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9447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端子直接与线缆焊接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绝缘本体及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多个端子以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一金属壳体,一线缆具有多个芯线,每一芯线对应与每一端子相焊接,但是由于端子数量较多,使得焊接工序复杂,并且需要较多的芯线焊接,使得生产成本较高,针对上述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所述绝缘本体上增设一连接件,通过连接件连接功能相同的端子,再将芯线焊接到其中一个端子或连接件上,即可使多个功能相同的端子共用一根芯线,然而由于端子体积较小,端子之间的间距有限,在不改变线缆连接器的长度和高度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空间设置连接件,并且先使连接件与功能相同的多个端子机械接触之后再与芯线进行焊接,但连接件与端子接触时容易产生接触不良,使得端子与线缆之间的电性连接不稳定,另外额外增设连接件反而使得制造成本增加。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生产成本并且端子与线缆之间的电性连接稳定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一第一端子组和一第二端子组分别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且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排列成上下两排,所述第一端子组中具有至少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一端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另一端具有一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具有一第一焊接面,所述第二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一端具有一第二接触部,另一端具有一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部具有一第二焊接面与所述第一焊接面相对设置;一线缆,具有多个芯线与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相焊接,所述线缆具有至少一第一芯线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面与所述第二焊接面之间,并与所述第一焊接面和所述第二焊接面相焊接。进一步,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在竖直方向上相对齐,所述第一焊接面和所述第二焊接面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芯线的上下两侧。进一步,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均为电源端子,所述第一芯线为电源线。进一步,所述第一焊接面和所述第二焊接面沿水平方向抵接于所述第一芯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焊接面与所述第二焊接面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合。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组与一上绝缘块注塑成型为一体,所述第二端子组与一下绝缘块注塑成型为一体,所述绝缘本体后端向前开设一收容腔,所述上绝缘块和所述下绝缘块安装在一起后组装入所述收容腔,且形成一个凸出于所述收容腔后端的一放置台,多个所述芯线分成两排分别排布于所述放置台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以与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相焊接,所述第一芯线位于两排所述芯线之间与所述第一焊接面与所述第二焊接面相焊接。进一步,所述放置台沿前后方向开设至少一开槽,所述第一焊接面和所述第二焊接面均显露于所述开槽,所述第一芯线插入所述开槽与所述第一焊接面和所述第二焊接面相焊接。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均具有至少一接地端子和多个讯号端子,所述线缆还包括至少一接地线和多个讯号线,所述放置台上表面和下表面沿竖直方向分别凹设多个理线槽,多个所述讯号线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理线槽以与多个所述讯号端子相焊接,所述接地线位于所述放置台外侧以与所述接地端子相焊接。进一步,多个所述讯号端子包括与所述接地端子相邻的一第一高速讯号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一高速讯号端子相邻的一第二高速讯号端子,所述第一高速讯号端子自前向后依次具有一第三接触部,一偏折部以及一第三焊接部,所述偏折部与所述第三接触部延伸方向不同,所述偏折部与所述第三焊接部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高速讯号端子自前向后依次具有一第四接触部、一偏移部、一反折部以及一第四焊接部,所述偏移部朝向靠近所述偏折部的偏折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反折部自所述偏移部反向偏折形成且与所述偏移部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三焊接部和所述第四焊接部均位于所述放置台用以焊接至所述讯号线。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均设有两个所述接地端子,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前端具有一第五接触部,后端具有一第五焊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五接触部与所述第五焊接部之间的一转折部,所述转折部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高速讯号端子的方向偏折形成,所述转折部的偏折方向与所述反折部的偏折方向相反。进一步,所述上绝缘块和所述下绝缘块两侧分别横向凸设一凸出部,每一凸出部对应包覆固定每一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转折部。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均具有至少一接地端子,一锁扣件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且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的所述接地端子均与所述锁扣件电性接触。进一步,一第一金属壳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一第二金属壳一端包覆于所述第一金属壳外围,另一端包覆固定所述线缆,所述第二金属壳与所述接地端子或/和所述锁扣件相抵接,所述线缆还包括至少一接地线,所述接地线与所述接地端子、所述锁扣件或所述第二金属壳三者中的任意一个相焊接。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前端凹设一插接腔,所述锁扣件具有一对锁扣臂进入所述插接腔,每一所述锁扣臂向后延伸一弹性臂凸伸出所述绝缘本体外,所述弹性臂前段与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的所述接地端子相抵接,所述弹性臂后段凸设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金属壳内壁面弹性抵接,所述接地线与所述第二金属壳相焊接。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均具有十二根端子,且分别位于所述插接腔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以所述插接腔的中心点为对称中心相互呈点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均符合USBTYPEC的端子排布。进一步,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至少一第一端子和至少一第二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端子一端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另一端具有一第一焊接面,所述第二端子一端具有一第二接触部,另一端具有一第二焊接面与所述第一焊接面相对设置;一线缆具有至少一第一芯线,所述第一芯线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面与所述第二焊接面之间,并与所述第一焊接面和所述第二焊接面相焊接。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前端向后开设一插接腔,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分别位于所述插接腔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焊接面、所述第一芯线以及所述第二焊接面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相重叠。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前端向后开设一插接腔,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位于所述插接腔的同一侧,所述第一端子后端一侧弯折延伸一第一延伸片,所述第一延伸片设有所述第一焊接面,所述第二端子后端一侧朝向所述第一延伸片弯折延伸一第二延伸片,所述第二延伸片设有所述第二焊接面,所述第一芯线水平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面与所述第二焊接面之间。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均具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端子之间具有一第一桥接部,所述第一桥接部将两个所述第一端子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桥接部设有所述第一焊接面,两个所述第二端子之间具有一第二桥接部,所述第二桥接部将两个所述第二端子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二桥接部设有所述第二焊接面,所述第一芯线位于所述第一桥接部与所述第二桥接部之间与所述第一焊接面和所述第二焊接面相焊接。进一步,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均为电源端子,所述第一芯线为电源线。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后侧设有一放置台用以供所述线缆放置,所述放置台沿前后方向开设至少一开槽,所述第一焊接面和所述第二焊接面均显露于所述开槽,所述第一芯线插入所述开槽与所述第一焊接面和所述第二焊接面相焊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第一芯线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面与所述第二焊接面之间进行焊接,使得功能相同的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共用一根芯线,不仅减少了所述第一芯线的数量,而且未增设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造成本,并且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直接与所述第一芯线进行焊接,避免先使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相互接触再与所述线缆焊接而导致接触不良的问题,使得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线缆之间具有稳定的电性连接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局部组合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端子组与线缆焊接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图5为图4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剖视图;图7为图6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插接腔11端子槽12收容腔13镂空部14上绝缘块2下绝缘块3凸出部A放置台B理线槽C开槽D第一端子4第一接触部41第一焊接部42第一焊接面421第二端子5第二接触部51第二焊接部52第二焊接面521第一高速讯号端子6第三接触部61偏折部62第三焊接部63第二高速讯号端子7第四接触部71偏移部72反折部73第四焊接部74接地端子8第五接触部81转折部82第五焊接部83锁扣件9基部91锁扣臂92弹性臂93导接部931第一金属壳10第二金属壳200焊接孔201包线部202线缆300接地线301讯号线302第一芯线(电源线)303第二实施例第一端子4'第一延伸片41'第一焊接面411'第二端子5'第二延伸片51'第二焊接面511'第三实施例第一端子4''第一桥接部41''第一焊接面411''第二端子5''第二桥接部51''第二焊接面511''【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电连接器100及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电性连接的一线缆300,所述电连接器100是一个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电连接插头,所述电连接器100与一连接器插座(未图示)相对插,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所述绝缘本体1前端具有一插接腔11用以供所述连接器插座的舌板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设有一放置台B,一第一端子组(未标号)和一第二端子组(未标号)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且延伸至所述放置台B以与所述线缆300相焊接,一锁扣件9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一第一金属壳10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一第二金属壳200一端包覆于所述第一金属壳10外围,另一端包覆固定所述线缆300。如图1、图4和图7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前端向后凹设形成所述插接腔11,所述插接腔11用以收容对应插座连接器的舌板(未图示),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下表面分别开设多个端子槽12与所述插接腔11相连通,多个所述端子槽12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排成上下两排。所述绝缘本体1两侧壁分别凹设一镂空部14与所述插接腔11相连通。一对屏蔽片(未标号)分别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下表面,且位于所述端子槽12的前侧,每一所述屏蔽片设有多个弹片延伸入所述插接腔11。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向前开设一收容腔13,所述收容腔13与所述端子槽12相连通。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沿前后方向的一中心线,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均具有多个端子对称排布于所述中心线的相对两侧。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内还设有一上端子模组(未标号)和一下端子模组(未标号),所述上端子模组包括一上绝缘块2及通过注塑成型方法一体的固定在所述上绝缘块2的所述第一端子组,所述下端子模组包括一下绝缘块3及通过注塑成型方法一体的固定在所述下绝缘块3的所述第二端子组。所述下绝缘块3设置一固定柱(未标号)收容且固定于所述上绝缘块2设置的一固定孔(未标号)。所述上绝缘块2和所述下绝缘块3两侧分别横向凸设一凸出部A,所述上绝缘块2的两个所述凸出部A和所述下绝缘块3的两个所述凸出部A在竖直方向上一一对应。所述上绝缘块2和所述下绝缘块3安装在一起后从后向前组装入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的前端均对应进入所述端子槽12且部分凸伸入所述插接腔11以与所述连接器插座电性连接,所述上绝缘块2和所述下绝缘块3前端固定于所述收容腔13,所述上绝缘块2和所述下绝缘块3后端共同形成所述放置台B,所述上绝缘块2的上表面即为所述放置台B的上表面,所述下绝缘块3的下表面即为所述放置台B的下表面。所述放置台B凸出于所述收容腔13外,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延伸至所述放置台B,所述放置台B用以供所述线缆300放置以方便与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相焊接。所述放置台B上表面和下表面均沿竖直方向凹设有多个理线槽C,所述线缆300具有多个芯线且分成两排,两排芯线分别收容于所述放置台B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所述理线槽C内,以与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相焊接。所述放置台B侧面沿前后方向开设至少一开槽D与对应的所述理线槽C相连通,所述开槽D的设置供所述线缆300的一芯线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放置台B开设有两个所述开槽D,两个所述开槽D间隔设置,且沿竖直方向分别贯穿所述上绝缘块2和所述下绝缘块3,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放置台B也可以仅开设一开槽D供芯线放置。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的前端分别位于所述插接腔11的上下两侧以排布成上下两排,且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以所述插接腔11的中心点为对称中心相互呈点对称设置,即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的端子数量相同且端子排布顺序呈对角线对称分布,使得所述连接器插座能够正反插接,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后端位于所述放置台B上表面以与所述线缆300焊接,所述第二端子组的后端位于所述放置台B下表面以与所述线缆300焊接。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均为十二根,且排布顺序相同,依次为:接地端子8(GND)、第一高速讯号端子6(SSTXp1)、第二高速讯号端子7(SSTXn1)、电源端子(Vbus)、侦测端子(CC)、USB2.0端子对(D+、D-)、预留端子(Vconn)、电源端子(Vbus)、第二高速讯号端子7(SSTXn1)、第一高速讯号端子6(SSTXp1)、接地端子8(GND)。所述线缆300对应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设有接地线301、电源线303以及讯号线30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芯线303为电源线,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芯线303可以为接地线或讯号线,并且所述第一芯线30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为USBTYPEC连接器,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也可以为IO类的其它规格连接器,所述第一端子组的接地端子8、电源端子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只要与所述线缆300的多根芯线相对应即可。如图1、图5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端子组中具有至少一第一端子4对应于所述第一芯线303相焊接,所述第二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二端子5对应于所述第一芯线303相焊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4和所述第二端子5均为电源端子,且所述第一端子4和所述第二端子5的数量均为两个,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4和所述第二端子5可以为接地端子或讯号端子,端子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只要与所述第一芯线303相对应即可。所述第一端子4一端具有弹性的一第一接触部41收容于所述端子槽12且凸伸入所述插接腔11的上侧用以与所述连接器插座相对接,另一端具有平板状的一第一焊接部42,所述第一焊接部42位于所述放置台B的所述理线槽C,所述第一焊接部42底面具有一第一焊接面421显露于所述开槽D。所述第二端子5一端具有弹性的一第二接触部51收容于所述端子槽12且凸伸入所述插接腔11的下侧用以与所述连接器插座相对接,另一端具有一第二焊接部52与所述第一焊接部42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焊接部52顶面具有一第二焊接面521与所述第一焊接面42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焊接面521显露于所述开槽D,所述第一芯线303插入所述开槽D,且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面421与所述第二焊接面521之间,所述第一芯线303通过焊料以与所述第一焊接面421和所述第二焊接面521相焊接,使得第一焊接面421和所述第二焊接面521与所述第一芯线303牢固的焊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芯线303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面421与所述第二焊接面521之间进行焊接,使得功能相同的所述第一端子4和所述第二端子5共用一根芯线,不仅减少了所述第一芯线303的数量,而且未增设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端子4和所述第二端子5,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造成本,并且所述第一端子4和所述第二端子5直接与所述第一芯线303进行焊接,避免先使所述第一端子4和所述第二端子5之间相互接触再与所述线缆300焊接而导致接触不良的问题,使得所述第一端子4和所述第二端子5与所述线缆300之间具有稳定的电性连接效果。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子5与所述第一端子4在竖直方向上相对齐,第二焊接面521与所述第一焊接面421也沿竖直方向相对齐,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子5与所述第一端子4也可以在竖直方向上不对齐,所述第一焊接面421和所述第二焊接面521沿水平方向相互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焊接面421与所述第二焊接面521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合。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均具有多个讯号端子,多个所述讯号端子包括与所述接地端子8相邻的一第一高速讯号端子6以及与所述第一高速讯号端子6相邻的一第二高速讯号端子7,所述第一端子组的所述第一高速讯号端子6自前向后依次具有一第三接触部61,一偏折部62以及一第三焊接部63,所述第三接触部61收容于所述端子槽12且凸伸入所述插接腔11,所述偏折部62固定于所述上绝缘块2,所述第三焊接部63对应位于所述放置台B的所述理线槽C以与所述讯号线302相焊接。所述偏折部62与所述第三接触部61延伸方向不同,所述偏折部62自所述第一接触部41水平偏折一角度形成。所述偏折部62与所述第三焊接部63均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三焊接部63与所述第三接触部61相互平行。所述第二高速讯号端子7自前向后依次具有一第四接触部71、一偏移部72、一反折部73以及一第四焊接部74,所述第四接触部71收容于所述端子槽12且凸伸入所述插接腔11,所述偏移部72和所述反折部73位于同一平面且均固定于所述上绝缘块2内,所述第四焊接部74与所述第三焊接部63并排位于所述放置台B上表面的所述理线槽C,以与所述讯号线302相焊接。所述偏移部72朝向靠近所述偏折部62的偏折方向延伸形成,即所述偏移部72与所述偏折部62的偏折方向相同,所述反折部73自所述偏移部72反向偏折形成。所述反折部73自所述偏移部72反向偏折形成,使得所述第三焊接部63与所述第四焊接部74之间的间距增大,增加了容纳所述线缆300的空间,从而方便所述讯号线302焊接,并且降低了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制作成本、简化了制造工艺,另外所述反折部73的设置能够调节所述第二高速讯号端子7的长度,使所述第二高速讯号端子7与所述第一高速讯号端子6的长度保持相等,从而降低讯号时滞影响,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高频效果。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均具有两个接地端子8,所述第一端子组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8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高速讯号端子6的外侧,所述第二端子组也具有两个所述接地端子8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高速讯号端子6的外侧,且所述第一端子组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8和所述第二端子组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8在竖直方向上一一对齐。每一所述接地端子8具有一第五接触部81和一第五焊接部83以及位于所述第五接触部81与所述第五焊接部83之间的一转折部82,所述第五接触部81凸伸于所述插接腔11,所述转折部82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高速讯号端子6的方向偏折形成,所述第五焊接部83自所述转折部82向后延伸形成,所述转折部82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五焊接部83与所述第三焊接部63之间的间距增大,从而方便所述讯号线302与所述第三焊接部63相焊接,并且所述第五焊接部83位于所述放置台B外侧以与所述锁扣件9相抵接,故所述第五焊接部83未占用所述放置台B的空间,从而节省了所述放置台B的空间,使得所述放置台B能够容纳更多的芯线。所述第一端子组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8的所述转折部82固定于所述上绝缘块2的所述凸出部A,所述第二端子组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8的所述转折部82固定于所述下绝缘块3的所述凸出部A,进一步将所述接地端子8固定,使得所述第五焊接部83与所述锁扣件9抵接牢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均具有两个所述接地端子8,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接地端子8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如图1、图4和图6所示,所述锁扣件9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且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所述锁扣件9从后向前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在竖直方向上,所述上端子模组和所述下端子模组将所述锁扣件9夹持在两者之间。所述锁扣件9具有一基部91固定于所述上绝缘块2与所述下绝缘块3之间,自所述基部91两侧分别向前延伸一对锁扣臂92收容于所述镂空部14且延伸进入所述插接腔11,每一所述锁扣臂92向后弯折延伸一弹性臂93凸伸出所述收容腔13,所述弹性臂93前段与上下两侧的所述第五焊接部83相抵接,以形成电性导通,所述弹性臂93后段一侧向外凸设一导接部931与所述第二金属壳200内壁面弹性抵接,以形成电性导通,从而将所述接地端子8和所述锁扣件9与所述第二金属壳200电性连接以达到接地效果,以降低讯号传输过程中的谐振,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高频讯号的传输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地线301与所述第二金属壳200相焊接,从而将所述接地端子8与所述接地线301电性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接地线301可以直接与所述接地端子8或所述锁扣件9相焊接以形成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扣件9一体成型设置,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锁扣件9也可以分开成型。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金属壳10为圆筒状,所述第一金属壳10从前向后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所述第一金属壳10顶面和底面均设有一固持片(未标号)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放置台B凸出于所述第一金属壳10外,即所述上绝缘块2的所述理线槽C和所述下绝缘块3的所述理线槽C均凸出于所述第一金属壳10外。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金属壳200前端包覆于所述第一金属壳10后端,且所述理线槽C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壳200内,所述弹性臂93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壳200内,所述导接部931与所述第二金属壳200相抵接以形成接地回路。所述第二金属壳200一侧开设一焊接孔201,所述接地线301插设于所述焊接孔201以与所述第二金属壳200相焊接,从而将所述接地端子8与所述接地线301电性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壳200后端具有一包线部202包覆于所述线缆300外围,从而将所述电连接器100和所述线缆300固定于一体。一绝缘外壳注塑在所述第二金属壳200上,并一体地将所述线缆300包覆在其中,从而形成完整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参见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设有所述第一端子4'和所述第二端子5',所述第二端子组未设有所述第一端子4'和所述第二端子5',所述第一端子4'和所述第二端子5'位于同一排,所述第一端子4'未设置所述第一焊接部42,所述第二端子5'未设置所述第二焊接部52,所述第一端子4后端一侧弯折延伸一第一延伸片41',所述第一延伸片41'设有所述第一焊接面411',所述第二端子5'后端一侧朝向所述第一延伸片41'弯折延伸一第二延伸片51',所述第二延伸片51'设有所述第二焊接面511',所述第一芯线303水平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面411'与所述第二焊接面511'之间,并与所述第一焊接面411'与所述第二焊接面511'相焊接,即同一排的所述第一端子4'和所述第二端子5'共用一根芯线,同样可以达到减少所述第一芯线303的数量,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参见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设有所述第一端子4''和所述第二端子5'',所述第二端子组也设有所述第一端子4''和所述第二端子5'',且两个所述第一端子4''在竖直方向上相对齐,两个所述第二端子5''在竖直方向上相对齐,两个所述第一端子4''之间具有一第一桥接部41'',所述第一桥接部41''将两个所述第一端子4''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桥接部41''设有所述第一焊接面411'',两个所述第二端子5''之间具有一第二桥接部51'',所述第二桥接部51''设有所述第二焊接面511'',所述第一芯线303位于所述第一桥接部41''与所述第二桥接部51''之间与所述第一焊接面411''和所述第二焊接面511''相焊接,即两个所述第一端子4''和两个所述第二端子5''共用一根芯线,即四个端子共用一根芯线,同样可以达到减少所述第一芯线303的数量,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有下列有益效果:(1)所述第一芯线303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面421与所述第二焊接面521之间进行焊接,使得功能相同的所述第一端子4和所述第二端子5共用一根芯线,不仅减少了所述第一芯线303的数量,而且未增设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端子4和所述第二端子5,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造成本,并且所述第一端子4和所述第二端子5直接与所述第一芯线303进行焊接,避免先使所述第一端子4和所述第二端子5之间相互接触再与所述线缆300焊接而导致接触不良的问题,使得所述第一端子4和所述第二端子5与所述线缆300之间具有稳定的电性连接效果。(2)所述反折部73自所述偏移部72反向偏折形成,使得所述第三焊接部63与所述第四焊接部74之间的间距增大,增加了容纳所述线缆300的空间,从而方便所述讯号线302焊接,并且降低了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制作成本、简化了制造工艺,另外所述反折部73的设置能够调节所述第二高速讯号端子7的长度,使所述第二高速讯号端子7与所述第一高速讯号端子6的长度保持相等,从而降低讯号时滞影响,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高频效果。(3)所述转折部82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高速讯号端子6的方向偏折形成,所述第五焊接部83自所述转折部82向后延伸形成,所述转折部82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五焊接部83与所述第三焊接部63之间的间距增大,从而方便所述讯号线302与所述第三焊接部63相焊接,并且所述第五焊接部83位于所述放置台B外侧以与所述锁扣件9相抵接,故所述第五焊接部83未占用所述放置台B的空间,从而节省了所述放置台B的空间,使得所述放置台B能够容纳更多的芯线。(4)每一所述锁扣臂92向后弯折延伸所述弹性臂93凸伸出所述收容腔13与上下两侧的所述第五焊接部83相抵接,以形成电性导通,所述弹性臂93后段一侧向外凸设一导接部931与所述第二金属壳200内壁面弹性抵接,以形成电性导通,从而将所述接地端子8和所述锁扣件9与所述第二金属壳200电性连接以达到接地效果,以降低讯号传输过程中的谐振,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高频讯号的传输稳定性。(5)所述第一端子组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8的所述转折部82固定于所述上绝缘块2的所述凸出部A,所述第二端子组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8的所述转折部82固定于所述下绝缘块3的所述凸出部A,进一步将所述接地端子8固定,使得所述第五焊接部83与所述锁扣件9抵接牢固。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