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432775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说明】
[0001]【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用于高速信号传输的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
[0002]【【背景技术】】
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接口作为一种标准的输入/输出接口,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电子设备的设计中。1994年,英特尔、康柏、IBM、微软、NEC、NorthernTelecom等7家世界著名的计算机和通信公司联合成立了 USB协会(USB-1F),初步设立USB接口规范。到目前为止,USB协会已经发布了 1.0、1.1及2.0等版本。
[0003]上述USB 1.0、1.1,2.0版本分别支持下述三种传输速率:(I)低速模式传输速率为1.5兆比特每秒,多用于键盘和鼠标;(2)全速模式传输速率为12兆比特每秒;(3)高速模式传输速率为480兆比特每秒。
[0004]然而,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USB 2.0的传输速率已经不能满足某些电子工业的发展要求,例如,在传输音频或视频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信号传输质量,传输速率往往高达IG至2G每秒(IG=100兆比特)。为适应较高的传输速率,USB 3.0介面规格随之问世。
[0005]2008年11月17日,在美国加州举行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USB3.0开发组宣布了 USB3.0技术规格标准的完成和预计发布时间。其包括A型、B型、powered-B型、micro-B型插座、插头及micro-A型插头和micro-AB型插座等型号。USB3.0在USB2.0的基础上增加了 5根端子用于传输高速信号,USB 3.0的传输速度将会达到4.8千兆比特/秒,为USB2.0的10倍之高,而且还向下兼容USB 2.0,这种规格可以满足现在同时或者分别传输高速和低速信号的需求。Powered-B型USB3.0在B型USB3.0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两根端子,一根为电源端子,一根为接地端子,该电源端子可以直接给连接到该装置的外围设备提供电源,而不需要额外的电源。然而有些电子设备在使用中需要增加额外的端子实现客户信号的侦测及控制,在增加了额外端子的情况下通常需要对连接器本体及其他结构进行重新开模。
[0006]因此,确有必要对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进行改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0007]【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绝缘本体及端子排布的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插头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头连接器,其包括插头绝缘本体、收容于插头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端子、电性连接对应端子的线缆及包覆于插头绝缘本体外的遮蔽体,所述若干端子包括具有平板状接触部的若干第一端子和具有弹性接触部的若干第二端子,所述插头连接器具有沿上下方向叠加设置的收容腔及收容空间,所述第一端子位于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二端子位于收容腔内以传输高速信号,所述插头绝缘本体的底面朝下设有一狭槽,插头连接器还具有一附加端子,该附加端子收容于该狭槽内。
[0009]本发明插座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座连接器,其包括插座绝缘本体、组装于插座绝缘本体内的第三端子、组装于插座绝缘本体且包括第四端子的端子模块及包裹于插座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壳体,所述插座连接器还具有一根与插头连接器的对应端子相抵接的额外端子,该额外端子具有平坦的接触部,所述插座绝缘本体的底壁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狭长的容置槽,该容置槽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将额外端子收容于其中。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插头连接器有如下有益效果:插头连接器的附加端子设置于插头绝缘本体的底部外,其可以不改变插头连接器的大体结构以减少重复开模费用。
[0011]【【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插头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0012]图2是图1所示插头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0013]图3至图4是图1所示插头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0014]图5是图4所示插头连接器的部分组装图。
[0015]图6是图4所示插头连接器的另一部分组装图。
[0016]图7是本发明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0017]图8是图7所示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18]图9是本发明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的组装配合图。
[0019]图10是沿图9中线A-A的剖视示意图。
[0020]【【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插头连接器100包括插头绝缘本体11、收容于插头绝缘本体11内的若干第一端子12及若干第二端子13、组装于插头绝缘本体11后端的隔板14、包围于插头绝缘本体11外部的遮蔽体15、电性连接于第一、第二端子12、13后端的线缆16,包覆成型于遮蔽体15后部和线缆16前部的绝缘包覆体17。
[0021]请参照图3至图6所示,插头绝缘本体11包括主体部111、自主体部11的上表面向后突出形成的延伸部112。所述主体部111设有由四壁围设形成的沿对接方向延伸的收容空间1110,主体部111的四壁的内表面分别设有若干收容通道1112,其中顶壁与底壁的内表面分别设有一对收容通道1112,两侧壁的内表面分别设有一个收容通道1112,该等收容通道1112自前向后延伸至主体部111的后端面。主体部111的上表面设有若干收容槽1113。
[0022]请参照图3至图5所示,所述主体部111的底面设有一狭槽1114,该狭槽1114自主体部111的后端面向前延伸一段距离形成,其沿前后方向并未将主体部111贯穿。主体部111的后端面向前凹陷形成有第一定位孔1115及第二定位孔1116,第一定位孔1115靠近主体部111后端面的中央位置,第二定位孔1116靠近主体部111的下边缘。
[0023]所述延伸部112的下表面呈阶梯状,所述收容槽1113向后延伸将该延伸部贯穿。延伸部112的后端面向前凹陷形成一对定位槽1121,该对定位槽1121呈燕尾状,其向前延伸一定的长度且未将延伸部112贯穿。
[0024]请参照图3及图4所示,第一端子12共有六根,第二端子13用以传输高速信号,且包括两对差分信号端子及一根接地端子。第一端子12和第二端子13的排布方式按照B型USB3.0标准进行排布。第一端子12具有平板状的接触部,第二端子13具有弹性的接触部。
[0025]第一端子12收容于插头绝缘本体11的对应收容通道1112内,且包括接触部位于两侧的电源端子及接触部位于上下侧的其余四根端子。第二端子13收容于插头绝缘本体11的延伸部112上对应的收容槽1113中。第一端子12位于两侧电源端子的尾部排成第一排,其余的四根端子尾部排成第二排,第二端子13的尾部排成第三排。
[0026]请参照图3至图6所示,隔板14组装于插头绝缘本体11的后端,其包括第一隔板141及第二隔板142。第一隔板141的前端面设有第一挡板1412,后端面设有第二挡板1413,第一隔板141具有上、下两个台阶部,其中上台阶部具有开口朝下的四个凹槽1414,下台阶部设有三个开口向下的凹槽1414,第一端子12的尾部收容于上述凹槽1414内以便与线缆16电性相连。第一隔板141的前端面向前突出形成第一定位柱1415及第二定位柱1416,所述第一定位柱1415的直径较第二定位柱1416大,且第一定位柱1415位于靠近第一隔板141前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