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输出电连接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0501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电池模组输出电连接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输出电连接片。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发展的趋势,其逐渐成为各国汽车企业研发的主流方向,新能源汽车种类繁多,但最具发展前景的是电动汽车,所以这几年电动汽车每年以3~4倍的速度呈爆发性增长。但是,目前电动汽车的共同短板是续驶里程短,这也成为限制电动汽车发展的一大因素。目前市场上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一般在200km左右,不能作为长途行驶使用,所以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的使用需求。现在汽车用动力电池一般为模块化组装的电池包,即由多个电池组装成电池模组,再将多个电池模组串或并联组装而成。所以影响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其成为了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一个瓶颈,而追求更高的质量和体积能量密度是动力电池供应商共同的目标。

其中,现有电池模组的输出电连接片一般为平板状,且设置在电池模组的上方或与其在同一水平线上,从而导致电池模组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大,而且除了与外接导线的电连接处的空间被利用外,电池模组上方大多空间是浪费的,从而相应地增加了电池包的高度,不能有效利用电池包的空间,结果导致电池包的体积能量密度降低。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电池模组输出电连接片作进一步的改进,使得电池模组结构紧凑,减少电池模组在电池包中占用的空间,从而提高电池包的体积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池模组输出

电连接片,使得电池模组结构紧凑,减少电池模组在电池包中占用的空间,从而提高电池包的体积能量密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解决方案:

一种电池模组输出电连接片,用于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串联和/或并联连接形成的电池组、以及设置在电池组外的模组外框,各电池具有电极性不同的极柱,所述输出电连接片包括连接片上部及由所述连接片上部向下弯折的连接片下部,所述连接片上部与所述电池模组的输出极柱电连接,所述模组外框开设有容置凹槽,所述连接片下部置于所述容置凹槽。

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电池模组用输出电连接片进行了合理的改进,将现有平板状的输出电连接片设计成弯折状,并分成连接片上部和连接片下部,同时使连接片的上部与电池模组的输出极柱实现电连接,使连接片的下部置于模组外框开设的凹槽并与外导线端子实现电连接,这样能够使得电池模组结构紧凑,且由于输出电连接片与外接导线连接的一端低于与电池输出极柱连接的一端,能够降低电池模组的高度,并减少电池模组在电池包中占用的空间,从而提高电池包的体积能量密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输出电连接片的一种改进,所述输出电连接片的形状呈台阶形。其中,台阶形的上表面端与电池输出极柱电连接,台阶形的下表面端置于模组外框凹槽并与外导线端子电连接,这样设计能够充分利用电池模组的空间,有效降低电池包的体积能量密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输出电连接片的一种改进,所述连接片下部开设有连接孔。其中,开设的连接孔用于连接并固定输出电连接片和外导线端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输出电连接片的一种改进,所述连接孔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两个。连接孔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调整,而且外导线端子开设的通孔数量和大小应与连接孔的数量和大小相互匹配,并分别用螺栓将其连接和固紧。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输出电连接片的一种改进,所述连接片下部设置有插接片。除了用螺栓将输出电连接片与外导线端子进行连接外,也可以采用插接式进行连接。即,类似于插头与插座的插接方式,将外导线端子直接插入连接片下部的插接片实现电连接。与使用螺栓连接的方式相比,该种插接方式操作便捷,并能够实现快速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输出电连接片的一种改进,所述插接片垂直或水平设置于所述连接片下部。其中,当插接片垂直设置于连接片下部时,外导线端子的电连接面为竖直方向,外导线端子从上往下插入实现电连接;当插接片水平设置于连接片下部时,外导线端子从侧边水平插入实现电连接。

其中,所述模组外框包括两个端板、以及与所述端板垂直设置的两个侧板,所述两个端板分别位于所述电池组的堆叠方向的两端,所述两个侧板分别位于带有所述两个端板的电池组的两侧。其中,模组外框的凹槽可以开设在两个端板,也可以开设在两个侧板;但由于端板的厚度一般要大于侧板,所以优选的,将凹槽开设在两个端板上。

其中,所述模组外框为金属块或绝缘块;当所述模组外框为金属块时,所述容置凹槽设置有绝缘片。需要说明的是,当模组外框为导电材质时,比如金属块,就需要在凹槽上设置绝缘片,且绝缘片要与凹槽相匹配;而绝缘片的作用是用于隔离输出电连接片与模组外框,使其绝缘不导电,同时绝缘片内还可以镶嵌有螺母,并通过螺栓将输出电连接片和外导线端子连接并锁紧在绝缘片上。而当模组外框是绝缘材质时,螺母可以镶嵌在模组外框上,此时就可以不用加设绝缘片。

其中,所述输出极柱包括总正输出极柱和总负输出极柱,所述总正输出极柱与所述总负输出极柱的数量均设置为至少一个。总正输出极柱与总负输出极柱的数量可根据模组电池的大小进行相应调整,一般至少要包括一个总正输出极柱和一个总负输出极柱。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模组输出电连接片的一种改进,所述输出电连接片和所述容置凹槽的数量均设置为至少两个,所述输出电连接片的连接片上部与所述总正输出极柱或所述总负输出极柱电连接,所述连接片下部置于所述容置凹槽并与所述外导线端子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电池模组用输出电连接片进行了合理的改进,将现有平板状的输出电连接片设计成弯折状,并分成连接片上部和连接片下部,同时使连接片的上部与电池模组的输出极柱实现电连接,使连接片的下部置于模组外框开设的凹槽并与外导线端子实现电连接,这样能够使得电池模组结构紧凑,且由于输出电连接片与外接导线连接的一端低于与电池输出极柱连接的一端,能够降低电池模组的高度,并减少电池模组在电池包中占用的空间,从而提高电池包的体积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使用本实用新型输出电连接片的电池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中:1-端板;11-凹槽;2-侧板;3-输出电连接片;31-连接片上部;32-连接片下部;321-连接孔;322-插接片;4-导电连接片;5-电池组;6-固定孔;7-极柱;8-绝缘片;9-总正输出极柱;10-总负输出极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及其有益效果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

如图1~5所示,一种电池模组输出电连接片3,用于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包括由导电连接片4将多个电池串联和/或并联连接形成的电池组5、以及设置在电池组5外表面的模组模组外框,其中,模组模组外框的边角处均设置有用于固定电池模组的固定孔6。模组外框包括两个端板1、以及与端板1垂直设置的两个侧板2,两个端板1分别位于电池组5的堆叠方向的两端,两个侧板2分别位于带有两个端板1的电池组5的两侧,各电池具有电极性不同的极柱7,输出电连接片3包括连接片上部31及由连接片上部31向下弯折的连接片下部32,连接片上部31与电池模组的输出极柱电连接,模组外框开设有容置凹槽11,连接片下部32置于容置凹槽11并与外导线端子电连接。其中,凹槽11可以开设在模组外框的两个端板1上,也可以开设在两个侧板2上;但由于端板1的厚度一般要大于侧板2,所以优选的,将凹槽11开设在两个端板1上。

其中,输出电连接片3的形状呈台阶形,且台阶形输出电连接片3是由金属片一体冲压成型而成的。台阶形的上表面端与电池输出极柱电连接,台阶形的下表面端置于模组外框凹槽11与外导线端子电连接,这样设计能够充分利用电池模组的空间,有效降低电池包的体积能量密度。

其中,连接片下部32开设有连接孔321。开设的连接孔321用于连接并固定输出电连接片3和外导线端子;而连接孔321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调整,而且外导线端子开设的通孔数量和大小应与连接孔321的数量和大小相匹配,并分别用螺栓将其连接和固紧。

其中,模组外框可以是金属块,也可以是绝缘块。需要说明的是,当模组外框为导电材质时,比如金属块,就需要在凹槽11上设置绝缘片8,且绝缘片8要与凹槽11相匹配;而绝缘片8的作用是用于隔离输出电连接片3与模组外框,使其绝缘不导电,同时绝缘片8内还可以镶嵌有螺母,并通过螺栓将输出电连接片3和外导线端子连接并锁紧在绝缘片8上。而当模组外框是绝缘材质时,螺母可以镶嵌在模组外框上,此时就可以不用加设绝缘片8。

其中,输出极柱包括总正输出极柱9和总负输出极柱10,总正输出极柱9与总负输出极柱10的数量均设置为至少一个。总正输出极柱9与总负输出极柱10的数量可根据模组电池的大小进行相应调整,一般至少要包括一个总正输出极柱9和一个总负输出极柱10。

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电池模组用输出电连接片3进行了合理的改进,将现有平板状的输出电连接片3设计成弯折状,并分成连接片上部31和连接片下部32,同时使连接片的上部与电池模组的输出极柱实现电连接,使连接片的下部置于模组外框开设的凹槽11并与外导线端子实现电连接,这样能够使得电池模组结构紧凑,且由于输出电连接片3与外接导线连接的一端低于与电池输出极柱连接的一端,能够降低电池模组的高度,并减少电池模组在电池包中占用的空间,从而提高电池包的体积能量密度。

优选的,连接片下部32设置有插接片322。除了用螺栓将输出电连接片3与外导线端子进行连接外,也可以采用插接式进行连接。即,类似于插头与插座的插接方式,将外导线端子直接插入连接片下部32的插接片322实现电连接。与使用螺栓连接的方式相比,该种插接方式操作便捷,并能够实现快速连接。

优选的,插接片322垂直或水平设置于连接片下部32。其中,当插接片322垂直设置于连接片下部32时,外导线端子的电连接面为竖直方向,外导线端子从上往下插入实现电连接;当插接片322水平设置于连接片下部32时,外导线端子从侧边水平插入实现电连接。

优选的,输出电连接片3和容置凹槽11的数量均设置为至少两个,每一输出电连接片3的连接片上部31与总正输出极柱9或总负输出极柱10电连接,每一输出电连接片3的连接片下部32置于容置凹槽11并与外导线端子电连接。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