于第1被卡定部60的时刻与第2卡定部40抵接于第2被卡定部70的时刻一致。

而且,当第2连接器50向第1连接器20的嵌合孔23逐渐插入时,如图12A和图13A所示,通过第1卡定部30被第1被卡定部60的倾斜面61引导,臂部55挠曲,如箭头A1所示,第1被卡定部60被向下侧(-Z侧)压入。同样地,如图12B和图13B所示,第2卡定部40被第2被卡定部70的倾斜面71引导,臂部25R、25L挠曲,如箭头A2所示,第2卡定部40被向互相远离的方向推出。

而且,当第2连接器50向第1连接器20的嵌合孔23逐渐插入时,如图13A所示,第1卡定部30到达第1被卡定部60的平行面62。当第1卡定部30到达第1被卡定部60的平行面62时,如图13B所示,第2卡定部40也到达第2被卡定部70的平行面7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卡定部30到达平行面62的时刻与第2卡定部40到达平行面72的时刻一致。

而且,当第2连接器50向第1连接器20的嵌合孔23逐渐插入时,如图14A、图14B、图15A以及图15B所示,第1卡定部30被沿着第1被卡定部60的平行面62引导,并且,第2卡定部40被沿着第2被卡定部70的平行面72引导。

而且,当第2连接器50向第1连接器20的嵌合孔23逐渐插入时,如图16A、图16B、图17A以及图17B所示,第1卡定部30到达第1被卡定部60的立面63。当第1卡定部30到达立面63时,臂部55的挠曲消失,第1被卡定部60基于臂部55的弹性恢复而如箭头A3所示向上侧(+Z侧)返回。其结果,第1卡定部30的立面33和第1被卡定部60的立面63相对,第1卡定部30卡定于第1被卡定部60。另外,在第1卡定部30到达了立面63的时刻,第2卡定部40未到达第2被卡定部70的立面73,处于被平行面72引导的中途。

而且,当第2连接器50向第1连接器20的嵌合孔23逐渐插入时,如图18A、图18B、图19A以及图19B所示,第2卡定部40到达第2被卡定部70的立面73。当第2卡定部40到达立面73时,臂部25R、25L的挠曲消失,第2卡定部40基于臂部25R、25L的弹性恢复如箭头A4所示进行移动。其结果,第2卡定部40的立面43和第2被卡定部70的立面73相对,第2卡定部40卡定于第2被卡定部70。另外,第1被卡定部60进一步向插入方向D1移动,因此第1卡定部30的立面33与第1被卡定部60的立面63之间的间隔变大。

根据以上,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嵌合完成。如图18B所示,嵌合完成了时的、第2连接器50在插入方向D1上的后端的位置与从第1连接器20的主体部分突出的臂部25R、25L的顶端的位置处于与插入方向D1正交的同一面P上。

接下来,使用图20A和图20B说明从连接器装置10的第1连接器20拆卸第2连接器50的方法。另外,从第1连接器20拔出第2连接器50的拆卸方向D2是与+X方向相同的方向。

在解除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嵌合的情况下,如图20A所示,首先,如箭头A5所示,下压第2连接器50的卡定解除部57。于是,臂部55挠曲,第1被卡定部60被向下侧(-Z侧)压入。其结果,第1卡定部30与第1被卡定部60之间的卡定被解除。

接下来,使第2连接器50沿拆卸方向D2移动,并从第1连接器20拔出。于是,如图20B所示,第2卡定部40被第2被卡定部70的立面73引导,臂部25R、25L挠曲,如箭头A6所示,第2卡定部40被向互相远离的方向推出。立面73由相对于X轴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构成,因此,臂部25R、25L易于向第2卡定部40互相远离的方向挠曲。其结果,第2卡定部40与第2被卡定部70之间的卡定被解除。然后,第2连接器50被拔出,而从第1连接器20卸下。

图21是表示嵌合行程与使第1卡定部30卡定于第1被卡定部60时的插入力F1以及使第2卡定部40卡定于第2被卡定部70时的插入力F2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如参照图21所得知的那样,在使第2连接器50沿插入方向D1移动并且第2连接器50向第1连接器20的嵌合孔23插入直到嵌合行程S0(图10A、图10B、图11A以及图11B中的第2连接器50的位置)为止时,第1卡定部30抵接于第1被卡定部60,并且,第2卡定部40抵接于第2被卡定部70。

而且,当使第2连接器50从嵌合行程S0逐渐向S1移动时,第1卡定部30被第1被卡定部60的倾斜面61引导,并且,第2卡定部40被第2被卡定部70的倾斜面71引导(参照图12A、图12B、图13A以及图13B)。因此,插入力F1、F2与倾斜面31、61的倾斜角度相对应地开始大致成正比地上升。

而且,当使第2连接器50移动到嵌合行程S1(图12A、图12B、图13A以及图13B中的第2连接器50的位置)时,第1卡定部30到达平行面62,第2卡定部40到达平行面72。此时,插入力F1、F2上升至峰值插入力F1P、F2P。另外,第1卡定部30到达平行面62的时刻与第2卡定部40到达平行面72的时刻一致,因此插入力F1、F2成为峰值插入力F1P、F2P的时刻一致。

而且,当使第2连接器50从嵌合行程S1逐渐向S2(图16A、图16B、图17A以及图17B中的第2连接器50的位置)移动时,第1卡定部30沿着第1被卡定部60的平行面62移动,并且,第2卡定部40沿着第2被卡定部70的平行面72移动。因此,插入力F1、F2从峰值插入力F1P、F2P减小,从峰值插入力F1P、F2P推移至稍小的插入力F1A、F2A

而且,当使第2连接器50移动至嵌合行程S2时,第1卡定部30到达第1被卡定部60的立面63,卡定于第1被卡定部60。由此,插入力F1变为零。

而且,当使第2连接器50移动至嵌合行程S3(图18A、图18B、图19A以及图19B中的第2连接器50的位置)时,第2卡定部40到达立面73,卡定于第2被卡定部70。由此,插入力F2成为零。

以上,如已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嵌合完成时,能够从外部看见的臂部25R、25L所产生的挠曲消失。使用者能够通过目测确认臂部25R、25L的挠曲消失来检查出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中途嵌合。其结果,在嵌合第1连接器20和第2连接器50时,能够防止作为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嵌合处于不充分的状态的中途嵌合。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卡定部30卡定于第1被卡定部60之后,第2卡定部40卡定于第2被卡定部70。因此,能够防止第1卡定部30与第1被卡定部60未卡定、仅第2卡定部40卡定于第2被卡定部70的中途嵌合。另外,仅第1卡定部30卡定于第1被卡定部60、且第2卡定部40未卡定于第2被卡定部70的中途嵌合能够通过确认臂部25R、25L的挠曲的状态来防止。其结果,也能够防止作为第1卡定部30处于非卡定状态的中途嵌合以及作为第2卡定部40处于非卡定状态的中途嵌合中的任一的中途嵌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卡定部30的立面33和第1被卡定部60的立面63发挥维持卡定状态的“倒钩(日文:かえし)”的功能。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使用了连接器装置10的设备所产生的振动,能够防止第1连接器20和第2连接器50成为中途嵌合。另外,为了防止中途嵌合,第1连接器20和第2连接器50也不需要将其他构件组装在它们上,因此能够抑制零件数量增加、组装工时增加。作为结果,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2连接器50向第1连接器20的嵌合孔23逐渐插入之际,当第1卡定部30抵接于第1被卡定部60时,第2卡定部40抵接于第2被卡定部70。因此,图21所示的插入力F1、F2变大的时刻一致。由此,使用者能够以与具备单一的卡定机构的连接器装置同样的感觉使第1连接器20和第2连接器50嵌合。其结果,能够提高作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2连接器50向第1连接器20的嵌合孔23逐渐插入之际,当第1卡定部30到达第1被卡定部60的平行面62时,第2卡定部40到达第2被卡定部70的平行面72。因此,图21所示的插入力F1、F2成为峰值插入力F1P、F2P的时刻一致。由此,使用者能够以与具备单一的卡定机构的连接器装置同样的感觉使第1连接器20和第2连接器50嵌合。其结果,能够提高作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B所示,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嵌合完成了时的、第2连接器50在插入方向D1上的后端的位置与从第1连接器20的主体部分突出的臂部25R、25L的顶端的位置处于与插入方向D1正交的同一面P上。因此,使用者容易确认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嵌合是否完成,能够检测第1连接器20和第2连接器50的中途嵌合。作为结果,能够防止作为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嵌合处于不充分的状态的中途嵌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臂部25R、25L形成为在第1卡定部30卡定于第1被卡定部60之后向互相远离的方向挠曲直到第2卡定部40卡定于第2被卡定部70为止。因而,使用者例如容易从连接器装置10的上侧(+Z侧)确认臂部25R、25L的挠曲状况,因此容易发现作为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嵌合处于不充分的状态的中途嵌合。由此,能够检测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中途嵌合。作为结果,能够防止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中途嵌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被卡定部70的立面73由相对于插入方向D1倾斜的面构成。因此,臂部25R、25L容易向第2卡定部40互相远离的方向挠曲。由此,顺畅地解除第2卡定部40与第2被卡定部70之间的卡定。作为结果,第2连接器50被拔出,能够提高第2连接器50从第1连接器20拆卸的拆卸作业的作业性。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被上述实施方式所限定。

例如,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臂部25R、25L形成为向互相远离的方向挠曲。然而,不限于此。例如,如图22A和图22B所示的连接器装置10A那样,臂部25R、25L也可以形成为向相同的方向挠曲。以下,使用图22A和图22B说明臂部25R、25L的结构不同的变形例1的连接器装置10A。

连接器装置10A包括第1连接器20和与第1连接器20嵌合的第2连接器50。

第1连接器20包括由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的8根阳端子和由树脂形成的外部壳体22。在外部壳体22形成有一对臂部25R、25L和设于臂部25R、25L的顶端的两个第2卡定部40。

臂部25R、25L是从作为构成外部壳体22的壁的一部分的顶壁部24与侧壁部26所成的角部分附近的端面向+X方向突出形成的杆件。臂部25R、25L以进行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嵌合的使用者能够从外部看见的、嵌合状态暴露在外部的方式形成。臂部25R、25L设置为伴随着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嵌合的进行而向上侧挠曲。

第2卡定部40形成于一对臂部25R、25L的下侧(-Z侧)的面。

第2连接器50包括8根阴端子和由树脂形成的内部壳体52。在内部壳体52形成有两个第2被卡定部70。

第2被卡定部70是伴随着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嵌合的进行供第2卡定部40卡定的卡定对象。第2被卡定部70形成于内部壳体52的两侧面(-Y侧的侧面和+Y侧的侧面)。

以上,如已说明的那样,本变形例1的连接器装置10A也能够产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0同样的效果。其中,从使用者容易看见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臂部25R、25L。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器20具备两个臂部25R、25L。然而,不限于此,也可以具备一个或者三个以上的臂部。其中,从第1连接器20与第2连接器50之间的嵌合的稳定性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如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这样,臂部25R、25L为两个。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器20是安装于配线基板S的插座连接器,第2连接器50是连接有电线W的插塞式连接器。然而,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图23所示的变形例2的连接器装置10B那样,连接器双方都具有端子且在该端子上连接有电线W。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在将第2连接器50向第1连接器20的嵌合孔23逐渐插入时,第1卡定部30到达平行面62的时刻与第2卡定部40到达平行面72的时刻一致。然而,不需要完全一致。两时刻大致一致即可。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在将第2连接器50向第1连接器20的嵌合孔23逐渐插入时,第1卡定部30到达第1被卡定部60的时刻与第2卡定部40到达第2被卡定部70的时刻一致。然而,不需要完全一致。两时刻大致一致即可。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在作为插座连接器的第1连接器20上形成有第1卡定部30和第2卡定部40,在作为插塞式连接器的第2连接器50上形成有第1被卡定部60和第2被卡定部70。然而,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第1连接器20形成有被卡定部,在第2连接器50形成有卡定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臂部25R、25L一体地形成于外部壳体22的主体部。然而,不限于此,至少臂部25R、25L具备挠性即可。同样地,臂部55一体地形成于内部壳体52,但不限于此,至少臂部55具备挠性即可。

本发明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广义的精神和范围地设为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上述的实施方式是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说明的,并非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