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80475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可改善信号串扰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以太网传输速度往高频化发展,差分信号对之间串扰问题显得尤为明显,而信号端子的结构设置对于改善信号串扰具有显著的作用。为降低电连接器内差分信号串扰问题,现有的一种做法为在相邻的差分信号对端子之间设置第二端子,并使差分信号对端子的接触部与第二端子的接触部沿相反的方向延伸,实现电流向相反方向传输,以降低差分信号对端子之间的串扰,如公告号为us6994594和cn202585864u的专利中所公开的信号端子结构。

但是,以上专利中用于传输差分信号的差分对均焊接于电路板的同一表面,差分信号传输至电路板表面时,容易发生信号串扰。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将差分对分开布置于电路板的两表面,使信号传输距离加大,以降低信号串扰的电连接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电路板和用于传输差分信号的若干差分对,所述电路板包括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差分对包括间隔布置的两信号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包括接触部和用于与电路板电连接的焊接部,所述信号端子还包括连接接触部和焊接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布置有至少一差分对,所述差分对的焊接部分别平贴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并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形成固定的电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表面布置有三差分对,所述第二表面布置有一差分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布置有两差分对。

进一步,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布置有一差分对。

进一步,所述差分对中两信号端子呈镜像结构。

进一步,所述差分对中两焊接部具有间距加大的扩张部。

进一步,所述差分对包括第一差分对和第二差分对,所述第一差分对布置于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差分对布置于第二表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差分对中两连接部的间距不小于两接触部的间距,所述第二差分对中两连接部的间距小于两接触部的间距。

进一步,所述第二差分对的连接部平贴于第二表面所在平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差分对中焊接部依次朝前延伸形成连接部和接触部,所述第二差分对中焊接部朝前延伸形成连接部,而其接触部是自连接部前端向后弯折延伸形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布置有至少一差分对,差分对的焊接部分别平贴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并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形成固定的电连接,从而尽可能地将差分信号分布于电路板两表面进行分开传输,使得位于电路板第一表面的差分信号与位于电路板第二表面的差分信号串扰得到降低,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完整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三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信号端子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信号端子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绝缘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绝缘块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应用于rj45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电路板1和用于传输差分信号的若干差分对2,所述电路板1包括第一表面11和与第一表面11相对的第二表面12,所述差分对2包括间隔布置的两信号端子21,所述信号端子21包括接触部211和用于与电路板1电连接的焊接部213,所述接触部211用于与外部连接器(未图示)电连接,所述信号端子21还包括连接接触部211和焊接部213的连接部212,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部212位于接触部211和焊接部213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述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分别布置有至少一差分对2,所述差分对2的焊接部213分别平贴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并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形成固定的电连接,焊接部213可通过焊接、施加胶体或通过外部结构件固定等方式固定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焊接方式进行固定,但并不做限定,另外,参照图6和图7所示,还可于电路板1上设置用于固定差分对2的固定块3,使差分对2更加牢固的固定于电路板1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固定块3可通过扣合固定于电路板1上。

差分对2的数量可依实际需求而进行设定,参照图1和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所述第一表面11布置有三差分对2,所述第二表面12布置有一差分对2。本实施例共设置有四差分对2,可传输四组差分信号,可适用于如rj45连接器(俗称网口)上的信号传输。

实施例二(未图示),所述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分别布置有两差分对2。本实施例共设置有四差分对2,可传输四组差分信号,同样可适用于如rj45连接器上的信号传输。

实施例三(未图示),所述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分别布置有一差分对2。相比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中仅设置有两差分对2,可传输两组差分信号,可适用于如rj11连接器上的信号传输。

进一步,所述差分对2中两信号端子21呈镜像结构,因此,每一差分对2中两信号端子21具有相同长度的传输路径,保证了信号传输的一致性。

如图3所示,所述差分对2中两焊接部213具有间距加大的扩张部2131,扩张部2131可调整信号端子21的阻抗,降低信号传输损耗。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差分对2包括第一差分对2’和第二差分对2’’,所述第一差分对2’布置于第一表面11,所述第二差分对2’’布置于第二表面12,图示中第一表面11上布置有三第一差分对2’,第二表面12上布置有一第二差分对2’’。

进一步,为调整不同差分对2之间的阻抗,提升信号传输的一致性,所述第一差分对2’中两连接部212’的间距不小于两接触部211’的间距,所述第二差分对2’’中两连接部212’’的间距小于两接触部211’’的间距,参照图6和图7所示,第一差分对2’中两连接部212’的间距宽于两接触部211’的间距,第二差分对2’’中两连接部212’’的间距窄于两接触部211’’的间距。

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差分对2’’的连接部212’’平贴于第二表面12所在平面,从而使得差分信号于第二差分对2’’上传输时具有更低的阻抗,另外,需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差分对2’的连接部212’’朝第一表面11的前上方(如图2坐标所示)倾斜,但是,于其实施例中,其连接部212’同样可设置为平贴于第一表面11所在平面。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差分对2’中焊接部213’依次朝前延伸形成连接部212’和接触部211’,所述第二差分对2’’中焊接部213’’朝前延伸形成连接部212’’,而其接触部211’’是自连接部212’’前端向后弯折延伸形成,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差分对2’的接触部211’呈悬臂状,第二差分对2’’的连接部212’’亦呈悬臂状,而其接触部211’’自连接部212’’前端向后弯折延伸后呈悬空状,由于第一差分对2’的接触部211’和第二差分对2’’的接触部211’’具有不同的延伸方向,因此,差分信号传输时,第一差分对2’的接触部211’和第二差分对2’’的接触部211’’具有不同的电流传输方向,可起到降低差分信号串扰的目的。

另外,第二差分对2’’并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还包括图4和图5中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差分对2’’中焊接部213’’依次朝前延伸形成焊接部213’’和接触部211’’,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差分对2’的接触部211’和第二差分对2’’的接触部211’’呈悬臂状,第一差分对2’的接触部211’和第二差分对2’’的接触部211’’具有相同的电流传输方向。

参照图8和图9所示为本发明应用于rj45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该rj45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5和包覆于绝缘本体5表面的一屏蔽壳体4,所述绝缘本体5于其一端面设置有一对接槽51,对接槽51用于与一外部连接器(未图示)对接以实现信号传输,所述绝缘本体5于对接槽51邻近位置还设置有一容置区52,本发明中的电路板1固定于容置区52内,其信号端子21朝对接槽51方向延伸并暴露于对接槽51中,外部连接器通过接入对接槽51中并与信号端子21接触,从而实现信号导通。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本发明还能应用于除rj45连接器外的rj11连接器,或其它可达到相同技术目的(降低信号串扰)的连接器。

本发明通过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分别布置有至少一差分对2,差分对2的焊接部213分别平贴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并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形成固定的电连接,从而尽可能地将差分信号分布于电路板1两表面进行分开传输,使得位于电路板1第一表面11的差分信号与位于电路板1第二表面12的差分信号串扰得到降低,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完整性。

以上所述,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