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流式微通道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91415发布日期:2021-03-30 21:17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流式微通道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微通道散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流式微通道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电子产品日益小型化,而现有散热器的针对电子产品进行散热时,往往因为散热器无法合理适应小型的电子设备的芯片,导致散热器的散热效果不佳,从而影响芯片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散热器的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分流式微通道散热器。

一种分流式微通道散热器,包括盖板、基板和微助板,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上侧,并与所述基板固定连接,所述微助板设置于所述基板与所述盖板之间,并与所述盖板相配合以形成上流体腔,所述微助板还与所述基板配合以形成下流体腔,所述微助板包括底板和高效散热板,所述高效散热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侧,并与所述底板形成微流道,所述高效散热板具有注入孔、若干回流管道和喷嘴,所述注入孔贯穿所述高效散热板体与所述微流道连通,且设置于所述高效散热板的内切圆圆心处,若干所述回流管道均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高效散热板和所述底板,若干所述回流管道均环绕所述注入孔设,所述喷嘴贯穿所述高效散热板与所述微流道连通。

其中,所述底板具有若干回流孔和若干散热柱,若干所述回流孔均贯穿所述底板,并均与若干所述回流管道一一对应设置,若干所述散热柱则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侧,且环绕设置于所述回流孔的周侧。

其中,所述基板包括圆形分流板和环形微助层,所述圆形分流板设置于所述环形微助层的上侧,并与所述回流孔相连通,所述环形微助层则设置于所述圆形分流板的下侧。

其中,所述圆形分流板由若干块设有分流道的散热板在所述下流体腔中环绕所述注入孔的中心轴线组成,若干块所述散热板环绕所述注入孔的中心轴线以形成主流道,所述分流道为渐缩结构通道,且均沿所述散热板的长度延伸方向设置,所述主流道连通所述分流道与所述环形微助层。

其中,所述环形微助层包括贴近板和封闭板,所述贴近板设置于所述封闭板的下侧,并与所述封闭板连接,所述封闭板环绕所述贴近板的边缘以形成圆环,且所述封闭板的内径与所述盖板的外径相契合。

其中,所述环形微助层还具有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出液孔,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均设置于所述贴近板上,且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主流道连通,并设置于所述主流道的外周侧,所述第二流道则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外周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出液孔连通,所述出液孔则贯穿所述封闭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微通道散热器,改进散热器结构,利用回流管道、注入孔的配合,以减少流阻,让冷却介质进入散热器后,能在散热器中快速均匀分布,以有效提升散热器的效果,从而提升冷却介质的热交换效果,也即提升对芯片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种分流式微通道散热器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分流式微通道散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分流式微通道散热器的盖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分流式微通道散热器的微助板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分流式微通道散热器的微助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分流式微通道散热器的圆形分流板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种分流式微通道散热器的环形微助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0-基板、20-盖板、30-微助板、11-圆形分流板、12-环形微助层、21-注入管道、22-封闭体、23-散热片、24-逆流片、25-中心孔、31-上流体腔、32-下流体腔、33-底板、34-高效散热板、35-微流道、111-散热板、112-分流道、113-主流道、121-贴近板、122-封闭板、123-第一流道、124-第二流道、125-出液孔、331-回流孔、332-散热柱、341-注入孔、342-回流管道、343-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7,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分流式微通道散热器,包括盖板20、基板10和微助板30,所述盖板20设置于所述基板10的上侧,并与所述基板10固定连接,所述微助板30设置于所述基板10与所述盖板20之间,并与所述盖板20相配合以形成上流体腔31,所述微助板30还与所述基板10配合以形成下流体腔32,所述微助板30包括底板33和高效散热板34,所述高效散热板34设置于所述底板33的上侧,并与所述底板33形成微流道35,所述高效散热板34具有注入孔341、若干回流管道342和喷嘴343,所述注入孔341贯穿所述高效散热板34体与所述微流道35连通,且设置于所述高效散热板34的内切圆圆心处,若干所述回流管道342均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高效散热板34和所述底板33,若干所述回流管道342均环绕所述注入孔341设,所述喷嘴343贯穿所述高效散热板34与所述微流道35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板20用以封闭散热器,所述基板10用以支撑各组件,并贴合在电子元件上,所述微助板30则用以让冷却介质进入散热器后能快速均匀的进行分散,所述上流体腔31用以提供给所述盖板20散热空间,所述下流体腔32体则用以给所述基板10散热空间,所述底板33用以配合所述高效散热板34,所述高效散热板34则用以进行散热,所述注入孔341用以外接管道以向散热器注入冷却介质,所述回流管道342则用以将注入散热器的冷却介质进行输送,以将冷却介质输送至所述底板33中,而所述喷嘴343则用以将未进入所述回流管道342的冷却介质进行回流,让所述注入孔341注入的冷却液在所述微流道35和所述喷嘴343中循环,以提升散热器冷却效果,直至冷却介质通过所述回流管道342被输送至所述底板33中。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33具有若干回流孔331和若干散热柱332,若干所述回流孔331均贯穿所述底板33,并均与若干所述回流管道342一一对应设置,若干所述散热柱332则设置于所述底板33的上侧,且环绕设置于所述回流孔331的周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回流孔331用以配合所述回流管道342,以使得所述回流管道342能贯穿所述高效散热板34进入到所述底板33中,而若干所述散热柱332则用以提升冷却介质在所述微助板30中循环的效果,以使得冷却介质能充分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的,所述基板10包括圆形分流板11和环形微助层12,所述圆形分流板11设置于所述环形微助层12的上侧,并与所述回流孔331相连通,所述环形微助层12则设置于所述圆形分流板11的下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圆形分流板11用以将从所述回流管道342中输出的冷却介质进行集中,所述环形微助层12则用以连接电子元件及封闭散热器。

进一步的,所述圆形分流板11由若干块设有分流道112的散热板111在所述下流体腔32中环绕所述注入孔341的中心轴线组成,若干块所述散热板111环绕所述注入孔341的中心轴线以形成主流道113,所述分流道112为渐缩结构通道,且均沿所述散热板111的长度延伸方向设置,所述主流道113连通所述分流道112与所述环形微助层12。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板111与所述底板33抵接,让冷却介质在所述分流道112中移动,又因所述分流道112为渐缩结构,也即使得冷却介质会逐渐集中道所述主流道113中,并通过所述主流道113被输送至所述环形微助层12。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微助层12包括贴近板121和封闭板122,所述贴近板121设置于所述封闭板122的下侧,并与所述封闭板122连接,所述封闭板122环绕所述贴近板121的边缘以形成圆环,且所述封闭板122的内径与所述盖板20的外径相契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贴近板121用以贴合需冷却的电子元件,以使得散热器能附着在其上,所述封闭板122则用以封闭散热器,并承担输出冷却介质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微助层12还具有第一流道123、第二流道124和出液孔125,所述第一流道123和所述第二流道124均设置于所述贴近板121上,且所述第一流道123与所述主流道113连通,并设置于所述主流道113的外周侧,所述第二流道124则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道123的外周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123和所述出液孔125连通,所述出液孔125则贯穿所述封闭板122。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道123与所述第二流道124均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二流道124通过所述第一流道123与所述主流道113连通,同时,所述主流道113设置于所述注入孔341的中心轴线上,目的在于因电子元件的中心处通常热量较大,通过大流量的冷却介质的输入从而着重处理,利用所述第一流道123与所述第二流道124的环形设置,从而有效提升了所述环形微助层12内冷却介质的分布情况,而所述出液孔125则用以输出散热器内的冷却介质。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20包括注入管道21、封闭体22和散热片23,所述注入管道21设置于所述封闭体22的中心轴线处,并与所述注入孔341连通,所述封闭体22与所述封闭板122相契合,所述散热片23设置于所述封闭体22靠近所述上流体腔31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注入管道21的末端用以配合所述注入孔341以注入冷却介质,所述封闭体22则用以封闭散热器,所述散热片23用以辅助性提升所述上流体腔31内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20还具有若干逆流片24和中心孔25,所述中心孔25与所述注入管道21相契合,并设置于所述盖板20的中心处,若干所述逆流片24与所述中心孔25相契合,并设置于所述中心孔25的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逆流片24用以避免冷却介质发生逆流,而所述中心孔25则用以配合所述注入管道21,以使得所述注入管道21能向散热器输入冷却介质。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