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039979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具有良好高频传输性能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连接器传输的信号越来越趋向于高频高速,因此对电连接器的屏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屏蔽结构具有更好,更稳定的接地效果,以满足现今社会对电连接器高频传输性能的需求。现有的一种具有屏蔽结构的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多个信号端子及至少一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一固定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向后延伸的一焊接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焊接部焊接至一电路板上以接地,所述绝缘本体一侧设有一金属件,一外壳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所述金属件与所述外壳相接触以接地,所述金属件用以屏蔽外界对信号端子的讯号干扰,从而形成屏蔽结构。然而,由于所述焊接部仅是焊接至所述电路板上以接地,若是所述焊接部焊接不良或松动,都会影响所述信号端子的信号传输,从而影响所述电连接器高频传输性能。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使接地端子与金属件接触,从而提高高频传输性能的电连接器。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信号端子及至少一接地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接地端子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一固定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向前延伸的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前端具有一导接部;一外壳,框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至少一金属件,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外壳之间,所述金属件具有一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前端向所述导接部弯折的一过渡段,所述过渡段向后延伸一接地部,所述主体部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接地部与所述导接部接触。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凹设有一对接腔,所述对接腔具有至少一让位槽,所述让位槽贯穿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导接部位于所述让位槽。进一步,所述接地部位于所述让位槽外,所述导接部凸出所述让位槽与所述接地部接触。进一步,所述接地部凸伸入所述让位槽与所述导接部接触。进一步,所述接地部与所述导接部弹性接触。进一步,所述接地部平行于所述主体部。进一步,所述接地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对应形成一第一空间;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对应所述接地部设有一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接地部之间对应形成一第二空间,所述第二空间大于所述第一空间。进一步,所述主体部侧向延伸有至少一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侧向抵接所述绝缘本体,所述接地部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形成一间隙。进一步,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金属件的数量均为二,二个所述接地端子对称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两侧,二个所述金属件分别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接地端子前端设有所述导接部,所述金属件设有所述接地部,所述接地部与所述导接部接触,从而保证所述接地端子和所述金属件稳定接地,即使所述金属件与所述外壳未接触,也可以通过所述接地端子充分接地,或即使所述接地端子焊接不良或发生松动也可藉由所述金属件接地,从而不会影响端子的信号传输,保证电连接器的高频传输性能;同时,由于所述金属件的所述主体部向所述导接部弯折一过渡段,所述过渡段向后延伸所述接地部,使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接地部之间对应形成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一空间提供所述电连接器一定弹动空间,防止在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时,所述接地部挤压所述导接部使其过度变形。【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金属件组装至绝缘本体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金属件组装至绝缘本体的平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局部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的局部剖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电路板200对接连接器300绝缘本体1端子2第一端子组20第二端子组20’屏蔽片3金属件4第一接地端子21第一信号端子22第二接地端子21’第二信号端子22’固定部211、211’接触部212、212’焊接部213、213’固定端221、221’接触端222、222’焊接端223、223’绝缘块6对接部10对接腔11板体部31加宽部32接脚321第一壁12第二壁13凹槽14让位槽111通槽112导接部214、214’导接端224、224’挡板1121主体部41弹片42过渡段411接地部412第一空间413凸出部414第二空间415抵接部43间隙431开口44绝缘件45外壳5【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连接至一电路板200,用以对接一对接连接器300;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多个端子2,分为第一端子组20及第二端子组20’,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一屏蔽片3,固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0和所述第二端子组20’之间;二金属件4分别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未标号)和下表面(未标号);以及一外壳5框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如图2及图5所示,所述第一端子组20包括二个第一接地端子21及多个第一信号端子22,二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两侧;所述第二端子组20’对应所述第一端子组20包括二个第二接地端子21’及多个第二信号端子22’,二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1’位于所述第二端子组20’两侧;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1’均包括位于中间的固定部211、211’,自所述固定部211、211’向前延伸的接触部212、212’及自所述固定部211、211’向后延伸的焊接部213、213’;相应地,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2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2’均包括位于中间的固定端221、221’,自所述固定端221、221’向前延伸的接触端222、222’及自所述固定端221、221’向后延伸的焊接端223、223’;一绝缘块6,成型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0的所述固定部211及固定端221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接地端子21、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0或第二端子组20’的任意位置,或者,上述接地端子21、21’的数量为二个,相对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0及所述第二端子组20’上,并不以此为限。如图2、图3及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前端设有一对接部10,所述对接部10向内凹设有一对接腔11,所述对接腔11内设置有多个端子槽(未图示),所述端子槽前端与所述对接腔11连通,所述固定部211、211’及所述固定端221、221’固定收容于所述端子槽,所述接触部212、212’及所述接触端222、222’显露于所述对接腔11,所述焊接部213、213’及所述焊接端223、223’凸出所述绝缘本体1并连接至所述电路板200。如图2、图3所示,所述屏蔽片3包括一板体部31,所述板体部31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屏蔽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第二端子组20’之间的电磁干扰,所述板体部31两侧分别具有一加宽部32,所述加宽部32凸出所述绝缘本体1并与所述外壳5接触,每一所述加宽部32向后延伸有一接脚321,所述接脚321与所述电路板200连接接地。如图2、图3及图5所示,所述对接部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壁12及第二壁13,所述第一壁12前端具有一凹槽14,所述对接腔11对应二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设有二个让位槽111、对应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2设有多个通槽112;所述让位槽111连通所述凹槽14及所述对接腔11,所述通槽112连通所述凹槽14及所述对接腔11;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的所述接触部212的前端具有一导接部214,所述导接部214位于所述让位槽111,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2的所述接触端222前端具有一导接端224,所述导接端224位于所述通槽112,所述让位槽111及所述通槽112对应提供所述导接部214及所述导接端224上下弹动的空间;所述通槽112之间具有加高的挡板1121,防止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2之间互相短接。所述第二壁13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壁12的结构类似,具有一个所述凹槽14,所述对接腔11对应二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1’设有二个所述让位槽111、对应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2’设有多个所述通槽112,所述通槽112之间具有所述挡板1121。同理,每一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1’均具有一导接部214’,每一第二信号端子22’均具有一导接端224’。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凹槽14、让位槽111、通槽112及挡板1121的数量均可为一,位于所述第一壁12或第二壁13,并不以此为限。如图2、图3及图4所示,二个所述金属件4分别设置于二个所述凹槽14内,每一所述金属件4均具有一主体部41,固定于所述凹槽14;所述主体部41前端向前延伸并向后回折形成多个弹片42,所述弹片42显露于所述对接腔11,当所述对接连接器300插入所述对接腔11时,所述弹片42与所述对接连接器300相应的接地结构(未图示)接触实现接地。图2-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作为最佳实施例,为描述方便,以所述第一壁12上的所述金属件4及对应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为例,另一金属件4及对应的第二接地端子21’的结构相同,不再赘述。如图2及图5所示,所述主体部41两侧向所述导接部214、214’弯折形成二过渡段411,每一所述过渡段411均向后延伸一接地部412,所述接地部412位于所述对接腔11外并遮挡所述让位槽111的槽口(未标号),位于所述让位槽111的所述导接部214与所述接地部412接触。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接部214也可凸出所述让位槽111与所述接地部412接触。为使所述接地件4稳定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接地部412平行于所述主体部41。如图2、图5及图6所示,所述主体部41与所述接地部412之间对应形成一第一空间413,所述主体部41对应所述接地部412设有一凸出部414,所述凸出部414抵接所述外壳5实现接地,且所述凸出部414与所述接地部412之间对应形成一第二空间415,所述第二空间415大于所述第一空间413,当所述对接连接器300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时,所述导接部214向所述让位槽111外弹动,进一步压迫所述接地部412,所述第二空间415提供所述接地部412更多的弹动空间,有利于保护所述导接部214,防止所述导接部214在所述对接对接连接器300及所述接地部412的挤压下过度变形。如图2、图4及图5所示,所述主体部41两侧均侧向延伸有二抵接部43,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主体部41一侧侧向延伸一抵接部43,并不以此为限;所述抵接部43侧向抵接所述绝缘本体1,使所述接地部412与所述绝缘本体1之间形成一间隙431,防止所述接地部412弹动时与所述绝缘本体1发生摩擦,致使所述导接部214变形。在其它实施例中,上述金属件4的数量可以为一,具有一个上述过渡段411、一个上述接地部412,并不以次为限。所述金属件4的二个所述凸出部414之间为一开口44,多个所述通槽112显露于所述开口44,一绝缘件45设于所述开口44上且夹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与所述外壳5之间,防止所述导接端224与所述外壳5接触造成短路。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导接部214、214’位于所述让位槽111内,所述接地部412遮挡所述让位槽111槽口,在所述电连接器100未与所述对接连接器300对接时,所述导接部214、214’与所述接地部412不接触,当所述对接连接器300插入所述对接腔11时,所述接触部212、212’受到挤压,所述导接部214、214’远离所述对接腔11并与所述接地部412接触。如此,通过所述导接部214、214’与所述接地部412的弹性接触,既可在所述电连接器100对接时实现接地,也可避免所述导接部214、214’与所述接地部412接触时因为变形程度过大而不能恢复的情况,加长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使用寿命。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段411向所述让位槽111弯折延伸所述接地部412,所述接地部412位于所述让位槽111内且与所述导接部214、214’接触。如此,确保所述导接部214、214’与所述接地部412接触的可靠性,防止所述导接部214、214’因生产误差没有与所述接地部412接触的情况。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有下列有益效果:(1)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第二接地端子21’前端设有所述导接部214、214’,所述金属件4设有所述接地部412,所述接地部412接触所述导接部214、214’,从而保证所述接地端子21、21’和所述金属件4稳定接地,即使所述金属件4与所述外壳5未接触,也可以通过所述接地端子21、21’充分接地,或即使所述接地端子21、21’焊接不良或发生松动也可藉由所述金属件4接地,从而不会影响端子2的信号传输,保证电连接器100的高频传输性能;同时,由于所述主体部41向所述导接部214、214’弯折形成所述过渡段411,所述过渡段411向后延伸所述接地部412,所述主体部41与所述接地部412之间对应形成所述第一空间413,所述第一空间413提供所述电连接器100一定弹动空间,防止所述电连接器100在对接时,所述接地部412挤压所述导接部214、214’使其过度变形。(2)所述主体部41前端向前延伸向后弯折多个所述弹片42,所述弹片42显露于所述对接腔11,当所述对接连接器300插入所述对接腔11时,所述弹片42与所述对接电连接器300相应的接地结构接触实现接地,确保在所述电连接器100整体与所述电路板200连接发生松动,不能实现接地时,可通过所述对接连接器300接地,从而屏蔽外界信号的干扰。(3)所述主体部41对应所述接地部412设有所述凸出部414,所述凸出部414抵接所述外壳5实现接地,且所述凸出部414与所述接地部412之间对应形成所述第二空间415,所述第二空间415大于所述第一空间413,当所述对接连接器300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时,所述导接部214、214’向所述让位槽111外弹动,进一步压迫所述接地部412,所述第二空间415提供所述接地部412更多的弹动空间,有利于保护所述导接部214、214’,防止所述导接部214、214’在所述对接连接器300及所述接地部412的挤压下变形。(4)所述主体部41两侧均侧向延伸有二个所述抵接部43,所述抵接部43侧向抵接所述绝缘本体1,使所述接地部412与所述绝缘本体1之间形成所述间隙431,防止所述接地部412弹动时与所述绝缘本体1发生摩擦,致使所述导接部214、214’在所述对接连接器300及所述接地部412的挤压下变形。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