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8106发布日期:2019-03-15 19:22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PCB板(印刷电路板)对PCB板的射频同轴连接器的下端焊接在一块下端PCB板上,上端与一块上端PCB板电接触。该射频同轴连接器的上端外导体为接触环,该接触环由外部的弹簧提供压力保证与上端PCB板电接触,该射频同轴连接器的下端外导体为壳体,该壳体与下端PCB板焊接,保证与下端PCB板电连接。接触环和壳体之间由弹性片卡扣卡扣住。该射频同轴连接器的中心导体的下半部分与下端PCB板焊接,保证与下端PCB板电连接;中心导体的上半部分由内部的弹簧提供压力保证与上端PCB板电接触。中心导体与壳体之间由绝缘子保证相对位置。

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接触环通过弹性卡扣卡扣到壳体的外壁上,因此,当在接触环上施加较大的轴向推力时,弹性卡扣会向外张开,这容易导致弹性卡扣与壳体脱离,从而导致接触环与壳体脱离。

另外,在现有射频同轴连接器中,上端外导体为接触环,该接触环由外部的弹簧提供压力保证与上端PCB板电接触,该弹簧通常裸露于连接器外侧,缺乏相应的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外部导体,包括可滑动地组装在一起的第一外部导体和第二外部导体;中心导体,设置在所述外部导体中;和第一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外部导体和所述第二外部导体之间,适于向所述第一外部导体施加轴向推力。所述第二外部导体包括外筒体和与所述外筒体相连的内筒体,在所述外筒体和所述内筒体之间限定一个横截面呈环形的容纳槽;所述第一外部导体包括弹性卡扣,所述弹性卡扣插入所述容纳槽中,并适于与所述外筒体的内壁卡扣在一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外部导体包括弹性臂,所述弹性臂插入所述内筒体中,适于与所述内筒体的弹性电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中心导体包括可滑动地组装在一起的第一中心导体和第二中心导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外部导体由金属材料一体铸造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外筒体的内壁上形成有阻挡凸起,所述弹性卡扣适于卡扣到所述阻挡凸起上,以阻止所述第一外部导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外部导体向外移动,从而防止所述第一外部导体与所述第二外部导体脱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弹性卡扣为L 型的弹性卡钩,所述弹性卡扣适于钩住所述阻挡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容纳在所述容纳槽中,其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一外部导体上,另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外部导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外部导体还包括基部,所述弹性卡扣和所述弹性臂连接至所述基部,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所述一端抵靠在所述基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内筒体的外壁上形成有凸起的定位台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所述另一端抵靠在所述定位台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外部导体的基部呈环形板状,所述弹性卡扣连接到所述基部的外边缘上,所述弹性臂连接到所述基部的内边缘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外部导体包括多个所述弹性卡扣,所述多个弹性卡扣围绕所述基部的外圆周均匀间隔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外部导体包括多个所述弹性臂,所述多个弹性臂围绕所述基部的内圆周均匀间隔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绝缘体,所述绝缘体设置在所述外部导体和所述中心导体之间,用于将所述中心导体保持在所述外部导体中,并将所述中心导体与所述外部导体电隔离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绝缘体容纳在所述第二外部导体的内筒体中,所述第二中心导体被保持在所述绝缘体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外部导体为通过冲压单张金属板形成的单个导电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中心导体和所述第二中心导体之间,适于向所述第一中心导体施加轴向推力,使得所述第一中心导体可在所述第二弹性元件施加的轴向推力的作用下与第一电子部件可靠电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二中心导体具有筒状部,所述第一中心导体的一端滑动地插装在所述第二中心导体的筒状部中,并与所述第二中心导体滑动电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中心导体具有弹簧式探针结构,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被所述第一中心导体压缩在所述第二中心导体的筒状部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外部导体或所述第二中心导体适于焊接、插接或螺纹连接到第二电子部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外部导体和所述第二中心导体具有适于焊接到第二电子部件上的平坦底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外部导体的外筒体的外壁上形成有螺纹部,所述第二外部导体适于通过所述螺纹部螺纹连接到第二电子部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连接器为适于电连接在第一电子部件和第二电子部件之间的射频同轴连接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电子部件为电路板,所述第二电子部件为电路板或滤波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实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外部导体的弹性卡扣卡扣到第二外部导体的外筒体的内壁上,因此,即使在第一外部导体上施加较大的轴向推力,弹性卡扣也不会与外筒体脱离,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一外部导体与第二外部导体脱离。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实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显示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纵向剖视图,其中显示了第一电子部件和第二电子部件;

图3显示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第二外部导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显示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第一外部导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显示图5所示的连接器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实用新型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外部导体,包括可滑动地组装在一起的第一外部导体和第二外部导体;中心导体,设置在所述外部导体中;和第一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外部导体和所述第二外部导体之间,适于向所述第一外部导体施加轴向推力。所述第二外部导体包括外筒体和与所述外筒体相连的内筒体,在所述外筒体和所述内筒体之间限定一个横截面呈环形的容纳槽;所述第一外部导体包括弹性卡扣,所述弹性卡扣插入所述容纳槽中,并适于与所述外筒体的内壁卡扣在一起。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显示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纵向剖视图,其中显示了第一电子部件1和第二电子部件2;图3显示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第二外部导体120的立体示意图;图4显示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第一外部导体110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该连接器主要包括:外部导体110、120,中心导体210、220和第一弹性元件130。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外部导体110、120包括可滑动地组装在一起的第一外部导体110和第二外部导体120。中心导体210、220设置在外部导体110、120中。中心导体210、220 包括可滑动地组装在一起的第一中心导体210和第二中心导体220。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30设置在第一外部导体110和第二外部导体120之间,适于向第一外部导体 110施加轴向推力,使得第一外部导体110可在第一弹性元件130施加的轴向推力的作用下与第一电子部件1可靠电接触。

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外部导体120包括外筒体121和与外筒体121相连的内筒体122,在外筒体121和内筒体122之间限定一个横截面呈环形的容纳槽12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外部导体120 为金属经铸造工艺一体成型。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外部导体110包括弹性卡扣111a和弹性臂112a。弹性卡扣111a插入容纳槽123中,并适于与外筒体121的内壁卡扣在一起。弹性臂112a插入内筒体122 中,适于与内筒体122的内壁弹性电接触。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外筒体121的内壁上形成有阻挡凸起121a。弹性卡扣111a适于卡扣到阻挡凸起121a上,以阻止第一外部导体110相对于第二外部导体120向外移动,从而防止第一外部导体110与第二外部导体120脱离。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弹性卡扣111a为L型的弹性卡钩,弹性卡扣111a适于钩住阻挡凸起121a。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30容纳在容纳槽123中,其一端抵靠在第一外部导体110上,另一端抵靠在第二外部导体120上。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外部导体110还包括基部113,弹性卡扣111a和弹性臂112a连接至基部113,第一弹性元件130的一端(图中的上端)抵靠在基部113上。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内筒体122的外壁上形成有凸起的定位台阶122a,第一弹性元件130的另一端(图中的下端)抵靠在定位台阶122a上。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外部导体110的基部113呈环形板状。弹性卡扣111a连接到基部113的外边缘上,弹性臂112a连接到基部113的内边缘上。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外部导体110包括多个弹性卡扣111a。多个弹性卡扣111a围绕基部113的外圆周均匀间隔分布。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外部导体110包括多个弹性臂112a。多个弹性臂112a围绕基部113的内圆周均匀间隔分布。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接器还包括绝缘体 300,该绝缘体300设置在外部导体110、120和中心导体210、220 之间,用于将中心导体210、220保持在外部导体110、120中,并将中心导体210、220与外部导体110、120电隔离开。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绝缘体300容纳在第二外部导体120的内筒体122中,第二中心导体220被保持在绝缘体 300中。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外部导体110为通过冲压单张金属板形成的单个导电部件。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接器还包括第二弹性元件230。该第二弹性元件230设置在第一中心导体210和第二中心导体220之间,适于向第一中心导体210施加轴向推力,使得第一中心导体210可在第二弹性元件230施加的轴向推力的作用下与第一电子部件1可靠电接触。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中心导体220具有筒状部221,第一中心导体210的一端滑动地插装在第二中心导体220 的筒状部221中,并与第二中心导体220滑动电接触。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中心导体210、220具有弹簧式探针结构,第二弹性元件230被第一中心导体210压缩在第二中心导体220的筒状部221中。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外部导体120和第二中心导体220具有适于焊接到第二电子部件2上的平坦底面。

但是,请注意,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图示的实施例,第二外部导体120或第二中心导体220可以其他方式连接到第二电子部件2上,例如,第二外部导体120或第二中心导体220可以插接或螺纹连接到第二电子部件2上。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接器为适于电连接在第一电子部件1和第二电子部件2之间的射频同轴连接器。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子部件1和第二电子部件2均为电路板。

但是,请注意,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图示的实施例,第二部件2 可以为滤波器。

图5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6显示图5所示的连接器的纵向剖视图。

图5-6显示的实施例与图1-4所示的实施例的不同点仅在于第二外部导体120的外筒体121和第二中心导体220的结构不同。

在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外部导体120的外筒体121 的下端部121b的外直径小于上端部的外直径。这样,第二外部导体 120的外筒体121的下端部121b适于直接插接到第二电子部件2(例如,滤波器)上的插孔中。

请继续参见图5和图6,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中心导体220 具有从第二外部导体120中向外伸出的插头部220b,该插头部220b 可以插接到第二电子部件2(例如,滤波器)上的插孔中。

请注意,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图示的实施例,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二外部导体120的外筒体121的外壁上形成有螺纹部,第二外部导体120可以通过螺纹部螺纹连接到第二电子部件2(例如,滤波器)上。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在不发生结构或者原理方面的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虽然本总体实用新型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总体实用新型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应注意,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另外,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