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屏蔽的高压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1240发布日期:2018-09-18 22:42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的电路连接系统中,具有高效屏蔽的高压连接器。



背景技术:

社会经济发展至目前的阶段,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油价不断上升走高,因此针对汽车行业,人们迫切地寻求新的发动机技术,以代替传统的内燃机技术。在此背景下,节能环保的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和关切,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的推广和普及也必然成为趋势,而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的使用,将会极大地促进电路连接系统配套设备的发展。

其中,高压连接器运用于新能源汽车电路连接系统中,为各种器件和线束应用,如电池组、直流/直流转换器、板载充电器、电动接头和高压配电,电路连接传导。现市场上连接器主要是金属外壳连接器和塑料外壳的连接器,金属外壳连接器靠外壳金属电磁屏蔽;塑料外壳的连接器,内嵌铜片屏蔽电磁。金属外壳高压连接器成本高,重量重,现主要以塑料外壳为主。现有的高压连接器存在以下缺陷:

(一)没有二次开锁结构,或二次开锁结构复杂;

(二)尾部线束没有紧固结构,或紧固结构复杂;

(三)屏蔽罩之间接触触点过少;

(四)端子固定架拉拔容易导致屏蔽罩变形。

综上所述,现有高压连接器还有提升的地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具有高效屏蔽的高压连接器,以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高效屏蔽的高压连接器,用于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包括外壳组立、上壳组立、底盖组立和导线,连接关系为:所述外壳组立和上壳组立插接连接,所述外壳组立和底盖组立连接,所述导线插入连接所述底盖组立和外壳组立;其中,所述外壳组立包括一外壳、一端子固定架和一屏蔽罩,所述端子固定架插入连接所述外壳;所述屏蔽罩为一两端环形中空体,中间弧形过渡的金属体,所述屏蔽罩的两个环形中空体分别包覆连接所述端子固定架和导线。

依照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述的高压连接器,所述屏蔽罩在所述端子固定架的一端包括一岛形,所述岛形的宽度大于连接处所述端子固定架的厚度。

依照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述的高压连接器,所述屏蔽罩在所述导线的一端,受底盖组立内沿的挤压,和导线的压接环紧密连接。

本申请的设计思想为:对现有塑料外壳高压连接器进行改进,在高电压高电流环境下,安全、可靠的配电及传导成为新能源汽车整车安全的核心和关键,因此,本申请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结构简化,并增加可靠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本申请是简单可靠的二次开锁结构;

第二、本申请密封垫和支架形成组件,导线固定简单,安装方便;

第三、本申请增加了屏蔽触点,提高电磁屏蔽效果;

第四、本申请底盖简单易安装;增加了锁紧块,提高了拉拔强度。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内容的任何一个具体实施例,并不一定同时具有以上全部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申请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外壳组立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剖开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按钮和凸起部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锁扣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拉扣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安全锁的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安全锁的上壳插到底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安全锁的锁扣推到底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底盖组立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的另外一个角度剖开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屏蔽罩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的高压连接器,用于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包括外壳组立10、上壳组立20、底盖组立30和导线40,连接关系为:所述外壳组立10和上壳组立20插接连接,所述外壳组立10和底盖组立30连接,所述导线40插入连接所述底盖组立30和外壳组立10;其中,所述外壳组立10包括一外壳11、一拉扣12、一锁扣13和一按钮14,所述外壳11分别连接所述拉扣12、锁扣13和按钮14,形成二次开锁结构。

在这之中,所述外壳11包括一凸起部111,如图4所示,所述凸起部111包括两边条1111、一镂空部1112和一盖部1113,所述两边条1111对应的位置开设一通孔槽1114,所述通孔槽1114的中间有一上凸块1115,如图所示,上凸块1115连接通孔槽1114的上沿,向下形成凸出状。

另外,如图5所示,所述锁扣13包括一锁体部131、两挡止条132、一卡止部133和一锁推部134;所述锁体部131为一片体,所述挡止条132的一端连接所述锁体部131的一侧,所述挡止条132的另外一端连接一锁挡止135,两挡止条132之间存在距离;所述锁推部134连接所述锁体部131的另外一侧,所述卡止部133连接所述锁体部131,所述卡止部133具有一斜面,如图所示,本申请的卡止部133为凸出于锁体部131的两个片体,但是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设计成一块或多数片,只要强度和功能达要求,都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卡止部133的斜面设计,主要是方便连接所述按钮14,将按钮14抬起;装配后,所述锁推部134位于所述镂空部1112,所述卡止部133连接所述按钮14,所述锁挡止135位于所述通孔槽1114,所述锁挡止135连接所述上凸块1115。

还有,如图4所示,所述按钮14包括一按压部141和一连接斜面142,所述连接斜面142的一端连接所述外壳11,所述连接斜面142的另外一端连接所述按压部141,所述按压部141位于所述镂空部1112,由于连接斜面142和外壳11的径向呈有角度连接,所以按压部141在镂空部1112呈浮起状,所述连接斜面142开设两定位槽143,两定位槽143为轴向排列的两个通孔。

此外,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拉扣12包括一扣体部121、一扣槽部122、一推止部123、两限位凸轴124、一拉推部125和一扣位126;所述扣体部121为一片体,所述扣槽部122为一中间有通孔的片体,所述扣槽部122连接于所述扣体部121的一侧,所述推止部123位于所述扣槽部122的下表面,在插接时,上壳组立20插入外壳11中,上壳组立20的前沿遇到推止部123时,推动推止部123将拉扣12向外推,推向按钮14的按压部141,所述拉推部125位于所述扣体部121的上表面,所述扣位126位于所述扣体部121的下表面,所述扣位126为扣体部121下表面的一个凸起,所述扣位126移动连接所述两定位槽143,也就是说,在被上壳组立20推动前,扣位126在靠里面的定位槽143中,然后被上壳组立20推动到靠外面的定位槽143中,靠外面的定位槽143的目的,是让进入的扣位126不容易离开。所述两限位凸轴124分别位于所述拉扣12的两侧,在所述两边条1111对应所述两限位凸轴124的位置开设外壳导槽(图未示),所述限位凸轴124连接所述外壳导槽,限位凸轴124在外壳导槽中滑动,也起到翘翘板支撑点的作用。

如图7所示,所述上壳组立20包括一上壳21,所述上壳21插入连接所述外壳11,所述上壳21对应所述扣槽部122的位置设置一上卡止211,上壳21插入外壳11中,上壳21的前沿遇到推止部123时,所述上卡止211刚好进入扣槽部122的中间通孔中,防止上壳21轻易从外壳11中脱出。

接着说一下安全锁的装配过程,首先将拉扣12从镂空部1112插入盖部1113,两限位凸轴124进入两边条1111的外壳导槽中,限制拉扣12的移动,直到拉推部125撞到盖部1113,拉扣12不能再向里面移动,此时,扣位126在靠里面的定位槽143中,拉推部125位于盖部1113和按钮14的按压部141之间;接着,将锁扣13从按压部141的下面插入,连接斜面142位于两挡止条132中间的间隙,当锁挡止135继续前进,进到通孔槽1114遇到上凸块1115时,锁挡止135被上凸块1115阻挡,锁扣13无法再前进,如图7所示,拉推部125撞到盖部1113,而锁挡止135被上凸块1115阻挡。

接着说一下安全锁的锁紧过程,如图8所示,上壳21插入外壳11中,上壳21的前沿遇到推止部123,继续插到底,此时,上卡止211刚好进入扣槽部122的中间通孔中,防止上壳21轻易从外壳11中脱出,而拉推部125和按压部141靠在一起,扣位126在靠外面的定位槽143中;同时拉扣12会下压锁扣13,使锁扣13的锁挡止135向下离开通孔槽1114中间的上凸块1115,可以往前推动,手推到位时,如图9所示,锁挡止135来到上凸块1115的另外一侧,锁扣13不容易脱出;另外卡止部133的斜面将按钮14顶起,连接斜面142的定位槽143卡住拉扣12的扣位126,可以将拉扣12和按钮14定住不能运动。

当要打开安全锁时,先将锁扣13手推往尾部滑动到位;接着,按下按钮14可以拉开上壳3-5MM,上卡止211在扣槽部122的中间通孔中,所以拉开上壳21时,拉扣12同时被拉动,直到拉推部125撞到盖部1113。最后,按下拉扣12的拉推部125,限位凸轴124起到翘翘板支撑点的作用,上卡止211脱离扣槽部122的中间通孔,上卡止211不受限制,将上壳21和外壳11完全拉开。

下面说一下底盖组立30的结构,请参考图10,所述底盖组立30包括一支架31、一密封垫32、两锁紧块33和一底盖34;所述支架31、密封垫32、两锁紧块33和底盖34依序连接;其中,所述锁紧块33包括一连接面331和一锁紧弧面332,所述连接面331和锁紧弧面332一体成型制成,所述锁紧弧面332的内表面包括若干锁紧凸筋333,两所述锁紧块33合围将导线40抱住,抱住后,锁紧凸筋333和导线40的轴向成90度,可以将导线40抱紧,不会滑动。另外,所述支架31为一中空筒体,所述支架31朝向所述密封垫32的一侧包括至少两连接柱311,如图10所示,本申请连接柱311的数量是4个,但是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只要能够稳定连接,多几个或少几个,都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所述密封垫32对应所述连接柱311的位置开设密封通孔321,所述连接柱311贯通连接所述密封通孔321。

此外,所述锁紧块33的连接面331在对应所述连接柱311的位置开设紧块通孔334,所述连接柱311贯通连接所述紧块通孔334,如图10所示,配合连接柱311的数量,锁紧块33的连接面331开设2个紧块通孔334。而,所述底盖34为一台阶状中空体,所述底盖34朝向所述外壳组立10一侧的面上,开设两相对的连接扣孔341,请参考图2和图11,所述外壳组立10对应所述连接扣孔341的位置开设连接凸扣15。

关于底盖组立30和外壳组立10的装配,支架31增加了凸起直径1.5mm-3mm的4个连接柱311,穿过密封垫32和锁紧块33,连接柱311头部凸起的蘑菇头形可以拉住锁紧块33;作为底盖34安装前的简单固定,方便底盖34安装。两锁紧块33的锁紧弧面332的斜面和底盖34上的斜面配合,在底盖34安装时,底盖34向上将两个锁紧块33往中间导线40上挤,锁紧块33和导线40接触面的锁紧凸筋333紧紧的将导线40夹住,底盖34继续向上,外壳组立10的连接凸扣15插入底盖34的连接扣孔341中,底盖组立30和外壳组立10卡紧不会松脱,装配完成,如图11所示。两个锁紧块33利用底盖34的斜度挤压效应卡住导线40,避免拉扯导线40时使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接着,请参考图11和图12,说明本申请的屏蔽连接;所述外壳组立10还包括一端子固定架16和一屏蔽罩17,所述端子固定架16和屏蔽罩17插入连接所述外壳11;所述屏蔽罩17为一两端环形中空体,中间弧形过渡的金属体,所述屏蔽罩17的两个环形中空体分别包覆连接所述端子固定架16和导线40。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屏蔽罩17在所述端子固定架16的一端包括一岛形171,所述岛形171的宽度大于连接处所述端子固定架16的厚度,岛形171凸出于端子固定架16的地方可以和上壳组立屏蔽罩212连接;岛形171的设计可以加大端子固定架16的拔脱力,不容易在分开上壳组立20和外壳组立10时,将端子固定架16也带出来。

另外,如图11所示,所述屏蔽罩17在所述导线40的一端,受底盖组立30内沿的挤压,和导线40的压接环41紧密连接;这个挤压屏蔽罩17的就是支架31。

汇总来说,屏蔽罩17包围端子固定架16,在外壳11中固定,屏蔽罩17尾部触点与导线40的屏蔽网压接环41接触,头部触点与上壳组立屏蔽罩212接触形成屏蔽。屏蔽罩17头部增加了岛形171触点,而支架31的内孔将屏蔽罩17尾部触点挤压在线束压接环41上,外壳11中的屏蔽罩17和上壳组立屏蔽罩212触点接触导通。

本申请对现有塑料外壳高压连接器进行改进,在高电压高电流环境下,安全、可靠的配电及传导成为新能源汽车整车安全的核心和关键,因此,本申请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结构简化,并增加可靠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本申请是简单可靠的二次开锁结构;

第二、本申请密封垫和支架形成组件,导线固定简单,安装方便;

第三、本申请增加了屏蔽触点,提高电磁屏蔽效果;

第四、本申请底盖简单易安装;增加了锁紧块,提高了拉拔强度。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