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微电缆用免焊接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95271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同轴微电缆用免焊接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微电缆用免焊接连接器,其凭借一导电夹持元件使同轴微电缆的中心导体与连接器本体的连接端子形成稳固的电性连接。



背景技术:

现有同轴微电缆连接器可用以机械与电气上连接一同轴微电缆于具有介面接头的电子器件,以运用在信号的传输。目前同轴微电缆连接技术的情况,此处所使用的“同轴微电缆”一词,意谓一种中心导体直径大于0.1mm而小于0.8mm的同轴电缆,例如RG178、RG179。此类较小外径的同轴电缆需使用精确的微连接器例如SMA、SMB、MCX、及MMCX等。

在现有技术中同轴微电缆包括一中心导体、一绝缘体包覆于中心导体周围、至少一层编织导体包覆于绝缘体周围,以及一外皮包覆于该编织导体周围。该同轴微电缆的中心导体通常是直接焊接于连接器内部的插销上。此种焊接方式需要电力以及干净明亮的工作场所来进行接合作业,对于体积小的插销而言,在组装过程中需要更加小心握持。安装人员需要握住该插销,并将其放置于该中心导体上,然后进行焊接程序。

然而,此种电性连接的方法,在焊接过程中经常发生连接失误,及该插销的体积非常小,手指不易拿取,造成组装上的困难。

再者,因焊接过程是繁复的,且连接过程需要很多时间,因此,连接过程的失败将造成莫大的损失。

综上所述,目前需要一种免焊接的结构,使同轴微电缆的中心导体与连接器能稳固接合,不需焊接或精密挤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提供一种凭借简易且不需焊接的结构,使同轴微电缆的中心导体与连接器本体的连接端子成为电性连接。

为达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轴微电缆用免焊接连接器,可用以电气连接一同轴微电缆,该同轴微电缆具有一中心导体,一绝缘体包覆于该中心导体周围,至少一编织导体包覆于该绝缘体周围,一外皮包覆于该编织导体周围,该连接器包括一金属壳体及一安装在该金属壳体内部的连接器本体,该连接器本体包含一连接头,一绝缘元件,一连接端子及一支持元件;其特征在于:

该绝缘元件具有一前端部、一后端部、及一形成在该前端部及后端部之间的弧形端部,该弧形端部具有一承接槽;

一导电夹持元件配置于该绝缘元件与该连接端子之间,该导电夹持元件是U形结构,安置于该绝缘元件的承接槽中,且位于该连接端子的介面部周围,该导电夹持元件具有一弧形部,及自该弧形部的两侧端部向上延伸一预定长度的一对可弯曲部,该可弯曲部能够向内折弯变形且压合在该同轴微电缆的中心导体上,而形成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凭借该导电夹持元件迫使该中心导体与连接端子成为稳固的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断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本体的立体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导电夹持元件位于绝缘元件与连接端子之间,且尚未压合的立体断面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导电夹持元件位于绝缘元件与连接端子之间,其显示该导电夹持元件被压合的立体断面图。

图6A至图6F为安装同轴微电缆于同轴连接器的步骤图。

图7A为同轴微电缆的中心导体插入于本实用新型导电夹持元件的断面图,显示该导电夹持元件尚未被压合的状态。

图7B为同轴微电缆的中心导体插入于本实用新型导电夹持元件中的断面图,显示该导电夹持元件被压合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同轴微电缆用免焊接连接器10;金属壳体11;连接头12;外螺纹本体13;接触扣件14;夹持部15;连接器本体20;绝缘元件22;前端部23;后端部24;弧形端部25;承接槽26;开孔27;连接端子30;细长体31;末端部32;介面部33;开口34;支持元件40;本体部41;管状端部42;导电夹持元件50;弧形部51;可弯曲部52;同轴微电缆60;中心导体61;绝缘体62;编织导体63;外皮64。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6B可知,传统同轴微电缆60的末端可凭借刀具将外皮64剥开,使中心导体61、绝缘体62及编织导体63露出一部份长度。该绝缘体62包覆于该中心导体61周围,该编织导体63包覆于该绝缘体62周围,以及该外皮64包覆于该编织导体63周围。

如图1至图5B所示,本实用新型同轴微电缆用免焊接连接器10包括一金属壳体11、一连接头12、及一连接器本体20系安装在该金属壳体11内部。该连接头12连结在该金属壳体11的前端,其可选用SMA、SMB、MCX、及MMCX等连接界面,本实用新型以MMCX连接头做实施说明,该连接头12具有一外螺纹本体13,一接触扣件14位于该外螺纹本体13的前端,及一夹持部15位于该外螺纹本体13的后端。该接触扣件14形成有一预定的内径尺寸与母连接器(图中未示)作机械上的夹持。

该连接器本体20包含有一绝缘元件22、一连接端子30、及一支持元件40。该绝缘元件22具有一前端部23、一后端部24、及一弧形端部25形成在该前端部23及后端部24之间。该弧形端部25具有一承接槽26。该后端部24具有一开孔27通往该承接槽26。

该连接端子30系插入于该绝缘元件22内,其前端形成有一细长体31位于该绝缘元件22的前端部23内,其后端形成有一略扩大的末端部32位于该绝缘元件22的后端部24内,及一介面部33形成在该细长体31及末端部32之间,且位于该绝缘元件22的承接槽26中。该细长体31可与具有介面连接器的母连接器作电性连接。该末端部32具有一开口34,可允许该同轴微电缆60的中心导体61及绝缘体62穿入,并使该中心导体61位于该介面部33上(如图6B)。

该支持元件40系以金属材料制成,其具有一本体部41及一管状端部42。该本体部41的内部可接纳该绝缘元件22的后端部24,并使该绝缘元件22与该支持元件40成为紧密结合,如图4。

该本体部41可插入于该连接头12的夹持部15内,使该夹持部15卡住该本体部41,如此使该支持元件40与该连接头12成为结合。当该同轴微电缆60的自由端插入连接器本体20时,该同轴微电缆60的编织导体63则配置在该管状端部42内,可利用小型工具施加一力量,使该管状端部42变形与该编织导体63结合,而使该连接器本体20形成接地(如图6D)。

本实用新型同轴微电缆用免焊接连接器10的技术特征在于该连接器本体20更包含有一导电夹持元件50配置在该绝缘元件22与连接端子30之间。该导电夹持元件50是U形结构且安置于该绝缘元件22的承接槽26中,且位于该连接端子30的介面部33周围。该导电夹持元件50具有一弧形部51,及一对可弯曲部52自该弧形部51的两侧端部向上延伸一预定长度(如图3、图4及图5A);利用小型工具迫使该可弯曲部52向内折弯变形(如图5B),且压合在该同轴微电缆60的中心导体61上,使该导电夹持元件50与连接端子30成为电性连接(如图6D、7B)。

图6A至6F显示本实用新型同轴微电缆用免焊接连接器10安装于该同轴微电缆60的方法。首先,将金属壳体11滑入同轴微电缆60,如图6A。第二步骤,将同轴微电缆60的自由端准备除去一部份的外皮64,使中心导体61、绝缘体62及编织导体63露出一部份长度,如图6B。接着将该同轴微电缆60的自由端插入于该连接器本体20内,直到中心导体61位在该连接端子30的介面部33上,如图6C。再利用工具迫使导电夹持元件50的可弯曲部52向内折弯变形,且压合在同轴微电缆60的中心导体61上形成电性连接;同时利用工具施加一力量于该管状端部42上,使其变形与该编织导体63结合,而使该连接器本体20形成接地,如图6D。

然后将该支持元件40的本体部41插入该连接头12的夹持部15内,使该夹持部15卡住该本体部41,让该连接头12与支持元件40成为结合,如图6E所示。

最后将连接头12的外螺纹本体13锁入于该金属壳体11内,此时,该连接头12的接触扣件14则露出金属壳体11外,以提供与母连接器作机械上的夹持,如图6F。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