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9448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适用于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Type C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及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两排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焊接部及连接所述接触部及焊接部的固持部,然各端子的接触部、固持部及焊接部的宽度均是常规设置宽度,在实际使用时,无法达到传递大电流及增强接地效果的功效。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具有传递大电流及增强接地效果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及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两排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焊接部及连接所述接触部及焊接部的固持部,至少一排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外侧的接地端子、位于接地端子内侧的电源端子及信号端子,所述接地端子及电源端子的固持部均加宽设置且向后延伸形成至少两个所述焊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接地端子及电源端子的固持部加宽设置而形成加宽部,所述接地端子与电源端子相邻的焊接部均自其加宽部向后延伸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分别具有十二个端子位置,两排导电端子均仅包括位于第一位置及第十二位置上的一对接地端子、位于第四位置及第九位置上的一对电源端子及位于第六位置及第七位置上的一对信号端子。

进一步地,一对所述接地端子的固持部均向内侧加宽设置形成所述加宽部,而使得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上的接地端子的固持部向内延伸至第二位置及位于第十二位置上的接地端子的固持部向内延伸至第十一位置。

进一步地,一对所述电源端子的固持部均分别向两侧加宽设置形成所述加宽部,而使得位于所述第四位置上的电源端子的固持部向两侧延伸至第三位置和第五位置及位于所述第九位置上的电源端子的固持部向两侧延伸至第八位置及第十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接地端子的固持部向后延伸形成一对分离设置的焊接部且其中一个焊接部自其固持部向内侧加宽设置形成的加宽部向后延伸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端子的固持部向后延伸形成三个分离设置的焊接部且其中两个焊接部分别自其固持部向两侧加宽设置形成的加宽部向后延伸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接地端子及电源端子的接触部均未加宽设置而使所述接地端子及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宽度与所述信号端子的接触部的宽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上端座及下端座,所述上端座包括第一基座及自所述第一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舌板,所述第一基座的两侧形成有一对第一卡扣部,所述下端座包括第二基座及自所述第二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舌板,所述第二基座的后端两侧向上延伸有一对第二卡扣部,一对所述第一卡扣部与一对所述第二卡扣部卡扣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座上表面的两侧向下凹陷有一对凹陷部,所述遮蔽壳体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顶壁与底壁及连接所述顶壁与底壁的一对侧壁,所述顶壁的后端向内凸伸有一对抵持部,所述抵持部抵持于所述凹陷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分别仅设置了位于两侧的一对接地端子、位于一对接地端子内侧的一对电源端子及位于一对电源端子内侧的一对信号端子,即均设置了六根导电端子,但为了便于在使用时加强接地效果及电源端子传递更大的电流,而将位于两侧的一对接地端子的固持部向内侧加宽而令其加强接地效果,将一对电源端子的固持部向两侧分别加宽而令其加强传递大电流的功效,各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均未加宽以防止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后出现短路甚至烧毁的现象,各接地端子均向后延伸出两个焊接部以增强焊接至电路板的强度,各电源端子均向后延伸出三个焊接部以增强电流的分流,避免产生高温等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移除绝缘件后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7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的排布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 100 端子模组 200

绝缘本体 1 基座 11

舌板 12 上端座 13

第一基座 131 凹陷部 1311

第一卡扣部 1312 搭接面 1313

第一舌板 132 下端座 14

第二基座 141 第二卡扣部 1411

卡持口 1412 第二舌板 142

绝缘件 15 第三基座 151

第三舌板 152 导电端子 2

上排端子 21 第一接地端子 211

第一电源端子 212 下排端子 22

第二接地端子 221 第二电源端子 222

接触部 23 固持部 24

第一加宽部 241 第二加宽部 242

第三加宽部 243 第四加宽部 244

焊接部 25 金属屏蔽片 3

第一支撑部 31 第二支撑部 32

焊脚 33 遮蔽壳体 4

收容空间 40 顶壁 41

开口 411 抵持部 412

底壁 42 弹片 421

侧壁 43 固定脚 431

搭接部 432 后端壁 44

防水胶板 5 防水贴片 6

贯穿孔 61 外壳体 7

底板部 71 侧板部 72

固持脚 721 后板部 73

卡持脚 73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9介绍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定义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的端口为插接端。界定插接端为前端且插接方向为前后方向。

请参照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端子模组200、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200外的遮蔽壳体4、防水胶板5、防水贴片6及外壳体7。

请参照图3至图9所示,所述端子模组200包括绝缘本体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两排导电端子2及位于两排导电端子2之间的金属屏蔽片3。

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座11及自所述基座11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12。所述绝缘本体1进一步包括上端座13、下端座14及绝缘件15。所述上端座13包括第一基座131及自所述第一基座13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舌板132。所述第一基座131上表面的两侧向下凹陷有一对凹陷部1311,所述第一基座131的两侧形成有第一卡扣部1312,所述第一基座131的下表面的后端形成有一对搭接面1313。所述下端座14包括第二基座141及自所述第二基座14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舌板142。所述第二基座141的后端两侧向上延伸有一对第二卡扣部1411,所述第二基座141的下表面两侧向内凹陷形成一对卡持口1412。所述绝缘件15包括第三基座151及自所述第三基座15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三舌板152。所述第一基座131、第二基座141和第三基座151共同形成所述基座11。所述第一舌板132、第二舌板142和第三舌板152共同形成所述舌板12。

请参照图7至图9所示,所述两排导电端子2包括呈反向对称设置的上排端子21及下排端子22。各排导电端子2均包括接触部23、焊接部25及连接所述接触部23及焊接部25的固持部24。

现有技术中的标准插座端子每排具有十二根且舌板12的上下表面分别具有对应各排十二根端子的十二个端子位置。如图9所示,其中A1~A12为上排端子21自左向右的排布示意,B1~B12为下排端子22自右向左的排布示意。本实用新型上排端子21仅包括位于所述上排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外侧A1、A12的两个位置上的一对第一接地端子211、位于所述上排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A4及A9位置上的一对第一电源端子212及位于所述上排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A6及A7位置上的一对信号端子(未标号)。所述上排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A2、A3、A5、A8、A10及A11的六个端子位置未设置对应功能的端子。本实用新型下排端子22仅包括位于所述下排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外侧B1、B12的两个位置上的一对第二接地端子221、位于所述下排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B4及B9位置上的一对第二电源端子222及位于所述下排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B6及B7位置上的一对信号端子(未标号)。所述下排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B2、B3、B5、B8、B10及B11的六个端子位置未设置对应功能的端子。以上,第一接地端子211及第二接地端子221可统称为接地端子,第一电源端子212及第二电源端子222可统称为电源端子。

本实用新型设于A1、A12的两个位置上的一对第一接地端子211的固持部24均向内侧加宽设置形成第一加宽部241而使得位于A1位置上的第一接地端子211的固持部24向内延伸至A2位置及位于A12位置上的第一接地端子211的固持部24向内延伸至A11位置,即上排端子21的位于A1、A12的两个位置上的第一接地端子211的固持部24由于加宽设置而分别占据A1、A2和A11、A12四个位置。故第一接地端子211的固持部24的宽度大于第一接地端子211的接触部23的宽度且自第一接地端子211的固持部24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一对分离设置的焊接部25且其中一个焊接部25自其固持部24向内侧加宽设置形成的第一加宽部241向后延伸形成。设于A4、A9的两个位置上的第一电源端子212的固持部24均分别向两侧加宽设置形成第二加宽部242而使得位于A4位置上的第一电源端子212的固持部24向两侧延伸至A3和A5两个位置及位于A9位置上的第一电源端子212的固持部24向两侧延伸至A8和A10两个位置,即上排端子21的位于A4、A9的两个位置上的第一电源端子212的固持部24由于加宽设置而分别占据A3、A4、A5和A8、A9、A10六个位置。故第一电源端子212的固持部24的宽度大于第一电源端子212的接触部23的宽度且自第一电源端子212的固持部24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三个分离设置的焊接部25且其中两个焊接部25分别自其固持部24向两侧加宽设置形成的第二加宽部241向后延伸形成。

同样的,本实用新型下排端子22的端子设置同上排端子21的端子设置。具体的:设于B1、B12的两个位置上的一对第二接地端子221的固持部24均向内侧加宽设置形成第三加宽部243而使得位于B1位置上的第二接地端子221的固持部24向内延伸至B2位置及位于B12位置上的第二接地端子221的固持部24向内延伸至B11位置,即下排端子22的位于B1、B12的两个位置上的第二接地端子221的固持部24由于加宽设置而分别占据B1、B2和B11、B12四个位置。故第二接地端子221的固持部24的宽度大于第二接地端子221的接触部23的宽度且自第二接地端子221的固持部24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一对分离设置的焊接部25且其中一个焊接部25自其固持部24向内侧加宽设置形成的第三加宽部243向后延伸形成。设于B4、B9的两个位置上的第二电源端子222的固持部24均分别向两侧加宽设置形成第四加宽部244而使得位于B4位置上的第二电源端子222的固持部24向两侧延伸至B3和B5两个位置及位于B9位置上的第二电源端子222的固持部24向两侧延伸至B8和B10两个位置,即下排端子22的位于B4、B9的两个位置上的第二电源端子222的固持部24由于加宽设置而分别占据B3、B4、B5和B8、B9、B10六个位置。故第二电源端子222的固持部24的宽度大于第二电源端子222的接触部23的宽度且自第二电源端子222的固持部24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三个分离设置的焊接部25且其中两个焊接部25分别自其固持部24向两侧加宽设置形成的第四加宽部244向后延伸形成。以上第一加宽部241、第二加宽部242、第三加宽部243及第四加宽部244可统称为加宽部。

简而言之,本实用新型上排端子21和下排端子22分别仅设置了位于两侧的一对接地端子、位于一对接地端子内侧的一对电源端子及位于一对电源端子内侧的一对信号端子,即均设置了六根端子,但为了便于在使用时加强接地效果及电源端子传递更大的电流,而将位于两侧的一对接地端子的固持部24向内侧加宽而令其加强接地效果,将一对电源端子的固持部24向两侧分别加宽而令其加强传递大电流的功效,各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3均未加宽设置而使所述接地端子及电源端子的接触部23的宽度与所述信号端子的接触部23的宽度相等且接触部23均未加宽设置可防止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后出现短路甚至烧毁的现象。各接地端子均向后延伸出两个焊接部25以增强焊接至电路板的强度,各电源端子均向后延伸出三个焊接部25以增强电流的分流,避免高温。

所述金属屏蔽片3为一片式设计包括位于前端的第一支撑部31、自第一支撑部31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支撑部32及自所述第二支撑部32的后端向下方方向延伸形成的焊脚33。

请参照图3至图4所示,所述遮蔽壳体4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顶壁41与底壁42、连接所述顶壁41与底壁42的一对侧壁43及由顶壁41、底壁42与侧壁43围绕而成的沿插入方向前后贯通的收容空间40。所述顶壁4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于所述底壁42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而于顶壁41长于底壁42的部分形成一向下的开口411。所述顶壁41的后端向下延伸形成一后端壁44而遮掩所述开口411的后端。所述顶壁41的后端向开口411内凸伸有一对抵持部412。所述侧壁43于所述开口411处向下延伸有一对固定脚431及向所述收容空间40内弯折延伸有一对位于所述固定脚431后端的搭接部432。所述底壁42撕裂成型有一对向收容空间40内延伸的弹片421。

所述防水贴片6为片状结构,其上设有一对贯穿孔61。

所述外壳体7包括底板部71、自底板部71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侧板部72及自底板部71后端向上延伸形成的后板部73。所述侧板部72向两侧延伸有固持脚721。所述后板部73自由末端的两侧向后弯折延伸形成一对卡持脚731。

请参照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提供一端子模组200。所述端子模组200包括绝缘本体1、上排端子21、下排端子22及金属屏蔽片3。

首先,提供绝缘材料。将所述绝缘材料与所述上排端子21一体射出成型以形成固持有上排端子21的上端座13。令各所述上排端子21的接触部23设置于所述上端座13的第一舌板132的上表面。令各所述上排端子21的固持部24固持于所述上端座13的第一基座131。令各所述上排端子21的焊接部25向后延伸出所述上端座13的第一基座131的后端。将所述绝缘材料与所述下排端子22一体射出成型以形成固持有下排端子22的下端座14。令各所述下排端子22的接触部23设置于所述下端座14的第二舌板142的下表面。令各所述下排端子22的固持部24固持于所述下端座14的第二基座141。令各所述下排端子22的焊接部25向后延伸出所述下端座14的第二基座141的后端。

其次,将金属屏蔽片3夹持于固持有上排端子21的上端座13及固持有下排端子22的下端座14之间。令所述金属屏蔽片3的第一支撑部31对应夹持于所述第一舌板132和第二舌板142之间,令所述金属屏蔽片3的第二支撑部32对应夹持于所述第一基座131及第二基座141之间。令所述第一基座131的两侧形成的一对所述第一卡扣部1312及与所述第二基座141的后端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对所述第二卡扣部1411卡扣固定。

最后,提供绝缘件15。令所述绝缘件15注塑成型于固持有上排端子21的上端座13、金属屏蔽片3及固持有下排端子22的下端座14外以形成所述端子模组200。

步骤b,所述遮蔽壳体4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200上以令所述端子模组200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40内。所述基座11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40及所述舌板12与所述收容空间40构成供对接连接器插接的对接腔(未标号)。所述遮蔽壳体4的后端壁44抵持于所述端子模组200的后端。一对所述抵持部412抵持于所述端子模组200的一对所述凹陷部1311内。一对所述搭接部432搭接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基座131的搭接面1313。

步骤c,于端子模组200的后侧注塑成型有所述防水胶板5,所述防水胶板5封堵位于所述开口411前侧的收容空间40。

步骤d,将所述防水贴片6贴合于所述遮蔽壳体4的底壁42的下表面且所述防水贴片6上的贯穿孔61与所述遮蔽壳体4的底壁42上的弹片421所在位置相对应。

步骤e,将所述外壳体7包覆所述防水贴片6组装于所述遮蔽壳体5的底壁42的下端,令所述卡持脚731对应卡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二基座141的卡持口1412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上排端子21和下排端子22分别仅设置了位于两侧的一对接地端子、位于一对接地端子内侧的一对电源端子及位于一对电源端子内侧的一对信号端子,即均设置了六根端子,但为了便于在使用时加强接地效果及电源端子传递更大的电流,而将位于两侧的一对接地端子的固持部24向内侧加宽而令其加强接地效果,将一对电源端子的固持部24向两侧分别加宽而令其加强传递大电流的功效,各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3均未加宽以防止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后出现短路甚至烧毁的现象,各接地端子均向后延伸出两个焊接部25以增强焊接至电路板的强度,各电源端子均向后延伸出三个焊接部25以增强电流的分流,避免产生高温等不利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