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09772发布日期:2019-02-10 13:29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载lan(局域网)的连接器。车载lan用的线束构成为将作为噪声对策而构成双绞线的通信用电线和用于向汽车导航系统等机器供电的供电用电线扎成束。固装于这些电线的端子零件从后方插入到壳体内,插入的多个端子零件通过组装到壳体的保持体的卡止而保持为防脱状态。

在将端子零件插入到壳体前的状态下,保持体安装到壳体而停留在临时卡止位置。位于临时卡止位置的保持体不会与插入过程的端子零件干扰。在所有的端子零件插入到壳体结束后,将临时卡止位置的保持体压入到壳体内。由此,保持体向防止端子零件脱离的正式卡止位置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05547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与构成双绞线的两条通信用电线连接的端子零件单独地插入到端子收纳室。因此,通信用线的末端部为了确保单独插入时的余长而被解开绞合,但是在绞合解开的区域失去噪声对策功能。

作为该对策,可考虑如下方法:将与两条通信用电线连接的两个端子零件安装到与壳体不同的半分割结构的端子保持构件而构成端子单元。如果将端子保持构件设为半分割结构,则能够将端子零件在与通信用电线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安装,所以可以不将通信用电线的绞合解开,从而能够避免噪声对策功能的降低。

在该情况下,端子单元与连接到供电用电线的端子零件相同,能够从后方插入安装到壳体内。作为将端子单元保持为安装状态的结构,可考虑如下结构:将安装于壳体的保持体与形成于端子保持构件的槽部、台阶部卡止。

在使用这样的端子单元的连接器中,在端子单元的插入相对于壳体不完全的情况下,保持体与端子单元中的与槽部、台阶部不同的部分干扰,所以能够检测出端子单元的插入不完全。但是,对于收纳于端子单元内的端子零件,不能检测出相对于端子保持构件是否正确地组装。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在将端子零件安装于端子保持构件的端子单元中检测出端子零件的安装状态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形成有端子收纳室;

第1端子零件,其插入到所述端子收纳室;

单元收纳部,其形成于所述壳体;

端子单元,其通过在端子保持构件安装第2端子零件而构成,并安装于所述单元收纳部;

保持体,其相对于所述壳体能选择性地安装到临时卡止位置和正式卡止位置,在临时卡止位置上容许所述第1端子零件相对于所述端子收纳室的插入,在正式卡止位置上防止插入到所述端子收纳室的所述第1端子零件脱离;以及

干扰突起,其形成于所述保持体,

在所述第2端子零件正规安装到所述端子保持构件时,所述保持体能够在所述干扰突起不与所述第2端子零件干扰的状态下从临时卡止位置向正式卡止位置移位,

在所述第2端子零件不正当地安装到所述端子保持构件时,通过所述干扰突起与所述第2端子零件干扰,从而所述保持体被限制向正式卡止位置的移位。

发明效果

根据是否能够使保持体向正式卡止位置移位,能够检测出第2端子零件相对于端子保持构件的安装状态。作为第2端子零件的安装状态的检测单元的保持体兼备防止第1端子零件脱离的功能,所以能削减部件个数。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保持体安装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x-x线剖视图。

图4是图2的x-x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保持体安装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的相当于x-x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保持体安装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的相当于y-y线的剖视图。

图7是壳体的后视图。

图8是保持体的立体图。

图9是保持体的俯视图。

图10是端子单元的立体图。

图11是端子单元的侧视剖视图。

图12是下壳体的立体图。

图13是上壳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也可以为,在所述保持体位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干扰突起与所述端子保持构件卡止,从而所述端子单元临时保持于所述单元收纳部内。

根据该结构,即使不设置专用的临时保持单元,也能够利用保持体将端子单元临时保持于单元收纳部。

本发明也可以为,与所述第2端子零件连接的电线向所述端子保持构件的后方导出,

在所述保持体移位到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干扰突起以从所述第2端子零件的后方卡止于所述第2端子零件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端子保持构件形成有接纳部,该接纳部从所述干扰突起的后方卡止于所述干扰突起。

根据该结构,当电线被向后方拉拽时,第2端子零件将干扰突起向后方按压,但是作用于干扰突起的按压力被接纳部阻挡,所以干扰突起没有引起不正当变形的可能。

本发明也可以为,在所述接纳部的内部形成有卡止凹部,该卡止凹部在所述端子保持构件的外表面开口,

在所述保持体形成有卡止突起,通过该卡止突起与所述卡止凹部卡止,从而能够限制所述端子单元从所述单元收纳部脱离。

根据该结构,因为使接纳部的内部作为与保持体卡止的卡止单元发挥作用,所以能够将端子保持构件的形状简化。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13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图3~6、11中的左方定义为前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8、10、12、13所表示的方向原样地定义为上方、下方。

本实施例的连接器构成为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壳体10、多个阴型的第1端子零件19、合成树脂制的保持体21以及一个端子单元30。

壳体10在整体上呈左右尺寸(宽度尺寸)比上下尺寸大的扁平的形状。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多个端子收纳室11。第1端子零件19从壳体10的后方插入到各端子收纳室11内。如图3、5所示,已插入的第1端子零件19通过形成于端子收纳室11内的矛状部12的卡止而防脱。各第1端子零件19与没有采取噪声对策的第1电线20连接。

在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单元收纳部13。单元收纳部13在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单元收纳部13的后端部在壳体10的后端面开设为用于将端子单元30插入的插入口。在单元收纳部13的前端部形成有前壁部14,前壁部14构成壳体10的前端面。在前壁部14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开设有嵌合口15,嵌合口15从壳体10的前端面与单元收纳部13内连通。单元收纳部13的上表面中的前端侧的区域被分隔壁16覆盖,分隔壁16构成壳体10的上表面。单元收纳部13的上表面中的后端侧的区域遍及整个宽度向上方开放。

在壳体10形成有在其下表面开口的安装空间17。安装空间17与所有的端子收纳室11和单元收纳部13连通。安装空间17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壳体10的大致中央位置。安装空间17中与单元收纳部13连通的连通部18为贯穿单元收纳部13的下壁部的形态。在安装空间17从壳体10的下方安装保持体21。

如图8、9所示,保持体21在整体上呈在左右方向细长的形状。保持体21是单一部件,具备左右一对防脱功能部22和水平的板状连结部24,板状连结部24将左右两个防脱功能部22的下端缘部彼此连结。在防脱功能部22形成有多个防脱突起23,防脱突起23通过与插入到多个端子收纳室11的多个第1端子零件19卡止,从而能够防止多个第1端子零件19脱离。

板状连结部24使板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在板状连结部24的上表面沿着其前端缘形成有左右方向的呈肋状突出的干扰突起25。在板状连结部24的上表面中比干扰突起25稍微靠后方的位置形成有左右方向的呈肋状突出的卡止突起26。干扰突起25从板状连结部24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尺寸比卡止突起26的突出尺寸大。

保持体21从下方组装到壳体10。已组装的保持体21相对于壳体10选择性地组装到正式卡止位置(参照图3、4)和比正式卡止位置稍微靠下方的临时卡止位置(参照图5、6)。在保持体21位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防脱功能部22整体收纳于安装空间17内,防脱突起23配置于防止第1端子零件19脱离的位置。同样,在保持体21位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板状连结部24收纳于连通部18内,干扰突起25和卡止突起26位于进入到单元收纳部13的内部的位置。

在保持体21位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防脱功能部22中除下端部之外的大致整体收纳于安装空间17内,防脱突起23退避到不防止第1端子零件19脱离的位置(即,容许第1端子零件19相对于端子收纳室11插拔的位置)。同样,在保持体21位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板状连结部24向连通部18的外部下方突出,卡止突起26位于连通部18内。另外,干扰突起25的下端部(基端部)位于连通部18内,干扰突起25的突出端部(上端部)位于单元收纳部13内。

端子单元30构成为具备合成树脂制的端子保持构件31和一对第2端子零件50,并与双绞线55的前端部连接。如图10、11所示,端子单元30在整体上在前后方向细长,从壳体10的后方插入到单元收纳部13内。端子保持构件31构成为以使下壳体32和上壳体45在上下合体的方式组装。两个壳体32、45的组装方向是与双绞线55的长度方向(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

如图12所示,下壳体32具备: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底面壁33;从底面壁33的前端缘向上方立起的前表面壁34;从底面壁33的左右两个侧缘向上方立起的一对外侧面壁35;以及从底面壁33的宽度方向中央向上方立起的中间壁36。

在左右两个外侧面壁35的外表面,在前后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两对定位突起37f、37r,并且在前后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两对锁定突起38f、38r。在外侧面壁35的前端部配置有前侧的定位突起37f,在该定位突起37f的后方配置有前侧的锁定突起38f,在该锁定突起38f的后方配置有后侧的定位突起37r,在外侧面壁35的后端部配置有后侧的锁定突起38r。前侧的左右两个定位突起37f从端子保持构件31的左右两个外侧面向外方突出,该前侧的定位突起37f的前表面作为面向前方的抵靠部39发挥作用。

在下壳体32形成有由底面壁33、左右一对外侧面壁35以及中间壁36分隔的左右对称的一对端子收纳槽40。如图11所示,在底面壁33的前端部突出形成有防脱部41,防脱部41进入到端子收纳槽40内。在底面壁33中比防脱部41靠后方的位置形成有接纳部42,接纳部42突出到两个端子收纳槽40内。在接纳部42的内部形成有槽状的卡止凹部43,卡止凹部43在下壳体32(底面壁33)的下表面(外表面)和左右内侧面开口。

在底面壁33形成有与接纳部42的前表面邻接的左右方向的检测槽44。检测槽44为从底面壁33的上表面贯穿到下表面的形态,使下壳体32的外部和两个端子收纳槽40连通。另外,检测槽44的后表面和接纳部42的前表面呈同一面状的在上下相连。

在各端子收纳槽40内分别收纳有第2端子零件50。第2端子零件50在整体上为在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第2端子零件50的前端侧区域成为方筒状的端子主体部51。在端子保持构件31的前端部下表面形成有面向后方的台阶状的第1卡止部52,端子保持构件31的后端部成为面向后方的第2卡止部53。第2端子零件50通过使第1卡止部52卡止于防脱部41,从而保持为被限制向后方脱离的状态。

在各第2端子零件50的后端部形成的开放筒状的压接部54分别单独地连接到第2电线56(权利要求记载的电线)的前端部。该第2电线56被用作通信用电线(信号线),通过呈螺旋状绞合而构成具有降噪功能的双绞线55。在双绞线55中除前端部之外的区域,两条第2电线56被护套57一并包围。在端子收纳槽40的后端部也收纳有护套57的前端部。

第2端子零件50从下壳体32的上方安装到端子收纳槽40内。该第2端子零件50的安装方向是与双绞线55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因此,在双绞线55的前端部将护套57除去而使第2电线56露出的尺寸只要是用压接机(applicator)对第2端子零件50的压接部54和第2电线56进行压接所需的尺寸即可。

如图13所示,上壳体45构成为具备上壁部46和从上壁部46的左右两个侧缘向下方延伸的一对侧壁部47。在左右两个侧壁部47的内侧面,在前后隔开间隔地配置有两对锁定部(图示省略),两对锁定部用于使下壳体32的锁定突起38f、38r卡止。同样,在左右两侧壁部47,在前后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左右对称的两对定位部48,两对定位部48与下壳体32的定位突起37f、37r嵌合。

在使上壳体45与收纳有第2端子零件50的下壳体32合体而组装的状态下,通过下壳体32的锁定突起38f、38r和上壳体45的锁定部的卡止,两个壳体32、45锁定为组装状态。在将两个壳体32、45组装的状态下,端子收纳槽40的上表面的开口被上壁部46封闭,所以第2端子零件50不会向端子收纳槽40外脱离。

接着说明连接器的组装步骤。首先,从壳体10的后方将端子单元30插入到单元收纳部13内。当端子单元30到达正规位置时,端子单元30的前端部与嵌合口15嵌合,同时抵靠部39抵接于前壁部14,所以端子单元30被限制在此以上的进一步的插入动作,并定位于正规的安装位置。当端子单元30正规插入到单元收纳部13时,卡止凹部43和检测槽44经由安装空间17向壳体10的外表面下方连通。

在将端子单元30收纳于单元收纳部13后,将保持体21组装到壳体10,如图5、6所示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在该状态下,卡止突起26为不与卡止凹部43卡止的状态,并向卡止凹部43的外部下方退避。另外,在保持体21安装到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干扰突起25的上端部较浅地嵌入到检测槽44。通过该干扰突起25和检测槽44的卡止,单元收纳部13内的端子单元30临时保持为被限制向后方拔出的状态。

在将保持体21安装到壳体10时,如第1卡止部52跨上防脱部41且第2卡止部53位于将检测槽44堵住的位置的情况那样,在第2端子零件50在端子保持构件31内没有安装到正规的位置时,在将保持体21安装到壳体10的过程中,干扰突起25上端部与第2卡止部53干扰。因此,不能将保持体21安装到临时卡止位置。

另外,在端子单元30没有插入到单元收纳部13内的正规位置的情况下,干扰突起25的上端部不嵌入到检测槽44而与端子单元30(端子保持构件31)的下表面干扰。在该情况下也不能将保持体21安装到临时卡止位置。因此,基于是否能够将保持体21组装到临时卡止位置,能够检测出端子单元30相对于单元收纳部13的安装状态。

在将保持体21安装到壳体10的临时卡止位置后,从壳体10的后方将第1端子零件19插入到各端子收纳室11,利用形成于端子收纳室11的矛状部12将第1端子零件19一次卡止而防脱。在所有的第1端子零件19的插入结束后,将临时卡止位置的保持体21向正式卡止位置上推。当保持体21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时,通过防脱突起23与第1端子零件19卡止,从而第1端子零件19可确实地防脱。另外,通过干扰突起25的基端部(下端部)与检测槽44卡止,并且卡止突起26嵌入到卡止凹部43并卡止,从而端子单元30可确实地防脱。

在要将保持体21向正式卡止位置压入时,在所有的第1端子零件19正规插入的情况下,能够使保持体21向正式卡止位置移动。但是,在存在半插入状态的第1端子零件19的情况下,防脱突起23与半插入状态的第1端子零件19干扰,所以不能使保持体21向正式卡止位置移位。因此,基于是否能够使保持体21向正式卡止位置移动,能够检测出第1端子零件19的插入状态。

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具备:壳体10,其形成有端子收纳室11;第1端子零件19,其插入到端子收纳室11;端子单元30;以及保持体21,其相对于壳体10能选择性地安装到临时卡止位置和正式卡止位置。端子单元30通过在端子保持构件31安装第2端子零件50而构成,并安装于单元收纳部13内,单元收纳部13形成于壳体10。保持体21在临时卡止位置上容许第1端子零件19相对于端子收纳室11的插入,在正式卡止位置上防止插入到端子收纳室11的第1端子零件19脱离。

并且,在保持体21形成有干扰突起25,在第2端子零件50正规安装到端子保持构件31时,保持体21能够在干扰突起25不与第2端子零件50干扰的状态下从临时卡止位置向正式卡止位置移位。另外,在第2端子零件50不正当地安装到端子保持构件31时,通过干扰突起25与第2端子零件50干扰,从而保持体21被限制向正式卡止位置的移位。

根据该结构,根据是否能够使保持体21向正式卡止位置移位,能够检测出第2端子零件50相对于端子保持构件31的安装状态。作为第2端子零件50的安装状态的检测单元的保持体21兼备防止第1端子零件19脱离的功能,所以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另外,也可以为,在保持体21位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干扰突起25与端子保持构件31卡止,从而端子单元30临时保持于单元收纳部13内。根据该结构,即使不设置专用的临时保持单元,也能够利用保持体21将端子单元30临时保持于单元收纳部13。

另外,与第2端子零件50连接的第2电线56向端子保持构件31的后方导出,在保持体21移位到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干扰突起25以从后方卡止于第2端子零件50的第2卡止部53的方式配置。并且,在端子保持构件31形成有接纳部42,接纳部42从后方卡止于干扰突起25。根据该结构,在第2电线56(双绞线55)被向后方拉拽时,第2端子零件50将干扰突起25向后方按压,但是作用于干扰突起25的按压力被接纳部42阻挡。因此,干扰突起25没有引起不正当变形的可能。

另外,在接纳部42的内部形成有卡止凹部43,卡止凹部43在端子保持构件31的外表面开口,在保持体21形成有卡止突起26,通过使卡止凹部43与卡止突起26卡止,从而能够限制端子单元30从单元收纳部13脱离。根据该结构,因为使接纳部42的内部作为与保持体21卡止的卡止单元发挥作用,所以能够简化端子保持构件31的形状。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面的实施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例中,利用干扰突起将端子单元临时保持于单元收纳部,但是也可以与干扰突起分开地设置用于将端子单元临时保持于单元收纳部的专用的临时保持单元。该专用的临时保持单元可以形成于保持体,也可以形成于保持体之外(壳体)。

(2)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有从后方卡止于干扰突起的接纳部,但是端子保持构件也可以为不设置接纳部的方式。

(3)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接纳部的内部形成有卡止凹部,但是卡止凹部也可以位于与接纳部不同的部位。

(4)在上述实施例中,使得在将端子单元安装到单元收纳部后将保持体安装到壳体,但是也可以使得在将保持体安装到壳体的临时卡止位置后将端子单元安装到单元收纳部。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

11…端子收纳室

13…单元收纳部

19…第1端子零件

21…保持体

25…干扰突起

26…卡止突起

30…端子单元

31…端子保持构件

42…接纳部

43…卡止凹部

50…第2端子零件

56…第2电线(电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