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1235发布日期:2018-09-18 22:42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用于插接电线的连接器,一般由插头和插座组成。常用的连接器之中,插头中具有导电插针,而插座中则具有用于与导电插针连接的插接孔,插接孔之中设置有圆柱形电极片,圆柱形电极片紧贴在插接孔中。在使用传统的连接器时,当多次并长时间把导电插针在插接孔中进行插拔时,容易导致导电插针和圆柱形电极片之间出现磨损或变形的问题,因此会使得导电插针和圆柱形电极片之间出现缝隙,从而容易导致导电插针和圆柱形电极片之间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继而降低插头和插座之间的连接导电性,从而缩短插头和插座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连接器,即使导电插针多次并长时间在插接孔中进行插拔,导电插针和圆柱电极片之间都不会产生缝隙,从而不会影响插头和插座之间的连接导电性,从而能够保持插头和插座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连接器,包括相互匹配的插座和插头,插头之中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连接电线的导电插针;插座之中设置有与导电插针相对应的插接孔,插接孔中设置有用于连接电线的圆柱电极片,圆柱电极片之中设置有朝圆柱电极片的中轴线突出的弧形弹簧;导电插针插进圆柱电极片之中时,导电插针与发生形变的弧形弹簧接触电连接。

进一步,插座之中设置有用于与插头旋合扣接的外套扣件,外套扣件套于插座之上并可绕插座进行转动。

进一步,插头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呈螺旋状的导向槽,导向槽的末端位置设置有与插头轴向相一致的扣位;外套扣件的内壁设置有与导向槽和扣位相配合的卡点;外套扣件与插头旋合扣接时,扣位把卡点限制于导向槽的末端位置。

进一步,插座还设置有用于卡住卡点从而限制外套扣件套于插座之中的卡板,卡板之上设置有用于让卡点通过的缺口;外套扣件的内壁还设置有用于卡住卡板从而防止插座脱落的凸边。

进一步,插座和外套扣件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水的胶圈。

进一步,插座还设置有绝缘胶层,插接孔设置于绝缘胶层之中,绝缘胶层之中设置有用于防止反接的T形槽;插头还设置有用于插接绝缘胶层的连接腔,连接腔之中设置有用于配合T形槽从而防止反接的T形隔板,T形隔板把连接腔分隔成两个分别设置有导电插针的空腔。

进一步,插座用于连接电线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加强连接的插座圆环。

进一步,插头用于连接电线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加强连接的插头圆环。

进一步,外套扣件的外侧表面设置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凹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新型连接器,导电插针和圆柱电极片均与电线相连接,因此当导电插针插接在圆柱电极片之中时,能够把两个电线连接于一起,从而实现两个电线之间的有效接续;设置于圆柱电极片之中并朝着其中轴线突出的弧形弹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由于该弧形弹簧使得圆柱电极片的孔径小于导电插针的直径,因此当导电插针插进圆柱电极片之中时,导电插针能够迫使弧形弹簧发生形变,因此导电插针能够与弧形弹簧紧密接触而相互电连接。由于弧形弹簧的弹性恢复作用,因此即使导电插针多次并长时间在插接孔中进行插拔,导电插针和圆柱电极片之间都不会产生缝隙,从而不会影响插座和插头之间的连接导电性,从而能够保持插座和插头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插座的剖视图;

图2是插座和插头相连接时的示意图;

图3是插座和插头之间的爆炸图;

图4是插头的示意图;

图5是插座的俯视图;

图6是外套扣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连接器,包括相互匹配的插座1和插头2,插头2之中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连接电线的导电插针21;插座1之中设置有与导电插针21相对应的插接孔11,插接孔11中设置有用于连接电线的圆柱电极片12,圆柱电极片12之中设置有朝圆柱电极片12的中轴线突出的弧形弹簧13;导电插针21插进圆柱电极片12之中时,导电插针21与发生形变的弧形弹簧13接触电连接。其中,弧形弹簧13由能够导电的金属片弯曲构成,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弹性。具体地,导电插针21和圆柱电极片12均与电线相连接,因此当导电插针21插接在圆柱电极片12之中时,能够把两个电线连接于一起,从而实现两个电线之间的有效接续;设置于圆柱电极片12之中并朝着其中轴线突出的弧形弹簧13,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由于该弧形弹簧13使得圆柱电极片12的孔径小于导电插针21的直径,因此当导电插针21插进圆柱电极片12之中时,导电插针21能够迫使弧形弹簧13发生形变,因此导电插针21能够与弧形弹簧13紧密接触而相互电连接。由于弧形弹簧13的弹性恢复作用,因此即使导电插针21多次并长时间在插接孔11中进行插拔,导电插针21和圆柱电极片12之间都不会产生缝隙,从而不会影响插座1和插头2之间的连接导电性,从而能够保持插座1和插头2的使用寿命。

其中,参照图2-图3,插座1之中设置有用于与插头2旋合扣接的外套扣件3,外套扣件3套于插座1之上并可绕插座1进行转动。具体地,通过利用外套扣件3与插头2之间进行旋合扣接从而把插座1与插头2连接于一起,能够不再需要使用传统的螺牙旋合的方式对插座1和插头2进行连接,从而能够避免插座1和插头2之间出现滑牙的问题,从而能够保证电线之间的有效连接。

其中,参照图3-图6,插头2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呈螺旋状的导向槽22,导向槽22的末端位置设置有与插头2轴向相一致的扣位23;外套扣件3的内壁设置有与导向槽22和扣位23相配合的卡点31;外套扣件3与插头2旋合扣接时,扣位23把卡点31限制于导向槽22的末端位置。具体地,设置于插头2外表面的导向槽22与插头2的插接端面之间设置有让卡点31进入导向槽22之中的开口,当连接插座1和插头2时,首先将插头2插入插座1之中,接着使设置于外套扣件3之上的卡点31对准该开口,此时,即可把外套扣件3推向插头2,使得卡点31进入到导向槽22之中,然后旋扭外套扣件3,使得卡点31沿着导向槽22进行螺旋移动,当外套扣件3旋转到位后,扣位23把卡点31限制于导向槽22的末端位置,因此,在卡点31和扣位23的配合作用下,外套扣件3能够与插头2固定于一起,从而使得插座1和插头2能够相互固定而无法脱落。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避免插接到位或在连接器的方向稍加拉力时造成插头2与插座1出现脱落断路现象,从而提高了连接器连接的可靠性。

其中,参照图3-图6,插座1还设置有用于卡住卡点31从而限制外套扣件3套于插座1之中的卡板14,卡板14之上设置有用于让卡点31通过的缺口15;外套扣件3的内壁还设置有用于卡住卡板14从而防止插座1脱落的凸边33。具体地,当把外套扣件3套于插座1之中时,首先把卡点31对准缺口15,接着把卡点31穿过缺口15并旋转外套扣件3,使得卡板14挡住卡点31从而使外套扣件3套于插座1之中。另外,由于设置于外套扣件3内壁的凸边33能够与卡板14相互限制,即卡板14处于凸边33和卡点31之间,所以外套扣件3和插座1相互之间不会出现脱落的问题;此外,凸边33和卡点31之间的距离大于卡板14的厚度,所以凸边33和卡点31之间具有能够让卡板14进行转动的空间,从而使得外套扣件3和插座1之间能够进行灵活的相对转动操作。另外,当外套扣件3与插头2旋合扣接时,凸边33能够把卡板14压向插头2,使得插座1不能离开插头2,从而实现插座1和插头2之间的牢固连接。

其中,参照图3,插座1和外套扣件3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水的胶圈4。具体地,胶圈4能够起到良好的隔水作用,从而能够避免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出现涉水短路的问题。

其中,参照图3-图6,插座1还设置有绝缘胶层16,插接孔11设置于绝缘胶层16之中,绝缘胶层16之中设置有用于防止反接的T形槽17;插头2还设置有用于插接绝缘胶层16的连接腔,连接腔之中设置有用于配合T形槽17从而防止反接的T形隔板24,T形隔板24把连接腔分隔成两个分别设置有导电插针21的空腔。具体地,T形槽17和T形隔板24的相互配合,能够起到良好的防反接作用,从而能够避免错误反接而导致短路的问题。此外,T形隔板24把连接腔分隔成两个分别设置有导电插针21的空腔,因此T形隔板24能够把正极的导电插针21和负极的导电插针21隔离开来,从而能够避免因为导电异物落入到插头2的连接腔之中而引起短路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使用安全性。

其中,参照图3,插座1用于连接电线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加强连接的插座圆环18。具体地,插座1和电线之间会通过一防水胶层而连接于一起,该防水胶层套于插座1之中从而实现插座1和电线之间的防水连接,而插座圆环18则能够加强插座1和防水胶层之间的连接牢固性,从而避免拉扯电线时出现防水胶层脱离于插座1的问题。

其中,参照图3,插头2用于连接电线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加强连接的插头圆环25。具体地,插头2和电线之间也会通过另一个防水胶层而连接于一起,该防水胶层套于插头2之中从而实现插头2和电线之间的防水连接,而插座圆环18则能够加强插头2和该防水胶层之间的连接牢固性,从而避免拉扯电线时出现该防水胶层脱离于插头2的问题。

其中,参照图2-图3,外套扣件3的外侧表面设置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凹纹32。具体地,凹纹32能够增强用户手指与外套扣件3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用户能够更方便地对外套扣件3进行操作。当需要将外套扣件3旋合在插头2之上时,用户只需手捏着外套扣件3并转动外套扣件3即可,由于凹纹32增加了手指与外套扣件3之间的摩擦力,因此用户能够轻易地转动外套扣件3,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转动外套扣件3的便利性。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