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免焊接压入式复合导电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43845发布日期:2019-02-22 21:25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新型免焊接压入式复合导电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零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免焊接压入式复合导电端子。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业在国内的迅速发展及普及,随着汽车车身控制模块(即body controlmodule,简称BCM)集成化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在车身中应用的功能越来越多,BCM控制对象更多,功能更加强大,要求BCM的数据通信功能也越来越强,使得总线式、网络化BCM成为发展趋势。

从而使得连接器在BCM中的使用需求日趋增大,之前主要依赖进口国外的成熟产品,在结构、工艺等方面均受现有产品的约束,导致对注塑成型工艺、材料、公差配合精度等要求较高,造成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报废率高等不足,影响产品的大规模批量生产。

传统端子插入插接孔时存在以下缺点:1、需焊接;2、需增加额外组装工时。故,本领域人员积极创设出一种导电端子,具有免焊接、节省工时的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免焊接压入式复合导电端子,具有免焊接的优点,保证插接部弹力的同时防止变形过度,且可保证回弹,从而增加导电端子的使用寿命,便于产品的更换与维修提高连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确保产品满足连接功能要求及满足电性能要求,本实用新型具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可靠性等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免焊接压入式复合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基部和插接部,所述基部和插接部一体连接,所述基部的宽度为1.5-2.0mm,所述插接部的长度为3.50-4.00mm、宽度为1.50-2.00mm且厚度为0.9-1.0mm,所述插接部包括第一插接臂和第二插接臂及由所述第一插接臂和第二插接臂围设成的异形孔,所述异形孔的长度为2.4-2.8mm且宽度为0.5-1.0mm,定义基部所在的一侧为上,所述第一插接臂和所述第二插接臂以所述异形孔的中心线为轴对称,所述第一插接臂和所述第二插接臂的外侧面从上到下皆包括第一竖直面、第一斜面、第二竖直面、第二斜面和第三斜面,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一竖直面之间具有向内凹的第一过渡弧面,所述第一竖直面与所述第一斜面之间具有向内凹的第二过渡弧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竖直面之间具有外凸的第三过渡弧面,所述第二竖直面和所述第二斜面之间具有外凸的第四过渡弧面,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三斜面之间具有外凸的第五过渡弧面,所述第一插接臂的第三斜面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插接臂的第三斜面的端部逐渐形成尖端且二者之间通过第一平面连接,所述第一竖直面和所述第一斜面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夹角的大小为160-178°,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竖直面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为优角,所述第二夹角的大小为 185-195°,所述第二竖直面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为优角,所述第三夹角的大小为185-195°,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三斜面之间形成第四夹角,所述第四夹角为优角,所述第四夹角的大小为 185-190°,所述第三斜面与第一平面之间形成第五夹角,所述第五夹角的大小为240-260°,所述第一竖直面的长度为0.4-0.8mm,所述第一斜面的长度为2-2.8mm,所述第二竖直面的长度为2.0-3.0mm,所述第二斜面的长度为为4.5-5.5mm,所述第三斜面的长度为为3.0-3.5mm,所述第一平面的长度为为3.0-3.5mm;

所述第一插接臂与所述第二插接臂的内侧面自上而下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竖直面、外凸的第一弧面、内凹的第二弧面和第四斜面,所述第一插接臂的第三竖直面与所述第二插接臂的第三竖直面之间通过内凹的第三弧面连接,所述第一插接臂的第四斜面与所述第二插接臂的第四斜面之间通过内凹的第四弧面连接,所述第三竖直面的长度为为1.60-1.70mm,第四斜面的长度为3.4-3.6mm,所述第一弧面的弧心角为15-20°,所述第二弧面的弧心角为20-40°,所述第三弧面的弧心角为170-790°,所述第四弧面的弧心角为145-165°;

所述第一插接臂和所述第二插接臂皆包括第一金属层、加强层和第二金属层,所述加强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所述加强层包括加强筋层和支撑层,所述支撑层设于两所述加强筋层之间,所述支撑层包括若干沿导电端子宽度方向设置的支撑件,若干所述支撑件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相邻所述支撑件之间的距离为0-1mm,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环,所述支撑环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连接件与导电端子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环中间的孔为菱形孔,所述加强筋层包括多个沿导电端子长度方向设置的条形的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之间沿导电端子的宽度方向等间距排布,相邻所述加强筋之间的距离为0-1.5mm,所述加强筋的截面为圆形,所述加强筋的直径为 0.1-0.3mm。

进一步地说,所述基部的宽度为1.8mm,所述插接部的长度为3.8mm、宽度为1.7mm且厚度为0.8mm。

进一步地说,所述异形孔的长度为2.6mm且宽度为0.7mm。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夹角的大小为169.54°,所述第二夹角的大小为 190.46°,所述第三夹角的大小为192.03°,所述第四夹角的大小为 187.62°,所述第五夹角的大小为250.35°。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竖直面的长度为0.6mm,所述第一斜面的长度为 2.4mm,所述第二竖直面的长度为2.5mm,所述第二斜面的长度为5.0mm,所述第三斜面的长度为为3.2mm,所述第一平面的长度为3.2mm。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三竖直面的长度为1.65mm,第四斜面的长度为3.5mm, 所述第一弧面的弧心角为18°,所述第二弧面的弧心角为30°,所述第三弧面的弧心角为180°,所述第四弧面的弧心角为155°。

进一步地说,相邻所述加强筋之间的距离为0.3mm。

进一步地说,所述加强筋的直径为0.2mm。

进一步地说,相邻所述支撑件中间的距离为1.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具有以下几点:

一、本实用新型中导电端子包括基部和插接部,基部和插接部一体连接,所述插接部包括第一插接臂和第二插接臂及由所述第一插接臂和第二插接臂围设成的异形孔,组装时,导电端子的插接部插入PCB,第一插接臂和第二插接臂以及异型孔,保证插接部弹力的同时防止变形过度,且可保证回弹,从而增加导电端子的使用寿命,便于产品的更换与维修,提高连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确保产品满足连接功能要求及满足电性能要求,本实用新型具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可靠性等优点;

二、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插接臂和第二插接臂皆包括第一金属层、加强层和第二金属层,加强层包括加强筋层和支撑层,所述支撑层包括若干沿导电端子宽度方向设置的支撑件,若干所述支撑件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环,所述支撑环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连接件与导电端子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环中间的孔为菱形孔,设置支撑层,避免导电端子的插接部在插入过程中受插入孔四周的挤压使第一、二插接臂变形从而影响使用寿命;加强筋层包括多个沿导电端子长度方向设置的条形的加强筋,多个加强筋之间沿导电端子的宽度方向等间距排布,加强筋的截面为圆形,设置加强筋层且设置两层,提高端子插入强度,弥补端子插入过程中因本身强度不够或者插入孔偏位造成的端子弯曲等缺陷,利于延长导电端子的使用寿命,确保产品满足连接功能要求及满足电性能要求,本实用新型具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可靠性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插接示意图;

图6为图1中A-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分标记如下:

导电端子1、第一金属层11、加强层12、第二金属层13、加强筋层121、支撑层122、支撑件1221、支撑环1222、连接件1223、加强筋1211、插接部2、第一插接臂21、第二插接臂22、异形孔23、第一竖直面24、第一斜面25、第二竖直面26、第二斜面27、第三斜面28、第一过渡弧面29、第二过渡弧面210、第三过渡弧面211、第四过渡弧面212、第五过渡弧面213、第一平面连接214、第三竖直面215、第一弧面216、第二弧面217、第四斜面218、第三弧面219、第四弧面220、基部3、基部的宽度W2、插接部的长度L1、宽度W1且厚度H1、异形孔的长度L3且宽度W3、第一竖直面的长度L4、第一斜面的长度L5、第二竖直面的长度L6、第二斜面的长度为L7、第三斜面的长度为L8、第一平面的长度为L9、第三竖直面的长度L10、第四斜面的长度L11、第一夹角α1、第二夹角α2、第三夹角α3、第四夹角α4和第五夹角α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实施例:一种新型免焊接压入式复合导电端子,如图1-图7所示,所述导电端子1包括基部3和插接部2,所述基部和插接部一体连接,所述基部的宽度 W2为1.5-2.0mm,所述插接部的长度L1为3.50-4.00mm、宽度W1为1.50-2.00mm 且厚度H1为0.9-1.0mm,所述插接部包括第一插接臂21和第二插接臂22及由所述第一插接臂和第二插接臂围设成的异形孔23,所述异形孔的长度L3为 2.4-2.8mm且宽度W3为0.5-1.0mm,定义基部所在的一侧为上,所述第一插接臂和所述第二插接臂以所述异形孔的中心线为轴对称,所述第一插接臂和所述第二插接臂的外侧面从上到下皆包括第一竖直面24、第一斜面25、第二竖直面26、第二斜面27和第三斜面28,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一竖直面之间具有向内凹的第一过渡弧面29,所述第一竖直面与所述第一斜面之间具有向内凹的第二过渡弧面210,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竖直面之间具有外凸的第三过渡弧面211,所述第二竖直面和所述第二斜面之间具有外凸的第四过渡弧面212,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三斜面之间具有外凸的第五过渡弧面213,所述第一插接臂的第三斜面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插接臂的第三斜面的端部逐渐形成尖端且二者之间通过第一平面214连接,所述第一竖直面和所述第一斜面之间形成第一夹角α1,所述第一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夹角的大小为160-178°,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竖直面之间形成第二夹角α2,第二夹角为优角,所述第二夹角的大小为185-195°,所述第二竖直面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形成第三夹角α3,所述第三夹角为优角,所述第三夹角的大小为185-195°,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三斜面之间形成第四夹角α4,所述第四夹角为优角,所述第四夹角的大小为185-190°,所述第三斜面与第一平面之间形成第五夹角α5,所述第五夹角的大小为240-260°,所述第一竖直面的长度L4为0.4-0.8mm,所述第一斜面的长度L5为2-2.8mm,所述第二竖直面的长度L6为2.0-3.0mm,所述第二斜面的长度为L7为4.5-5.5mm,所述第三斜面的长度为L8为 3.0-3.5mm,所述第一平面的长度为L9为3.0-3.5mm;

所述第一插接臂与所述第二插接臂的内侧面自上而下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竖直面215、外凸的第一弧面216、内凹的第二弧面217和第四斜面218,所述第一插接臂的第三竖直面与所述第二插接臂的第三竖直面之间通过内凹的第三弧面219连接,所述第一插接臂的第四斜面与所述第二插接臂的第四斜面之间通过内凹的第四弧面220连接,所述第三竖直面的长度为L10为

1.60-1.70mm,第四斜面的长度L11为3.4-3.6mm,所述第一弧面的弧心角为 15-20°,所述第二弧面的弧心角为20-40°,所述第三弧面的弧心角为 170-790°,所述第四弧面的弧心角为145-165°;

所述第一插接臂和所述第二插接臂皆包括第一金属层11、加强层12和第二金属层13,所述加强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所述加强层包括加强筋层121和支撑层122,所述支撑层设于两所述加强筋层之间,所述支撑层包括若干沿导电端子宽度方向设置的支撑件1221,若干所述支撑件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相邻所述支撑件之间的距离为0-1mm,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环1222,所述支撑环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连接件1223与导电端子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环中间的孔为菱形孔,所述加强筋层包括多个沿导电端子长度方向设置的条形的加强筋1211,多个所述加强筋之间沿导电端子的宽度方向等间距排布,相邻所述加强筋之间的距离为0-1.5mm,所述加强筋的截面为圆形,所述加强筋的直径为0.1-0.3mm。

所述基部的宽度为1.8mm,所述插接部的长度为3.8mm、宽度为1.7mm且厚度为0.8mm。

所述异形孔的长度为2.6mm且宽度为0.7mm。

所述第一夹角的大小为169.54°,所述第二夹角的大小为190.46°,所述第三夹角的大小为192.03°,所述第四夹角的大小为187.62°,所述第五夹角的大小为250.35°。

所述第一竖直面的长度为0.6mm,所述第一斜面的长度为2.4mm,所述第二竖直面的长度为2.5mm,所述第二斜面的长度为5.0mm,所述第三斜面的长度为为3.2mm,所述第一平面的长度为3.2mm。

所述第三竖直面的长度为1.65mm,第四斜面的长度为3.5mm,所述第一弧面的弧心角为18°,所述第二弧面的弧心角为30°,所述第三弧面的弧心角为180°,所述第四弧面的弧心角为155°。

相邻所述加强筋之间的距离为0.3mm。

所述加强筋的直径为0.2mm。

相邻所述支撑件中间的距离为1.0mm。

所述导电端子为铜质导电端子。

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分别为铜层。

所述加强筋和所述支撑件皆为铜质的加强筋和支撑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