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及接地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97647发布日期:2019-08-23 22:23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高速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及接地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高速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及接地板,其中该接地板的前端形成排列成蜿蜒型的多个接地臂及多个屏蔽片,从而充分发挥其接地作用,降低信号串扰。



背景技术:

背板连接器广泛运用于通信技术,它是大型通讯设备、超高性能服务器和巨型计算机、工业计算机、高端存储设备常用的一类连接器,其主要作用是连接单板和背板,单板和背板间成90度垂直结构,传递高速差分信号或单端信号以及传递大电流。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于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速背板是一个典型电子系统中各模块间进行物理连接的部分,复杂系统依赖于背板上的连线、走线和连接器来处理大量的高速数据流。高速背板连接器对多个背板模块间的通信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大对背板连接器的技术研究,满足高速通信系统的信号速率要求。

此次研究的主题就是如何保证高速背板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之间机械连接的可靠性与优良的电性接触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速连接器组件,能够确保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之间具有优良的信号传输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座连接器,在其每一端子模块的一侧均安装一接地板,相邻接地板能够连接起来,共同接地,以降低信号串扰。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地板,于该接地板的前端形成多个屏蔽片及多个弹片并排列成蜿蜒型,能够充分发挥其接地作用,降低信号串扰。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速连接器组件包括一插头连接器与一插座连接器。该插头连接器包括多对差分信号插头端子、以及多个接地壳,其中每一对差分信号插头端子均由一个接地壳半包围。该插座连接器至少包括有多个并列排布并固定在一起的端子模块;每一端子模块均至少包括有一绝缘框架、一位于该绝缘框架内的端子组件、以及一安装于该绝缘框架一侧的接地板;其中该端子组件包括有多个接地端子、以及多对差分信号插座端子;每一对差分信号插座端子都包括有两个差分信号插座端子;每一差分信号插座端子均具有一基部、一自该基部的其中一端并向前延伸的前端对接部、以及一自该基部的另一端向下延伸的底端安装部。该接地板包括有一能够固定至该绝缘框架一侧的竖直板、以及形成于该竖直板的竖直边并经折弯后向前延伸的多个接地臂以及多个片状屏蔽片;其中所述接地臂与所述屏蔽片排列成蜿蜒型;并且每一对差分信号插座端子的两个前端对接部均被两个接地臂及一个屏蔽片形成U型包围的状态。当该插座连接器与该插头连接器对接时,该差分信号端子的前端对接部能够与相对应的插头端子形成电性连接,而所述接地臂与所述屏蔽片则能够与相对应的接地壳形成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每一接地板的其中一接地臂上均形成有一位于其末端并朝着所述屏蔽片凸伸的接地接触部、以及一朝远离所述屏蔽片的方向凸伸的弹性指;其中一接地板的弹性指能够碰触到另一接地板的相对应的屏蔽片。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端子组件位于一竖直平面内,在每一对差分信号插座端子的上方和下方均排布一个接地端子;每一差分信号插座端子的前端对接部均自该基部的其中一端向一侧弯折后脱离该竖直平面并向前延伸;该差分信号插座端子的前端对接部包括有一向前延伸的长弹性臂、一向前延伸的短弹性臂、一形成于该长弹性臂末端的第一信号接触部、以及一形成于该短弹性臂末端的第二信号接触部;其中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沿水平直线排列;这两个信号接触部均朝向同一侧并垂直于该竖直平面凸伸;其中该接地接触部、该第一信号接触部及该第二信号接触部均朝相同方向凸伸,而该弹性指则与该接地接触部的凸伸方向相反。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插头连接器的每一对差分信号插头端子均包括两根插头端子,每一插头端子均呈直线型,具有一配合端及一尾端,该配合端截面呈矩形状,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宽面及两个平行的窄面;该插头连接器的每一接地壳均包括有一U型部及一尾部,该U型部具有两个平行的窄墙、以及一连接这两个窄墙的宽墙;当该插座连接器与该插头连接器对接时,每一差分信号插座端子的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依次沿着相对应的插头端子的其中一宽面朝向该尾端滑移并最终抵靠在该宽面上;而该接地板的每一屏蔽片均能够贴靠在相对应的接地壳的U型部的宽墙上;每一接地臂的接地接触部则抵压在相对应的接地壳的U型部的窄墙的端边上。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罩及多个并列排布并固定在该绝缘罩中的端子模块。每一端子模块均至少包括有一绝缘框架、一位于该绝缘框架内的端子组件、以及一安装于该绝缘框架一侧的接地板;其中该端子组件位于一竖直平面内,包括有多个接地端子、以及多对差分信号插座端子;在每一对差分信号插座端子的上方和下方均排布一个接地端子;每一对差分信号插座端子都包括有两个差分信号插座端子;每一差分信号插座端子均具有一位于该竖直平面内的基部、一自该基部的其中一端向一侧弯折脱离该竖直平面并向前延伸的前端对接部、以及一自该基部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并位于该竖直平面内的底端安装部。该接地板包括有一能够固定至该绝缘框架一侧的竖直板、以及形成于该竖直板的竖直边并经折弯后向前延伸的多个接地臂以及多个片状屏蔽片;其中所述接地臂与所述屏蔽片排列成蜿蜒型;在该端子模组中,该接地板的每一接地臂均伸入至相对应的接地端子的前方,并与所述差分信号插座端子的前端对接部沿竖直方向直线排列;而该接地板的每一屏蔽片则面对着相对应的其中一对差分信号插座端子的前端对接部。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每一接地板的其中一接地臂上均形成有一位于其末端并朝着所述屏蔽片凸伸的接地接触部、以及一朝远离所述屏蔽片的方向凸伸的弹性指;其中一接地板的弹性指能够碰触到另一接地板的相对应的屏蔽片。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差分信号插座端子的前端对接部包括有一向前延伸的长弹性臂、一向前延伸的短弹性臂、一形成于该长弹性臂末端的第一信号接触部、以及一形成于该短弹性臂末端的第二信号接触部;其中该第一信号接触部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沿水平直线排列;这两个信号接触部均朝向同一侧并垂直于该竖直平面凸伸;其中该接地接触部、该第一信号接触部及该第二信号接触部均朝相同方向凸伸,而该弹性指则与该接地接触部的凸伸方向相反。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端子模块中,该接地板的竖直板形成有多个朝向该端子组件凸伸的折片,而每一接地端子上均形成有多个锁孔,这些折片能够卡入相对应的接地端子的锁孔内。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端子模块还包括有一安装于该绝缘框架另一侧的金属板,能够与所述接地端子固定连接。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接地板,应用于一插座连接器中。该接地板包括有一竖直板、以及形成于该竖直板的竖直边并经折弯后向前延伸的多个接地臂以及多个片状屏蔽片;其中在每相邻两个接地臂之间具有一个屏蔽片,所述接地臂朝向该竖直板的一侧弯折之后再向前延伸,而所述屏蔽片则朝向该竖直板的另一侧弯折之后再向前延伸,使得所述接地臂与所述屏蔽片排列成蜿蜒型。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高速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及接地板,本实用新型接地板通过设置多个接地臂及多个屏蔽片,并且排列成蜿蜒型,从而能够对每一对差分信号插座端子的前端对接部形成U型包围的状态,以提供电磁屏蔽的作用。此外,本实用新型接地板上设置有多个弹性指,通过所述弹性指将相邻的接地板连接起来,形成共同的接地路径,借此进一步降低差分对之间的信号串扰。另外,本实用新型接地板能够与插头连接器的接地壳连接,能够构成完整的接地通路,从而确保更稳定更可靠的信号传输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速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速连接器组件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高速连接器组件沿另一方向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端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该端子模块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端子模块沿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该端子模块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的其中一端子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该端子组件的其中一对差分信号插座端子与一对插头端子电性接触的模拟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接地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该接地板与插头连接器的接地壳接触的模拟示意图。

图12为图4所示的该端子模块在移除金属板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在图4所示的该端子模块中的接地板与端子组件的位置关系及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相邻两片接地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的相邻两片接地板的俯视图,以清楚表示出这两片接地板的连接关系。

图16为图14所示的相邻两片接地板的侧视图,以清楚表示出这两片接地板的连接关系。

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高速连接器组件 1 插座连接器 10

插头连接器 20 差分信号插头端子 21、21a、21b

配合端 210 尾端 211

宽面 212 窄面 213

接地壳 22 U型部 220

尾部 221 窄墙 222

宽墙 223 绝缘罩 30

端子模块 40 绝缘框架 41

端子组件 42 接地板 43、43a、43b

竖直板 430 竖直边 4300

接地臂 431、431a 屏蔽片 432、432b

接地接触部 433 弹性指 434、434a

折片 435 金属板 44

接地端子 45 端部 450

脚部 451 锁孔 452

差分信号插座端子 46、46a、46b

基部 460 前端对接部 461

底端安装部 462 长弹性臂 463

第一信号接触部 4630 短弹性臂 464

第二信号接触部 4640 竖直平面 5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高速连接器组件1包括一插座连接器10与一插头连接器20,其中该插座连接器10可以是一直角连接器,其插接方向平行于一供该插座连接器10安装于其上的水平电路板(未图示);该插头连接器20可以是竖直端座连接器,其插接方向垂直于一供该插头连接器20安装于其上的竖直电路板(未图示)。

如图3所示,该插头连接器20具有多对差分信号插头端子21、以及多个接地壳22,其中每一对差分信号插头端子21均由一个接地壳22半包围。

如图3所示,每一对差分信号插头端子21均包括两根插头端子21a、21b。如图9所示,每一插头端子21a(21b)均呈直线型,具有一配合端210及一尾端211,该配合端210截面呈矩形状,具有两个平行的宽面212及两个平行的窄面213,其中这两个宽面212与这两个窄面213垂直。需注意的是,所述的窄面213实际上就是该配合端210的侧边缘,或称之为裁切边。

如图11所示,每一接地壳22均包括有一U型部220及一尾部221,该U型部220具有两个平行的窄墙222、以及一连接这两个窄墙222的宽墙223。如图3所示,该接地壳22的U型部220包围相对应的两根插头端子21a、21b的配合端210。

如图1、图2、图3所示,该插座连接器10包括有一绝缘罩30及多个安装在该绝缘罩30中并从左到右并列排布的端子模块40。

如图4、图5、图6、图7所示,每一端子模块40均包括有一绝缘框架41、一位于该绝缘框架41内的端子组件42、一安装于该绝缘框架41一侧的接地板43、以及一安装于该绝缘框架41另一侧的金属板44。在图4、图7中,为清楚表现该端子组件42的结构,将该端子组件42与该绝缘框架41拆解开来。实际上该端子组件42与该绝缘框架41是通过注塑成型结合为一体。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该接地板43与该金属板44分别可拆缷地安装在该绝缘框架41的两侧,以提供电磁屏蔽作用。

如图8所示,该端子组件42位于一竖直平面50内,该端子组件42包括有多个位于该竖直平面50内的接地端子45、以及多对位于该竖直平面50内的差分信号插座端子46。在每一对差分信号插座端子46的上方和下方均排布一个接地端子45。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对差分信号插座端子46都包括有两个差分信号插座端子46a、46b,而每一接地端子45的宽度基本上都大于每一差分信号插座端子46a、46b的宽度。

如图8所示,每一接地端子45大致呈L型,其具有一位于其前端并垂直于该竖直平面50的端部450及一位于其底端的脚部451。

下面将以其中一对差分信号插座端子46为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插座端子的结构。

如图8所示,每一差分信号插座端子46a(46b)均具有一位于该竖直平面50内的L型基部460、一自该基部460的其中一端向一侧弯折脱离该竖直平面50并向前延伸的前端对接部461、以及一自该基部460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并位于该竖直平面50内的底端安装部462。

如图8所示,该前端对接部461包括有一向前延伸的长弹性臂463、一向前延伸的短弹性臂464、一形成于该长弹性臂463末端的第一信号接触部4630、以及一形成于该短弹性臂464末端的第二信号接触部4640。其中该第一信号接触部4630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4640沿水平直线排列。这两个信号接触部4630、4640均朝向同一侧并垂直于该竖直平面50凸伸。此外,在该端子组件42中,所有差分信号插座端子46a、46b的底端安装部462与所有接地端子45的脚部451均水平排列成一条直线。

如图9所示,当图1所示的该插座连接器10与该插头连接器20电性对接时,每一差分信号插座端子46a(46b)的该第一信号接触部4630与该第二信号接触部4640能够依次沿着相对应的插头端子21a(21b)的配合端210的其中一宽面212朝向该尾端211滑移并最终抵靠在该宽面212上,实现双接触的目的。通过这种配接方式,使得这一对插座端子与该插头连接器20的相对应的一对插头端子形成可靠的机械连接并具备优良的电性接触性能。

下面将以其中一接地板43为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接地板43的结构。

如图10所示,该接地板43包括有一能够固定至该绝缘框架41一侧的竖直板430、多个形成于该竖直板430的竖直边4300并经折弯后向前延伸的接地臂431以及片状屏蔽片432。在每相邻两个接地臂431之间具有一个屏蔽片432,所述接地臂431与所述屏蔽片432排列成蜿蜒型(或称为W型、S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地臂431位于该竖直板430的前边缘并朝向该竖直板430的一侧弯折之后再向前延伸,所述屏蔽片432位于该竖直板430的前边缘并朝向该竖直板430的另一侧弯折之后再向前延伸,从而排列成蜿蜒型。

如图10所示,至少一接地臂431具有一形成于其末端并朝着所述屏蔽片432凸伸的接地接触部433、以及一朝远离所述屏蔽片432的方向凸伸的弹性指434。在本实施例中,该接地板43具有四个接地臂431,其中只有一个接地臂431a,例如位于最上方或最下方的接地臂,未形成弹性指,而其余三个接地臂431都设置有弹性指434。

如图11所示,当如图1所示的该插座连接器10与该插头连接器20电性对接时,该接地板43的每一屏蔽片432能够贴靠在相对应的接地壳22的U型部220的宽墙223上。此外,每一接地臂431的接地接触部433则抵压在相对应的接地壳22的U型部220的窄墙222的端边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每一端子模块40中的差分信号插座端子46的第一信号接触部4630与第二信号接触部4640均朝向该端子模块40的接地板43凸伸。该接地板43上的接地接触部433与该第一、该第二信号接触部4630、4640朝相同方向凸伸。而该接地板43上的该弹性指434则与该接地接触部433的凸伸方向相反。

此外,如图10所示,在该竖直板430上形成有多个朝向该端子组件42(见图7)凸伸的折片435。如图9所示,在该端子组件42的每一接地端子45上均形成有多个锁孔452。

如图12、图13所示,其表现出该端子模块40中的接地板43与端子组件42的具体配合关系。具体来讲,在同一端子模块40中,该接地板43的每一接地臂431均伸入至相对应的接地端子45的前方,并与该端子组件42中每一差分信号插座端子46的前端对接部461沿竖直方向直线排列。同时,每一接地臂431均与相对应的接地端子45的端部450形成碰触(未图示)。如图13所示,每一对差分信号插座端子46的两个前端对接部461均处于该接地板43的两个接地臂431之间,并且这两个前端对接部461面对着同一个屏蔽片432。因此,在同一端子模块40中,每一对差分信号插座端子46的两个前端对接部461均被两个接地臂431及一个屏蔽片432形成U型包围的状态。此外,该接地板43上的这些折片435均卡入相对应的接地端子45的锁孔452内,使得该接地板43与该端子模块40中的所有接地端子45均连接在一起,形成共同的接地路径。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部分锁孔452用来固定该接地板43,而另一部分锁孔452用来固定该金属板44,从而在该接地板43、该金属板44以及所述接地端子45之间形成接地路径。实际上,如图11、图13所示,在该接地板43上也形成有类似的锁孔(未标注),以供相对应的接地端子45的端部450(标号见图8)插入其中,从而连接该接地板43与该接地端子45。

如图14、图15、图16所示,在相邻的两个端子模块40中,相邻的两个接地板43能够连接在一起形成共同的接地路径,从而降低信号串扰的目的。如图15、图16所示,其中一接地板43a的每个弹性指434a均能够碰触到或抵压至另一接地板43b的相对应的屏蔽片432b上。通过此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10的所有接地板43均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接地路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高速连接器组件1及插座连接器10通过在接地板43的前端形成多个接地臂431及多个屏蔽片432,并且在相邻两接地臂431之间布置一个屏蔽片432,这些接地臂431与这些屏蔽片432排列成蜿蜒型,从而能够对每一对差分信号插座端子46的前端对接部461形成U型包围的状态,以提供电磁屏蔽的作用。此外,本实用新型接地板43上设置有多个弹性指434,通过所述弹性指434将相邻的接地板43一一连接起来,形成共同的接地路径,借此进一步降低差分对之间的信号串扰。另外,本实用新型接地板43能够与插头连接器20的接地壳22连接,能够构成完整的接地通路,从而确保更稳定更可靠的信号传输质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