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8288发布日期:2018-11-16 23:19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电动工具及新能源交通工具的驱动电源向着高容量、高安全性的方向发展,电池以其高容量等优良特性,广泛地运用在电动工具及新能源交通工具中。这些电池除了具有高容量外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才能达到使用的标准和满足人们的需求。

为了保证二次电池的安全性,现有技术中有些电池顶盖上安装有翻转片,并通过设置电阻电连接第一电极和顶盖片,从而在电池因过充或电解液发生反应等意外而导致二次电池内部气压超过预设值时,翻转片进行翻转与第二电极电连接,通过翻转片的运动和电阻的电连接,因而可以在第一电极、顶盖片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外电流,停止过充,通过电阻慢慢过流散热将二次电池内部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不会发生过充、起火、爆炸等危险,从而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为了保证美观及防止导电片与顶盖片接触,通常会在导电片及顶盖片之间设置第一绝缘件,但是由于第一绝缘件一般为塑料类材料,与金属材料的顶盖片之间结合力有限,不可避免的在顶盖片与第一绝缘件之间形成间隙,在对电池进行注液时,残留在顶盖片上的电解液会通过间隙渗入到翻转片上,电解液的渗入会影响翻转片的机械性能,使之翻转的灵敏度降低,同时也会大大增加了短路电阻,使形成的外电流变小而影响了过流散热效果,使安全系数降低。

因此,急需提供一种新的顶盖结构以解决二次电池的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其能防止电解液渗入到翻转片上,从而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顶盖,包括:顶盖片和设置于顶盖片的第一电极单元、第二电极单元和翻转片,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第一极柱和设置于第一极柱的电阻,第一极柱通过电阻与顶盖片电连接,第二电极单元包括第二极柱和与第二极柱电连接的导电片,第二极柱与顶盖片绝缘装配,翻转片电连接顶盖片,导电片位于翻转片的上方,导电片和顶盖片之间设置第一绝缘件,顶盖片围绕翻转片设置有凹槽,第一绝缘件覆盖凹槽。

作为一实施例,凹槽与翻转片的最短距离大于0.5mm,也就是说凹槽保持与翻转片一定的距离,以防止凹槽内储存的电解液、水等接触翻转片。

作为一实施例,翻转片具有连接部,连接部连接顶盖片,顶盖片设有具有不同厚度且依次相连的第一厚度部、第二厚度部及第三厚度部,第一绝缘件与第一厚度部连接并覆盖第二厚度部及第三厚度部,第二厚度部的厚度小于第三厚度部而形成凹槽,第三厚度部固定连接连接部。

作为一实施例,翻转片具有连接部,连接部连接顶盖片,顶盖片设有具有不同厚度且依次相连的第一厚度部、第二厚度部、第三厚度部及第四厚度部,第一绝缘件与第一厚度部连接并覆盖第二厚度部、第三厚度部及第四厚度部,第二厚度部的厚度小于第三厚度部而形成凹槽,第四厚度部的厚度小于第三厚度部且固定连接连接部。

作为一实施例,凹槽的与第一绝缘件平行的截面积沿远离第一绝缘件的方向逐渐变小,凹槽的深度不超过顶盖片的厚度的2/3。

作为一实施例,凹槽俯视成“回”字型,凹槽位于第一绝缘件的边缘的下方。

作为一实施例,第一绝缘件设有翻转片容纳孔,二次电池的内部气压超过预设值时,翻转片进行翻转并伸入翻转片容纳孔与导电片接触。翻转片的翻转能力与预设的压力值对应,当电池的内部气压超过预设值时,翻转片进行翻转并伸入第一绝缘件的翻转片容纳孔再与导电片接触,也就是说翻转片与第二电极电连接,因为第一电极通过电阻与顶盖片电连接,所以可以在第一电极、顶盖片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外电流,通过电阻慢慢过流散热将二次电池内部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不会发生过充、起火、爆炸等危险,因而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作为一实施例,顶盖片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第一极柱绝缘密封安装于第一安装孔内,第二极柱绝缘密封安装于第二安装孔内。二次电池顶盖还包括密封圈,密封圈分别套设在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上并分别收容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并使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分别与顶盖片电绝缘。

作为一实施例,顶盖片上还设置有第三安装孔,第三安装孔设有防爆阀,防爆阀的上方设有防爆阀保护片。当电池由于使用不当、暴露于恶劣环境中时,高能量的电池就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并且温度急剧升高,气体冲开防爆阀达到泄压的目的,从而了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而防爆阀保护片主要为了防止外来物刺破防爆阀或者外来物位于防爆阀上而影响防爆阀的泄压目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电芯、容纳电芯的壳体和上述的二次电池顶盖。

本实用新型的顶盖片在围绕翻转片设置有凹槽,第一绝缘件覆盖凹槽,因而在进行电解液注液时,从第一绝缘件与顶盖片之间的间隙渗入的电解液可存储至凹槽中,因为避免了电解液渗入到翻转片上而影响翻转片的翻转灵敏度及致使短路电阻变大,同时也可防止大气中的尘粒、水等进入到翻转片而影响翻转片的使用。因而通过本实用新型的顶盖结构,可在二次电池的内部气压超过预设值时,翻转片有效的进行翻转使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电连接而形成外短路,再通过小的短路电阻慢慢过流散热将二次电池内部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不会发生过充、起火、爆炸等危险,而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二次电池顶盖的剖视图。

图3为顶盖片的立体图。

图4为图2中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图2中圆圈部分的另一实施例的放大图。

图6为图2中圆圈部分的又一实施例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

参照图1~3,二次电池包括二次电池顶盖1、电芯2和容纳电芯的壳体3,壳体内注有浸润电芯的二次电池电解液(图中未示出)。二次电池顶盖1包括顶盖片13,以及设置在顶盖片13上的第一电极单元11、第二电极单元12、翻转片14、注液孔18和防爆阀20。顶盖片13上设有翻转片固定孔131、第一安装孔136、第二安装孔137和第三安装孔138,第一电极单元11绝缘密封安装于第一安装孔136内,第二电极单元12绝缘密封安装于第二安装孔137内,第三安装孔138设有防爆阀20,防爆阀20的上方设有防爆阀保护片19。

第一电极单元11通常为正极,第二电极单元12通常为负极。如图2所示,第一电极单元11包括铝铆接块111、电阻112和第一极柱113。第一极柱113和铝铆接块111可为分体式结构也为一体式结构。准确的来说,当第一极柱113为带有凸台的极柱时,第一极柱113和铝铆接块111为分体式结构,当第一极柱113为圆柱体极柱时,第一极柱113和铝铆接块111可为分体式结构或为一体式结构。电阻112具有安装孔(图中未示出),电阻112通过安装孔套设于第一极柱113上,从而实现第一极柱113与顶盖片13的电连接。第一极柱113穿设于第一安装孔136内,密封圈16套设在第一极柱113上并收容于第一安装孔136内,从而使第一极柱113与顶盖片13进行绝缘装配。第一极柱113与顶盖片13的下端之间设有第二绝缘件17,第一极柱113与电芯2的正极片进行电连接。

如图2、图4~6所示,第二电极单元12包括第二极柱122、与第二极柱122电连接的导电片121和第二极柱凸台123。第二极柱122、导电片121和第二极柱凸台123可都为分体式结构也可相连的两者为一体式结构而另一个为分体式结构。准确的来说,当导电片121采用分体式结构即与第二极柱122为分体结构时,第二极柱122和第二极柱凸台123可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当导电片121与第二极柱122为一体结构时,第二极柱122和第二极柱凸台123为分体式结构。第二极柱121穿设于第二安装孔137内,密封圈16套设在第二极柱122上并收容于第二安装孔137内,从而使第二极柱122与顶盖片13进行绝缘装配。第二极柱凸台123与顶盖片13之间设有第二绝缘件17,第二极柱凸台123与电芯2的负极片进行电连接。导电片121与顶盖片13之间设有第一绝缘件15,导电片121位于翻转片14的上方,翻转片14与顶盖片13电连接且设置于翻转片固定孔131,翻转片14具有连接部141,连接部141连接翻转片固定孔131。翻转片14可通过顶盖片13冲压形成,即翻转片14与顶盖片13一体成型,因而顶盖片13不存在翻转片固定孔131;翻转片14和顶盖片13也可通过将连接部141焊接于翻转片固定孔131而连接。第一绝缘件15设有翻转片容纳孔15c,二次电池的内部气压超过预设值时,翻转片14进行翻转并伸入翻转片容纳孔15c与导电片121接触,也就是说翻转片14与第二极柱122电连接,因为第一极柱113通过电阻112与顶盖片13电连接,所以可以在第一电极单元11、顶盖片13和第二电极单元12之间形成外电流,停止过充,通过外电流电阻慢慢过流散热将二次电池内部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不会发生过充、起火、爆炸等危险,从而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如图2~6所示,顶盖片13围绕翻转片14设置有凹槽130,第一绝缘件15覆盖凹槽130,凹槽130位于第一绝缘件15的边缘的下方,凹槽130与翻转片14的最短距离大于0.5mm。因而在进行电解液注液时,从第一绝缘件15与顶盖片13之间的间隙渗入的电解液可存储至凹槽130中,因为避免了电解液渗入到翻转片14上而影响翻转片14的翻转灵敏度及致使短路电阻变大,同时也可防止大气中的尘粒、水等进入到翻转片14而影响翻转片14的使用。

如图4所示,顶盖片13设有具有不同厚度且依次相连的第一厚度部132、第二厚度部133及第三厚度部134,第一绝缘件15与第一厚度部132连接并覆盖第二厚度部133及第三厚度部134,第二厚度部133的厚度小于第三厚度部134而形成凹槽130,第三厚度部134固定连接连接部141。第三厚度部134与连接部141可通过焊接进行固定连接。当顶盖片13较薄时,不宜将顶盖片按照厚度分为较多层,以避免其在后续电解液注液或夹具化成时因受力而变形。

当然顶盖片13不仅限于上述一种结构,作为顶盖片13的另一种实施例,如图3和图5所示,顶盖片13设有具有不同厚度且依次相连的第一厚度部132、第二厚度部133、第三厚度部134及第四厚度部135,第一绝缘件15与第一厚度部132连接并覆盖第二厚度部133、第三厚度部134及第四厚度部135,第二厚度部133的厚度小于第三厚度部134而形成凹槽130,第四厚度部135的厚度小于第三厚度部134且固定连接连接部141。对于顶盖片厚度较厚时,可将顶盖片13设为多层结构,且与连接部141连接的厚度部可设置为较低的厚度,以保持足够的空间使翻转片14灵活翻转。

作为凹槽130的另一实施例,如图6所示,凹槽130的与第一绝缘件15平行的截面积沿远离第一绝缘件15的方向逐渐变小,且凹槽130的深度不超过顶盖片13厚度的2/3。此种设计可使凹槽130的容纳体积变大,且更容易使电解液、尘粒、水等滑入凹槽130中。

继续如图3所示,凹槽130俯视成“回”字型,且包围翻转片固定孔131及第二安装孔137,也就意味着,凹槽130不仅可以容纳顶盖片13与第一绝缘件15在靠近注液孔18一侧的间隙中渗入的电解液、尘粒、水等,也可容纳顶盖片13与第一绝缘件15其他的间隙中渗入的、尘粒、水等,且在靠近注液孔18一侧的间隙中渗入的电解液、尘粒、水等还可对“回”字型的凹槽130进行填充,因而大大增加了凹槽130的容纳体积。

应当指出,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