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线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7365发布日期:2018-09-25 20:49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线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蓄电池线束。



背景技术:

汽车蓄电池线束通过与控制线束、蓄电池、发动机等之间的连接,实现了运载设备之间来往信号和电源的功能。现有技术中,汽车蓄电池线束与蓄电池连接时通常通过紧固螺母实现紧固连接功能,且在紧固螺母外会套上绝缘套,这种固定方式存在着在固定或拆卸时,往往需要用到特定的扳手,而普通用户通常是没有专用工具;另外,在固定时,需要事先将绝缘套穿在线束上,然后通过扳手对螺母进行紧固,最后在套上绝缘套,操作复杂,效率低,而且使用扳手时若力矩过大,会造成螺栓脱扣,甚至会损坏蓄电池的极柱。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蓄电池线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电池线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技术中,汽车蓄电池线束与蓄电池连接时通常通过紧固螺母实现紧固连接功能,且在紧固螺母外会套上绝缘套,这种固定方式存在着在固定或拆卸时,往往需要用到特定的扳手,而普通用户通常是没有专用工具;另外,在固定时,需要事先将绝缘套穿在线束上,然后通过扳手对螺母进行紧固,最后在套上绝缘套,操作复杂,效率低,而且使用扳手时若力矩过大,会造成螺栓脱扣,甚至会损坏蓄电池的极柱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电池线束,其增强蓄电池线束的抗老化性、抗氧化性、耐候性和防鼠咬性,延长蓄电池线束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蓄电池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线束本体、绝缘壳体和锁紧件,所述绝缘壳体的一端为敞开结构,所述锁紧件固定于所述绝缘壳体内,所述线束本体贯穿所述绝缘壳体并连接于所述锁紧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蓄电池线束结构简单、合理,且所述的线束本体、绝缘壳体和锁紧件之间为一个整体结构,固定和拆卸都很方便、简单、快速,即将所述绝缘壳体压向汽车蓄电池的极柱,所述锁紧件能锁紧蓄电池的极柱,即完成固定,拆卸时也只需要用力将所述绝缘壳体拔出。

优选的,所述锁紧件包括带有开口的环形导电片,所述环形导电片的两端在其开口处一体平行向外设有延伸结构,所述延伸结构与所述绝缘壳体内壁之间设有弹性压紧装置。所述弹性压紧装置使得两个所述延伸结构靠拢,从而使得所述环形导电片收缩,实现了所述环形导电片能锁紧汽车蓄电池极柱的功能。

优选的,所述弹性压紧装置包括绝缘垫片、弹簧,所述绝缘垫片固定在所述延伸结构上,所述弹簧一端固定在所述绝缘垫片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绝缘壳体内壁上。将所述绝缘壳体压向汽车蓄电池极柱时,蓄电池极柱会撑开所述延伸结构,使得所述弹簧为压紧状态,从而起到锁紧蓄电池极柱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弹簧和所述绝缘壳体的内壁之间设有预紧件,所述预紧件包括圆柱状套筒,所述弹簧的一端位于所述套筒内;所述绝缘壳体内壁上设有螺纹孔,所述套筒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孔。可以通过转动所述套筒,调节所述弹簧的压缩量,从而调节所述弹簧对所述延伸结构的压紧力,可避免发生压紧力不钩而锁不紧蓄电池极柱或者压紧力太大而损坏蓄电池极柱的现象;另外,在长期使用后,若所述弹簧产生的压紧力不够,也可以通过拧紧所述套筒,得以增加所述弹簧的压缩量,从而增加所述弹簧的压紧力,延长其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套筒的外端设有一字槽或十字槽或内六角槽。方便拧紧或拧松所述套筒。

优选的,所述线束本体包括导体和绝缘体,所述绝缘体从内向外依次设有基体层、抗老化层、抗氧化层、耐候性层和防鼠咬层,所述的抗老化层、抗氧化层、耐候性层、防鼠咬层依次从内向外涂覆于所述基体层的外表面。所述的抗老化层、抗氧化层、耐候性层可增加该蓄电池线束的抗老化性、抗氧化性、耐候性,得以延长蓄电池线束的使用寿命,所述防鼠咬层可防止老鼠咬坏蓄电池线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蓄电池线束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蓄电池线束的主视图;

图3是图2中沿A-A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绝缘体的涂层分布示意图。

图中:1线束本体、10导体、11绝缘体、110基体层、111抗老化层、112抗氧化层、113耐候性层、114防鼠咬层、2绝缘壳体、21螺纹孔、3锁紧件、31环形导电片、310延伸结构、4弹性压紧装置、41绝缘垫片、42弹簧、51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的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蓄电池线束,包括线束本体1、绝缘壳体2和锁紧件3,所述绝缘壳体2的一端为敞开结构,所述锁紧件3固定于所述绝缘壳体2内,所述线束本体1贯穿所述绝缘壳体2并连接于所述锁紧件3。附图中,所述绝缘壳体2的形状为矩形柱状,不局限于此形状,可以是圆柱状、五棱柱状、六棱柱状等,其作用是防止汽车蓄电池正极柱与车体零部件发生接触,从而发生汽车蓄电池短路的现象(由于现有技术中,汽车蓄电池负极采用搭铁的方式,即蓄电池负极是与车体直接接触的)。所述绝缘壳体2的材料优选为热固性酚醛树脂,由于其具有较好绝缘性,使得所述绝缘壳体2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还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耐燃性,得以提高所述绝缘壳体2的使用寿命。现有技术中,所述线束本体1另一端(附图中未画出的一端)是与汽车控制线束和发动机线束进行连接的。

实施例中,所述锁紧件3包括带有开口的环形导电片31,所述环形导电片31的两端在其开口处一体平行向外设有延伸结构310,所述延伸结构310与所述绝缘壳体2内壁之间设有弹性压紧装置4。所述弹性压紧装置4使得两个所述延伸结构310靠拢,从而使得所述环形导电片31收缩,实现了所述环形导电片31能锁紧汽车蓄电池极柱的功能。其中,所述环形导电片31与所述线束本体1连接,所述环形导电片31材料优选为铝或铜,由于铝或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使其具有较好的导电性。

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压紧装置4包括绝缘垫片41、弹簧42,所述绝缘垫片41固定在所述延伸结构310上,所述弹簧42一端固定在所述绝缘垫片41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绝缘壳体2内壁上。附图中所述绝缘垫片41为螺栓状(不局限于此形状,也可以是T形柱状、套筒状等),其底部通过“过氯乙烯”胶水固定在所述延伸结构上,再将所述弹簧42穿在所述绝缘垫片41上,即可。将所述绝缘壳体2压向汽车蓄电池极柱时,蓄电池极柱会撑开所述延伸结构310,使得所述弹簧42为压紧状态,从而起到锁紧蓄电池极柱的作用。其中,所述绝缘垫片41的材料优选为热固性酚醛树脂,由于其具有较好绝缘性,使得所述绝缘垫片41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还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耐燃性,得以提高所述绝缘垫片41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中,所述弹簧42和所述绝缘壳体2的内壁之间设有预紧件,所述预紧件包括圆柱状套筒51,所述弹簧42的一端位于所述套筒51内;所述绝缘壳体2内壁上设有螺纹孔21,所述套筒51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孔21。可以通过转动所述套筒51,得以调节所述弹簧42的压缩量,从而调节所述弹簧42对所述延伸结构310的压紧力,可避免发生压紧力不够而锁不紧蓄电池极柱或者压紧力太大而损坏蓄电池极柱的现象;另外,在长期使用后,若所述弹簧42产生的压紧力不够,也可以通过拧紧所述套筒51,得以增加所述弹簧42的压缩量,从而增加所述弹簧42的压紧力,延长其使用寿命。

实施例中,所述套筒51的外端设有一字槽或十字槽或内六角槽。附图中采用的是十字槽(未标号),方便拧紧或拧松所述套筒51。

实施例中,所述线束本体1包括导体10和绝缘体11,所述绝缘体11从内向外依次设有基体层110、抗老化层111、抗氧化层112、耐候性层113(所述耐候性是指抵抗冷热的能力,下同)和防鼠咬层114,所述的抗老化层111、抗氧化层112、耐候性层113、防鼠咬层114依次从内向外涂覆于所述基体层110的外表面。其中,所述基体层110的材料优选为绝缘的三元乙丙橡胶或绝缘的热塑性弹性体或绝缘的硅橡胶或绝缘的PVC,与所述导体10通过共挤成型,因为绝缘的三元乙丙橡胶或绝缘的热塑性弹性体或绝缘的硅橡胶或绝缘的PVC具有良好的绝缘性、韧性,使得所述绝缘体11具有较好的绝缘性和韧性;所述抗老化层111的材料优选为2-羟基-4-正辛养基二苯甲酮,涂覆于所述基体层110的外表面,2-羟基-4-正辛养基二苯甲酮适合于各种塑料、合成纤维、橡胶树脂、涂料等材料,具有较好的防老化作用,得以提高所述绝缘体11的抗老化性,增加其使用寿命;所述抗氧化层112的材料优选为碳化钛层,涂覆于所述抗老化层111的外表面,得以提高所述绝缘体11的耐高温和抗氧化性,增加其使用寿命;所述耐候性层113的材料优选为聚酰亚胺层,涂覆于所述抗氧化层112的外表面,可以提高所述绝缘体11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增加所述绝缘体11使用寿命;所述防鼠咬层114的材料优选为Caritys防鼠咬涂料,其具有优良的可喷涂性、绝缘性,还具有高弹性、高耐候耐温性、防鼠咬性,涂覆于所述耐候性层113的外表面,增加所述绝缘体11使用寿命,也可防止老鼠咬坏蓄电池线束。

工作原理:将所述绝缘壳体2压向汽车蓄电池的极柱,汽车蓄电池的极柱会撑开所述环形导电片31,所述延伸结构310使得所述弹簧42压缩,所述弹簧42即对所述延伸结构310产生压紧力,从而使得所述环形导电片31锁紧汽车蓄电池的极柱。另外,通过转动所述套筒51可使得所述弹簧42的压缩量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所述弹簧42对所述延伸结构310的产生合适的压紧力,避免发生压紧力不够而锁不紧蓄电池极柱或者压紧力太大而损坏蓄电池极柱的现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